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各市县委党代会报告汇编

2024-02-07 23:07:59 587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各市(县)委党代会报告汇编目录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

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斌

(2011年6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滨海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县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我县十一五目标全面完成、十二五征程扬帆起航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我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共滨海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过去五年奋斗历程的回顾

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百万人民,坚持以两个聚焦统领全局,以大干一场凝聚力量,以四大战略科学推进,以五大战役决战决胜,全面超额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指标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大港建设形成战略拉动之势,主导产业彰显强劲支撑之势,民计民生呈现和谐共进之势。全县干群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值得铭记的奋斗历程,今天的滨海正以豪迈的姿态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一座水绿新城精彩托起。城建人用300亿元的投入,新建了140万平方米的道路、100幢高层小高层、41个小区、16个城市节点广场、12个大中型景观带、4个开放式亲水公园、2条沿河风光带,一批填补滨海城建空白的功能项目,庄严兑现了再建一个新城区的诺言。城西片区快速完善,城北片区拔地而起,清新秀丽的绿地水景映照着城市魅力之新,功能完善的公园场馆呈现出城市品位之新,鳞次栉比的高楼商铺展示了城市形象之新,和谐拆迁、惠民拆迁折射出城市人脉之新。五年来,县城面积扩大2.2倍,人口扩大1.7倍,道路面积扩大2倍,绿地面积扩大近10倍,城市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城市的物理框架、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已成为滨海人的自信支撑,已成为县城的崭新名片,绿已成为滨海的城市底色,邻水而居,近绿休闲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时尚。

——五年,一个百年梦想终成现实。一代代滨海人都怀揣蓝色梦想,一届届执政者都在不懈追求。十一五的历史刻度里,中山河依然静静流淌,但沉睡百年的滨海港不再寂静。有海无港的尴尬已经远去,因港而强的愿景即将实现。如今,三港建设初展英姿,两条防波挡沙堤已呈环抱之势,展示两堤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成功与四大央企携手合作,一期投资超300亿元的储配煤中心项目、LNG项目、风电项目及总投资超800亿元的煤、气综合利用等产业链项目顺利推进,能源产业布局已率先形成;总投资近16亿元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近60亿元的港口内外集疏运大通道正在加快建设;新一轮港城开发已全面启动。港口的突破,为滨海的跨越发展增添了海洋动力,让滨海的发展胸怀更加开放。

——五年,一批重大项目强势突破。五年前,我们喊响了两个聚焦的口号,持续打出了重大项目突破年、规模培植年、产业提升年等一系列组合拳,使项目越来越多、园区越做越大,形成了四大百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总量扩张和内涵提升的同频共振。五年来,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4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5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资340亿元。万恒、苏盐等一批本土企业正在释放新的潜力,吉华、正丰等一批新兴企业正在成为中坚力量,氯碱、泵阀等一批规模企业正在发展壮大。重大项目的布阵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全县财政收入五年7倍增,一般预算收入五年6倍增,全县规模工业入库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五年5倍增。

——五年,一段发展历史悄然改写。滨海的宏观历史方位已由工业起步时代过渡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加速发展的时代。五年中,生产力格局悄然巨变,港口从无到有,工业从一体两翼多极,城市形成哑铃型布局,乡镇区划重新调整,农业构建了一园一场一带的产业体系。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为零的历史得到突破,农业大县、板材大县、生猪大县无龙头加工企业的历史得到改写。五年中,群众的生活方式悄然嬗变,老百姓开始豁达自信地挣票子、买房子、开车子。滨海人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负担减轻了,福利增加了,保障有力了,生活安宁了。五年中,各级干群的精神状态悄然改变,干部在跨越奋进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普通百姓从实打实的变化中找到了我是滨海人的自豪。

——五年,一场创业大幕刚刚拉开。回溯既往,用理性的目光打量这五年,我们只不过完成了精彩的序幕,未来的创业大戏才刚刚闪亮登场。滨海港开发的前景十分美好,但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航道码头、临港产业、功能配套等都才刚刚起步,基础还很脆弱,需要年复一年、届复一届持之以恒地执着奋斗。主导产业在裂变扩张、蓬勃兴起的光环背后,产业规模偏小、龙头项目偏少、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偏低的状况,时时在考量着我们的视野和能力,产业的新特之路任重道远。城市的品味内涵仍不够高远丰满,县城建设的秀美靓丽也同样不能遮掩镇区发展的相对滞后,需要持续保持大投入、快速度。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永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悠悠万事,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回归原点,从零开始,在新的起跑线上奋起跨越!

回首五年的征程,我们有跋涉的艰难,更有成功的喜悦;有铭心的记忆,更有理性的思考:

——发展决定一切,我们有真切的感受。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最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五年来,不论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形势再紧,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压力再大,加快发展的气势不减弱;困难再多,和谐发展的理念不变化。我们始终以发展先于一切的责任感狠抓招商引资,以发展高于一切的危机感破除瓶颈制约,以发展重于一切的紧迫感启动新的板块。从五年的执着坚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机遇稍纵即逝,发展决定一切。

——创新改变一切,我们有深刻的体会。五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沿海开发态势,我们博采众长,探索出由央企主导建港的开发模式;面对严峻的产业培植压力,我们坚持招不来高端产业、就招产业高端,走出了先集聚中小企业、再补链招商的特色产业成长之路;面对更加多元的社会形态和工作要求,我们推行了项目化管理、干部二线不一刀切等一系列创新做法,实现了人的人性化管理和事的制度化安排。实践证明,五年的发展之路,就是五年的创新之路。

——民生压倒一切,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维护民利、必得民心,改善民生、必得民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努力让全县人民都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真实温度。决策时,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先,以群众需求为先,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工作中,既强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强调照顾少数人的合理利益,特别是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我们不遗余力地打造富民载体,最大程度地改善群众生活,竭尽所能地排解民苦民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五年的发展历程启迪我们,民生高于天,民生重如山,民生是最不可偏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基点。

——实干拥有一切,我们有温暖的回味。五年来,全县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面对面评议、海韵廉风等特色工作被省、市推广,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有力有序,政法维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项排查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评价,党员干部的激情完全迸发,埋头干事的氛围空前强烈。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省、市委主要领导及其他领导先后多次亲临滨海调研视察,对我县城乡面貌的变化、港口突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赢得了县内外的普遍赞誉,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滨海,省、市机关领导和许多兄弟县市都来滨海参观考察,扩大了滨海的对外影响,改变了滨海的外部环境;五年的苦干实干,我们收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大家从亲身经历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滨海的希望,发自内心地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成功凝聚汗水,人民创造历史。我们深深地懂得,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归功于省委扶贫工作队的真心帮助,归功于全县上下的团结拼搏。我们由衷地感受到,滨海人民最可亲,滨海干部最可敬。县四套班子顾全大局,团结一致,全力推动发展大业;各级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担当跨越发展重任;普通群众思富求变,勤劳朴实,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工作。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每当我们在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奋进的信心;每当我们在发展上取得一点点成绩,广大干群就及时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滨海县第十届委员会,向为滨海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艰辛努力的各级干部、全体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全县人民,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三年小康、五年百强阔步迈进

今后五年是我们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期、五年挺进全国百强的关键期、爆发式发展的黄金期。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八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为目标,在工业强县上实施战略升级,在港口兴县上实施战略突破,在环境立县上实施战略提升,在富民安县上实施战略统筹,再造一个从全省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黄金发展期。具体工作指标可以概括为12345,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每年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新特产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导产业规模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4倍增,临港产业项目投资达500亿元以上。主要工作任务是:

1、快增与快转并举,建成全省新特产业新基地。以开放的胸襟聚集优质要素,促进新特产业铸链扩量和传统特色产业创牌提质。用高新项目引领新兴产业,用集聚理念培育特色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招大引强,提升特色产业的强度。盐化工产业重点招引20亿级的航母型项目,泵阀机械产业重点招引10亿级的旗舰型项目,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招引5亿级的龙头型项目,使每个新特产业都有真正意义的领军企业进入。创新驱动,实现主导产业由大到高、由特到新的华丽转身。努力打造与新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研发服务载体,让滨海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研发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心中向往的创业福地,成为新特产业向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品牌高端攀升的三高领地。要素聚合,促进新特产业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架构,引建一批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种子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类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二五末,一个以盐化工为龙头、销售600亿元、税收30亿元的黄海之滨第一园将享誉中国东部沿海,一个销售突破200亿元、企业总数达300家的泵阀之都将矗立在盐阜大地。

2、港口与港城联动,建成全国沿海开发新坐标。港口传奇将更加浓墨重彩,能源大港、产业大港的宏图将分步实现。十二五的滨海港,储配煤中心、LNG、海上风电项目将全面投运,2×100万千瓦火电、10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可望建成,这五大项目的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可实现销售超1000亿元,产生300亿元的工业增加值,新增50亿元的税收,滨海港完全有能力实现后发赶超。北堤沿堤的10-15万吨级通用码头建设、临港产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呈现出人来车往、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一期20万吨级航道码头的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更好地承接钢铁、石化、重型机械等重大临港项目。通过五年高歌猛进,逐步把滨海港建成以火电、气电、风电项目为主导的在中国东部沿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源产业基地,以甲醇制烯烃、LNG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头、以煤头化尾、盐头化尾、油头化尾项目为支撑的江苏沿海新兴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以承接高附加值的港口机械、高端铝、钢铁项目为主的淮河流域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同时,按照县域副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黄河故道生态走廊的地域特色和月亮湾的海景风光,优先加快港城起步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体现港城品位、展示港城风貌的标志景点,不久的将来,滨海港港城将成为江苏沿海以服务后方临港产业为主,以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流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临海亲水的新兴港城。

3、建城与兴城结合,建成全国知名水绿新县城。建水绿通达之城,兴便利快捷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优先实现县城、蔡桥两处高速互通的直线贯通,在县城东部打造一个大信息量、大流动量的现代会展区;重点加快海港大道、淮海路、润港路南延、幸福路东延、育才路东延和海滨大道东延等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形成外接成环、内联成网、环网相接的城市路网格局。建水绿服务之城,兴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城市产业。突出城市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以城市综合体、高端商务楼为引领,加快打造城市发展功能内核;主攻城建三产服务业招商,重点突破金融、科技、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板块,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水绿生态之城,兴水清绿秀的现代城市形象。大力实施风光带、景观带、广场节点建设,着力打造张家河、北八滩渠、响坎河风光带,加快城市生态湿地和园林绿地建设,启动活力岛公园、城市生态公园、东湖公园建设,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森林式绿化格局。建水绿文明之城,兴文明繁荣的现代城市文化。大力度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县城,放大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书法县的文化影响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促进人的素质与城市品位的互动提升,精心打造以水绿县城、人文滨海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建水绿和谐之城,兴优质资源集聚的现代人居环境。把城中片区打造为具有典型苏北传统城市风貌、浓郁人文风情,展现滨海文化底蕴的商贸核心区;城北片区打造为综合功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商贸服务和基础教育中心;城西片区打造为县城行政办公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城南片区打造为服务工业企业、宜商宜居的现代综合社区;城东片区打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新兴商贸会展和生态宜居区。十二五末,一个拥有80平方公里、40万人口,以水绿为特质的中等城市,将成为滨海人创业兴业的幸福乐土和享受生活的安馨家园。

4、为民与富民齐抓,形成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二五的滨海,民生的色彩会更浓烈,发展的举措会更温暖,老百姓的工作将更好找,劳动会更值钱。这是今后五年最大的政治,也是衡量新一届班子最重要的标准。今后五年,将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农民的聚宝盆,2015年,全县高效农业突破80万亩,占农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建成全市优质生猪第一县、全省四青蔬菜生产第一县、全国生态白鹅养殖第一县。各种致富形态将成为人们拓展收入来源的摇钱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职校学生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将被更广泛地激活,创业达人、致富能手将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今后五年,滨海人将生活得更舒心、更快乐。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力争翻一番;就业、养老、住房、入学、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将受到更贴心的关注;每一个滨海人的合理诉求将会得到更及时的表达,每一个滨海人的生活将更平安、更和谐、更幸福。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是滨海百万人民为之企盼的美好愿景,是全县党员干部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我们必须在思想的最高处树立起从头跨越的精神信念,在心灵的最深处迸发出再干一场的创业激情,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挺立潮头,争当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

1、以思想建设迅速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勇敢地站在新的发展原点,在从头跨越中亮剑、再次出发中赶超,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凝聚从头跨越的强大合力,是今后五年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抓手,既要把敢于从头跨越的热情激发出来,也要让善于聚力跨越的智慧涌动起来。坦率地说,经过这几年的摔打锤炼,广大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运作水平、干事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少同志的创新变革意识很强,在招商引资、港口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作特色。但在与全国百强的搏击较量中,我们需要向对手学习的还有很多;面对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临港产业,我们还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因此,必须全面强化各级干部在宏观经济、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切实增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和多元社会格局的能力。要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使一切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精神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运用。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从头跨越的持久动力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用滨海发展的辉煌成就鼓舞人心,以再创黄金发展期的美好前景凝聚力量,不为身处顺境而麻痹,不为一时赞誉而自满,确立更高的发展定位和目标追求,在攻坚克难、拼搏争先中实现自我价值。要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思想上合心,组织上合力,工作上合拍,在全县上下形成万众一心建小康、众志成城进百强的生动局面。

2、以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创先争优的中坚力量。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成亿吨产业港,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再造黄金发展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对滨海未来大势的科学定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掌控和对民意民生的倾情关注。要切实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引领跨越的坚强核心。要继续坚持为发展配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机制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和公开选调等制度,把那些为民执政有思路、服务发展有实绩、对待群众有感情的优秀干部推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资源配置和考评激励机制,既要看显现的,又要看潜在的;既要了解过去的情况,更要注重现在的表现;既要考核工作实绩,更要评价品行操守,不拘一格使用干部,努力变伯乐相马赛场选马。要切实加快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培养,推进多层次、跨部门实践锻炼,把更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重大项目建设主阵地,汇聚到四大园区建设最前沿,选派到改善民计民生第一线,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发展型、服务型、复合型、创新型干部队伍。要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活动阵地建设和领头人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关爱工程,进一步落实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非公企业片区党组织一体化建设,健全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努力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组织的作用有效覆盖社会的广泛领域。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广大党员干部永远是滨海走向辉煌的最强大的中坚力量,这种力量将凝聚起全县人民的共同理想,在前进的征途上锤炼出追求美好生活的滨海意志和时代精神。

3、以作风建设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百姓正是从干部的细微言行中看到党的形象,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事关执政之基和发展成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以亲民利民为根本,俯下身子问政于民,促膝谈心问计于民,真心关怀问需于民,用热心、耐心、诚心换取群众的信心、决心和放心。求真务实之风,是干事创业的东风,要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各项工作以最短时间回应、最快速度推进、最好结果见效。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政务公开、部门内控、三责联审勤廉指数测评等机制,在全社会的聚光灯下展示权力的干净运行。当前,十二五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工作的要求更高,各级干部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倍加珍惜组织给予的政治生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更好地担负起推进发展、为民谋利的千钧重担,以此回报滨海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新一届县委将和全县百万人民一道,在1949平方公里的宏大舞台上再次唱响一曲乘势而上、激流勇进的奋斗之歌,滨海也将由此进入跨越腾飞、崛起振兴的大港时代。县委号召,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敢接受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真情付出比以往更为艰辛的努力,立志创造比以往更为显著的业绩,为三年实现全面小康,五年挺进全国百强,建成亿吨产业港、再造黄金发展期而不懈奋斗!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沧浪

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阔步前进

——在中共苏州市沧浪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陆春云

(2011年6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苏州市沧浪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阔步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沧浪区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沧浪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阔步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沧浪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沧浪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历了宏观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考验前所未有。全区上下科学应对、危中寻机,成功让这困难的五年,转化为综合实力提升较快、城市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的五年,向全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产业转型,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始终坚持立足于好、致力于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等综合指标分别由2005年的85亿元、8.4亿元达到2010年的162亿元、18.7亿元。预计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突破2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平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3.5%。楼宇经济品质不断提升,10幢楼宇税收超千万。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中再生来伊份等区域总部相继落户。产业载体加快建设。高标准推进科技产业载体建设,沧浪科技创业园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89文化创意产业园、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等载体相继建成。10条特色街加快提档升级,其中3条被命名为苏州市特色商业街。苏纶场、世茂国际广场等四大城市综合体进展顺利,喜获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城区称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优化。组建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得到提升。强化亲商理念,建成融资服务、法律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等四大企业服务平台。全力帮扶企业,开展执行能力建设年企业服务年等系列活动,锻炼了干部,促进了经济增长。

——抓功能完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始终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抓住重要节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新城副中心形态初步形成。全力推进沧浪新城建设,累计立项62个、开工建设51个,其中竣工33个,完成投资121亿元。邻里情社区生活馆、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大润发超市、世茂国际影城等一批商业配套相继开业。南门商贸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市实小及其周边、南门市场搬迁有序推进,苏纶场、朗诗等项目进展迅速,原南门汽车站等重点地块上市拍卖工作抓紧准备,共拆除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已开工项目6个,开工面积25.3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建设,完成33个城中村(无地队)、205条老街巷、409个深宅大院和29个老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涉及居民楼118幢,居民4778户,总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目前安置补偿工作基本结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修缮维护两街一河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全面启动改厕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主动适应城市管理形势要求,率先在城区实行城管执法中队派驻街道。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美化城市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全面落实大环卫一体化管理,创新推行路长制和垃圾直运模式,率先试点餐厨垃圾集中打包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圆满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

——抓民生福祉,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515为民服务圈建设,努力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社区体制改革,推行1+2+1社区管理模式。切实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以公推直选方式开展社区党组织换届,试行无候选人直选模式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不断完善社区硬件设施,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平均达500平方米以上。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幸福社区、民本社区创建。注重发展养老事业,基本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被民政部授予科技成果创新三等奖。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总额超10亿元,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达4.25万平方米。区档案馆成功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助推工程,五年来共新增就业岗位9万余个。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均在98%以上。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建成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沧浪区慈善总会,开通慈善通网站,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按需救助、多方互助的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感动沧浪十大人物和事件评选等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提升。深入实施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积极弘扬厚德、尚文、敏行、诚信的沧浪精神,广大群众的主体意识有效发挥。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先进区创建,连续7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称号。建立健全大调解机制,坚持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党政领导大接访等制度,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抓党的建设,发展保障切实增强。始终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基本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三宽要求,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双推三考制度,实施公推竞选副科职干部、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和一线岗位挂职锻炼等举措,为干部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推进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明显优化。基层组织和党的执政基础得到加强。深入推进强基工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基层党建工作合力不断壮大。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作用有效发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得到加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预防为主,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五年来,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4人。民主政治和发展合力得到加强。坚持向人大、政协定期通报情况,征求人大、政协对区委常委会工作的意见。支持人大代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广泛开展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活动。坚持向民主党派通报制度。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开设民意直通车,倾听民声,采纳民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班子打下坚实基础上,本届区委和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精诚团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及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沧浪区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沧浪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诚然可喜,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负重奋进,给了我们五点启示

第一,越是竞争激烈,越要完善思路、一以贯之。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战略谋划作为引领发展的先导。2006年区委确立了文化立区战略,几年来,我们坚持这一发展定位不动摇,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2007年区委确立了文化立区、经济强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的发展思路,2009年确立了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的发展战略,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推进了发展。

第二,越是发展较快,越要立足实际、统筹协调。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城区特点和沧浪实际,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统筹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统筹新城建设与古城保护,真正实现了在较快发展的同时,推进了又好发展。

第三,越是矛盾叠加,越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工作创新来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先后开展幸福社区和民本社区创建,社区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首创好管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社区矫正移动信息管理系统,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第四,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迎难而上、苦干实干。五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不逃避、不推诿、不简单说不的精神状态,崇尚快节奏、追求高效率、做到满负荷。无论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第一线,还是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的最前沿,各级党员干部在奋力拚搏中快执行,在强化问责中保执行,使抓早、抓实、抓主动成为广大干部的过硬作风和生动写照。

第五,越是形势多变,越要凝心聚力、团结协作。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与注重发挥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跨越发展的目标上来,全区上下心齐气顺、团结奋进、政通人和,形成了攻坚克难、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素制约日趋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转型发展任重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传统产业提升力度不够;社会矛盾依然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党员干部的理念和能力缺乏先进性、超前性,仍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思维模式上,难以适应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扬长避短中增创新优势,在超越自我中寻求新突破,努力推动沧浪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回首过去五年,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现代化进程是一场拼智力、拼活力、拼耐力的接力赛;展望未来五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省委对苏南的期望,是市委对沧浪的要求。未来五年,既迎来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面对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复杂形势;既迎来了省委八大工程指明的工作方向,又要面对城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矛盾;既迎来了苏州建设三区三城催生的发展动力,又要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巨大压力;既迎来了消费结构升级蕴含的市场需求,又要面对居民增收乏力的现实困境。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四个问题: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找到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已经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的后劲;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建设最前沿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作为改善民生走在前列的中心城区,如何进一步深挖民生福址的潜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城区品质、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富民惠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沧浪建设成为文化品牌城区、科教创新城区、法制先进城区、和谐幸福城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明确四大定位,把握四大原则。

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努力建设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新城区。坚持把幸福沧浪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全力提升沧浪人民的幸福指数。

明确四大定位——就是要深入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品牌城区、科教创新城区、法制先进城区、和谐幸福城区

——文化品牌城区。深入实施文化立区战略,着力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体系,把沧浪区建设成人文环境浓厚、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竞争力强、文化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城区。到2015年,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8平方米以上,文化产业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比达8%左右。

——科教创新城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构筑要素集聚、充满活力的城市创新体系,把沧浪区建设成科教综合实力强、科技成果转化快、公众教育素质高的科教创新城区。到2015年,专利授权数达1000件,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100%。

——法制先进城区。深入实施法制治区战略,着力构筑规范有序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把沧浪区建设成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法律执行严格有序、公平正义有效维护、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法制先进城区。到2015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定在96%以上,全区100%的社区达到市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标准。

——和谐幸福城区。深入实施民本建区战略,着力构筑均等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把沧浪区建成保障体系全、居住环境美、幸福指数高的和谐幸福城区。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和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100%。

把握四大原则——围绕上述主题和定位,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中,必须把握好四大原则:一是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防止片面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确保区域经济长期有效增长;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着眼于质量、着眼于长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当前工作。二是把文化优势作为第一资源。依托文化优势构筑发展优势,继续实施文化立区战略,发挥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以地域文化激活城市商贸旅游,以文化优势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幸福感受,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三是把主动作为作为第一要求。要勇于担当,围绕全区发展大局,一心一意创事业,千方百计谋发展,为沧浪发展多挑重担、多作贡献。要积极争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进一步展示面对竞争有激情、面对困难有豪情、面对事业有热情的精神风貌。要创新破难,敢于打破传统和常规,勇于突破瓶颈和障碍,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四是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取向。始终心系群众,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经常在群众那里定坐标、打根基、找办法。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加大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多办老百姓看得见、得实惠的事,真正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改善民生的过程。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举措落实新目标,以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一)突出转型升级,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筑发展支撑。

紧紧围绕市委建设三区三城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载体建设与优化空间布局并重。在载体开发上,实现从注重发展一般性住宅地产向注重发展商务、商业地产转变,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地产,致力于建设一批能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城市综合体、重点园区、重点楼宇、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集聚融合和集约发展,让城区成为高端商务的汇集之地。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从单独分散式开发向立体集约式发展转变,不断优化一核四体十街百幢楼宇及十大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即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商务核心区,积极打造苏纶场、世贸国际广场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加快培育10条全国、全省知名的特色街(区),加速建设百幢总计10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不断挖掘区域存量资源优势,提升和建设沧浪科技创业园、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江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十大具有城区特色的科技、文化产业园,逐步形成中心商贸区、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和特色园区的合理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与强化招商选资并进。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格局转变。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引进连锁民营企业、总部民营企业、品牌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类企业,让城区成为科技创意的孵化之地。特别是针对我区律师事务所、会计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业密集的优势,打造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介服务业集聚区。在招商选资上,实现从引进一般性企业实体向引进集聚集约的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转变,充分利用城区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资源集聚优势,加速发展总部经济,逐步形成总部和区域性总部集聚区,让城区成为总部入驻的首选之地。

创优发展环境与培育做强企业并举。在发展环境上,强化政府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要素保障、政策扶持和规划支撑等方面的水平,创造良好发展软环境。要继续完善服务企业四大平台,适应企业服务需求,优化政府服务供给。继续探索多元化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要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协调服务体系,对涉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项目,提前介入、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服务,对重大项目要简化手续,缩短流程,积极跟进。在做强企业上,推行企业优先,加快建立一个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发展快的企业成长环境。要充分利用沧浪科技创业园、苏州大学科技创业园等城区特色的科技园区载体,催生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开拓精神、管理技能的企业家群体。要处理好扶持与引进的关系,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加快企业引进的力度,尤其在旗舰型企业的培育及引进上要有所突破。

(二)突出城市品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设良好环境。

按照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区、加速繁荣沧浪新城、做优做活文化古城的工作要求,推动古城新城良性互动,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展现中心城区新面貌。

加快建设南门商贸区。不断优化提升南门商贸区规划,重点推进四大联动发展,即依托人民桥、待建的步行景观桥等结点,实现跨护城河的南北联动;结合轻轨四号线的规划建设,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上下联动;串联护城河两岸的商贸旅游文化元素,实现护城河景观带与南门商贸区联动;实施西二路、兴业路的整治改造,实现盘门景区与南门商贸区联动。切实加快拆迁腾地进度,重点加快原市实小周边的拆迁,推动南门水产市场和第五人民医院的搬迁,加速原南门汽车站等建设地块的推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苏纶场城市综合体、吴门新天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南门商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步将南门商贸区建成超150万平方米的城区商业商务面积最大、商业与文化结合最紧密、特色最鲜明的中心商贸区。

加速繁荣沧浪新城。按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商气做足、人气做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人居环境。重点推进世茂国际广场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亿象城商业项目开发进度,整体提升新城的商务商贸功能。积极推进友新高架上下行匝道、运河景观步行桥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友新综合市场、运河以南定销房、运河以北市区公租房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运河以北文体用地、运河以南总部经济地块的挂牌出让,实现新城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将新城建设成为与石湖景区相连、与文化古城相呼应的融居住、商务、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做优做活文化古城。全力推进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工程,确保居民三年回迁,建设成为新时期为民办实事的标志性工程,要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工程建设,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群众认可、经得起各方检查。扎实推进老新村、零星楼宇的综合整治,力争5年内完成100万平方米的整治任务。加快推进改厕工作,力争用3-4年时间,采取项目带动、危旧房改造和个案解决等多种方式,全面完成辖区6073户居民家庭改厕工作,带动城市面貌的大改善。加速城中村(无地队)改造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护城河以外24个城中村(无地队)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继续推进古宅、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传承古城历史文脉。

(三)突出文化引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造优势平台。

沧浪要赢得独特的发展优势,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沧浪品牌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与群众需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相匹配的城市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放大文化沧浪品牌。继续丰富文化沧浪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文化沧浪品牌效应。发挥文化功能助推经济繁荣,大力发展以知识、创意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将文化与旅游、商贸结合,提升区域产业层次,繁荣城区商圈;发挥文化功能增进社会和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品位社区人文环境;发挥文化功能提升居民素质,积极挖掘平凡人物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提升人和引领人。

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抓住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加快建设沧浪区文化活动中心,增加室外体育活动场地。深入开展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把民俗文化活动、商业文化活动和主题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发挥创作团队的主动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力作,积极参加省五星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的评比,让这些作品走向社区、走向群众、走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积极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文物古迹、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区,重点加快护城河景观带、新郭老街、官太尉河、道前地区的开发改造。探索发展文化艺术区,利用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姜昆艺术品收藏馆和含德精舍艺术品私藏会馆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文化艺术经纪代理业、艺术品拍卖业等产业,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区,加快推进金狮文化科技产业园、双桥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大力发展游戏动漫、广告策划、教育培训、数字媒体、产权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城市文明。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格局。要持久推动城区文明建设,突出抓好专项治理和居民参与工程,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四)突出社会管理,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营造和谐氛围。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大对各人民团体、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公民积极参与治理。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注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完善升级好管家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方法,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构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长效机制,把握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矛盾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重点在诉求表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以及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方面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善治。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把社会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把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扎实推进民本社区创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居、宜居、乐居的幸福家园,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整合社区资源,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注重把政府服务、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行爱心大厨房志愿护理队等志愿服务品牌。积极探索养老的新模式,把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日间托老有机整合,大力发展社区日间托老服务。要以服务体现关怀,做好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工作以及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引导工作。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覆盖到社会管理的各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渠道,创新载体和方法,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自治作用,以邻里情幸福联盟为基础,进一步扶持社区草根组织参与治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依靠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

(五)突出民生改善,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未来五年,要继续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更加注重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注重充分就业。深入开展乐业沧浪服务计划,充分利用我区和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平台,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创业团队,推进全民创业,不断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发展壮大区公共人力资源实训基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确保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10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率90%以上。

注重服务惠民。继续推进便民、平安、健康、教育、文化5个15分钟为民服务圈建设,不断丰富虚拟养老院、沧浪慈善通等七大服务品牌的内涵。巩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突出名校名师培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优质、均衡、共享的沧浪教育新格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把服务群众作为城市社区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与驻区单位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

注重帮扶利民。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重点抓好协调、信息、互助和应急等四大救助平台建设,力求在帮扶水平上求突破。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完善以虚拟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力求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上求突破。推进社会优抚体系建设,重点在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题上求突破。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未来五年,我们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沧浪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全区各级党组织务必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成为沧浪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率先,坚持把思想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在思想解放上达到新高度,在指导实践上取得新成效。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基层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强化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增强理论学习的成效性。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营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浓厚氛围。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以思想的与时俱进,推进创新创业的与时俱进。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力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根据当前执政环境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打造一支能适应发展要求、担当历史重任、引领时代潮流的干部队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要有承前启后的大局观念。承前,就是切忌忽视实践的延续性,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发展思路,一以贯之,并主动加以完善。启后,就是切忌仅限任期谋划发展思路,而要深入研究发展大势,为未来多打基础,多留空间。要按照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要求,选优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注重街道领导班子优化配备,形成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把干部能力的培养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大干部教育和培训力度,实现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执行落实能力有新提升。加强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积极打造有利于加快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平台。确立注重基层、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干部的用人导向,加大机关与街道年轻干部交流的力度,探索社区工作者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式和选拔途径。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按照培养人才扬长补短、使用人才扬长避短的思路,更加注重培养好本土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区工作者人才等队伍建设,保障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拓展领域,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介机构、协会、商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跨领域、跨行业建立党组织的新模式。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格局为目标,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努力形成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新机制。增强活力,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坚持分类管理,对社区工作者党员,从严管理,发挥好社区建设的骨干作用;对离退休老党员,按照适时、适宜、适度的原则,多渠道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对在职党员,实行社区与单位的双重管理;对流动党员要按照温暖计划的要求,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好、照顾好。重视在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两新组织、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加大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和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的成败,坚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真正把勤政廉洁镌刻在沧浪干部队伍的旗帜上。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断提高执行力,重点围绕区委确立的工作重点,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服务方式转变上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各项决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大力倡导作风是生产力、效能是竞争力的理念,切实把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招商选资、企业培育、社会建设、社会稳定等工作上,大力提升窗口行政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机关的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加大反腐制度创新力度,特别是要从用权、用钱、用人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坚持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具有沧浪特色的惩防体系,初步建立拒腐防变的教育长效机制。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和治本功能,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舆情收集和处置机制,紧紧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五)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力营造协力共建局面。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制度,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等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重大问题由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涉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问题提交全委会讨论,建立多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创新民主监督方式。重视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重点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区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团结凝聚社会各界人士,为沧浪的现代化事业献计出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腾飞蓝图催人奋进,跨越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苏州市委和新一届沧浪区委的领导下,动员全区人民,凝聚各方力量,抢抓历史机遇,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阔步前进!

再谋新共识再聚新合力

为常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常熟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翔

(2011年6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常熟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十一五奋斗历程,谋划十二五发展方略,选举产生中共常熟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和带领全市党员群众,在新的征程上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共常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五年工作的回顾与体会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常熟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加快发展转型、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苏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积极应对挑战,综合实力大幅攀升。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并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突出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5%,期末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5%和22%。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998亿元,分别十五时期2.1和1.7倍;规模企业产值、销售、利税年均增幅均在20%左右,新增销售超30亿元企业14家、超50亿元企业4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中利科技、风范电力等7家企业成功上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8%,十五期末提高4.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服装城突破650亿元,并荣获首批全国创建诚信市场先进单位称号建成全省首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效农业比重提高到77.7%,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达20万亩,五年新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28家,村级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今年上半年,预计全市实现GDP86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分别增长16.1%和31.6%。

——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制定实施全市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出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奇瑞量子整车、丰田汽车研发中心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苏南重工一期、三一重工一期、阿特斯光伏三期、腾晖电力二期等项目顺利竣工,中交盾构机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诺华制药正式投运,广达电脑稳健发展,梦兰龙芯项目入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五大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UPM二期、恒意化纤等项目顺利推进,龙腾特钢技改一期、阿科玛老虎等项目竣工投产,波司登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全国服装行业唯一的中国世界名牌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出台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日本夏普等4家外资研发机构和住友橡胶中国总部落户常熟,引进培育广和信息、中智电子等38家服务外包企业,在全省县(市)率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天堂卡通、华实动漫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崭露头角,新引进银行分支机构9家、累计达19家。在全省先行开展科技镇长团试点工作,成为教育蓝火计划首家试点城市,启动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计划,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41个。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引进大学研究院8家,入园创业项目35个。推进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按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16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8.1%,比十五期末提高18.6个百分点。注册商标总量、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专利授权量累计超过1.2万件,是十五期末5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创体制优势,激发发展活力。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纵深推进,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市政公用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设立碧溪新区,实施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碧溪区域一体化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合并组建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成立昆承湖管理委员会,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整合重组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城市经营投资有限公司、江南商贸集团,梅李镇被列为全省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立足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进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形成两区两园和镇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B区正式封关运作东南开发区荣获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创建首批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科技产业园行列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5家,累计实现注册外资8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8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27.6%和9.8%;五年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424亿元,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增71亿元,目前累计注册资本超810亿元,继续在全省县(市)保持领先。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环境持续优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立一城四片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文明等五个对接全面推进,城市化率提高到70%,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定为首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完善市域路网结构,沿江开发高等级公路常熟西段、虞东公路、204国道常熟新线段及绕城一级公路、海虞北路延伸段等竣工通车,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全面启动,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3300公里,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加快新城区建设,完善中央商务区商业配套,文化片区重点项目全面推进,集文化、教育、体育、会展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域初步形成。完成琴川河保护带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县南街、琴湖片区综合改造,老居民小区综合改造面积116万平方米。调整拆迁安置方式,全面推行公寓房安置,有序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工作。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农村桥梁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南湖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被列为全国首个村镇污水治理县域综合示范区。农村客运中心全部建成投用,城乡公交网络基本构建,建成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系统。五年新增天然气用户超7万户,新建、扩建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1座,500千伏常熟南变电站顺利投运。编制《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虞山尚湖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昆承湖生态城区初具形态,南湖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沙家浜湿地公园跻身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新增绿化面积8.8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8%,空气优良率97.5%,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市,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荣获江苏省人居环境奖

——促进民生和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期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56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五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加快推进农保转接城保工作,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城保管理,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养老保险覆盖率、社会养老保障率均达99%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入率达98.6%。制定并推进教育、卫生、社会养老事业中长期目标五年规划、三年计划,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浒浦高级中学、外国语初中、常熟国际学校等一批新校建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三届江南文化节,获得全国群众艺术示范基地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实施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成功承办世界杯跳水赛、花样游泳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加快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积极探索推动市级医院到乡镇设立院区,市一院滨江院区建成投用,在全国率先实行医学检验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建成市医疗卫生急救中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及率和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整合各镇公益性养老机构,积极筹建市级公建民营养老公寓,新增养老床位2270张;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启动人才安居工程17.5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对口援建绵竹市土门镇工作。

——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合力全面增强。圆满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常德盛同志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乡镇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完善差额选任办法,推行机关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和竞争上岗制度,实施年轻干部一线锻炼工程健全完善党委管党责任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扎实开展先锋镇、村创建活动,推进省部属企业科研院所与常熟民营企业党组织组团共建,实行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全市83个村荣获苏州市先锋村称号,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69.1%。开展领导干部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出台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综合评价实施意见,建立重点项目审批跟踪督查、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效能督查制度,设立常熟市便民服务中心,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精心打造碧水琴川廉政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非公企业党的纪律监督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常熟法治常熟建设,实现全国法制宣教先进县(市)五连冠,成功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市)。市委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职能,老干部工作、人民武装工作、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得到加强,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回顾五年奋斗历程,我们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顺利开启了未来发展新的征程。所有这些,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干部群众的齐心奋斗,倾注着广大老同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常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常熟改革发展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我们付出了艰辛的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率先争先、又好又快作为发展导向,坚持把转型升级、开放创新作为发展路径,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发展追求,坚持把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作为发展特色,坚持把强化党建、转变作风作为发展保障。五年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的基本经验,为指导和推动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要充分利用十一五打下的良好基础,科学运用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毫不动摇地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常熟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资源环境制约日益趋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城乡区域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是常熟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攻坚时期,更是确立常熟城市定位和区域地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坚持科学发展、弘扬城市精神、建设美好常熟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立市、旅游活市、商贸富市、文化强市、科教兴市、生态育市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民生优先、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人才与文化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把常熟建成同类城市中城市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现代江南名城。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要对照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常熟实际,加快研究完善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逐年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前列,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过3%;城市化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6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主要任务是:全力构建两大体系,加快形成两大格局,努力实现两大提升

全力构建两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

——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坚持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并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全力构建以新兴产业为主体、以服务业经济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富有常熟特色、面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服务功能。在建立健全现代经济服务支撑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围绕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努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均衡普惠、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两大格局城市形态新格局、社会管理新格局

——以城市现代化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为要求,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深化城乡对接互动,突出规划先导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突出形态功能提升、增强城市集聚带动能力,突出生态人文建设、塑造城市鲜明个性,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大力促进司法公正,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高平安建设水平,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努力实现两大提升提升市民幸福感受、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顺应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努力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注重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丰富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文明素质,充分保障公民权益,切实关注民生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文明有序,让全体市民各尽所能、和谐共处、幸福生活。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未来五年,我们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的艰巨任务。战胜困难挑战,实现宏伟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思路、扎实的举措,而且需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引领,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凝聚发展合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把全体市民的智慧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社会各界的创业激情充分激发出来,齐心协力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崇文、尚和高度凝炼了常熟的人文传统,诠释了吴文化的深刻内涵,崇文体现出常熟精神的底蕴与特色,尚和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常熟的一种精神追求;创新、超越彰显了吐故纳新、传承不息的吴文化精髓,更体现了永不自满、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和时代要求,创新是一种理念和手段,超越则是一种追求和气概。要通过大力弘扬常熟城市精神,进一步营造明礼儒雅、和谐诚信的城市人文环境,进一步激发勇于争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创业激情,真正使崇文、尚和、创新、超越内化为百万市民的共同追求,转化为建设美好常熟的不竭动力。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增创新优势。十二五期间,全市要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工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确立新兴产业主体地位。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重点突破,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期末,五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深化质量和品牌战略,加快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产业向高端、高新、高效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加快推进现有一批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再引进培育一批对产业优化升级起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力争形成若干个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强政策激励引导,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上市融资、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形成20家上市公司和15家左右年销售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现代服务业规模优势。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更大力度促进服务业层次提升、比重提高,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点扶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着力引进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动漫创意、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项目,力争接包合同额年均递增50%;支持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来常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加速集聚总部经济,力争每年引进总部机构3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常熟国际物流园、沿江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开发建设,力争完成铁黄沙及福山水道南岸边滩综合整治,优化岸线资源,提升港口功能,力争十二五期末常熟港成为亿吨大港。大力推动传统服务业总量扩张、业态提升,完善商贸网点和专业市场布局规划,精心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和滨江、东南片区副中心商圈,继续推进有形市场业态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750亿元,商品市场成交额超1500亿元,其中服装城超1000亿元。要深入推进旅游活市,着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更加突出常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山水魅力,更加注重常熟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品牌特色,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使旅游产业质量、规模、效益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力争十二五期末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两区两园资源整合、功能创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推动出口加工区向保税物流园区和自由贸易区拓展,东南开发区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要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要继续完善载体功能和产业规划,不断增强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努力使两区两园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镇级工业集中区调整布局、拓展区域、完善配套,着力提高特色产业的集聚度,增强对镇级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成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区。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利用外资层次和水平,更多地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开放带动产业集聚、优化升级。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鼓励本土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基地,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标和自主营销渠道的跨国公司。

2、农业现代化工程。要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全面落实优质稻米、特色水产、蔬菜苗木等布局规划,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省级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到十二五期末高效农业占比达83%。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培育和打响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要完善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加强产销衔接,提高经营效益。要加快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因地制宜开发现代都市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形成农村发展的新产业、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广泛开展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综合素质,鼓励组建专业协会,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大力培育现代农民,构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一代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高效设施农业等投入,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推进骨干河道整治,沟通城乡河网水系,优化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增强水利工程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服务民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

3、科技创新工程。坚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创新基础,优化区域创新体系,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切实强化投入支撑,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创新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继续实施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深入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产业领域取得突破,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3000亿元。要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蓝火计划试点工作,加强与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常熟理工学院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加快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并力争在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方面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着力提升常熟科技城、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功能配套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深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形成创新要素充分集聚、高端项目快速成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加速融合的良好格局。要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双百双千计划,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达750人,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新增省双创人才30人。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

4、城乡一体化工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各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初步构建一城四片区城市框架。要坚持片区发展、组团开发理念,完善中心城区一主三组团空间结构,按照严格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尽快启动西泾岸、南泾堂片区保护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琴湖片区、文化片区、黄河路片区、昆承湖生态城区、北部高铁新城建设,着手开展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研究;同时,加快构建市域城镇中心体系,推动支董、海虞、辛庄、港区四片区与中心城区的相向发展,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副中心,整体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城乡一体化水平。要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序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工作,全面落实年度置换计划和置换商品房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确保竣工置换商品房800万平方米。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开展第四自来水厂工程前期论证,结合滨江水厂建设和市政配套、农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加快推进城乡智能电网建设,开工建设220千伏昭文变、剑门变等一批输变电项目,建成地区220千伏核心环网;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场站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及管理区管道供气。要顺应城市发展由高速公路时代向轨道交通时代转变的趋势,全面构建水路、公路、铁路复合式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锡太高速、疏港高速常熟段、三环路快速化改造以及申张线改道重大项目,全力配合沪通铁路、沿江、通苏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力争尽早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快速融入、对内便捷沟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要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深化完善数字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全覆盖。要深入开展城乡大环境综合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使城乡环境更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

5、文化繁荣工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充分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继承弘扬历史传统,创新融合时代精神,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加速文化产业集聚壮大,培育一批文化名人、文化名作和文化名企,使常熟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城市互动融合的现代江南文化名城。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对江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继续办好江南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建成开放江南文化园、江南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展示江南文化精髓的标志性设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积极引进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推动文学、舞蹈、戏剧等优势门类新品创作,进一步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同质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大规模开展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公益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农村5公里文化圈壮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5%,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新闻传媒等文化产业,加快形成东南创意园、服装城艺术中心、沙家浜影视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提升文明素质。要把城市精神塑造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城市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扎实推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实施乡村文明示范工程,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培育一批先进群体,打造社会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要深入推进双拥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打造富有时代特点和常熟特色的双拥品牌,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

6、民生幸福工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既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加大民生财政投入,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民生质量,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注重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产业层次和劳动力素质双提升,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平均工资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体系完备、优质均衡、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名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逐步落实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市民健康电子档案,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养老为依托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6800张。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三年内达到城镇企业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农保转接城保有关政策措施,确保明年基本完成并轨转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扩面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本覆盖;健全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力争十二五期末参保人员住院政策补偿比提高到75%以上,基本医保补偿救助总额提高到30万元。要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性基金组织,全面构建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要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提高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的保障标准,十二五期间新增经济适用房2500套21万平方米,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征缴,加大对中低收入职工改善住房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快建立有效覆盖、措施完善、惠民利民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要在不断提高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力倡导人文关怀,关注群众精神需求,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理顺情绪、增进共识,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7、生态文明创建工程。常熟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奖。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寻求破解资源制约的思路和方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鼓励清洁能源研发,推广低碳节能技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努力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新增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0家以上,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六小一无行业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按照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年底基本完成昆承工业园企业搬迁,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要加强森林植被、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建设,结合城市公园、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重点打造以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等120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的生态圈,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2%。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推进耿泾塘、盐铁塘、金泾塘、七浦塘拓浚整治和走马塘拓浚延伸等工程,保障水体清洁,改善水体功能,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要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噪声功能区划,确保十二五期末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要加强工业固废和污泥处置,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业规模,加快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要建立生态文明全民教育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实施生态文化普及工程,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高标准启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使生态文明成为常熟的重要品牌。

8、法治社会建设工程。法治是规范经济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法治化水平直接反映城市文明化程度。十二五时期是常熟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突出法治导向,坚持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的规范保障发展成果,着力创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争创首批全国法治县(市)。要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完善听证、公示等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着力点,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围绕落实司法保障,促进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加快建立法治惠民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制度,规范开展法律服务,真正使各类社会群体平等获得司法保护,共享法治建设成果。要把普法教育作为建设法治社会最基础的工程,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继续深化法律六进活动,促使广大群众自觉提高法律素质,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从法律的浓厚氛围,争创全国普法先进六连冠。要着力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健全法律调解机制,坚持在依法有序的轨道上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全面增强群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同和信任。要继续推进平安常熟建设,全面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排查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9、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定发展阶段,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要求,大力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时实施东南开发区区域社会管理一体化,扎实开展梅李镇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工作,在积累经验、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赋予镇一级更多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积极探索与城市发展规模相匹配、与社会管理要求相适应,权责一致、职能明晰的城关镇管理体制。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创新社区组织新架构和队伍管理新机制,整合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资源,加快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功能的增强、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把城乡社区全面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要健全管理机制,推行重大决策群众参与、社会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加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认真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加快发展各类专业调解组织,稳定壮大专兼职调解员队伍,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真正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经常化、制度化、即时化,做到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完善选派干部到信访岗位锻炼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困难,加快构建帮扶弱势群体长效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帮扶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体现社会关怀,促进社会公正。要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体系,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

10、党建工作创优工程。发展阶段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思想建设,与时俱进引领发展。要全面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坚持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常熟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励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要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常德盛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奋发昂扬的斗志、攻坚克难的勇气,真正做到对百姓尽心、对工作尽职、对事业尽责。要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深刻认识常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立更高的目标与追求,锐意创新,勇于超越,不断以新的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破解新难题、激发新活力、推进新跨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推进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规范,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整体工作合力,切实增强班子内部的凝聚力和总揽全局的创新力。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真正把作风优、思路清、能力强、工作实的干部推出来、用起来,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党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机制,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市镇机关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固本强基服务发展。要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并逐步向基层延伸,坚持实行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研究出台党建工作问责制,切实落实党委管党责任。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实践活动,深化城乡、村企党组织结对联创、组团共建,构建基层党建统筹发展新格局。要大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建立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反馈通报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保障发展。要通过加强教育、健全制度、严肃纪律,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对事业的进取之心,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对名利的平常之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要围绕打造效能常熟目标,积极开展优作风、强效能主题活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考核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机关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深化党务政务公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做到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惩处更坚决,全面建成具有常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要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要落实和完善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探索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环境。要不断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增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干事氛围,始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全市各级党政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当好表率、作出示范。要切实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视发挥老干部优势和作用,切实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进一步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常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美好常熟新篇章,再创常熟发展新辉煌!

