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把就业促进工程纳入今年沧州市20项民生工程,千方百计稳岗位、保就业,超额完成各项就业指标,让千家万户端稳就业“饭碗”,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我们已享受到稳岗补贴17万元,留岗补助72.6万元,6月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80多万元,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落地,有效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极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困难。”
华北商厦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坚持稳就业,不减员、不降薪,为3000余名休班在家的员工发放工资,主动为外租户减免部分租金。随着市场的逐步回暖,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商厦一定会经营得越来越好。”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我市向全社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全省稳定经济运行一揽子政策的措施》,从减返社保稳定岗位、鼓励吸纳扩大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以超常规力度和超常规举措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将新增城镇就业作为考核各县(市、区)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逐月调度,定期通报,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稳就业工作,并先后到市人社局和渤海新区黄骅市、沧县等重点县(市、区)指导调度,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全市就业工作座谈会、全市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市人社局成立扩大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工作调度机制,实行日报告、周汇总、旬调度、月督导,强力推动落实。
“工资发了,心里就踏实了。”今年40岁的王胜利是我市某服装公司的员工。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王胜利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全家温饱。今年疫情期间,王胜利曾一度担心企业裁员,或者降薪,怕自己的岗位保不住。而我市的“降、缓、返、补”政策举措,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我市积极落实“降、缓、返、补”政策举措,全面助力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降”即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1%政策,全市减收企业失业保险费约6617万元。“缓”即对因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全市已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467家,涉及6.35万人,缓缴金额4193万元。“返”即对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30人(含)以下裁员率不高于20%的参保企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将大型企业返还比例从30%提高至50%,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提高至90%。已为13087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2亿元,稳定职工32.7万人。“补”即对采取封控管理措施的县(市、区),因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参保企业和“六类主体”,按每名参保职工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目前,已为8213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10537.55万元,涉及职工21.06万人。
“感谢就业见习政策,让我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王树涛现在是沧州市华亿机电产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2020年毕业后,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在同学那里得知青年就业见习的相关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树涛提交了报名申请。他在沧州市华亿机电产品有限公司见习,一年后被公司留用。两年来,经过公司培训,他拿到了高空作业、起重指挥两项技能证书,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我市不断在政府帮扶、市场培育、技能提升等环节下功夫,大力推进就业创业。
今年,我市持续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渠道和开拓政策性岗位渠道,做好创业服务、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实现就业7520人。加大就业见习力度,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征集见习岗位6427个。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春暖农民工”专项行动,紧盯农民工密集流动时点,组织开展“一对一”服务。培育了“泊头模铸人、肃宁云商、乐寿肉鸭工”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以品牌牵引带动就业,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发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
开展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服务,组织“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帮扶对象实施就业援助,开发3900个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认定零就业家庭17户,及时推送扶持政策、推荐就业岗位、实施托底安置,当月全部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掌握“一技之长”,是稳定就业的有效“法宝”。日前,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老师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讲解课程要点,一边现场操作,学生掌握维修、电气焊、烹饪、家政服务等技巧,学习交流氛围十分浓厚。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推开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广泛组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全市“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共培训8212人次。
为做好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我市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实施方案》,提出高技能人才引进编制保障、配偶及家属安置、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各项服务举措,全市共引进相关人才1668人。同时,大力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活动。申请财政资金,为我市推荐获得“河北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省级一类技能竞赛前五名的选手等32名优秀高技能人才,累计发放奖金63.8万元。
“我们是一家新能源企业,目前需要招聘技术工人。”“我是应届毕业生,想问一下今年的就业形势。”“请问有没有适合退役军人的岗位?”在今年“春风行动”期间,不少求职者在家中打开“沧州人才通”“乐享青县”等直播平台,与招聘单位互动交流。
积极打造线上招聘“直播带岗”新模式,让就业“触屏可及”是我市持续优化服务环境的一个缩影。“直播带岗”将就业服务从“线下”转到“线上”,就业平台从“现场”转入“云端”,用工企业和求职者可连线互动、线上投递简历。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20场,征集岗位13.25万个。
在聚焦供需匹配方面,我市全力打造好就业供需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全省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实施清单式管理,推动数字要素更好赋能扩大就业工作,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5659个行政村实现就业服务平台全覆盖,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求职招聘、政策咨询、补贴申领等10项事务实现全程网办。开展好常态化就业服务活动。针对不同劳动者特点,积极推进“10+10+N”系列服务活动,做到“招聘日日有、活动月月新”,就业服务贯穿全年,搭建人岗精准对接匹配平台。
劳动带来尊严,惟有改革才能释放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市委、市政府用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坚定的责任担当,实施高质量就业,这种以增量提质为底色的就业,将为沧州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2022年9月13日)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出台“人才新政52条”,到组建成立郴州人才集团,再到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2022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区域性人才高地,厚植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沃土,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无微不至服务人才,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我市对标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了统筹谋划、集中部署、整体推进,在全市上下凝聚起人才强市和“人才兴郴”的广泛共识。
