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117篇)

2024-02-07 22:42:59 584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目录

以新发展理念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推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遵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高举“党的领导”旗帜,高位书写“政治引领”新篇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基于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和科学决策,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党员干部都应当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心怀“国之大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政治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党性意识,持续增强政治引领、党建引领和思想引领,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定维护者和践行者。

找准“问题导向”落点,精准书写“攻坚克难”新篇章。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有切实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真正将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推动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清醒观察和发现影响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发现端倪,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防止问题扩大化、复杂化。要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认清问题,分析制约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精准解决问题。要勇于破解问题,拿出破解问题的勇气和谋略,突出主要矛盾、坚持质量优先,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一往无前。

用好“人民满意”标尺,用心书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所有的发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满意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根”与“魂”。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统筹考虑人民所需和社会发展实际,聚焦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收入差异等问题,突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满意”成为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标尺。

争做“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就是美丽的塞罕坝。你也许不会想到,这里曾经风沙遮天、高寒缺氧、寸草不生、赤地千里,从荒原变绿洲、从沙漠变林海凝聚了三代人的矢志奋斗与坚守,是什么样的精神推动塞罕坝人勇挑极限、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塞罕坝人永创一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承德时给了我们答案: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今天,我们远眺万顷沃野绿原,在享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同时,不但不能忘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流淌的汗水,更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永动机”,争做“塞罕坝精神”的追光者、奋斗者、践行者。

“虽九死其犹未悔,历百折而仍向东”,争做牢记使命的追光者。月亮山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驻守于望海楼13年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并称赞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守护了塞罕坝的生态安全。刘军、王娟夫妇是千万勤劳朴实的塞罕坝人的代表,是塞罕坝人牢记初心、担当使命的集中反映,他们怀揣理想、承托使命,用汗水和奉献换来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奋进中坚守初心、在困难中磨砺初心、在探索中砥砺初心,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精神,肩负时代之责、使命之责,不断展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担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争做艰苦创业的奋斗者。回望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人不惧风沙,在高寒高海拔、交通闭塞、缺粮少食的恶劣环境下,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将曾经的沙地荒原转变为苍翠林海。这种顽强的毅力和接续奋斗的精神,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塞罕坝人的理想追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弘扬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坚持生活勤俭、办事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严格要求、清正廉洁,在歪风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面前敢于反击、在风险面前敢于担责,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精气神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争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石光银……无数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整治恶劣生态环境、护佑祖国美丽山河,为人民美好生活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不断为“塞罕坝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正是有了“塞罕坝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塞罕坝的浩瀚林海得以造福当地、泽被京津、恩及后世,绿色发展的精神之火薪火相传。党员干部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新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像塞罕坝上的落叶松一样,不畏严寒、不惧风雪,根植厚土、汲取力量,成长为健壮挺拔的参天大树,不断为祖国的绿色事业贡献力量!

风起长林、绿波涌动,长松落落、卉木蒙蒙,塞罕坝的传奇仍在延续,“塞罕坝精神”历久弥新,党员干部要接好“塞罕坝精神”的“接力棒”,将责任义务扛在肩上、将初心使命牢记心间,以青春做桨,以汗水为帆,继续在风雨中成就伟业、在奋斗中绽放光芒!

走好“三步棋”建造属于我们的“塞罕坝”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找准塞罕坝精神背后的“生态密码”,大力发展好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手棋”“关键棋”“致胜棋”,建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塞罕坝”。

要忠诚于党,牢记初心使命,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手棋”。1962年,为了阻隔黄沙蔓延,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抗沙、绿坝的伟大事业中。“那个时候没想过多苦多累,脑子里总是回响着要听党的话,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陈彦娴坚定地说。面对塞罕坝最初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第一代建设者们一心向党,始终把“恢复植被,阻断风沙”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政策。新征程上,广大基层干部要紧跟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党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精神,从大局出发,科学规划,算好环境发展的“长远账”“经济账”,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开好篇、谋好局、起好步。

要不负于民,始终艰苦奋斗,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棋”。从原来24万亩的森林面积到如今115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海,从11.4%的森林覆盖率到如今82%的“绿色地毯”,一代代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绿色奇迹”。他们这种不畏前路荆棘,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和不屈品格,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学习和践行的宝贵品质。我们每一名基层干部都要倍加珍惜和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继承和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棋”。

要无愧于心,敢于开拓创新,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致胜棋”。20世纪50年代的塞罕坝,草木皆无、黄沙弥漫、大风凛冽,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一代代塞罕坝人不断探索与创新当地造林的方法和技术,总结出一套又一套沙地造林、高寒造林的宝贵经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人用开拓创新、科学务实的求知精神,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高效发展道路。广大基层干部要扎实学好塞罕坝精神,不断涵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的生态发展道路上,以科技攻难关,以创新破难题,将“绿水青山”转换成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做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

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塞罕坝精神,做塞罕坝精神的“忠实传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牢铸忠诚、扛起责任、不懈奋斗,持之以恒地开拓更大的业绩、创造更大的辉煌。

