2022112414各类调研报告合集汇编(45篇) - 副本

2024-02-07 23:26:04 583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2.XX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13

3.XX公司安全生产调研报告20

4.XX国企内部调研报告25

5.XX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31

6.XX市侨资企业营商环境调研报告38

7.XX县职业技工技术校园调研报告46

8.XX油田第六采油厂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分析50

9.XX州乡镇中学教师媒介素养调查研究57

10.本科高校“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以XX工学院为例67

11.城市红色旅游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75

12.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优势、困境及策略83

13.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现状调查研究报告93

14.关于XX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00

15.关于XX村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105

16.关于XX发挥旅游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重要作用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108

17.关于XX省XX县特色水产品的养殖方式和加工情况的调研报告116

18.关于XX县城区防汛中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121

19.关于XX学校的调研报告127

20.关于村级收入的调研报告131

21.关于防洪排涝情况的调研报告135

22.关于贵州织金黑土乡的调研报告142

23.关于加快打造辽东绿色经济先导区的调研报告146

24.关于江西省南昌市工会经费收缴工作的调研报告152

25.关于经济发展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158

26.关于农村防汛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60

27.关于我县畜牧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67

28.关于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70

29.湖南省三级医院法治建设开展情况调查研究报告177

30.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实践台州市仙居县和宁波市象山县实地调研报告188

3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208

32.吕梁市城乡房屋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督导调研报告215

33.农村财务管理调研报告225

34.商业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策略分析230

35.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239

36.为特色经济崛起提供特别助力市场监管助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记248

37.西南地区包容性营商环境构建研究258

38.消费者对药品的消费情况的调研报告271

39.新时代金融业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研究基于深圳市的调研分析275

40.央行数字货币推广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297

4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306

42.长子县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实践探索315

43.重庆某三甲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实践探索324

44.最深厚基础在高质量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上)333

45.遵义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342


光明日报调研组

(2022年8月26日)

尼洋河奔腾南去,印度洋季风顺江北上,在西藏东部的林芝市形成了高原独特的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域内植被丰富,森林密布。

位于尼洋河北岸的嘎拉村,拥有数百亩野生桃林,每年三四月份,夹岸而生的桃花次第绽放,漫山粉红霞蔚,山野一片明媚。如诗如画的雪域春光,使嘎拉村赢得了“最美桃花村”的美誉。依托桃花,嘎拉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全村走上了致富路。

2021年7月21日,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总书记殷切的话语,道出了嘎拉村在时代发展下的美好变迁,鼓舞着当地干部群众乘势而上谋发展,不断书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总书记考察嘎拉村一年来,嘎拉村发展思路更清晰、干劲更足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围绕嘎拉桃花源、农业综合体等项目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1.吃上“旅游饭”,共走致富路

绿树掩映之下,一幢幢藏家庭院错落有致,村道宽敞整洁,溪水潺潺流淌。嘎拉村在细雨蒙蒙中展现着“雪域江南”的独特风韵。

嘎拉村曾经一下雨就满地泥泞的土路,早已被一块块青石板取代;过去好几户共用一台犁地车,现在家家都有小汽车;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只会卖资源,如今靠着“桃花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回首过往,恍如隔世。今年38岁的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清楚地记得,自己十几岁时,父亲为养家糊口要赶着牛羊翻越村北面的大山去放牧,达瓦坚参经常带着给父亲的食物,清晨从家里出发,黄昏时分才能背着父亲采集的蘑菇、松茸等林下产品回到家中,那时他只能辍学在家。

“父亲早些年已去世了,他没能看见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年,靠着景区分红、跑运输、流转土地、种植养殖等,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达30多万。不仅如此,村子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有了水泥路,环境卫生质量也大大提升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达瓦坚参说。

外人难以想象,如今生活比蜜还要甜的嘎拉村村民,20世纪80年代还在色季拉山山沟里靠伐木维生。随着伐木被禁止,村民们才从伐木向护林转变。当时,村里的1200多棵古桃树被分到各家各户,眼看着一年一年花开花落,村民的生活却没有一点起色。

嘎拉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援藏力量。村支部书记边巴说,2014年,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嘎拉村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着力打造“桃花村”品牌,统一经营桃花林,兴建游客接待站,逐步推进人畜分离、造林绿化、庭院改造、道路硬化、管网入地等工程,完成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连年累增,村民们通过吃“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林芝市成功打造“两节一季”“进藏第一站”“人间净地·醉美林芝”等旅游品牌,当地旅游热度不断升温。去年,嘎拉村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户均分红10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整合思路,通过探索推出精品民宿、文创产品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要素,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下派到嘎拉村开展驻村工作的达珍表示。

8月的嘎拉村,瓜果飘香、麦田金黄,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映衬着嘎拉人犹如桃花盛开般灿烂的笑脸,诉说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光景。

2.多元产业齐头并进,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望着挂满枝头红彤彤的苹果,村民次央开心地笑了。“今年我们村的苹果产量高、品质好,一斤可以卖到6到8块钱,在果园工作一年有两三万收入,这比过去种青稞收入高很多。”嘎拉村观光采摘园占地100多亩,有桃、李、樱桃、葡萄、苹果等十余种水果,硕果累累的果树给村民们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就在几年前,嘎拉村绝大部分村民仍然只会种青稞,信守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村党员干部的开导帮扶下,不少村民开始学习种植水果苗木,进入村办观光采摘园工作。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是关键。”边巴说。

桃花过了花期怎么办?季节性收入不稳定怎么办?这些都是嘎拉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嘎拉村建强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党建+乡村旅游”“党建+基层治理”“党建+乡村文化”等发展新模式,不断汇聚发展动力,形成“产业富农、组织强农、文化兴农”的乡村振兴新气象,带动了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围绕桃花旅游观光,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建设观光采摘园、升级改造农家乐、培育花草基地、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推出文创产品、制作桃花特色美食,旅游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除此之外,土地流转也是嘎拉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现在嘎拉村有100多亩流转土地,平均每亩租金1300元,主要用来种植蔬果和苗木。“流转土地是为了不浪费资源,让每一块地都发挥作用,让村民们都能够从中获益。”边巴说。

如今,在嘎拉村村“两委”的带动引领下,全村构筑起了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腰包越来越鼓。2021年嘎拉村集体收入1262.3万元,同比增长13.2%;33户152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同比增长12.9%。

片片盛开的桃花铺满了嘎拉村的致富路,嘎拉村正成为雪域高原生态致富的乡村振兴样本。

3.“红色研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今年3月,嘎拉村“团结颂”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正式开馆。“通过不忘总书记的嘱托、颂好党的恩情、办好老百姓的展览、讲好村里人的故事,展览不断扩大红色研学的影响力,提升红色研学的魅力,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讲解员、大学生村官黄海芬表示,自开馆以来,展馆先后接待党员群众120余批次,1万余人次观看了展览。

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把故事讲“新”,把人物讲“近”,把情怀讲“浓”,展馆内还设置了党员初心学堂、“笑脸墙”拍照留言系统、桃花实景打卡点等,增加互动体验功能,实现“联展、联学、联训、联游”目标,通过开发文创套盒、桃花口罩等文创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亲切交流的生动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边巴说,总书记来到嘎拉村后,全体村民受到极大鼓舞,掀起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思想共识。

边巴结合身边的故事,用村民听得懂的“乡言乡语”为村民讲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嘎拉村脱贫攻坚成果和村民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村里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变等成效进行宣讲,让村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村里巨大的变化都是依靠党的领导、党的好政策。

除了宣讲,嘎拉村党员干部还开展了和村民面对面谈心交流,对于村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并询问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群众一同探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策略,共谋发展路径,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嘎拉村以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开馆为契机,进一步牢记总书记嘱托、践行初心使命,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共绘发展蓝图,共建幸福家园,共护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边巴表示。

4.擦亮绿色招牌,生态优先成共识

一纸杯烟头可兑换20积分、一斤塑料袋可兑换100积分、5公斤废报纸或纸板可兑换300积分……“绿色银行”兑换商店的垃圾兑换明细表上,积分兑换规则一目了然。

兑换商店内另一边的货架上,摆满了食品、生活用品,每一样商品下面,都标注着单价和换购需要的积分数量。

近年来,嘎拉村以“绿色银行”为载体,对垃圾处理方式进行了一次分门别类的整体升级。2022年,嘎拉村“两委”创新推出“绿色银行”积分制度,给村民建起了绿色信用档案——“绿色金融积分排行榜”,积分排名靠前的村民可在中国农业银行“惠农e贷”中予以增量授信,并优先享受农户信息建档、信用等级评定及贷款额度提升等金融服务。

“绿色银行”背后,是一幅原生态与现代气息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为嘎拉村群众带来经济收益,也渐渐内化成他们的自我意识。许多村民在生产生活闲暇之余,借着散步的机会在村中转转,捡拾地上的垃圾。每一次弯腰,都会为“桃花村”添上一抹生态底色。

据统计,从2021年1月4日营业至今,“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共兑换26万多积分,为村民换购各类商品。

绿色招牌越擦越亮,“生态饭”越吃越香。嘎拉村先后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自治区级生态村”“自治区文明村镇”。边巴说,总书记考察后,嘎拉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更清晰,干部群众干劲更足了。

在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的鼓舞下,嘎拉村不仅开展季节性植树造林活动,而且进一步实施绿化亮化、绿色篱笆、瓜果庭院建设等工程。如今,嘎拉村已经实现庭院绿化全覆盖,周边植树造林绿化面积达到240亩。

“新征程上,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嘎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让美丽河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对于嘎拉的未来,嘎拉村干部群众满怀期待。

5.高原特色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

依托良好的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嘎拉村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在对嘎拉村的采访调研结束后,调研组认为,西藏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底子薄,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嘎拉村发展经验不可完全复制,但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对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启迪作用。

党建引领是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便会蹄疾步稳。嘎拉村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驻村工作组、双联户、“一对一”结对子帮扶,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从推动党建工作与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度融合,到以务实举措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行稳致远,嘎拉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不断凸显,对“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红色动能”这一时代课题做出了生动注解、积累了可贵经验。

产业发展是路径。嘎拉村桃林有数百年历史,但在未形成旅游观光产业之前,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任何收益。依托资源发展产业,是变“输血”为“造血”的长久之策,农牧民可通过从事产业经营活动、参加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和提高劳动技能,也就是捧上更加有保障的“金饭碗”。

人才振兴是保障。构筑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兴则乡村兴。将资金、项目、人才、产业扩展到广大农牧区。同时,选调一批优秀的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推动人才、资金、技术、政策、资源优势深度融合。

守住绿色是底线。嘎拉村依托村中桃花资源发展旅游业,形成“旅游+”发展模式,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这是嘎拉村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嘎拉村的成功,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努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成功缩影。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西藏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一定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极大,为了缓解“一刀切”的弊端,XXXX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级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XX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XX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XX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XX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XX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XX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XX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XX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XX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XX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XX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XX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4月13日上午,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带领经理层领导及有关部室负责人莅临我矿进行调研,在汇报会上,集团公司董事长结合我矿的各项工作提出了“九点要求”;总经理针对我矿生产经营现状,提出了“三差”:市场意识差、成本意识差、质量意识差。针对董事长、总经理的讲话与要求,4月14日,我矿召开了全矿中层干部会议,主要针对董事长的“九点要求”、总经理提出的“三差”,结合自身实际,在全矿范围内开展了“查、摆、整”活动,主要查不足、找差距、摆问题、找对策、整作风、强管理、增效益、促发展。我具体分管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下面我结合铁生沟矿接收四年来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身分管工作的现状、问题、打算,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工作。