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将人才工作纳入党的建设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落实《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制度》,调整优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全市“十大重点工作”,牵头抓好“创新大突破”人才方面工作。
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申报、认定办法,研究出台招聘改革、薪酬破冰、编制保障等配套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对人才的磁吸效应。赋予用人单位在人才招引、评价、激励等方面自主权,市属事业单位可不设开考比例采取直接考核或实操方式引才,医院、学校等可采取直接校招、自主考试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等特殊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随到随招”。
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结合郴州产业集群发展,引进10个以上产业发展领军型人才。
面向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百名高素质专业化党政人才。设立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12类职位,102名全国“双一流建设”大学硕士研究生即将入职。引进后,实现集中统管、统筹定岗、跟踪培养、期满任职、择优调任。
引进千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矿物宝石等12条重点产业链发展,编制和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对纳入目录范围的急需紧缺人才,开辟引进绿色通道。赴中南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开展“智汇潇湘·郴就人才”等专项引才活动8场次。目前全市已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200余名,意向签约博士研究生40余名。
培养万名高技能人才。围绕郴州本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需求,依托在郴职业院校、思科职教城和市内外重点企业,构建专业品牌共创、教学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共建、招生就业共促、技能人才共育、社会服务共担的大职教格局。针对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人才留郴兑现专门补贴。今年年初以来,已培养培育职业技能型人才、产业工人等15890名。
搭建用好市场化引才聚才平台。抢抓郴州市打造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机遇,积极打造融入大湾区人才合作示范区,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组建运营郴州人才集团,仅半个月就登记注册并正式运营,跑出了“郴州速度”。
人才集团坚持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资源整合、产才融合、服务聚合、人员耦合,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覆盖,创新引才聚才“郴州模式”。运营以来,为企业猎聘高管2名,组织郴电国际公开招聘考试等30余场,开展各类培训20余场1000余人次,与78家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承接劳务派遣人员1400余名,为机关事业单位招聘编外人员280余人。启动实施选派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大湾区重点产业链企业开展沉浸式跟班学习,着力打造人才互动、产业对接、跨区交流、双招双引新通道,以人才培训链条驱动干部转型、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目前,培训学员参加驻点企业各类学习实践活动200余场次,推动两地企业互动10余次,招引8家企业来郴州考察,项目签约金额2亿元。
搭建好“产学研”平台。发挥郴籍院士、乡贤作用,对接匡廷云院士、宋松泉教授等8名顶尖专家在湘南学院组建南岭现代种业研究院,目前已组建汝城白毛茶、小黄姜、小南瓜等4个特色农产品研发小组,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覆盖。积极对接院士专家,推动南岭现代种业研究院、南方柑橘产业研究院等16个创新主体申报认定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覆盖。
畅通“选育用”渠道。会同市科协等职能部门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在青年人才申请项目课题、组建专家团队、申请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支持郴州粮机粮油机械粮机装备科技团队入选2021年度省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提质工程,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重点村打造“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艺术乡见示范村”等合作项目20余个,举办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班和创新创业大赛。
安身才能立业。真心真意引进人才,更要爱护人才、留住人才。我市积极推动人才新政落地,制定印发人才评价认定、高层次人才服务直通车、人才荣誉卡、安家及生活补贴、人才子女入学等实施细则6个。
建立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直通车”制度,实现高层次人才对发展的意见建议直通市委、作用发挥直通市委组织部、实际需求直通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可凭荣誉卡,享受交通出行、就医体检、景区免票等优惠优待。
发挥郴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班、人才集团、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用好1.8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政策、工作、生活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点对点“人才管家式”服务。定期帮助协调博士等在郴高层次人才落实子女转学、配偶安置等事项,让广大人才在郴州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真正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2022年9月6日)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翻开地区林业十年发展史,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持续推动国土绿化建设,森林面积达1733.1万亩,国土森林绿化覆盖率达9.04%,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5292元。
8月的阿克苏,风过沃野满眼绿。从滔滔塔河到巍巍天山脚下,连绵的绿色给大地披上了绿装。8月20日,走进温宿县柯柯牙镇果林村,这里到处果木繁茂、郁郁葱葱,硕果挂满枝头。
“以前,这里全是戈壁荒滩,遇到刮风天,飞沙走石,躲都没处躲。现在好了,栽上果树,大地变绿了,生态也变好了,成了我们农民的丰收园、摇钱树。”果农何先国一边在苹果树下铺反光膜,一边谈起这几年生态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年来,地区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继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之后,于2015年又接续启动实施了阿克苏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台里克区域和艾西曼区域“四个百万亩”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351万亩,不仅增加了地区森林面积、提高了绿化覆盖率,还使戈壁荒滩变成了大绿洲、大果园。
如今行走在塔河两岸,郁郁葱葱的绿色四处蔓延,放眼满是绿。十年间,地区大地变模样,林茂草丰、清水长流的阿克苏,犹如一幅美丽画卷向世人徐徐展开。
地区在动员全民义务植树的同时,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等,既恢复了山区草原草场的生机,又使天蓝、地绿、水清的阿克苏成为现实。
地区森林总面积由2012年的876.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733.1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由3.5%提高到9.0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3%,持久的国土绿化和山区草原草场系统治理结出硕果,山清水秀美景呈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加快形成。
初秋的阿克苏,正是果蔬成熟季。走进各地,苹果、红枣、香梨、核桃等特色林果压弯了枝头,葡萄、桃子、李子等果品源源不断装车外运,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果香味。
“再过几天,这些香梨就可以采摘了,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总产在400吨左右。”8月21日,在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托万克英巴扎村果农章圣的梨园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看着一派丰收的景象,章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特色林果种植已成他们增收致富的产业。
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植绿、护绿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引导鼓励农民发展苹果、红枣、香梨等特色林果种植。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实现生绿又生财、生态经济发展“双赢”。