发扬塞罕坝精神,牢铸“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塞罕坝建设者以忠诚为引领,接续前行、勤勉务实,筑牢了抵御风沙的“绿墙”,开拓了葱茏澎湃的“绿海”,造就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忠诚是内在的信仰,是行动的力量,是一种坚守与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理念。忠诚是天下大德,是对党员干部政治品质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党员干部负责的态度和担当的作风。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要永葆“忠诚之心”,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忠诚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化为主动践行的思想自觉,不断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发扬塞罕坝精神,扛起“带着群众干”的责任。塞罕坝建设者用青春与热血开拓了塞罕坝的别样天地,也用这种精神力量影响了身边的群众,凝聚起砥砺同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带动一片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可以鼓舞千万人的精神力量。党员干部要在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舍得“扑下身”、能够“扎下根”,多看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多看工作落实得怎么样、取得了什么成效,在真抓实干中发展好乡村振兴事业,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干,把专业和知识带到产业发展上,把温暖和关爱带到人民群众心里,让产业发展一天比一天“旺”,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让群众过上“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有存款”的好生活。

发扬塞罕坝精神,凝聚“奋斗向未来”的力量。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种下第一棵树,从一棵树、一片林再到广阔的林海,一步紧跟一步的奋斗接续,一锤紧跟一锤的力量接力,完成了大规模造林,筑起“绿色屏障”,让宏伟蓝图成为现实。塞罕坝的美丽是在塞罕坝建设者的奋斗中成就的,伟大事业的实现是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中推动的。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勇担时代使命、不畏行之艰难、道之险阻,以“难必克”的坚定凝聚“业必兴”的力量,以“志必强”的信念汇聚“事必成”的信心,心中有“万峰矗立”,眼中有“大潮奔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往无前、砥砺奋斗。

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调研,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学习塞罕坝精神,从中汲取奋斗力量,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增强为民解忧的实干本领,扛起砥柱中流的使命担当,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

铸牢对党忠诚的政治灵魂。塞罕坝的建设者豪迈上坝、艰苦奋斗的行动里彰显着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和热爱之情,正是这种信念,赋予了他们攻克难关的力量,让塞罕坝焕然一新。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是党的事业的发展者,是国家事业的建设者,无论面对何种考验,无论身处何地,都不改忠诚本色,扛起神圣使命。从在脱贫攻坚事业中无私奉献的黄文秀到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而献出生命的陈红军,忠诚的基因深入他们的骨髓,刻录在了他们为党的事业和民族的未来砥砺奋斗的道路上。向榜样看齐,铸牢忠诚之心,党员干部要把如铁的忠诚注入灵魂,勇当一线“尖兵”,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为民解忧的实干本领。塞罕坝建设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凝聚起塞罕坝“改天换地”的干事力量。把群众放在心头,我们心中燃起的是温暖群众的火光;把群众护在身后,我们的脊梁就是迎击困难的钢铁利剑。“人民至上”是党员干部应当秉持的价值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初心”。作为人民群众的“家人”,我们要在拉家常、说心事中营造“家的氛围”,我们要在同劳动、共吃苦中凝聚“家的力量”,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标定自己的价值追求,选择自己的人生航向。党员干部要练好本领,凡是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都尽心竭力去不断实现;凡是人民群众所忧所愁,都一门心思地排除万难,砥砺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在平凡的岗位上以最大的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以实干的作风为人民群众开拓前路,让人民群众的“心中愿”成为“眼前景”。

扛起砥柱中流的使命担当。塞罕坝建设者勇于担当,战胜了千难万险,最终创造出瞩目的成绩。党员干部有多大的担当,就有多大的作为,就能作出多大的贡献。风雪路上,党员干部要做凌寒盛开的梅花,做寒冬里不凋敝、香胜雪之花;风雨来袭,党员干部要做挺拔矗立的大树,为人民群众擎举避风遮雨之“伞”。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抢险等考题中,党员干部能够扛起担子、挑起大梁,攻坚克难,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时代造就英雄,斗争锻造力量。党员干部要在斗争中锻造硬骨铁肩,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扛起重担。

党员干部读懂塞罕坝精神里的三本“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强调,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矢志学习与传承塞罕坝精神,读懂蕴藏其中的“生态”“奋斗”“奉献”三本“书”,携“书”中启迪,全力迈步前方奋斗征程。

塞罕坝精神里有本“生态书”,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厚哲理。近60年里,塞罕坝完成从黄沙蔽日荒原到绿意盎然林海的蝶变,是将生态建设摆在发展突出位置的生动典型。一代代塞罕坝人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努力算好生态“明白账”,才有了如今的“金山银山”,带来润泽后代的“绿色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代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思想弦”,能够“理得清”“看得远”,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抓好自然体系治理、涉污企业处置、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大力构筑起捍卫发展成果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精神里有本“奋斗书”,流露着“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拼搏干劲。塞罕坝林场,是我国北方的第一个机械林场,在这一“人间奇迹”的背后,是无数造林人勠力拼搏的心血结晶。从1962年一支源自18个省市和当地干部职工携手组成的369人创业队伍开始,守护绿色林场的薪薪之火代代相传,曾经的“不毛之地”在“一任接着一任干”“惜时如金拼命干”中,已跃升为资产价值达200亿元的百万亩森林。数十年里,奋斗始终贯穿塞罕坝精神的主线。如今,接过时代“接力棒”,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更要扎实践行塞罕坝精神,汲取接续奋斗的不竭动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在基层广袤土地造就更多更美的“塞罕坝”。