一、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现状

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矿井的基础性工作,安全牵系着全矿职工的生命安全、生活的幸福;质量标准化关系着改善井下生产环境和井上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接收四年来,我矿一直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头戏”,矿井的第一重要工作。铁生沟矿自12月接收经营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矿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动,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矿杜绝了重伤以上人身伤害事故;质量标准化工作纳入到集团公司的轨道,实现了从不重视到重视,从被动到主动的思想和行动上转变,从而促进了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正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整体规划、总体思路开展工作,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矿井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矿井科学安全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不能引起高度重视,没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力,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严,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不认真履行职责,早上晚下,工作主动性不强,推推动动,自觉性差,工作效率低;个别职工安全意识淡薄,个别班组长为赶任务、抢时间,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把人身安全、工程质量抛到九霄云外,意识上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按章操作意识差,存在违章作业现象。个别职工及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按照“三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存在有“按照规定操作就无法正常生产”的想法,作业过程中图省事、盲目、急噪作业,造成作业现场违章作业,造成人身伤害,导致事故的发生。

3、作业人员安全知识不够,标准化标准不清。有的职工对某项操作根本不知道如何按章操作,标准是如何规定的;职工应知应会、安全口诀不会背,平时安全知识学习不够,区队安全教育学习走过场、图形式,得过且过。

(二)标准化工作压力大,工作被动,没有把标准化工作放在基础性工作的位置。

从接收四年来,我矿从标准化工作开展不正常到纳入日常管理,可以说向前迈了一大步,促使在、,我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阶梯式进步,井下电缆规范吊挂、轨道硬化、水沟的整理工作都逐步进行,也推出了中央变电所等一批精品工程项目,使矿井井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日常管理中也突出了一些矛盾:

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目前,矿没有质量标准化办公室,没有专职质量验收员,验收时只是由业务科室有关人员参加验收,专业性不强,造成验收打分时不专业、不认真等现象,日常管理跟不上,使标准化验收走了过场,用打分促进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力度不够,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我矿的质量标准化工作水平。

2、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深不细,存在满足现状意识。我矿从纵向比较取得了成绩,但是横向比较却相差很远;井下大的方面,比如设备上架、电缆吊挂等都进行了整理,但是文明卫生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工作场所煤尘厚、杂物多等现象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井下大巷、轨道上山等地点进行了标准化整理改造,但是没有延伸到工作面的两巷,工作面的上下巷高度、断面、卫生仍然存在差距,远远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

3、标准化工作与生产任务之间矛盾不能妥善处理。个别区队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口号多、行动少,干的没有说的多,特别在隐患处理方面,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推,不能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总认为工作面缺一根腿、少一根梁不妨碍出煤,早点晚会处理都无关紧要。

4、精品意识差,个别单位在干一项工程时,私自降低标准,没有出精品的意识,有的造成翻工,推倒重来,导致人、财、物的浪费。

三、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今后打算针对我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管理,提高规章的威严,增强制度严肃性。

首先,转变领导的工作作风,从领导抓起,杜绝违章指挥现象,出现违反规章制度的严肃进行处理,不讲情面,时时处处规范干部的言行,下井班数达不到班数的按照规定进行处罚,该扣的扣,该罚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

其次,要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现场必须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重要位置,不安全绝对不能生产,安全没有把握不能生产,隐患不彻底排除不能生产,正确发挥班组长的作用,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再次,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自身保护意识,职工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确保在作业过程中自身安全得到保证。

2、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水平。

一是在矿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同时,各区队要充分发挥每周的三次学习培训机会,切实使职工学到应该学的知识,学会必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不能图形式、走过场;

二是在必要时可到工作现场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手把手的教,提高职工应急处理能力,确保职工知道该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保证安全。

三是学习标准化标准,知道如何做,才能做到标准化,使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人人争做标准化人。

3、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全面推动质量标准化工作向前发展。

(1)克服自满情绪,认识到矿井存在的差距,把差距作为我们标准化工作的动力,迎头赶上,克服畏难思想,从大处着眼,从矿井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把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作为矿井的基础工作抓好抓牢,推动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

(2)提高标准,树立精品意识。把标准化工作标准渗透到日常检查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要求,把精品工程作为推动标准化工作向前发展的“助力器”,切实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拔高我矿标准化的档次,努力缩小与其他矿井之间的差距。

(3)加大奖罚力度,提高标准化工作主动性。按照年初制定的年度奖罚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执行落实,确保年度质量标准化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前,对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等问题议论较多。最近,我就这一问题做了些调研。从调研情况看,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问题在一些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其中既有一些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也有一些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干部思想认识不高、能力素质不强、问责力度不够、基层干部提拔晋升存在“天花板”现象等。现在之所以议论的多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干部要求更高了,另一方面是随着反“四风”、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等方面。

行政审批方面:

大家普遍反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总体上作风有所转变,确实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办事仍然难,某些方面甚至比过去更难了。在一家企业调研时,负责人抱怨现在审批时间仍然较长,虽然有政务大厅,但还得挨个部门跑,有时一件事要跑七八个部门,有的部门要盖十几个章。有个企业听说我们调研,专门准备材料,反映有关部门对运送风力发电机设备等事项审批速度慢,护送费收取不合理。有的企业反映,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对需要提交什么材料不一次性告知,导致企业反复跑腿。有的企业反映,过去正常办理的事项,现在一些干部怕担责、不敢办,层层请示汇报,坐等上级指示。还有的企业虽然话没说透,但听话听音,从中还是可以感觉到对现在的行政审批有怨言。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在于:一是办事的制度、程序更严格更规范了,过去很多环节能绕就绕过去了、手续能省就省了,现在该走的程序必须走、该办的手续必须办,无疑增加了办理环节,延长了办理时间。二是有的干部觉得管得严、风险大,干得不好要被问责处理,于是要么循规蹈矩,不敢创新、不敢突破,要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三是过去有的干部办事时得了“好处”就办得快,规定七八天应办完的事三四天就能办好,现在管得严了,办事就没动力,往往是按部就班、拖到最后。四是个别干部本来就“不干净”,心里有鬼,怕被举报,不敢担当。

招商引资方面:

大家普遍反映,现在各级对招商工作都很重视、抓得很紧,但确实越来越难干了领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领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这既有经济大环境不好,企业新增投资动力不足等客观因素,也与一些干部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关。客观条件不好是事实,但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结果差异很大。比如××市在“转作风、抓发展”活动中,针对上半年招商引资降幅较大的实际,成立了由市领导带队的6个招商团队,每名领导都明确任务、明确方向,主动到××、××等地上门对接,有的市领导平时正常干工作,周末外出招商,取得了积极效果;如果不主动努力,一味怨天尤人或坐等机遇,势必会雪上加霜,比如有的县1-7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下降超过三成,且仍未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家觉得,当前影响干部外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五条:一是现在一些企业已过了粗放增长阶段,投资时不只看资源,还要看环境;地方招商的门槛也高了,不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有挑有选,要符合本地整体产业布局。二是过去有的地方只要是能招来商、引来资,什么条件都敢开、什么优惠都敢给,现在各方面管得严了,不敢轻易许诺了。三是觉得“八项规定”抓得太紧,招客商跑项目时请吃送礼管得严了,工作不好开展。四是随着“三公”经费不断压缩,外出招商时交通、住宿、伙食标准比过去有所下降,工作积极性下降了。五是一些干部和企业老板打交道时心存顾虑,怕被别人说成“傍大款”,影响不好,给自己惹麻烦。

争取项目资金方面:

有些干部反映,现在争取项目资金时不得不“跑”,但又很难“跑”领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领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得不“跑”的原因是,一些上级部门在分配项目资金时,不是看实际情况、客观需要,而是看谁“跑”得多“跑”得勤,逼得下面多“跑”勤“跑”。很难“跑”的原因是,过去在“跑”的过程中觉得请吃顿饭、送点特产都是正常现象,容易拉近感情,现在都不合规了,而且八项规定出台后,也请不出来、送不出去,还得顶着压力、硬着头皮继续“跑”,左右为难。还有一些地方只注重争取、不注重使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县上级拨付的资金已经到位,但前期准备工作仍未做好,导致钱趴在账上花不出去。

对以上现象,要深入分析,辩证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其中的积极变化。比如,服务意识有所增强,一些干部过去习惯被围着、捧着,现在低调了许多,对上门办事的群众,服务态度也好多了;程序意识有所增强,过去一些地方工作时片面追求速度、忽视程序,常是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在都得按规定程序办,速度可能没以前快,但风险降低了、质量提升了;纪律意识有所增强,过去有的干部把敢踩红线、打擦边球,甚至顶风违纪当成有魄力、敢担当,现在对权力和法纪多了一些敬畏,不敢为所欲为了。对这些变化,不能认为是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而应正面评价,加以鼓励。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确实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等消极现象,但这不是反“四风”、反腐败造成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有的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些干部把违规视为敢担当,认为只要是为了发展,怎么干都不会错;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早做、做不好,到了适宜季节“硬上弓”;有的是因为不习惯,不适应当前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些企业把认真审核把关视为故意找茬刁难,一些干部把从严管理当做束缚了手脚,整日感叹“官不聊生”;有的是因为怕犯错,面对反“四风”、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是在严格自律的基础上积极有为,而是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道,消极被动适应;有的是因为找托辞,一些干部本身就不愿干不会干,就以执行制度为借口,以严格程序为幌子,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

我们认为,强力抓作风、铁腕反腐败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要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巩固支持积极变化,坚决纠正消极现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要持之以恒狠抓作风。

现在出现的一些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问题,实际上是部分干部面对“新常态”搞出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把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抓下去。一是深入分析思想原因,解决认识上的偏差以至错误,明确敢担当就是不怕困难,遇到问题不回避,敢于直面、积极解决;明确规定的办理时限是最低要求,实际工作中应力求提前,并将提前了多少作为考核奖励的主要指标。二是对一些具体问题,要列出具体表现,逐条制定措施,作为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和第二批活动整改落实的重点,促使干部积极作为、勇于担当领导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

二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不敢担当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改革。

一是自治区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各种收费改革,要尽可能多取消、少下放。二是对项目资金分配中“跑”的问题,要改革分配方式,该给谁的就给谁,而不是多“跑”多得。对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最好不要提前下达指标、分配任务,而是明确扶持什么、扶持标准,谁干了就扶持谁,干多少扶持多少,引导基层把更多精力用在干事上,而不是到区、市、县“跑”上。三是对有些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如高龄津贴发放可从公安、人社等部门获取信息后自动甄别确定,办理婚姻登记所需证明可通过部门间联网获取信息,企业一些审批事项也可在网上受理等,让信息多跑路,努力减少以至不让法人、自然人因行政审批而跑腿。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应列出服务、民生事项清单,依托信息化手段再造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办事。


XX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董绚

一、XX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资产、资源

2020年底,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339.2亿元,从集体资产类别看,一是经营性资产共468.4亿元,占20%。二是非经营性资产共1870.8亿元,占80%。三是资源性资产集体土地总面积3153万hm2,其中承包耕地753.33万hm2、集体“四荒地”39.02万hm2。集体资产构成包括固定资产1684.01亿元,占72%;农业资产86.01亿元,占3.7%;流动资产505.5亿元,占21.6%;长期资产49.74亿元,占2.1%;其他资产13.99亿元,占0.6%。