目前,地区林果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产量达255万吨以上,产值16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529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林业和草原建设不仅改善了生存环境,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依托天蓝地绿美景,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游览观光、自驾游、休闲度假等全域旅游项目,推动“好风景”和“绿经济”比翼齐飞,让农民增收路越走越宽、越行越畅。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地区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旅游人数由2013年的360万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1847.34万人次,增长413%;旅游收入由21亿元增加到99.01亿元。数据的背后,映射出各族群众从种树到“种富”的蝶变。
走进阿克苏金物联电子商务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响,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车间外,各类林果深加工产品正装车外运。
“我们已加工生产出苹果酒、苹果干以及高温膨化食品,不仅延伸了特色林果的产业链,还提高了其附加值,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疆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平说。
正是看准了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特色林果产业,新疆红旗坡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子公司,以阿克苏苹果、红枣、核桃等特色林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同样,在阿克苏恒通果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完成的苹果浓缩汁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搬下来,装车外运至俄罗斯。
稳定的苹果种植面积,为该公司生产苹果浓缩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公司不仅日益发展壮大,还成为地区果品深加工、产品出口创汇骨干企业,带动上万户果农增收致富。
回眸十年,地区在一手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金山银山新高地,走出了一条以林果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的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之路。
统计资料显示,近两年来,全地区招商落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48家,投资320亿元。企业的落地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仅2021年就实现加工产值105.84亿元,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只有与时俱进,方能行稳致远。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地区将以林长制为统领,以林果业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发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等为落脚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让绿色红利造福更多群众。
(2022年9月6日)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2.3%下降为0,“两不愁三保障”动态清零,产业就业帮扶全覆盖;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301元提高到2021年的13229元,到户帮扶成效明显,脱贫群众满意度较高;
2018—2021年连续四年在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我市经验做法80余次在中央、省级媒体刊登;自主研发的“定州市扶贫脱贫帮扶责任人管理平台”成功申请国家级软件专利著作权;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大扶贫格局,高位推进,夯实攻坚责任,挂图作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闯出了一条具有定州特色的非贫困市(县)脱贫攻坚路子。
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群众获得感增强
崭新的平房,洁净的院落。看着自家的新房,开元镇孔庄子村脱贫户南增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危房改造资金补贴了2.5万元,我们基本上没花钱,还通上了自来水,改建了厕所。”南增强的姐姐南增辉激动地说。
我市把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严格程序,扎实推进。2016—2019年累计改造危房59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发放补助资金502.8万元。
近年来,我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健全完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监测预警、排查处置、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房”,吃上了“放心水”,走上了“通畅路”。
作为“造血式”扶贫的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我市健全贫困生资料数据库,累计资助8511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资金1339.8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应学在学。实施105所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20.5万平方米,投资近2亿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由教师进行“一对一”包联,2018年以来共有25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考入大学。
大病有补助,得病不再愁。我市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让贫困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真正做到让每名贫困群众有“医”靠。建立完善市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全市建成22个乡镇标准化卫生院、489个村卫生室,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结算5.5万余人次,报销费用超过1.4亿元,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超过90%,贫困群众慢性病鉴定、办卡、服务实现全覆盖,累计为贫困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超1040万元。
扶贫“兜底”,群众“有底”。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大农村低保扩面力度,开通低保、特困办理“直通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应保尽保。2016—20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次提标,农村低保标准由2800元/年提高到4416元/年,贫困低保对象农村低保补差额度由每月每人130元提高到339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贴标准由每年每人3000元提高到5748元。
二、牵紧产业“牛鼻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初秋时节,天一亮,东旺镇东旺村脱贫群众肖要楼已经把羊圈里100多只羊赶到地里放养。“小羊就是我家脱贫致富的法宝。”肖要楼高兴地说。
在全市精准扶贫工作中,肖要楼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为其办理了低保,给孩子申请了教育救助。了解到肖要楼想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时,帮扶干部又帮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肖要楼发展养殖业,一年就把本金赚了回来,现在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
找准好路子,鼓起钱袋子。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唱戏,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2.3亿元,统筹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核心和关键。我市累计投入1.3亿元,依托市供销系统和20余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量化折股、资产收益和到户种养项目104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3轮产业全覆盖,累计产生收益超过2820万元。依托我市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发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9个,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长效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452户贫困户实施帮扶。
就业扶贫既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之策,也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全员动态跟踪走访,精准建档立卡,累计开展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专场招聘会50余期,为4291人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4376人。