塞罕坝精神里有本“奉献书”,印刻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今天的赛罕坝,无边林场的上空时时回响着代代护林人的奉献之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赛罕坝人用无声的实际行动,在艰苦条件下久久为功,诠释着为国为民、无私付出的真谛,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万里林场,风雨无阻,60年光阴显担当。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向塞罕坝地区的先辈们学习,将塞罕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中,投入到绿色发展的事业中,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实事中,投入到共同富裕的梦想中,在真心奉献中实现价值、在根植群众中升华人生,以担当、忠诚、为民、奉献推动发展车轮滚滚向前,全力创造新的更大贡献。

传承绿荫下的“真”“善”“美”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查看林场自然风貌,看望护林人员,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党员干部当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透过花木葱茏下的绿荫,感悟“真”“善”“美”的时代内涵,以为民情怀、无私奉献、笃行实干浸润心田,在新征程上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精神涵养使命至上、初心不悔之“真性情”。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造福一方百姓,是三代塞罕坝人至死不渝、念念不忘的初心和使命。“衣带渐宽终不悔”,59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塞罕坝人接续奋斗,用青春和生命在荒漠戈壁书写出百万亩“绿色奇迹”。常怀为民初心,勇担复兴使命是党员干部最真切、最深情的“写生画”,如何把“真”写实、把“情”用深,是党员干部需要上好的一堂政治课。自觉于“起笔处”着好为民底色,主动于“行笔处”着好政治本色,自行从“收笔处”着好担当成色,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向榜样看齐,对标先进,涵养真切的使命担当,用好深情的为民之心,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深入基层一线,勇当“排头兵”,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忘我精神践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善作为”。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默默坚守、步履不歇是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创业者一路北上,奔赴蛮荒之地,以造福子孙后代为己任,甘当“栽树人”,为后世留下林深水美山青之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享受余荫环绕之惬意的同时,当思创业之艰辛、奉献之崇高,从塞罕坝精神中顿悟善作善成的可贵,走好未来之路。党员干部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做成事。善于做事,就是要坚定人民至上的信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人民为导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成事,就是要到人民群众中练就听民意、解民困的基本功,在与群众打交道中,增强做事本领,把群众的肯定化作前进路上的动力,把群众的“脸色”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今后工作的“风向标”,多开展有效的工作复盘,分析不足,找准差距,靶向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值,以“满技能”状态增强干事创业的成功的几率,迎接新征程上的挑战。

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顽强毅力描绘绿色发展、笃信实干的“美画卷”。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塞罕坝人追求绿色发展、厉行笃信实干的成果。“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翠色与水色之间是塞罕坝人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顽强信念和笃行作风。严酷的自然环境曾一度致使造林失败,面对既定目标受挫的打击,创业者们没有气馁,重整旗鼓,迎难而上,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如今的塞罕坝,放眼皆林海,入目无杂色,成为着墨在地球伤疤上的一幅绝美“风景画”,为人们带去感官享受的同时,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发挥了“美”的价值。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眼光看问题,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决心,“汇涓涓细流成江海”的恒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山绿、水清的秀美画卷。

读懂塞罕坝“绿色神话”背后的奥秘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60多年来,塞罕坝由解放前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蜕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当发扬塞罕坝精神,以奋斗之我,赓续百年荣光。

把艰苦创业奉为内核,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之斗志,做林场的实干家。1962年,面对“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塞罕坝林场人没有“小我”的私心牵绊,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神话”,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正是有这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劲、拼劲、闯劲,让塞罕坝人拿下了“娄山关”,攻下了“腊子口”,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世界创造了“中国牌”的人间奇迹。共产党员们当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塞罕坝人的红色血脉,满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汲取力量,发扬光大,在党和国家的伟大征途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绿色发展视为支撑,满怀“但令四海歌声平”之情怀,做林场的行动者。“地球卫士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一系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60年来,接连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沙地可以变成林海;为了人民,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干下去;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逆行出征。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党最坚实的底气,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才更有力量面对坚若磐石的苦难,并战而胜之、攻则必克。

把牢记使命化为动力,涵养“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初心,做林场的坚守人。60年代的塞罕坝,环境十分恶劣。刚建成的林场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甚至连粮食和房屋都缺少,但建设者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劝退,涌现出“六女上坝”“望海楼”“夫妻哨”等牢记使命、冲锋在前、无悔坚守的红色故事。“绿色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共产党员当牢记使命,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风雨不易其志,磨难不改其心,以过硬素质涵养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筑牢用勇于担当的职责使命。把初心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定力之基,在坚守精神高地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用奋斗书写人民答卷,用实干擎起时代大旗。

弘扬“塞罕坝精神”走好“基层之路”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干部,要弘扬“塞罕坝精神”,在基层路上实干笃行,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建功立业。