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

——在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吴旭

(2011年6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崇川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征程、向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宏伟目标加速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加快两个率先八项工程和市委加快现代化的八个领先要求,回顾总结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崇川区第七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带领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争先,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连续四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八强,获评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

(一)奋力跨越,经济建设再上台阶。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跃居全省主城区第一。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3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财政总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100亿元,达到102.3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一般预算收入41.46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541元和12400元,比十五末增长90.1%和71%。二是转型发展加速突破。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至0.244.755.1。工业经济能级持续提升,效益不断提高,形成船舶修造、轻工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纺织五大产业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由十五末的6.6%提高至1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投入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研发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8.2%、33.7%和2.2%。服务业经济持续突破,一批城市综合体、高星级酒店、特色街区建成运营,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休闲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0.0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十五末提高6.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均达到70%。三是发展支撑不断增强。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型,外资民资双轮驱动效应显现。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十五翻两番,完成外贸进出口210.7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额连续5年全市第一。新批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5.5亿美元,外资实际到账5.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额增长3.3倍,达到350亿元。

(二)统筹兼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一是民生保障基础增强。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充分就业辖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为主体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安居工程强势推进。累计建设安置房338万,安置居民1.55万户,基本实现拆迁安置动态平衡。三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国家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先进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四是社会建管亮点频现。实施和谐社区创建三年行动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得到温家宝、李长春、李源潮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誉,获评江苏省社区服务示范区。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一综八专大调解体系,深化五大对接机制,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安全社区建设和安监双基工作全省领先,连续五年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五是文明创建不断深化。开展社会风尚市容环境小区整治三大整治工程,公共文明指数逐年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5年全省第一,为南通夺取五城同创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六是社会政治更加和谐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职;巩固壮大统一战线,加强党对两院工作的领导,人民武装、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协同并进。

(三)固本强基,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连续7轮获评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一是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精心组织实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基本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标二是党建创新工程彰显特色。开展百千万连心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热点问题;建立新华网崇川频道、《崇川在线》一站一报舆论宣传平台,营造改革创新、合力奋进的良好氛围;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试点,探索三推两选工作模式,承办第三届长三角社区党建论坛,推进社区社团党建,一心两体三会社区党建新模式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社区党建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的品牌;实施336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深化拓展名校优生工程,人才工作全市领先。三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完善具有崇川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加强廉政教育,建立干部选任全程监督体系,严肃查处违纪案件,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突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区四套班子整体运行机制,优化二产、三产及重点发展区域组织领导体制,探索建立扁平化决策推进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区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实名推荐、差额票决等制度。围绕机构人事体制创新、近郊农村改革等十多个方面,确定30多项体制机制创新内容。景区、开发区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调整、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8个方面改革全面实施。

同志们,过去五年我们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全区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和驻区各单位同心同德、合力共建的结果,更得益于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南通市崇川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在座各位代表,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崇川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首五年奋斗,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成绩和荣誉,更可贵的是蕴含在全区干部群众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第一,敢为人先是率先赶超的精神旗帜。以思想解放激发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在全市率先提出现代化战略构想,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引领全区攀高争先;喊响弯道超越、逆风起飞战略口号,全区干部群众凝心聚力、争先进位。成功源于追求,奋斗成就梦想,敢为人先成为引领崇川赶超跨越的航标。

第二,项目推进是加快转型的关键举措。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开展双百双十项目会战、重点项目百日攻坚;以项目化手段推进工作,健全项目会办、督查等制度,完善年度考核、经济工作季度查评办法,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等指标,引导全区聚焦重大项目、加快发展转型。

第三,统筹协调是推进工作的根本方法。在挑战多、任务重、压力大的复杂形势下,不断优化推进工作的方法,坚持在统筹全局中突出重点,在突出重点时协调各方,实现了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改革创新是持续跨越的动力源泉。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的考验,不断激发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不断优化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实现了率先征程中的持续跨越。

第五,强化自身是合力兴业的重要保证。区委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认真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积极氛围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共同谱写了崇川科学发展的精彩华章。

回顾五年历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思想解放仍需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还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干部队伍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新时期的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崇川经济社会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全面审视发展形势,明确战略目标和重点实现发展的新跃升。

(一)形势研判。深刻分析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崇川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是实现率先大业的决胜期。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是省委、市委的重要决策部署。崇川要在全市、全省率先征程中走在前列,这是特定区位的必然责任,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要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积极尽责,推动崇川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迈入基本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

未来五年,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黄金期。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机遇,为我区转型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升级浪潮中,我们拥有更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更有利的资源条件。我们要全力以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赢得新的优势。

未来五年,是中心城市建设的攻坚期。十一五时期,我区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城市发展已转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升价值的攻坚阶段。我们要全力抢抓南通突出中心城市建设的先机,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城市建设与三产发展同频共振,打造长三角地区集聚功能突出、极化效应彰显的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未来五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突破期。崇川作为城市中心区,群众诉求丰富,社会问题集中;同时,转型期利益调整导致各类矛盾交织。我们要把握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契机,以社会源头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未来五年,是党建创新创优的提升期。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按照省委关于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创新,推进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和谐互动中不断提升。

(二)目标定位。未来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和市委八个领先的要求,紧紧围绕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目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一个发展更加科学、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新崇川,到2015年在全省江北地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预期目标是:

经济建设方面:综合实力持续领跑长三角地级市主城区,在全市率先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服务业GDP占比60%,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的40%,研发投入GDP占比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60%以上。

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十二五末,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超过80分,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8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危险废物处置率、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创成国家生态区

社会建设方面:社会管理创新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建成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0元和22000元,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100%全覆盖。

党的建设方面: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深入,社会引导能力进一步提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保持全市领先;社区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更加优化,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惩防体系更加健全,建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权力运行系统。

三、率先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崇川要实现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以下战略举措:

(一)突出转型升级,在提升经济质态上争率先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房地产业六大产业为基础,推动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优势支柱产业。依托船舶修造、轻工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纺织五大产业,鼓励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向产品研发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服务外包、物联网、软件、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打造长三角北翼新兴产业高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到10%。二是着力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转型。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主城区消费引导效应,完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等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优化出口结构,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外资民资双轮驱动转型。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引资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等途径,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坚持总量超越和内涵提升并重,加快催生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三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项目推进。深入实施双百双十双重项目会战,完善重点项目推进、重大项目会办、督查等制度。抓项目招商。开展针对性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字号企业集团,抓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崇川产业特色、能够争取土地点供的大项目;探索产业链招商,突出以企引企,形成同类企业集群、产业上下游配套的集聚效应。抓项目重点。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两大重点,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抓项目服务。协调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土地、规划、配套等方面问题,促使项目早落地、快见效。

(二)突出科技支撑,在打造创新高地上争率先

一是培育创新企业。支持五大板块的骨干企业承担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争取扶持资金,发展先进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新企业。引导企业与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一批高标准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快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技术公共服务,健全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网络。完善专家顾问、高校科技信息员、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技术需求四大信息库,积极发展技术转让、专利事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提供中小科技型企业信贷担保等途径,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扶持。三是引培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崇川行等载体,切实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培工作。探索建立政策信息咨询、创业注册、成果转化等服务体系,健全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成果出得来。十二五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四是构建创新平台。开发区南区为主阵地,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微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品牌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快建设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高校研究院,以中远船务、富士通为代表的产业研究院以及企业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十二五末,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三)突出融合发展,在建设中心城市上争率先

一是拓展空间,优化现代城市形态。依托市区五环十四射骨架路网,加快基础路网与快速交通体系融合。加速城中村、老小区和城边镇改造,推进城市西部及城市主干道两侧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建立土地经营、城市发展联动机制,实施土地精细开发、有序供应,提升土地经营效益,带动城市空间扩张和产业转型。二是优化布局,丰富城市发展内涵。推进五区两带建设。老城区和新城区引导行政商务、生产服务、生活休闲业态集聚,提升商务商贸功能;加快观音新城建设,打造东区城市副中心;南区加快发展科技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推进景区5A创建,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胜地;挖掘通吕运河自然禀赋,打造沿河生态景观休闲经济带;整合开发长江岸线资源,打造以船舶研发、修造基地和城市西部新商圈为主体的沿江经济带。三是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区价值。坚持城市建设与服务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港口物流园、通吕运河综合物流集聚区、站前物流集聚区一园两区物流载体建设,构建港站为枢纽、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商业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星级酒店等高端商贸商务业态,提升主城区城市价值和竞争力。

(四)突出文化建设,在增强人文软实力上争率先

一是强化思想文化。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优化人文环境,提升崇川人文软实力。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际关系和精神风貌。深化中小学生社区实践教育启航行动,拓展江海绿洲教育功能,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二是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政府对公共文化领域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保障居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四季风采靓崇川等品牌影响力。积极扶持文化精品生产,重点抓好影视剧、图书、歌曲等领域的精品创作。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统筹狼山、濠河五园两街区建设,加快景区五园建设和招商,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旅游增值服务,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新亮点;加快推进南通之眼商旅综合体、凤凰国际书城等十大文化工程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经济联动发展。

(五)突出为民实事,在创造民生幸福上争率先

一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构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制度,推进就业援助服务精细化,提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能力。建立与GDP增长同步的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医疗救助、困难群体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配套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安养温暖工程,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加大安居工程力度。完善拆迁安置三级管理体制,实行拆迁安置全程规范化管理,确保安置房建设质量,维护拆迁群众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安置房150万以上,安置拆迁居民3500户以上,保持拆迁安置动态平衡,力争适度超前。三是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巩固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圈,建成8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六)突出管理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争率先

一是强化社区源头建设。强化社区队伍建设。完善招聘录用、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晋升激励等规范管理制度,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强化社团组织建设。依托社团组织建设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公共管理和兴趣爱好三类社区社团,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团管理服务网络和组织活动服务机制。十二五末,新增社团组织500家。强化社区功能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网格划分、包干负责、工作准入、群众评议社区工作法。依托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发挥辖区单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家居民行动,增强社区社团在治安巡防、公共利益维护等领域的作用。二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区社会管理中心、区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街道推行两大职能两种模式三个结合的管理和服务格局,健全一心两体(三体)一办三会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十二五,60%的社区建成省级和谐社区,6%的社区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三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连心行动下访、社区民情议事会听访和民意调查定期问访四项制度。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常态排查、分级预警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一综八专大调解体系,深化公调、检调、诉调、访调、援调五大对接机制建设。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区级技防监控中心,实现全区技防监控一体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检查,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滚动排查、动态分析和集中整治机制。优化特殊人群管理机制。推进外来人口三集中居住;强化社会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以及涉毒、涉邪等特定人员帮教管控强化网络监管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宣传员、评论员和回帖员回复制度,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预警体系和立体化危机控制机制。

(七)突出生态宜居,在实现绿色发展上争率先

一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观音山纺织工业集中区建设,引导周边区域及市区色织染整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融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运行和环境管理体系为一体的生态工业示范园。积极推进低碳节能示范园项目,发展低碳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二是构建宜居环境。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由突击性向长效化、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强化老小区综合整治,创新物业管理多元化模式,建立拆迁安置和老小区物业服务补贴机制,不断提升小区管理水平。实施清水工程,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改善城市水生态。开展洁化、绿化、亮化、序化四化工程,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深化绿色社区创建,完善绿化养护、环境保洁、垃圾无公害化处理体制。十二五末,创成全国生态区

(八)突出内生驱动,在深化改革创新上争率先

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重点推进三个方面改革:一是管理体制。深化开发区、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开发区、景区与产业链涉及的街道有机统一的管理体制;完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完善拆迁安置管理体制,建立居民拆迁补偿费支付、拆迁地块后续管理等机制。二是服务发展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加快观音新城等重大载体建设市场化,推进金融服务与研发创新紧密结合;加快中小企业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内联外引、包装整合等途径向资本经营转变;优化财税分配体系,建立健全财税收入增长激励机制。三是干部人事制度。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和交流力度,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健全选人用人监督配套机制;完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转型要求、突出民意导向、注重客观评价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四、以党的建设引领率先现代化

再过3天,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崛起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用发展诠释政治纲领,用成就凝聚亿万民心,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崇川这片热土上,历届区委带领全区人民,开拓奋进,务实创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崇川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迎来率先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抚今追昔,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耀;展望未来,我们深知使命重大而光荣。实现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共同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与时俱进,在引领能力上实现新的提升。一要推进思想解放。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路和胸襟,谋划发展、加速跨越。党员干部要做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切实肩负起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历史使命。二要倡导共同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三要强化舆论引导。依托新华网崇川频道、《崇川在线》一站一报和区舆情信息中心等平台,大力宣传崇川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成果,既造势鼓劲、加强引导,又收集舆情、解疑释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二)聚力率先,在统筹能力上实现新的提升。一要注重统筹协调。自觉把崇川的发展放到全市发展的战略全局中去运筹,有效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参与多层次区域合作,把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机遇转化为崇川科学发展的现实成果。二要锤炼干部队伍。干部是推进发展的中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养和导向激励,积极培养使用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调动发挥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三要整合各方力量。健全区委统揽全局、四套班子合力推进的领导机制;积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政协全面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支持监督作用,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社团、行业组织的中介作用,聚合各方力量,同促发展,共兴大业。

(三)为民唯实,在服务能力上实现新的提升。一要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完善社区党建组织体制,优化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两新组织组建率、工作覆盖率实现100%。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二要强化群众工作。推进百千万连心行动制度化、长效化,拓展联系服务群众载体,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要扩大社会参与。发挥区社情民意调查研究中心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民意调查和专项社会舆论调查,及时反映主流民意和社会动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更好的落实。

(四)优化党风,在落实能力上实现新的提升。一要深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精文简会、规范活动十严控十不得纪律要求》等有关规定,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办事环境。二要推进反腐倡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廉政准则》,推进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两大体系建设,推行领导干部道德操守公开承诺、党员干部道德操守评议、行政诚信评议和问责等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构建清廉崇川三要坚持狠抓落实。推行一线工作法、成果倒逼法、集中会办法,把目标任务具体到项目、量化到节点、落实到人头。要积极担当促落实,既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又通晓实务,善于担当;要团结协作促落实,发扬条线之间、条块之间、机关部门与街道之间协作联动的好传统,形成精诚团结干事业、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率先垂范,在表率能力上实现新的提升。一要加强学习调研切实加强区委自身建设,区委班子成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职责、一种精神境界;要结合全区工作的重点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出思路、出灵感、出办法,在调查研究中提高素质、转变作风、科学决策。二要强化制度建设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决定。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信访处理、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等党内监督制度。三要树立勤廉形象。区委班子成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加强品行修养,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发展的成就激励着我们,率先的使命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加快实现率先现代化、再造新崇川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加速融入主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在中共镇江市丹徒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丁憬

2011年6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镇江市丹徒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持续迈大步,昂首挺进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时代

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辛勤开拓、大步跨越,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留下了一段奋进的轨迹。以2008年实现全面小康为标志,丹徒发展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各项事业展露蓬勃生机,经济社会呈现积极变化:

五年迈大步,最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的全面攀升。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到去年底,GDP实现五年翻番,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3.8倍、2.7倍,销售超亿元企业、超10亿元企业比2005年净增72家和7家;实到外资突破1.5亿美元,按同口径计算,是2005年的6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是十五的3.5倍。发展质态大幅攀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比重上升10.4个百分点,达到90.8%;工业项目亩均投入达到320万元,是2005年的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5.8倍,单位GDP能耗下降20%。产业层次大幅攀升。以沃得、恒顺、金海宏业、苏润高纯碳材等扩能项目,二重、中靖氢能源、中盐真空制盐、振光智能电网等在建项目,晋江工程机械、新科动力、中福马林业机械等后续项目,神华煤炭储备转运基地、船港公共码头等物流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投资,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丹徒传统的产业结构,重构新的产业增长模式。令人振奋的是,这种全面攀升的势头越发强劲,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规模投入90.7亿元、新兴产业投入36.4亿元、服务业投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4.5%、112.6%、60.4%;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42%。

五年迈大步,最深刻的变化是生产力布局的全面优化。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五年为城市建设注入150亿元,新城建成区面积从4.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中村断头路基本消除,城市管理日益规范,城市环境、形态、功能和价值快速提升。随着宝龙城市综合体、新城万博商业街、冠城商业中心、智谷商业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市服务业项目的涌入,丹徒新城正在全方位释放能量、回报社会,成为引领丹徒未来发展的主引擎。她的迅速崛起,不但提升了丹徒的对外形象,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所有丹徒人的自信心和归宿感。园区开发迸发新活力。丹徒新城生态工业园呈现跳跃式增长的态势,去年定报企业达到78家,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3亿元。丹徒经济开发区综合环境逐步改善,在全省排名逐步上升,热火朝天的沿江工业走廊成为丹徒跨越转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园6.2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框架基本拉开,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新园初展雄姿,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各地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仅去年一年建成科技孵化基地14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得到新拓展。相继建设长香路、茅以升大道、沿江高等级公路、瑞山路东延、冷路、谷阳大道东延等一批全局性工程,板块之间联动开发的格局更加清晰。大刀阔斧地关闭41家砖瓦窑厂、17家化工厂、5家碳素厂和64个采石宕口,既减轻了环境负担,又腾出了优质资源。

五年迈大步,最可喜的变化是社会建设的全面加强。环境的提升最直观。大面积开展绿化造林,大力度实施重大交通工程沿线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1%,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国家生态区创建通过省级考核。富民的成效最实在。实施四个万亩和26个千亩工程、10333工程,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多措并举增加百姓收入,去年城乡居民两个收入分别达到22745元、10000元,年均增长14%和13%,春晖行动受到广泛好评。民生的改善最有力。五年完成城乡拆迁面积2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150万平方米。教育现代化高质量通过省级考核评估。城乡区域供水、污水处置、垃圾处置、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务员津贴规范、教师工资改革、老干部待遇提标全部与镇江主城接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自视察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并给予高度评价,长江迷笛文化音乐节成为丹徒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谐的局面最可贵。积极开展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科学组织信访稳定工作,成功化解难点企业改制、违规土地整顿等遗留问题,全区信访量稳中有降,稳定形势持续好转。扎实推进平安丹徒、法治丹徒建设,五五普法成为全省先进,平安先锋工程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人大、政协围绕中心、积极履职;统战、群团、双拥工作再上台阶,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

五年迈大步,最重要的变化是党建工作的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品位层次和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显著变化,文明城市创建走在全市前列。顺利完成镇村党组织换届工作,不断充实大学生村官队伍,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积极实施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继实施两推一考、乡镇副科级岗位公推直选等公开选拔模式,打破了干部任用的传统做法。扎实开展两提升活动,全面推动效能革命,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丹徒特色的惩防体系基本建成,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后备干部财产申报、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等工作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严肃查处一批有影响的违法违纪案件,在全区起到了惩治腐败、震慑腐败的良好效果。

五年发展一瞬间。我们在上级组织的期望和全区人民的期盼中一路走来,有审视自我的冷静,有携手并肩的前行,更有科学理性的思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第一,必须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们创新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出台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把集中、集聚、集约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建设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优势;从长远的角度,加强重点区域的规划控制和优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为可持续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只要我们坚定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就一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断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始终保持后发争先这一追求。我们按照立足镇江比增幅、放眼苏南比均量的定位,每年推出一套自我加压的目标体系,精心设计五个年四升双创等一系列追赶载体,把重大优质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后发争先的第一抓手,五年共落户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70个,许多经济指标一直高位增长,产业转型、城市建设、三农工作不断刷新纪录,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品牌、亮点工作和单打冠军。实践证明,先进不会永恒、落后不会生根。只要我们把这种争先赶超的欲望继续保持下去,小区域同样能够干成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第三,必须始终高擎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和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区上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优化思路,确定阶段性发展策略,明晰具有丹徒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面对发展的共性难题,引导各层各级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闯新路、找空间,通过对上争取与对内挖潜并重,破除土地瓶颈;通过市场化运作与适度负债经营并重,克服资金矛盾;通过依法拆迁与惠民拆迁并重,解决拆迁难题,实现了发展理念和解难手段的双重转变。实践证明,区域竞争比的是思想解放的程度,比的是创新克难的能力。只要我们把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保持下去,困境之中同样能够找到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第四,必须始终牢记执政为民这一宗旨。坚持把造福百姓作为最重要的追求和最过硬的政绩,全面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区财政一共拿出25.4亿元用于民生事业,占支出比重接近60%。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实实在在的民生变化,不但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打牢了共建美好丹徒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只要我们把这种民生为重的情怀继续保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拥护支持,收获最宝贵的民心民力

第五,必须始终突出团结奋战这一基调。为了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事业,区委发挥统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调动集体智慧和各方潜能,切实抓好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得民心惠民利的工作,凝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区四套班子领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与基层的同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机关和镇村干部不计得失、不畏艰难,广大党员勤勉干事、激情战斗,形成了九牛爬坡、个个使力的奋进局面。正是由于上上下下的精诚团结、紧密配合,使我们在发展任务较重的十一五,干成了许多超乎想象的大事难事。实践证明,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我们把这种上下同欲的氛围继续保持下去,重压之下同样能够产生加速起飞的爆发力。

一切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辛勤的汗水与付出,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源自于默默的奉献和追求。上个月,市委许津荣书记在丹徒调研党代会筹备工作时,对丹徒近几年的工作给出了方向明、人心齐、干劲足、变化大的高度评价。体味许书记的诤诤激励之言,触摸五年来的强劲发展脉动,我们更加自信:丹徒十二五的现代化建设一定更精彩!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十一届丹徒区委,向为我们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丹徒发展的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二、矢志谋跨越,热情拥抱现代化建设的黄金五年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八项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勉励苏南有条件的地区先试先行,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市委已经明确提出镇江要在十二五期间,与苏南先进地区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立足新的起点审时度势,区委认为丹徒的现代化建设正当其时:第一,有宏观向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全球增长方式深度调整,一个创新密集的时代即将来临,新的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产生,为后发地区赶超先进提供了有利机遇。随着重大交通格局的调整,长三角产业分工与协作更加清晰,发展要素的流动更加活跃,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城区,丹徒完全可以在现代化建设上,与先进地区同台竞技。第二,有主城带来的同城效应。十一五期间,南徐新城的建设、官塘板块的启动、丁卯科技城的拓展、市行政中心的搬迁,使镇江主城整体加速南移。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镇江城市布局将进一步整合优化,城市中心持续向南扩张,与丹徒形成一个同城共建、同城共享的新局面。只要我们全方位对接、全区域融入,就一定能够借力发展,进入城市化与现代化互动并进的加速期。第三,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经过十一五的积累,丹徒城市与园区的对外影响力、资源集聚力、发展支撑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重点项目和企业正陆续释放新的能级,必将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对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丹徒土地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任务仍然较重;城市带动能力不够强,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广大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驾驭市场经济、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这些恰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难点、着力点。

由此可见,加速融入主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既是我们把握阶段特征的顺势而为,也是丹徒立志后发争先的不二选择。我们一定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今后五年,我们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区富民为目标,以加速融入主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主线,着力推动经济、社会、服务同步转型,产业、人才、环境同步提升,城市、镇村、民生同步发展,奋力建设镇江名副其实的城市次中心、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核心示范带、和谐奋进的幸福新丹徒,确保与镇江大市一道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轮廓:

——经济更具竞争力。人均GDP年均增长16%,突破2万美元;一般预算收入力争45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双双突破45%;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3%。

——城市更具繁荣度。城市化率达到65%,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2万;丹徒新城经济总量超过全区三分之一。

——生态更具品牌化。单位GDP能耗下降17%;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分;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0%、25%。

——社会更具包容性。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生活信息化水平达到70%;基层组织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100%;平安社会指数超过95分。

——百姓更具幸福感。城乡居民两个收入分别达到4.6万元、2万元,比全省提前两年实现翻番;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2.5%;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8%。

在工作思路上要突出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同城化作为第一战略。进一步明晰丹徒在镇江主城发展格局中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以丹徒新城为龙头,对内模糊城乡界限,弱化属地意识,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融合性;对外强化组团发展,明晰功能分区,形成抱团竞争,面向镇江大市创特色、共繁荣,全面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是坚持把创新转型作为第一动力。推动产业创新,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在强区富民中的战略地位,加快从工业经济一马当先向三次产业同步跨越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从投资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进一步增强核心动力;推动开发创新,加快从资源消耗型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进一步提升发展质态。

三是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目标。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富民为先的制度设计、民生为重的执政行为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更加注重关怀弱势群体、强调民生细节、提升和谐指数,既做大经济蛋糕,又分好利益蛋糕,打造全景式民生幸福蓝图。

四是坚持把人才开发作为第一支撑。人才是强区之本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主动、更大力度地做好人才工作,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城市建设、行政服务、社会管理和农村实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引领经济社会跨越转型的人才梯队。

五是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保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积极培育新时期丹徒精神,全面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和落实力,以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引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三、加快转方式,精心布局现代化建设的同城架构

现代化建设,本质上是一次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未来五年,我们要按照同城化的发展理念,主动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以现代化建设的四大格局,实现与镇江主城的无缝对接,走好具有丹徒特色的同城发展之路:

1.同城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格局。深入实施5减1产业升级计划,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推动产业向价值高端转型,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力、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两主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调优与培强并重——做新工业。集中优势做强装备制造业,集中政策做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引导机械、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大规模的改行换代和改造升级,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十二五末,全区销售超百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500亿元产业1个,普通化工产业基本退出市场。生产与生活并重——做大三产。把现代物流和城市服务业作为丹徒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物流、大市场、大商贸;在丹徒新城、主力板块、重点城镇加快培育商务信息、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在丘陵山水和岛洲地带加快布局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与产业基础相配套、与产业转型相促进、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规模与效益并重——做特农业。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来抓,引导宝堰、荣炳、世业、江心等远郊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都市农业圈;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一产与二产、三产的有机结合,既要调出规模,又要调出效益、调出群众的参与度,实现高效农业面积占比率、亩均产出率、增收贡献率三个明显提高;以创建省市农业示范园为抓手,切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科技与人才并重——做高层次。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确保企业主体性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快速增长。继续抓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广揽人才,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建设智慧丹徒。力争五年有1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5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

2.同城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城乡格局。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建设,依靠城市建设和三新建设的双管齐下,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双向突破增强丹徒新城的集聚效应。把丹徒新城作为最大的发展载体去经营,作为最大的公共产品去打造,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性和专业性商业规划,加快在手在建重大商业项目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城市商业网络;强化城市空间、形态和色彩设计,打造城市新地标、美化城市天际线,使城市整体风格更加和谐、协调;重视与主城南部各个片区的规划衔接,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建设满城皆景、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抓紧成立街道办,逐步规范城市社区和物业管理,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社区管理扁平化、社区自治规范化,把城市管理向大街小巷覆盖、向城郊地区延伸。扩大中心集镇的辐射半径。策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全区所有集镇实施统筹规划建设,引导各镇(园区)结合自身的地域、产业、文化特色,在园区发展、项目建设、集镇开发上勇闯新路,努力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代表丹徒形象的现代化新型城镇。按照今天中心镇、明天卫星城的定位,支持辛丰、上党、宝堰三个中心镇建设,在用地上予以倾斜,在政策上予以优惠,保证中心镇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提升广大农村的发展活力。切实加强中心村和新社区建设,不断优化村庄布局,稳步推进拆村并点,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城镇居民,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分步实施农村道路改造提标工程,推动供气、网络等各类管网全覆盖,拓展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一批方便群众、经营规范的农村连锁超市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按照全省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处理、道路养护保洁、河道环境治理、村庄田园绿化四大行动,实现农村环境五年大变样丰富生态文明的建设内涵。牢固确立生态是资源、生态是品牌、生态是民生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国家生态区创建水平,真正让生态成为丹徒最鲜明的现代化元素。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促进发展方式的低碳化。积极推进绿满丹徒工程,以见缝插绿的要求狠抓绿色增容,建成一批绿色景观走廊、绿色示范窗口和绿色主题公园,实现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村林果化,全力构建镇江的绿色生态门户

3.同城开放,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实施组团式开发。以丹徒新城为中心,向南:全面启动谷阳湖综合开发和西麓片区城市化改造,高标准拓宽镇荣公路,南延茅以升大道,形成城市整体南进之势,带动南片地区加快发展;向西:深入推进长山综合开发、世业洲整岛开发,实施南徐大道西延工程,让高资片区走近城市,把长香路打造成丹徒的景观大道、文化长廊,把世业洲打造成沪宁线上一流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向东:将南环路向辛丰拓展,借助谷阳大道和瑞山路的延伸,统筹城市东部各类产业园区的发展,引导辛丰连丹阳、接大港,把这一区域建设成功能互补、融为一体、活力迸发的创新经济组团;北面:以五峰山公铁大桥建设为契机,积极筹建高桥至江心的江底隧道,高起点推进港口高桥、生态江心建设,形成双岛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实施功能性开发。继续把优势力量、优质资源向经济开发区、新城生态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探索三大园区抱团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末,三大园区对全区经济贡献份额超过75%,开发区争取晋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以发展临港经济为主要方向,科学推进二次开发,形成纵横交错的路网体系,建成一批开放式公共码头,向沿江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临港物流基地迈进。新城生态工业园加快从基础建设向功能开发转变,从项目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从建设园区向经营园区转变,向现代化园区迈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坚持打基础与引项目齐头并进,在建设标准上精益求精,在项目品质上宁缺勿滥打造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板块,向创新型园区迈进。实施集约型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核定项目用地规模,引导新上项目建设多层厂房;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低产田空转型企业,实施腾笼换凤退二进三退镇进区,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区内土地指标交易流动的共享共赢机制,切实解决好有项目无指标、有存量无钱挖的两难问题。实施市场化开发。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运行效率。继续扩大开放,把更加先进的市场化理念引入城镇和园区建设,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国有资产管理运作模式,加快形成以区建投公司为龙头、重点板块融资平台为补充、土地收储中心为核心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做强融资能力,适当做大融资规模,完善载体建设资金链。大力发展创投基金、风投基金,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设,进一步活跃城乡金融市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同城化建设。

4.同城生活,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格局。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为抓手,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真正让普通群众享受同城同待遇居民收入倍增工程。把实现居民收入五年倍增作为改善民生的硬任务,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相结合,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升三大合作、兴办实业并重,促进自主创业,形成快速、普遍、持续的增收机制。继续深化拓展春晖行动,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支持村镇联合建设标准厂房、村民合股盘活集体土地、村企共同开发优势项目等村级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村级组织收入来源,减少村级支出负担,尽快消除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增强困难群体增收的自我造血功能,减少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城乡保障并轨工程。按照未保都要保、多保并市保、人人都有保的要求,积极推动社保扩面、低保提标,促进城乡社保的相互转移和有效衔接。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实现因祸有应急救助、大病有医疗救助、学生有困难救助、贫民有住房救助,让社会救助网络覆盖各类困难群众。切实抓好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高水平普及十二年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加大医疗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力度,强化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改善医疗环境。抓好计生与人口工作,注重提高城市人口导入质量。大幅度增加城市内部、城乡之间和镇村之间的公交投入,逐步形成运营发达、转乘便捷、惠及全区的公交网络。文化文明引领工程。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狠抓公民道德教育,不断完善政务、商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体系,努力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快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五年提高5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扎实开展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建成区青少年宫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针对丹徒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领域,加强规律性研究,认真开展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重心下移、管理下沉,以提升平安丹徒、法治丹徒建设水平为目标,以平安先锋工程零上访零发案村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充分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完善镇村和社区管理网络,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管理盲区,构筑严密可靠的社会安全网。坚持虚拟社会现实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

四、同心创伟业,奋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愿景

加速融入主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是根本保证。面对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各级党组织一定要给力、领导班子一定要得力、党员干部一定要出力。

现代化是一项挑战,需要我们善学多思,当好开拓者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位,按照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持续推进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积极推动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大力倡导富有责任心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以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率先突破。对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要求,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用5年时间对全区党员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努力营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加强学习作为执政之本、创新之源,以学而不厌的毅力、学而乐思的精神、学用相长的态度,广泛涉猎现代化建设、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实现自身能力素质向高处转、向强处转;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克服成绩不大年年有、进步不快小步走的保守倾向,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时刻保持创新求变的进取意识,跨过认识上的长江天堑、越过发展上的楚汉鸿沟,打破常规、突破常态、不走常路,让敢于争先、勇于开拓、善于解难成为丹徒党员干部的鲜明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路标,需要我们创先争优,当好领头雁区委将带头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开拓创新、依法执政的能力。进一步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精心打造班长工程,努力形成人岗协调、优势互补、能力叠加的班子组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干部选拔力度,推进机关中层干部多层次交流、跨部门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科学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继续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用人导向,把更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项目建设主阵地,汇聚到开发开放最前沿,选派到民生改善第一线,把更多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埋头苦干、长期在基层和艰苦岗位工作的干部用到关键岗位上;强化对基层干部的人文关怀,抓好农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关爱帮扶工程,搭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平台,逐步提高村级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多把掌声送到基层,多把实惠留给基层,真正让基层的同志舒心工作、安心干事;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以机关党建带农村党建的模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加快建立一批片区型功能型流动型党组织,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各级党组织都要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大力度抓基层打基础,努力成为各地、各行、各业引领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现代化是一面旗帜,需要我们勤政廉洁,当好护旗手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全面加强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发挥群团、双拥、老干部工作的独特作用,努力把一切智慧力量和积极因素汇聚在现代化建设的大旗下,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众志成城促跨越的生动景象。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广大党员干部是中坚力量,要带头勤廉奉公,把担当作为基本的品质,今天能做的事决不拖到明天,自己能做的事决不推给别人,上级交办的事决不讨价还价,见难不畏难,吃苦不言苦,扑下身子抓成效、抓结果、抓落实;把团结作为事业的生命,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用最大的诚意去支持同事,当面说真话,背后说好话,做到事业为先、大局为重;把群众作为发展的基石,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主动深入到环境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密切群众、影响群众、感召群众;把廉洁作为从政的底线,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拒绝不良诱惑、抵挡歪风邪气,争当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清正廉洁的表率。阳光运行是公权保质最好的防腐剂,严格监督是干部管理最好的保护伞。要不断健全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织密贪腐易发领域的防护网,严查违法乱纪的人和事,正一方风气,护一方干部,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

同志们,置身丹徒发展的历史长河,能够亲身经历激情澎湃的十一五,继续创造更加波澜壮阔的十二五,既是时代对我们的眷顾,更是组织和群众对我们的重托。让我们带着对丹徒的炽热情感、对发展的崇高责任、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踏着铿锵鼓点,开始新的出发,努力在加速融入主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一路凯歌、再创辉煌!