建立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百企帮百村”扶贫专项行动为依托,累计组织动员255家各级各类企业(商会)开展结对帮扶,通过产业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参与脱贫攻坚,帮扶金额达到6800余万元。
筑牢“防火墙”确保防返贫致贫“零风险”“刚摘掉穷帽子,没想到一场大病又让我几近绝望,多亏政府给我们上了防贫保险,保险公司赔付了77000余元。”东旺镇大王庄村脱贫户王彬说,正是这种真金白银的救助让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9年,市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设立精准防贫保险,每年由市财政拨付470万元专款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费标准为全市10%左右的农村人口购买保险,重点救助有返贫致贫风险的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
王彬就是精准防贫保险的受益者。王彬由于常年患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是几亩土地的租金,父亲王拴良平时打零工,收入勉强糊口,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后,一家人总算脱贫了,但依然存在返贫风险。脱贫后不久,王彬又被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医疗费用24.3万元,医保报销15.3万元,个人自付还需9万多元,这项巨额支出让本不富裕的家庭举步维艰。正当王彬一筹莫展时,保险公司上门,经过入户核查、财产信息比对、村民代表评议、公示等程序后,王彬一家收到了7.706万元的精准防贫保险救助金。
市乡村振兴办四级主任科员胡倩介绍,我市设立精准防贫保险,目的就是有效避免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返贫致贫。2019年以来,我市共发放精准防贫保险金508.01万元,292户非高标准脱贫户和非贫困低收入户因此受益。
三、描绘“新图景”平畴沃野满目新
走进杨家庄乡水磨屯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文化墙精美别致,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这一切得益于该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整治。
近年来,水磨屯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头等大事,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在道路两侧栽植海棠、红枫等乔木300余棵,盘活2处闲置宅基地建成小广场、小菜园,加宽中心大街,新装路灯60盏,建造2200多米小花墙,不断提升农村“颜值”。
“这条路以前没有这么宽,错车都困难,道路两侧各加宽一米后,人们出行更方便了。”村民李跃林看着加宽后的中心大街兴奋不已。
水磨屯村只是全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因地制宜、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奋力攻坚,精心描绘农村新图景。
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统筹使用4712万元衔接资金,其中3298万元用于支持13个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砖路镇、大辛庄镇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名镇,东亭镇东亭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414万元用于支持3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新建“四好”农村路77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8公里,绿化5.3万平方米、植树4.7万株,打造国家级和省级森林乡村12个、美丽乡村18个。
着力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全域27万户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新建公厕180座、改造户厕2.1万座,改造升级电网150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良好。高蓬镇钮店村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重任在肩担使命,砥砺奋进正当时。我市将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年9月14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十年,全市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3000亿、4000亿两个千亿里程的跨越,从2012年的2305.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15.7亿元,现价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速达到5.5%;人均GDP从2012年的11.5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21.8万元,基本实现翻番;地方财力更加充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375.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52.0亿元,年均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4%,贡献突出,支撑有力。
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牧业生产方式,现代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牧业生产实现质效双升。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1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3.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456.7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14.0%,连续十年稳定在400千公顷以上;粮食播种面积324.9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29.0%;粮食产量201.0万吨,较2012年增长43.3%;蔬菜产量42.9万吨,较2012年增长24.7%。全市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验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农牧民稳定分享产业收益。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鄂尔多斯市有序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先行区。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39.6亿元,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5.7%,占GDP比重达60.2%,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6.73亿吨,较2012年增加了3000多万吨,总量占全区64.8%,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以一市之力承担18个省区市、7个盟市冬季用煤保供,以实际行动彰显能源大市的使命与担当;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达1300.9亿度,是2012年的2.3倍,总量占全区22%;煤制油、聚乙烯、聚丙烯、氧化铝、汽车、液晶显示器等新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2021年分别达到339.4万吨、128.6万吨、136.3万吨、43.6万吨、54488辆、9115万片。
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鄂尔多斯始终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盘”之中,与一二产业统筹发展、一体推进,铸就业态创新的“动力泵”,延伸产业融合的“新里程”,助推服务业全面扩容提质增效。202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89.4亿元,年均增长5.9%。商贸市场发展繁荣,王府井百货、万达广场等知名商业综合体入驻,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8.3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十年年均增长6.0%。交通运输更加发达便利,202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铁路通车里程、民航运营航线分别达24884公里和2660公里和51条,分别是2012年的1.4倍、2.1倍和1.3倍。文化旅游更加丰富多元,东康伊城市休闲度假区、沿黄风光文化旅游带、草原风情文化旅游带、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带、红色研学文化旅游带等新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7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30.3亿元,正在成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和避暑度假胜地。