(二)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2020年,全省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6.6亿元,包括经营收入18.1亿元,占

11.5%;发包及上交收入24.3亿元,占15.5%;投资收益3.9亿元,占2.5%;补助收入50.2亿元,占32.1%。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银行存款利息等其他收入60.1亿元,占38.4%。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2020年,全省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6.3亿元,比2016年增56.4%;全省有经营性收入的村13278个,占97%,无经营性收入的村396个,占3%。在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中,5万元以下的3390个,占24.7%;5万~10万元的5778个,占42.2%;10万~50万元的2962个,占21.7%;50万元以上的1148个,占8.4%。

二、主要做法、发展模式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制定政策支持发展。2019年,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方案,每年扶持1500个左右的行政村,每村补助50万元。2021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文件,明确到2023年,全省每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

2.实施项目扶持发展。一是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005—2014年,省级财政共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到2014年,全省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占比由2005年的28%增到46%。二是集体经济强村项目。2019—2021年,全省共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3601个,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累计投入中央及省级资金18亿元,每个项目年收益率至少达7%。三是边境小康示范建设项目。2020年,在25个边境县抵边村中选择30个村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每村投入1000万元,将集体经济列为发展指标之一,大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3.深化改革助力发展。2016年以来,XX省采取试点先行、先易后难的方式,抓实各项改革措施,于2021年10月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889.6万人,量化资产总额734亿元,全省12654个村、79803个组开展登记赋码取得了市场主体法人资格,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准入资格保障。

4.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全省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普遍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及集体资金使用审批、财务预算决算、票据管理等各项制度,将村集体“三资”管理纳入“四议两公开”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98.2%的村全面实行村财乡管,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406亿元,其中村级136亿元,村民小组270亿元。

(二)发展模式

1.产业带动型。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有机结合,选择发展茶叶、烤烟、咖啡、花卉、疏菜等产业,增加村集体收益。

2.资产经营型。通过公开招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获得稳定收益。

3.资源开发型。依法经营集体机动地、四荒地等资源,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益。

4.股份合作型。利用资产资源和各类资金入股效益较好的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化集体股份,按股分红,增加村集体收益。

5.服务创收型。组建公共服务管理专业合作社或物业公司,负责集镇环境卫生保洁、清运、绿化、亮化及市场秩序管理,开展“乡村物业”创收。

6.休闲旅游型。利用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休闲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7.抱团发展型。对一些偏远山区、资产资源资金相对匮乏的村,乡(镇)统一规划实施创收项目,产权和收益权明晰到村,增加村集体收入。

8.异地置业型。利用多年发展积累,通过集体成员民主决策程序,选择在区位较好的区域异地购置物业。

(三)主要成效

1.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立了村集体帮扶救助机制,2020年对因病、因灾、因残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脱贫群众开展帮扶救助2.2万人次,救助资金达2970万元,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

2.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各地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中紧密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3.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各地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积极探索“党支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用。

4.促进乡村治理。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码登记,全省92.5%的行政村、47.2%的村民小组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制定章程,形成了有效维护集体成员权力的治理体系。

5.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通过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增加了集体成员的收入,2020年,全省农村集体成员股金分红总额13.5亿元,人均34.7元。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统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XX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典型引路法和一线工作法,以“钉钉子”的精神抓紧抓实。一是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无经营性收入的396个“空壳村”和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3390个“薄弱村”,要逐村摸底排查,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实施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对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4110个村,要以市场为导向,健全完善发展长效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建立部门帮扶发展责任制,实行部门包村帮扶,精准施策,着重扶持既能够形成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又能够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项目,形成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三是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列为县、乡经济发展考核指标,明确各级责任。县级发挥好统筹规划和指导的作用,实施跟踪问效;乡(镇)发挥好组织实施和监督作用,逐村细化落实发展目标;村级发挥好实施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建立健全资产资源运行管护和收益分配等制度。

(二)选准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在区位优势明显,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地区,应以产业发展为主,着力打造产业主导型集体经济。在资源丰富但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可结合优势资源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采取投资、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的方式,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在居住较为集中、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地区,可通过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统一经营型集体经济。

(三)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

一是探索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实现形式。正确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探索股份合作发展的实现形式。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企业,按股分红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融合发展旅游、休闲、健康等新型业态,做强做大农村集体经济。四是探索以物业管理服务发展的实现形式。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物业经营收入。

(四)打造干事创业的“能人”队伍

拓宽用人渠道,引进会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人才参与农村建设,注重选拔县直机关、乡(镇)科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大学毕业生驻村挂职,将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推荐任用、年终考核评优等挂钩,落实激励政策,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完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结构,形成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制定村组收益分配方案,规范分配程序,按章程合理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妥善处理好集体和成员各方利益。三是完善发展激励机制。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益中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或集体经营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四是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严格执行章程和“四议两公开”制度规定。五是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投资经营发展行为,加强债务监管,开展风险评估,着力构建社会工商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抵押贷款等为重要内容的风险防范机制,防范不良贷款或其他重大风险的发生。


XX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背景

XX市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侨务大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目前XX市旅外华侨华人320多万人、归侨侨眷18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6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老挝以及北美洲北部的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实施改革开放后,广东省各地涌入众多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前来投资创业。这些海外华商通常以企业的形式对XX市进行投资、贸易和经济合作。就XX市2019、2020年的统计年鉴来看,外商和港澳台商在XX投资的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159个骤降到2019年的81个,XX市侨资企业出现急剧外迁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加显著,疫情缓和期间也没有得到缓解。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XX市政府在2021年1月5日召开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引资工作大会”精神,全市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中主要围绕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树立“乙方思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XX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侨资企业作为XX市众多企业中的一分子,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在XX市全面营造亲商重商环境,以制度和规矩推动形成新型政商关系的大环境下,XX市相关侨务部门必须乘势而上,实现侨资企业营商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方面的新突破。

二、调研方式、企业情况

(一)调研方式

2021年7月,课题组在XX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相关负责人的牵头下,开展相关专题调研。课题组实地走访XX市归国华侨联合会、XX市侨界青年联合会、普宁华侨管理区等,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XX市部分侨资企业等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结合,取得比较翔实的一手资料。其中,根据调研需要,课题组通过对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最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影响XX市侨资企业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抽象等方法,进一步剖析XX市侨资企业营商环境现状,为XX市侨资企业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更好更快更稳地优化本地侨资企业营商环境。

(二)企业情况

XX市作为潮汕中心城市,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粤东节点。侨商500强中,1/3以上的侨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其中潮汕籍的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占80%。纵然潮汕的华侨华人数量已然达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1/3,而且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具有非常深远的海外影响力。但是,根据XX市归国华侨联合会2018年统计,XX市华侨总共捐赠的6500多万元中,潮籍华侨为XX市做贡献主要是以捐赠公益事业为主,投资事业为辅。现阶段的XX市相对之前而言交通更加便利,然而却和潮汕其他城市一样依旧存在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相对不够完善、政府行政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目前XX市已经建成集机场、高铁、港口、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硬环境”不再处于劣势,但是XX市的投资“软环境”相对发达地区而言,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XX市侨商来源地总共遍布世界十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除了捐赠公益事业外,主要投资领域包括五金生产、房地产等十几个行业。海外华侨华人历来在居住地的建树良多,改革开放以来,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对XX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颇多贡献。即便如此,在2020年新冠疫情尚未爆发之前,侨资企业已经出现急剧外迁的趋势。根据XX市近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可知,XX市外商和港澳台商在XX投资的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159家骤降到2019年的81家。根据课题组开展的相关专题调研,目前XX市一共有50家涉侨企业,除去9家其他行业类型,涉侨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如下:主要投资领域有五金生产、生物科技、房地产、服装、教育、电子电器、酒店餐饮、农业种植、塑料制品等十几个行业。一共50家涉侨企业,五金生产行业11家、生物科技行业5家、房地产业6家、服装行业5家、教育行业3家、电子电器行业3家、酒店餐饮行业2家、农业种植行业3家、塑料制品行业3家,其他行业9家。其中第一产业3家,占7%;第二产业27家,占66%;第三产业11家,占27%。从统计数据可以得知,XX市涉侨企业的企业数量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图1)。

综合实地调查和走访相关部门的情况,课题组总结归纳出影响XX市侨资企业营商环境的主要是创新、生活、侨务、政务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XX市侨资企业的发展。根据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营商环境指数排在前十位的广东省城市分别是深圳市和广州市。XX市总体的营商环境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在侨资企业的营商环境方面。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环境问题

由调研报告中的企业情况可以得知,当前XX市涉侨企业的企业类型比较传统和单一。XX市涉侨企业行业类型在第二产业的有27家,所占比例为66%。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类、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科技产业比较少甚至没有。另外,本地侨资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普遍不强,普遍存在资金、人才匮乏等问题。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实力不强,人才又牵制着产业的核心技术,导致技术创新升级难以推进。虽然近几年来XX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揭工作、创业,当中也不乏有一些高端人才研发出各式各样的高科技产品,然而,由于当地版权意识与专利意识比较淡薄,每当一个有新型产品出现,短时间内便会有仿制品通过低廉的价格“淘汰”这类研制型企业。“劣币驱逐良币”,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当地原有侨资企业的发展,更会挫伤回揭投资的华侨积极性。

(二)生活环境问题

纵使XX市目前的发展蒸蒸日上,但对于侨资企业期望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仍有不足。即便当中部分人才能够被吸引且尝试前来XX市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时间普遍不长,相当一部分人才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之后,便都选择离开当地前往更加发达的地区发展。相比民营企业,侨资企业在引进大城市甚至国外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企业招聘阶段比较容易,想要切切实实地留住人才却十分困难。即便是最初由侨资企业不惜重金从发达国家招聘来高层次人才,他们在XX市工作的时间也普遍不长,很多人都不愿意留在XX市继续发展。虽然现阶段汕潮揭同城化迅速,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但是目前XX市在“软环境”方面依旧跟不上国内一、二线城市。信息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等都是当前80、90后这些已然是行业“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所不能忍受的。

(三)侨务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其他省份譬如福建、江苏、云南等在“安侨”“联侨”“惠侨”“引侨”“搭侨”方面都有比较详细和优惠的政策鼓励华侨投资。但是据课题组调研,目前XX市部分侨资企业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尚且不能因地制宜。调研中还发现,由于XX市本地侨资企业的比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行业类型也随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地作出新的调整。这些无形之中都给本地涉侨部门在关于侨资企业的相关数据统计工作上增加了难度。此外,本地部分涉侨部门在对侨资企业服务以及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方面的共识不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侨务工作也愈发法制化,其中涉及面以及领域等都比以前更大更宽,难度也随之增大。当前XX市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丰富的侨务资源、充分发挥涉侨部门的工作作用,还没有全面且有效的侨务政策。

(四)政务环境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的大暴发,导致形形色色的行业将办公场所由线下改为线上,很多企业就此开通了可以在线上办理相关业务的通道,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由此可见,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这样的服务模式迫在眉睫。目前XX市本地不少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均开设网上业务平台。但对于侨资企业,本地相关部门在侨商申办程序这一块依旧比较烦琐。显然,相比本地暂且处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水平,大部分侨商在外接受的服务都比较先进和便利,导致侨商不能适应本地政府部门的行事方式,侨资企业办事受到诸多阻滞。另外,少部分本地涉侨部门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行业规定了解得不够透彻,导致有些侨企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没办法解决,侨企侨商的信心受到打击。