以创新转型为动力

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丹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茂川

(2011年6月24日)

同志们:

中共丹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十二五发展全面推进、由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全面开启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创新转型为动力,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丹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宏观形势十分复杂、矛盾困难相对集中的时期,宏观调控的实施,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要素的制约,难度加剧、压力加大、任务加重,发展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过去的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加速超越、抢先转型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创新实干,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过去的五年成为丹阳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五年,成就了一个总量跨越、质态超越的五年。经济发展拼出了丹阳速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四年实现了三个高于,并高于追赶目标宜兴,基本竞争力提升了8位。转型升级构筑了丹阳高地创造了近200项国内顶尖、世界领先的技术,众多的第一、唯一抢占了发展前沿。三新建设打造了丹阳模式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界牌全镇一体化模式得到了省里的高度肯定,为城镇化发展探出了新路。对外开放汇集了丹阳引力先后吸引了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前来投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升,外贸出口进入全省10强,走出去企业数位居全省第7位,对外投资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服务环境提升了丹阳效率持续开展环境服务年三争一创等活动,企业收费减负率达到70%,荣获了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福布斯全国最佳商业城市等称号。基本建设凝聚了丹阳民心西气东输、区域供水、污水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公路总里程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打造了内联成网、外联顺畅的交通网络。金融创新形成了丹阳现象在全省首创小额贷款公司,在苏南率先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探索出金三角模式,城投公司五年协议融资超130亿元,成为全省首批金融生态示范县市资本经营催生了丹阳板块五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总数达到7家,市值超过600亿元。争先攀高深化了丹阳精神顺势跨越、逆势超越成为一种追求,事业为上、艰苦创业成为一种时尚,创新求变、务实求效成为一种风气。对外影响扩大了丹阳效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丹阳调研,江阴、常熟、张家港等发达地区和广东、江西等地区也前来参观学习。可以说,短短五年时间,丹阳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原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的话说,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五年的创新实践,凝聚了力量,书写了精彩,抢占了未来的制高点。这不仅让我们增强了自信,更累积了拥抱明天的底气和志气。

五年超越,我们加速追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07年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四年年均分别高于镇江、全省、苏南、宜兴0.8、1.9、3.1和4.5个百分点。GDP增速高于前五年1.5个百分点,去年GDP突破600亿元。人均GDP年均增量超1000美元,去年突破1万美元。去年工业销售突破1300亿元,工业总量夺回了在镇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开发区、后巷、云阳三个镇区的工业销售超百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量超10亿元,去年突破8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连续跨过20亿元、30亿元大关,五年收入总量突破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8%,创了历史新高,去年一年的投入就超过了十五时期的总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6%,比五年前提高2.5个百分点。五年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60家,超10亿元企业6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这五年,我们以快人一步的加速度,圆了丹阳人多年来的赶超梦。

五年超越,我们创新作为,发展层次显著提高。五年共引进海归团队60个,海归人才122名,其中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8人入选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个团队列入省创新团队唯一A类计划,40多位院士、300多位教授参与我市重大项目研发,政产学研合作成为地方服务企业的一大品牌。高层次管理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新成效,人才总量达12.8万人。新建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6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五年增加14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争取资金总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连续7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市,新材料产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高性能合金产业园被评为省首批科技特色产业园。这五年,我们以人才工作、平台建设为基础,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由丹阳制造丹阳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五年超越,我们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正在编制涉及全局的交通、水系专业性规划。实施区划调整,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建成区面积由28.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2%提升到58%。每年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工程,沪宁高铁丹阳站建成启用,京沪高铁丹阳北站即将投入运行,飞达长江港将在年内建成,陵口铁路货场正在加快建设。积极创建省、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五年拆迁560多万平方米,惠及2万多农户,建成7个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个省康居示范村、2个省村庄环境整治特色示范村镇。界牌、云阳镇的万顷良田工程获省国土厅批准。关闭一批小化工、小电镀、砖瓦窑厂、燃煤锅炉和所有采石宕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13个镇全部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四城同创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以齐梁、季子文化为底蕴,加快发展具有丹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获得全省旅游先进集体称号。这五年,我们不断完善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既提升了城市内涵和群众的生活质量,更为丹阳的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年超越,我们强化投入,社会民生显著提升。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去年新增注册资本总量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五年前的1.9倍和1.8倍。经济适用房建设、老小区改造、无物管楼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民生工程相继完成,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由32.1%增至42.2%。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民养老保障这一千年梦想得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首批通过省基本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被评为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获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等称号,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全国典型,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面达标,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省领先,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等称号。卫生基础设施投入达3.5亿元,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云阳医院综合大楼、疾控监督大楼相继投入使用,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称号。体育工作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人口计生工作获全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等称号。实施综治强基工程,全面打造平安丹阳,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连续八年荣获平安市命名。这五年,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百姓的认同感、归宿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五年超越,我们凝心聚力,党的建设显著加强。在全国首创党务公开后,建立党务公开目录制度,引入绩效评价体系,为党务公开写进十七大报告、写入新党章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全省首创绩效管理制度,推进干部制度改革,通过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方式,促进了干部任用的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张雅琴成为全国重大典型。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初步构建了有丹阳特色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跨越发展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外同胞五大关系和谐。大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做好人民武装、老干部、党史、民防、党校、科协、残联等工作。这五年,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促发展、团结拼搏干事业的大好局面。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上级党委坚强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是四套班子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斗的结果,是驻丹单位、各界人士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成就,为丹阳实现基本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丹阳加速跨越赶超积累了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创先争优是我们追赶跨越的法宝,是丹阳人敢闯敢试敢担当非凡胆识的展示。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入推进思想解放,坚持三个高于目标定位,激发了全市上下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斗志与激情。各镇区、各部门见贤思齐、见强思进,确立市内、市外两个标杆,全面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形成了攀高比强、进位争先、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发展大跨越,我们干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不敢办、想做而难做成的事情,创造了顺势跨越、逆势超越的不凡业绩。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创先争优,才能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构筑发展的新优势,赢得发展的加速度。

把握规律、狠抓关键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丹阳人善学善思善谋划高度智慧的体现。过去的五年,我们牢固确立尊重规律的态度、不断增强认识规律的能力、努力提高按规律办事的水平,立足丹阳市情特点和阶段特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工业化积累财富、城市化集聚财富、城乡一体化共享财富的发展理念,突出涉及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六大环节,举全市之力重点突破。始终坚持不争论、不犹豫、不折腾,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推进,拉长了丹阳发展的短腿,打牢了丹阳发展的根基,为全市跨越赶超、争雄苏南积蓄了能量。规律表明,只有聚焦关键、高效突破,才能带动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创新、打造特色是我们错位竞争的根本,是丹阳人创先创优创一流执着追求的诠释。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把创新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总动力,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总开关。以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以金融创新克服了资金难题,以服务创新优化了投资环境,以政策创新促进了企业发展,以管理创新激发了工作干劲,以模式创新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我们创出的众多第一唯一,成为丹阳最鲜明的个性标签。经验说明,只有不断创新、锐意变革,才能走出具有丹阳特色的发展之路。改革创新成就了丹阳美好的过去,也必将创造丹阳更加美好的未来。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关键,是丹阳人肯干苦干埋头干可贵品质的写照。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把抓好工作落实作为推动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活动,使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的责任感深入人心,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紧迫感深入人心,敬业干事、务求实效的使命感深入人心。无论是经济指标增长还是惠民实事落实,无论是重点工程建设还是重大项目推进,无论是特色城市打造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实实在在、得到公认。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保持豪迈创业的激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严峻挑战中实现新的跨越。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优化升级还需要加快;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城乡统筹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有待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惩防体系基本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今后,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和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任务将更为繁重,土地、资金、电力、用工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征地拆迁、环境治理、食品公共安全的任务更重,长三角迈入高铁时代,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尽管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变数,尽管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但总体而言,我们仍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加快复苏,国内经济加速转型,我市转型超越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这些都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更加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在未来五年发展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主题,以创新转型为动力,努力建设充满现代活力的创新之城、充满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城、充满水乡灵气的生态之城、充满幸福氛围的和谐之城,加快建成经济发达、生活幸福、社会祥和、城乡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丹阳。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发展水平达到省定目标值,与苏南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到2020年,发展水平超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成现代化新丹阳。

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五个目标。(1)经济发达。到2015年,GDP实现1370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元,年均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5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百亿元GDP发明专利授权数100件。(2)生活幸福。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分别达到4.6万元和2.3万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100%,恩格尔系数小于30%,人均预期寿命78岁,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人。(3)社会祥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5年,基尼系数小于0.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人均受教育年限13年,万人拥有人才数2000人。社会安全感进一步增强。(4)城乡繁荣。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65%,等级公路密度达3公里/平方公里,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70%,区域供水普及率100%,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5%,万人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3.5万平方米。(5)环境优美。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0.55吨标准煤以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资源综合利用率60%以上,森林覆盖率22%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推进四城建设

充满现代活力的创新之城。抓住全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契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发水平,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创新发展体制、投资机制、科技管理体制;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创新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观念创新为基础,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创新文化,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打造创新体系全、创新机制活、创新环境优、创新绩效好、辐射范围广、引领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把丹阳建设成为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朝气和效率的创新之城。

充满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城。依托江苏文化科技产业园,发挥南朝陵墓石刻、温泉度假区、长溪谷养生社区等独有优势,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一个集石刻、宗教、民俗、休闲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石刻游园。依托葛城遗址和季子故里,弘扬季子诚信文化,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把丹阳建设成为一座齐梁文化和季子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文化之城。

充满水乡灵气的生态之城。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和实施水系专业规划,通过恢复练湖、疏通水网,打造三湖四河独有的江南水乡风貌。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追求,依托芬兰数字生态园,推广低碳、环保、节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共同提升。把丹阳建设成为一座水乡特色彰显、人居环境舒适、城乡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充满幸福氛围的和谐之城。以中国和谐城市品牌为基础,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结合,提高生活品质。鼓励和推动劳动者积极创业,使丹阳处处充满创业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心存关爱,乐于奉献,让爱的火种在全社会传递,让关爱之花常开常新。把丹阳建设成为一座生活舒适、创业安心、秩序良好、文明友爱的和谐之城。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更加注重创新突破。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坚定不移推进理念、思路、体制和管理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突破发展瓶颈。二是更加注重跨越赶超。坚持好中求快,善于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瞄准一流的目标定位奋力追赶,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更加注重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四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村的政策和财力倾斜,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居住、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的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

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举措

今后五年,我们要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思路,重点围绕八个提升,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现代产业提升。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丹阳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一是主导产业基地化。重点打造三区十园。对三区,我们的要求是再造开发区、提升高新区、突破滨江区开发区要利用增容扩区的历史机遇,引进大项目,推进大发展,实现五年再造,创成国家级开发区,真正成为全市发展的龙头。高新区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以智创城为重点,提升发展水平,创成省级高新区,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滨江区要以装备制造园区为核心,依托主导产业,尽快取得突破,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极发挥1.5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项目,着力推进中冶重工、恒神碳纤维、冰城电材、中科四象、天孚太阳能、博昱光扩散膜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销售超千亿元产业集群2个,销售超500亿企业12家,新增销售超百亿企业810家,新增上市公司10家。二是服务产业集群化。按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坚持产业与市场的联动发展,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中国眼镜城改造、华地二期、贤桥广场、华东建材市场、益阳钢贸城等项目,到2015年,形成3-5个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重点发展福田物流、华东农副产品物流园、陵口物流集中区、吕城粮食专用码头等物流中心。打响齐梁帝王故里、中国眼镜之都城市品牌,重点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九里风景区、嘉山风景区等旅游项目,打造江南水乡文化体验区眼镜购物商务旅游区水晶山齐梁文化旅游区九里季子文化旅游区四大主题旅游区三是提升开放水平。加速全球化步伐,吸引更多优质资本、更多高层次人才、更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落户丹阳,力争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0亿美元。加快走出去,强化与日本、欧美等地区的合作,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提升服务外包的规模和层次,推动开发区、高新区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提高丹阳的国际竞争力。

2.科技创新提升。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高性能合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园区和企业共建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建成高性能合金研究院等六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新建5个集研发服务、产品设计、试验检测、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转化等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形式,加速形成高校、研发基地、科技园区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二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与海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2015年,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5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进一步重视本土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继续选派年轻一代企业家赴国外培训。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20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0%,实现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双倍增三是高新企业培育。抓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机遇,发挥科技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攻关,努力实现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三个翻两番。进一步做好双百工程三大计划项目评选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探索科技金融改革,打造政府出资、社会筹资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创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长效科普机制,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城乡统筹提升。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立起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一是整体提升城市。抓住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的资源聚集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采取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形成一横两纵,一核五心空间结构,拉开城市框架,未来十年,形成中心城区6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依托京沪高铁丹阳北站的建设,规划建设以旅游服务、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主体功能的2平方公里的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沪宁高铁丹阳站站前广场配套设施,形成丹阳城市建设的新地标、新门户。推进大交通建设,以三环十三射公路网为重点,加快构建立体式、快捷化的现代城市交通支撑体系。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城乡一体化管理网络,构建大城管格局,把民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在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村庄规划和小城镇建设制度等创新上取得突破,为全省、全国提供经验。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以万顷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4个片区新市区建设,重点推进4个镇江市级新市镇、11个镇江市级新社区试点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三是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快三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工作,重点提升优质稻米、食用菌、地方名特茶、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外向农业,积极扶持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重点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到2015年,力争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省级农产品出口加工园区、6个镇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国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水利现代化步伐,做好农村河塘疏浚、节水灌渠、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田灌溉和防洪除涝能力。加快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帮助和支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民生保障提升。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九大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程度。就业服务体系,围绕居民收入五年倍增目标,积极探索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健全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扶持特困人群和弱势群体,逐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为基础,以医疗救助、重残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司法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开辟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全社会关心老年人、支持老龄工作的新局面,到2015年,市、镇、村老年人福利服务三级网络覆盖率达100%,完成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建设任务,新增床位700余张。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社区教育完善发展,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在丹阳的实现形式,率先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重大传染病示范区建设,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覆盖面,发展公共租赁房,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和城市双困难家庭住房需求。公共交通体系,完成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城镇、镇域三级客运体系,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与其他交通方式布局协调、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新丹阳人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政治权利等方面,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融入丹阳生活,共建和谐文明。

5.文化建设提升。实现基本现代化,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方向正确、高效运行、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管办分离、事企分开,强化经营性文化单位运行管理。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推动干部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促进文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理念,建设综合性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性体育中心,在城区和乡镇建设一批公园、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扎实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组织文艺骨干培训,深入开展三送工程,加大对重点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力争多出精品、多出感染力强的作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食粮。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好文化科技产业园,利用石刻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传媒融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石刻园、长三角知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挖掘民俗文化,结合旧城改造,加快西门老街等景点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繁荣丹剧等文化演艺业,发展好工艺美术和印刷复制业,提升瓷刻、正则绣、天鹅绒织造等市场化、产业化层次。以尚阳科技为依托,打造中国3D影视制作基地。

6.生态环境提升。良好的生态是基本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按照环境优美的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坚持绿色增长。铁腕治污、刚性降耗,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污染物减排和水、大气、固体污染物的防治。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8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50%以上,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比例。二是发展低碳经济。中芬数字生态园项目集高新的低碳技术和全面的低碳生活于一体,是一个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国家级项目。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中芬数字生态园建设成绿色、低碳、清洁的示范之园,打造成生产生活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希望之园。以阿波罗太阳城、中靖新能源汽车、中亚风电设备、天凝新能源科技等项目为抓手,建设全国知名的新能源基地和国家级的氢能源高地。三是建设宜居城市。依据城乡一体化规划,重点培育香草河、简渎河景观带,人民公园、贤桥广场景观带等城区生态绿地。建设水晶山森林保护区、练湖生态居住区和吴塘水库生态休闲区,通过打造城乡一体、水陆交融的宜居格局,美化居住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建设绿色丹阳、宜居丹阳的美好家园。

7.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升。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社会问题与矛盾日益凸显的转型时期,要着力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重点打造八大管理机制。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提升村(居)委会自治水平。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自治、社区服务站承接公共服务的一委一居一站新型社区管理机制,把城乡社区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幸福乐园。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强化社会信用管理。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发展和监管机制,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机制,充分维护群众权益,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公共安全监管机制,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净化网络环境。重点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建立人、技、物立体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法治丹阳平安丹阳创建,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8.人的素质提升。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从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的循序渐进过程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一是加强精神引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勇气、争先进位的志气、敢于探索的锐气,形成现代化建设新的精神动力。二是提升市民素质。通过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着力完善市民教育体系。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结合四城同创,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公益活动的热情,引导市民自觉养成维护市容、讲究卫生、告别陋习、倡导文明的公德意识和良好习惯,主动成为环境文明的义务宣传员和监督员三是培育文明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建设,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引导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文明新风尚。

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保障

实现基本现代化,关键在人,核心在党。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1.在思想解放中提升新动力。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希望和挑战并存,愿景与困难同在。要积极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用新理念、新思维审视形势、把握优势,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坚持高点定位不动摇,以干就干大事、争就争一流的豪情,在全市上下形成追赶超越的浓厚氛围。大胆破解体制机制、要素资源、社会管理等难题,敢于向传统思维和固定模式挑战,善于利用上级政策,不断在改革中找出路、求突破。大力弘扬张雅琴同志敢于担当、善于发展、长于化解、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2.在创先争优中展示新作为。干部队伍是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素质过硬、能力过人。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依托市委党校、电子党务平台等主阵地,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并组织干部境外培训。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引资、拆迁安置、信访维稳等基层一线接受锻炼。继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大力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积极开展党员在行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

3.在依靠群众中激发新活力。现代化目标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普遍愿望,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干事同步。要切实提高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支持工青妇等群团开展工作,发挥老干部、老同志的经验优势,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及时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千方百计维护好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收入、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切身利益的事情。

4.在真抓实干中创造新业绩。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体系、系统化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涉及面广,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科学分解目标任务,把现代化的各项目标细化到每一年,把重点工作分解到单位、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形成高效务实的干事局面。继续开展三争一创主题活动,推进效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继续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以踏踏实实的工作谋求实实在在的成效。

5.在反腐倡廉中树立新形象。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丰富和充实丹阳特色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内容,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促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反腐倡廉的工作合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决遏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易发多发势头,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到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自重、自警、自律,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政廉洁。

同志们,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振奋人心,神圣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负重拼搏,以创新转型为动力,向实现基本现代化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东台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28日)

张礼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东台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团结奋进,跨越发展,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我代表中共东台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激烈的区域竞争,全市上下在省委和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东台”的总体部署,抢抓机遇,克难求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奋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五年前移15位,综合实力居全省第18位。地区生产总值由167亿元增加到373亿元,年均增长17.4%,人均达50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3亿元增加到26.2亿元,五年翻了两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7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16.64736.4。规模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投入年均分别增长29.8%、21.6%。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全省第一。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经过五年奋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统筹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修编完善城市规划,形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等综合规划体系。突出做美中心城区,启动建设城东新区,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46.5%,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建成一批重点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0多公里,新增城市绿化500多公顷。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常态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省级和盐城市级环境优美镇8家,海滨新城形象初显,安丰镇成为苏北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204国道、352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农村等级公路1600多公里,一批重大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

经过五年奋斗,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顺利完成部分镇行政区划调整,将23个镇整合为14个镇;积极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36个精简为25个;农村改革、行政审批改革稳步实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工程技术中心7家,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成为苏北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广泛开展对外经贸合作,“三外”工作取得较好进展;接轨上海成果显著,引进上海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上海西郊开发区东台工业园被评为“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示范园区”;对接央企、国企实现突破,中粮、神华、华电、中石油、中海油等一批企业落户投资

经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取得突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兴办一系列实事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扶持创业就业富民,新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2万户、7.3万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059元、10097元,居民人均储蓄在苏北首超2万元。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人数突破36万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与大病医疗救助相衔接的“东台模式”在全省推广。深化法治东台、平安东台建设,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经过五年奋斗,党的建设得到加强,执政能力有效提升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提升素质、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党政干部公推差选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领导班子、干部队伍活力得到增强。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顺利完成镇党委、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积极支持人大履行职能,高度重视发挥政协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老干部、党史、档案、老龄委、关工委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同志们,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这是省委和盐城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干群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广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东台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长期以来关心东台发展、支持东台发展、投身东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五年的实践,不仅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有效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五年来,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研究确定“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拉产业链、建特色区”工作思路,积极争取政策、要素,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保增长上,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企业服务,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主动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形势变化,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和考核导向,扩大有效投入中调优经济结构,在推进科技创新中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认真做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沿海开发、教育与人才等各类规划,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注重严把项目准入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适时推出改革之举、创新之策,部分镇行政区划调整达到了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的目的;政府机构改革达到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的预期效果;组建国资、城投、交投等融资平台,运用市场化办法扩大社会投资,新引进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效增强了发展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四是坚持执政为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实践证明,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经济与造福人民高度统一,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五是坚持合力奋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五年来,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团结协作;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拼搏奋进。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工作合力。弘扬新时期东台城市精神,组织开展“算小康、干小康、达小康”、“学赶海安、三年翻番”活动和“五比五争”竞赛,瞄准小康目标、学赶对象,加快进位争先。实践证明,只有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的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经济发展上,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转型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上,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党的建设上,基层组织和干部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沿海开发的加速期。机遇前所未有,目标鼓舞人心。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沿海地区发展五年推进计划,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空间。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资源环境、要素供给对发展的约束加大,区域之间竞争压力加大,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实现进位争先,在加快沿海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东台”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强势突破新型工业化、沿海开发、城乡统筹,大力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和盐城市平均水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750亿元、人均达1万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投入累计分别超2000亿元和10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到90%。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人才贡献率达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创新型城市。

——城乡面貌明显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配套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化率达58%。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供水等实现城乡一体化,力争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翻一番,分别提高到36000元和20000元。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

——社会管理明显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法治东台、平安东台建设再上新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是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过渡阶段,是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的小康,是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的小康,是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的小康,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小康。我们要按照省委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新要求和盐城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发展的各项部署,立足东台实际,牢牢把握三个总体要求: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发展不充分仍然是东台最大的市情,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跳出苏北看东台、立足苏中高定位,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推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二是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更新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制约,不断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三是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注重全民素质不断提升,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今后五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要坚持快增与快转相结合,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东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调优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一批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百亿项目。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四有三聚”要求,以不锈钢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纤维、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业;以沿海风能、太阳能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光伏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以沿海资源和我市农产品资源为基础,以中粮集团等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农产品和海产品深加工等绿色食品产业。力争到2015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产品升级、企业转型,大力推进机械装备成套化、纺织服装品牌化,下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尽快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组织化程度,创新招商办法,完善考核机制,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力突破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建设市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和城东新区,明确空间定位、产业定位、目标定位,实行功能互补,集约节约发展,确保到2015年“三区”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围绕“苏北争第一、全省创一流”的定位,把市开发区打造成产业示范区、创新先导区、外资密集区;围绕建设沿海现代产业基地、重要土地资源后备开发区和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区,把沿海经济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围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把城东新区打造成高新技术区、现代物流区、综合新城区。强化“区中园”建设,拓宽发展思路,创新运行机制,加强对外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依托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交通优势,打破镇行政区划界限,规划建设重点园区,进一步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着力壮大规模企业。构建全方位的培植规模企业体系,对大企业推行“一企一策”服务,对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服务,对中小企业搭建公共平台服务,确保到2015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突破15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优惠的政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合资合作、技改扩能,力争五年内在境内外上市企业达5家以上。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要求,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结合、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确保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分别达到40%和45%。主攻生产性服务业。着力突破现代物流业,依托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围绕服务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规划布局区域性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抓紧筹建中科院滩涂研究院、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国家船舶配件实验室和省级新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科技平台。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重抓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沿海农产品物流园新能源产业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积极争创省级、盐城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提高旅游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建成4A级旅游景区4个以上。突破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园、内河港、金鹰国际、汽车城等重大项目。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本土知名品牌,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档升级。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第一县(市)”。规模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重点打造骨干道路沿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片,力争2015年全市设施农业比重提高到60%以上、高效规模农业面积达90%以上,建成高效设施农业、畜禽规模养殖等10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产业化提升农业。依托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发挥现代农业“三大载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确保到2015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加快中粮肉制品项目建设,力争建成百亿级产业化基地。市场化提升农业。大力宣传推介现有农产品品牌,争创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抢占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构建农产品通往市场的快捷通道,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城市、入超市。

2、深入实施沿海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

沿海开发是东台加快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坚持滩涂围垦与港口建设相结合、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相结合、现代农业与深度加工相结合、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快沿海开发步伐。

科学推进沿海开发。以省实施沿海地区发展五年推进计划为契机,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功能配套、产业兴区、绿色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抬高目标定位,完善提升沿海发展各类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发展、港城建设、基础设施、岸线利用等功能布局,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滩涂围垦、重大载体建设,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全力突破重大项目。积极配合省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努力争创“国家级百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抓紧论证建设深水大港,实现滩涂围垦与港口建设同步推进。加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国家一级渔港、通榆河南延等工程建设。着力引进重大战略型项目,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等项目,确保2015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建设生态宜居港城。围绕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2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规模,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的要求,高品位、高标准、快速度建设港城。全面拉开道路框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发展新型商业业态,打造一批园林水景,努力建设生态优美、宜观宜居的海滨新城。

3、扎实推进城镇化,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幸福东台的必由之路。要以城市为龙头、以集镇为节点、以基础设施为纽带,大力推进城市化,带动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现代中等城市。进一步深化提升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引领新一轮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加快建设城东新区,推动城市有序扩张。全面拉开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完善内网外环城市交通体系。突出城东新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行组团式开发、高标准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化新城区。规划建设一批民生工程,扩大人均公共绿地,增加居民休闲活动场所,整治城市水环境和后街小巷,改造老城区道路危旧房。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执法管理,推行“数字城管”,开展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整治,引导市民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整洁文明优美的现代城市。

高起点建设新型城镇。科学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系统整合各类专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快推进新镇区建设,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建成一批产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突出抓好盐城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两镇一村”建设,扩大示范引领作用。坚持集镇与园区建设互动并进,提升镇级园区建设层次,加强分类指导,培育优势产业,以工业化支撑和带动城镇化,确保到2015年重点镇园区全部成为盐城市3A级园区。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建成200个左右的新型社区。加强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的管理,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保洁、路桥养护、绿化管护、垃圾处理“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加强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着力提升市、镇、村公路等级,扎实推进农村“路网通达”工程,加快实施226省道改线、352一级公路西延,规划建设市区连接东南、西南方向的快速通道,努力实现市镇之间一级公路全覆盖,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泰东河拓浚和川东港整治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规划、提高挡排能力,建成更高标准的防汛抗旱体系,实现城乡水利一体化。加快实施堤西地区区域联网供水工程,规划建设城市第二水源,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确保全市人民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完善电力、广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

坚持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更宽领域深化各项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稳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资金互助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推进土地流转,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以沿海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契机,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视野,引进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共同推进沿海大开放、大发展。发挥“苏北接轨上海第一站”的区位优势,深度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服务上海,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园区共建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主攻日韩和港台地区招商,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十二五”期间建成省创新型城市,重点园区建成省创新型园区,各镇建成省创新型乡镇。精心打造“省333工程”东台高新技术创业园、城东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平台,以一流设施、一流服务吸引创新企业、创业人才入驻发展。扎实推进政产学研联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确保新建省级以上重点研究院2家、工程技术中心20家、院士工作站12家,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21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5、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增强东台发展软实力。

充分发挥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着力打造文化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培育人文精神。优秀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营造艰苦创业、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开放包容、激情跨越的城市精神,形成海纳百川、开拓奋进、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繁荣文化事业。充分挖掘东台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保护和发展好地方特色文化,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不断扩大东台文化影响力。开展文化市场整治,净化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和大剧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优秀文化企业。精心培育发绣等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引进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6、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增收。进一步完善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扶持全民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更加关注就业困难人员、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强化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确保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突破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保障网络。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完善廉租房制度,努力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全民体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推进老年事业和社会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调处、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夯实基层基础。深入推进平安东台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切实保障民生安全。深化法治东台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开展“六五”普法教育,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增强基层自治活力,发展壮大社会组织,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三、全面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积极支持人大和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团结合作,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团体工作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1、加强思想建设,在解放思想中提升创造力。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开拓创新上。坚持以“三创”精神为引领,更大力度创新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旗帜鲜明支持改革、鼓励干事、善待挫折、宽容失败,营造更加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攻坚克难上。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创先争优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围绕“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自觉抬高定位,释放工作激情,致力形成镇区比进位、机关比服务、企业比发展、农村比富民、社会组织比公信力的生动局面。

2、加强组织建设,在锤炼队伍中提升战斗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征善战、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事关大局,事关长远。要注重实绩导向。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更加关注那些长期扎根基层、不事张扬、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考验干部、识别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竞争性选拔和交流力度,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选派优秀干部到重点工作一线,在实践摔打中锻炼成长。要注重能力提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注重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实现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有效覆盖。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真正把基层组织建成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

3、加强作风建设,在狠抓落实中提升执行力。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不搞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崇尚多做少说,经常性地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地了解实际情况,实打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雷厉风行抓落实。推行各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责任化,只争朝夕,紧张快干,努力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换来快发展。要动真碰硬抓落实。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要跟进服务,强化督查,对作风不实、失职渎职、贻误发展的干部,及时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责任,形成有错必问责、无为亦问责的落实机制。

4、加强勤廉建设,在树好形象中提升凝聚力。各级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干好每一天,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做好每件事,真正做到对得起组织培养、说得起问心无愧、经得起时间考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切实抓好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纠风和惩处等各项工作。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发挥查办案件的惩戒作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对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催人奋进。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带领全市百万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勇争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努力把东台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万众一心齐拼搏五年再展新宏图

为阜宁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王锦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阜宁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八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阜宁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阜宁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万众一心齐拼搏,五年再展新宏图,为阜宁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阜宁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和基本经验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阜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五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特别是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总体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乘风乘势推进大变革,同心同德促进大发展,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四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8.7%;财政收入(不含基金)24.1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4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39.4%和43.6%,连续三年被省授予财政工作先进单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2亿元,五年翻两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1元,基本实现五年翻一番。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比“十一五”初净增95亿元。工业集聚变革的效应日益显现,先后开展技改投入年、园区经济提升年、特色产业推进年、新特产业倍增年活动,开发区、东益经济区、澳洋工业园“两区一园”竞相发展,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新特产业蓬勃兴起,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粘胶纤维、煤盐化工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环保滤料、阀门机械、食品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焕发生机,我县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称号。农业种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人学技能,户户忙调整,家家办实业”深入人心,土地流转比例全省第一,高效农业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生态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绿色西瓜、生态猪肉、有机大米“生态三宝”享誉大江南北,走出了一条原本基础不是很好,但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子。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富建集团成为我县首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阜宁港成为苏北首家获省政府授牌的国家内河二类口岸,金沙湖开发破题开篇,白天鹅商业圈初具雏形,真武庙景区建成开放,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

2、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常熟农商行、民生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落户,江苏阜宁农村合作银行升格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城投、交投、国投等政府融资平台逐步完善,获得全省金融生态合格县。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科技创业园等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不断加快,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重点突破外资重大项目,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自营出口分别达到3.91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全民创业扎实开展,阜城、益林、东沟、沟墩等中小企业园建设势头强劲。积极抢抓沿海开发机遇,打破内陆思维,超前对接政策,争取了34个项目纳入省市沿海开发规划。

3、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连续突破,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五年。突出城市扩域变革,注重城市规划编制,城南新区初步展现现代都市区风貌,老城区各项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县城新老城区100平方公里为主城,城东开发区新城、城西澳洋新城各10平方公里为两翼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强化交通格局变革,连续开展交通“突破年”、“攻坚年”、“加速年”、“聚焦两高年”活动,建设一级公路132公里,竣工通车103公里,打通了阜宁对外经济的快速通道,建阜高速公路、沿海高速铁路阜宁段及站点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将彻底改变阜宁不通高速的历史。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积极开展“双置换”和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六个一体化”工程,开辟了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径。

4、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注重教育事业变革,严把教育“三关”,加大教育投入,农村“一镇三中心”即将全面建成,成立县城四大集团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立县慈善总会,构建扶贫济困长效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一大批困难弱势群体进入社保,城乡低保、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三年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完成。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落实。农村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率先在全国实施“慰烈工程”,荣获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5、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的五年。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实施“强基”工程、“三双”工程,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注重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人民评议员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深化“菜单式”廉政教育和县委常委会点廉问廉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七个不准”等规定。平安阜宁、法治阜宁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五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称号。

五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催人奋进,成功饱含艰辛、源于奋斗。全县各级干部和共产党员牢记宗旨、不辱使命,为大变革大发展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广大企业家志存高远、无限胸襟,在艰苦创业、滚动发展中为阜宁建功立业;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同志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全力创造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广大在外乡亲和离退休老同志心系家乡、顾全大局,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共阜宁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向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力赶超,在开拓创新中拼搏争先,在激情奋斗中收获喜悦,不仅创造了阜宁加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期,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探索符合阜宁县情的发展道路。以“三集中”举措的超前实施,策应沿海开发,发展新特产业,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效农业的裂变扩张,开辟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之路;以“一主两翼”的城市构架,建设新城、提升老城,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以“大路大发、小路小发、路畅更发”的理念,大办交通、办大交通,构建了沿海开发交通轴线走廊;以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带动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始终坚持以变革创新为动力,最大限度激发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决策机制,每年组织县四套班子开展重大课题调研活动,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组织领导机制,突出重点重抓,以“六部三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创新行政区划管理机制,率先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发挥了重点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大支持企业技改、发展新特产业、兴办高效农业、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认真落实“五有”要求,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利民,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每年都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以“三双”工程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以“双评”、“双优”活动改进机关作风,特别是通过“提升素质、改进作风、优化环境、推动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机关效能;以“一线工作法”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严格的纪律规范各级干部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全县上下形成了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企业不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深入,创新举措不多,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服务发展的本领还需进一步提升;加强社会管理和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继续加大力度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今后五年,是阜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万众一心齐拼搏,五年再展新宏图,让阜宁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生活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变革、大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总量翻番、收入倍增、财政百亿、内陆崛起”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以培植新产业、建设新城市、造就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优化新环境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工业主导、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科教兴县、绿色发展战略,让全县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为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

——县域经济更加繁荣。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超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6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0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6亿美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新兴特色产业滚动扩张,占工业经济比重7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0%。

——城乡统筹更加协调。“一主两翼”城市基本形成,建成东益小城市,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达到58%。现代交通综合运输网络全面形成,“两高”引领阜宁高速前行。新农村建设不断突破,城乡六个一体化加速推进,初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民生活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走向宽裕安康,全面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教育教学水平全市领先,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23%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6%以上,建成全国生态县。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建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社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科学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今后五年,我们将通过“八个加快”来全面推进落实上述目标任务。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更加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围绕“三年翻两番、五年达千亿”的新特产业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四有三聚”的要求,强化政策激励,注重科技创新,推进“四新三特”产业高端发展。风电装备产业重点突破大功率、低风速风机零部件开发,尽快形成江苏沿海地区产业链条最长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风电装备城。光电光伏产业做强蓝宝石衬底片、多晶硅制造等上游项目,带动LED应用产品和光伏组件生产、研发,打造全国有影响的光电光伏产业基地。粘胶纤维产业以功能性、差别化为开发方向,实施澳洋三期扩能,打造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煤盐化工产业利用与晋煤集团合作的有利条件,加快“双碱”项目建设,打造绿色新型煤盐化工产业基地。环保滤料产业采用水刺等新材料工艺,打造全国环保滤料生产基地和品种齐全的环保滤料交易市场。阀门机械产业不断提升装备水平,开发高性能、智能化产品,打造省重点发展的阀门特色产业基地。食品加工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方向推进,打造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二要推动企业向规模化扩张。实施龙头企业培植计划,每年组织企业技改扩能、重组挂靠、品牌创建、产学研合作“四个十”工程,推进企业滚动发展、做大做强,培植一批行业“单打冠军”。2015年,销售超10亿元企业20家、超30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30家、超5000万元企业10家,上市企业5家以上。以招引重大项目培植规模企业,紧盯世界500强、行业前10强等大企业集团,着力引进新特产业领军企业、龙头项目和重点配套补链项目。每年新上亿元以上项目60个,突破50亿元、100亿元以上大项目。2×100万千瓦大火电开工建设,鸿海3GW太阳能大组件建成投产。三要推动园区向集聚化发展。继续坚持“三集中”方略,大力推进“两区一园”二次创业,实行建区与造城并举,全面提升集聚、创新、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导区、先行区、示范区。开发区重点集聚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等新特产业,完善50平方公里建设规划,突破重特大项目,全力打造城东新城,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综合实力跃进全省省级开发区30强。澳洋工业园秉承“生态立园、产业强园、城市兴园”的理念,编制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重点集聚生态环保型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粘胶纤维产业,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东益经济区按照东益一体发展规划的新要求,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城市建设规模,加快建设纺织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橡塑产业园、玻璃产业园等特色区中园,建成苏北一流园区、新型工业商贸小城市。加快建设阜城、沟墩、新沟3个工业集中区,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四要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型转变。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推进清洁生产,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化废气、废水、废渣治理达标排放。重点加强化工企业整治,对治理不达标化工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建设新特产业循环利用产业链,“两区一园”要建成低碳经济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开展“绿色阜宁”行动,让阜宁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突出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新农村。一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效设施栽培扩张,建设特色镇、拓展示范带、确保村覆盖。全县高效农业发展到8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达40万亩。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生态猪、林间禽、特色渔”养殖模式,加强大型自动化生态养殖场建设,创建绿色品牌,开拓连锁经营,年出栏生态猪100万头以上,打造全国发酵床生态猪养殖第一县;拓展堆堤林间养禽3万亩,年出栏1500万羽,打造全省林间养禽第一县;开发利用10万亩特水养殖,打造全市高效特色设施渔业第一县。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三大载体”为抓手,县重点建设省级农业示范园,全县高效农业基地都要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原料基地。推进县和重点镇农产品加工园建设,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农村田头市场、镇级批发市场、县级综合市场三级市场网络,扶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巩固扩大南京、苏州、无锡、上海等阜宁生态农产品“菜篮子”基地。加大生态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阜宁大米打造中国名牌,阜宁西瓜培育成省级名牌农产品,生态猪肉注册全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三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发展智能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三大合作”一体化模式。鼓励商业银行开辟农村金融市场。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全县高效农业快速发展。

3、加快提升服务业,大力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兴旺。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把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形成错位竞争、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一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两区一园”,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软件开发等新型服务业态,规划建设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服务外包三大现代服务业基地,阜宁港物流集聚区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二要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城市商业规划,突出城市综合体建设和商业组团开发,规划建设休闲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引进大型品牌超市和高档连锁百货店,建设特色风情街、文化美食街、休闲娱乐街。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健身美容、便民购物等家庭服务业便利化、网络化、连锁化。三要加快突破旅游服务业。大力推进金沙湖开发,按照“碧水金沙湖,江淮新乐地”的总体定位,实施“扩城抱湖、休闲度假”战略,面向国际引进知名企业参与规划、招商和开发,着力建设大型淡水沙滩浴场、江苏省沙滩水上运动项目比赛训练基地、高档温泉会所、五星级沙滩水岸酒店等特色休闲运动项目,建成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沿海地区企业家休闲娱乐基地。逐步规划开发马家荡、黄河故道等景区,打造红色经典、水绿生态、佛教文化、观光农业旅游精品,策划推介阜宁旅游品牌,融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4、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要瞄准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成江苏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一主两翼”建设,到2015年,主城区达到50万人,两翼新城各10万人,建成3个以上城市综合体。提升市政设施,增强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路网,供电、供水、供气和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实施沿海高铁阜宁站迎宾大道接通向阳路工程和北京路西延工程,在县城东西两侧分别新建跨射阳河第9、第10座大桥。创新城管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建筑业,确保建安产值苏北第一。二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突出重点镇建设,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宜居创业的新型集镇。东益小城市建成区达30平方公里,带动西南地区快速发展。加强施庄、合利、硕集、公兴、杨集等社区建设,致力打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社会和谐、管理创新的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双置换”和组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优化调整农村居住区建设,基本建成8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新社区。三要加快交通、水利、电力设施建设。按照“提升完善、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规划与建设并重、质量与管护齐抓,大力推进以交通、水利、电网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上规划投入100亿元,新建一级公路150公里,实施阜益线、海芦线“二改一”等工程,建阜高速、连盐高铁2013年建成通车,阜宁港争创国家内河一类口岸,实现交通建设领先苏北、赶超苏中。水利上规划投入70多亿元,以农田水利建设、防洪保安和水利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废黄河整治、灌溉总渠南堤加固、大中型灌区改造、农村河道疏浚、城市河道整治清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奋战三年打基础,两年攻坚夺全胜,初步建成现代化水利综合保障体系。电网上规划投入25亿元,新建、扩建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项,同步实施城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以基础设施全面突破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5、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发挥科技创业园孵化器作用,确保建成风电装备、LED应用产品研究和检测平台、稀土应用研发中心、差别化粘胶纤维产业研究院、环保滤料检测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突出创新型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全县税收超百万元规模企业都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企业技术(工程、研发)中心,其中新特产业龙头企业要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争创驰名商标5个以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科技进步贡献份额,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二要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创新发展与人才集聚互动,加快培养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工程,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吸引一批院士、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来阜创业,新特产业龙头企业都要有1-2名领军人才在企业任职或担任技术指导。成立鸿海技师学院,尽快形成1.5万人的培训规模。定期与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持续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构建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父母养老、劳动关系接转绿色通道,保证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三要创新对外开放机制。以开放增活力、促发展,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招引长三角、珠三角外资转移项目,主攻日韩港台,突破欧美招商,有效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培植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和出口基地,不断提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积极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发展通海经济,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全面形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

6、加快实施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重点办好民生“八有”实事:一是劳有多得。瞄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大力推进充分就业,扎实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实行托底安置。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形成职工工资增长机制。积极鼓励全民创业,降低创业门槛,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5-10万元。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扎实推进社保惠民,完善“五险合一”机制,强化社保扩面征缴,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础养老金发放率2012年均达100%,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015年覆盖率98%以上。二是学有优教。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线,围绕“建设教育强县,争当盐城排头兵”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县城集团校和“一镇三中心”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2013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高考本二以上进线率50%以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每年招录200名以上新教师,培养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创建一批名学校。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网络,加强老年教育服务机构建设,引导各类公共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三是病有良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形成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每年招录、引进一批高层次医务人员,努力打造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技队伍。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结报比例达9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100%,结报比例均达80%。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积极帮助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群体走出困境。四是老有颐养。完善老年公寓功能,新建老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大楼,巩固提升镇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推进镇区敬老院建设。拓展县城和镇区住宅小区健身场所,增加健身器材和设施。认真落实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发放工作,孤老优抚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到2015年,全县老年人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100%。五是住有宜居。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重点镇区和社区,保障性住房覆盖20%家庭,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功能。老城区规划新增1个占地100亩左右公园、3个以上大型绿地广场。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运作模式,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80%以上,住宅小区绿地率35%以上,燃气入户率达到100%,实现城镇园林化,农村田园化。六是饮食有安全保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实施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和清水互通工程,提高饮用水质量和供水保障能力。利用2年时间投资5.5亿元,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打造全省食品药品消费放心地区。七是出行有便捷交通。完善交通路网,新建农村道路400公里,改造桥梁160座,完善县城汽车总站和东、西站点建设,让广大群众就近出行、方便出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客运站、城市公交站亭、农村客运站亭建设,实现所有新社区和农民集中点“点点通”,客运班车到行政村通达率100%。八是娱乐有健康文化。建设文博馆、图书馆、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南新区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加快镇区文化站、广电站和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数字电视城乡全覆盖。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县淮剧团和杂技团,培育乡村文化艺术团,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文化精品,用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7、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构建和谐阜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阜宁实际的社会管理模式。一要强化源头管理。实施源头防范工程,确保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稳定评估工作全覆盖。健全社会稳定工作预警机制,定期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环节等排查,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二要强化矛盾化解。充分发挥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规范县、镇区纵向调处机制和劳资、环保、医患、食品药品等横向专业调处机制,深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力求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要强化基层管理。加强实际居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提升社区功能和阵地建设,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强化法治阜宁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法制教育,扎实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司法权威。有效整合镇区各种维稳力量,推进“政法综治信访接待中心”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力量,努力营造阜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速发展的社会氛围。

8、加快提升全民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主动权。精神文明建设要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让全县城乡因文明而发展,让社会因文明而和谐,让生活因文明而美好。一要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以“学习文明规范,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扎实开展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进社区、进村居、进机关、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群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养成崇尚文明、注重礼仪的良好习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环境。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使广大干群见贤思齐,学有榜样。二要提升文明创建水平。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镇区、文明村居、文明社区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文明阜宁品牌,今年跻身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争取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突出惠民创建,重抓市场、小区、道路、市河四大整治,让创建的成果惠及百姓。突出社区办公阵地和文体设施建设,强化市民教育,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城乡联动,重抓县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突出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由整治型创建向建设型创建、突击型创建向长期型创建、城区型创建向城乡一体型创建转变。三要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理论武装,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组建思想理论宣讲团,举办形势教育报告会,开办社区论坛,用“小故事”表现“大主题”,用“家常话”阐述“大道理”,以大变革大发展的成果鼓舞人心,以“十二五”的宏伟蓝图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典型带动,把镜头、笔头和视角更多地对准基层、对准群众、对准热火朝天的建设一线,浓墨重彩地总结宣传推广典型事例、先进事迹和新鲜经验,在全县上下营造同心协力、共创伟业的浓烈氛围。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完成本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既是省市委赋予阜宁各级党组织的光荣使命,也是全县百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科学发展高于一切,责任使命重于泰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牢记时代的重任和人民的重托,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发愤图强,激情书写阜宁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1、实施思想先导工程,引领跨越发展的时代潮流。发展的跨越来自思想的领先,先进的理念铸就成功的实践。阜宁发展最大的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面对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突破思想上的瓶颈,以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掀起一场更为深刻的思想革命。切不可骄傲自满。经过几年的成功实践,阜宁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令人振奋,也让人容易自满、容易陶醉。有的同志因为阜宁获得几个闪亮的光环就自我欣赏,取得几个亮丽的“品牌”就洋洋得意,赢得几句美好的赞誉就沾沾自喜。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迷恋成功,前进必然迷失方向;居安思危,方能从容应对挑战。我们看到过去辉煌的同时,更要深谋远虑;看到未来美好前景的同时,更要立足当前,干好起步,把成绩留给历史,靠奋斗再立新功。切不可畏难退怯。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有的同志赞标兵、叹追兵,对阜宁跨越发展缺乏信心;面对资源不足的区位劣势,有的同志怨老天、尤他人,对阜宁挖掘优势缺乏底气;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出现的部分问题,有些同志思想迷茫神情游离,对阜宁卧薪尝胆缺乏勇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阜宁,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但发展始终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前进,民生始终围绕惠及更多群众利益。阜宁人过去从未在压力大、条件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犹豫退缩,现在更不能彷徨却步,要在大家都难的时候,找到破解难题的新办法。全县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坚信磨难出英雄,忧患创伟业无限风光在险峰,更在未来切不可折腾懈怠。干事业不会一帆风顺,抗挫折才能走向成功。挫折是对我们干部意志品格和综合素质的考验。只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只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因评论而随波逐流,不因指责而犹豫不决,不因干扰而降低速度,更不能让一些不合时宜的杂音成为影响发展的障碍。要坚决打击歪风邪气,树立昂扬正气,让再干一场、再创辉煌成为时代最强音

2、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打造干事创业的优秀团队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有效履行职能,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注重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整体功能,突出把好方向、作好决策、抓好大事、管好干部等重点,把各级党委班子建设成为总揽全局有驾驭力、科学决策有号召力、跨越发展有战斗力、改善民生有凝聚力、勤政廉政有影响力的坚强集体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实绩用人导向,选准用好“一把手”。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推进热点岗位中层干部交流制度化,切实解决机关有的人没事做、有的事没人做、职能任务分配不均的问题。注重从“六部三组”和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系统培养、择优使用女干部、非党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瞄准创建“省党建工作先进县”目标,按照农村党建“四有一责”的要求,深入推进“三双”工程,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发展富民、实事惠民、稳定安民、强基为民”的“主心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认标承诺,采取“下派”、“内选”、“回请”、“外聘”等多种形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干部报酬补贴和养老保险补贴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每年优选3名左右村书记明确副科级并列事业编制,拿出6名左右公务员计划指标面向村书记、村主任招录。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切实解决“两张皮”和虚无主义问题,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之中。积极创新社区党建,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党建工作弱化、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扎实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党群工作组织领导水平,努力激发机关党员干部活力和朝气。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群团组织等建设,充分发挥人武、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台侨和“三老一关一参两会”的作用,围绕县委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实施作风提升工程,树立亲民务实的崭新形象。要密切联系群众。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剖析,在群众观点上是否迷失了方向,在群众工作上是否出现了偏差,在干群情感上是否出现了裂缝,更加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要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结对联系制度,深化与困难群众“牵手致富”活动,扎实开展党政机关“三解三促”活动,多办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多做百姓满意的好事实事,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感召群众,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再展五年宏图、共创宽裕安康的伟大实践中来。要坚持真抓实干。真抓才能把发展推向前进,实干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坚持实干为先,结果第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认准的事要大胆决策,不优柔寡断;定下的事要迅速实施,不患得患失;已干的事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坚决反对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坚决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不讲政治、无端评论的自由主义;坚决反对不顾全局、局部利益至上的本位主义。要勇于拼搏争先。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最大责任,把建功立业、争创一流作为最大追求。各镇区、各村居要比实力、争先进,各部门、各单位要比服务、争一流,各企业要比投入、争贡献,全县上下要在加快项目建设上比发展,在推进重点工程上比成效,在实施惠民实事上比作为,汇聚强大动力,推动跨越发展。