弘扬“塞罕坝精神”,走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基层之路。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屋顶扬沙,到绿色屏障;从茫茫草原到“华北绿宝石”……塞罕坝人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代接着一代干,付出辛勤的汗水、最美的青春,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面对“基层之路”,基层干部要在“田间地头”弘扬“塞罕坝精神”,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甘于奉献和勇于担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让自己“接地气”,让裤腿“沾沾泥”,真切感受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敢于挺身而出,时刻牢记“关键时刻,关键在党”,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基层之路。

弘扬“塞罕坝精神”,走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基层之路。从艰苦创业,到绿色奇迹;从多风少雨,到气候改善;从一穷二白,到场强民富……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地上,正是凭借着这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艰苦奋斗精神,战天斗地,坚决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走在“基层之路”上的党员干部,面对这条路上的“荆棘”,也应时刻弘扬“塞罕坝精神“,遇苦吃苦、遇难克难,将一线基层作为淬炼党性的“主战场”,始终坚守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用自己的“光”“热”照亮黯淡、驱散湿寒。

弘扬“塞罕坝精神”,走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基层之路。从不毛之地,到物种基因库;从“飞鸟无栖树”,到“呼吸”能挣钱;从资源匮乏,到“绿色银行”……一批批新时代的年轻人凭借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决心,成为新塞罕坝人,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立鸿鹄之志,用科学务实、开拓创新,为塞罕坝增添一抹新绿。对于越来越多年轻的基层干部,也应该时刻弘扬“塞罕坝精神”,品尝基层路上的“酸甜苦辣”。去除浮躁、沉下心来,用基层的复杂局面磨练个人意志。敢于大胆创新,不怕试错,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技术服务新发展,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践行初心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生逢其时勇奋斗,征程从未有穷期。基层之路任重而道远,新时代新征程,请基层干部弘扬“塞罕坝精神”,走好每一步“基层之路”。

汲取塞罕坝精神中的“三股力”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力行塞罕坝精神,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干事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理想信念塑强“干事力”。每一种奇迹的开创背后总有挺立着的精神。塞罕坝建设者以强韧的信念砥砺奋斗、不胜不休,终于种出了一片片“绿海”,创造出了绿色奇迹。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强心剂”,理想信念越是迎风而行,就越高扬;越是遭遇艰难险阻,就越屹立不倒。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奋进征程中的指向标,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接受现实考验,烧热“理想信念”之炉,烧旺“精神力量”之火,让理想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的锤炼中,在实践锻炼的磨砺中更加坚定,让理想信念之光照进现实、照亮奋斗之路,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以恒久初心筑牢“凝聚力”。共同的初心、共同的力量、共同的奋斗朝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梦想。塞罕坝建设者自上坝之日起,就把改善风沙环境作为自己的愿望,把建设绿色家园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终于开拓出了绿野,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初心照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照亮了我们心中的“梦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坚守初心、不忘初心、践行初心,让初心从心的力量到行动力量,从一人之“力”到共举伟业之“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谋划、而奋斗,脚下有“踏平山阙”的力量,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凝聚起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

以学用相促增强“战斗力”。伟大事业离不开伟大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和意志的考验,每一次斗争增加的都是党员干部的能力本领。塞罕坝建设者正是因为敢于与严峻的环境作斗争,敢于与失败和挫折作斗争,不抛弃、不放弃,从一棵树的种下到一棵树的种成,从一片绿荫的开拓到一片绿林的建设,从“1”到“1”并不简单,这中间凝结了不可胜数的辛勤血汗,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增强本领,不断提升与困难作战的“战斗力”。党员干部既要注重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获能,在理论学习中“吸氧”,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强体”,从现实中吸纳经验,在斗争中强体魄、强精神,在斗争中领方向、领风骚,成长为能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解青山绿水的“景”中之秘

看塞罕坝精神,这是一种崇高信念,更是一种伟大坚守。再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气势磅礴,山明水秀,一向令人赞叹,这是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的成果。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祖国青山绿水中的“美”“净”“动”,从“景”中追忆初心、感悟初心、凝聚动力,树党员干部的最美“颜值”。

以青山绿水的“景”中之“美”,追忆最美初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为民,是党员干部的初心。不少的党员干部最初工作带着满腔热情,准备一展宏图,可在现实的“打击”下,他们灰心丧气,所以,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重拾信心再出发,就如石缝中涌出的山泉小溪,流过山岭、跃过峰峦,漫长的岁月中顽强不屈、执著不移,滋润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党员干部要保持最“美”初心,坚定服务宗旨,创新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去书写服务人民、担当作为的“最美”答卷,树党员干部最美“颜值”,就如祖国大好河山,有景色秀丽之美、气吞山河之势,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足以使你身临其境,驻足点赞。

以青山绿水的“景”中之“净”,感悟纯洁之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当面对千头万绪的事,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党员干部难免会有心浮气躁、学不进去、干不进去的时候,更是有些人,面对利益的围猎,终究没有抵制住诱惑,所以,党员干部要练心净,学习要静下心神,处事要稳住心态,以纯洁的心灵来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就如湖水在喧嚣杂乱中而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党员干部要练干净,再难不失骨气,再苦不丢尊严,始终保持心净、身净,以不屈的心立鸿鹄之志,就如塞罕坝精神,能够化独树为林的海洋、化戈壁荒漠为花的世界。