十年来,鄂尔多斯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耕产业布局,加强对外开放,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高新区,一批优质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实施,产业布局更加绿色低碳,发展短板不断补齐。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十年来,鄂尔多斯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以努力进入全国百强创新城市为目标,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首次突破50亿元,达到58.7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826.9亿元,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在蒙苏经济开发区强势崛起,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远景科技、隆基绿能、美锦国鸿、上汽红岩、上海捷氢、华友钴业等头部企业入驻,“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链发展图景正在展开,有效提升了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煤炭产业“绿色”转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12年的65.8%提高至2021年的69.9%,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1%。不断延伸煤的产业链,推进煤发电行业绿色化、煤制气行业规模化、煤制油行业现代化,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制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陆续投产,实现“从一块煤到一匹布”的转变。非煤能源“绿色”起航。2021年全市生产天然气26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1%。截至2021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2944.8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13.8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287.3万千瓦、风电装机44.5万千瓦、水电装机76万千瓦、生物质装机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成为拉动旗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
经贸交流“互融互通”。十年来,全市全面加强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出口以汽车、羊绒及制品、电子产品和化工产品为主,进口以机械设备、原绒为主的对外贸易格局。2017年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跨境电商贸易成长壮大。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4.2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3.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9.0亿美元,进口总额由2012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4.8亿美元。区域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呼包鄂榆城市群及呼包鄂乌一体化已全面铺开、顺利推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近年来,鄂尔多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改善民生,让生活在鄂尔多斯的人更有温暖、有尊严、有事业、有希望。
教育发展更加普惠。十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建设国家西部教育强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较2012年增加2所;普通中学82所,较2012年增加18所,其中普通高中23所、普通初中59所;普通小学146所,较2012年增加24所;学前教育339所,较2012年增加83所;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共有在校生38.9万人,较2012年增加10.1万人。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医疗水平有效提升。十年来,全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截至2021年底,卫生机构数达1773个,较2012年增加3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2468张,较2012年增加3799张;卫生技术人员17550人,较2012年增加3876人。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十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572元增长到53676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798元增长到23583元、实现了翻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38平方米增加到41.7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从40平方米增加到53.6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从62辆增加到101辆,每百户农牧民拥有家用汽车从25辆增加到60辆。群众收入高了、日子有奔头了,居住越来越舒适、出行越来越便捷。
十年成绩来之不易,赓续奋斗只争朝夕。回顾往昔,全市上下直面风险挑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经验宝贵成果丰硕。展望未来,转型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双碳”目标的蓝图等待绘就,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全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新征程。下阶段,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将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向内革新,向外突破,深耕发展,努力打造面貌一新的美好鄂尔多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2年9月13日)
平安,是民生所盼,是发展之基。
2021年度,全州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环境满意率达99.24%,全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全州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执法满意率达96.37%,全州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斗争满意率达99.2%;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全州平安建设工作连续4年被省级考评为“优秀州市”;在2021年12月15日举行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大理州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州”称号不断攀升的数字、不断收获的喜讯,折射出平安大理建设的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政法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平安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平安大理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为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平安大理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年来,坚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依法妥善化解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专项维稳、反恐反邪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稳定风险,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持续推进执法司法监督建设、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助力乡村振兴、法治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探索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庭长”等工作机制,挂牌“大理州政法机关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示范基地”“法治助力乡村振兴创建点”,建成州、市公安局“3+1”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等法治化工作平台,推动开展汉、白双语普法和庭审工作,全面依法治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强边固防、疫情防控以及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强化对口支援边境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持续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排查整治,严打“食药环”“盗抢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违法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力排查化解和有效管控各类矛盾风险隐患,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2021年度,全州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环境满意率达99.24%。