4、实施拒腐防变工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党风正,干群和,百业兴。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深化“菜单式”教育,完善县委常委会点廉问廉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一岗双责”,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集体议事、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行政过错问责等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严格禁止私费公报、挥霍浪费;严格禁止巧立名目、以权谋私;严格禁止克扣政策、损害民利;严格禁止公车私用、公车私驾;严格禁止弄虚作假、劳民伤财;严格禁止岗位懈怠、玩忽职守。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和重点工程权力运行的制约和实时监控,严肃查办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严肃查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办侵害群众利益和影响阜宁发展环境的案件。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时刻牢记两个务必,高声喊响六个看齐,严守个人与家庭的感情线,公与私的警戒线,纪律与法律的高压线,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组织的重托和厚爱,倍加珍惜群众的信任和期待,倍加珍惜现有的岗位和待遇,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努力做一个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人,一个同事下属敬佩信服的人,一个家属子女引以为荣的人,一个回顾人生问心无愧的人,一个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人。

同志们!再过两天,就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九十年峥嵘岁月,九十载春华秋实。我们要高唱红歌,热情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我们要迸发激情,建设家园、创造未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万众一心齐拼搏,五年再展新宏图,为阜宁人民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跻身全国百强建成全面小康

为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加培

(2011年6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情回顾过去五年的辉煌历程,激情描绘未来五年的发展愿景,激励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奋力跻身全国百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赣榆昂首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突破发展瓶颈,夯实腾飞基础

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赣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同心同德,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三年跻身百强县、五年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开发新机遇,在有效应对宏观调控中加快发展,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中跨越进位,创造了一个刷新历史、永载史册的黄金发展期。

五年来,我们致力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提升,成为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坚定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形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全面超额完成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3倍、2.9倍、8.8倍、7.1倍、2.3倍,年均增长24.4%、23.6%、54.5%、47.8%、17.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8:36.1:33.1演进为2010年的16.4:49.1:34.5。2010年底,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名列110位以内;全面小康指标15项达标,小康实现程度达94.3%。五年来,赣榆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15项国家级荣誉和全省财政上台阶奖等40项省级荣誉。

五年来,我们坚持重点投、连续投、长期投,综合交通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基础设施投入最多的时期。按照突破港口、攻坚铁路、拓展公路、连通海河的思路,以大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大建设,实现了投入量超历史、建设量超历史。五年累计投入37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倍。赣榆港区开工圆了赣榆十年建港梦,防波堤工程推进到5400米,一类口岸报批、港口物流园和配套区扎实推进,用两年时间走完其他建港县(市)历时十年的路程,赣榆昂首迈入海港新时代通榆运河送水工程快速推进,东温庄水库通过省发改委批复;500千伏临海变启动建设。242省道、204国道、连临高速赣榆段建成通车,连盐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先导工程启动建设,四通八达综合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86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来,我们重抓大招商、大项目、大园区,支柱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成为工业经济跨越最大的时期。牢固树立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大局、保稳定的理念,建设大园区、主攻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五年累计利用外资6.54亿美元,内联到位资金275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5.45倍和4倍;完成工业投入518亿元,年均投入超百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4.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6倍尤其是近年来,以突破重大工业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个百亿工程,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个,新增规模企业266个,总数达387个;全市县级第一个百亿企业、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率先在赣榆精彩突破;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62.2%,四大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6%,特别是伴随着航天光伏连云港产业基地500兆瓦太阳能组件的投产达效,赣榆高新产业板块异军突起。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过2万元为标志,赣榆工业经济迈入中期起步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强力抓规划、抓创建、抓统筹,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变化,成为空间拓展离海最近的时期。坚持新城、老城、小城镇三城联动,投入6000万元完成66项城市建设规划;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96亿元,实施城建项目768个,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7平方公里扩大到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1.6万增加到23万,新建城市公园3个,新增绿化6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4%。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城市战略东进、拥抱大海,新城区六横八纵路网框架全面拉开;赣榆第一中学、行政中心、四馆一中心等15处地标建筑竣工投用;和安湖生态公园形成10公里环形景观绿廊;7平方公里核心区初具雄姿,赣榆成为全省县城离海最近的县份。深入开展四城同创完成31万平方米旧城拆迁改造,新建道路21条,整治道路街巷81条,完成道路绿化50万平方米,省级园林城市通过核验;深入开展市场建设年活动,新建金陵国际等商贸综合体6个。大力推进星级小城镇创建,建成全国千强镇1个,省级中心镇4个,市级以上康居示范村40个,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五年来,我们矢志快转型、快转化、快转变,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倍增,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最优的时期。坚持以富民增收为核心,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引导各类资源聚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快转型、薄弱村快转化、农民快转变。累计投入农业扶持资金4.3亿元,流转土地25万亩,发展高效农业46.3万亩、高效渔业14.5万亩,水产品总量全省第一。高效农业占比达46%,拉动农民增收14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高效农业园区化,海州湾现代渔业园区、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级农业园区,成为全省惟一拥有2个省级农业园区的县份;千亩连片农业园区实现镇级全覆盖。6个村分别入选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五年新培育农民合作组织56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2家,新增劳动力转移8万人。累计投入5.2亿元,完成8.5万人脱贫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7%和12.7%,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年来,我们突出保共享、保普惠、保安宁,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进展,成为民生事业覆盖最广的时期。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追求,年均投入超4.5亿元,每年实施10件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成果共享、保障普惠、社会安宁。加快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在全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整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场结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坚持以三支队伍下乡、百名干部帮百村等活动为载体,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县创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为苏北拥有四星级高中最多的县份。推行青年干部信访一线挂职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调解提升年和信访积案攻坚年活动,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两次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

五年来,我们更加重导向、重制度、重激励,党建举措实现历史性变革,成为干部作风转变最好的时期。在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涌现出程新彬、姜霜菊等一批赣榆时代楷模;6个双学典型入选省《双学潮涌新农村》;钟佰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制定出台《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党政正职职务任期和交流工作暂行规定》等10余个制度性文件,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一线交流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用人机制不断健全优化;面向全国公开选拔8名副科级干部。出台无例外禁令、无盲区整治、无边界问责等制度,创新实行县直部门千人大评议、万人大监督现场质询、镇党委书记向县委全委会述职述廉测评等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廉能赣榆建设形成品牌。与此同时,人大、政协在共谋发展中同心同德,在履行职能中肝胆相照;人武、统战、党史、群团、老干部、档案等工作全面推进,六度蝉联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同志们,回顾过去五年发展历程,我们应当铭记上级党委、政府给予我们的坚强领导和发展期盼,应当铭记全县广大干群的艰苦努力和团结拼搏,应当铭记广大老干部、群团组织、社会各界、驻赣榆部队、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为赣榆跨越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干群,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赣榆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我们历经磨练、突破瓶颈、夯实基础,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好、发扬好。

必须始终以高瞻远瞩的规划为先导,用科学发展的蓝图引领人。五年来,我们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首要工程,立足沿海、平原、山区三大区域的资源秉赋、产业现状,确立东部沿海工业现代化、中部平原农业产业化、西部山区植被生态化的三大板块发展布局;紧跟连云港发展进入国家层面,制定县域总体规划、滨海空间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事关赣榆长远发展的重大规划16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出台后,我们超前介入、全面对接,制定出台12个专项规划,带动100多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开创出跨越发展新局面。实践证明,只有高度重视规划、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不断形成符合科学方向、体现赣榆特点的重大思路,才能引领赣榆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必须始终以宏伟奋进的目标为方向,用科学发展的愿景鼓舞人。五年来,们始终把进入全国百强县作为一个高远追求,特别是江苏沿海开发跃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我们乘势而为、借势而上,提出了三年跻身百强县、五年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目标,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任务,确立突破发展瓶颈、夯实腾飞基础创新创业促转型、全面提升上台阶等年度主题,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形成重点发力、集中攻坚的强劲态势,实现了赣榆港区开工、百亿企业诞生、城市拥抱大海、沿海铁路上马四个梦想成真实践证明,只有高标杆,才有大跨越。我们惟有不断高抬目标、提升标杆,才能在沿海大开发的热潮中勇立潮头,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进位争先。

必须始终以创新创优的理念为动力,用科学发展的举措激励人。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理念思维、体制机制、工作举措上大胆改革,以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实干夯实腾飞基础。创新实行差别化、精细化综合目标考核办法,鼓励各镇差别竞争、协调并进;创新成立14个以镇长为局长的专业招商局,加快攻坚重大项目;创新成立5个政府投融资平台,有效破解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资金瓶颈;创新柔性引智模式,聘请清华大学、中交一航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创新网络理政模式,以网络连心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创新实施三合一现场会、大督查、目标倒逼等工作推进法,快速突破各项工作;创新建立发展稳定两套考核体系、勤政廉政两个档案,出台五不准禁令,以严管干部提升执行力、公信力。实践证明,我们惟有以大胆创新的思维、敢于担当的心态,才能充分调动一切创新资源、充分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在更大程度上为科学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必须始终以普惠共享的民生为根本,用科学发展的成果凝聚人。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实现了年轻的人忙起来、年老的人养起来、弱势的人扶起来的目标,用实实在在的变化给力民生民计、凝聚民心民力,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共建和谐、共享发展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最大限度增加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凝聚跨越合力。

未来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建成全面小康

未来五年,是赣榆跻身全国百强的关键期、建成全面小康的收获期,更是五年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的决胜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赣榆未来五年新蓝图,续写科学发展新篇章,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要迎接与时俱来的严峻挑战。一是从外部环境看,机遇叠加,正形成辐射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丰富,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协调增长期,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宏观背景。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北翼顶点、黄河三角洲经济圈的南延支点、江苏沿海开发的北起第一县,赣榆契合并顺应了发展大势,在大调整大变革中抢占先机、占据高地,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付诸实施,赣榆已进入了沿海开发的加速期、活跃期,叠加着几何递增的利好因素,迎接辐射的能级和能力全面加强。二是从自身优势看,各方关注,正形成聚焦效应。四个梦想成真,为赣榆的崛起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赣榆激情迈入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区,迅速聚焦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引起了各级领导、主流媒体、社会各界、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聚集了人气商气,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政策资源、项目资源。随着赣榆港区的顺利开港、沿海铁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的建成运营、各类资源优势的全面显现,赣榆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发展前景将更加看好,必将形成更加全新的注意力。三是从奋斗目标看,任务艰巨,正形成倒逼效应。赣榆十一五的精彩转变,在赣榆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对照发展任务,对照群众期盼,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只是标注了赣榆跨越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起点。站在全新的起跑线,我们的宏观环境尚在变化之中,极其敏感复杂的世界政治形势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的综合实力尚在攀升之中,经济总量还不够大,重大项目还没有完全形成生产力,总体发展还不够充分;我们的基础设施尚在完善之中,一些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或需要开工建设、或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效;我们的新兴产业尚在集聚之中,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待快速发展。尤其是对照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提升总量指标、质量指标、人均指标的艰巨任务正倒逼着我们。机遇和挑战,号召我们必须斗志更加高昂,举措更加创新,作风更加务实,奋力开创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跨越的五年。

今后五年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新赣榆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善民生为根本,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三步走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港口牵引、工业主导、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全力打造苏鲁交界临港产业高地、黄海之滨宜居城市、海州湾畔幸福农村。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2012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

具体的发展目标是:

一是全力建设实力赣榆坚持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并重,加快总量攀升。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超1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60亿元;人均GDP超6万元;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12.5%以上。

二是全力建设生态赣榆重抓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县域面积比重达15%以上;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省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25%。文明城、生态城、卫生城、园林城创建目标全面实现。

三是全力建设和安赣榆把和谐、安康作为幸福赣榆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要义,全面推进体制创新工程、文化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工程,从民生实事抓起,更加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奋力建设和安新赣榆。

四是全力建设品牌赣榆长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励全县各行各业选标杆、找差距、争一流,打好争奖夺牌攻坚战,创造出更多的赣榆现象赣榆经验赣榆效应,形成赣榆注意力,打造跨越发展看赣榆的典范。

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大的跨越。二是始终坚持创先争优不松劲。把创先争优作为未来五年工作的主旋律,激励全县上下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力争全县主要经济指标34年翻一番。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懈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县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四是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停步。大力推进社会观念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创新,鼓励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加快形成人心思进的生动局面。

奋战五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赣榆

科学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激发一切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发展资源,推进五大规划,提升五大品质,五年再造一个新赣榆。

一、大力推进港口引领规划,全面提升开放融合的地域品质。矢志北翼率先崛起,高昂港口建设龙头,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着力优化基础设施体系,让赣榆更加开放融合。

(一)坚持建港与开港同步,壮大临港现实生产力。坚持三港联动,强化序时推进,加快建设赣榆跨越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快港口建设,尽展扬帆赣榆港蓝图。重点工程的推进,推动赣榆港区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实施。2012年底前,建成1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3个5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实现开港运营,形成1000万吨吞吐能力;2013年开工建设二期工程;2014年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工程;2015年建成10个泊位,吞吐能力超过2000万吨。二要加快开港报批,催发北翼桥头堡崛起。加快赣榆港区一类口岸设置报批工作。到2012年底前,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实现对外开放。到2015年建成集中货运、综合仓储、保税物流、商贸交易功能齐全的、赣榆对接国际桥头堡三要加快提升配套,优化黄金海岸线资源。按照黄金岸线黄金效益的要求,强化岸线功能和规划管理,提高综合开发效益。加快柘汪片区战略规划研究,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到2015年,初步展现多彩北翼、东方绿港、创业新城的美好图景。

(二)坚持公路与铁路共进,壮大交通发展支撑力。以2014年沿海铁路全线畅通、列车驶进赣榆大地的壮美蓝图为激励,再掀交通建设新高潮,形成新的发展支撑力。一要推进六大铁路线攻坚计划。聚力推进连盐、连临、青连三大铁路干线和赣榆港区支线,争取港区和临港工业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到2015年,建成十字形、立体式、全面对接国家五纵五横铁路网的交通新框架。二要推进八大干线公路攻坚计划。加快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242省道青口至黑林段工程,争取401、402、245省道等干线公路赣榆段开工建设。到2015年,形成10条高等级公路、10个高速出入口的树形通道体系。三要推进八大县道改造攻坚计划。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完成青抗公路、青罗公路等八大县道改造,优化七纵七横县乡公路网。到2015年,形成以县道公路为主干、乡道公路为脉络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推进农村标准化客运站工程,加快赣榆火车综合客运枢纽站、客运总站、农村客运站建设。到2015年,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

(三)坚持水网与电网并举,壮大资源服务保障力。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水利、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赣榆跨越发展的保障线一要完善水利保障工程体系。实施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加快东温庄水库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线调水、四库调蓄、三片输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要完善智能电网工程体系。对接省沿海通道工程,优化电网结构。到2015年,建成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点、22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的供电网络。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加快智能电网运行体系建设。抢抓省优化燃煤电厂区域布局机遇,积极引进火电项目,建设新的电源点。三要完善信息服务工程体系。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广电网建设,构建新型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二、大力推进工业转型规划,全面提升千亿旗舰的产业品质。坚持走突破提升跨越之路,强势崛起苏鲁交界临港产业高地,全面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规模工业产值达1900亿元以上。

(一)大力推进骨干企业攀登百亿工程,全面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加快组建赣榆工业旗舰。到2015年,形成以产值超100亿企业为龙头、超50亿企业为骨干、超10亿企业为基础的梯次发展新格局。一要做强骨干企业,打造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落实企业上市计划,加快赣榆企业上市零的突破;落实企业跃升计划,放大镔鑫特钢加盟江苏沿海钢铁集团的示范效应,推动镔鑫特钢、连云港神舟新能源迅速成长为百亿企业;鼓励金信利不锈钢、宏鹏金属等企业加快二次创业,壮大地标企业群。到2015年,建成产值超百亿的企业6个以上。二要做大规模企业,形成集群化的企业梯队。大力实施微小企业上规模工程,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积极打造推动赣榆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二梯队。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企业100家以上,到2015年达800家以上。三要做特中小企业,培育专业化的行业冠军。发挥中小企业专精强的优势,以海洋食品、服装玩具、海洋生物化工等产品为主导,培育行业单打冠军。引导企业靠大投强,以协议、加盟、重组等形式组建行业联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二)大力推进支柱产业攀登千亿工程,全面壮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支柱产业倍增、新兴产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到2015年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冲千亿、一先两新超百亿、传统产业过十亿的发展格局。一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调大产业规模。创新招商理念,放活招商机制,开创择商选资新阶段。广泛宣传赣榆临港新优势,放大业已形成的四大产业引力,重抓以企引企、以商引商,拉长产业链条。重点瞄准央企、国企、知名上市企业,在引进具有终端产品的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新开工过亿元以上项目累计180个以上。二要大力实施质态提升战略,调优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领域、质量和效益上求突破,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突出海洋特色,重点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三要大力实施品牌支撑战略,调强产业竞争力。完善创牌工作激励机制,抓好企业创品牌工作的分类指导,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商标。引导品牌企业拉长产业链,加快数量经济品牌经济跨越。到2015年争创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20件以上。

(三)大力推进重点园区攀登千亿工程,全面壮大园区核心竞争力。坚持园区向沿海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快四大园区扩展外延,提升内涵,形成沿海百里工业长廊。到2011年底,实现80%的产值、80%的税收出在园区的目标;到2015年形成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带。一要坚持以产业集聚壮大竞争力。全面落实按产业性质落户特色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政策,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到2015年,确保全县产业集聚度达90%以上。四大园区突出产业定位,加快创新转型,在全省、全国提档升级。二要坚持以人才科技壮大竞争力。坚持把人才和科技作为园区提升的第一生产力,实施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和双士人才引智工程,加快建设博士、院士科研工作站,让园区成为人才特区。到2015年,各园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30家以上、产学研机构20家以上。三要坚持以体制创新壮大竞争力。加强园区资源整合,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加快一园多区建设进程,推进南北共建、镇区联建、镇镇同建,形成特色园中区、高新区。加快腾笼换凤、盘活存量,推动镇级园区转型提升、形成特色

三、大力推进融入主城规划,全面提升凭海临风的城市品质。全面放大一心三极规划优势,全力打造主城北极、港城副城。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人口达30万,城市化水平达5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

(一)以东进南扩为方向,全面放大滨海特色。加快东进南扩,拥抱大海,全面展现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县的独特魅力。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城市,拉开现代化城市框架。全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做好用地结构、城市空间和生态绿地系统等规划控制。精心设计242省道、滨海大道等城市道路两侧的功能区、生态区,加快城市向双中心、多组团模式发展。二要坚持高起点建设城市,做美现代化城市景观。坚持以重点片区改造、重大工程建设体现城市发展新速度。全面加快琴岛天籁片区建设,倾力推进海上造城,打造碧海金沙、海湾天籁的东方水城。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实施百栋高楼计划,鼓励发展商住高层,以集约化、高端化推进城市现代化。三要坚持高起点配套城市,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做强公共服务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新城区商业、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五大组团配套,优化高水准的人口环境。到2015年,新城常住人口达10万人。

(二)以市县同城为优势,全面做强城市经济。围绕打造港城副城,全面放大15分钟交通圈、城市圈、生活圈优势,壮大城市经济。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60亿元。一要做专做活区域物流板块。依托综合交通优势,以四大园区为拉动,规划设计大型主题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对接临沂、辐射苏北鲁南的连临高速城南互通商贸物流区;依托沿海铁路,高标准建设火车站货运、商贸物流园区,打造港城都市圈内最具竞争力的物流新城。二要做精做优现代商贸板块。以建设宜创赣榆为目标,推进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支持沃尔玛国际广场、奥邦亿丰国际商城、金陵国际等综合性市场形成特色品牌。构建更加完善的商贸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特色餐饮、金融债券、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确保每年新增一个1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居民出小区500米就拥有一个购物休闲的城市客厅三要做特做强生态旅游板块。全面优化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城市湿地游、山海风情游、农业观光游高度融合。抓好秦山岛列入全国首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和海州湾海洋公园的大好机遇,加快岛与岸、岛与城的旅游对接,打造观海景、品海鲜、听海音、戏海水江苏省沿海生态湿地旅游基地

(三)以四城同创为载体,全面塑优城市形象坚持把四城同创作为造福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形成更加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打造秦风海韵文化名城。一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智能化,让城市更有序。围绕管理职责属地化、管理目标项目化、管理手段数字化,加快完善城市管理体制,重点实施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等公共信息标准化工程,促进城市管理从人管向智能化提升。二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化,让城市更洁净。健全市容环境分级巡查体系,完善环卫保洁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路长制、河长制管理、拆违禁违等重点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化、高效化。到2015年,城市道路和小街小巷整治率达80%。三要推进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高端化,让城市更文明。高起点编制城市文明建设规划,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创评系列活动,倡扬文明,淳化民风。大力宣扬红色文化,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弘扬正面典型,唱响爱护城市、建设赣榆的主旋律。

(四)以镇当城建为追求,全面打造新型城镇。围绕争创省级重点中心镇的目标,完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加快镇当城建。到2015年,全县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创国家级环境优美镇4个以上。一要做优规划与内部挖潜相结合,拓展城镇用地空间。坚持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以规划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旧城、旧村、旧厂房改造;更加注重集约,推动城镇建设高空化,加快形成具有现代元素的城镇面貌。二要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做美城镇生态环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和旧镇改造,培育城镇房地产市场,做活农家游项目,打造特色庄园、生态田园。三要功能配套与管理服务相结合,集聚城镇居住人口。全面整合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根据服务人口规模、设施服务半径,合力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鼓励各镇加快建设大型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和其他现代生活服务网点,活跃市场,集聚人气,做大做强中心镇、临海镇。

四、大力推进富民增收规划,全面提升朝气蓬勃的三农品质。围绕新农业、新村貌、新农民三新目标,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倍增、集体经济倍增、农民收入倍增三大计划,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到2015年,现代农业面积比重达65%,30%的村集体收入过5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

(一)围绕三个提高的发展目标,推动现代农业始终保持新的领先。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突破农业招商,强化资金扶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产业层次、比较效益大提升。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效农业6万亩、工厂化养殖5万平方米;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一要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实施4+X工程,突出抓好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海州湾现代渔业园区、夹谷山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青口黄海高滩养殖园区等4大园区规模扩张,辐射带动镇级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确保每年新增1个以上的县级农业园区。到2015年,创成国家级示范园区1个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50%以上。二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加快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农户参加专合组织比例达70%。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连锁商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形成带动效应。三要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份额。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两大体系建设,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推进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加快引进非农资本,建设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现代农业核心区,辐射带动若干个科技小农场建设。推动沙河雅仕农场标准化、科技化建设全省领先。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到201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8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1.6:1;新增三品认证100个。

(二)落实三个高于的刚性要求,推动农村发展始终保持新的活力。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从兴办农村实事、加强基础建设入手,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一要强化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注重亮点培植。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用于农村发展亮点培植上。到2015年,全县镇村通公交比例达50%以上、镇村区域供水覆盖率达85%以上;80%的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个、省级康居示范村5个;44%的村庄创成市级环境优美村。二要放活农村金融工作机制,注重扶贫帮弱。更加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农村金融信贷担保机制,探索农民不动产抵押贷款新形式,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薄弱帮扶、脱贫攻坚上,推动经济薄弱村八有建设。到2012年,四村争先工程圆满完成,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5年,新培育集体收入过500万元的强村10个,过200万元的强村30个。三要创新农村工作激励机制,注重合力共建。修订完善全县农村工作考核办法,推进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快劳模支书培育工程,壮大双带双强群体。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村干部认标上岗制度、目标承诺兑现评议制度、村级重大事务听证制度,扩大群众管村、治村覆盖面。到2015年,双带双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比例达100%;70%以上的村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落实三个优化的创新举措,推动农民增收始终保持新的水平。坚持把创业就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加快农民变市民、变工人、变老板三变进程,培育新型农民。十二五期间,农民市民化年均增加3万人。一要优化农民创业就业机制。建立健全放宽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发放创业补贴三项创业扶持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和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引导农民投身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进城进区创业就业。到2015年,新增县内就业8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人。二要优化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信息服务、项目推介、技术培训四位一体的服务制度,构建立体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实施5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劳动技能、经营能力大提升。到2015年,完成农民创业就业培训3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总数占职业农民总数15%以上。三要优化农民创业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实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到2015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3350家、个体工商户1.8万户。

五、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规划,全面提升和谐安康的生活品质。围绕民生幸福根本目的,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途径,全面创新社会建设,加快建设和安赣榆。

(一)着力抓好社会事业这一惠民之要,提高民享满意度。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协调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国土、环保等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一要办好全民受益的教育。以省教育现代化县创建为契机,巩固提高各类教育,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坚持教育集团化,加快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二要办好全民覆盖的卫生。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100%。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大力完善、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计划生育等机构设施条件,卫生事业发展计生世代服务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要办好全民共享的文化。坚持文化事业政府扶持到位,加快重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四大工程;实施公共文化共享工程,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体设施、公益性演出的范围。坚持文化产业市场运作到位,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展扬本土文化,突破创意文化,打造一批提升赣榆知名度的文化产品。

(二)着力抓好社会保障这一利民之本,提高民保满意度。覆盖城乡、统一均衡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转变。一要力求社会保障更加全面。加快完善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三方统筹,提高城乡低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到2015年,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新农合实际补偿率提高到70%。加强社保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社会保障卡覆盖面,形成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二要力求社会救助更加到位。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医疗、住房、重残、临时生活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推进住房保障,每年新增保障性住房12万平方米以上,发放住房补贴300户以上。三要力求社会福利更加普惠。坚持每年组织实施10件实事工程,推动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突出福利建设重点,完善老人、妇女、儿童工作规划。积极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示范作用,构建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三)着力抓好社会稳定这一安民之基,提高民安满意度按照保基本、打基础、强基层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打造县城15分钟、农村3公里管理服务圈,加快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一要全面凝聚社会管理创新的政治力量。深化法治赣榆建设,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充分发挥人民武装和工商联、工青妇、科协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创新网络管理新模式,建设网上工会、网上共青团、网上妇联,凝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巨大力量。二要全面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群众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六大行动计划,完善大排查、大接访、大调解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形成有效的对话和协商制度。以三解三促活动为引领,长效开展四套班子领导和县直部门定点帮扶薄弱村活动;做优网络连心桥品牌,构建阳光信访体系,以更加高效的理政,理顺关系,凝聚民心。三要全面优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安全环境。深入推进平安赣榆建设,构筑县、镇、村(社区)三级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安全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切实抓好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着力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

决胜五年,创新党的建设,增强组织保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既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献礼,更要全面创新党的建设,激活党员、干部、人才等发展主体,营造万马奔腾的创先争优之势,为铸就辉煌十二五挑重担、当先锋、做表率。

一、始终与时代同进讲党性,推动思想政治建设大提升。始终把思想解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工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力量。一要立足党性要求加强思想建设。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思想创新之源,以中心组学习为硬制度,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党。坚持用党章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和党性观念,以严肃党的纪律为根本,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立足实践标准加强思想建设。坚持把破解难题作为思想建设的突破口,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践,深入调研,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大胆破解,着力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突破体制的壁垒障碍,更大力度推进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开创符合科学方向、体现赣榆特点的跨越之路。三要立足群众满意加强思想建设。坚持把会做群众工作作为思想建设的最大成果,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形成赣榆的事,事无大小,群众满意的就干,群众不满意的就不干的强烈共识,真正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赣榆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

二、始终与发展同频讲大局,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大提升。在推进发展中不断延伸干部培养链,努力做到加快发展与干部成长同频共振。一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敢于担当。坚持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导向,把基层一线作为选拔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在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同时,把更多优秀干部充实到重大项目、工业建设、民生事业第一线,推动广大干部在艰苦条件、复杂环境下,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为赣榆的发展敢于担当,为群众的利益敢于负责。二要健全科学的选人机制,激励干部勇于进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坚持党管干部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三大机制,激励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妇女干部不让须眉、退职干部老有所为,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三要创新丰富的育人载体,激励干部善于争先。深入推进培优计划,努力把创先争优拓展为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综合工程。围绕近赶大丰、远学启东,深入推进选标杆、找差距、争一流主题活动,引导全县上下定好五年奋斗目标、三年赶超对象、一年攻坚计划,加快形成激流勇进的创业局面。充分发挥支书劳模优秀法官的标杆作用,实施红色工程,树好赣榆红旗

三、始终与群众同心讲民主,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大提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和战斗力。一要推进四有一责强基计划,激发基层组织建设新活力。深入实施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四有一责行动计划,拓展四村争先工程,全面构建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坚强堡垒。二要推进三级联建燎原计划,健全基层组织建设新体系。三级联建为统筹,以城乡、区域、产业三个联建为单元,全面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加快构建流动型、功能型、行业型等新型基层党组织体系,推动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覆盖。三要推进双学双比提升计划,创优基层组织建设新品牌。以深化双学双比工程为抓手,优化提升赣榆基层党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切实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农村问题的研究,深入推进三支队伍下乡大学生村官关爱等工程,培育选树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努力再造一批体现赣榆特色、提升赣榆形象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四、始终与求实同步讲奉献,推动执政作风建设大提升。坚持把两个务必作为执政箴言,从县四套班子做起,从转变文风会风抓起,激励各级干部始终保持真抓实干、务实作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要把狠抓落实作为优化作风的着力点。全面完善促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机制,推动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埋头苦干不务虚。固化推广军令状、指挥部、单元法、大督查等有效做法,创新完善目标倒逼、临机问责、个性考核等机制,全面提升执行力和落实力二要把厉行节约作为优化作风的切入点。长效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做厉行节约表率的主题活动,推动艰苦奋斗蔚然成风。扎实开展规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庆典、研讨会、论坛清理和规范工作,加快建树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的创业之风。三要把提高效能作为优化作风的支撑点。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效能评估体系,强化效能监督。深入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党务、政务、事务公开,实现网上运行全公开、电子监察全覆盖,全面优化抓效能、提效率、促效果的最佳软环境。

五、始终与正气同行讲勤廉,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大提升。坚持以党章为准则,从严治党,更加全面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要立足教育更有方,健全倡廉体系。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廉政教育与红色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的倡廉体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让讲正义、讲正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时代烙印,让赣榆大地更加风清气正。二要立足制度更有力,健全考廉体系。深入贯彻省委5+1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廉政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步伐,长效推行镇党委书记向县委全委会述职述廉测评、千人大评议、万人大监督五佳、最差单位测评等制度,形成更加强劲的约束力。三要立足治理更有效,健全治廉体系。继续推行无例外禁令、无边界问责、无盲区整治,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强化肃贪治庸,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引领全县人民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赣榆跨越崛起、蓄势腾飞的接力棒又传到我们手中,这是何等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是何等宏伟而壮丽的事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带领百万干群,解放思想,励精图治,开拓奋进,用不懈奋斗和辛勤汗水,共同谱写跻身全国百强,建成全面小康,昂首跨入江苏沿海县(市)中间行列的辉煌篇章!

凝心聚力建新城埋苦干促

全面加快入主城、率先代化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南通市港闸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沈雷

(2011年6月2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通市港闸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奋发进取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打造北翼新城、建设南通强区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圆满完成了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倍增的五年。五年中,我们促转型与稳增长并重,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发展最困难时期实现了经济总量倍增。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1亿元,是五年前的2.12倍,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3.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2亿元,是五年前的3.17倍,年均增长2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95007元,是五年前的2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从五年前的7.22%提高到10.7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全市领先。

这是新城建设加快,热点亮点纷呈的五年。五年中,我们集中力量建新城,在市区城市总体向东南发展的局势中积极作为,实现了新城建设历史性跨越,城建项目数、投入量、拆迁量、安置量以及土地出让面积年年超历史,五年总和均超过区划调整后的前十五年。业已成为市区城市建设主战场,累计实施城建项目155个,完成投入168亿元,拆迁民居18675户、非居972户。近两年的年度城建实施量占比超过崇川区。业已成为市区城市建设新热点,累计建成城市主干道114公里,对接老城区的北城、城闸、滨江三座大桥建成通车,静海大桥以及江海大道、通宁大道两条高架年内竣工,北翼新城的通达效应以及核心区的北大街效应日益显现;累计出让经营性土地7060亩,开发普通商品房34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400万平方米,全国十强房地产企业中的万科、保利进军南通率先落户港闸。业已成为市区城市建设新亮点,市区等级最高的城北大道、市区首座立交陈桥立交等重大基础设施竣工使用,市区首座农民公园五里树公园、市区首座园林式景区城市绿谷、区内首座五星级酒店绿洲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比五年前提高10个百分点。

这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五年中,我们以领军型项目为突破口,锲而不舍拼抢项目、猛攻投入,走出了一条以增量促转型的发展之路。重大项目有效突破。宝钢线材、南通科技、吉宝造船、百安谊家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建成运营,市北科技城、万顷良田、华能天电上大压小、南通方特城市乐园等一批领军型项目全面实施,总投资超过500亿元。项目投入持续增长。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13亿元,是前五年的4.23倍。2010年,规模以上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96.0%,走在全市前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05亿元,是五年前的2.7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179.818.1调整为2010年的1.475.623.0。税收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0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营业税占比首次超过增值税,改写了港闸以增值税为主的历史。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23.4亿元,是五年前的2.2倍,规模企业和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从五年前的327家、28家发展到714家、77家,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及配套、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五年前提高9.7个百分点。

这是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的五年。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首位,尽心尽力为民谋福祉,比计划提前一年、比全市提前两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100人,分别比前五年增长12%、10%和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541元、11148元,比五年前分别增长90.1%和68.7%。千方百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区首发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率先通过回保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重残救助、尊老金发放、老年人优待等标准位居全市前列。千方百计发展社会事业,改、扩建各类学校、幼儿园10所,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北城中学、新永兴小学、第六人民医院建成使用,在全市率先完成深化医改三年工作目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层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老年健身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省级卫生村全覆盖,先后迈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工会工作模范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协调发展先进区、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区、省白内障无障碍区等先进行列,建成首家区级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圆满完成五城同创任务。顺利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累计建成安置房35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1558户,唐闸老镇70%的危房户得到动迁。投入2.4亿元整治河道和改造农村危桥,四位一体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陈桥敬老院成为市区首家省级示范敬老院,投资6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三个公益性公墓。

这是创新社会管理,全区平安和谐进步的五年。我们针对经济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千方百计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安定,建成省社会治安安全区。大力推进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以文明使者文明行等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区域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以法治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区法院建成首批全国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区公安分局建成全国首批规范化执法示范单位。健全大信访大调解大防控机制,各类违法犯罪得到及时有效打击,一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得到妥善处置和有效化解,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四位一体长安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

这是固本强基,党建活力不断迸发的五年。我们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荣获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卓有成效,四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活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公推公选以及全委会、常委会票决,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优先面向基层选拔干部等措施,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实施人才引进5100工程,开展多形式干部培训,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园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四诺两争等主题活动成效明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创新街道、开发区和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完善机关作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干部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进一步增强。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深入贯彻《工作规划》和《廉政准则》,融教育、监督、制度、惩处等于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日益增强,风清气正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党管武装、统战、老干部、群团、保密、双拥、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的工作卓有成效,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广大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港闸区第六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港闸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决胜勇气。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优先建设核心区、优先发展服务业,我们吹响了新城建设的冲锋号。每年围绕五大工程强势突破促转型、攻项目、重民生等一大批重点工作,我们趟出了危中抢机、难中求进的新路径。港闸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步伐,北翼新城建设的每一项成就,干部群众精神追求上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结果,无一不闪烁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光辉。实践证明,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港闸转型发展、再创辉煌的力量之源,是港闸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的精神之魂。

——必须始终求真务实,牢固确立实干第一、实绩至上的鲜明导向。我们在全市率先创新街道、开发区和区级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实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分类排名,通过务实化、刚性化、差别化考核,考出了责任心和紧迫感,考出了压力和动力。万顷良田工程等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等一些蓝图变为现实,靠的是崇尚实干、一切以干成事为中心的鲜明导向,靠的是追求实绩、一切以真发展为标准的鲜明导向,靠的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怕跑断腿、磨破嘴的拼搏精神和白加黑5+2的工作干劲。实践证明,唯真唯实、真抓实干是港闸发展最硬的功夫,也是未来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牢牢把握发展为民、聚力共建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大干500天,安置8000户安置房建设攻坚战,在唐闸老镇改造、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在万顷良田工程等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中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在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为民着想,为民谋福,从而使我们的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只要把发展为了群众作为最根本的工作导向,把发展依靠群众作为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我们的决策就可以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必须全力聚焦重点,不断形成强势攻坚、强力突破的良好态势。港闸的又好又快发展,既得益于审时度势、善谋全局,又得益于聚焦重点、强势突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转型升级,重点聚焦领军型重特大项目,优先发展5+3八大产业和1+6七大板块,实现了稳增长促转型的双赢。针对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化,坚持把建新城摆在首位,建立城建指挥部,加大项目推进统筹力度,成立核心区管委会、市北科技城推进办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指挥部,加快重点区域开发。根据阶段性发展要求,每年都排出五大工程重点工作,并建立组织、落实、推进、督查、通报五大机制,实行专项考核,确保了重点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全力聚焦重点,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去突破,就能推动全局、加快发展。

——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夯实创先争优、团结奋进的政治基础。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区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领导体制上,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两院履行各自职责,增强工作合力;在具体方法上,坚持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制度上,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决策程序,扩大党内民主,该民主的不马虎,该集中的不涣散;在组织保障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能够引领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来抓。可以说,港闸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快的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部队伍开拓进取、广大党员奋发有为是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我们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特别是与城市化的要求相比,城市功能相对薄弱,城市管理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产业层次低、服务业占比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低,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较为缺乏,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建工作创新、党员队伍管理、思想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全力开创建新城、促转型新局面

展望未来五年,港闸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突破期、主城区地位的确立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紧紧抓住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等独特机遇,充分利用近两年领军型项目加快集聚、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所形成的厚积薄发之势,上下同心,持之以恒,港闸必将迎来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的黄金发展新时代。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八个领先的要求,坚定不移走城市引领发展之路,突出城建带动、产城联动、社会互动,凝心聚力建新城,埋头苦干促转型,以更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引领现代产业和现代生活,展示新城形象和品质魅力,推动港闸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个率先、两个倍增、三个迈进

一个率先即到2015年左右,比全市提前三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个倍增即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超过3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五年增长1.5倍,超过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五年增长2倍,超过1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年均增长15%左右。

三个迈进即实现向主城区的迈进,基本建成市区北翼业态、功能、形象皆优,活力、实力、魅力兼备的现代化主城区,城市化水平超过90%;实现向产业高端迈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基本建成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生活安康、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具有人文魅力和法治精神、富有现代气息和社会活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既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目标,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以新的眼光审时度势,以新的标杆高点定位,以新的要求推动发展;必须以城市发展为引领,强功能、美环境、优载体,增强区域发展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必须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敢于破,善于立,加快城市形态、业态、神态向现代化主城区转,真正建出品质、展出形象、转出水平;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好地为转型发展提供项目支撑、机制保障和智力支持;必须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始终把为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致富百姓、改善民生、惠及民众;必须以和谐发展为重心,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为转型发展创造高效、有序、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打造魅力港闸、实力港闸、创新港闸、长安港闸和幸福港闸。

(一)全力打造魅力港闸

全力打造魅力港闸,就是按照现代化主城区的标准,加快城市功能打造、新城形象塑造、环境生态再造,努力把港闸建设成为南通综合交通枢纽的门户之区,集商办住游购娱为一体、1+6空间布局合理的南通城市副中心,功能齐全、生态一流、形象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城。

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主城区相匹配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策应市区区划调整,前瞻考虑沪通铁路长江大桥、锡通通道、南通西站建设给南通城市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以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为契机,深化1+6空间布局研究,超前谋划西北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分区规划,建立与门户之区相匹配、与主城区地位相一致的城市规划体系。突出核心区开发的引领性。继续把核心区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生态环境打造先行,优质公共服务配套先行,大力引进城市综合体、品牌地产、文化消费等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南通方特城市乐园等项目建设,加速人气、商气集聚,确保在全区率先展示形象、建出功能,建成高品质、现代化的区域城市中心。突出城市发展的联动性。以北大街、工农北路、通宁大道、长泰路、长平路五纵和江海大道、永和路、城北大道三横为轴线,由过去的一横一纵三横五纵有序推进,走一核、多点组团式开发之路,市北科技城基本建成南通乃至全省精品城市与高端产业相融合的新亮点,以南通.1895为载体的唐闸老镇初步展示近代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港闸经济开发区形成以城闸大桥北片区为重点的城市开发和以专业园区为特色的高端产业开发比翼齐飞之势,工农北路高档商住逐步集群,陈桥、幸福街区初具规模。

加快构建与门户之区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呼应沪通铁路和南通西站建设,加快实施跨九圩港运河大桥、长平路西延等交通对接和配套工程,积极争取通苏嘉城际轨道、市区城市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早日上马,实施九圩港船闸扩容工程,着力打造公铁水一体、外联广泛便捷、内联通达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加快静海大桥、永兴大道通扬运河大桥、中心河路通扬运河大桥以及城北大道东延、工农路北延、幸福大道等重点路桥工程建设,推进江海大道高架、高墩圩桥立交等重点道路、重要节点快速化改造,加快路网之间的衔接和公共设施配套,着力形成东西贯通、南北一体、功能完备、能力充分的路网体系。

加快构建与靓丽新城相匹配的绿色生态体系。以通吕运河、通扬运河、江海大道两河一路为重点,加快运河绿廊建设,推进江海大道景观开发,着力打造富有清水灵气、具备休闲功能的城市靓丽风景线。加快城市绿谷配套功能建设,彰显滨江清水、古港风情、休闲旅游特色。推进城闸大桥周边开发,做靓生态五水,着力打造品质一流、风采独特的城市休闲客厅。加快龙潭公园、滨江大桥绿地、法制廉政文化广场等标志性主题公园、生态绿地、休闲广场建设,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放大生态优势,提升生活品位。加快化工企业搬迁,大力推进污染源整治,着力打造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

加快构建与新城建设相匹配的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行以数字监控为纽带的城市联动管理,扩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开展乱倒垃圾、乱停车辆专项整治,实施清水工程行动计划,加强道路、河道、绿化和垃圾处理四位一体环境长效管理,不断改善市容市貌。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推行安置小区政府指导下的规范管理,不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

(二)全力打造实力港闸

全力打造实力港闸,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努力把港闸建设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经济结构优、产业层次高、区域特色明、发展后劲足、综合实力强、人均经济水平走在全市前列的经济优质之城。