以青山绿水的“景”中之“动”,感受前进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行动持续践行,是党员干部的使命。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停留在“嘴”上,“推一下”动一下,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工作推进缓慢,没有成效,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再发生,党员干部要行动起来,把党对人民的承诺践行到实践中,从板凳上坐起来到动起来,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化作“永恒”的动力,就如波涛汹涌的河水,川流不息,持续有力;党员干部要联动起来,携手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以点滴力量汇聚成磅礴能量,就如环抱在大山中的森林,盘根交错,紧密地连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抵御风险,共筑绿色长廊。

解锁塞罕坝精神中的“三种姿态”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深品细悟塞罕坝精神,能够从中解锁出“三种姿态”,这“三种姿态”映照着塞罕坝建设者的意志品质。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和发扬塞罕坝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接力前行。

“躬耕之姿”映初心。战天斗地的力量、造林不止的历程彰显了塞罕坝人坚定不移的初心,塞罕坝精神深深地激励和感染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年来,初心在共产党人心里坚如金石、重若千钧,为人民群众立业、守业、创业,不断开拓人民群众的幸福大道。党员干部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要把人民群众的事业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家事来看待,在奋斗中为人民群众撑起一方遮风挡雨的天地。党员干部要以初心为言行指南,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身上有“汗水味”“泥土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一颗纯粹的初心写就为民奉献的春夏秋冬。

“斗争之姿”聚力量。从沙丘到绿洲,巨大的变化、伟大的奇迹在伟大的斗争中实现,在塞罕坝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中实现。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斗争之中见“真章”。百年来,共产党人在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写下艰苦奋斗、重整山河的光辉篇章,在斗争中绘就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时代画卷,在斗争中凝聚力量。烈火淬炼出开辟伟业的金石之志,岁月洗礼出奋战到底的如磐之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斗争,在伟大斗争中催生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念,熔炼出彪炳历史的伟大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再立新功,以不屈不挠的信念坚定前行,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

“学习之姿”强本领。从黄沙遮天蔽日、飞鸟无法驻足、绿草不见踪影的荒沙地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的巨幅画卷,塞罕坝人在实践中锻造的本领是这番改变的“驱动力”。能力本领是为党和人民干成事业的有力保障。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到十八洞村、悬崖村等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要攻克“不容易”、实现“不可能”,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本领才干。有真才实干才能更好地真抓实干,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本领,注重在学习中汲取知识的力量。要学在理论,还要学在实践,让理论与实践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如同筑墙之时的“垒”与“砌”,筑牢的是知识的基石,丰富的是经验的收获,凝聚的是解决实际难题、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

领略“美丽高岭”读懂“精神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时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苍翠绵延的林海,曾经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三代人的艰苦奋斗、驰而不息造就了这满目葱茏的绿色奇迹。沧桑巨变背后,是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共谋未来发展,当读懂、领悟、传承发扬塞罕坝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再创辉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读懂“牢记使命”,以如磐初心筑信仰长明。“塞罕坝”,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然而,在满清政府的过度开垦下,这个美丽的高岭,一度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在党的号召下,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来到了塞罕坝,面对荒漠沙地,他们满怀激情,喊出了“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铮铮誓言。在半个多世纪里,几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托,他们把党赋予的神圣使命化为自身的责任担当,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塞罕坝林场建设的艰苦奋斗史里,牢记使命成为了塞罕坝人负重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论身在何种岗位、何种环境,全体党员干部们都应像塞罕坝人一样牢记使命,把群众路线作为深深植根于血脉中的基因,用实际行动诠释坚守、诠释担当,诠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读懂“艰苦创业”,以恪尽职守助薪火相传。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是第一代塞罕坝人在机械林场的生活日常。除此以外,在头两年,满怀希望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不到8%;后来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树木被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全部旱死……面对一次次灾难,塞罕坝人没有放弃,他们一次又一次种下名为希望的新苗。默默坚守,努力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如今的塞罕坝已拥有百万亩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今天,我们的条件与当初的塞罕坝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全面脱贫攻坚展示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塞罕坝艰苦创业的精神,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以自强不息、恪尽职守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读懂“绿色发展”,以驰而不息铸生态奇迹。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读懂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就要读懂这是一次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引领发展道路的探索,就要明白生态奇迹印证了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论断。塞罕坝向世人昭示着如何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那些绵延苍翠,铸成的不仅仅是林海,更是精神。崭新征程上,党员干部需要铸牢环保理念,厚植生态观念,守住绿色发展红线,坚决摒弃以破坏环境换取短期发展的思想。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驰而不息方能铸就奇迹,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还需找寻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以科学创新、技术发展作为“支点”,去撬动绿色经济的崛起,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久久为功地坚持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生态奇迹必将在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三代人风雨兼程,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塞罕坝人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党员干部身上,漫漫征途,惟有奋斗,新一代党员干部要领悟塞罕坝的“精神密码”,创造自己心中的“美丽高岭”。