四、对策建议

(一)落实相关专利政策

首先,切实落实XX市本地相关专利政策,同时联合本地公安部门积极打击生产销售仿制品的“打擦边球”企业。始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观念,全力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大力营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秩序,真正做到保障回揭创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切身利益。其次,落实相关专利政策之后必须努力对外普及政策相关内容,给前来投资或创业的人才吃一颗“定心丸”。第三,还可以通过举行高峰论坛、经贸洽谈、新侨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侨资融合,以此营造自主创新的企业氛围。

(二)引进高层次人才

侨资企业营商环境中非常关键的要素是人才,XX市若要营造自主创新的企业氛围,首先要主动参加招商引智,发挥侨界人才集聚优势,把产学研工作做好,引导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对接,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政策纳入促进产业发展“1+1+12”政策体系当中。对人才政策中人才引进、培养、认定、服务障碍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细化、优化,增加高层次人才回揭工作的福利,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优势和制度诚邀天下英才,进一步优化XX市侨资企业人力资源环境。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揭工作,首先要通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确保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后顾之忧。“一条龙”即高层次人才的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和劳动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内容集中到一起一次性办理。其次,还要增加高层次人才回揭工作的福利,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

(三)设立侨资企业专门服务机构

新时期特别是疫情过后,海内外侨情发生巨大变化,侨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XX市涉侨部门想要落实有效且全面的侨务政策,首先得提升各级部门的工作质量,健全涉侨部门的组织机构。目前,XX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动积极构建宣传窗口,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侨乡文化,譬如做好旗下《侨声》杂志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宣传工作,通过《侨声》杂志传播乡情乡音。充分发挥刊物宣传力量,宣传XX市本地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争取本地侨力资源反哺家乡建设。另外,设立专门的侨资企业服务机构,并定期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侨务服务质量。

(四)完善政务服务平台

2021年,XX市委、市政府的在侨务方面的中心工作主要是服务大局、服务侨胞。首先要依据XX市现有的相关政策,结合国家、广东省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梳理、归纳并总结后分类,根据XX市本地侨资企业的具体情况“因企施策”。尽量使侨资企业理解各项惠企政策并能得到落实,涉侨部门需要及时调整各项相关政策。其次要大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借鉴福建等先进地区的经验以及做法,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实行“互联网+侨务服务”项目手续办理和跟踪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侨资企业落地和快捷办理有关手续,期间还能更好地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这样不仅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也能促进海内外华侨回揭投资的积极性。

我国是教育大国,重视人才,在大学上面占据很大优势,现如今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只要能学到一技之长就是成功的。为了了解各个校园的实际状况,能够透过调研报告的形势进行相关的了解,下面向朋友们展示XX县职业技工技术校园调研报告。

为了解XX县职业校园,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的现状。20xx年3月17日至19日,体艺科、职教科在XX职业技术校园调研三天。美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调研的主要资料是随堂听课、教师座谈与交流两项。以下是对18日上午半天调研活动后的总体状况简要分析汇报。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状况

XX职业技术校园是一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校园。由于职业技术校园的特点,XX职业技术校园现有美术专业班4个,其中高二年级2个,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各1个。现有美术专业专任老师7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基本为美术专业校园毕业,学历合格。通用技术专职教师1人。

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本次活动听课3节,其中美术专业课2节,通用技术课1节。美术专业课一节是电脑平面设计《文字效果制作》由吴莲老师执教,另外一节是素描《石膏圆柱体临摹》由陈峰老师执教。通用技术学科是技术与设计1中《流程与设计》一课,由刘伟林老师执教。

由于职业技术校园的特点,除通用技术学科教材统一使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教材外,美术学科的教材由任教美术专业班的老师自编资料供学生们选学,教学资料选取上有务必的局限性。美术学科和通用技术学科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以“讲授——练习”的模式为主,先由老师介绍或讲解,学生自由练习或是上讲台演示。个别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他学生观看演示,不少学生则自由交谈。

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几节课同时反映出的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况且职业校园的专业课老师,少有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老师,已经根深蒂固,运用起来驾轻就熟。

2、课堂教学资料生活化的问题有待尽一步加强

学科教师自主选取教学资料,虽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教学资料的选取就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老师应更多思考,选取适合学生就业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还能够选取能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或是体现XX县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特色资料进行课堂教学。通用技术是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在实验室(实验室的配置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配置)里操作实践。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应逐步建立

在调研中,几个老师的课堂教学都以下课的铃声为终结,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或设计的作品,缺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后,学生真正落实状况缺乏了解,不利于开展后续的教学。

四、研究与对策

1、呼唤职高教师也应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下构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去。普通高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老师们都透过学习培训来转变教育观念,透过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职高老师也就应不断学习,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转转成老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将教学观念转化成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行为。

2、加强学科老师的群众备课,发挥群体作用

群众备课好处在于老师之间透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XX职高美术组有别于其他普通高中,美术组教师个体数量较多,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状况下,强化做好群众备课工作,发挥群体优势,选取教学资料,更好地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不失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3、加强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讲完教学资料,而就应是观察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想不想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有掌握知识与技能,或者是专业技能是否有得到新的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习没有什么收获,即使教师再辛苦地教也是低效或是无效的教学。

要保证教师的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教学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有便于操作时间省等优点,而采用讨论或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和研究精神,老师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开展和落实。

4、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忙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老师不断提高和发展。同时,也透过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没有评价的教学肯定是不全面和深刻的。两个学科的教师就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练习后对学生作业或设计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能够多元,能够由老师进行评价,也能够由学生自己评或是学生互评。开展多元评价,能让任课教师明白教学任务是否圆满完成,是否有效,让学生明白是否到达了教学目标。


XX油田第六采油厂张晓彤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要求、新使命、新课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石油企业对发展过程中员工思想动态变化高度关注,采油六厂党委把准前进方向,实施思想铸魂工程,努力筑牢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打好“主动仗”,打造“新引擎”,为支持引领全厂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厂员工干部思想动态,增强员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根据厂党委安排,厂党委宣传部对全厂干部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调研背景

20XX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油田公司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年,也是采油六厂建设示范油田、推动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采油六厂目前在册员工2568人,为准确掌握全厂干部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员工突出性、倾向性问题的利益诉求和困难,进一步统一全员思想、凝聚全员力量,该厂党委宣传部于10月14日至16日,利用【青春采六】微信公众号,在全厂干部员工中开展了广泛的思想动态调研,为采油六厂党委、采油六厂在全力建设绿色、智能、效益示范油田,开启“十四五”新征程过程中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数据来源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以微信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本厂在册的合同化、合同制、宏田劳务工,共设置40道题目,主要内容涉及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团队合作、成长成才、员工归属感、文化生活六方面内容,本次调研线上参与问卷答题2367人,占本厂员工总数的92%。为保证评选数据的有效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反馈问卷数据按照完成本次问卷的全部题目为规则进行了筛选,最后选取有效样本2012份进行统计分析。

三、发现的主要问题

此次调研结果总体上看,全厂干部员工思想稳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状态良好,发展态势积极向上,思想状况总体上较好,但仍从调研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有的单位(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许多新情况不研究,未能按要求定期在本单位(部门)内开展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对员工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心理障碍及思想负担增多等问题知之不多,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不够,缺乏与员工思想沟通和交流,导致部分干部员工对企业信心不足。

2.思想政治调研工作参与率不高。本次调研,通过对员工补充回答整理、归纳发现,机关部门及“两所”科研单位的员工反馈意见及建议比往年较为明显突出。从参加调研人数上来看,机关部门今年参加调研人数为101人,比去年参加调研的33人增加了68人,“两所”科研单位今年参加调研人数为111人,比去年参加调研的64人增加了47人,可见以往思想动态调研机关部门及“两所”科研单位员工参与率较低。员工参与率低,无法最大程度反映员工所思所想。

3.基础工作管理未能抓严抓细抓实。9月本厂进行大部制改革及基层单位机构调整,党委宣传部成立宣讲团,与党委组织部联合深入基层各单位,重点围绕改革实施背景、改革主要做法、改革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规划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主题宣讲,但从调研反馈问题整理来看,仍有员工对本厂大部制改革及基层单位机构调整表示不清楚,甚至表示不知道本厂已经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及基层单位机构调整。

4.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作环境可以分为办公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此次调研发现,20.73%的员工反映所在单位(部门)的办公设施设备陈旧,近两年没有更新,影响工作;34.89%的员工反映身边同事的工作态度不太好,经常能听到周围人抱怨;13.42%员工反映本单位(部门)目前整体工作运行不能统筹安排,打乱仗;3.83%的员工表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上下级关系;10.54%的员工反映在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领导关系难处;13.47%的员工认为工作中领导办事不能够一视同仁,在员工寻求帮助时存在搪塞敷衍的现象,不能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5.个别员工思想认识消极被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本厂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不断改变,为干部员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本厂干部员工平均年龄36岁,“00”后员工逐渐走上岗位,虽然有朝气、有活力,但部分员工由于工作时间早,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砺,思想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一旦现实与理想产生反差较大时,容易出现摇摆,导致思想认识陷入迷茫,工作生活态度消极。

四、改进的措施方法

1.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建的基础工作,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同向发力,为党和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干部员工思想多元复杂,即使在相同行业也有岗位区别、地域区别和认识差距,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差异非常明显,且形成思想共识的难度明显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各单位(部门)要深入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及时回答他们的困惑,主动积极地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2.要抓好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工作。一是全面了解干部员工队伍结构的新特点,高度重视因岗位变动、身份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使干部员工心理上产生失落、迷惘的复杂情感,要加强研究,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二是及时了解干部员工思想的新动态,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研,抓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调研,了解把握干部员工的思想动态;对其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思考、梳理,分析这些问题是不是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危害,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和预防处理;要从干部员工的一言一行中寻找端倪,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层次的问题,一旦发现干部员工出现不良苗头,就要及时做工作,把苗头消化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倾向性问题变为普遍性问题,小问题变为大问题,一般性问题变为严重性问题。三是要结合各单位(部门)实际抓好特殊性教育,针对本单位的业务性质、内外部环境及干部员工队伍的现状、知识层次、思想基础、理论水平,干部员工工作经历、工作岗位、人生阅历、性格特点、处世原则,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

3.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员工排忧解难,多办好事,就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大多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既要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要经常开展国情教育,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形势报告会、“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形势任务和国情教育。二是要围绕企业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各部门担负的职责和干部员工思想情况,加强引导,激发员工干部自足本职、岗位建功的内在动力,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要关爱干部员工的诉求,教育干部员工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增强守法观念、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要加强员工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训,邀请心理专家答疑解惑、发放心理健康书籍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员工干部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做好张弛有度、宽严相济,引导他们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心理;要在各单位、部门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干部员工正确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4.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要运用新媒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借助网络、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拓宽工作渠道,增强感染力、亲和力、说明力,克服呆板化、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二是要注重运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干部员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让广大干部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全厂上下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三是要重视机关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综合考虑员工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工余时间、奖品发放等各方面的因素,放低文化活动参与门槛,适当探索作业区之间联合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同时丰富线上活动组织形式,普惠式文化活动覆盖面最大限度延伸到基层班站,让一线员工尽可能全员参与进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心、以文聚力、以文提神的目的。