强势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以房地产、商贸服务、服务外包和软件、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赶超计划,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快于GDP增长速度,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成为区域主体经济。加快房地产开发,以滨水、生态、品牌为重点,力争更多知名品牌地产企业落户港闸,初步建成以江海景观大道为轴线的中高档住宅集群。加快区域商圈开发,以核心区为龙头,以城市综合体为突破口,加快品牌商场、高档酒店、特色餐饮等项目的集聚,北大街基本建成商务商贸街,崇川大桥北片区、高店路口、城闸大桥北片区、越江路口基本建成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以高档、特色、主题楼宇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商务商贸集群。加快旅游品牌打造,积极引进演艺中心、游乐中心等新兴业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着力形成以南通方特城市乐园创意文化游为龙头,古港风情长江游、近代工业遗存文化游以及峨眉山佛教文化为依托的城市精品旅游圈。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依托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政策平台,加快软件园、科教城、数字园等载体建设,推动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集聚。加快站北物流园建设,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建成省级物流示范基地。

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升级发展。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于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积极实施先进制造业提升计划,按照做强存量、做优增量的思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船舶修造及配套和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力争到2015年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70%。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以市北科技城、开发区科创园为载体,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五年提高到20%以上。积极实施传统产业改造计划,加快华能天电上大压小项目建设,推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实现裂变发展。积极实施重点骨干企业扶植计划,力争建成1-2家百亿级企业集团。

强势推进都市型农业优化发展。万顷良田为载体,以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建设,确保都市型现代农业和菜篮子基地如期建成。积极引进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区域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健全平等互利、互惠互助的一体化经营机制。重点打造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发展。

强势推进优质项目快速集聚。突出特色开发、功能创新、能级提升,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科技城以及园中园等载体建设,进一步形成集聚集约、优势互补的开放开发格局。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引园区、引业态、引要素和引才智力度,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强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项目的招商,加快领军型项目的突破,着力形成重大项目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健全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快项目建设,力争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冲刺1000亿。

(三)全力打造创新港闸

全力打造创新港闸,就是以创新驱动发展,让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在港闸加速转化,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港闸快速成长,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在港闸不断涌现,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在港闸脱颖而出,努力把港闸建设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富集之区。

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合作,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确保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建成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城区

建优创新驱动发展载体。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注重大院大所的引进,新增科技基础创新平台35家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26万平方米,吸引软件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入孵企业100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开发建设市北科技城创新平台,打造以天安数码城、紫琅科教园为主体的数字科技产业带和以生物科技园、牛津科创园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带,建成一城两带科创园区集群。

建强创新驱动人才队伍。围绕发展重点,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五年力争引进领军型双创人才10名以上,重点产业高层次双创人才20名以上。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建设,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各项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

(四)全力打造长安港闸

全力打造长安港闸,就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形成综合治理、有效管理新格局,实现区域长治久安,努力把港闸建设成为秩序优良、社会安定、人民满意度较高的平安之城、和谐之区。

强化源头治理。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和前提条件,对涉及重点领域的重大决策、项目、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稳定风险双评估,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重点环节,针对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保护等涉众矛盾,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久诉不息、久访不止等涉法涉诉矛盾,建立经常性排查、专项排查和滚动排查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服务管理措施,使排查化解过程成为解民忧、办实事的过程。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管理资源,实行一体化领导、一站式管理,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六大创新十大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群众诉求表达、社会矛盾排查和预警、社会矛盾调处、信息资源共享、社会舆情汇聚和分析、应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等七大机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实施人本化管理,加快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建小区管理体系,强化基层社区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和非企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着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推进征地拆迁农民个人身份与经济身份相分离,变村、社区双重管理为社区属地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着力构建融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会救助、福利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实施科技防范入户工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铲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积极推进六五普法,着力提高全区法治化水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和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全力打造幸福港闸

全力打造幸福港闸,就是坚持把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建设,更加关注群众的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确保民生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支出增幅,努力把港闸建设成为富裕安康、文明祥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福地,成为全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

大力度推进居民收入倍增。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总体实现群众收入5年翻一番。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高度关注农村居民、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五个群体的增收,努力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大力度拓展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经济拉动、创业带动、培训促动、公共援助联动的就业支撑体系,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居民都享有就业机会,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重残人员救助、慈善救助为补充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社会救助体系。

大力度建设以安置房为重点的保障房。把安置房建设和安置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优先规划、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给予资金保障,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安置工作准时到位,确保群众满意,力争五年安置房建设总量不少于500万平方米。加快限价房、公租房建设,推进危旧房片区改造,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危旧房住户的住房保障问题。

大力度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积极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培育以北城系列为重点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优质医疗平台建设,力促建成1-2家三级乙等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文化创意、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引导文化消费,力争文化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提高到5%。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公众开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人口和计生服务,提高优生优育水平。适应老龄化社会趋势,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事业,切实做好关心下一代、老干部、双拥和国防教育等工作。

大力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示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文明市民跨越。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城乡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让文明新风吹遍港闸大地。

以党建新工程推动发展新跨越

开创建新城、促转型新局面,关键在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一、突出思想建设,着力营造人人思进的浓烈氛围

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依托北翼新城讲坛、干部在线学习等载体,多渠道开展富有成效、形式多样的系列学习活动,不断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围绕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主题,以思转型发展之路、思破难发展之策、强化主体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双思双强系列活动为主线,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着力解决转型发展的思维理念问题,跨越发展的信念信心问题,率先发展的斗志拼劲问题,提升精气神,激发创造力,汇聚建新城、促转型的强大合力。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法,寓教于服务之中,寓教于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舆论宣传,不断增强港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

二、突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转型发展的工作能力

树立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提拔使用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一把手,要优先从思想品德好、勇于担当发展重任的人中挑选,从有工作能力、有创新理念、有干事魄力、有实际业绩的人中挑选,从经过基层一线艰苦繁重岗位锻炼的人中挑选,从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中挑选,进一步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激发干部干大事的良好氛围。创新竞争择优的选任机制。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推公选、公推差选等机制,健全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制,落实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扩大民主,强化监督,真正让有潜力、有活力、有能力的干部,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擂台上脱颖而出。构建学用结合的干部培养平台。针对建新城、促转型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等新实践,继续开展多门类、多层次的干部专题培训。坚持新提拔的干部到拆迁、信访、矛盾调解等难点岗位锻炼,健全区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区机关与街道(开发区)中层干部双向交流等机制,五年内选派100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锻炼。加强党政后备干部、5100干部、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重在绩效的考评体系。总结完善街道、开发区和区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考评档案,强化结果运用,为正确评价和合理使用干部提供保证。

三、突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创先争优的战斗堡垒

进一步拓展党建工作领域。坚持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并举,健全组织体系,改进工作方法,做到经济和城市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积极顺应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在加强农村、机关以及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社区党建工作,实现社区党建与建新城、促转型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坚持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作为首要任务,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标准,总结提升四诺两争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改进工作,不断提升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协调的水平。针对转型发展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整体活力。从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着力构建覆盖全面、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党员管理新格局,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入党,改善党员结构,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充分调动基层同志的政治热情和工作激情。

四、突出作风建设,着力塑造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落实123联系群众制度,以千家万户问民情、千方百计解民难大走访活动和为基层多服务、为群众多办事双为活动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集中力量每年兴办一批为民实事项目,以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以治庸、治懒、治慢为重点,推广一线工作法,引导党员干部少坐办公室、多到一线去,少迎来送往、多深入基层,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不断强化效能监察,对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明确落实责任,严格责任考核,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对工作敷衍失职、推诿扯皮、落而不实的,严肃查处,追究责任。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继续实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及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更加有效地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突出民主政治建设,着力优化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完善领导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加强区委和区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全委会工作制度和常委会议事规则,健全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不断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积极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重点,深入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支持两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支持人民团体按章开展工作。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

同志们,港闸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美好蓝图鼓舞人心,我们豪情满怀;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我们倍加珍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抓敢干、多谋善干,不断开创港闸发展新局面,为迈入主城区、率先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高港

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在中共泰州市高港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王建

(2011年6月26日)

同志们:

中共泰州市高港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高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委和区纪委,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泰州市高港区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各位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高水平完成率先全面达小康目标

过去五年,全区上下紧扣建设苏中两个率先先导区发展定位,万众一心谋发展,奋勇争先求跨越,超额完成区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全面达小康顺利实现,三年翻番圆满完成,五年翻两番按节点有序推进。2006、2008、2009年均获市综合考评二等奖,2010年获一等奖。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又好又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两手齐抓,经济发展高位增长。2010年,实现GDP112亿元(不含市直工贸体制调整后的新增部分,下同),是2005年的3.1倍;财政总收入31.0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1.5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和3.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458.832.8调整为2010年的6.757.33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3.4亿元,是前五年的4.4倍。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医药、船舶、粮油食品、电子信息、汽摩配件、壁纸等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五年新增过亿元企业25家,益海粮油、口岸船舶、三福船舶等3家企业销售均突破50亿元。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4.5亿元,是2005年的4.1倍。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红星美凯龙、金港国际商业广场、时代广场、国源大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高港综合物流园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有商业银行、地方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竞相发展,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园区加快建设,高港现代农业园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0年全区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46.1%。建筑业施工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实现建筑企业增加值21.5亿元,是2005年的4.3倍。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成效斐然。坚持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五年新批外资项目116个,累计协议注册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22.9亿美元,分别是前五年的3.6倍、3.4倍和15.2倍。创新型经济突飞猛进。高港成为全国蓝火计划正式实施的首个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创建顺利通过考核,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1.1%。园区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实行园区代管镇街的行政管理体制、区财政与园区财力增量分成的财政体制,全力支持园区加快发展,核心港区成为全市战略发展重点,千亿级沿江产业带的构架初具规模;高新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家中国壁纸产业基地、全省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临港经济园全面启动建设,致力打造现代科技新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引导企业走品牌化、标准化,资本化、上市化,信息化、高端化之路,2010年全区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名牌产品28个、著名商标11件,5家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4项,质量兴区先进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人才资源支撑力更加凸显。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着力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五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36个。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有序推进。坚持同城化和一体化统筹推进,城市形态不断优化。高水平编制城乡规划。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三大园区、滨江新城、凤湖新区控制性详规和口岸(柴墟)水景街区、京沪立交功能区、滨江新城核心区、江滩公园的城市设计,委托国内专业机构整合全区规划成果,对中心城区进行整体设计。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开发和六同阳光动迁工作机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城市开发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五年新增城市道路47.5公里,五纵九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新建农民集中居住新社区110万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口岸(柴墟)水景街区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5亿美元的台湾国际新城和80亿元的明发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与中建八局合作投入60亿元整体开发滨江新城,城市片区开发取得突破。城投中心等融资平台不断做强,五年城建投入累计达320亿元,是前五年的5.1倍;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6.8%。高标准优化城乡环境。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和农村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创新实施个人建房分类管理和居民住房一户一卡制度,违法建设防控、秸秆烟害防控及综合利用工作市区领先。统筹抓好国土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土地执法模范区。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以人为本,人民生活全面小康。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并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高港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大泗、胡庄、孔桥新卫生院建成运营,东部乡镇长江水入户工程全面完成,高港城市频道进入数字电视传输平台,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开放,中医院、世代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镇街宣传文化中心等便民惠民工程进展顺利,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成省级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圆满完成人口、经济、农业三大普查工作,受到国家表彰。强化民生价格监管,全区价费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五年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6年保持全省最低水平,2010年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0%和100%,新增失地农民参保率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弱势群体14类救助对象全覆盖。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1038元和95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99.5%和81.2%。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凝心聚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有机统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村(社区)、1+1城乡共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江放歌大江讲堂大江论坛大江儿女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形成特色品牌,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民主政治建设富有成效。区人大、政协主动参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中心工作,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德谋发展、同频共振抓落实、同舟共济促和谐,形成了党委执政、人大督政、政府行政、政协参政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三大直评活动,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积极向村(社区)延伸,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做法得到全国总工会的充分肯定。人民武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安法治建设全国先进。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平安高港建设实现八连冠,被评为全国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区。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全面落实司法机关全程参与区委、区政府决策制度,法治高港建设全省领先,被评为全市唯一的首批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区。

五年奋进,我们突出党建创新,执政能力明显提升。坚持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同岗同级学习与思考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开设领导干部能力建设讲坛,着力提升各级干部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向全社会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2批次30名,公推直选永安洲镇党委领导班子,圆满完成区、镇政府机构改革和村居两委会、镇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创新实施强基工程区财政每年拿出上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用于村居组织建设、改善村居干部工作待遇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在全省率先成立村居社会事业工作站和村居干部协会,创新举措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充分肯定。不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开展三服务、三尊重一岗双责三服务、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大走访等活动,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向全社会公开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干部作风进一步优化,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具有高港特色的惩防体系。全面推行三责联审,审计监督成效明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有效保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与此同时,统战、对台、双拥、史志档案、老干部、老建会、关心下一代、共青团、妇联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奋斗成就事业,开拓实现跨越。五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是:

1.必须始终坚持审时度势、积极作为,在科学发展上不动摇。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开阔的视野研判形势,以清醒的头脑审视自身,以前瞻的举措应对挑战,针对产业层次不高、城市功能不全的实际,致力集聚产业、集聚人气,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立足打基础、谋长远,精心编制各类规划,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超前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顺应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六化战略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富有高港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必须始终坚持不甘落后、勇于争先,在率先发展上不放松。五年来,我们坚持把跨越争先作为第一追求,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在提升标杆中激发斗志,在区域竞争中不甘落后,主动自我加压,奋力自我超越,先后确立了三年翻番五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广大企业家勇创新业,敢创大业,千方百计抓研发,精益求精创品牌;机关各部门高效执行,优质服务,求真务实抓落实,尽心尽责促发展;广大镇村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知难不畏难,吃苦不言苦。全区上下团结拼搏,勇创一流,呈现出连年争先进位的良好势头。

3.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创新发展上不停步。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创新突破作为第一本领,面对非县非区的体制束缚、资源要素的诸多制约,大力弘扬精神状态也是生产力的创业精神,直面矛盾不回避,迎难而上不退缩,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着力创新发展思路、调优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统筹力、执行力、影响力,办成了不少化不可能为可能、变不现实为现实的事,占得了发展先机,增创了发展优势。

4.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在和谐发展上不懈怠。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共建和谐作为第一责任,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文化多元化、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环境下,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各方经验,创造高港发展特色;广泛招引资本、吸纳人才,不断增添发展活力;加大对新划入地区的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凝聚民心民力,形成了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市级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广大企业家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团结奋斗;得益于历届四套班子和离退休老同志打下的物质基础、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此,我代表中共泰州市高港区第三届委员会,向为全区发展大局作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城市品位仍然不高,完善城市功能,集聚人气商气尤为关键;公共产品供给仍然不足,强化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十分重要;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创新管理方式,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各级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亟待提高,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更加紧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过程统一而又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由第一个率先第二个率先迈进,既是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也是高港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高港主题,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确立一个目标,推进两个翻番,坚持三个原则,实现五个率先,加快走出一条以经济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之路。

——一个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在序时进度上早于全市、快于苏中,在实现程度上高于全市、好于苏中。

——两个翻番:一是既定的五年翻两番,即到2012年底主要经济指标比2007年翻两番;二是新的三年翻番,即到2015年底主要经济指标比2012年再翻一番。到十二五末,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

——三个原则:一是在发展内涵上要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融入苏南先行区、临港产业集聚区、和谐美好港城区相吻合;二是在发展路径上要与集聚产业、集聚人气,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相统一;三是发展标准上要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相一致。

——五个率先:一是发展更科学,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上率先开放创新成为主导动力,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高新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二是社会更和谐,在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上率先。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诚信友爱,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是文化更繁荣,在建设文化高港、提升发展软实力上率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四是生态更文明,在建设国家生态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上率先。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绿环水绕、生态宜居,实现低碳绿色增长。五是人民更幸福,在推动创业富民、致力改善民生上率先。终身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全覆盖,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尊养、住有宜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有机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中国经济地位持续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级战略加紧实施,中国医药城产业化、资本化、人才化进程加快推进,将为我区今后五年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助力;我们有基础,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持之以恒的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的园区功能,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代表的重点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人和政通的发展环境,将为我区今后五年的跨越发展激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我们有信心,过去的五年,全区上下在复杂形势下快速反应、抓住机遇的能力,在困难挑战中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能力,在区域竞争中扬长避短、善于突破的能力显著提升,这是我区今后五年跨越发展的不竭源泉。只要我们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乘势而上,在苏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

(一)致力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品牌化、标准化,资本化、上市化,信息化、高端化,形成高港转型升级的鲜明特色。

1.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方向,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互促共进。一是加快做强先进制造业。按照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大力培植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船舶及海工装备、粮油食品、壁纸、汽摩配件等优势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攀升;推动医疗器械及耗材、起重吊索具、健身器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二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壮大生产服务业、培植高端服务业、优化生活服务业的思路,依托港口、道口优势,突出服务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升生产服务业能级;培育发展商务楼宇经济、企业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集聚一批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产业,不断提升高端服务业占比;加快核心商圈开发建设,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托幼养老、家庭服务,不断提高生活服务业质态。确保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着力壮大现代高效农业。按照农业产业化、农村生态化、农民职业化的思路,引导农民联合组建合作社、农场、公司等各类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力争土地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80%以上,高港现代农业园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以三大园区为主载体,全面提升开放开发水平。按照高港就是一个大开发区、大试验区的要求,更加重视功能开发、创新驱动、内涵提升,力争十二五末三大园区经济总量突破双千亿,其中核心港区达1000亿元、高新区达500亿元、临港经济园达500亿元。一是加快提升承载功能。核心港区要以建设现代港口为目标,加快集装箱码头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和通关服务功能,提升港口信息化水平,积极申报港口保税物流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新区要围绕产业特色,建好研发设计、检测中心、交易市场及创业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临港经济园要按照现代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为高新产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二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按照产业集聚、产品集合、企业集群的思路,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项目和行业关联度大、互补性强的项目,不断壮大区域产业特色。更加注重项目内涵,突出新兴产业、高端产品项目招引,力促项目快落地、早见效。力争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每年招引超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项目3-5个。优化外贸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对外工程承包,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三是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深化完善园区代管镇街管理体制,加大园区经营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创新力度,促进三大园区项目、人才、资源联动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提升。大力推进跨江联动开发,引导城区企业出城进园退二进三,鼓励镇街共同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全面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资本化运营,增强园区造血功能。

3.以企业为主力军,加快形成创新发展优势。品牌化、标准化,资本化、上市化,信息化、高端化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核心是产品、技术、资本的有机融合。要鼓励引导广大企业加快由创小业向创大业转变、由加工配套向品牌配套发展、由技术嫁接向资本嫁接攀升,持续实现规模扩张、质态提升、高端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销售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以上、过5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5%。一是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工程。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名牌申报、名标注册工作,实施区内新兴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思路,着力引导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建设汽车天线、LED光源、壁纸、起重吊索具等行业检测中心,把优势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培育更多行业小巨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区企业平均商标持有率达3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10件。二是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工程。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加快与上下游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股份化改造,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指导企业加快模拟上市,吸引国内外创投、风投、基金参与企业股改上市,力争十二五期间上市企业超过5家。三是深入实施创新联盟工程。充分发挥蓝火计划平台优势,引导园区、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校企联盟等创新载体,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组建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好青年拔尖人才千人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力争十二五期间,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60个,建成产学研联合体60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和科技型企业总数实现倍增;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0个以上。

(二)致力城乡一体,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最直观体现。要坚持城乡互动、共同繁荣,推进同城化、一体化、生态化,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江港城。

1.加快南进东扩,迅速优化滨江城市形态。坚持拉框架、强基础提功能、展形象并举,加快城市南进东扩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年均城建投入超100亿元。一是提升规划品位。淡化镇街行政区域概念,编制完善城区36平方公里控规,实现各片区规划无缝衔接,建成城市规划展示馆。抓好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城市形态设计,使城市整体风格更加和谐、协调。建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咨询制度,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严格规划监管,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二是加快建设步伐。滨江新城要加快建设,形成集文化展示、健身养生、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长江外滩和集行政办公、金融贸易、高档商住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凤湖新区要拉开框架,整理环境,围湖造景,吸引文化创意、现代金融、高等教育等项目落户。京沪高速立交功能区要快出形象,形成区域商贸中心。口岸(柴墟)水景街区要全面建成,充实柴墟八景历史文化内涵,重现河街相依、商业繁荣的景象。策应大桥北接线、京沪高速扩容改造以及东风南路、231省道建设,加快城市交通扩容升级,形成七纵十横的城市道路网络。今后五年,城建任务重、标准高,要进一步创新融资思路,提升融资水平,保障资金需求;继续推行六同阳光动迁工作机制,落实惠民利民措施,依法规范开展城市动迁。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推动城管、公安、交通之间的数字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严格控制违法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物管水平,营造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

2.加速组团拓展,不断推动中心镇特色发展。按照城市组团的标准,深入实施十个一工程,努力将白马、大泗、胡庄等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心镇。一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各镇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抓好工业集中区质态提升的同时,白马镇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大泗镇要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加快牧院药博园、供销产业园建设;胡庄镇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修编完善镇村规划,制定土地计划全区统筹、有偿调剂的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各镇加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抓好土地整理、老庄台撤并,着力建设一批品位高、功能全、质量优的新型社区。大力引导、鼓励农民进镇进城,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三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尽快启动东进路(刁铺至胡庄)建设,继续提高镇村公路等级,加快发展公交事业,使东部乡镇与中心城区联系更紧密。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大力改善水务设施。加快推动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东部乡镇延伸,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3.加强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生态是资源,是品牌,更是民生的理念,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全力促进绿色增长,积极打造宜居环境。一是大力开展生态创建。积极推广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绿色建筑。核心港区、高新区率先建成省级生态园区,所有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70%以上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力争2013年全区建成国家生态区。二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确保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幅提高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大力提升城乡环境。坚持以水活城,完善水系规划,加强水系沟通,推进雨污分流,建立较为系统完整的城乡排污体系,确保城区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均达100%。坚持以绿秀城,深入推进生态林网、绿色通道、村庄绿化、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水绿相依、城林交融的滨江港城特色风貌。

(三)致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生活现代化。生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1.实施收入倍增工程,让人民生活更为富裕。居民收入五年倍增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抓紧制订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兑现。一是拓宽增收渠道。坚持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突出抓好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二是提升增收本领。以城市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经营管理、职业技术、岗位技能等培训,不断提升群众持续增收的本领。三是健全增收机制。加强融资担保、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平台建设,不断健全创业扶持体系。严格执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规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让劳动报酬与企业效益同步提升。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生活更加舒心。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制度性和长效性。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非盈利性公办学前教育,力争十二五末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学校与高校、企业、园区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认真落实人口和计生政策,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降低新生儿缺陷率。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建立覆盖城乡、自由转接、优势互补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相结合,在向全区80岁以上老人足额及时发放尊老金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安享晚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让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医保、救助等标准,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3.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把文化高港建设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持续推动力,以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一是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将国家测评标准转化为日常工作标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继续推进大江系列宣传文化品牌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强化市民教育,着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市民争做讲文明有礼貌、讲道德守秩序、讲友爱促和谐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在提升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功能的同时,高标准建设幸福蓝海国际影城、区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职工文化教育中心和镇街宣传文化中心等阵地,高质量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和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让人民群众文体活动有阵地、休闲娱乐有品位、展示身手有舞台。三是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更大的投入扶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更优的政策引进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一批基层文艺骨干,创作一批富有高港特色的文艺精品。

(四)致力管理创新,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领域。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1.强化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大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四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扎实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二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坚持法院、检察院和法制部门全程参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提前介入中心工作等制度,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健全执法工作机制,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司法公平正义。

2.深化平安高港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坚持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和经济效益双评估制度,全面落实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滚动排查机制,深入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等活动,扎实抓好重点人员教育疏导工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及时、处置得当。二是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用好1%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加强镇街政法综治中心和村级综治办、调解室、警务室规范化建设,深化星级安全村居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构建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沿江最安全地区三是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评估机制和风险评估档案,建成电子安全监管系统,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创新社区管理机制。针对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实际,积极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会(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会事业工作站、工会)的社区管理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形成社区党组织统筹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属地两新组织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将1%强基工程专项资金1%社会管理专项资金更多地向社区建设倾斜,加强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社区有人管事、有房议事、有钱办事、有章可循。三是着力抓好社区服务。按照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村居社会事业工作站功能,推进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进社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提升执政能力,锤炼引领发展的过硬本领。提升统筹力,在战略谋划、战术指挥上求突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路已经明晰,最重要的就是以具体的战术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从战略着眼、战术着手,一手抓战略层面的全局谋划,一手抓战术层面的具体指挥,将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高港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既要站在高处谋事,更要沉到基层办事,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提升执行力,在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上下功夫。旗帜鲜明地倡导真抓实干、少说多干、埋头苦干。各级干部对区委的决策部署要准确领会,高效推进,务求必成,真正做到思想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措施上高人一筹。提升影响力,在与时俱进、示范引领上作表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是全区上下的共同事业。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见强思超的工作激情,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感染同事,带动群众,推动工作。要勤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理念,敏于接受新事物,以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造就堪当重任的中坚力量。以鲜明导向引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立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的用人导向,注重在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真正把身处攻坚克难第一线、甘为发展担责任、扎根基层作贡献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创新方式选配干部。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公开选拔、差额选任、公推直选力度,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制度,把更多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一线经受考验、增长才干。以科学考评激励干部。健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优化考核办法,严格目标管理和过程控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突出固本强基,打造创先争优的坚强堡垒。加强村居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放大强基工程效应,加大村居干部教育培训和考核激励力度,使村居干部的能力水平与肩负责任相匹配、工资待遇与发展实绩相挂钩,加快由农村干部向社区干部转变。实施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依托村居干部协会、村居社会事业工作站等平台,促进他们尽快熟悉情况、适应岗位、融入社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开展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变身份提级不挪位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区域设置党组织的新模式,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统筹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优势互补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工作载体,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激发广大党员比作为、创先进、争优秀的激情。

4.弘扬优良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弘扬亲民爱民之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中间,真心实意地和群众交朋友,倾情倾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提高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水平。弘扬艰苦奋斗之风。越是经济发展、条件改善,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坚持勤俭办事的传统。各级干部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奢侈享乐,严格控制办公经费支出,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弘扬清正廉洁之风。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治乱、惩治腐败、基层直评等六大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具有高港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管,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赢得民心、树立形象、保障发展。

同志们,高港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肩负使命神圣光荣。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负责任的作风,闯新路、重实干、创佳绩,为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高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认清新形势开启新征程

为建设幸福美好现代化新高邮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丁一

(2011年6月1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高邮进入十二五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两个率先、建设三个扬州新要求,回顾总结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发展举措,选举产生中共高邮市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共高邮市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为建设幸福美好的现代化新高邮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高邮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在全面达小康的宏伟征程上追赶跨越的五年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高邮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建设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弘扬新时期高邮精神,抢抓机遇、埋头实干,披荆斩棘、奋力追赶,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的奋斗,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经济运行质态不断提升,2010年实现GDP25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35.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倍和4.1倍。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壮大,2010年全部工业产值跃上千亿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5倍和5.2倍。科技创新日益活跃,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65亿元,是2005年的10倍。建筑业在深化改革中加速扩张,2010年建筑企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是2005年的4.9倍,跻身全省建筑强市行列。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建成现代高效农业79.2万亩、农村三大合作组织824家,连续三年被评为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2.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350.232.5,二三产业比重五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这五年,我们还干成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全市上下团结奋斗,提前两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

五年的奋斗,开发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凸显。始终突出园区大开发、招商大行动、项目大建设,以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各类园区发展迅猛。十一五期末,全市各类园区累计开发面积36.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35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8.5平方公里、1359家企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86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335亿元,均是十五的7倍;累计出口11亿美元,是十五的2.9倍。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加、速度不断加快、体量不断攀升,特别是去年成功落户了一批10-60亿元的重特大项目,有力促进了产业提升、发展提速。

五年的奋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高起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中心市区集聚带动功能明显增强。五年来,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198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3.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21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5.8%。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以撤县设市20周年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实施了城市东入口、文游广场、净土寺塔广场、珠光路、通湖东路、海潮东路、盐河、大小淖河、北澄子河等一批重点工程,创成了江苏省园林绿化城市,拉开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形象,振奋了民心士气。集约节约用地成绩显著,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土地执法模范市。城乡交通环境显著改善,建成三级以上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169座,形成了市域公路网络化、对外交通快速化的大交通格局。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关闭三高一低企业56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11%。国家生态市创建进展顺利,18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镇验收,高邮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五年的奋斗,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坚持惠民、利民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幸福指数,全面小康创建群众满意率80%以上,名列全省前茅。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073元、88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1.8亿元,比2005年增加80亿元。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达50万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改造农村草危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3.9平方米和40.5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保和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结对帮扶、慈善救助、光彩捐助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大力推动平安高邮、法治高邮建设,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文化高邮建设深入推进,顺利接受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创成省体育强市、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五年来,我们还摘取了多项国家级桂冠,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市、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中国路灯制造基地等一个个金色名片,有力提升了高邮的知名度、美誉度,拓展了高邮发展的新空间、新平台。

五年的奋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开办周末课堂75期,举办干部培训班96次,先后选送400多名干部赴高等院校、各级党校和先进地区学习深造,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公推公选、阳光选任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逐步完善,顺利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圆满完成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和乡镇党委及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加强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集聚步伐不断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得到统筹协调推进。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力度加大,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机关党建工作围绕服务大局深入开展,全市党建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四线六心工作法,努力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坚持清风惠农、执纪为民,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坚持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坚持重大事项向党外人士通报协商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人民武装、国防教育、双拥、知识分子、群众团体、老干部、民族宗教、残疾人、外事侨务、对台和港澳工作等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我们深深感到,五年来的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归功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83万高邮人民的团结拼搏,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归功于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高邮市委,向所有为高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给予支持、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我们坚定不移地以解放思想破除发展障碍,以创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每一轮思想大解放都赢得了发展大提速,每一次创新突破都推动了工作大进步。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动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优先。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抢抓发展机遇,在形势有利的时候,奋勇争先,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力促进了全市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把挑战当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实现新的跨越。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坚定不移地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增强了发展实效,惠及了人民群众,赢得了百姓口碑。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研,充实完善四线六心工作法,带着深厚感情、政治责任和敬畏之心做好群众工作,就一定能够为加快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真抓实干。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干部能力作风建设,要求广大干部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在岗、在行、在状态,推动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作、同频共振干事业的良好局面。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弘扬四干精神,干字当先,实绩为本,就一定能够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大潮中走在前列、再创辉煌。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坚定不移地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勤政廉政为民,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营造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环境。在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始终强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一定能够更好地统揽全局、驾驭全局、推动全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够多,做大总量与加快转型的任务仍然紧迫而艰巨;二是土地、资金、人才、用工、电力等要素的制约加剧,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有待进一步创新;三是乡镇发展不平衡性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四是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五是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向着建设幸福美好的现代化新高邮奋勇前进

今后五年,高邮将进入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要求,已经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地方,要巩固发展全面小康成果,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既是省委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也是确保高邮在新一轮发展中不落伍、不掉队、不被边缘化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肩负的新使命,准确研判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谋划未来的新蓝图。

未来五年,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银行预测,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总体依然向好,预计2011年和2012年的实际GDP增长分别为9.3%和8.7%。从国际看,虽然西亚、北非、中东等地区局势不断动荡,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但第三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释放新信息,日本福岛地震对全球能源战略调整及产业发展的影响,国际产业对我国东部地区转移趋向中高端环节,为我们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回归正常化,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逐步释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效应加速显现,在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转型势头强劲的新起点上,只要我们十分珍惜机遇,敏锐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够赢得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未来五年,我们正处于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黄金发展期。随着一批重特大工业项目的实施,我市的产业基础将更加坚实,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产业配套将更加完善,产业特色将更加明显。随着苏中江都机场、连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扩容、S237、S333及新民滩特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接轨沿江、融入宁镇扬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将更加活跃。随着我市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进一步释放、彰显,将催生更强劲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的发展经验,锻造了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善招商、抓项目的优秀干部,培养集聚了一大批企业家团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诸多优势叠加汇集,必将支撑和助推我们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未来五年,我们正处于竞争压力加剧的攻坚关键期。今后,土地、信贷等生产要素的从紧安排将成为常态,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深远,通货膨胀风险仍然存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增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对我们提出了破解要素制约的挑战性课题;经济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加大,对我们提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复杂性课题;周边地区迅猛发展的超越态势、区域竞争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对我们提出了不断增创新优势、全面增强竞争力的紧迫性课题;乡镇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的现实状况,对我们提出了做强特色板块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课题。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理性面对,积极应对,合心合拍合力,打好攻坚战,赢得新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两个率先、建设三个扬州新要求,以融入沿江为目标,以创新突破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树立后发先至的志气和决心,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一个跃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市排名中跃升5位。实现两个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分别超1.6万元、3.4万元。实现三个高于:GDP增长速度高于苏中平均水平,到2015年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到2015年突破1000亿元。总之,未来五年,我们就是要跑出高邮速度,加快融入沿江,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新高邮,建设一个小康水平更高、现代化图景初现的新高邮,建设一个让全市人民感到幸福美好、引以自豪的新高邮!

在今后五年工作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坚持好中求快、以快促好,在加快上下功夫,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加快实施一批重特大项目,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态,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实现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切实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把高邮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的地区。

——更加突出改善民生。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解决好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出行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更加突出基层基础。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重心下移、关注基层,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更加突出党建创新。以实施党建创新工程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活动载体创新,大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把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上来。

三、全力建设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现代化新高邮

建设幸福美好现代化新高邮,需要举全市之力、汇万众之智,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立足高邮发展的新阶段,顺应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切实推进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奋力融入沿江、接轨苏南,全力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现代化新高邮。

(一)着力建设产业强、园区强、综合实力强的现代化新高邮。产业强则经济强,园区强则城市兴。要以转型升级为抓手,积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柱、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千亿级经济开发区、千亿级新能源新光源产业、千亿级机电装备制造业和千亿级建筑业,推动高邮经济跃上沿江发展平台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心无旁骛地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和工业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第一任务、首要产业的要求,集聚共识、集聚资源、集聚力量,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产值突破3700亿元。高起点制订产业规划。深入研究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密切关注、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向,进一步找准和明确十二五及更长时期高邮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和目标,引领高邮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制定实施千亿产业发展计划,促进新能源、新型照明器具等新兴产业尽快成长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引导机械电子、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加速高新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两新三主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着力壮大企业规模。坚定不移地推进微小企业进规模工程重点企业上台阶工程,加快制定、精心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创造条件,引导和推动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信誉高、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名企业,到2015年,力争培植10亿元企业30家以上、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600亿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推动企业上市,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力争5家以上企业成功上市,培育上市储备企业20家以上。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创新与综合应用,十二五期间培育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家以上、示范企业1-2家。要大力拓展建筑市场,进一步打造高邮建设品牌,到2015年,建筑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2、深入推动开发开放。策应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和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在更大空间推动开发开放,是高邮的历史机遇;以更大力度推动开发开放,是高邮加快融入沿江经济圈的必由之路。要立足沿湖、沿河、沿路等区域优势,进一步优化全市开发开放布局,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加快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各类园区以完善规划为引导推进有序化开发,以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特色化开发,以活化机制为动力推进市场化开发,以化解要素瓶颈制约为突破推进集约化开发。市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提升集聚、服务、融资和创新功能,保持重大项目集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的强劲势头,建成省级创新型园区、省级生态园区,努力跻身苏中开发区前列。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要进一步高点定位、科学规划,进一步在项目引进、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特色发展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推进园区走特色化、高新化、品牌化之路。乡镇工业集中区要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提升建设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板块特色。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扬长避短,打好乡镇牌,不断激发乡镇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市、镇协调发展。对乡镇、园区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考核,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和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完善飞地政策,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更加注重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企业招商,更加注重招大商招外商,更加注重投资与效益、体量与强度相匹配,十二五期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14亿美元,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650亿元。积极推动外贸扩张,优先扶持和发展技术密集型机电、光伏等产品出口,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自营出口超6亿美元。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重大项目作为第一支撑,持之以恒实施大项目战略,加快建成60亿元康博高纯硅、20亿元华新光伏、20亿元风力发电等一批重特大工业项目,确保今后五年建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0个以上、投入超过1000亿元。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目前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扬州居于后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服务业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城市活力、增加就业、加速富民的重要意义,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不断完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加快培育文游中路、秦邮路、北海商圈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东部中央商务区,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连锁超市、购物中心、美食广场、星级影院等入驻高邮,做活做优服装、家具、钢材、灯具、水产等一批专业市场,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突破提升,规划建设特色软件产业园,为高邮未来信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业拓展提升,创新活化金融业务,促使金融信贷增长先于、快于、高于经济发展增长,每年引进金融机构1家以上,努力创成省金融生态示范市。重点推进波司登物流园、运河港口仓储物流园、诚信物流园、红太阳物流园建设,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力争到2015年全市物流总营业额超10亿元。要加快发展旅游业。集中力量打造盂城驿、文游台、东湖湿地、界首芦苇荡、天山汉文化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扮靓珍珠、串珠成链,打响东方邮都、帝尧故里、滨湖名城、回族风情等旅游品牌,把高邮打造成为文化特色彰显、乡村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为高邮的支柱产业。

4、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安民产业、基础产业,也是高邮的富民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要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我市农机现代化水平。要加强科技兴农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机食品转换基地2.5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0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0个,建成国家重要的有机食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新型农民塑造工程,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要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围绕鸭、鹅、蛋、米、虾、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成一批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园区,90%以上的村建成高效农业特色专业村,到2015年设施农业达20万亩。要建立农业现代经营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不断完善机制,提高运行质态,确保三大合作组织稳定在1000家以上。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确保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二)着力建设创新驱动、改革推动、活力涌动的现代化新高邮。创新驱动是十二五发展的核心战略,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构筑人才高地,让一切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活力在高邮竞相迸发,让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源泉在高邮充分涌流。

1、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把科技作为创新之要,全力以赴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邮特点、富有成效的科技创新之路。要强化目标引领。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乡镇创建工作,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高邮制造高邮创造转变。要强化产业支撑。制定实施产业创新升级计划,设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到2015年,科技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3%以上。要强化主体支撑。加快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支持企业建立两站两中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强化投入支撑。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和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引导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推动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要强化服务支撑。加快建设一批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研发、技术、检测、科技信息公共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支撑。要强化产学研支撑。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建设光伏、电缆、照明等重点产业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努力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创意载体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力培育知识、人才密集的高附加值企业,加快发展智慧经济,建设智慧城市。

2、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今后五年,我们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要创新完善管理格局。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强化源头治理。完善推进阳光三问,阳光问政推动决策管理民主化,阳光问责推动行政和执法行为规范化,阳光问效推动工作成效最大化。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切实维护公民利益权益,正确理性引导人们的思想。把顺应民意与解决民怨民忧民盼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良好秩序,为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大机制,加强信息研判,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做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实现矛盾排查常态化、问题化解及时化、应急处置规范化。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做好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网络,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打造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使之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可靠力量。要用好管好互联网,真正使互联网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真正掌握互联网使用管理工作主动权。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优势是发展的最大优势。要以亲商、安商、富商亲民、爱民、为民为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阳光型、效能型、创新型政府。要优化服务。完善落实部门挂联企业、项目服务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把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集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效能监察、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要提高效能。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审批系统,减少审批环节,清理收费项目,规范中介组织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大力治理中梗阻,强化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要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行政村组撤并,适时调整乡镇财政体制。全面推进社保、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改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顺应人民群众期待、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事业体制。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引导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大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走上现代企业之路。

4、倾力构筑人才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力、科技生产力、人才引领力三力融合,打造人才高地,抢占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强人才规划。面向十二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制定人力资源和人才工作发展规划,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要加大人才投入。确立投资人才就是投资高邮未来的理念,逐年提高人才基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突破2亿元、占比4%以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政策的激励效应。要加强人才集聚。突出高端人才集聚,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全面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集聚工程,确保今后5年全市新增高层次领军人才100人以上,新增产业发展急需专门人才1000人以上。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积极组织实施绿扬金凤计划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名医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工程等八大人才工程,为高邮融入沿江、跨越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通过政策激励、荣誉鼓励、重点培养,不断提高企业家能力素质,造就一批有眼光、会思考、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

(三)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生态一流、面貌一新的现代化新高邮。绿色生态是高邮得天独厚的财富,改善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的重大责任。要把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积极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现代城镇体系,为城乡百姓提供最宜居最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1、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建设。放眼长远,调整优化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引导城市有序扩张、精明增长。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3%,中心市区常住人口30万人以上,扬州市级以上重点中心镇常住人口3万人以上。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地段、重点片区、重点部位,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致建设,打造更多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实施城市数字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低碳、节能、环保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让城市更加文明有序、靓丽和谐。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能源、交通、供电、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更好地迎接高铁、空港时代的到来,更好地适应区域性中等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创新推动集镇建设。把重点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菱塘、三垛、临泽和界首、卸甲等重点中心镇完善规划、做出特色,带动其他镇加快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三集中政策措施,让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化为市民。按照科学规划、控制布点、集聚人口、完善功能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2、提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抓住关键,扎实工作,把农村真正建成农民的美好家园、高邮的特色亮点。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好新农村建设百件实事工程,大力推进四有一责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切实化解镇村债务,增强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积极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到2015年,力争创成扬州市级新农村建设优美村3个以上、村级组织五项能力建设百强村8个以上,所有村建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标村。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水平,切实做好秸秆禁烧、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真正让农村环境干净卫生、整洁优美。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危桥改造任务,优化提升农村公路网络,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制定实施水利改革发展意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高城乡防汛防旱能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巩固和扩大区域集中供水推进成果,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市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对接与共享,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全面深入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创成国家级生态市,使生态文明成为高邮的重要品牌。要加强生态保护。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恢复和建设。要坚持低碳发展。鼓励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扎实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要强化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铁腕治污,刚性降耗,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提升环境质量。要打造森林城市。广泛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提升绿化品位,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

(四)着力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现代化新高邮。高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我们要秉承7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崭新的视角审视高邮文化,以全新的理念打造高邮文化,努力建设文明开放、文化繁荣、文脉彰显的文化名城。

1、建设文明开放之城。文明开放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加强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努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自尊自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重视关心下一代,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整合社会力量,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推动开明开放。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开拓的思维、开阔的胸襟和开明的举措,走出里下河,融入沿江沿海,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化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高全市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弘扬创新文化。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风气,激发人们创新创业的活力,为深入推进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奠定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要提升城市文明。全面推进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好市民评选、志愿者服务和学习、宣传、争做高邮好人等活动,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文明新风,提高市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城乡文明互动共融。

2、建设文化繁荣之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努力把高邮建设成为文化名市、文化强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制定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一批把握时代脉搏、体现高邮地域风采、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秦少游文化奖章汪曾祺文学奖的含金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周末大舞台、百姓学堂、秦邮文化讲坛、珠湖之波赛歌会、新年音乐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创新群众文化发展模式,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提升文化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层文化更大发展,推动新闻、出版、广电等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要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5年,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6%以上

3、建设文脉彰显之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高邮、提升发展软实力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市上下的共同责任。要把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作为我们对高邮这座城市因知而爱、因爱而行的过程,作为我们崇尚历史、传承文明的过程。要加大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力度。严格执行高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保护和抢救一批百年老字号、古民居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加快实施盂城驿扩容、龙虬庄遗址文化公园、清代当铺修缮、博物馆、汪曾祺纪念馆等重点项目,整理和保护好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科学制定非遗保护规划,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命名一批非遗传承人,力争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临泽高跷等列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积极开展文化名镇创建,创成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五)着力建设人民收入好、公共服务好、百姓心情好的现代化新高邮。民生大于天,幸福最关情。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巩固提升全面小康创建成果,真正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城乡居民过上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1、让人人拥有可靠稳定的好收入。让老百姓更富裕、更殷实,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把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要拓宽增收渠道。坚持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要促进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用工行为,实现充分培训、充分转移、充分就业。要重视做好企业工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让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在人民群众收入可靠稳定增长上。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技工队伍,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青年技工本地就业。要推动全民创业。通过放宽领域促进创业、降低门槛鼓励创业、重点帮扶支持创业,营造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社会氛围,鼓励返乡农民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创业兴业,掀起新一轮全民创业热潮。