十年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政治引领平安大理建设主线,成立了州委书记任组长,州委副书记、州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州委平安大理建设领导小组,全州12县(市)和112个乡镇(街道)成立了相应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100%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并全面落实政法津贴,以强有力组织保障推动平安大理建设取得实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金花网格员”“金花调解室”“阿鹏调解室”“博士调解室”“金花姐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等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和刑事案件“零发案”小区创建,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司法所”“枫桥式人民法庭”“枫桥式人民检察室”“枫桥式信访代办站(点)”等示范样板,深入开展“平安县市”“平安乡镇(街道)”“平安学校”“平安家庭”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命案责任督导和追究制度,压实源头防控责任,命案发案率逐年下降。建立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析报告制度并实行领导分片挂包责任制,细化工作措施,抓实基础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安全和稳定的新期盼,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高。2021年,全州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6%,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执法满意率达96.37%,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过全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平安大理建设工作质效不断加强。大理州连续3届共12年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市”,2017年首次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全州平安建设工作连续4年被省级考评为“优秀州市”;在2021年12月15日举行的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大理州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州”称号,鹤庆县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称号,大理州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既获州级命名表彰,又获县级命名表彰的州市。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掉了一批作恶多年的黑恶犯罪团伙,侦办了一批沉积多年的黑恶犯罪案件,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分子和“保护伞”。三年(2018至2020)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州共打掉涉黑组织8个,涉恶犯罪集团、团伙67个,刑拘犯罪嫌疑人1535人,破获刑事案件1754起,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7.16亿元,依法严厉查处了一批影响重大的涉黑涉恶案件,黑恶势力嚣张气焰得到沉重打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夯实,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2021年,扫黑除恶斗争转入常态化开展后,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综合保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全力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2021年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以来,全州共打掉涉黑组织1个,涉恶犯罪集团、团伙5个。2021年,全州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斗争满意率达99.2%。大理州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等奖,全州共有55个集体、112名个人受到中央和省、州表彰。
紧紧围绕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的工作目标,积极申报创建全国第1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2020年6月,经中央政法委批复同意,大理州成为全省第1批被纳入“全国第1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的6个州市之一。试点创建以来,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推进以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社会治理智慧化新模式(简称“智慧政法创新实践工作模式”),推动全州四级综治服务中心、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和两级政法融媒体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主动融入数字大理建设全局,投入1700万元高标准打造大理州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心,纵向贯通全州12县(市)、112个乡镇(街道)、1157个村(社区),横向打通理政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平台,按照“党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N”的模式,推动州到村(社区)物理贯通、数据贯通、智慧贯通,构建“党建引领、一网统管、一网通建、多网合一、一网通用”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市域社会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细则,围绕“五个过硬”要求,高位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一体谋划开展政治督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不断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全方位提升政法队伍建设能力水平。以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抓手,积极探索政法队伍建设管理有效举措。加强了州委政法委员会自身建设,推动政法机关主要领导任职满5年轮岗交流、政法机关重要副职异地交流。挂牌成立了“大理州政法队伍教育培训基地”和“大理州政法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开展了“平安法治大理建设十佳先进集体”“平安法治大理建设十大忠诚卫士”评选并向社会发布。制定了《大理州政法机关贯彻执行“三个规定”会商研判机制》《大理州党委政法委员会执法监督协作机制》《大理州政法机关接受社会监督工作机制》《大理州政法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协作机制(试行)》《大理州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协查工作机制》《大理州政法机关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机制》《大理州军地联防联治工作协作机制》7个干部“协管”“协查”“协作”机制,推动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为平安大理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2022年9月5日)
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
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度人民群众对云南法治建设综合满意率达97.6%,对政法队伍执法满意率达95.92%,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5.86%不断攀升的数据,折射出平安云南建设的丰硕成果,获得人民群众的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平安云南建设置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平安云南建设机制逐步完善,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10年来,云南在推进平安建设中,始终坚持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风向标,精准把脉群众所需所求,扬优势、补短板,用绣花功夫织密“平安网”、绘就“平安图”。
全省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扎实开展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共打掉涉黑组织166个,涉恶犯罪集团296个、团伙508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37万人,缉拿目标逃犯207人,破获涉黑涉恶刑事案件1.39万起,破获多年未能侦破的积案5000余起,依法严厉查处了孙小果案、乔氏家族案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案件。
强力推进“打伞破网”,全省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402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689人,移送司法机关668人。推动扫黑除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共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4125个,全面排查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组干部,打掉农村地区黑恶团伙314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以来,全省打掉涉黑组织7个、涉恶犯罪集团和团伙67个,刑拘犯罪嫌疑人1276人。
全省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涉枪涉爆等突出违法犯罪,全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从2012年的30万余起降至2021年的24万余起,命案发案数年均降幅达13.7%,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全国率先实现发案数和损失数同比下降、破案数和抓获数同比上升的“两降两升”目标。
云南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强边固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和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重要回信精神,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扛牢为国守边政治责任,全力打造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新格局。