5.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机制。一是“一岗双责”制度,领导干部要承担起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职责,克服“两张皮”现象。二是学习教育制度,宣传部每年要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明确各部门组织好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同时要继续探索创新培训教育方式,利用高科技,采取VR演示、线上教学等容易吸引员工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干部员工思想状况研究分析制度和干部员工思想动态收集反映制度,畅通干部员工思想动态收集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干部员工的心理情绪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为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四是困难员工帮扶机制,要加大对困难员工的关爱力度,关心爱护家庭困难、身体患病的干部员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帮扶活动,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直接决定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选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要选派有经验、政治强、业务精的同志,充实到工作队伍中去,加强培训、加强岗位交流,丰富政工干部的知识结构,锻造出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XX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李雅芝

中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为了使基础教育事业能够健康发展,不断提升中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必要手段。[1]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强调教师应以“能力为重”[2]。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中学校园也在逐步信息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媒介技术和资源的辅助下,逐步适应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并且除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外,还应逐步引导学生适应基于媒介的课堂教学,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教学过程。[3]

教师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个人素养,也包括其职业本身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需要使用媒介,并解读从媒介中产生的信息。[4]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5]因此,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贵州省XX州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在乡镇尤为突出。为了深入了解XX州乡镇中学教师的媒介素养现状,特对XX州的乡镇中学教师媒介素养展开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问卷主要涉及了中学教师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对问卷无法体现的部分,采用访谈法予以补充。初步问卷是在参考了相关文献并咨询同行专家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保证其合理性,笔者先做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形成了正式问卷。

(二)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XX州的乡镇中学教师进行调查,且参与教师属于不同学科,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此外,分别从三种不同层次的乡镇中学各选取了几位教师进行访谈,所选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且涵盖了不同的任教科目,具有代表性。

(三)调查过程

第一步: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是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基于陈璐在其硕士论文中编制的关于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并咨询了有问卷编制经验的同行专家,且结合XX州乡镇中学的特点进行改编而得,访谈提纲是对调查问卷的补充。

第二步:问卷预调查和信效度检验。就近选择三所乡镇中学共发放5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使用SPSS19.0进行信效度检验,分析得到克隆巴赫系数为0.918,说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佳,KMO值为0.929,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第三步:正式调查。基于预调查反馈结果修改问卷并形成正式问卷,分小组到XX州所辖12县市的乡镇中学(如瓮安县的永和中学、龙里县的摆省中学等)发放调查问卷。

第四步:分析调查数据。将所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19.0和Excel做结果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有效回收率92.9%。调查对象的基本信下面分别从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和媒介态度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媒介知识调查结果

1.理论性知识

对媒介的理论性知识,主要从熟练操作媒体设备,了解基本媒介知识,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和创作、传播媒介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1.7%的教师能熟练操作媒体设备和了解基本媒介知识,57.2%的教师了解基本媒介知识,46.7%的教师能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17.2%的教师能创作、传播媒介。这说明XX州乡镇中学教师对媒介理论知识的了解人数比例不太高且比较片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实践性知识

对媒介的实践性知识,分别从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由表2可知,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均对传统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完全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视频展示平台的人数也较多,这说明XX州乡镇中学教师对传统媒介的应用掌握较好。对慕课、微课和线上教学平台,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最大,即使对翻转课堂,虽然其比较了解的人数比例最大,但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所占比例居第二位。尤其是对慕课,完全了解的人数不到2%,对其他三种实践模式,完全了解的人数比例也不高。说明XX州乡镇中学教师对新兴媒介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

(二)媒介技能调查结果

对媒介技能,分别从利用媒介获取教学资源的技能、利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的技能和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1.利用媒介获取教学资源的技能

对利用媒介获取教学资源的技能情况,可以通过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反映。主要从四种途径进行调查,分别为: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借鉴同事现成的资料和其他途径。调查结果显示:60.3%的教师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23.4%的教师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教学资源,9.6%的教师借鉴同事现成的资料,6.7%的教师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教学资源。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可以较独立地通过不同方式获得教学资源,但仍有少部分教师为了方便,直接借鉴别人的资料,别人的资料不一定与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全一致,从某种程度上会对教学效果有负面影响。

2.利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的技能

对利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的技能,可以通过使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进行教学的情况反映。由表3可知:对多媒体计算机,参与调查的教师都可以进行操作,但熟练程度不一。大部分教师可以熟练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只有少部分教师对操作多媒体计算机不熟练。对视频展示平台,可操作人的比例低于多媒体计算机,并且还有超过10%的人完全不会操作。这说明XX州乡镇中学教师对传统媒介教学的掌握情况较好,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技能要好于视频展示平台。对使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教学,选择“不太符合”的人数比例最高;而对线上教学平台,选择“完全不符合”的人数比例最高。因此,新兴媒介参与教学的程度比较低,这与教师对新兴媒介知识的掌握水平及作用认识有很大关系。

3.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技能

对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技能,可以从教师发表文章情况和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专题研究的情况反映。调查结果显示:22.8%的教师没有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65.4%的教师仅发表过1—3篇论文,只有11.8%的教师发表过3篇以上文章;53.7%的教师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专题研究,23.5%的教师偶尔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专题研究,22.8%的教师从来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所以,XX州乡镇中学教师在使用媒介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还较弱,这与学校更注重学生成绩,未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关系。有接近半数的教师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网络教学专题研究,说明教师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较差。

(三)媒介态度调查结果

对媒介态度,分别从“使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的态度”和“运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态度”两方面开展调查。由表4可知,大部分教师能认识到使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教师对媒介重要性的认识较浅显。此外,几位接受访谈的教师也表示使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在图形展示、动画演绎等方面的不足,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认为确实应该使用媒介开展教学研究,但也有几位教师认为没必要。总体来看,对使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持积极态度、赞成使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占大多数,持消极态度或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的较少。

(四)乡镇中学教师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媒介知识方面

第一,对媒介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有不少教师以为媒介素养就是制作和使用PPT的能力。甚至在访谈中,对“媒介素养”这个词语,会生出“什么是媒介素养?”“你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吗?”这样的疑问。这说明大部分中学教师对媒介素养的真正含义并不了解,或理解比较片面。

第二,对新兴媒介的应用了解较浅。在“互联网+”背景下,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逐渐兴起。但调查结果显示,有较大比例的教师对这些新兴教学模式并不了解。在访谈中,对是否使用慕课或微课辅助教学这个问题,有教师回答“只是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该怎么操作,我不清楚,也从来没用过”,也有教师回答“我们这里硬件设施太差了,想录个微课太难了”。可以发现,教师使用新兴媒介的意识不强,且教学硬件和软件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2.在媒介技能方面

第一,过分依赖互联网资源。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教师会通过百度、知网等获取教学资源,还有少部分教师直接使用别人现成的资料。访谈时,有教师表示只需要在网站上下载现成的PPT,不经过修改就可以满足上课的需要。这说明部分教师存在机械照搬网络媒介信息的情况。

第二,操作媒介技能不强。大部分教师对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视频展台的传统媒介比较熟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访谈时,有教师说“我做PPT就是把课本知识写到PPT里,好多动作路径之类的我不怎么会用,图片处理和剪辑视频就更不会了”。还有教师说“有时多媒体设备突然就不能用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索性就直接用黑板讲了”。在使用新兴媒介方面,对使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比例却大幅降低,甚至还有完全不使用的情况。访谈中,有教师讲到“除了参加教学技能比赛或者上公开课时,我才会精心制作PPT,制作微课视频等,平时上课那么忙、那么累,哪有那么多时间花在那些东西上面呀”。还有教师说:“我平时从来不用微课、慕课之类的东西,如果实在需要用了,网上那么多现成的,下载一个拿来用就行了呀,何必自己做呢。”可见,中学教师的媒介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第三,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较弱。从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发表文章还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专题研究,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从来不做,发表3篇以上文章的教师仅有11.8%,有近一半的教师不习惯进行教学专题研究。访谈中,教师说:“中学知识很简单,不用专门研究,也不知道该怎么发表文章。”这说明中学教师利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欠佳。

3.在媒介态度方面

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使用媒介进行课堂教学,还是对运用媒介进行教学研究,都有约70%的教师认为是重要的,但仍有部分教师觉得不重要。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重要,但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的却不多。在访谈时,有教师说:“好的媒介素养促进教学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结果,真正用到实际教学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大家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有没有提高,没人在乎教学过程,与其这样,我觉得没必要尝试那么多新花样,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可见中学教师对媒介素养其实不是十分接受的,这说明教师对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XX州乡镇中学教师在媒介素养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宽媒介知识面

对媒介知识的了解,线下可以通过专业书籍介绍,线上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上的各大平台,如微信公众号、专业的软件网站,以及相关线上培训课程等,特别是乡镇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更直接地接触媒介知识,这些都可以使教师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此外,中学教师还应该在不断探索中,将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与其他素养进行区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媒介技能

在掌握了媒介的理论知识后,如何提高实践技能,还需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不断地融入媒介资源和技术,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

首先,教师应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选择利用媒介资源,并在合理的教案设计下,对媒介资源进行筛选再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次,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追求媒介技术,而是要结合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将其合理有效地进行分配,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在使用媒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进而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提高,更有利于师生互动。

(三)与时俱进,端正媒介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使用媒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不重要,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在学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开阔教师和学生的眼界,离不开媒介技术和资源。因此,教师应端正媒介态度,正确认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接受媒介素养,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研究中,与时俱进,不落后、不掉队。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素养的提升。社会的变革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方式日新月异,因此,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发挥新兴媒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媒介知识、提升利用媒介的能力、端正媒介态度,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鼓励教师提升媒介素养,给教师提供利用媒介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条件。唯有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余星

一、问题的提出

三胎政策开放,幼儿是否赢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始终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根据武汉市教育局网站2019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幼儿园1794所,在园幼儿35.73万人,教职工5.43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2.34%。从数据来看,未来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会不断攀升。同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从业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一些幼儿园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是本科学历,面对现实的就业状况,很多专科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希望通过专升本考试来提升学历,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目前,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利用本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来开办专升本学前教育,本校于2020年开办了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在专升本办学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有重复,学生自由散漫的风气较重,这既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笔者对我校专升本学前教育的课程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找出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取的对象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2021级专升本学生,共计80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共收集73份有效问卷。问卷编制过程借鉴四川师范大学黄景的《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并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修改,最后形成了调查问卷《本科高校“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专升本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专升本衔接课等方面的课程设置满意度来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重在了解我校专升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网络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10名学生通过电话、视频语音、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问卷中突出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以期找到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深入分析,了解到学生对专升本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态度及原因。