2、让人人拥有均等完善的好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维护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现代化建设,让更加丰富、更高水平的社会事业新成果不断惠及全市广大人民。要办人民满意教育,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走在扬州前列。要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创建省人口均衡发展先进市。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巩固提升省体育强市创建成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健康保障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做好被征地农民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加快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新型社会救助,落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关心残疾人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打造光彩事业品牌,加快推进社会福利城乡一体化。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探索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房源,扩大经济适用房覆盖范围,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努力使困难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到公共租赁房。要切实加强拆迁安置小区、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社区管理服务,把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品质人居社区,让全体市民分享城市现代化带来的更高水平、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3、让人人拥有和谐幸福的好心情。公平正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要顺应民意造福百姓。民心安则幸福至。当前,老百姓呼声最大的是,说话要有地方,诉求要有回应,困难要有帮助。各级干部要善于面对群众、深入群众,要有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让群众坐得住;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让群众听得进;要有处置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让群众信得过。要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反映诉求。要发扬民主造福百姓。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党务、政务、村(居)务、企务公开,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阳光施政,取信于民。深化法治高邮建设,启动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巩固提升法治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无讼社区创建,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努力争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要维护民安造福百姓。加强平安高邮建设,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强化群防群治措施,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要纾解民困造福百姓。要密切关注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劳资纠纷、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帮助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维护合法权益。高度关注宏观政策调整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和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加大对新问题新矛盾的排查处置力度,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心情舒畅。

四、全面实施新时期党的建设创新工程

今后五年高邮能不能实现创新突破、跨越争先,党的领导是关键。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把每个党员干部锻造成创新发展、奋勇争先的鲜艳旗帜,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

立足融入沿江,进一步加强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党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重要指示、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建设三个扬州的重大部署;我们的重大工作责任就是大力推进创新突破、融入沿江,努力建设幸福美好现代化新高邮。全市上下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瞄准沿江,放眼苏南,更加自觉、更大力度地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和践行解放思想干、激情惯性干、创新务实干、团结一心干的四干精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创新突破、融入沿江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胆识问题。面对沿江、苏南,我们既要保持清醒头脑,承认差距,更要看到差距就是方向,看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逼人形势。要坚决克服唯条件论、唯基础论,向如皋、沭阳等一批后来居上的地区学习,勇于攀高,善于起跳,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树立更高的工作标杆。机遇稍纵即逝,我们既要增强捕捉机遇的智慧,更要增强抢抓机遇的胆识,敢与强的赛,敢与快的比,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赢得机遇,在区域经济竞争大格局中争先进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路径问题。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已经走过的,是老路;走的人多,是现成路;自己开辟的,是新路。要坚决破除路径依赖症,不能习惯于走老路,按部就班,老调重弹;也不能只顾走现成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而是要创新突破,在加快转型升级、集聚人才优势、招引重大项目、发展服务业等方面,闯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属于高邮自己的融入沿江新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解决加快发展的责任问题。重任在肩,唯有字当头;大局之下,人人都有责任。要坚决去除清议空谈、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不良习气,摒弃怕担当、怕风险、怕负责任的守成心态,不比说功比做功,不比困难比办法,不比资历比作为,埋头苦干,勤于实干,踏实大干,干好干成,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举措回应质疑和担忧,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拥护和支持。在高邮发展的重要关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重、以民生为重,经常问自己我为发展能做些什么?我为发展做了些什么?我在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以三问塑形象、聚共识、强合力、促发展。

立足加快发展,进一步打造干部团队。我们的事业要不断取得胜利,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团队。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注意选拔经过实践锻炼和重大考验的优秀干部,注意选拔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要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能力来衡量干部,以项目建设成果来优选干部,以重点工作实绩来考核干部,以群众满意程度来评价干部,严格干部日常管理,加大考核激励力度,切实关心干部工作、生活和成长,使广大干部能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要完善干部培养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多层次、跨部门、跨地区的轮岗交流制度,加强有针对性的干部培训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实践锻炼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更多年轻干部推向项目建设第一线、城乡建设主战场和招商引资最前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作风。要充实壮大干部队伍。加快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更加优良、数量更加充足、层次更加优化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党外干部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代表性强、作用发挥大、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党外干部队伍。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立足创先争优,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丰富组织活动内容,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要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快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党的工作在各个领域有效覆盖。要创新党组织基层建设。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推进城乡党建工作,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深化结对帮扶,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切实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实施村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模式,切实解决村级干部队伍的后顾之忧。加强四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创新党组织领导机制。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支持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公正司法、服务大局、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着力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和港澳工作,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认真做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工作。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进一步密切党政军民关系。

立足风清气正,进一步提升能力作风。良好的党风政风,是凝聚人心、合力奋进的关键。要密切联系群众。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创造条件让群众讲实话、说实情,引导党员干部干实事、求实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农村、社区和基层开展驻点调研,轻车简从,住下来、扎下去,每年10-15天时间,努力做到三解三促: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要提升能力素质。大兴三学: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三宽:胸襟宽、眼界宽、思路宽,推动三创:创业、创新、创优。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真正把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要强化党纪教育。坚持抓党风带政风,把中央提出的六个决不允许的要求作为党员纪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牢抓实,真正做到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切实加强党风建设,保证政令畅通。重大决策一旦部署,全市上下必须集中精力抓落实,切实提高执行力。要大力改进作风文风会风,真正做到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加快落实市委常委惩防体系建设联系点制度,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询问、质询等纪律保障机制,完善党委发言人制度,探索建立财政预算公开机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要落实廉政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为重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强化廉洁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干部行为准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各级领导班子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主要负责人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同时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其他成员也要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加强机关部门厉行节约工作,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用奋力拼搏,换来了高邮十一五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也必定能以创新突破,推动高邮十二五各项事业的全面腾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建设幸福美好现代化新高邮的社会共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再接再厉、创新突破,真抓实干、激情跨越,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人民幸福新生活、谱写美好高邮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坚持跨越发展建设美好鼓楼

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鼓楼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束志明

(2011年6月2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鼓楼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鼓楼区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在鼓楼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跨越发展,建设美好鼓楼,推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跻身江北城区第一方阵、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鼓楼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是鼓楼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环境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共徐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生态宜居新区、文明和谐城区”美好鼓楼新目标,以“三重一大”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胜利完成了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鼓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的五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开创了鼓楼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25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完成13.1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2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53倍、3.96倍,年均分别增长28.7%、3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保持城区领先;财政状况实现了由“保工资、保运转”向“惠民生、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亿元,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现代服务业强区强势崛起,强化了以中心商圈鼓楼板块、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北三环物流集聚区、创意68文化产业园、鼓楼核心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了全市商贸中心加快移的格局。淮海经济区首个“月光经济区”彭城壹号、首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68一期建成开业;金驹现代物流园一期、红星美凯龙三期、香港德乐等一大批全市标志性、淮海经济区领先商贸项目拔地而起苏宁广场、鼓楼广场、八里家居中心一期等一批重大商贸载体项目开工建设,彰显出现代服务业强区的强大活力。退二进三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五年先后搬迁关闭北区热电厂、6414、北方氯碱等工业企业164家,二环路以内最后一个老工业标志性大烟囱于2009年历史性消除,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长期影响鼓楼环境、百姓反映强烈、期盼多年的26个小煤港码头整治拆迁。全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0.3:48.9:50.8调整到2010年的0.08:35.92:64,服务业比重增加了13.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全市最高、达到98%,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运行质量实现新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开放的思维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平稳有序地圆满完成徐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任务,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丰富了新产业,创造了新机遇。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扎实推进,公务员阳光工资和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先后引进华夏银行等2家商业股份制银行,4家证券期货公司,组建鼓楼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建立17家投资担保公司和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创了金融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五年全区新增民营企业3900余家,新增注册资本7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和27.5%,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先后引进全国商业巨头苏宁集团、世界顶尖商业品牌美国凯悦酒店、新加坡林增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累计协议引资5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655万美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9.5倍、1.5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投入140.7亿元重点实施了128项城建重点工程,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7.5倍、2.8倍,投资规模工程数量连年创历史新高。新建和改造荆马河南路、奔腾大道等9条道路,打造了中山北路黄金城道,综合整治5座铁路立交桥,构筑了城区主干道路新框架。棚户区改造全市领先,先后完成10处、54.08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动迁,建设定销商品房51.7万平方米,惠及群众5857户,受到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群众最满意的惠民工程。投入7530万元,全面完成49个老小区综合整治,惠及全区40%的群众,达12.3万人。高水平完成九龙湖公园敞园改造,打造成北区璀璨明珠;高标准建成古黄河公园、白云山公园,精心建成24个精品街头绿地以及4条沿路沿河绿化等精品景观工程,共建成绿地208.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首次实现区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累计投资2亿元,综合治理河道20余公里,基本实现截污管网全覆盖,新建、扩建丁万河和荆马河污水处理厂,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市场化保洁全覆盖,实行街长、片长责任制,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发生质的改善,我区群众对城市环境改善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提升的五年。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教育现代化创建,建成标准化学校18所、省优质幼儿园12所、社区教育中心6个,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46项,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口计生工作优质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出生人口质量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大力实施民生服务平台建设三年推进计划,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市级以上和谐社区39个,基本实现社区服务平台全覆盖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涉农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率先实现涉农社区垃圾集中处理,三环路以内规模养殖全部外迁,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涉农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959元、9514元,年均分别增长13.4%、8%,成为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我区先后荣获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作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基层民主自治不断加强,顺利完成第三、第四届社区居会和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建成省文明单位20家、文明社区9个、文明行业6个,被评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人民武装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在全市首家荣获省双拥模范区“五连冠”,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法治鼓楼建设扎实推进,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治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区。平安鼓楼建设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连续六年被命名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信访稳定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健全领导包案、定期接访、带案下访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先后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妥善解决了20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信访总量持续下降,被评为省信访工作“三无”区。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五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强化宣传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扎实开展实干促振兴,创新求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人用人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一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入,先后举办“科级干部苏州培训班”、“城市建设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同济大学高级研修班”等36个主体班次,开办专题讲座40余期,全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强基工程”,统筹推进机关、城市社区、涉农社区和非公党建,圆满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工程,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翟雅楠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创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6名,21人入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具有鼓楼特色的“164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成为全市唯一连续四年被评为“勤廉徐州”创建先进城区。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基层和群众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逐年提高。

同志们,鼓楼的变化令人振奋,鼓楼的发展催人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鼓楼区第八届委员会,向所有为鼓楼改革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精神动力,不断拓展思想解放的新空间。确立了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生态宜居新区、文明和谐城区”美好鼓楼的发展定位,成为凝聚全区智慧和力量的鲜明旗帜;确立并实施“创新发展、进位争先,全面赶超、三年翻番”跨越发展战略,在全区上下营造了进位争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立足十二五科学发展,确立了坚持跨越发展、建设美好鼓楼主题,明确到“十二五”末“跻身江北城区第一方阵,力争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的总体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才能推动鼓楼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坚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以“三重一大”为引领,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作为关键举措,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优化,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创新了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实现了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突破。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我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普惠于民。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的倾斜力度,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一批实事,切实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了加快鼓楼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鼓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无往而不胜。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注重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增强区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旗帜鲜明地树立“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创新在“三重一大”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干部工作,锤炼了一种“勤学习、敢担当、勇赶超”的鼓楼精神,造就了一支“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队伍,成为加快推进鼓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把各级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五年来的成就,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仍然艰巨,高端现代服务业还不够强;城市功能、旧城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强化;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百姓需求,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社会管理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执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鼓楼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既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纵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和徐州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高铁时代和城市轨道交通时代来临,部分行政区划增添了新资源尤其是五年来我区蓬勃发展奠定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坚实基础,这些都为鼓楼跨越发展、加速转型,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力。最近,省委、市委相继召开了省委十一届十次会全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围绕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六个注重,省委提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市委提出推进四项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受国内流动性旺盛、国际输入型通胀等因素影响,国内通胀预期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信贷资金供应趋紧,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随着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日趋激烈,区域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紧紧抓住新机遇,主动应对新挑战,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把鼓楼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今后五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跨越发展、建设美好鼓楼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三重一大”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增进民生幸福为目的,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保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转型、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功能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民生幸福优先”五大战略,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到2015年实现“跻身江北城区第一方阵,力争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断迈进

今后五年全区总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市、高于主城区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预期增长16%以上,2015年达到230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预期分别增长22%以上,2015年分别达到35亿元和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预期增长23%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预期增长18%以上,2015年达到32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城区排序位次不断前移,综合排名每年前进1-2位,到2015年跻身江北城区第一方阵,达到苏南城区发展水平。

——发展方式更加科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商贸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兴现代服务业形成规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增加3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80%以上,高端化、低碳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旧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城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90,让鼓楼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宜居鼓楼魅力彰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六年倍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涉农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2.3%以上,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法治鼓楼、平安鼓楼建设再上新水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市和全省前列,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

实现上述目标,事关全区人民的福祉,事关鼓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鼓楼在全市和全省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我们有中央精神的指引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有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广大人民群众,有历经艰辛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艰苦的努力,完全能够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各条战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在鼓楼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科学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拼搏奋进的号角已经奏响。我们必须激发一切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一切发展资源,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为之不懈奋斗。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强势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实现产业发展新跨越坚持集中开发、集约发展理念不动摇,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着力构建“双核两带四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努力把鼓楼建设成江北及淮海经济区第一现代服务业强区。

双核:一是打造徐州“新街口”——中心商圈鼓楼板块。重点推进苏宁广场、金鹰国际二期、徐州文庙历史文化片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徐州物资市场提档升级,联动开发兵工路地块,五年内打造成经营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超150亿元的淮海经济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徐州中心商圈核心区。二是建设全市商业副中心——鼓楼核心区。加快4平方公里鼓楼核心区规划建设,重点加快鼓楼广场建设,推动华泰商务大厦、风尚米兰时尚街区、工业锅炉厂地块等项目集中开发,拉动全市商业心跨黄河、过铁路、达北二环,加快形成我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两带:一是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大规模的物流集聚区——北三环物流集聚带。抢抓亿吨大港建设契机,重点推进金驹物流园二期和万寨港、孟家沟港转型升级,建设集物资多式联运、区域物流分拨、临港物流加工、物流增值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集聚带。二是打造沿古黄河休闲与文化产业集聚带。重点加快风情西街提档升级和老牌楼商业街改造,规划建设滨河中央时尚休闲街区,在创意68一期2.3万平方米建成的基础上,全面建成面积5万平方米的创意68文化产业园,推动民主北路文化创意产业街日益繁荣,打造全市首个滨河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时尚创意特色产业集聚带。

四片:一是打造中国第四大家居交易博览中心——八里家居物流片区。加快实施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二期、三期启动建设,争取到2014年,建成经营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集产品交易、物流仓储、研发生产、商务会展、家装服务等于一体的家居物流片区。二是建设徐州文化旅游与生态休闲新高地——九里生态旅游与居住片区。依托优越的山水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加快推进九里山景区、龟山民间博物馆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4A级景区,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制高点。三是建设淮海经济区最具影响力和集聚力的物流集聚区——下淀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片区。推进下淀木材市场搬迁及周边资源整体开发,加快新生产资料市场建设,推动淮海蔬菜批发市场扩建香山物流二期建设,积极承接徐州经济开发区辐射,发展生活、商务、科技等配套服务业,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物流贸易中心。四是建设东部商圈新亮点——淮海商圈鼓楼片区。重点加快四道街商务广场、水游城等项目建设,推动王大路危旧房改造,形成与中心商圈联动发展、互促并进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创新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搬迁推进计划,以恩华药业、万和化工等大企业为重点,确保到2012年三环路以内化工工业企业全部搬迁或关闭,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166家工业企业搬迁。积极引导退城入园企业进行主辅业分离,从生产加工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第三方物流、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延伸,重点加快铝厂研发中心、红杉树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鼓楼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突破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重点加大对科技型骨干民营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加强现代服务业企业创新,强化物联网、电子商务、虚拟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创新经营业态、商务模式和组织模式,促进管理创新与品牌创建相融合,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服务业企业。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把创新动力传导到各个层面,把创新部署延伸到基层。重点创新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我区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战略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研发活动,积极规划建设鼓楼科技创业园大幅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社会消费需求。顺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推动著名品牌、精品街区、特色商品、高档百货和五星级酒店等建设与发展,促进服务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网络化经营。以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引导居民消费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养老、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普遍进入居民家庭。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跨越发展新活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鼓楼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潜力,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法治型、效能型、服务型政府。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全面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鼓楼设立分支机构,多渠道搭建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性机构,优化金融服务,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力争五年培育上市公司3以上。加快社会各项事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抓手,强化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五年内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行业50强企业10家以上。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引进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营销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力争到2015年引进区域总部20家以上;培育纳税超千万元楼宇20家以上,实现亿元楼宇新突破。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开拓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外贸企业的市场知名度核心竞争力。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面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实施重组联合,加快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信用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法律援助、行业协会等民营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五年内培育年营业额超20亿元的民营企业20家以上,年营业额超50亿元的民营企业13家以上,其中超百亿元民营领军企业5家。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大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打造生态宜居新形象。享受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是每一个市民的期盼。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的生态宜居新鼓楼。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以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北区路网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苏堤路北延、二环北路西延金马大桥等道路建设以及解放北路、二环北路等干道改造,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档次,形成“八纵九横”的城市交通骨架;实施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加快推动北区客运站,规划建设区文体中心不断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施九里街道办事处“融入崛起、三年跨越”战略,把九里街道片区建设成为徐州北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功能区、商务休闲区和高档生态居住区。

大力实施人居环境优化工程。重点实施九里山景区、龟山民间博物馆区、鼓楼文体广场等大型精品园林建设,实施道路、沿河绿化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徐运新河、荆马河、丁万河主干河流及其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徐运新河、九龙湖、古黄河活水工程,努力实现北区水系全面贯通,打造生态景观河道,打响山水生态鼓楼品牌。加快推进旧城区改建,基本完成二环路以内、大力推进二环路以外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广大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快优质房地产集聚开发,积极引进万科、华润等知名企业,坚持走精品化、高端化之路,打造精品小区、绿色小区、花园社区,推动房地产由单纯住宅为主向商业地产、科技地产等多内涵同步发展,提升北区生态宜居吸引力。

大力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工程。坚持建管并重、重心下移,进一步健全大城管体系,切实发挥街长、片长制作用,强化街道、社区城市管理职能,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大力提升网格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履盖的城市管理网络。牢固树立为人民管城市的理念,集中精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市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便民疏导点建设,持续开展店外经营、马路市场、老小区、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活动,打造城市管理变化最快、最显著城区。

五、着力增进民生幸福,开创幸福鼓楼新局面。大力实施民生幸福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突出抓好涉农社区(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的增收。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民转市民工程,以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如期实现倍增目标坚持扩大就业与促进增收相结合,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大力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重点解决好大学生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增收有保障。

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民生“五有”要求,着力构筑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网络。推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建设,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完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民生服务平台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民生服务网络体系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和救助体系,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确保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老年事业,使养老服务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想方设法满足百姓需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落实优先投入保障机制,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坚持文惠民,加快推进区文体中心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区新兴优势产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构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省人口均衡发展先进区。认真做好人民武装、双拥、群团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文明新进步。坚持依法治区,提升区域文明,必须把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凝聚鼓楼跨越发展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力量。

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推进法治鼓楼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形成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开展民主监督,营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群众的行为准则。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切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道德诚信、商业诚信实践活动,努力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七、强化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发展新环境。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用创新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加强风险隐患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以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加速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管理效能。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牢牢掌控网络舆论主动权,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强化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稳定三项职能,突出抓好新建小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加快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便民利民等社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强化矛盾源头治理。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最大限度把党政意图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切实从源头上消除各类矛盾产生。坚持大接访与大调解并重,进一步健全矛盾排查预警、调处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深入推进平安鼓楼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各类邪教组织,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新的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最坚强的组织保证,凝聚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面对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必须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为核心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弘扬“勤学习、敢担当、勇赶超”的鼓楼精神。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先进理论中找动力,从先进地区中找差距,从先进典型中找经验,不断掌握新知识、敏于发现新事物、善于接受新理念,使思想跟得上时代步伐、认知跟得上实践发展。坚持学以致用,紧密结合鼓楼实际,真正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解放思想,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锐气勇气,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率先。要勇于超越争先。继续发扬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的精神,决不能陶醉已有成绩而稍有懈怠,决不能固步自封而停滞不前,决不能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标杆,敢于同快的比、跟强的争、向高的攀,年年有赶超,年年有进位,不断创造更大的业绩,争取更大的突破。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的干部队伍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党员干部队伍。要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化“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大胆使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跑门子、老实正派的干部用起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努力形成政治坚定、团结务实、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好的制度选人用人。继续大力推进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初始提名,切实加大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公开选拔、岗位聘任、竞争上岗力度,努力形成“五位一体”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体系。注重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干部,继续坚持在“三重一大”、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等一线培养、选拔、使用干部。注重加强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调整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引导他们立足基层创业创新成长成才。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新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对跨越发展的支撑作用,努力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加快鼓楼发展的宏伟事业中来。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大力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社区党建要以管理创新为抓手,深入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切实提升为社区建设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强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不断改进社区党的建设,形成以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两新组织党建要以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方向,积极探索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特点的党建工作机制,着力实施两会两区党建提升工程,重点做好协会、商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关党建要以提升效能为关键,突出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统筹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努力构建资源共享、工作互促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必须切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坎上,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带着政治责任做群众工作,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要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发展。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崇尚实干,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要集中精力抓落实,切实提高执行力,大力改进作风文风会风,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求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要以团结和谐的作风凝聚合力。共同维护凝心聚力、政令畅通、和衷共济的工作局面,在任何时候都做到合心、合力、合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又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精诚团结干事业、同心同德谋跨越的强大合力。要以勤政廉政的作风取信于民。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切实抓好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从源头上教育干部、管理干部、保护干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同志们,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历史使命激励着我们,光荣艰巨的任务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凝心聚力,跨越奋进,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共同建设鼓楼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

——在中国共产党扬州市广陵区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锴

(2011年6月1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扬州市广陵区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经验启示

区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中共扬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同心拼搏,奋力实干,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圆满完成了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广陵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点定位,优化战略布局,功能载体加速打造。历经了市区区划再次调整,区域面积从67平方公里扩展到77.5平方公里。策应扬州东进东联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立足于资源要素整合和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需要,我们科学谋划,战略决策,从两城三区到三河三城,区域布局持续优化,符合市委要求、广陵实际、群众意愿,是科学发展在广陵的生动体现。我们坚持高点定位,聘请新加坡雅思柏、美国易道等国际国内知名机构进行规划策划,完成了城市设计和区域控规,明确了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一批功能载体加速打造。产业园世界级液压产业基地形态初现,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品牌逐步叫响,食品工业园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系列称号,商贸物流园被评为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形成了主题园区竞相发展、产业集聚特色彰显的良好格局。

五年来,我们致力又好又快,突出项目建设,区域经济率先跨越。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9倍、3.6倍、4.2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8.7亿元,是十五期末的6.4倍,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4.1%提高到80.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94.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2倍、5倍;合同利用外资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新增民资注册资本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3.8倍、4.5倍、5.8倍,连续5年率先超额完成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引进各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86名,博士团队12个,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11家企业分站,成立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新认定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拥有了意大利在华最大投资项目——玛切嘉利、扬州最大商业设施——明发商业广场、外商投资企业最大纳税户——海沃机械,引进了太极新材料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壮大了以年销售超10亿元的金鹰国际为龙头的苏中第一商圈(文昌商圈),形成了以曲江商品城、联谊农贸市场等超50亿元市场为群体的双百亿黄金市场带。成功发行全省首支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五年来争取点供及独立选址项目用地指标2207亩,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

五年来,我们彰显精致个性,提升城市品质,人居环境魅力凸现。持续放大区域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质优势,五年完成区级投入120多亿元,搬迁15000多户450多万平方米,相继新建改造文昌东路、沙湾路、京杭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成曲江公园、信息产业基地、京杭之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致力推进双东、1912、教场等特色品牌街区的改造复兴,东关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改造老小区19个,翻建背街小巷360多条,新建城市小游园10个,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4座、公厕146座,疏浚河道99公里,初步打造了大运河、古运河、廖家沟等一批景观带,核心城区的魅力进一步彰显。在全市率先推行数字化城管和环卫市场化运作,创立了城市管理的广陵标准,建成了文昌中路、汶河路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区域环境全面提升,为扬州夺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等金字招牌,发挥了主城区的主力先锋作用。

五年来,我们情系民生福祉,繁荣各项事业,社会文明更加进步。始终恪守幸福百姓、普惠于民的宗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1倍、1.8倍,在全市率先创成全面小康社会,各类各次测评的群众满意率居于高位。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救助帮扶、技能培训等惠民富民工程,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扩面征缴持续推进,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城乡低保应保尽保。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慈善超市的经验做法被联合国人居署向全球推广,阳光学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行动受到中央文明委的表彰,相继创成荷花池、琼花观、文昌花园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文明和谐社区,荣获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成果丰硕,扬州清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先后获得首批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省群众文化先进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等多项殊荣,蝉联省社会治安安全区五连冠。按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人武、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工青妇、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统战、民族、宗教、老干部、档案、党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五年来,我们锤炼能力作风,夯实执政基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等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开辟广陵时政广陵在线广陵频道三大阵地,奏响时代奋进主旋律。认真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持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创优双月论坛品牌,举办讲座25期,开设浦东干部学院网上在线学习平台,累计培训党员干部近万人次。围绕班子配备科学化、竞争性选拔常态化、实践锻炼规范化、干部交流制度化,公开选拔、公推公选近40名乡局级领导干部,抽调选派干部370人次到园区、信访、招商等一线岗位实践锻炼,轮岗交流近180名乡局级干部,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社区两名大学生村官,干部队伍活力显著增强,涌现出陈先岩、郭祝山、刘光兵、郑翔等一大批时代楷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城市社区党建论坛和全国商圈党建工作主题论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了具有广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9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理84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积极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了260多名乡局级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创成5个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高仁林事迹陈列馆被命名为省级反腐倡廉示范教育基地,维护群众权益四民机制得到国务院纠风办肯定。

同志们,当我们一起回味奋进的历程、共享成就的辉煌,相信每一位热爱广陵、建设广陵的同志,都会无比自豪;每一位情系广陵、关心广陵的朋友,都会倍感欣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共扬州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创新实干、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区委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广陵区第六届委员会,向所有为广陵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奋斗蕴含艰辛,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生动实践历历在目,五年的宝贵经验值得铭记。

回望五年的奋斗历程,最鲜明的品质就是卓越追求、敢于比拼。这些年来,面对激烈复杂的区域竞争,我们始终高擎思想解放这一法宝,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在狭小区域内拓展空间,在现有体制下优化路径,在要素制约中破题闯关,在创新发展中创争一流。从借智借力请全球顶尖机构的一流大师帮助我们做规划,到创新政府掌舵、企业划桨的运作模式开启广陵新城开发建设的大幕;从世界级液压产业基地的积极打造,到中国声谷的悄然崛起;从玛切嘉利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的落户,到一批特色品牌街区的培育壮大;从商圈党建的声名远播,到和谐示范社区成为全国范本,等等,正是由于我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成功的不懈奋斗,敢为人先,敢于比拼,才成就了今天不平凡的发展业绩,同心创造了广陵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回望五年的奋斗历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埋头做事、务实苦干。这些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工作多么繁重,我们认真践行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压力留在当下,把困难留给自己,高端做事,低调做人,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在实干中求突破,在快干中求实效,在苦干中求发展,干成了许多大事要事和难事。无论是举全区之力招商引资,还是全面突进载体建设;无论是搬迁整治大会战,还是文明城市创建大行动;无论是重大项目谋划策划、要素资源协调运作,还是创优园区开发机制、创新发展三大经济,只要是我们看准的事,就认定目标,放开手脚地做,义无反顾地干。正是由于我们静得下心、沉得下去,厚积薄发、蓄势腾飞,才开创了三城联动跨河发展,主题园区特色发展,都市产业竞相发展的崭新局面,把广陵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地。

回望五年的奋斗历程,最根本的宗旨就是民生为大、造福百姓。这些年来,我们积极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时刻把幸福民生作为第一任务,致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帮扶亲民,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公共普惠政策,办好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发展的成果与全体人民共享。致力于民生和谐的新要求,我们推动社会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突出人文关怀,畅通民意渠道,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了社会发展的包容度,营造了文明安定的祥和环境。正是由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使得我们的目标与百姓的期待更加吻合,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百姓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形成了共享小康、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

回望五年的奋斗历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政通人和、心齐气顺。这些年来,为了共同的信念,广陵的事业,我们和衷共济,精诚共事。党政团结,班子和谐,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发展局面,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形象品牌。区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率先践行重点工作挂包制、月度工作点评制、条线工作责任制,与基层同志一道,甘苦相知,肝胆相照,为抢抓机遇而一起努力,为攻坚克难而一块使劲,着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干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持续激发全体广陵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汇聚到了加快发展的目标追求上来,在全区上下营造了想着干、争着干、合力干的浓郁氛围。正是由于我们志在为区域的发展而战、为百姓的福祉而战、为成就事业的理想而战,上下同欲,共同担当,才使得我们在激情打拼的岁月中创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在跨越发展的征程中见证了广陵的辉煌成就。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到工作中的不足。主要是:尽管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发展规划,但在长远目标与眼前利益的取舍上有待进一步平衡把控;尽管我们的综合实力大幅攀升,但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集中凸显;尽管我们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但项目的数量质态和产业关联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我们的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但资源整合、战略谋划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带着责任,带着使命,破解难题,奋力前行。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出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的接力棒已经历史地交到了我们的手中。审时度势,展望未来,省委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最新要求,向全省发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的动员令和宣言书。市委建设三个扬州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行动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纵观国际国内,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放眼苏南快马加鞭、高位发展的强劲态势,面对苏中苏北后发崛起、咄咄逼人的争先气势,可以相信,广陵下一轮面对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如果我们不用全新的理念、十足的干劲、务实的举措,不仅会丧失多年积累的优势,拉大与苏南的落差,甚至还会被苏北迎头赶上。更何况,今后五年,是广陵加快转型发展、破解要素制约的攻坚期,是复兴古城、改造旧城、崛起新城的关键期,是适应百姓生活方式转变、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考验期,是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来的财政压力凸显期,等等。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松劲懈怠,一定要居安思危,居危奋进。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激励着我们。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以更大的激情干事创业,以更优的韬略攻坚克难,以更快的速度发愤图强。这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使命。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调,以争做“三个扬州”建设先行区为使命,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新城带动与三城联动、双轮驱动与多极互动、全民行动与文明推动,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着力打造创新广陵新高地,形成精致广陵新格局,谱写幸福广陵新篇章,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广陵。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产业体系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城市化水平95%、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科技进步贡献率65%以上。

——社会建设现代化。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7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2万平方米、生活信息化水平70%、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12个以上。

——生态环境现代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0.6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综合指数95分、城镇绿化覆盖率45%、森林覆盖率24%、资源综合利用率6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5%以上。

——民主法治现代化。基层自治组织依法自治达标率100%,建议(提案)办复满意率(认同度)99%、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80%、公众对依法行政的满意度90%、平安社会指数95%以上。

——人民生活现代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50%、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20%、人均预期寿命78岁、万人拥有医生数2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这是一张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图,也是一份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的行动纲领,更是我们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高远追求,奋力实干,同心谱写广陵科学发展新篇章。

一、做好转型文章,让发展更科学

转型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跨越发展的战略之举。广陵作为主城区,既拥有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先发优势,又面临发展空间日渐趋紧,都市工业有而不大、三产服务大而不强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不仅要率先转型,而且要加速转型,更要在转型中形成广陵特色。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培植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新优势。推动液压、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液压产业要以玛切嘉利、海沃机械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产业链前延后伸,大力发展整车(整机)制造等终端产品,创成国家级液压产业基地,挺进世界液压之都;汽车零部件产业要培育壮大以泰车材、嘉和散热器等为重点的骨干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食品加工产业要突出扬州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优势,建成总规模达40万吨的冷链物流基地,打造集科研、检测、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同时,聚焦扬州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兴领域。构筑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局面。服务业是广陵的优势所在,必须坚持现代服务与传统商贸两手并重,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继续领跑扬州服务业发展。围绕生活、生产、精神三大服务,紧扣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重点,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依托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快一园多址产业载体建设,推动呼叫产业转型升级,放大中国声谷品牌优势,打造国际服务外包集聚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成水陆联运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三大服务平台,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巩固提升商圈经济核心地位,尽快形成文昌、曲江、明发三大百亿级商圈,打造广陵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金融集聚区。同时,按照优选一批、辅导一批的思路,滚动培育,梯次推进,确保一批企业成功上市。

创新发展三大经济。发展楼宇经济、会馆经济、月光经济,是实现广陵特色转型的现实选择。广陵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理应转向蓝天要空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打造“空中开发区”。新建一批现代物业、整合一批社会资源、招引一批优质项目,尽快打造一批主导产业定位准确、发展特色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主题楼宇。未来五年,新建整合楼宇600万平方米、特色楼宇50幢、引进资本150亿元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10家以上。广陵坐拥众多的文博资源,理应在保护利用中复兴,大力发展会馆经济,打造“名仕俱乐部”。借鉴小盘谷运作模式,深度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和商贸旅游优势,按照一馆一特色、一馆一功能、馆馆有味道、馆馆大不同要求,尽快建成各类会馆100个以上,形成核心会馆引领,多种形式会馆并存的发展局面,再现古城会馆林立、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广陵是扬州城市旅游的核心区,理应借著名景点之势,由白天观光向夜晚休闲延伸,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打造“浪漫不夜城”。充分依托古运河和古城两古资源,提升1912、宋城名都、经典商务广场等街区品质,建成东关街文化美食广场,重塑南门街历史商街形象,规划建设一批精致酒店餐饮、地方风味小吃和传统老字号特色街。结合旧城改造,高品位开发建设一批新的时尚休闲街区。同时,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旅游新名片,扩大周末剧场双东书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定期举办啤酒节等丰富多彩的月光特色活动,开办古运河、个园、何园夜游文化体验项目,增加古城文化气息,丰富游客夜间生活,发掘夜间休闲消费新亮点,开拓旅游经济第二时空。

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园区是推动广陵转型发展的重要战场。园区要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二次创业是必由之路。深度完善规划策划。重点围绕空间布局优化、主导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打造、赶超目标定位等,进一步深化各类专项规划,在优化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产业园要争创省级开发区,挺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他各类园区都要争创省字号、国字号品牌园区、产业基地。突出科技项目引领。推动园区二次创业,科技是引擎,项目是支撑。必须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以发展创新型园区为主攻方向,推进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创造一批知识产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技术做高做精、产业品牌做大做响,突出招引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嫁接重组,在引进项目的同时解决转型问题,使园区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示范区。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加强项目用地的节约集约管理,引导新落户企业向多层标准厂房集中。鼓励已落户企业进行生产性改造和资源性整合,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对于投资强度过低的土地,督促企业提高投资强度或腾笼换鸟。发挥企业投融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发行。借鉴广陵新城开发模式,拓展各种投融资渠道,走出一条园区开发建设的新路。

二、做精城市文章,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是人类各种资源最具能量的集合体。扬州最可持续、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城市。2500年的建城史是先人馈赠我们的无价宝藏;各级领导、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品质的孜孜以求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三河三城的独有格局和古风今韵的独特魅力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域优势。我们必须把彰显城市价值、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作为共同理想追求,以最前瞻的眼光、最坚决的态度、最得力的行动,精当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将三河三城雕琢成为既展示现代城市崭新风貌,又弘扬历史名城奇光异彩的精致盆景,呈现给世人。

打造文脉厚重、形神兼备的人文之城。历史沉积的人文传统是广陵城市特色的精神内核,是广陵城市发展的动力基因。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坚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的理念,纵深推进双东、教场、南河下、仁丰里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切实加强古宅名居的保护开发利用,高标准修缮一批古城传统名居,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高品位打造一批高端休闲场所,全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依托众多文博资源,深度挖掘整合区域内以个园、何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化,以文峰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淮扬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湾头玉为代表的玉石文化,以卢氏古宅、汪氏小苑为代表的盐商文化,以朱自清、阮元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等。同时,美化靓化古运河、小秦淮河等,沿线布点休闲、娱乐设施,构建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滨河风景线,形成旅游促文化、文化兴旅游的互动格局。

打造绿水相依、生态宜居的秀美之城。人生只合扬州居,一语道破了人们向往诗意栖居、快乐生活的真谛。广陵既有三河成川的水系资源,又有扬州城区最后、最好的生态区域,这些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替代和模仿的独特禀赋。坚持以绿为主、以水为魂,融生态理念于城市发展之中,在张扬区域个性特色中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广陵真正成为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以建设未来扬州城市中央商务区为目标,建成新城投资服务中心、2500年城庆广场等高端功能项目,打造京杭之心中心景观、扬州大运河十里外滩、廖家沟生态湿地走廊、湾头古镇生态旅游度假区,展示都市水城形象,谱写城市凝固的乐章。以宜居宜业为导向,全面提升旧城环境,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老小区整治和企业退城进园,到2014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同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一批重大城市功能项目、一批高品质社区项目,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品位。

打造产城融合、管理精细的智慧之城。精致的城市首先需要精细的管理。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整合城市各类信息系统,通过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的双重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智慧之城。推动智慧产业发展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依托,整合集成呼叫中心、数据处理、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软件研发和培训咨询等智慧产业,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各类生产性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服务,集聚更多智慧的入驻智慧的推动市民生活便捷将传统的社区服务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以市民卡为载体,以邻里中心为依托,以各类便民服务为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市民综合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推动城市管理高效构建开放的城市信息化管理模式,广泛吸纳居民参与并共同治理,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共享、服务共享。继续完善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健全常态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真正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数字化、高水平

三、做足人才文章,让知本更活跃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人力资源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人才集聚度将是考量广陵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核心指标。我们惟有将人才战略作为转型跨越的第一战略,才能让知识成为财富,知本变成资本,实现永续发展。

集聚高端人才。一位领军人才就是一位技术领先者、产业领跑者。按照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市绿扬金凤计划,着力实施广陵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广陵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海归派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善于整合资源、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领军型拔尖人才,以人才优势提升发展优势。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聚才理念,实施借才引智工程,变刚性引进刚柔并济,打破地域、身份等限制,用最经济的成本、最可行的方式、最快捷的效率,吸引更多的外来智力为区域发展服务。每年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不少于1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20名,真正使广陵成为人才向往荟萃之地、人才价值实现之地。

打造载体平台。高水平的创新平台既是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也是促进知本资本转化的关键。加快建设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行业和专业创新平台,为集聚创新人才、信息和成果搭台唱戏。放大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优势,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研究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打造面向全球聚才揽才的网上视频洽谈会这一区域品牌,把它做成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广陵创新创业的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金色名片。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特别是大院名校寻求智力支撑,繁荣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十二五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30%以上,新增各类科技孵化器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区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力争国家级研发机构取得突破。

强化智力投入。人才是最具投资价值的特殊资本。基础人才靠教育。围绕产业要求、企业需求、择业诉求,与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储备一批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基础人才。中级人才靠培训。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职业经理人首席技工首席技师等各类技能型人才和新型管理人才以及各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高端人才靠引进。用足用好2000万元人才基金、2000万元科技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的襟怀气魄,不仅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创造条件,也要为城市规划管理、社会人文、教育文化等各类人才荟萃打通渠道,让越来越多的人才认同广陵、热爱广陵、扎根广陵。

四、做实民生文章,让百姓更幸福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民生问题无小事,改善民生无止境。市、区党委政府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幸福民生成为百姓口碑,幸福扬州也为世人推崇。要继续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让幸福民生成为广陵永不消褪的底色。

社会保障全覆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推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社会各类人群。加快农村社会保险向城镇社会保险的过渡,确保新农保和新农合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可转接。实施被征地和失地农民转换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同城化待遇,织就一张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安全网。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低保边缘人群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制度,持续提高救助标准。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

创业就业全员化。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坚守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这一底线。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民本工程,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更具导向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投入,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促进更多的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快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广泛采集就业岗位,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组织各类就业招聘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所有适龄人口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利用各类实训场地,强化与国内国际劳务机构合作,加大劳务输入输出,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社会发展全方位。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导向,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基础教育品牌,重视学前教育、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教育布局,建设育才小学、扬大附小、育才实验三所学校东区校,推动教育均衡化、特色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扶持发展社区和村文艺团队,繁荣文艺创作,多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让扬州文化不仅遗存于传统,更彰显于当代。以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健全疾病控制、中医药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竞技水平,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做优和谐文章,让社会更文明

和谐推动文明,文明产生力量。幸福美好新广陵不仅要经济发达、城市精致,更要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精神富足。要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先导,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以培育社会风尚为支撑,促进社会和谐,涵养区域文明,巩固提升广陵政通人和、安定有序的大好局面。

发展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全力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凝聚力量。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切实加强人武和双拥工作。注重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推进广陵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企务公开,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创新社会管理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夯实筑牢基层基础,优化一委一居一站一中心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繁荣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突出抓好老小区、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互联网等管理,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确保2015年所有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培塑一批社区好主任、好民警、好医生,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居民、奉献社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广陵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急反应机制、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畅通广大干群的建议诉求渠道,完善各界人士建言献策平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弘扬良好风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文明新风为主线,以社区文艺节、邻里节、周末剧场、市民日等为平台,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以推崇文化、弘扬美德为价值取向,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区上下塑造爱学习、重品行、讲诚信的精神内核。大力发掘社区、学校、医院、企业、机关等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广陵好人、先进典型,开展各个层面上的劳动模范、岗位标兵等评选活动,形成崇尚典型、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统领。必须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不变信仰,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的强大力量。

1、以学习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思想解放。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只有占领思想的制高点,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持续推进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大力倡导富有责任心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以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推动发展上的率先跨越。学习能力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持之以恒开展党委中心组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双月论坛、浦东干部学院网上学习、文昌大讲堂、各级党校等平台,深入开展荐文荐书评文评书等活动,以学习明志修身,以学习涵养情操,提升事业和人生的新境界。创新是我们党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尤其是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发展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用昨天的经验难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以今天的想法不能完全应对明天的变化,根本出路还是要靠创新。必须以争当创新型经济先导区创新型城市示范区为指向,围绕政策制定、载体打造、产业发展等,致力用创新的思维拓展空间,用创新的勇气破解困局,用创新的举措打造特色,用创新的智慧创优业绩,让创新成为广陵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时代特质。

2、以引领发展为使命,持续锤炼干部团队。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班子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班子议事和决策规则,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巩固提升广陵党政团结、班子和谐的团队品牌,整合干部资源,优化班子结构,打造坚强有力的各级领导班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际、重民意的鲜明导向,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创新竞争性选拔干部机制,体现人岗相适、人本关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科学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大规模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程,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用5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干部轮训一遍。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力度,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以创先争优为目标,持续夯实党建基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快构建社区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坚持组建与规范并举,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非公企业及市场党建工作新机制;以党建引领、共建共赢为宗旨,充分发挥商圈党建联席会作用,推动文昌商圈持续健康发展;着眼促进民富,建立完善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纽带、项目党小组为基础的村级基层党组织新型构架。同时,大力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继续完善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创新选拔方式,全面推行自荐公推与一票直选,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强、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带头人队伍。建优基层党员队伍。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内来,特别要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本色和生机活力。

4、以干净干事为操守,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班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勤政廉洁的班子;一个优秀合格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是一个清正清明的干部。落实从严治党,弘扬优良党风。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切实加大反腐败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全体党员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把住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用好公共权力这柄双刃剑、常照监督制约这面衣冠镜,带头落实廉政承诺,带头遵守各项纪律,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正确行使权力的表率、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履行一岗双责的表率。强化制度约束,防治腐败源头。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强化党内监督,加强人大和政协监督,健全审计和司法监督,开展社会监督,切实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坚持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人民利益是块试金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是我们执政为民的核心要义。强化公仆意识,深化干群互动,持续长效开展千名干部进万户、服务基层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多谋富民之策,多出利民之招,多办惠民之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倡导务实作风,始终站在高处谋事,沉到基层办事,坚持讲实话、谋实招、求实效,对既定目标和具体措施,强化过程把控、督查推进和考核激励,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取信于民。提高群众工作本领,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扬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广陵而努力奋斗!