用好塞罕坝精神的“舵”“桨”“帆”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要把稳“理想信念”之舵,划好本领才干之“桨”,高扬“为民奋斗”之帆,凝聚起奋斗新百年的力量。

把稳“理想信念”之舵。塞罕坝的建设者历经寒来暑往,尝过酸甜苦辣,既是塞罕坝焕然一新的建设者,也是塞罕坝一点一滴变化的见证者,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们从点滴做起、不言放弃,不断推动塞罕坝绿色发展的梦想成为现实。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理想信念是实现梦想的“路引”和“台阶”,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便缺乏持久的动力,脚步便缺乏坚定的方向,梦想远在天边、难以实现。梦想的实现需要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久久为功、坚韧不拔的意志。党员干部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纯”,在自我反省中“过滤”,强大攻坚克难之精神,强健战风斗雨的筋骨,从斗争实践中汲取“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以理想信念为航船,驶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划好“本领才干”之桨。在塞罕坝建造绿林非一日之功,改造塞罕坝的面貌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才干,需要在不断学习中获取新知识、打开新思维。党员干部对待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性,要有学得多的自觉性,要有学得紧的迫切感,要有学得快的领悟力,在学习中实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行的获能。要注重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充电桩”,能够引导我们如何开展好、推动好、落实好工作;也是“精神之钙”,能够提升我们的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党员干部对理论要学而无倦,对实践要积极融入,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为自身的本领,融合为干事创业的智慧与力量。

高扬“为民奋斗”之帆。塞罕坝建设者肩负时代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肩负着人民群众赋予的重要责任,从上坝开始到建成绿林,他们的“初心”始终不变,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初心在前,心中有“守望稻田”的力量,行动中有“奔赴梦想”的力量。初心在人民衣食住行的点滴变化中,初心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巨大变化中,党员干部要秉承初心,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与人民共进退,不断创造发展奇迹。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党员干部不负众望、不负使命,始终先行先上、争做表率,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牢守初心、步履不停,党员干部要继续以诚挚的初心耕耘事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群众的事业发展好、巩固好、实现好。

在“剥洋葱”和“嗅初心”中汲取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其精神内核,在“剥洋葱”和“嗅初心”中获取干事创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剥洋葱”里剥出力量,凝聚斗争意志。塞罕坝的建设者战胜了环境上的艰难和道路上的艰险,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中不断前行,在一次又一次地斗争中凝聚力量,数不清的斗争为他们的奋斗道路注入了无穷力量。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行进在奋斗的征程中,层层打开人生轨迹就像“剥洋葱”,我们总难免被拦路的困难那“辛辣”的味道呛出眼泪,也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败,但这些吃过的苦和流下的“辛酸泪”却是我们成长的养分,为我们“磨砺”出前进路上克难制胜的“宝剑”。

斗争是贯穿事业发展的力量,我们的伟大业绩从斗争中来,我们的光辉未来也从斗争中来。人生况味有多重,人生道路多险阻,咀嚼失败和挫折,收获的是经验和教训;回味充满艰难险阻的历程,我们会知道如何更好地走在当下、走向未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香气自凌寒而来,伟大事业的成就也在斗争中开创,我们要坚定信念、无惧风雨,激发潜伏的力量,凝聚青春的力量,在“剥洋葱”里剥出力量来。

在“嗅初心”中嗅出芬芳,开创崭新明天。塞罕坝的奋斗奇迹中,最打动人心的,还是“初心”。为了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塞罕坝建设者从未放弃心中的信念,矢志不渝地奋斗着、建设着、开创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巨大变化。回望百年党史,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点亮黑夜中的火把,带领着他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为人民群众打开发展的路子,带领着他们胼手砥足共奋斗,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足迹里都充满了深沉的力量,每一个故事里都充盈着为民的情怀。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铭记故事、坚守情怀,赓续奋斗前行,聚力推动人民事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心中的“猛虎”,而走村入户,和群众拉家常、谈发展,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细嗅蔷薇”。心中有力量,着眼于细微,看似平淡的坚守里最显“初心”。党员干部要秉持这份初心,深入群众当中,汲取群众智慧,办好群众事情,才能深入地走好群众路线,不断加深和群众之间的“鱼水情”。

在塞罕坝精神中立“心”“志”“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着充沛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当在塞罕坝精神中立为民奉献之“心”、立勇于挑战之“志”、立勤勉好学之“姿”,做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立为民奉献之“心”。住的是马架子窝棚和帆布帐篷,高寒让被窝子边都结了霜,却没有改变塞罕坝建设者的一颗诚挚初心,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昂扬的斗志,完成了绿化塞罕坝、改善群众环境的事业,他们的为民奉献青山可标榜、日夜可见证。党员干部平凡的岗位上、平实的小事里处处彰显着党员干部诚挚的为民初心。为民办事无需惊天动地,但一定要脚踏实地、心中无私,党员干部怀揣初心就是要丢掉私心,民生事都是大事,个人得失都是小事,所决策为民计,所做事为民谋,要筑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思想毫不松懈、行动绝不松劲,处逆境和挫折不动摇信念,迎挑战与困难能挺起脊梁,为人民群众挺起担当的硬肩膀,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初心扛起使命与责任。