(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认为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占比20.55%,认为课程设置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分别为42.47%和27.4%。从数据来看,我院的专升本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整体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访谈发现,一些学生都谈到,课程设置的内容较难,在学习过程中讲解的理论性较强,学习很吃力;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资格证培训课比较多余,因为很多同学都已经在专科阶段通过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上的没有多少效果,课程内容的设置对教资考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满意度的结果分析。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教育基础课和技能基础课。教育基础课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技能基础课包括声乐、舞蹈基础、钢琴、绘画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在专科阶段也会开设,学生或多或少都学过,只是专科阶段学习不够深入,但这些课程又是学好专业的基础课,所以在本科阶段需要继续学习,而且更强调理论基础的夯实和综合素养的提升。[1]问卷结果显示,34.25%的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非常满意,41.1%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满意。但是结合访谈了解到,一些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有不同看法,学生A说:“基础技能课太多而且理论课也多,大三了没必要搞过多技能课,费时,有些可以取消”,学生表示基础课程太多,特别是技能基础课程费时费力,建议取消。学生B在访谈时表示:“感觉学习的整体关联性不强,实际用处不大,过于宽泛,课程安排太满,应该要有针对性,一些基础课程相互之间重复知识多,应精简课程,学习重中之重的专业课。”另外,有同学表示基础课程中的技能课程花费时间过长,特别是基础绘画,而且这些在专科都学过,没必要再花大量时间练习。同时学生表示舞蹈教室太少,周末早上安排舞蹈自主练习,班级太多没地方练。通过调研了解到,专科阶段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开设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也很全面,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有点“夹生饭”的味道,考虑到专升本层次的学生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扎实掌握,在课程设置时要遵循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三)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满意度的结果分析。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即兴伴奏、幼儿舞蹈创编、钢琴(二)、手工制作4门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同时也设置了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设计、婴幼儿发展与教育指导,少儿英语等专业教学技能课程。

问卷调查发现,75.35%的学生认为专业艺术技能课程设置满意,但是仍有4.11%同学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跟学生访谈时,学生F表示:“技能课应该注重怎样进行技能教学,而不是一直进行技能训练,与实际的幼儿园不符合。”此外,有5位学生专科是其他教育类专业,专升本考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了解太少,特别是技能课程的学习面临很大的挑战。学生G表示:“钢琴舞蹈课程对零基础学生非常不友好,基础不好,希望老师能够讲仔细一点。”关于专业教学技能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78.09%的学生对教学技能课程设置很满意,16.44%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一般,还有5.48%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课程设置不合理。结合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技能课程设置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求,学习这些课程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未来从业的教学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程与专科重合没必要开设,特别是少儿英语这门课程。学生E说:“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开设英语相关的课程,面对的受众群体不多,教少儿英语课程的多在机构”,同时建议在课程设置时深入了解幼儿园要求,开设与社会需求一致的新型课程。

(四)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满意度的结果分析。实践课程有幼儿园集中实践周、器乐自主练习、舞蹈自主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几项课程。问卷结果显示,63.02%的学生对实践课程设置满意,但是也有9.59%的学生感到不满意。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中的一些技能自主练习内容与幼儿园工作内容联系不紧密,同时自主练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如学生C说:“周末大早上强制舞蹈自习,早上练舞身体僵硬打不开”,学生F表示,实训作业太多,占用很多时间,其他课程作业都没法正常完成。同时也有学生提到是因为钢琴太少,学生无法同时练琴,导致消极等待。此外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在专科学习时有很多实践机会,而在本科阶段每学期也有一周的集中实习见习的机会,学生很满意。

(五)专升本衔接课程设置满意度的结果分析。学前教育专升本的学生来自省内不同的专科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少数是跨考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调查了解到我校学前教育专升本开设的相关课程,学生们大多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而对于部分跨考升本的学生而言这些专业课程则比较陌生。问卷结果显示,与专科阶段课程重复最多的课程是手工制作,占比76.71%,其次是即兴伴奏,占比63.01%,与专科阶段课程重复最少的课程是儿童剧表演,占比9.59%。通过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对于这些重复的课程,很多学生表示少儿英语和手工制作这两门课应该取消,同时部分学生认为钢琴、舞蹈学过,应该减少课时量,或者学习内容应更偏向于幼儿园教学实践,而不是重复的技能练习。也有一些学生对开设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表示满意,因为专科阶段学习不深入,希望通过本科学习能深入掌握幼儿园相关教学和管理的理论知识。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幼儿教师从业要求的明确规定,是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依据。

(一)了解学生专科课程设置情况。想教育有效果,首先是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学生在专科期间课程设置情况,这样有助于专升本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程度的把握。因为专升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方式都有一些差异,所以在专升本课程设置前,先通过调查了解学情,初步掌握学生专科时期的课程开设和学习情况,这也为专升本课程初步设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保证。

(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

目标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升本应进一步明确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首先,在招生时控制报考专业限制,聚焦教育类专业,做到专业类型和方向最大程度的对口,这样才能保证专升本课程设置的贯通和自然衔接;其次,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与提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最后,合理规划学前教育专升本的实践任务,学校严格监督和管理学生集中实习的相关事宜,保证实践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强化每个学生教学技能锻炼。

(三)合理设置专升本课程内容。首先,课程设置要简洁,有侧重点。对于专科阶段开设的重复课程,专业课程中的手工制作、教育心理学、即兴伴奏、钢琴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量;如基础绘画、教师口语,教师资格证培训等基础课程应该要删掉,这些课程在专科阶段已经打好扎实基础。同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课程各自的任务和侧重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增强实践性。其次,结合我校现有资源开设部分特色课程,如儿童剧表演、奥尔夫音乐、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比较符合幼儿园对人才引进的真实需求,幼儿园希望培养的学生既能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而且课程的具体内容设置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丰富案例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幼师工作的真实环境。最后,注重技能课程的延伸。学前教育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专升本课程设置时要适当提升技能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根据学生具体水平,结合幼儿园技能教学操作的具体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要围绕幼儿园真实教学场景设置,增加丰富的案例,尽可能贴近幼儿园真实场景。既要让学生获得深入的学习和提升,同时又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如通过舞蹈排练,钢琴音乐会,儿歌故事会等,同时增加舞蹈、钢琴、声乐教室的开放次数,增添新的教学设备。

(四)科学设置专升本课程安排。专升本课程整体安排要遵循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课程结构、层次、次序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动态化设置课程方案,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做到内容深浅得当,方法灵活多样。课时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水平,适当增减课时。对于学生感兴趣,基础又不扎实的课程应增加课时;对于部分重复的核心课程,结合学生真实情况进行增减课时;对于学生不感兴趣,掌握较好的专业重要课程应减少课时;对于学生不感兴趣,与幼儿园需求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应当减少课时,或者删掉课程。另外,部分学生提到舞蹈课后最好不要安排理论课,因为比较累没法集中学习理论课,这就要求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要考虑学生真实情况。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的合理路径,帮助专升本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效果。


中国计量大学王亚琴

2003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江西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红色旅游打造成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发展的载体,发展红色旅游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宣传不到位、开发不彻底等问题,严重阻碍城市红色旅游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探索破解红色旅游发展困境的思路,从而找出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实现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1.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地处内蒙古高原,背靠阴山,近临黄河,历史文化悠久,是远古时期“大窑文化”的发源地、昭君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先秦时期就有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抗日战争时期,绥远(今呼和浩特市)连接了前后六个省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北平大后方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是少数民族抗战地区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对文化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着力打造文化强市,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其首府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把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同时,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在区域内数量相对较多,主要有A级旅游景区44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18家、3A级旅游景区19家、2A级旅游景区7家。地文景观13处、水域风光7处、生物景观6处、古迹与建筑32处,还有众多其他休闲购物娱乐场所,深受全国各地游客喜欢。呼和浩特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实体数量较多,在内蒙古地区占较大比重,发展红色旅游有巨大潜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旅游富民、促进就业,实现红色旅游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受到猛烈冲击,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20年呼和浩特市国内旅游人数为1820.36万人次,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1374.51万人次,同比下降43.02%;国内旅游收入为408.74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了527.06亿元,同比下降56.32%。2020年呼和浩特市入境旅游人数有25264人次,比2019年减少了117139人次,同比下降82.26%,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中外国人占比68.05%;旅游外汇收入共933.6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6984.71万美元,同比下降94.79%。后疫情时期,城市发展需要重新聚焦于旅游业的恢复与振兴,推动城市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2.呼和浩特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城市旅游闭环区位优势微弱

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呼和浩特市周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其与周边城市旅游发展仍然存在闭环,互动性较差,知名度较低,区位优势不明显。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区域性的枢纽城市,但其地理位置偏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交通的纵向发展,由于自治区经度跨度大,难以发挥首府的积聚作用,枢纽能力难以体现。最直观的就是线路分布上,呼和浩特市是“一”字型枢纽格局,与众多或是“十”字型或是“米”字型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即使在国家“八纵八横”主线的规划中,它依然还是“一”的单线型铁路发展,导致呼和浩特市发展红色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以国内红色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浙江嘉兴南湖为例,浙江嘉兴南湖作为中共一大召开的“见证地”,嘉兴南湖发展红色旅游业时,注重打通区域发展闭环,面向城区外注重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设施布局,把嘉兴打造成一个对外枢纽城市,研究打通城市与区域的联系,构建城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充分发挥其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地域优势,紧扣地域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嘉兴的交通,打通与周边城市例如杭州、上海等旅游城市的区域闭环,提升自身的区位优势。学习探索发展红色旅游新思路,借鉴嘉兴等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红色旅游城市,呼和浩特市要充分利用首都北京发散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通旅游闭环,加强自身区位优势。

旅游产品过时价值传递模糊

城市发展红色旅游需要根植于本地红色文化,呼和浩特市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受游客对于内蒙古地区传统印象的影响,呼和浩特市“草原文化”的发展掩盖了呼和浩特市红色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发展旅游更多依托于少数民族文化,这难以让游客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历史性作用,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红色文化发展可以成为呼和浩特市发展旅游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可以通过红色景点吸引游客,还可以通过改良原有特色旅游产品或设计新式旅游文化产品宣传旅游价值和城市文化,旅游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宣传城市旅游信息和旅游产品信息,还可以刺激游客的兴趣点,激发游客购买产品的欲望,促使游客产生购买行为,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时,扩大城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随着全国各地旅游城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地制作精良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许多旅游景点推出了自己的“网红产品”。呼和浩特市负有盛名的奶制品、牛肉干等食品,蒙古族特色的银饰、地毯、皮毛制品等深受游客的喜欢,现有的旅游产品缺乏精美的包装和更为新颖的设计,旅游产品整体缺乏创新,红色产品仍有待开发。城市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利用好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创新旅游产品设计,打造多样、个性、时尚的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产品贯穿“吃、游、购”一体的旅游过程,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游客回味“城市味道”和“城市文化”,通过红色旅游产品传递城市红色文化价值。

城市存在感弱缺乏科学宣传

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相较国内其他大型旅游城市稍显落后,在国内省会城市或首府城市中存在感较低。国内游客旅行往往会选择自然风光宜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环境安逸,或者是近些年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网红城市”。呼和浩特市虽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国内旅游城市中定位不明确,呼和浩特市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缺乏少数民族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旅行可替代性较高,例如游客想体验草原文化,往往会选择呼伦贝尔市,与同类文化的旅游城市相比较,呼和浩特市竞争力较低。整体来说与其他城市旅游定位差异性较小,城市发展红色旅游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深入剖析,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及线路,突出城市发展的特色和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城市存在感。虽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于其他旅游城市,呼和浩特市旅游信息少,更新相对滞后,缺乏生动形象的广告,城市旅游定位相对模糊,整体红色旅游知名度较低,城市文化内涵有待发掘,文化传播力度较低,覆盖面狭窄,受众人群较少,导致一些游客对呼和浩特地区依旧留有“偏远地区”的刻板印象,这都是制约城市红色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城市旅游景点都频繁因虚假消费、隐形消费、欺骗消费登上新闻,旅游感受的好坏通过口碑直接影响旅客的旅行态度与旅行评价。后疫情时期,城市在发展红色旅游时应该重视城市正面宣传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发展较好的旅游城市的经验,加强对城市进行正面宣传,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3.城市红色旅游发展的路径探究