全省坚持体系推进、突出科技强边、深化军民合作,压实“五级书记抓边防”责任,实行边境线“五级段长制”,全面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建设,健全边境联防体制机制,选配联防员入驻边境联防所,基本建成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
聚焦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全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不放松,党政军警民合力坚守边境一线,边境村寨护村队、巡逻队24小时巡防值守,守住了本土疫情不向外传播的底线,有力服务了全国疫情防控大局。
聚焦打击偷越国(边)境、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三大战役”,全省常态化部署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非法出入境和走私、贩毒、越境赌博等违法犯罪发案数大幅下降,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稳定。
全省边境地区不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辖区派出所、警务室、边境联防所一体化运作,全面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化“五户联防”“十户联保”等邻里守望模式,创建60个强边固防示范村,边境地区干部群众守边护边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不懈努力,历史性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治边格局更加稳固,云南边境管控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筑牢了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长期以来,云南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紧扣各地实际,全省分两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具有云南特点、边疆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总结推广“党群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心”“乡贤+基层社会治理”等做法,确保市域成为重大风险终结地、县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战场,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坚持强基导向,全省探索推动市域、基层、网格分层治理,深入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所有乡镇(街道)100%配备政法委员或政法副书记,三级综治中心建设达100%,共划分网格39.2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56.7万人,有效夯实了社会治理“底座”。
全省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单位行业场所治安防控网、重点人员治安防控网等“六张网”建设,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升了治安要素动态管控、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在提升社会治安智能化防控能力方面,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强国家禁毒大数据云南中心、云南智慧边境大数据中心建设应用,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视频监控实现城乡重点区域、主要道路、口岸通道全覆盖。
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年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西山区等11个县(市、区)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先进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水富市、蒙自市、古城区、德钦县等州市县区先后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最高荣誉“长安杯”
聚焦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全省政法部门扛牢责任,创新执法司法举措,以法治护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全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深入开展打击涉烟、涉税、传销、非法集资等系列专项行动,严打强揽工程、欺行霸市、非法高利放贷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知识产权跨行政区划“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加强民事诉讼监督,着力解决“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建立对企业“无事不扰”机制和首次轻微行政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积极化解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全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全省法院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26.3万件。建成“云南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43.9万件。完善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标准,开通涉产权纠纷案件、保护民营企业“绿色通道”,2021年全省法院通过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办理民商事案件16.7万件。
创新政法公共服务,全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拓展法律服务事项,全省法院当场立案率达98%,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4.7%以上,司法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
10年来,聚焦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风险问题,全省绷紧保平安、护稳定这根弦,对症下药、靶向施策,有效防范应对了各类风险隐患。
切实维护政治安全。全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注重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坚持关口前移,凡是推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使重大决策的过程成为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定出台《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创新成立省委平安云南建设领导小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项组,加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有效化解了一批重复信访和信访积案,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80%以上,9.5万余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得到办结。
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强对八大类特殊群体的帮扶救助、关心关爱、教育引导,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全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命案防控三年攻坚,突出矛盾风险排查化解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四个专项行动同步发力、一体推进,从源头上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平安云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从2016年的2464起下降至2021年的1478起,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致死人数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31.17%、35.48%。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平安云南建设将找准历史新方位,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以强基固本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健全完善共治共建共享工作格局,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云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9月1日)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此,全党全社会迎来一场激浊扬清的风气巨变。十年来,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执纪问责,坚持纠树并举,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不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作风保障。
“平顶山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原党组成员、原副主任冯某某违规收受礼金问题,郏县交通运输执法局原负责人程某违规吃喝等问题”2022年春节前夕,市纪委监委通报四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过节氛围。
“麻烦你们把今天的订餐情况给我们看一下。”“请介绍一下土特产和高档烟酒的销售情况。”今年端午节前,新华区纪委监委联合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成立监督检查组,聚焦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开展专项检查。