奋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

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征程上再创辉煌

——在中国共产党海安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单晓鸣

(2011年6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海安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90周年华诞,全县干群奋力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海安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在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征程上再创辉煌。

现在,我代表中共海安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我们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圆满完成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海安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一)过去五年,我们始终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总目标,带领全县人民夺取了全面小康的重大胜利

一是经济发展坚持好中求快,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000元,实现五年翻番。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超20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倍和4.2倍。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占比达89%,比十五期末提高5.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规模工业产值达85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倍,新型工业化考核连续五年在全市保持领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放样,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是十五期间的5倍,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市前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十五期末分别提高8个、7.5个和3个百分点。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中国驰名商标数占全市的1/3,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的1/4,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建成国家火炬计划电梯部件、建材机械两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国家桑蚕茧丝产业、省长江特种鱼类养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利用外资持续攀升,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1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三大农业片区、四大工业片区、五大服务业集聚区、老坝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12个产业集聚区被列入省产业集聚创新服务项目。区域合作实现突破,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等一批共建载体建设成效显著。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双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五年提升31位。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在南通五县(市)中名列第一,全面小康目标提前实现。

二是基础设施坚持统筹建设,城乡面貌呈现新的景象。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九纵八横的城市道路不断改造提升,人民广场、七星湖生态公园等景观工程相继建成,中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小城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污水管网、区域供水、引江供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农村公路建管养经验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新204国道、新328国道、江海高速竣工通车,临海高等级公路、221省道、铁路站场、连申线航道改造等一大批重点交通工程顺利实施,公铁水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模式全市示范,市绿化覆盖率达40%,在苏中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公共服务坚持城乡一体,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被表彰为省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积极探索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实现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推进,523文化产业园、慧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五届青墩文化艺术节和两届523文化艺术博览会;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我县被表彰为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海安花鼓先后亮相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建成全省有线电视户户通示范县,数字电视整转全市领先。人口计生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取得新业绩,我县被表彰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省放心消费示范县。

四是民生保障坚持普惠共享,生活质量得到新的改善。始终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大力推进创业、就业等惠民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95%以上。率先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养老、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五年翻番,10多万人享受每月60元的城乡高龄补贴,各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28.7亿元。建成政府限价房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近2万平方米,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积极开展慈善基金募捐活动,一次性捐款超过3400万。残疾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各类临时救济、结对帮扶等活动广泛开展。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78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7倍。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5亿元,人均储蓄3.2万余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过去五年,我们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积极向上、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县镇人大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握大局、服务中心、关注民生,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政协组织紧紧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把促进和谐、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广泛开展协商监督和参政议政活动,为夺取全面小康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着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从制度上保证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统战工作得到加强。工会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工作继续走在省、市前列,老干部、老龄、关心下一代、老区开发、慈善、扶贫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扎实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实现省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泛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实施村规民约普及工程,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未成年人读书节、优秀图书、影片进校园等活动,努力在未成年人中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十送惠农等活动,推动城乡文明互促共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长效管理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检。

三是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得到加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引领,平安、法治建设始终走在省、市前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被最高人民法院誉为海安样本全国推广。连续举办七届法治文化节,蝉联全国普法先进县四连冠,县司法局被国家司法部记一等功。大力实施大调解、大防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队伍建设五大工程,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连续五年获省社会治安安全县,两次获省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整合信访、维稳资源,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信访工作考核连续六年全市第一,我县获省、市十一五信访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省信访工作三无县。

(三)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思想建设全面加强。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健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扎实推进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构建党校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基地培训的大培训格局,拓宽了干部的学习途径,提高了干部素质。

二是组织建设全面推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办法,推行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进一步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述法述安等制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三责联审、干部监督进社区等工作,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机制。坚持三级联创,实施强基工程,统筹推进农村、社区、两新组织、机关、学校等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初步形成。创建楼院党支部两新组织党建三步工作法、发展党员薪火计划等工作在全国、省市形成影响。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开展党代表分类定责、约见党员日等活动,党内民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三是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深化。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出台网上回帖八项制度,深入开展三治一创两治理一推进部门包村、党员联户千人进千企、帮扶促发展和效能建设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开展专项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五年间,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共查案736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917万元,有力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五年的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绩,主要归功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县委打下的良好基础、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和各界人士、驻海部队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在此,我代表中共海安县委,向为海安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我们在全面小康实践中,不仅经受了考验和锤炼,同时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取得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符合县情的发展路子。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崛起苏中、融入苏南、冲刺百强、率先小康的战略定位,立足县情,放大优势,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实践中求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经济发展速度快、群众富裕程度高、生态环境质量优,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富有海安特色的统筹协调发展之路。我们在总体达小康全面达小康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等阶段性目标指引下,突出片区带动、突出科技引领、突出富民惠民、突出和谐发展,形成了科技型、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经济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态势,形成了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特别是在不同的宏观背景、不同的发展条件、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始终坚持超前谋划,抓住战机,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必须始终坚持凝心聚力,着力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有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注意保护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呈现出团结协作、敢于负责、勇于拼抢的良好风貌,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断增强。注重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实事,全县上下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万众一心促和谐的浓烈氛围。

——必须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激发改革发展的旺盛活力。五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聚力超越的海安精神,推动思想大解放和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机制障碍,坚决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瓶颈,进一步激发了创造活力,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劳动保障、节能环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法治平安创建、效能建设、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等许多方面都创造了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新经验、新模式,涌现出一批创业创新创优典型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模范先进人物,形成了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力迸发创优舍我其的生动局面。

——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做到实际情况来自基层,重大决策尊重群众,使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更加切合海安实际,充分反映基层诉求,更好体现群众愿。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努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民生解民的好事。坚持强化考核、完善机制,以不可掺假的考核指标促进抓落实的刚性化,以不可退让的现场赛马体现抓落实的显性化,以不可回避的当面交办推动抓落实的时效化,以不可掩饰的公众测评保障抓落实的常态化,形成务实落实求实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检验的工作成果。

——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年来,我们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坚持把富民作为发展的鲜明导向,引导群众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集中精力、财力、物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畅通渠道体察民情,通过县领导下访、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等十大民意畅通渠道反映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把全县党员和干部群众中蕴藏的思富求变的强烈愿望,转化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觉行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中还面临不少挑战。经济总量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层次还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加大,镇级经济发展相对薄弱,传统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少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观念、作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海安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更宏伟目标大步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按照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的总体部署,奋力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决定性步伐,在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增进民生幸福上见到更明显成效,是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重大考验。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正视挑战,坚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举措,在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取得优异成绩。

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为统领,以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为主线,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五大战略,着力打造沿海交通枢纽、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新区、宜居创业城市,建立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海安。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发展速度全市领先,县域综合实力苏中前列,统筹协调发展全省示范。到2015年,全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1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综合实力更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全面优化。沿海交通枢纽、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地位更加凸显,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新区初步建成,宜居创业城市的吸附力、承载力明显增强,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创新步伐更快。科技创新体系充满活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环境一流的人才强县,人才综合竞争力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更美。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生态得到切实保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县、国家园林城市。社会建设更好。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升。法治海安、长安海安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走在省、市前列。生活水平更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人民群众普遍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今年是建党90周年,苏中七战七捷65周年。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闻名中外的七战七捷所形成的把握大局、抓住战机,果断决策、争取主动,集中力量、联合会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军民团结、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海安儿女创造了经济社会建设的辉煌业绩。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江苏的发展提出六个注重的要求,省委提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八项工程,市委也相应作出了八个领先的工作部署,标志着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大决战已经打响。我们要善于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发扬和传承当年七战七捷战斗精神,切实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全力以赴打好新征程七大战役,实现新时期七战七捷,谱写海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打好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战,建设又好又快又协调的新海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要突出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平台,更加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以经济转型开辟发展新路径,以产业升级赢得竞争主动权。

1.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新兴产业提升水平、壮大规模。重点培育光伏光电、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软件园建设,建成百亿级软件及服务外包、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发展输变电(智能电网)、建材机械、锻压机械、电梯、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农业机械、船舶配套等八大主导板块,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形成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积极打造纺织、丝绸、化纤三大产业链,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形成千亿级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走工业化、智能化发展之路,建筑业产值达千亿元规模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研发优势,放大品牌带动效应,做优做强茧丝绸、渔业、畜禽三大百亿板块,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和经营水平。强化机制创新,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率先在全省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叫响枢纽海安、市场天下品牌。加大河豚之乡、休闲海安的宣传力度,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长三角特色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行一企一策,支持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各类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大投入、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做响品牌。围绕支柱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积极推进企业间横向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靠大联强,拓展经营领域和业务规模。强化产业上下游分工协作,激励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新、做优。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在产业、企业各个层面的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形成销售超50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35家,上市企业10家、上市培育企业20家。

3.全力推进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智、招工引劳转变,大力实施产业招商、企业招商和专业招商。更加注重与跨国集团、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合资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更加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高层次人才,实施一批高科技项目;更加注重滩涂等优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引进一批外来投资的大体量项目;更加注重与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的全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特别合作区共建模式。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狠抓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大力破解人力资源、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制约,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倾力加强发展平台建设。按照错位、融合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东区西园,力争把开发区建成江苏沿海一流的创新型、生态型、国际型国家级开发区。积极策应沿海开发,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效益出形象的要求,举全县之力加快老坝港经济开发区和沿海前沿镇建设,逐步形成空间融合、产业互动、功能互补的发展新空间,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大力推进三大农业片区、四大工业片区和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等共建平台,积极推进光伏光电、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一批区中园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引导各镇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创办镇村创业特色园,吸纳用地少、效益好、质量优的中小项目落户,不断增强镇域经济的承载力。

(二)打好科技创新驱动主动战,建设更高更强更具活力的新海安

科技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抓创新、强主体、促转型,全面增强县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不断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鼓励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科技研发的投入主体、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快速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争2015年实现全覆盖。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依托100所高校院所,帮助300家企业,合作开发500个科技项目,开发500个新产品。

2.强化创新载体打造。加快科教城建设,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大力推动海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华新高新科技创业园两大科技创业园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支撑。积极筹建现代纺织、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高等研究院,在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环节上重点攻关,在企业的新品开发、成果转化上加快突破。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建立高新技术孵化和开放式研发平台,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提供优质服务。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3.强化创新队伍建设。深入推进525才引进工程,加快建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机制灵活、环境一流的创新人才资源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实习基地,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扎实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配置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

(三)打好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战,建设村富镇强城美的新海安

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根本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持久动力。要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打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1.以建设中等规模城市为引领,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承载能力。围绕做大主城区、做强中心镇、做特一般镇、做靓新社区的总体思路,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主城区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实施园林城市、功能提升、交通畅通、市民安居四大工程,到2015年建成4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城市。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切实加快强镇富村步伐,围绕全县发展布局,结合镇村实际,找准定位,坚持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切实增强镇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大农村新社区建设力度,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新社区服务水平。

2.以打造沿海交通枢纽为核心,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沿海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打造综合通道、构建综合枢纽、强化综合管理。大力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和新长铁路电气化改造、火车站场改扩建、连申线航道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公铁水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50分钟通达上海、1小时通达南京,2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以镇为单位实现一级公路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路桥及安保设施建设,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打破城乡界限,畅通城乡之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全面推进城乡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努力构建同等发展条件、均等发展机会、公平享受成果的新型城乡关系。

3.以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大力实施职能履行绩效评估办法,努力形成高效明晰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巩固县、镇机构改革成果,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用人、收入分配机制;推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置换城镇住房保障,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新海安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开发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引导更多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积极推进绿色增长,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寻求破解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硬约束的思路和办法,集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项目审核管理,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项目,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以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检查,增强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以万元开票销售能耗率为重点指标的考核体系,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力度,切实提高项目建设亩均投入强度和亩均税收贡献率。坚持节约优先,引导公众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行动,开展节约型单位、节约型家庭等创建活动,鼓励绿色消费,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3.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继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县、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五城同创活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进畜禽粪便无公害处理,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加强绿色海安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

(五)打好促进民生改善主体战,建设亲民安民富民的新海安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多地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把加快居民收入倍增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总量协调增长。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大力度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让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人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强金融创新,鼓励投资入股,规范资产受益分配制度,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社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实事工程,继续实施结对帮扶措施,增加转移性收入,着力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实施《海安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县。不断调优教育事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加快职教中心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县文化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广电站规范化建设和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鼓励精品力作生产,加强海安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青墩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乡居民素质教育,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对内造势、对外扬名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升海安美誉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三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提升15分钟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水平,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努力打造放心消费、健康海安品牌。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畅通机制、转化接轨、缩小差距的制度措施,逐步推进社会保险基本制度并轨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继续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方便、促进外来人员来海就业创业。推进各类保障扩面提标,积极引导低水平保障参保人员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慈善事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特困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保障与救助工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努力让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全面实现住有所居

(六)打好社会管理创新合成战,建设有序安定和谐的新海安

当前,我县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基本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夯实基层基础,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加快社会管理十大体系、30个社会管理项目建设。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性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在充分发挥基层党政组织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建设城乡社区,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把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及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便民利民等社区服务体系。强化各部门和村委会、居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慈善公益组织、社区民间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物业管理机构等社会工作资源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

2.健全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民意畅通等工作机制,切实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强调处机制建设,完善各类专业调处机构,健全调处体系。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以长安海安建设为抓手,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工作。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对突发事件做到出手快、控得住、处置好。强化信息管理机制,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红军、网络文化协会的作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3.坚持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法治海安建设力度,积极创建省法治县和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县;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支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县人民的意志;支持政协围绕中心、促进和谐,认真履行职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切实加强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双拥、老干部、关心下一代、老区开发等工作,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建功立业。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七)打好党的建设堡垒战,建设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海安

事业兴旺,关键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大力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锐气勇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海安十一五的辉煌成就、十二五的宏伟蓝图激励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宣传和学习六个注重八项工程八个领先的深刻内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业创新创优的生动实践中来。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坚持使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大胆选用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不断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广大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努力让每一个支部都成为一个战斗堡垒,每一个党员都成为一面鲜艳旗帜。进一步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动党的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有效覆盖;大力选拔双强型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入实施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基层、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深化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制,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精心培育、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浓烈氛围。

4.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促进党群干群和谐互信。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手腕,下大决心铲除机关陋习,用狠着子推动作风转变。加快建立机关部门履职情况的考核评价、督查推进机制,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从快从严予以组织、纪律处理。大力改进会风文风,深入开展公车、庆典两项治理,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做到不浮躁,要有激情;不张扬,要会造势;不落后,要敢争先;不出事,要干成事。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基本建成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全社会诚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合法利益的行为,做到监督更有为、治理更有效、惩处更有力,以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委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述职述廉述法述安并接受监督制度。深化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党务公开,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机构、考核评价办法,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志们,忆往昔,七战七捷振奋人心;看今朝,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在海安大地上打一场新时期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七大战役,既是上级党委的要求,也是全县人民的期盼;既是海安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全县上下要以七战七捷的精神为旗,以七战七捷的胜利为鉴,攻必克、战必胜、难不倒、累不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全力打好新征程七大战役,实现新时期七战七捷,为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海陵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中共泰州市海陵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杨杰

2011年6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中国共产党泰州市海陵区第十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海陵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实现跨越赶超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依靠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抑制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了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海陵发展的精彩篇章。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按原口径统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06亿元,是2005年的2.74倍,年均增长15.2%;完成财政收入35.36亿元,是2005年的4.95倍,年均增长37.7%;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1.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7倍;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3.6%。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96.81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44.2%,高于全市7.8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都市型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明显,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50%。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5%。

——开放创新加快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环境日趋改善,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2010年完成自营出口总额6.78亿美元,是2005年的7.78倍。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一区三园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发展载体。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五年内全社会研发费用支出累计达6.63亿元、完成专利申请量3204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工贸企业三置换一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和释放;农村改革逐步深化,撤村建居有序推进,五年累计成立三大合作组织120家;部分镇(街)、村(居)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管理体制更加高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全面提速,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300多亿元,拆除危旧房200多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16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70公里,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0%和20.1%,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年累计投入村镇建设资金97亿元,所属乡镇全部创建成省级生态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1.95倍和1.81倍;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大保险覆盖率超过98%,城乡低保实现提标扩面、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全市最高。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创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口工作统筹推进,计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信息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平台建设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项目。文化海陵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创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人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强化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较好地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政协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爱国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稳定、振奋、活跃的新局面。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社会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平安、法治建设纵深推进,五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创建成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实现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三连冠,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大集中、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式集中受理等海陵模式在全省推广。领导干部下访机制逐步健全,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人武、工商联、外侨、民宗、统计、科普、老龄、慈善、残联、关心下一代、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社会政治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注重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创设每月一讲必学必训等平台,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创建成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面向基层公推公选,一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充实进乡局级领导班子,干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证作用更加明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大党建格局初步形成。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廉政准则》等各项制度规定,大力推进勤廉海陵建设,在全市率先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级报告制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认真实施工作目标绩效管理,深入开展三问三治三服务和公开评议机关重点职能科室负责人等活动,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

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区委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十届区委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海陵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1、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激发率先发展的内在活力。五年来,我们根据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领全区上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调高发展目标,优化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深入持久地实施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大工程,不失时机地提出三年再造一个新海陵奋斗目标,凝聚起危中奋进抓机遇、难中突破攀新高的强大精神动力,创造了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思想与时俱进,观念不断更新,才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

2、必须坚持开放创新不放松,增添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开放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推进海陵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园区建设,一区三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区开放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结构调整,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持续推进开放创新,才能推动海陵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3、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践行科学发展的根本宗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强化城建为民理念,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推行阳光拆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多为群众办实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赢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4、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不偏向,开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市城建、财税、统计体制调整和市属重点工业企业属地管理等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市、区协调发展。市、区发展一体化理念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深入人心。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和市、区一体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5、必须坚持和谐稳定不折腾,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区建设力度,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社区管理规范化,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基石。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大防控、大信访格局,及时疏导和化解企业改制、城市拆迁等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全区上下团结和谐,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工作、团结一致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聚精会神建设海陵,一心一意发展海陵。

6、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提供推动发展的坚强保证。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动海陵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保垒作用。依托中心组学习三三制勤廉海陵等有效载体,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引导各级党组织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狠抓落实。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构筑起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保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大,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还不够多,尤其是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措施落实还不够有力。二是经济运行质态不够优,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够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剧,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社会管理和创新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不够高,维护稳定压力依然较大。五是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阶段,是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阶段,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海陵的新阶段。海陵在下一个五年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一轮区域竞争能否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面对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工作基础和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我们一定要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迈出决定性步伐,在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增进人民幸福上见到更明显成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海陵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和谐建区三大战略,着力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集聚辐射力,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海陵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美好的中心城区。主要奋斗目标是:财政总量两百亿,居民收入翻一番,城乡面貌大变样,苏中城区勇争先。根据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升发展水平,增创新的优势。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三次产业发展层次

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着力增创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和企业培大育强计划,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年内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主攻太阳能光伏及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着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形成3个百亿级产业,五年内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60%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数控机床、家用电器、汽摩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向高新化、品牌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大育强骨干企业。强化春兰、林海、陵光、中盛光电等企业集团支撑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高位嫁接、上市融资,着力打造规模企业集群,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销售超亿元企业13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4-5家。壮大建筑业规模。围绕做大市场、做活机制、做优结构、做强企业发展目标,促进建筑业向项目融资、投资开发、材料设备、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集成发展,五年内建筑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2、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亮点。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突出现代商务中心和人居海陵服务功能,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完善公铁水物流节点,努力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积极拓展金融科技、商务信息、研发设计等新兴领域,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经济,培育现代商业业态;加快东部市场集聚区改造升级,着力打造苏中地区最大的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提高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先导产业,重点培育集创意企业孵化、产业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力争五年内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3、着力彰显都市型高效农业新特色。按照服务城市、发展农村、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综合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因地制宜发展苗木、花卉、果蔬等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经济,逐步实现无粮区目标。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行无公害化生产,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质量监管,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丰富城乡群众的菜篮子奶瓶子花盆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和物流配送等为农服务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培育和创新体系,引进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二、坚持改革开放,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

1、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上下游优质项目。坚持企业招商主体地位,采取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组团招商等方式,外资主攻台日韩及欧美资本,内资主攻长三角转移资本及央企和大型民企,积极寻求对接与合作。深化三服务活动,以优良的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力争五年全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不断提高外经外贸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继续发展经济合作,提升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经营层次,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2、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围绕西部新城、产业新区发展定位,加快实施园区绿化、园区形象、生活创意园、太阳能安置小区等工程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家高新技术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计划产业基地。加快海陵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发展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产业,建成集创意孵化、人才培训、投资咨询、展示交流、版权保护、投融资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导区。推进城北物流园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全方位拓展物流业务,率先建成覆盖苏中、苏北地区的现代仓储配送中心和信息化平台,努力建成苏中第一,江苏一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功能,以花卉苗木、果蔬、观光休闲三大产业为发展重点,依托现有核心区向周边地区拓展,力争形成3.5万亩规模,通过提升内涵、增加项目、引进人才,使之成为优质、安全、生态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

3、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扩大项目贷款贴息、风险补助资金规模,吸引民资和外资参与科技创业项目,着力形成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加快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步伐,建成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构筑创新人才保障。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筹建海陵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五年内实现全区科技人才总量超万人、高层次人才超千人目标。

4、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行政审批、财政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行行政审批一窗式服务,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科教文卫、农村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整合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稳步实施农村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组织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积极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

三、加快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环境质量,以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型中心城区。

1、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承载能力。按照功能做强、形象做美、环境做优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规划层次。修编完善中心城区规划体系,实现镇、村控制性详规全覆盖。突出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和历史文脉资源。加快旧城改造建设。继续推行阳光征收,采取成片改造、区域开发模式,重点实施东大门、西大门、斜桥街区及城北主干道沿线街区综合开发改造,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北地区改造任务。完善城市路网建设。推进海陵北路、鼓楼北路、青年北路、迎春东路、森园路、海阳东路等道路延建改造,做好长江大道、231省道、大桥北接线、站前路等项目衔接配套工作。构建多元化城建投入机制。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做大做实政府融资平台,统筹安排土地上市,千方百计化解城建资金难题。

2、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规范和创新城市管理。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行机制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联合执法、专群结合、综合治理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丰富数字化城管内涵,有序推进市容管理责任制。深入开展零违建村(居)创建工作,推进城管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进社区和无物管小区星级评比,健全和完善物业管理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新型特色社区建设。围绕社区组织、队伍、功能、信息化四大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深化社区民主自治,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队伍结构,提升社区队伍素质,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力争通过五年努力,90%的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

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农村实事工程。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示范村、先行村建设成果,以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道路、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异地发展型、为农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运营水平,五年内所有村集体收入不低于50万元,其中80%的村在100万元以上。加快推进重点镇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促进各镇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形成功能明确、配套完善的现代宜居型中心镇。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做大中心村,着力打造设施齐全、特色明显、环境整洁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实施水环境、城市大气环境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卤汀河、智堡河等省、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新通扬运河以北、里下河圩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防洪抗旱能力。推进生态区建设。全面完成城乡路道、河道绿带建设,推进成片造林,提高城市绿化率;扎实开展生态镇(街)、生态村以及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等多层次生态创建活动,五年内森林覆盖率达23%,所有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先行区。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提升社会文明和谐程度

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深入细致做好民生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美好新城区。

1、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突出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积极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保障工资正常增长和及时支付。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扎实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建设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落实金融财税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各类人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自主创业,不断提高群众创业增收能力。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为群众搭建多元化投资平台,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资产性收入,力争五年内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2、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逐步提高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最高支付限额。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动态增长机制,推进五保供养,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五年新增保障性住房170万平方米。实施对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完善资助政策,保证贫困生、残疾少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加快发展各项民政事业。建成泰州社会福利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救助服务。

3、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布局合理化、学校规模化、条件均衡化和教育优质化为目标,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及时有效处置突发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

4、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着力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快推进文化海陵建设。充分挖掘梅乡京剧、泰州学派、盐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切实抓好单声珍藏文物馆、海陵艺术展览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5、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更加注重区委常委会自身建设,改革和完善议事决策机制,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党对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成员、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团结合作,切实做好民宗、外侨和对台等工作。完善党务、政务、村(居)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作用。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以法治县(市、区)创建为抓手,深化法治城市和系列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和公平正义。

6、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舆情,源头预防各种矛盾纠纷;健全定期排查分析机制,深化领导大接访、机关大下访、干部大走访等活动,加大积案化解力度;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重点地区整治,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问题不产生、不积累、不激化。着力强化为民服务。创新特殊人群管控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区、镇(街)法治服务中心,统一接待处理涉法类信访,提供咨询求助和法律服务。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完善基层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成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力量有序整合、社会服务有效集中、行政执法有机联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努力把海陵建成和谐稳定示范区。

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推进海陵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大力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加贴近工作中心、更加贴近区情实际、更加贴近群众意愿。

按照党建工作科学化要求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增强创造力,必须注重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区党员干部,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着力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坚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依托必学必训每月一讲干部论坛和基层党校等平台,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关党员干部培训、基层干部理论学习等活动,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世界眼光,丰富党员干部的知识储备,提升党员干部的创新能力。增强创造力,必须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坚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解放思想,结合海陵的区情实际解放思想,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改革、善待挫折、宽容失败,更大力度推进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海陵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

按照党建工作科学化要求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增强战斗力,必须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拔使用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群众拥护、严于律己的干部,真正把那些坚持发展有韧劲、谋划发展有钻劲、创新发展有办法、推动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一把手,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运转机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类后备干部培养锻炼,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使用,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发挥退二线干部作用,不断拓宽村、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渠道。增强战斗力,必须抓好基层、打牢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努力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当好表率。扎实推进新一轮强基工程将基层组织建设放到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谋划,统筹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着力完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努力扩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扎实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增强战斗力,必须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全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突出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统筹抓好海陵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

按照党建工作科学化要求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凝聚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坚定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增强凝聚力,必须秉持求真务实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符合区情实际、反映基层诉求、体现群众意愿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积极推进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大三问三治力度,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勤奋敬业、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增强凝聚力,必须保持清正廉洁本色。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积极构建惩防体系,着力打造勤廉海陵品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继续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以实际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励精图治,拼搏进取,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大干黄金五年建设美好海门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海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姜龙

(2011年6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海门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海门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五年承前启后、两个率先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领导班子,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大干黄金五年,建设美好海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与体会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海门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百万人民,团结拼搏,务实苦干,顶住了宏观调控的巨大压力,冲出了金融危机的重重困扰,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崭新业绩:

——五年奋进,我们率先跨过长江,成功跻身全省十强。始终坚持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跨越的目标凝聚人心,建成了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名列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31位、全省县级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6位,成功跻身全省前十强。核心指标实现倍增。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70亿元和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4倍和4.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继续名列苏中苏北县市第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依托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超过67%,成为全省唯一四度蝉联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单位的县市;围绕科技创新壮大工业经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3亿元,金银铜牌工业企业95家,应税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63家,上市企业、中国名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工程县市等称号;瞄准全国一流打造建筑强市,建安产值突破530亿元,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县市之首;围绕提速提效发展服务经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跻身长三角地区县级城市前20强;对照做大做强提升民营经济,有4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市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去年,全市在建超千万元项目61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达79个。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外资到帐近20亿美元,均为前五年总量的4倍。

——五年奋进,我们全力挺进江海,四极支撑加速凸显。江海开发强势推进。大力实施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和东灶港围填海工程,全市新增近10公里的江海深水岸线和5万亩陆域腹地;码头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沿江以专用码头为主体的码头群加速崛起,沿海5万吨级码头正在进行桥面施工。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市经济开发区重点推进海门港工贸区、滨江新城区、中心商务区三区联动,总投资超40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成功跻身省级开发区前五强,五年前移了20多个位次;海门工业园区成功晋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三期工程核心交易区即将交付使用,叠石桥市场成交额突破350亿元;滨海新区一城四中心加速推进,美国泰森、中石油海工钢绳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昔日偏僻盐场正呈现热火朝天新态势;临江新区以联海生物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规模,以慧聚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新玮镍钴为基础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初具雏形,成功晋级全省首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贡献份额逐步增大。四大园区集聚了全市60%的到帐外资,承载了近60%的在建超亿元项目,产出了55%的工业应税销售和46%的财政收入,贡献份额5年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

——五年奋进,我们强势推动南进,城市格局华丽转身。大力实施城市南进战略,城乡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邀请40多家国内外顶尖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28个规划,绘就了城市南进的美好蓝图。坚持高标准实施。张謇大道、南京路、北京路等城区主干道全面拉开了新城区框架,新行政中心、政法中心、东恒盛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成为城市新标志;老城区大力推进解放路、江海路、长江路、丝绸路等道路和东洲公园、老小区改造,城市面积拓展至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升到50%,建成了苏中苏北首家县级优秀管理城市坚持一体化推进。大力推进城镇建设,9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跻身南通50强。按照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目标,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超过20亿元,农村道路实现了路路通,饮水工程惠及近20万人口,建成了江苏首批农村沟河疏浚达标市和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五年奋进,我们始终聚焦民生,和谐构建特色彰显。民生工程取得新成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和农村五保供养率均达100%,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就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评为全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县(市);扶贫济困卓有成效,救助群众4万多人次,中南集团荣获全国十大慈善企业荣誉称号。社会事业有了新进步。义务教育人口实现全覆盖,成功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市。今年我市高考本二以上上线率达60.76%,21人达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创造海门高考新纪录。海门之夏、文化馆、图书馆、海门山歌、余东古镇建成国家级品牌,电影《爱的延续》全国公映,并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张謇纪念馆、季方史料陈列馆顺利开馆,两度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机构不断健全,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长安法治培育新亮点。信访稳定成效明显,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实现八连冠,被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超过97%。与此同时,人大、政协在共谋发展中参与分工,在服务大局中同心同德,在履行职能中肝胆相照;人武、统战、党史、对台、群团、计生、统计、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了新业绩,九度蝉联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被评为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五年奋进,我们矢志创先争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宣传工作坚持为发展造声势。坚持对内宣传鼓士气,对外宣传重实效,有效增强了跨越发展的凝聚力,提高了海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四度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被评为全省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工作坚持为发展强保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开选拔公推竞岗深入开展,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体满意率超过95%;强基工程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市乡两级机构改革、村两委和乡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四度蝉联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市,并被中组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市)级人才工作联系点。纪检工作坚持为发展优环境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两大体系不断完善《廉政准则》和干部四项监督制度有效落实,干部队伍建设五条禁令全面推行,机关作风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稳步实施。坚持严惩腐败不手软,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案778件,查处乡科级以上干部6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6人,追缴违纪款3606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675万元。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市委常委会带头加强理论武装,自觉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头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严守党纪国法,规范从政行为,自觉接受监督,营造了人心齐、风气正、干劲足的良好环境。

五年来的成就,为我们谋求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我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敢想敢为、敢试敢闯的拼搏精神,高点定位谋发展。面对率先全面达小康和构建和谐新海门的双重任务,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引导乡镇园区在项目建设上争相作为,机关部门在优化环境上争先创优,各类企业在转型升级上争先称雄,海纳百川、强毅力行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持之以恒的自觉追求、加压奋进的工作常态、引领发展的时代精神。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统筹兼顾促发展。以科学发展为先,以率先发展为要,以和谐发展为本,在注重当前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的发展;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质效的提升;在加快城市南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已成为海门响亮的品牌。

——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衷共济快发展。坚持以实为本、以干为先,对确定的思路一以贯之,对既定的目标一抓到底。市四套班子领导带头落实重点工作,带头推进重大项目,带头破解重要难题,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补台,开创了和衷共济干事业的生动局面;各地各部门大力弘扬不搏何获的亚民精神,形成了政企同心谋发展、干群合力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求发展。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责任,把深得民心作为最大的奖励,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工作思路上更加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更加突出富民,在公共设施上更加突出便民,在社会事业上更加突出惠民,在社会建设和环境优化上更加突出安民,从而最大程度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方针,固本强基保发展。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这一关键,牢牢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排位次的浓烈氛围,形成了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造就了一支敢闯敢拼、干净干事、团结一心的干部团队,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五年硕果,有目共睹。五年来,全市上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不管什么岗位,不管什么职业,人人都为海门的跨越发展献计献策,个个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辛勤工作,共同用攻坚克难、只争朝夕的创业豪情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用不甘落后、攀高争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用舍我其谁、干事必成的创优风范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在此,我谨代表市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海门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成绩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认清不足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形势,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重大项目的支撑力和爆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面对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意度、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目标,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宗旨、精神状态、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仍然迫切。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转型中的矛盾,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发展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总体形势和发展愿景

通过全市上下的合力攻坚,海门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实,率先发展的后劲更足,和谐发展的活力更强,正进入至关重要、大有作为的黄金五年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期。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是我们面临的最为重要、最富含金量的历史机遇。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沿海开发作为江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省级层面将进一步加大对沿海开发的规划导向、政策支持和要素引导力度,作为沿海开发先发先行的海门,完全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集成发展能量,率先实现跨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明显加快,大交通格局的显著改善,海门已经置身于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黄金大动脉上,已经完全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政策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势必源源不断地涌入海门。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把优势充分发挥好,把机遇充分利用好,就一定能够捷足先登,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新局面。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转型升级的全面攻坚期。当前,尽管海门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效的任务仍然艰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转型升级正面临大量的利好因素。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转移呈现新趋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热点投资领域,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战略中心呈现向中国加速转移新趋势,为我们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随着海门区位优势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院校纷纷在海门设立研发机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一大批企业正在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转型升级正逐步成为项目投入的主攻方向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力量。只要我们在发展导向上更加注重又好又快,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绿色增长,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力。

新的五年,将是海门二次率先的加速推进期。从区域竞争看,苏南县市纷纷明确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苏中部分县市也确立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海门作为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标市,更应当仁不让,想在先,干在前。从自身实际看,当前,海门的开发格局正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并重的战略拐点,产业格局正进入扩规模、提质效并重的关键时期,城乡格局正进入展形象、提功能并重的崭新阶段,这些都为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从群众需求看,人民群众思富思进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提高收入水平有了新期盼,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民主参与表达出新需求。这些既是本届市委必须肩负起的重任,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用现代化的眼光审视工作,用现代化的理念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标准检验成效,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高度。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省委八项工程和南通市委八个领先新要求,围绕加速转型、全面跨越这一主题,紧扣争先崛起长三角,抢先跨江进八强,率先基本现代化三先目标,大力实施江海同兴、城乡同步、民生同享三同方略,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城市、上海长江以北配套优越的卫星城市和长三角加速崛起的明星城市,力争在苏中苏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通过五年努力:

——实力更强劲。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应税销售、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600亿元、260亿元、120亿元,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江苏前八强。

——城乡更繁荣。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城区、新园区、新镇区、新农村齐头并进,加速构建一体两翼、三城呼应、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城区面积突破4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0万人,城市化水平突破60%。

——生活更幸福。大力实施以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为主要内容的新五有民生工程,健全增收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发展民生实事,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富足、精神更充足,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2万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90以上,长安法治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品牌更响亮。放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领先优势,培育一批体现海门特色、彰显海门实力、增强海门魅力的大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批国家级品牌,以品牌创建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的社会影响力、资源集聚力和发展竞争力。

——队伍更先进。加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改善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锤炼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保证。

今后五年的重大举措和主要任务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全市上下必须时刻保持登高致远的境界、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气度、勤廉实干的作风,推进八大工程,争创八大优势,确保综合实力继续走在苏中县市前列。

(一)推进产业升级工程,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争创新优势。把产业升级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坚持新兴产业加速扩张与传统产业升级扩容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一要坚持江海并进,集聚化扩张产业规模。坚定不移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推动江海经济裂变扩张,四大园区应税销售突破1200亿元。要完善大配套。瞄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合港的目标,在沿江,全力推进通海港区海门段、新江海河、启海港区三厂作业区、灵甸港四大港口建设;在沿海,加紧实施东灶港深水海港、国家级中心渔港、三期围填海工程、疏港河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尽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差别发展、联动互补的江海港群。要以崇海大桥列入省十二五开工计划为新起点,紧盯省内,紧贴上海,发掘一切资源、集中一切力量、创造一切条件全力突破,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336绕城段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启动扬启高速、宁启铁路海门段以及王川线、叠港公路等交通项目,加速构建内畅外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要培育大园区。市经济开发区要瞄准尽快建成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提升并重,加速推进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保税物流为重点的海门港工贸区,加快滨江科教城、中心商务区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支撑效应最明显、集聚效应最强劲的一极;海门工业园区要瞄准建设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目标,以核心交易区开业为契机,坚持功能和形象同步提升,全力推动家纺产业向高端化攀升,发展格局向一座城跨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大型专业市场,园区综合实力跻身省级开发区前50位;滨海新区要按照一城四中心定位,坚持设施配套与产业集聚齐抓,港口开发和项目建设并进,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航空装备、港口物流、食品生产、海洋旅游等产业,全力争创全省沿海开发实验区;临江新区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加速打造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百亿园区,尽快建成省级高新区。要突破大项目。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企业,大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特色彰显、带动力强的园中园区中园,不断提升海宝工业园等旗舰型项目推进的组织化程度,打造一批代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支撑海门跨越的重特大项目群。

二要坚持多管齐下,高端化引领产业转型。大力实施5+3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生物医药、家纺、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食品、高压输变电、新能源等10条主导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基地。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扩张计划。按照有一个目标明确的产业规划、有一套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一批紧密合作的高校院所、有一条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链、有一套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五个一要求,全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加速扩张,确保产出规模超过1500亿元。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按照高端、高新、高效的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确保产出规模突破1500亿元。加大骨干企业、规模企业、微小企业的分层扶持,推动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行业骨干集聚,打造规模化的企业集团、集群化的企业梯队、专业化的行业冠军。深入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协调、与扩大群众消费需求相促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开发区保税物流园、滨海中建材物流基地、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海永海门生态科技城、和洲汽车产业园、东洲物流园等10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壮大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全力推动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确保服务业占比超过41%。

三要坚持开发开放,国际化提升产业层级。要增强口岸开放新优势。坚持把口岸建设作为扩大开放的龙头工程,按照立足一类扩大开放、力争一类独立开放的原则,切实加快口岸的研究报批工作,同步推进海关、商检等口岸开放联检综合平台建设,为提升开放水平提供强劲支持。要提升三外工作新水平。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面向欧美、日韩、港台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不少于20个,累计实现到帐外资超过25亿美元。要拓展民营经济新空间。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强强联手、内联外合、品牌联盟、产业链延伸等形式实施整合重组,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最强、贡献份额最大、吸引优质民资最多的地区之一。要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健全土地、资本、劳动等市场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以组织结构现代化、投入主体多元化为重点,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的跨江合作,全面提高海门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融合度。

(二)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在提升经济质态上争创新优势。围绕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目标,集聚核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贡献份额,全力建设省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要强化企业创新,全面增强持续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把政府投入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支持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上,把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更多地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把财政补贴更多地用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上,形成支持创新的鲜明政策导向。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确保政府投入稳步增长、企业投入持续增长、社会投入大幅增长。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和品牌创建,全力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努力把优势技术定为国家标准,把优势产品做成品牌产品,让优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二要构筑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引导推动力。坚持高层次、特色化方向,积极搭建滨江科教城、科技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载体平台,力争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不少于10个。着力健全以资产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系,支持优势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技术与资本、科技成果与市场效果、专业创造性与企业积极性更加紧密地融合。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要求,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的大企大园大学大所,加快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切实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专利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确保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

三要打造人才高地,全面提升核心创新力把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打造长三角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大力招引高端人才,以招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打造归国人才创业基地为抓手,深入实施520名校揽才550企业聚才工程和东洲英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来海发展。大量培育紧缺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既掌握尖端技术又精通经营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创业人才和团队,造就一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五大机制,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优环境。特别是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重点突破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财政投入,全面放大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推进城乡一体工程,在提高城市能级上争创新优势。坚持把城乡同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大手笔推进的态势,着力打造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要打造滨江生态的现代新城区城市是支撑跨越的重要平台,要加大力度,加快节奏,全力打造集品质、品格、品位于一体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宜乐的滨江城市。要优化发展形态,打造特色之城。充分吸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新城区的各项规划,全力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发挥生态岸线优势,做足滨江亲水文章,重点实施以一轴(龙韵水系)两点(謇公湖、城市绿核)两带(滨江生态带、海门河景观带)等为特质的绿环水绕工程,规划建设证大中国山、张謇广场、仁恒滨江生态城等标志性项目,全面彰显海门的城市个性。要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之城。按照市政支撑、环境先行、公建引领、商住跟进的总体要求,在发展格局上,重点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项目建设上,重点抓好张謇大道两侧、北京路两侧、滨江片区三大核心区域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重点地块的开发建设,尽快催生一批个性突出、富有魅力的地标性建筑;在城市管理上,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着力构筑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要集聚优质资源,打造活力之城。全力推动建设资源向新城聚合,商贸住宅向新城转移,人口向新城集聚,加快建设一批总部大厦、创新创业、商务会展、大型商贸、高档住宅以及文体设施等重大项目,加速打造集行政服务、科教文体、商贸物流、最佳人居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二要培育各具特色的魅力新镇区按照集聚资源、集约发展的要求,在深入实施建制镇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现代、人气汇聚、业态多元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要彰显特色增强影响力。充分挖掘城镇区位、人文历史等优质资源,科学规划,分类实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彰显个性特征的特色新市镇。要繁荣经济增强支撑力。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要求,把城镇建设与壮大工业经济、提升服务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四大园区、东西城区和中心镇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方向,以重点企业为支撑,打造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要完善配套增强吸聚力。围绕有一个整洁优美的镇区环境、一个多种业态的商业中心、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一个设施完善的休闲广场、一个便民惠民的农贸市场、一个舒适宜居的现代小区六个有目标,切实抓好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城乡衔接工作,巩固发展城镇服务经济不断提高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要建设繁荣秀美的活力新农村按照民更富、村更美、风气更好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以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农民为主体、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全力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强市国家有机食品示范城市,确保全市中高效农田面积占比突破70%。要以环境建设重塑田园风光。积极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处理、道路养护保洁、河道环境治理、村庄田园绿化四大环境建设,深入实施农田水利、农路农桥、区域供水、区域治污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化新型农民集居区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要以深化改革拓展发展空间。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攻坚计划,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健全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为加快一体化步伐奠定基础。

(四)推进民生福祉工程,在共享发展成果上争创新优势。坚持把民生福祉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要大力度促进收入倍增,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坚持富民优先,通过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富民、强村富民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健全快速普遍持续增收新机制。要在推动就业创业中夯实增收基础。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度开展技能培训,深层次推进就业援助,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确保群众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坚持以创业拉动就业,鼓励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有增收项目,每个劳动力都有就业创业机会。要在壮大建筑经济中加快增收速度。加快构建以百亿级特级资质企业为龙头、总承包企业为主体、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产业规模更大、运行质态更优、经济效益更好、企业品牌更响、综合实力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确保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要在调整分配结构中拓宽增收空间。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扶贫帮困力度,不断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机制。