理念引领特色支撑

发展要科学、可持续,城市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样如此。城市特色是在历史时期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城市发展红色旅游需秉承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城市地域特色以及特殊的红色文化背景,以特色旅游为支撑,将红色文化与城市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科学发展。发展红色旅游经济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保护优秀文化中发展文化,把生态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将城市内与周边的红色资源协调贯通,整合红色资源,形成统一的整体,再根据各地特色对景区功能进行细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城市红色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行具体分析和规划,整体上构建多样、和谐、发展的城市红色旅游文化。

政府主导政策保障

旅游行业作为一个需要多因素共同支撑的行业,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居民自主开发景点具有盲目性、滞后性与自发性,缺乏科学的保护环境的意识,难以形成配套的服务体系,宣传受众范围有限,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以及规划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根据旅游发展需要,第一,政府需要规划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设施,建设酒店、民宿、公交站、公共停车场等基础旅游设施;第二,政府应该强化区域合作,打通景区联系,积极组织协调不同区域的旅游要素,完善城市红色旅游区域网络,与其他景区搭建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一体多样的旅游线路;第三,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方针政策,利用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影响力出面组织旅游景区宏观运作,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切实做到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保障游客的基本权益。

社会支持公民参与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的传播离不开社会和公民的关注和支持,发展红色旅游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为城市居民增加收入,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发展过程,社会和公民都应该参与其中。城市发展红色旅游自身应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内应贴近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是发展红色旅游最积极的因素,让居民熟悉城市红色旅游资源,让城市居民成为宣扬城市红色文化最积极、最有效的明信片。对外城市应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时代优势,通过社会和公民合力共同宣传,通过积极的宣传方式、多样的宣传手段,增加城市红色旅游信息的推广,稳固城市正面形象,丰富红色旅游信息内容,促进城市红色旅游的发展。

智慧旅游体验营销

目前国内的许多旅游景点紧跟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红色旅游景点数控系统的全覆盖,形成了部分“网红打卡地”的城市名片。还有一些城市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设计出了专门针对景点排队、讲解与服务一体化的公众号、小程序、App等,简化了程序。红色旅游不同于简单的欣赏自然景观,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具体情景,旅游过程强调游客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可以开发VR实景体验模式,注重城市红色文化体验营销,将互动体验一体机、沉浸式体验设备、高清观影视频等科技与城市红色资源相融合,打造线上“智慧旅游”平台,优化平台设计,联通线上线下游客,方便服务游客,提高游客在城市的参与感、互动感与体验感。

创新模式多样发展

红色旅游景点有自身的严肃性,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通过展墙、展厅等方式,对游客进行单向输送,城市发展红色旅游需要注重生动性、多样性。创新城市红色旅游宣传方式有多种途径:第一,借助互联网,通过旅游出行软件推荐城市红色旅游信息,利用一些短视频软件让景点可视化,还可以利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软件促成游客良好的口碑传播,再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正面的口碑传播吸引游客;第二,创新城市红色旅游文化表现形式,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将文化表现出来,可以通过歌舞、微电影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在城市文化的情境中,加深游客印象,在旅游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文化的内涵;第三,城市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打造现代人乐于接受的传递形式。


梅萍

高校思政课评价作为思政课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对思政课的计划、实施、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攸关思政课的发展方向。当前,大数据浪潮奔涌而至,大数据价值日趋显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这为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提供了重要遵循。探讨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中的优势、困境及策略,是紧抓“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机遇的必然之举,亦是促进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应然之义。

一、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优势

恩格尔巴特曾说:“数字革命的重要性远比文字的发明或者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深远。”[1](P113)大数据是集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低价值密度、精确性等特征于一身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2](P1)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能够彰显其突出的优势价值。

1.大数据的精确性推动思政课评价聚焦点向需求侧转换。大数据进行跨时空流动,并能实现无损性、全自动数据采集,存储分享简洁方便,不会因数据流动而损耗,这就能保证原始数据获取、传播的高度精确性,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学习过程、互动情况、学习结果等。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实现对大学生学习成效、课程评价、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和多模态诊断,进而对学习者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性“精准画像”,从而为采取定制式思政课教学,将思政课评价聚焦于需求侧提供有力支撑。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思政课评价既契合大数据的整体性思维,重视对学生全员的整体性关照,了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契合大数据的精确性特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总之,采用大数据分析,有利于精准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学习需求与学习偏好,促进思政课评价聚焦点向需求侧转换,为供需对位奠定基础。

2.大数据的多类型推动思政课评价主客体更具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构成思政课评价的基本要素。大数据能够关注不同类型数据信息的相关性,通过关联分析为多元主体评价思政课提供便利。大学生可以利用数据整合评价教师的教和自身的学,用人单位可以利用数据资源了解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就评价客体而言,具体包括构成思政课的各要素、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3](P124)传统的思政课评价偏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管理等要素的评价,而轻全要素评价、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大数据的多类型推动智能终端或移动学习平台对思政课教学、学生学习和思想行为数据等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形式进行全类型采集,有利于评价思政课各要素,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利于通过采集思政课教学视频等形式促进过程性数据沉淀,考量思政课的实施过程;还有利于动态监测学生社交媒体的发帖纪录等非结构化数据,长期跟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检验思政课的校内效果与社会效果、现实效果与潜在效果。

3.大数据的大规模推动思政课评价结果愈显科学性。大数据规模宏大、数据源广阔,能开展全方位要素采集和全程性数据收集,准确反映思政课全貌和变化趋势,推动评价结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大量实践表明,思政课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与评价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密切相关[4](P228),即评价信息收集越充分,处理手段越科学,评价结果越准确。大数据作为收集思政课评价信息的重要方式,不再执着于小数据时代非自然状态下的随机采样和时段性断层数据采集,而是遵循自然状态下的“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和全景式记录,评价数据的采集与课程数据的产生实现无损对接,能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此外,思政课评价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变化带有内隐性和滞后性,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全程跟踪,既能监测“教—学”环节,又能跟踪“知—行”环节,精准评估学生在不同时空的成长状态,明晰思政课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4.大数据的高速度推动思政课评价反馈益显及时性。反馈是思政课评价过程的必要环节。大数据具有高速度特征,数据生成、获取、分析的速度极为迅速,能对思政课教学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揭示数据背后潜藏的规律,及时反馈给评价主体,推动其完善教学、学习、管理行为。整个反馈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可信度强和可视化的特点。移动学习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采集学生的视频观看时长、任务完成情况等学习行为特征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情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等,并以可视化的图谱反馈给教师,推动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此外,大数据智能终端也可向学生做出学习提醒,使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及时纠正或强化。总之,大数据的高速度增强思政课评价的及时反馈功能,能真正实现课程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在时间上的“共时性”和在情境空间上的“共在性”,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评价的困境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评价,固然有众多优势,但是在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评价困境,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审视。

1.评价中的“数据依赖”遮蔽与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将大数据赋能思政课评价有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可能。第一,评价中易产生“数据依赖”而遮蔽主体性。大数据评价以占有海量数据为前提,评价过程中会有算法、统计分析软件参与,这种数据主导模式容易使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等产生数据依赖心理,甚至从“用数据来说话”跃升到“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管理”的阶段。[5]人利用大数据服务于自身的评价活动,而数据过程、结果却成为支配人的力量。此外对数据的片面依赖也会遮蔽人的主体性。第二,评价中重视相关性思维、忽视因果思维可能消解主体性。大数据呼吁“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6](P67)。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时要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明晰这些因素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评价主体若只满足于相关关系,忽视对因果机制的探究,则会缺乏评价针对性。评价主体要利用因果思维探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对大数据展现的相关关系进行正确归因,否则会消解评价主体的深度思考,阻碍思政课质量的提升。

2.评价数据的不合理应用潜藏着隐私伦理风险。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为之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应用风险。第一,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隐私泄露的风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课教学会沉淀大量数据信息,数据搜集的广度和深度使思政课教师、学生等减弱甚至失去了数据控制能力,敏感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和隐私被侵害的可能增大。第二,大数据时代使学生丧失“数据被遗忘权”,容易被贴上“思想消极”“缺乏理想”“心理抑郁”等数据标签,“过往信息将紧随他们,随时都可能被他人通过互联网挖掘出来”[7](P131)。学生在时间向度上留下的数据痕迹被永久保留,长此以往,会给教育对象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其积极性、主动性。

3.数据评价要素复杂制约效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需要与之配备的评价要素支撑才能发挥效能。第一,数据不会自己“说话”,其价值要经及时挖掘方能形成。但是目前高校及各大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挖掘技术薄弱,难以有效挖掘思政课评价中需要的现实数据和潜在数据等。第二,学科兼容性低。目前大数据在思政课评价中的运用尚处于开拓阶段,有数据素养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数据人员中了解思政课评价规律的斜杠人才凤毛麟角,在将大数据赋能思政课评价时有力不从心之感,思政课建设与大数据学科的融合度不高,难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评价效能。第三,各部门间缺少互联互通。目前,关于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课教学等相关数据基本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运作机制,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三、科学应用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政课评价的优化策略

1.理念引领:以树立科学的大数据评价理念为思政课评价奠基。科学的大数据评价理念是推进大数据助力思政课评价的精神引擎。第一,树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的大数据评价理念。工具理性象征着大数据的工具性意义向度,工具性意义与价值理性相结合方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思政课评价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即要对思政课满足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需求程度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与其他课程评价的本质区别。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也要凸显这种本质区别,方能防止评价过程中价值模糊的可能。第二,树立发展性的大数据评价理念。评价不只是检测,更是发展。思政课评价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发展、大学生综合发展,在评价实践中要牢牢围绕这一目标取向。思政课教师要合理利用大数据的及时性、共享性和动态性,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视化评价反馈,反思教学行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注意避免评价呈现“唯数据观”倾向,着力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在全数据评价中实现自身“增值”。对大学生综合发展而言,既要利用大数据智能教学平台生成的多元监测数据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又要利用大数据的交互性促使学生担任思政课评价主体,积极表达价值诉求,反思自身学习情况,切实发挥思政课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促进功能,促进大学生自身“增值”。

2.风险规避:以防范化解大数据评价风险为思政课评价除患。欲将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由自发向自觉状态的转变,就要提升大数据评价风险防范能力。具体说来,首先要识别风险,辨认风险要素,重点关注利用大数据评价时给思政课建设带来不良影响的潜在预兆,如隐私泄露、“数据标签”等问题。其次要进行风险分析,追溯风险源,定位风险产生的诱因,是源于大数据本身,还是思政课评价要素,抑或是社会外部规约不足,以此对风险进行精确分析。再次要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大数据风险防范对策。就大数据技术本身而言,努力实现技术创新,研发出对数据实现加密、脱敏、防追溯、数据审计等技术,为风险防范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相关技术的研发、分析、共享等也要遵守伦理规约,从数据伦理向度予以软性约束。就思政课评价要素而言,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马院等各级机构要学会数据治理,设立数据责任人,在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政课评价和师生隐私保护之间找寻平衡点。同时要有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意识,“从数据生产、采集,到存储、转换、应用,直至归档和销毁等”[8],根据数据类型设置不同期限,以防范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等主体的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也可通过去粗取精减少“数据垃圾”的生成。就社会规约而言,增强相关法律制度供给,支持伦理建设,实行数据应用监管,为防范化解相关风险未雨绸缪。