立勇于挑战之“志”。向沙漠发起挑战需要何等的勇气与魄力,塞罕坝建设者做到了。他们把青春扎根在塞罕坝,用汗水在塞罕坝浇灌出层层叠叠的“绿海”,让沙地荒原改天换地。勇气是开拓事业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的勇气是敢于接受风雨的洗礼,敢于下深水、涉急流、啃硬骨,能够知责懂责、担责负责。党员干部要敢闯敢试,“闯”出一马当先之势,敢为人先有担当;“试”出一篙到底之力,久久为功不放弃。勇气是撬动事业发展的“杠杆”,党员干部要敢作敢为,方能有所作为;敢抓敢管,才能树立清风正气。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有不回避问题的“敢”,敢闯难关、敢说真话、敢于较真,这种“敢”是为民担当的表现,是踏石留印的胆魄,是建功立业的力量,是对事业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和应有姿态。

立勤勉好学之“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决风沙威胁的难题需要过硬的本领,森林再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塞罕坝建设者种植一棵棵绿树需要不断地试验,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实践的学习中提升与风沙斗争的能力,在久久为功的学习和努力下最终实现塞罕坝旧貌换新颜的愿望。党员干部的成就并不是地位高低的比较级,而是对党和人民的尽职担当,是忠于内心的为民奉献和事业贡献。党员干部要敏于学习、攻于知识,让想学习成为心态,让勤学习成为常态,不断提升本领才干。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葆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致广、以学促新,拓宽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修炼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己所能的“内功”,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以过硬的本领担重责、成大业,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准确把握塞罕坝精神的新时代意蕴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考察纪念林并同林场职工亲切交流,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接续拼搏甘奉献,他们把困难踩在脚下、奋斗创新不停步,他们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赓续初心铸忠诚,让塞罕坝变成了“美丽的高岭”,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之“魂”,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人生航标。59年来,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坚守造福人民、服务人民的不变初心,在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他们信念坚定,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他们对党忠诚,红心向党,与党同行,凝聚起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忘初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使命,把对党忠诚刻在心中、落到实处。要讲党性,坚定理想信念,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在深思践悟、细照笃行中找准人生航向。要有担当,扛起时代重任,树立“想担当”的理念,提升“能担当”的能力,转变“真担当”的作风。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之“源”,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59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凭着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是无数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缩影,深刻诠释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接续传承艰苦创业的力量,涵养吃苦精神,砥砺攻坚决心,不畏艰难险阻,主动迎难而上,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敢迈沟坎,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挑重担。要树立干事创业的开拓情怀,见麻烦就上、见困难就上、见危险就上,不避难、不求易,不畏难、不言弃,在新征程上展现新风貌、新作为、新姿态。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之“基”,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不变理念。塞罕坝建设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谱写了美丽中国的“绿色传奇”。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征。弘扬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和绿色文明发展好。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带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争做绿色理念的捍卫者,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推动绿色发展的“排头兵”。绿色理念是前提,绿色行动是关键。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反对铺张浪费,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共筑美好家园。同时加强环境问题整改力度,将环境整治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年轻干部修好三门入学“必修课”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时光过隙,转眼间已由夏入秋,新任年轻干部也离开知识的校园,步入基层的“新学堂”。在基层这片更广阔的天地里,新任年轻干部要修好入学的三门“必修课”,快速走出“象牙塔”,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转变,扎根基层,发光发热。

修好“思政课”,树立“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新任年轻干部初踏入基层,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对党的忠诚信仰,锻炼纯洁的党性修养;要厚植如磐信念,涵养红色基因,赓续爱国情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修好“奋斗课”,锤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气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于极其艰难的极端恶劣环境下奋勇拼搏近60年,以“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坚强意志,用汗水和血泪化沙漠荒地为绿色林海。正是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善于作为,才有今天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新任年轻干部既要胸怀昂扬斗志,心有拼搏决心,锤炼担当气魄;又要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新任年轻干部要勇挑重任,敢于担当、艰苦奋斗、奋勇拼搏,在基层服务中锤炼过硬本领,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能吃苦、敢吃苦、找苦吃,攻坚克难,奏响基层乡村振兴新乐章。

修好“为民课”,厚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好“为民课”,就是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新任年轻干部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要抛去“书生气”而更“接地气”;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做群众的贴心人,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以人民至上,常思百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秉持“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脚步在田间、人民放心间、责任扛在肩,在基层挥洒热血,让青春发光发热。