二要广覆盖完善保障机制,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社会保险基本制度并轨改革,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扩大城镇五大保险、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高度关注失地农民、五保低保等群体的基本生活,着力构筑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努力让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着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标准,深入开展专项救助活动,努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三要高水平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创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优先投入机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进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持续提高基础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名市。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世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人武、双拥以及国防教育等工作,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推进管理创新工程,在构筑和谐格局上争创新优势。以创建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为抓手,牢牢把握利益和谐这个核心,大力实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等六大行动计划,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一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按照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区域网格化的要求,着力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扶贫济困、就业社保、综治平安、教育医疗、便民利民等社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慈善公益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多元互补的和谐关系。

二要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重大决策、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前,都要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努力从源头上消除不和谐因素。完善权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全力保障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以长安海门建设为抓手,加强以现代技防城和城乡巡防中心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到越来越安全、生活越来越放心。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隐患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不断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信息管理机制,顺应新兴媒体对社会管理的影响,加速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综合信息平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增强媒体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三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海门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深化司法改革,着力提升普法成效,健全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划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各项工作更具前瞻性、实效性,更好地体现全市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为实现二次率先凝聚更广泛的力量。进一步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开展民主监督,营造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六)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在共建现代文明上争创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

一要突出思想引领,凝聚文化力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新时期海门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市上下的行为准则。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切实加强诚信建设,深入开展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共铸诚信活动,使诚信真正成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的普遍追求。

二要突出惠民主题,繁荣文化事业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要求,全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乡镇文化阵地广覆盖、强功能工程,合理布局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大力推进新图书馆、青少年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大型文化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为骨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尤其要善于从海门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波澜壮阔的大开发、大发展的实践中挖掘题材,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要抓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大力度推动文化惠民,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要突出改革主线,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需求旺盛的优势,加快形成投资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多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搞活山歌剧团等文艺团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培育和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要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常乐张謇纪念馆、余东古镇、家纺博物馆、东灶港海洋公园等为重点的旅游业,加快推进海门凤凰文化城、江苏星海电影主题会馆等为重点的广播影视、现代传媒、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努力培育一批省级文化产业基地,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七)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在谋求持续发展上争创新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绿色动力。

一要不断优化路径,全力促进绿色增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力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加快进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增长轨道。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能源研发,推广适新节能技术,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大力发展联海生物等循环类企业,积极推动产业循环组合、企业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循环经济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大力发展集约经济,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产出贡献的刚性标准,完善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发展贡献率。

二要坚持低碳发展,全力提升经济质态。坚持把低碳发展作为重要导向,健全完善低碳建设的规划体系、监测体系和推广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建筑、低碳交通,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要把强化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抓手,按照存量减排增量优排同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同步实施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开展污染源头控制、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大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专项整治污染企业,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双提升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污染排放约束、政府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等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发展之路。

三要推动生态创建,全力打造宜居环境。牢固确立生态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民生实事的共识,提升绿色执政力,推动绿色现代化。要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文明全民教育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使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行动。要深入开展生态创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园区、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综合开展生态观念、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社会、生态制度等六大领域建设,全力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城市

(八)推进党建强基工程,在强化组织保障上争创新优势。

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最可靠的保证、最强大的动力。

一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蓬勃生机。要以认识大提高引领思想建设。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先进理论中找动力,从先进地区中找差距,从先进典型中找经验,学昆山,追苏南,争率先,不断掌握新知识、敏于发现新事物、善于接受新理念,使思想跟得上时代步伐、认知跟得上实践发展、眼光跟得上世界潮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要以观念大解放推动思想建设。牢固确立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强势心态,始终保持敢于争先、支持探索,善待失误、宽容失败,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昂扬斗志,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挑战再大也要敢试敢闯争一流,任务再重也要苦干实干夺先进。只要方向正确、动机端正,就不怕议论、勇往直前;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为百姓谋福利的事,就要解放思想大胆闯,放开手脚比着干。要以能力大提升检验思想建设。坚持把更好更快发展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根本标准来衡量,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统筹规划、服务发展、市场运作、创新创业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切实担负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要精塑团队,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持续动力。要以更加鲜明的导向选人用人。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用人导向,积极选拔一批眼界宽善谋大势、思路宽善于创新、胸襟宽善聚人心的领导干部,着力造就一批组织放心、群众公认、坚强有力的和谐领导班子。要以更加健全的机制选人用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初始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程序规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不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制度,把更多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经受考验、增强能力。同时,要不断壮大党的新生力量,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使用力度,永葆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要以更加严明的管理选人用人。加强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和有关法规,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用起来,使每个干部始终置身于制度的管理约束之下。

三要固本强基,全力打造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要以繁荣农村为重点,建强农村党组织。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改善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创新组织设置,提升发展本领,推进三级联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积极创建组织信任、党员干部信服、人民群众信赖的村级班子。要以管理创新为抓手,建强社区党组织。进一步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切实提升为社区建设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能力,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要以助推跨越为方向,建强两新党组织。扩大党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和作用,提升五好党组织的占比,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有效性。要以提升效能为关键,建强机关党组织。突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这一重点,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中将机关党建的行业特征、品牌特征鲜明化、公认化。

四要锤炼作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要以亲民爱民的作风践行宗旨。把符合群众利益、得到群众拥护作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去对待;凡是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都要真心诚意去倾听;凡是群众遇到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要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发展。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最大的责任,把亲商惠民作为最大的追求,把务实落实作为最大的使命,把心思放到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求发展上,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到发展成果上。同时,要强化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监督问责等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要以团结和谐的作风凝聚合力。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党的利益为重,以海门的事业为重,严格党内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力量,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形成同心同德谋发展、众志成城铸大业的生动局面。要以清正廉明的作风取信于民。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进一步强化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制度、严格责任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教育干部、管理干部、保护干部,从制度上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从严惩治违规违法行为和腐败分子,构筑拒腐防变铜墙铁壁,使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惩处更坚决,真正把清正廉洁四个大字深深地镌刻在海门干部队伍的旗帜上。

同志们,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开启生机勃发的黄金五年。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任重道远让我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抢抓机遇,跨越奋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突出创新转型加快城乡统筹

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扬州市邗江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程裕松

2011年6月1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扬州市邗江区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扬州市邗江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开启“十二五”发展新征程,阔步迈向率先基本现代化新目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扬州市邗江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创新转型、推动率先跨越、促进民生和谐,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五年

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邗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紧紧围绕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和“两年小康、三年倍增、四年千亿”的目标定位,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顺利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第一个率先”发展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指标,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两个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五年来,最值得自豪的是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奋力拼搏,2008年如期建成扬州首家、当年苏中唯一一家全部指标达标、人民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的高标准全面小康社会,圆满完成了第十届区委确定的“两年小康”这一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五年来,我区保持了扬州率先、苏中领先的良好势头,不仅人均指标领先优势不断扩大,2010年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达到苏南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人均财政收入突破1万元;总量指标也实现争先进位,稳居全市第二,初步实现小区可以大作为的目标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列。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五年来,最令人鼓舞的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超额完成“三年倍增”,提前一年实现工业过千亿。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8亿元,是2005年的2.8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0.2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75亿元,均是2005年的3.9倍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4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73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1倍、4.5倍;亿元以上企业达26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217家、17家,大洋造船成为扬州第二家、邗江首家百亿企业,大洋、完美、扬力三家工业企业税收过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93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33亿美元,民资注册资本金106.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倍、3.8倍、4.3倍。

过去的五年,是板块经济全面形成的五年。区第十次党代会针对邗江区域环抱扬州主城区、单个中心难以辐射全区、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板块经济的战略构想。五年来,我们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北洲船舶(重工)产业园、杨庙环保产业园、北山工业园相继获批,特别是北洲船舶(重工)产业园快速崛起,应税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区第一方阵。随着北山工业园的正式启动和潍柴亚星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户,以一区四园为核心的板块经济格局全面形成。依托一区四园和一批重大项目,构建了全区的工业化布局和现代产业体系。2010年,经济开发区、杭集、北洲三大园区工业产销均已突破200亿元,一区四园工业产销、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0%、90%以上。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层次加快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理念上逐步从“重量轻质”转变为“量质并举”,再深化到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量质并举、以质促量”,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型。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明确提出了“科技、品牌、人才、资本、制度”新的“五轮驱动”战略,推动民营企业“三次创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比2005年净增34家中国驰名商标12件、中国名牌产品8只、国家标委会机构8家,国家级品牌拥有量和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均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荣获“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机械装备制造之都”、“江苏省建筑强区”等称号。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1%,比2005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顺利建成并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洗漱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落户杭集工业园,区委、区政府联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制成立的江苏(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被列为省“十二五”重点扶持的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之一,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邗江路商贸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星级标准金陵大饭店、大型城市综合体力宝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常熟农商行、民泰村镇银行等一批市级银行总部汇聚邗江路及其周边;汇银家电在香港成功上市;瓜洲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凤凰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节,“市民下乡、首选邗江”品牌逐步形成。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5%,比2005年提高6.7个百分点。高效规模农业加快发展,沿江、沿湖两大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基本形成,沙头成为全市最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城乡统筹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抓手。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邗上街道通过节点改造和环境打造,成功实现从居住型城市向现代商贸新城的提升,人气商机财富加快集聚。蒋王街道通过高起点定位、一体化规划、高标准建设,创造了片区改造的成功模式,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度假水城正加快崛起。汊河科技新城、瓜洲旅游新城、运河邗城、槐泗隋城以及杭集、滨江卫星城镇定位逐步明确,正在加速启动。城镇化率从“十五”末的41.6%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3.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入近15亿元,实施了扬天线、扬冶线、扬霍路、泰李高公路等区域道路和邗江路、百祥路、望月路等城市道路的改造建设,一区四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全面完成通村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施通组道路建设,新建通组道路1500公里,灰色化率达90%以上农村区域集中供水面达100%,通镇路灯实现全覆盖城乡一体化架构初步形成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试行)》,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大“四集中”推进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的意见(试行)》,明确了“1+3+18+85”的城乡统筹规划布局。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变。槐泗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率先启动,苏中唯一的全域整治项目落户公道镇,全区通过搬迁拆迁实现农民集中居住近5000户。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着眼科学发展,勇于改革创新,让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建立健全了区四套班子负责人正常工作与专线分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领导精力分散、抓落实力量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合力;通过重心下移和放手放权多支持,有效调动了镇(街道)、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巨大热情。让一切发展活力充分迸发,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先后推行了开发区与主城区分离、开发区与汊河街道合并、运西区域划归开发区管理以及各大园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基本形成了与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以“镇园合一”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权责不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节等问题;大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成立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推动一批优势企业跻身上市后备公司行列,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让一切发展平台充分搭建不仅构建了一区四园、一城三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大平台,而且引导各镇(街道)挖掘资源,彰显优势,形成了开发区(汊河)、杭集、李典、槐泗、杨庙以园区发展为主,邗上、蒋王、瓜洲、泰安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头桥、方巷、杨寿以全民创业为主,沙头、公道以现代高效农业为主的发展格局,消除了发展“盲点”,形成了不同区域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快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支持全民创业,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635元、10617元。在全市率先推行新农保与老年补贴,新农保登记参保缴费人数达10万多人,发放老年农民补贴8万人。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首批通过教育基本现代化省级评估验收,创成“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荣获“全国诗词之乡”称号,“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新农合覆盖率达100%,创成“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加快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民生实事工程基础上,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自主实施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通组道路建设、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镇村道路亮化等一批惠民实事工程,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了“城市社区创建为民六大实事”,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过去的五年,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精心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共建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新风镇村(社区)行”等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公认实绩用干部,形成了干大事创大业的鲜明导向;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性地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一批具有博士学历的副科级领导干部,引进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优化了干部和人才队伍结构。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推进双带型村干部、义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队伍建设,注重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一镇一名村主官”的目标,圆满完成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镇党委换届。邗上街道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以“便民、富民、安民”为主要内容的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开,创设了主要针对失意群体的“社会救助中心”,“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理念深入人心,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深入。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百村讲座”、定期征求“两代表一委员”和“百村百企”意见建议等问政于民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群团、人民武装、老干部等工作。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深入推进“平安邗江”、“法治邗江”建设,认真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区”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市唯一的“2006-2010年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第一个率先”的历史性目标,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让邗江在“十二五”开局之时站在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和驻邗单位合力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区(县)委工作积累和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扬州市邗江区第十届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向奋战在全区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邗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邗江科学发展,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第一要务。一定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咬定科学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坚决戒骄防满,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第一动力。一定要牢固树立早转早主动的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决防止思维惯性和传统路径依赖,努力增创创新发展后发优势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发展第一抓手。一定要从邗江实际出发,抓住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矛盾,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推动城乡一体化,全面激发率先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和谐发展第一导向。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第一保障。一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注重凝聚集体智慧推动科学决策,又注重汇聚众人之力促进工作落实,形成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区域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创新型经济刚刚起步,科技贡献份额还不够高;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统筹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增长还不快,幸福感和满意度还有待提高;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仍需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尤其是创新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作风有待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

今后五年,既是邗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率先跨越和基本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当前,尽管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变数,尽管制约我们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但就总体而言,我们正处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主流不会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尤其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苏中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我区同上海、北京等经济中心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在国家强化宏观调控、推动转型发展的大形势下,沿江地区资源、成本、环境等后发优势日趋凸显;邗江环抱名城扬州,有城有乡、临湖临江,区域空间广阔、产业基础优良,必将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更多的先机。从省市要求看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部署,要求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不失时机地向基本现代化迈进。邗江作为扬州和苏中的全面小康先行区,发展水平处于苏中第一方阵,人均GDP已达到苏南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完全有可能将新一轮宏观调控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发展与转型并重、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在“十二五”末前后实现融入苏南、与苏南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目标,继续走在全市和苏中“第二个率先”的前列。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共建共享幸福新邗江”主题,紧扣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主线,按照“扬州率先、苏中领先、全省争先”的要求,坚持发展与转型并重,强化城镇化核心地位,突出“创新驱动、产城互动、城乡一体、民生优先四大重点,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打造富裕繁荣的实力邗江、充满活力的创新邗江、宜旅宜居的田园邗江、民生和谐的幸福邗江。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一个率先、两个突破、三个提升”。“一个率先”,即力争在“十二五”末前后,与苏南总体上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打造“第二个率先”的苏中样本。“两个突破”,即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4万元、2万元。“三个提升”,即科技贡献份额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产业层次提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0%;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率达65%以上。

实现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今后几年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重。要认真研究新一轮宏观调控中的发展策略,一方面继续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充分利用我区资源、空间、产业等诸多优势,努力形成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追赶苏南,以发展促转型;另一方面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不放松,充分利用扬州人居环境优良、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区位优势日趋彰显等特点,营造创新发展的后发优势比拼苏南,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力争进入全省创新转型第一方阵,以转型保发展。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要准确把握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继续坚持产业立区不动摇,做好做足板块经济文章,做大做强一区四园,突出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一方面高度重视城镇化的核心地位,着力建设集城市文明与乡村风情于一体、富有旅居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田园邗江”,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

以城带乡与城乡统筹互促。要充分认识我区已经从城市优先发展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情况,一方面继续坚持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并重,通过片区改造、园区建设和农民集中居住等多种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产业提升、功能完善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城乡互促,做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互动,推动农村转变、农民转移、农业转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进。要密切关注“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新要求,一方面继续动员全区上下加快经济发展、夯实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突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系统化研究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让民生幸福与基本现代化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做强板块经济。实力邗江是创新转型、统筹发展、改善民生的基础。“十一五”的实践已经证明,板块经济是推动邗江从区域小区向经济强区转变的重要法宝。面对“十二五”跨越发展和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新目标,必须深入推动板块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以中心园区和核心产业为支撑、产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的板块经济发展格局。集四大板块之力壮大经济实力、推动率先跨越。着力提升一区四园的核心支撑作用。一区四园是板块经济的核心,没有一区四园发展规模的壮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板块经济就缺乏有效支撑。要依托“十一五”已经形成的发展布局,加快一区四园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2个千亿元级、2个500亿元以上、1个300亿元以上的园区规模。邗江经济开发区重点抓创新,着力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成为全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先导区。北洲船舶(重工)产业园重点抓规模加快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打造“百亿企业集群”,力争成为长三角一流的船舶、海工及其配套产业基地,继续为全区率先发展发挥支撑作用。杭集日化科技园重点抓提升抓住大交通格局改善的机遇,以城市化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全球知名的优质洗漱用品生产基地。北山工业园重点抓提速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优质高效服务推动潍柴亚星新能源汽车项目及早达产见效并不断延伸扩张,尽快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北山区域振兴。杨庙环保产业园重点抓特色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科学规划,完善功能,主攻大项目、龙头型项目和新型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壮大园区规模。依托板块经济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坚持内外并举,突出扶大扶优扶强,加快培植一批百亿企业和上市公司,推动重大项目、规模企业向园区集中,让一区四园成为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的集聚地;另一方面认真研究镇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路径,加大标准厂房和创业园建设力度,推动配套产业特色化,与中心园区互动、与小城镇建设互促、支撑强村富民通过板块之间与板块内部的分工合作,不断完善具有邗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城互动融合。板块经济不仅是工业经济,也是城镇经济,是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融合互动的综合体。一方面园区壮大迫切需要良好的就业配套环境,没有城镇化的配合人才难以留住、企业难以壮大;另一方面工业化的最大价值在于带动城镇化,没有城镇化就难以集聚财富,就难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甚至难以改变园区开发负债较多的状况。要加快一城三镇与一区四园互动并进,着力形成主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卫星城镇重点支撑先进制造业、小城镇主要与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相配套的产城互动发展新格局。适时适度推进板块资源再整合。按照板块经济的战略构想,最终将会在主城区以外形成与北洲、北山、杭集三大园区相配套的三大卫星城镇和若干小城镇。要遵循发展规律,不断优化园、镇管理体制,适度超前推进板块内部资源的再整合,尤其是要通过“飞地经济”等政策,形成推动集中集约发展的合力和动力,不断提升板块经济发展水平。

2、加快优化创新体系。创新邗江既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保持率先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一般劳动力资源逐步紧张、一般制造业发展空间缩小、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持久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突出创新型企业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亿元以上企业都能建立“两站三中心”。加快提升企业家素质,进一步推进“五轮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民企“青蓝工程”,以企业家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又大又强的“三次创业”。突出创新型产业建设,将支持企业创新与推动产业创新有机结合,着力构建支撑产业创新的公共平台,让传统产业更具生命力、新兴产业更具竞争力。充分发挥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加强与邗江产业、企业合作;加大力度推进江苏(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建设,在更大范围集聚科研资源和相关企业,力争创成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打造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化装备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围绕船舶配套、旅游日化、新能源、3D科技、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放大国家洗漱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资源作用,力争每个园区、每个产业都能形成良好的科技支撑。突出创新型园区建设,依托“国家火炬计划邗江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基地”壮大提升智能化装备产业,以大项目从高端切入加快新能源(新光源、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化,以人才引进为抓手着力培植面向未来的生物科技与健康产业,结合大学科技城建设大力发展2.5产业,推动邗江经济开发区率先转型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造条件推进其他园区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突出创新型人才建设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与人才集聚互动,利用扬州良好的人居环境和邗江良好的产业基础,抢抓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和高层次人才从大城市溢出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快建立与率先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团队。完善人才政策,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生活配套,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加快建设田园邗江。田园邗江既是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向,也是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向率先基本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区最突出的问题,必须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加快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步伐。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城镇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为了呼应“精致扬州”建设、彰显邗江生态资源优势,从邗江实际出发,有必要确立“田园邗江”的新追求。所谓田园邗江,就是要努力建设集城市文明和乡村风情于一体的生态城镇,形成“现代文明、自然风貌、宜旅宜居、和谐幸福”的鲜明特色,构建“现代都市、旅居城镇、休闲乡村”的城乡新体系。强化“现代都市”的龙头作用,扩大城市规模,打造都市产业,提升生活品质,加快主城区现代化,邗上商贸新城、蒋王度假水城与新城西区共同打造现代生活新城;开发区以大学科技城为主要载体打造现代科技新城瓜洲古镇与运河邗城互动共同打造现代旅游新城;槐泗借助苏中机场第一门户和北山工业园开发,充分挖掘独特的隋文化,打造北部新城。突出“旅居城镇”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卫星城镇还是小城镇,不仅要完善交通、商贸、社会事业等功能配套,服务居民、吸引农民,还应努力挖掘传统,打造特色,致力建设集现代功能、田园风光、宜旅宜居于一体,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小城镇发挥“休闲乡村”的互动功能,突出城郊型农业的观光休闲特色,与旅居城镇共同展示邗江的乡村风情,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和优良生态的巨大价值。探索和谐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是造福百姓的重大德政工程,但由于涉及面甚广、任务十分艰巨,也极易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必须把和谐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一方面深入宣传发动,让群众充分了解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必然趋势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试点先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农民变市民的巨大利益。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让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和谐共存

4、加快现代服务业崛起。让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极,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内在需要。大力发展以大学科技城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文化服务业。放大“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效应,加速推进开发区北园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提升,大力引进和发展主要面向较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的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充分挖掘我区的琴筝文化、创意玩具、雕版印刷等资源,发挥“全国诗词之乡”、“瓜洲诗渡”等品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与人居名城相匹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特色的现代旅游业。放眼未来,旅游业作为“无烟工厂”、低碳经济正越来越受到青睐,也是最能与人居名城、田园邗江紧密结合的产业。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瓜洲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凤凰岛生态旅游度假区、蒋王水城都市度假区、隋炀帝陵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大“邗江乡村旅游节”平台效应,加快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打造长三角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区江河沟通、公铁水空相连的优势,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顺应专业化分工趋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企业主辅分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提高生活品质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特色街区建设,打造城市产业,提高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配合旅居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科学推动房地产业尤其是城镇房地产发展,大力培植金融、会展、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5、加快做精城郊型农业。突出生态、休闲两大城郊型现代农业特色,加快推进以沙头、公道为核心的沿江、沿湖两大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城市提供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大力推进农村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与扶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切实保护城乡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工作,在巩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城乡污水处理问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发展道路。

6、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邗江的百姓更加幸福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责任所在。着力推动改善民生系统化。以经济、民生、文明、民主、法治“五大建设”为抓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向系统化关注民生转变,加快实现“学有优良教育、病有便廉医疗、乐有健康文化、老有良好保障、劳有较高收入、困有救助关爱、住有优美生态、居有平安环境”的“八有”目标。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与四大板块、一城三镇相适应的区域性教育、卫生、文化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扩大优质教育,强化学前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兴办与创新型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学校;结合实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标准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标准。努力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重点解决失地农民、进镇农民、城镇居民的保障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养老体系,以更大的力度关爱困难群体。加快推进人的现代化工程。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加强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活动载体建设,弘扬传统、彰显特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问需于民的民生决策机制。坚持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把定期征求“两代表一委员”和“百村百企”意见建议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把充分体现干群互动的“领导干部百村讲座”品牌化,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坚持共建共享,充分依靠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幸福生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又要确保民生实事切实可行。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围绕“便民、富民、安民”三项职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区镇两级建设“便民服务”与“安民惠民”两大中心,健全区、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加快构建邗江特色的“323”社会管理新体系,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企务、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大“平安邗江、法治邗江”建设力度,完善“大防控、大排查、大调解”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应急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干部队伍。要坚持以能力作风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党建工作创新为重点,为率先基本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1、不断推进思想解放。面对创新转型和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新目标新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自觉保持政治坚定。一方面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坚持立足实际、吃透区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符合时代要求和邗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绩观、权力观,始终牢记群众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自觉增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责任感使命感;多办惠民实事、多做利民好事、多解忧民难事,在率先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自觉坚持务实创新。面向率先基本现代化,我们已经走在区域发展的前列,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发扬邗江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传统,还要努力培养战略思维,既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力争抢占先机,创造条件实现弯道超越;又要把握规律、善于创新,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努力在更高层次上追赶苏南,力争早日融入苏南。

2、不断推进能力提升。建设创新型、实干型、亲民型、清廉型“四型”干部队伍为目标,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树立旗帜鲜明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实绩明显、群众公认,把那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思路好、眼光远、能力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勇于创新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埋头苦干、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的干部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真正做到“吃苦的干部吃香、实干的干部实惠、有为的干部有位”打造引领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干部团队。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不断提高干部工作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确保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加大干部培养锻炼力度,把优秀干部充实到创新转型主阵地,汇聚到一区四园建设最前沿,选派到信访维稳第一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长成熟。进一步加大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选配力度。扎实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帮助领导干部培养战略眼光、树立务实作风,不断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破解瓶颈制约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以过硬的本领引领率先跨越和基本现代化。构建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四有一责”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大创业型农村党组织、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创新型企业党组织、创优型机关党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继续抓好双带型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义务村干部三支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优秀村(社区)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村级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等难点问题,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待遇,充分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激情和整体活力,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城乡发展资源和党建资源整合,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不断推进作风转变。作风问题关系党的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大兴联系群众之风。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手段,着力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民意、畅通诉求渠道,顺应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办事,注重做好特殊利益群体的工作,促进干群关系融洽、基层发展稳定和机关作风转变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以实绩实效为导向,引导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既坚持立足当前,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更注重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不留败笔、少留遗憾,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推动率先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研究构建与全区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相适应的反腐倡廉机制。要严肃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使干部不想腐败;要严密制度,提高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干部不能腐败;要严格监督,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使干部不敢腐败,营造政治清明、政通人和、政风清新的良好环境。

4、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统筹推进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握方向、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健全领导体制,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支持人大、政协充分履行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战线、人民武装、群团、老干部等工作,努力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注重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大力培植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创响党建品牌。最大范围地汇聚民心民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率先基本现代化的强大活力和巨大动力。

同志们,宏伟的蓝图振奋人心,崇高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共建共享幸福新邗江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两年小康、三年倍增、四年千亿:2006年底区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两年小康”即到2008年底确保在全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三年倍增”即到200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含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注册外资实际到帐、新增民资注册资本金、高效农业面积”等指标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四年千亿”即到2010年确保全部工业总产值过千亿。

2、一区四园省级邗江经济开发区省级杭集日化科技园、北洲船舶(重工)产业园、北山工业园、杨庙环保产业园。

3、四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4、“1+3+18+85”:“1”是邗江主城区;“3”是杭集、北洲、北山三大卫星城镇;“18”是18个城镇社区,将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和小城镇建设的主战场;“85”是85个农村社区,目前采取只定点不建设的策略,优先保证城镇社区和小城镇建设。

5、一城三镇:主城区和杭集、北洲、北山三大卫星城镇。

6、城市社区创建为民六大实事普及物业管理、补贴安装“放心门”、增设小区文体设施、化解小区停车难、爱心结对帮扶、新市民就业服务。

7、两站三中心:“两站”即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三中心”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

8、2.5产业:是指介于二产与三产之间的中间产业。我区重点发展以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文化创意及总部经济为特色的2.5产业。

9、“323”社会管理新体系:第一个“3”即突出“便民、富民、安民”三大职能。“2”即在区、镇两级形成便民服务和安民惠民两大中心,其中便民服务中心主要关注发展,做到“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安民惠民中心主要关注民生,做到“以人为本、有求必应”。第二个“3”即进一步完善以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便民体系

10、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三强”(经济发展能力强、民主法治素质强、促进和谐本领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

科学发展创新跨越

为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江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6月11日)

倪士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全市各项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都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创新跨越,为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新局面,谱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运行质态大幅提升,发展位次持续前移,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亿元、财政收入6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3.5倍、3.7倍,11项主要经济指标占扬州市的比重均有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入全省前十强,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持续进位。农业增产增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土地流转交易,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占耕地比重均列全省前十强,现代蔬菜产业园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机保有量、跨区作业量居全国各县(市)前列,创成全国首个园艺标准化示范区。工业产值五年翻两番、突破两千亿,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70%以上。建筑业在深化改革中快速发展,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建筑强市,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三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7%,比十五期末提高5.2个百分点。

过去的五年,是转型升级取得有效进展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是江都创新型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时期,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省县级市第9位,被确定为全省首批10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加快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扬州(江都)软件园被确认为省级园区,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入围国家火炬计划,被认定为省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1.8%,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位居苏中苏北县(市)之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均居扬州各县(市、区)第一,专利申请总量是十五期间的7倍,武坚镇成为扬州市唯一的省级创新镇;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多名,其中11人入选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连续三次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长青、亚威两家公司成功上市。

过去的五年,是开放开发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我市从运河时代走向了长江时代,沿江开发成为江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跨越发展的突出亮点。5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多亿元,全面拉开4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框架,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江科技城、港口物流区、大江风光带等四大功能区,先后引进中信泰富、中海造船、中远太平洋、中航科技、海螺水泥等投资千万美元和亿元以上项目6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365亿元,开发区建设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以沿江开发带动腹地发展,仙城工业园及各镇工业集中区进区项目1500多个,完成投入400多亿元。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累计注册资本达420亿元,江都建设、江苏诚德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会议上介绍推广;利用外资快速突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7倍;外经外贸持续增长,累计外贸进出口额、外经营业额分别是十五期间的5.1倍和3.7倍。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框架拉伸最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城市建成区由25平方公里拓展到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0.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5%,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形象日益凸显。突出城市主功能区建设,修编完善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启动36平方公里滨江新城建设,相继实施了20多条主要道路的新建改造和一批重大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秩序、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完善供电供水、防洪防涝等配套设施,沿运灌区节水改造、南水北调截污导流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投运,即将实现全市区域供水。加快城镇化步伐,小纪镇被确定为全省强镇扩权工作试点镇,与邵伯镇、郭村镇被列为扬州市重点中心镇。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技术评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初步验收,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在扬州率先创成全省农村河道疏浚达标市。加快打造立体化交通格局,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江六高速全面开工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新都南路、安大公路、江海高速建成通车,在建5-10万吨级码头8座,全市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63公里、走在苏中前列。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五年。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得益受惠更多。2009年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1倍、1.8倍,在全省实现进位,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家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五有水平不断提升,市、镇两级人力资源市场每年提供岗位1万个以上;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高考主要指标每年保持扬州各县(市)第一;初步建成15分钟医疗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保、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养老保险基金备付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得到省、扬州市肯定。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城乡救助一体化步伐,被表彰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广电、新闻、体育、计生、档案、老龄及残疾人工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度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被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市全省有线电视示范市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连续四次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县(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市委中心组被表彰为全省理论学习先进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村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大学生村官工作得到部、省充分肯定。加强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被表彰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被中纪委、省委确定为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联系点、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单位。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大力弘扬开拓创新永图强、奋力争先铸辉煌的新江都精神,先后涌现出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张福龙、陈巧云、张明海、黄俊、李彬、颜展红、王文清等一大批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中国共产党江都地方史》(第二卷)已编纂出版。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创建,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示范县(市、区)。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期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壮大,民主法治建设的特色做法得到推广。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省委、扬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市委老领导以及离退休老同志长期积累、打下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江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江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创造了江都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而且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们紧紧抓住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契机,积极应对,超前谋划,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和体制机制,全市上下推动科学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实践更加丰富。

二是始终坚持以跨越争先为追求。面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先后提出了强市强镇、三年倍增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都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等阶段性目标,营造了在更广领域争先进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的浓厚氛围,跨越争先成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引领百万人民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

三是始终坚持以创新创优为关键。按照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的思路和建设四大经济板块、五大重点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总体布局,突出沿江和城区两大增长极,努力形成三个100平方公里规划格局,加快建设四大千亿元产业群。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难题,用改革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工作争进位、各项工作争一流。

四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化、责任化、制度化的思路,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五有保障体系,推动民生投入向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普惠于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提升工作能力,倡导优良作风,形成正确导向,创造了一批新鲜经验做法,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成绩应当充分肯定,发展需要辩证看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中还存在不足和差距、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转变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资源环境要素对发展的约束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较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少数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五年发展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我市将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仍将面临一个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家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计划向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市发展的基础更实、条件更优、空间更广。当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挑战,宏观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不断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特别要在发展变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勇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决定性步伐,在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增进民生幸福上见到更明显成效,努力实现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奋力夺取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胜利。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个率先和扬州市委三个扬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港城联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和谐幸福之城,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1、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全省发展位次不断前移、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持续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均在26%以上,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达到苏南中等县(市)发展水平,努力在农业、教育、生态建设、平安法治等方面率先达到现代化水平。

2、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建成苏中乃至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和新兴产业研发高地。形成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四大千亿元产业群和软件与服务外包、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百亿元级新兴战略产业,建成省内外有影响的软件园区。

3、城乡形象明显提升,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型城市和滨江生态园林城市。苏中江都机场、江六高速全面建成,亿吨级港口设施基本配套,连淮扬镇铁路及过江通道、长江北岸高速铁路加快规划建设,形成水陆空联运大交通格局;加快接轨扬州、连接沿江、统筹城乡,建成南部滨江新城及科技城核心区,创成国家级生态、园林、卫生城市。

4、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永续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力争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统筹推进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养老六大体系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围绕确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狠抓五项措施落实:

1、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是战略重点。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加快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大力改造提升医药化工、服装制鞋、文体器材等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软件与服务外包、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技术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规模优势扩大市场覆盖率。企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主体,要进一步聚焦优惠政策、聚集优质资源、聚合优势力量,努力打造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业内百强企业、产业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梯队。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推动港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促进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挥建筑业的传统优势,加快产业延伸,不断创新管理,增强品牌效应,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建设是重要支撑。坚持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推动沿江开发区与仙城工业园比翼齐飞,辐射带动镇级工业集中区优化提升,加快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产业基地。沿江开发区要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加大投入,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建设全球最大无缝钢管生产基地、全国最大单体规模造船基地、全省有影响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苏中最大立体交通物流基地。仙城工业园要注重规模扩张、功能完善、内涵提升,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型都市工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成为江都跨越发展又一重要增长极。镇域强则市域强,要着力发展镇域经济,坚持一二三产并重,集中精力主攻重大项目;重视发展税源经济,做强镇级财政;推动镇级工业集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型、专业化、高效益的特色园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领域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加大国资引进力度,形成区域集聚新优势。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提升水平、加快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三外联动,着力提高外资利用的规模与质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外经合作空间,提升江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大力度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以滨江科技城为龙头,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推进、企业主体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机制。突出省级扬州(江都)软件园建设,全面加快惠普研究院、国际高端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入驻园区、创业发展,5年内研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完善一站两院三中心平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设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

全方位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联合协作和各类创新组织建设,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争取一批原创性成果,研制一批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实力。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政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制定政策,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企业主体性投入、社会多渠道投入,尤其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高层次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重点保障,加快培养集聚一大批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要把直接引进人才和柔性集聚人才、合作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着力吸引一大批院士、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教授等高端人才,培育一大批本土化行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3、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彰显农村发展新特色。加大农村改革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定位,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放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巩固提升现代花木产业园、现代蔬菜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3个,高效农业比重达60%以上。深入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深化农村制度创新。从农村发展理念、现代农业规划、生产经营方式、科技研发推广、服务政策完善等方面入手,大力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上升到80%以上。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为农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投融资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受训率提高到80%以上。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自主创业。组织实施以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为内容的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新一轮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4、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100平方公里城市主功能区、100平方公里沿江开发区、100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组团,挖掘内在发展潜力,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按照做强主城区、做大重点镇、带动一般镇、辐射中心村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改造提升主城区,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大力实施港城联动开发战略,推动沿江开发区与城市主功能区空间融合、产业互动、功能互补。全面启动36平方公里滨江新城建设,以生态宜居、现代商务、科教文化为重点,推动实施一批功能性、标志性重大工程,初步建成滨江新城核心区。各镇要围绕全市发展布局,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完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放大优势,形成特色。高度重视中心村规划建设,增强中心村集聚配套承载能力。

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化城镇的要求,全面加强道路、供电、供气、供水、数字电视、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提升集约利用水平。加快苏中江都机场、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京沪和宁通高速扩容、新淮江路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加强市域路网配套建设,打造苏中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不断增强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全市所有镇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扩大规模,规范运作,置换出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城镇发展。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实行净地上市、计划上市。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做大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实行财政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三资联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大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安置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力度,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让有条件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快城镇化进程。

5、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提升全面发展新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让发展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增进民生幸福。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抓紧制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如期实现。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构建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养老六大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统筹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相衔接的保障网。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城乡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新就业人员的住房条件。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使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强化源头防范控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做到关口前移、规避风险。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江都建设,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员、特殊群体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弘扬新江都精神,更加重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和生产,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不断提升江都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政治权益。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丰富民主形式,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管理,加大政务、企务、事务、村务公开力度,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进一步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各方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不断加强法治教育,确保法治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继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工作。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确保江都党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1、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广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员干部队伍创建活动,积极创新学习载体,用5年时间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一次轮训,积极营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力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争当先锋,在创新发展中敢为人先,在跨越发展中勇于超越。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正确导向,扩大提名、考察、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推动机关部门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竞争上岗,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更加注重基层一线干部的培养使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资源配置机制,对重要岗位干部实行重点管理,试行部分职务聘任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职务任期、辞职等制度。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拔大学生村官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的力度,并择优选拔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列为市后备干部,调动各方面干部的积极性。切实关心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勤政为民、创先争优。

3、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推进技能型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切实加强三强型(政治素质强、致富本领强、带富能力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关爱帮扶工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动村、社区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制度化,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生活待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精心组织科学发展争一流、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等活动,带动形成全社会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4、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切实提高执行力,坚持不懈地干大多数人受益的事,干长远起作用的事,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切实抓好惩防体系完善和落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惩处等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党政齐抓共管、群众支持参与的良好局面。放大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效应,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增强党的活力,营造政治清明、政风清新、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奋力争先,为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江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

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决定,全面总结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江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幸福江阴建设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经济转型快速突破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江阴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

2005年末,江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我们深入思考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引领全市上下探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2006年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江阴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举办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幸福江阴建设会诊把脉、建言献策。根据五民五好的发展愿景,我们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协开展五项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2007年,江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强大合力。2008年,我们制订《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并逐年对年度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将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化、具体化,促进了经济与民生、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态的互动发展。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实施六个抢十个抱团等措施,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化危为机,江阴有股劲。2010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召开幸福江阴建设再动员大会,启动编制《建设幸福江阴新三年(2011-2013)行动纲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力求幸福社会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翻番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3.5倍和2.7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等,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五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高度,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质量与知识产权促进年等活动,成立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2010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坚持一个领军型团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累计引进530项目128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打造江阴人才特区,积极对接上海杨浦,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柔性人才库,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引导开发园区二次创业,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成为新兴产业主阵地;靖江园区成为全省跨区域开发的率先实践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到位注册外资累计达29.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亿美元,2010年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江阴板块不断扩容,五年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上市股票累计达30只。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增收为重点,既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更构建了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4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置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8.2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既实现了全市域布局的优化完善,更促进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坚持既要城里人说好,也要农村人说好的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的导向,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以大智慧、大手笔、大举措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设立临港新城,稳妥推进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实施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相继实施城市客厅、山湾新城、南门地区、西组团的开发建设,新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城建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320多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房60.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以实施三路工程新三路工程为重点,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84亿元,新增道路588公里,改扩建断头路15公里,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肖山水厂三期工程建成投运,自来水实现同网同价。川气东送工程江阴段建成投运。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三中心四大数据库等城市信息平台相继建成,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深入民心,市民卡工程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我市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镇村面貌显著变化。制订完善各镇(街道)新市镇建设规划,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被撤并乡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建成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178个。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7%和83.5%。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五年累计提高了7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年来,我们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执政能力的巩固提升,更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坚持用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来保障发展,巩固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时代先锋诚信榜样评选等典型引领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通过公推竞岗、公推直选、交流轮岗等形式,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五年来,市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44.85岁降至43.44岁;市管领导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上升至70.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市管女干部从60人增加到129人,增加了115%;非中共干部从19人增加到27人,增加了43%。干部培训效果明显,组织市管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双新轮训、基层干部带头人培训工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工程、企业家大讲坛等培训活动,构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先后选调两批共60名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以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实现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结对共建模式,促进各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活动互助、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的党建特色品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开展重点重大工作专项督查117次,有效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突出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创建江上清风廉政文化建设品牌,90多家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党代表监督工作站,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县级电子监察平台。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澄部队、驻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最深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再解放、理念再创新,最实质的突破是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提升,最生动的实践是城乡联动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是科技人才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中凝聚了人心士气。江阴不但日益展现出殷实富裕、开放大气、环境优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生动模样,而且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幸福江阴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江阴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幸福江阴建设为江阴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也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根本导向。我们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围绕五民五好的奋斗目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人民幸福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江阴建设的成果,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形成最强大的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妥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实力强转变为综合实力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统筹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统筹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为引领,突出政府与企业互动、行政与市场互动、内力与外力互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合力。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只有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取得发展的突破和跃升。

必须始终坚持以江阴精神激励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坚持把华西经验、江阴精神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开展七个学结对竞赛等活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攀高比强、取长补短,全市上下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受住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斗志、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不断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只有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只有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同步,富民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民素质和人口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发展豪情,深感责任重大。今后的五年,是我们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时期,从探索幸福江阴建设向探索幸福社会建设迈进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考验:一是科学发展如何先行?面对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赞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荣誉已经过去,成绩属于昨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产业高新化全面提速,转型发展已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以说,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幸福江阴如何深化?当前,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提升百姓福祉成为科学发展的施政导向。五年来的幸福江阴建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然而,幸福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能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断丰富幸福内涵、提升幸福品质、做响幸福品牌,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肩负的重大使命。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率先?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是省委对苏南发展的总要求。放眼周边,越来越多的先进县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必须看到,第二个率先的发展竞跑是对城市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能否抢抓机遇、创新实践、率先作为,这是江阴新一轮区域竞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民生优先、幸福导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生态优化、文化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大基本策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围绕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与幸福江阴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大目标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坚持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变成幸福江阴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个勤劳、淳朴、诚信的江阴人进一步在个个都有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家家都有好收入中提升幸福、在处处都有好环境中享受幸福、在天天都有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人人都有好身体中体验幸福,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推进产业现代化,力求工作更充实。致力于藏富于企,在政策和要素的集聚中,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质量提升促进总量扩大、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立市新格局。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经济基础。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富为纲,推进社会现代化,力求收入更富足。致力于普惠于民,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保障帮扶贫弱群体,做大做强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和保护富裕群体合法权益,让社会各阶层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享为先,推进生态现代化,力求环境更宜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力推进不开发区域建设,健全生态倒逼机制,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全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5分,不开发区域的核心区和一般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下降到8.5%和10.5%以下。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安为基,推进城市现代化,力求心情更舒畅。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特色彰显为依托、以品质消费为动力,从城市软硬环境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强为重,推进人的现代化,力求身体更健康。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努力把江阴从人口数量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强市。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根本目的。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幸福江阴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继续以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幸福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发展、标杆引领的基本原则:

幸福导向,就是要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力求惠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方式方法,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以民生需求倒逼思想观念解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发展环境优化。

创新驱动,就是要用改革赢得先机,用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首要支撑,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统筹发展,就是要用协调共促稳定,用发展共创和谐。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坚持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杆引领,就是要用典型凝聚合力,用先进激发斗志。把学习先进、超越自我作为发展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开阔视野,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新坐标和参照系,外学新加坡,内学沪广深,创新开展产业转型学上海杨浦、居民增收学深圳宝安、城乡统筹学上海嘉定、不开发区域建设学广州增城、市民素质提升学上海卢湾(新黄浦)等五个学活动,把江阴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全国发展的大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考量和谋划,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30:各市县委党代会报告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44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