不良风气像一座无形的墙,使党和人民产生隔阂。从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纠治“四风”开始,十年来,市委常委会以上率下、带头示范,深入分管联系的部门、地区和领域开展座谈走访、调研督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年节假期等重要时间节点,节前教育提醒、营造氛围,节中明察暗访、监督检查,节后核查问责、公开曝光,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连点成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同时,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先后组织开展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红包礼金、违规吃喝等20余项专项整治。截至2022年8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74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3210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362人,全市党员干部“吃喝风”明显刹住,“送礼风”偃旗息鼓,“人情风”持续扭转。
“经大数据平台分析,你单位第一季度公务用车维修费用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请查清问题原因,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规定。”面对市纪委的纪律检查建议书,市直某单位负责人感慨道:“没想到现在纪委足不出户就发现了我单位的工作疏漏,并及时进行了提醒。”
十年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较好遏制,但也出现花样翻新、改头换面等隐形变异问题。为此,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互联网+党风政风监督”模式,让一些“老毛病”有了“新解法”,借助税务查询系统,排查疑似违规公款消费问题;借助公安“天眼”系统、警务通平台,排查疑似公车私用、违规吃喝等问题;先后建成“四风”监督信息系统、民生监督大数据平台。2020年以来,全市已发现疑似问题线索30余万条,追回资金623.92万元,有效破解了基层监督力量不足、人情干扰大、问题发现查处难等问题,有力提升了日常监督质效。
“身处基层,过去常常感到分身乏术,应付各种会议、各种材料往往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会明显短了,文件也少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办实事了。”郏县长桥镇副镇长李晓亮说。
市委、市纪委建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专项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举措》《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据市委督查室相关人员介绍,我市对年度文件、会议实行计划管理、总量控制和“红、黄、蓝”预警机制,严防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文件、会议数量连年下降,牢牢守住了只减不增的“硬杠杠”。
从2013年的行风评议及“党风政风热线”工作,到2017年的全市干部作风大整顿,再到2019年全面贯彻“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特别是正在开展的“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发扬“钉钉子”精神,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全面检视、靶向纠治,以纠正整改“开道”,以监督问责“破局”。
坚持以硬作风打硬仗。十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在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等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先后严肃查处鲁山县非法采砂破坏生态环境、叶县政协主席牛某扶贫工作履职不到位、新华区卫健委原主任曲某某疫情防控工作失职失责等一大批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四、坚持纠树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太好了,没想到‘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帮我办成了事。”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位办事群众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年以来,在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全市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均设立“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已为群众办实事700余件。这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督促干部担当作为的缩影。
近年来,市委、市纪委出台《关于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立容错纠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容错免责事项备案办法(试行)》。今年3月,市委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三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上下联动共同担当”良性互动机制,市纪委监委紧跟市委部署,认真贯彻“一绳两网”理念,用好容错纠错免责机制,为党员干部大胆履职系牢“安全绳”;完善全面监督体系,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织密“监督网”;依纪依法打击诬告陷害,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构建“保护网”,“躬身入局、担当作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结果导向、狠抓落实”的新风正气蔚然成风。据统计,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容错免责备案147件,打击诬告陷害行为8起,为139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十年,是鹰城塑形铸魂、正风肃纪的十年,也是全市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十年。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标准不降,驰而不息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助力鹰城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9月15日)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是监督执纪的第一道程序、第一个关口,发挥着问题线索“主渠道”、政治生态“晴雨表”、权力行使“观察哨”、领导决策“情报部”和干群关系“连心桥”的作用,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信访举报工作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省纪委、市委的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问题解决、群众满意”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高质量发展。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部门改变了过去工作外延大、战线长的情况,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主业不够突出、职责不够清晰的问题,集中力量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对比信访举报工作近年来的变化,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一名老同志感慨道。
转职能,突出主业。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准确把握信访举报受理范围,正确把握职责边界,将受理办理涉及同级党委管理干部的举报作为首要职能,定位更加清晰,作用更加明显。
转方式,突出指导。对涉及下级党组织管理干部的举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全面检查下转举报件接收、分流和转办情况为主,督办典型个案为辅。基层部门接收信访举报件的时间缩短5天以上、信访举报办理时限缩短15天以上,信访举报的办结率、查实率、满意率显著提高。转作风,突出下访。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大力推动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了解群众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信访工作聚焦基层一线,一大批疑难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
“您好,请问您要举报什么问题?”这是市纪委监委12388举报电话工作人员接听举报电话的场景。
近年来,市纪委监委持续深化纪检监察检举举报平台建设及应用,不断完善“信、访、网、电”四位一体受理体系,加强对信访举报件运行轨迹和处置结果的跟踪检查,保证信访举报件畅通、安全、保密、高效运转;着力建设12388电话举报受理系统,安排专人确保每天人工接听、留言复听,第一时间记录、受理群众举报,人工接通率保持在95%以上,居全省前列。
“信访举报部门通过对信访举报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信访举报反映的普遍性、典型性、苗头性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市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谈起信访分析工作时表示。
信访举报部门认真落实数据月统计汇总、季度综合分析、典型问题专题分析和重要情况快速反应等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反映信访举报基本情况、重要问题和主要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积极服务重点工作。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21013:2022年9月工作综述汇编(3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22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