3.指标体系研制:以创建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为思政课评价立据。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政课大数据评价的尺度准绳。大数据的交互性、发展性使之能多维考量思政课评价指标,在指标对话中实现智慧共享;大数据的大规模、可量化亦能促进思政课大数据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具备可操作性。当下在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大数据技术、理念的运用尚不充分,要立足于“改进课程及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和学生发展”[9](P182)的思政课评价目标,将大数据技术、理念嵌入其中,构建科学立体的思政课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思政课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应实现价值框架、逻辑框架和结构框架的结构统一、指标融合和目标一致。[10](P80)就价值框架向度而言,要从鲜明的价值取向出发,既要体现思政课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要体现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促进教师和大学生素质提升。就逻辑框架向度而言,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的全数据模式,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学生、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支持保障,按照严密的逻辑机理从不同视角科学研制评价项目,构建指标体系,并加强对相关数据深度采集、挖掘,将其汇聚成库,构建多源多维的大数据评价模型。就结构框架向度而言,要坚持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既要综合审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密切联系,嵌入大数据整体性、相关性、交互性的思维,把握思政课程评价全貌;又要将各大评价维度逐级分解、细分为具体可测的指标,使之呈树状结构展开。依照大数据技术对指标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思政课各要素的评价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此外,评价指标研制要坚持可采集性、可维护性、发展性等原则,紧密结合思政课评价的特殊机理,融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现实指标与潜在指标、校内指标与校外指标等,发挥指标体系的改进、测量、预测功能。

4.机制构建:以构建大数据评价保障机制为思政课评价助力。大数据赋能下的思政课评价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不仅涵括思政课评价主客体、过程、方法、标准、结果等要素,还需考虑到数据采集、挖掘、决策、反馈、治理等元素。这一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构建坚实的大数据保障机制。第一,打造内外互通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科学的思政课评价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效掌握相关信息。校内各个部门沉淀了大量关于思政课教师、学生、教学相关的数据信息,校外也沉淀了诸如社会大众对思政课自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能否使这些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对思政课评价至关重要。要建立内外互通的数据共享体系,破除数据壁垒,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实现数据整合,构建统一的思政课评价内外循坏信息系统。第二,创建同频共振的思政课大数据评价人才培育机制。人才是将大数据应用于思政课评价的战略资源,要自主建立教研室—学院—教务处—高校纵向延伸的思政课大数据人才培育机制,选取部分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务处教师、督导组教师、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等进行数据素养培训,有条件的高校也可设立教育评价相关学科专业,培育专门人才,使之树立大数据思维,提升评价的科技含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对从事思政课评价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数据培训,使之增强评价技术,同时也要探索引入第三方大数据评价机构,与高校加强协作,技术人员要掌握思政课评价的相关要领,以此为促进思政课评价数字化奠定人才基础。


XX市中医医院曹芳、范青、叶茂

廉政档案是纪检机关在干部廉政监督与管理过程中形成,反映干部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的文字、图表及声像信息资料[1]。医院中层干部作为医院员工中的关键少数,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做好医院干部廉政档案管理是进一步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完善医院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措施。

1.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现状

1.1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政策依据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高度重视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将其作为掌握干部廉政情况、加强监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述责述廉报告应当载入廉洁档案”。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认真排查梳理中管干部、重要省管干部问题线索,及时更新廉政档案”。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动态更新重点岗位一把手和后备干部廉政档案资料库”。

2019年《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首次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并规定了廉政档案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纪委应当将问责决定材料归入被问责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以上党内法规文件为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2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的建档情况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部分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依据以上文件精神,在干部廉政档案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从2016年起才开始有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相关文献报道。

在工作实践中,有的医院根据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将院级领导、中层管理干部、中层业务干部、重点岗位干部作为建档对象,有的医院则将科室、护士单位负责人,乃至部分重岗重责人员列为建档对象,有的医院将处方医师和一般工作人员也纳入建档对象,认为应做到廉政档案全覆盖。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有的医院在建立干部廉洁档案时,包含了日常执业是否符合临床诊疗规范、上交红包礼金礼品情况、干部考核评价及党组织鉴定材料、干部廉政知识测试的成绩记录、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医德医风建设中的荣誉或惩罚情况等。关于廉政档案的保存形式,初期以纸质版为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的医院建立了电子版干部廉政档案,由专人负责建档、保管、调整、使用。有学者还建议以省市为单位搭建统一的干部廉政档案平台或手机端。

2.XX市部分三级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现状调查

2.1调查方法和对象

通过文献综述,研制《XX市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调研问卷》,对14家三级公立医院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公立医院纪委书记进行了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干部廉政档案建设情况,重点关注建档对象、建档内容、建档形式等方面。

调查结果

总体情况。92.86%的纪委书记认为公立医院

“非常需要”或“需要”建立干部廉政档案,但是目前14家公立医院中只有5家建立了干部廉政档案,占35.70%,大部分公立医院对于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工作,仍在等待观望或者摸索中。

建档对象。5家医院的建档对象都包括业务科室和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其中有3家将护士长和重点岗位人员纳入建档对象,有1家将处方医师和一般工作人员纳入建档对象。绝大多数纪委书记认为建档对象应该包括职能科室负责人(100.00%)和业务科室负责人(92.86%)。

建档内容。5家医院的干部廉政档案里或多

或少包括干部个人信息以及信访案件查处、廉政教育、行风建设、干部考察或鉴定评定、干部考核情况、党员民主评议等情况。对于以上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干部廉政档案,纪委书记的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信息、行风建设、信访案件查处、廉政教育或培训、干部考察或鉴定评定、干部考核、党员民主评议情况。

建档形式。5家医院的干部廉政档案中,只有1家使用专用软件,3家医院使用Excel电子表格,1家医院为纸质文本。85.71%的医院纪委书记认为应该搭建“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子系统”。

档案运用。公立医院对干部廉政档案的实际运用,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考核考察、廉政预警、巡视巡察以及信访案件查办等。

2.2.存在问题。

接受调查的纪委书记认为目前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各部门没有形成协同机制”(85.71%)、“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78.57%)、“廉政档案有效利用不足”(71.43%)、“重视度不够”(50.00%)。

3.思考与建议

3.1公立医院应充分认识干部廉政档案的重要性

积极推进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建立干部廉政档案,能加强对公立医院干部的全方位监督,全面了解干部廉洁自律落实情况。干部廉政档案涵盖范围包括本人信息、廉政承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是干部党风廉政情况和廉洁自律情况的原始记录,是了解、掌握及保护干部的重要手段,是组织衡量干部的一把尺子,也是反映干部廉政的一面镜子。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有利于纪检部门的监督,能预判廉政风险点,精准发现问题。

建立干部廉政档案,能促进公立医院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医院廉政档案建设聚焦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担当和政治纪律,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有利于协助党委针对性地强化政治生态建设[6]。医院中违纪违规现象,对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对医院的声誉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建立健全干部廉政档案,努力健全和完善防腐败工作,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为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地发展。

建立干部廉政档案,能提高公立医院干部的廉

政廉洁意识。廉政档案的建立是从源头治理和防治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有助于干部时刻警示自己,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牢固树立“不敢腐”的观念,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建立干部廉政档案,能充分发挥对廉政建设的

预警、警示作用。建立干部廉政档案,是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加强廉政档案建设,要充分利用干部廉政档案资政育人的职能,让档案作证,用事实说话,敦促全院职工增强廉政意识,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筑牢拒腐防变之线,做到依法执业,廉洁从医,进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目前从中央纪委到省、市、县级纪委均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也有部分医院先行先试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干部廉政档案,但是相对而言,XX公立医院的干部廉政档案建设滞后,除了主观上不够重视外,客观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各部门没有形成协同机制、对廉政档案的有效利用不足等也是重要原因。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参照相关规定,尽快提出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要对公立医院干部廉政档案的基本内容作出规范。

公立医院加强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具体设想

要正确发挥干部廉政档案的价值,就必须要求切实落实医院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合理划分廉政档案对象,科学制定廉政档案的范畴和内容,最后切实做好廉政档案的信息收集措施,这样才能让整个廉政档案建立制度行之有效。公立医院可以遵循“先近期后历史”的顺序来为本院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档案的建设,把重点放在党员干部近期的行为与表现上,定期对干部的信息进行录入,从而实现动态化管理。

创新建档形式,建立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

公立医院应利用原有人事信息和医德医风档案等医院管理信息平台,搭建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人员信息集纳整合。本调查中,大部分纪委书记也认可这种“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子系统”模式。根据“权力资源集中、廉政风险较高的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原则,将初步建档的对象定为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在条件成熟之后再对重点岗位人员、护士长等进行下一步建档工作,最终做到全覆盖。可将廉政档案的具体内容设置为流程表单,经过逐级审批后纳入一人一档的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并可随时查询调阅。在干部廉政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务必确保档案内容的客观准确,同时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护隐私的关系,要加强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系统运行中的安全性,保障信息的安全。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党风廉政联合会诊机制。与一般的人事档案相比,干部廉政档案的政策性更强,材料更加复杂,往往涉及医院的纪检、审计、财务、组织、人事、医务处(行风办)等多个部门。廉政档案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不足,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很难起到信息支撑作用,应建立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高效协同机制,形成推动廉政档案建设的整体合力,通过落实责任分工,明确责任范围,做好资料收集、逐级审核、专人保管、动态更新,确保廉政档案内容的真实完善准确。建立纪检监察室和审计室、行风办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党风廉政联合会诊机制,定期召开廉政廉洁联席会议,对重点领域的廉政廉洁风险进行会商和信息互通;开展廉政廉洁联合教育,强化对各条线的警示教育,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重点领域开展廉政廉洁联合督查,督促关键岗位人员坚决守住纪律规矩红线;实施廉政廉洁联合查处,对收集的有疑义的廉政档案信息进行审核、研判,严格落实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科主任聘任及人才培养等“一票否决”。通过以上行为,依规依纪依法做好日常监督,在监督上全面从严、全面发力,在“常”和“长”上下功夫,着眼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真正把监督职责履行到位。

创新管理制度,实现干部廉政档案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监督的转变。医院在廉政档案建设过程中应逐步清理思路,制定医院内部的廉政档案管理制度,设置档案收集范围、分类标准、整理规范、利用规定,明确建档管档人员,做到信息保密、动态管理、定时更新,不断提高干部廉政档案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科学化水平。应充分发挥医院纪委和各党支部纪检委员在工作上的有效联动,及时发现、处理医院内部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存在的廉洁风险点,加强廉政教育,做深做实日常监督。同时,在干部廉政档案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邀请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参与部分信息的核查、登记和管理工作,发挥党内、党外监督的协同作用,提高全院人员廉政建设的意识和参与度。

创新结果运用,探索开展干部廉政实时量化考评。当前公立医院对中层干部的考核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廉洁作风,医院纪检组织可以运用搭建的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制定廉政考评机制,探索开展量化廉政考评。可将干部廉政档案涵盖的内容,分别设置为加分项目、扣分项目和“一票否决”项目,进一步明确考评时限、赋值标准以及责任部门。考评时,干部廉政信息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任意考评周期,将对应时间内的廉政信息进行自动赋值并累加,经医院纪委审核无误后,即可形成每一位干部的廉政廉洁考评结果。以上干部廉政量化考评结果,可以随时和实时调取,因此还可用于干部选拔任用、专项监督检查、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不同场景,极大地提高纪检部门的工作效率并保证纪检部门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112414各类调研报告合集汇编(45篇) - 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0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