“天当床地当房”背后的塞罕坝精神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一代代塞罕坝人誓把荒原变林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构筑了一条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又一个人间奇迹。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充分学习发扬这种精神,在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天当床,地当房”背后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之心。55年的时光里,三代塞罕坝人在这里奉献青春、辛勤耕耘,从引种樟子树到成功嫁接彰武松,从研究水曲柳到试验成功全光育苗法,凭借着“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坚强意志,终于迎来了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拿出“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的勇气和智慧,用非凡之力创造出非凡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接续奋斗,在新时代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天当床,地当房”背后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艰苦创业之心。林场建立初期,缺乏高寒、高海拔造林经验,春天栽下的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不足5%。为了突破难关,塞罕坝人在失败中找经验,从零开始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攻克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自我超越。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勤奋向学的精神状态,要坚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成为各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天当床,地当房”背后是“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绿色发展之心。如今的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深刻理解并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落实“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传承绿荫下的“真”“善”“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查看林场自然风貌,在看望护林人员时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作为党员干部,当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透过花木葱茏下的绿荫,感悟“真”“善”“美”的时代内涵,在新征程上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精神涵养使命至上、初心不悔之“真性情”。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造福一方百姓,是三代塞罕坝人至死不渝、念念不忘的初心和使命。“衣带渐宽终不悔。”59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塞罕坝人接续奋斗,用青春和生命在荒漠戈壁书写出百万亩“绿色奇迹”。常怀为民初心,勇担复兴使命是党员干部最真切、最深情的“写生画”,如何把“真”写实,把“情”用深,是党员干部需要上好的一堂政治课。自觉于“起笔处”着好为民底色,主动于“行笔处”着好政治本色,自行从“收笔处”着好担当成色,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向榜样看齐,对标先进,涵养真切的使命担当,用好深情的为民之心,深入基层一线,勇当“排头兵”,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情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忘我精神践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善作为”。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默默坚守、步履不歇是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创业者一路北上,奔赴蛮荒之地,以造福子孙后代为己任,甘当“栽树人”,为后世留下林深水美山青之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享受余荫环绕之惬意的同时,当思创业之艰辛、奉献之崇高,从“塞罕坝精神”中顿悟“善作善成”的可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保障。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具备“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豁达,不计个人得失,专注谋事业,要传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信念,勇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坚持苦干实干,始终把心思聚焦在干事创业上、把智慧凝聚在破解难题上、把精力集中在狠抓落实上、把本领体现在促进发展上,以善作善成的精神不断推动事业发展。

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顽强毅力描绘绿色发展、笃信实干的“美画卷”。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塞罕坝人追求绿色发展、厉行笃信实干的成果。“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翠色与水色之间是塞罕坝人决心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顽强信念和笃行作风。严酷的自然环境曾一度致使造林失败,面对既定目标受挫的打击,创业者们没有气馁,重整旗鼓,迎难而上,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如今的塞罕坝,放眼皆林海,入目无杂色,成为着墨在地球伤疤上的一幅绝美“风景画”,为人们带去感官享受的同时,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发挥了“美”的价值。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眼光看问题,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决心、“汇涓涓细流成江海”的恒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山绿、水清的秀美画卷。

党员干部且听“塞罕坝年轮”说

从漫天黄沙、穷山秃岭到满目青山、绿水潺潺,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见证着绿色发展进程,诉说着拼搏奋斗历程。在建党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各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且听“塞罕坝年轮”怎么说。

“一颗红心”是年轮,请以初心为圆心,画出牢记使命的年轮。“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从一棵幼苗到万顷林海,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林场人怀抱一颗红色初心,始终坚守“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植树造林。塞罕坝三代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书写了一部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奋斗史、创业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各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请牢记初心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不负民族的希望,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勇毅笃行、勇立潮头。

“十年树木”是年轮,请以生态为半径,画出绿色发展的年轮。“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50多年来,塞罕坝人为高寒荒原铺满绿色,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的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同时,塞罕坝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年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总价值达202亿元、年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绿水青山”已成为塞罕坝响当当的名片,同时也为塞罕坝人带来了“金山银山”。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并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实现更高质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百年树人”是年轮,请以实干为圆规,画出创业奋斗的年轮。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高地。“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传承不息。“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从“一棵松”到“百万亩”,塞罕坝林场人从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塞罕坝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绿色奇迹”,也树立了“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各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塞罕坝艰苦创业的精神,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让奋斗成为人生最亮丽的底色。

圈圈年轮,定格初心;年轮圈圈,激荡梦想。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请传承好塞罕坝精神,以初心为圆心、以生态为半径、以实干为圆规,描绘出新时代更加壮美辉煌的年轮。

读懂塞罕坝精神解锁“绿色秘钥”

精神引领事业,奋斗书写奇迹。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人用59年的奋斗、奉献、坚守改变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面貌,创造了“一棵树”到“一片海”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读懂“塞罕坝精神”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奋进力量,解锁塞罕坝涅槃的“绿色秘钥”,赓续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在新的“赶考路”上建功立业。

读懂塞罕坝精神中“不忘来时路”的坚守,做初心如磐、使命至上的创业者。中国共产党走过在百年征程,历经沧桑巨变,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祖国谋复兴”的使命从未改变。塞罕坝人继承了伟大建党精神,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铭记于心,勇挑在肩。“六女上坝”“尚海纪念林”“望海楼”……每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塞罕坝人践行初心的印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血汗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荒寒遐僻的寒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屏障,使塞罕坝成为“天然氧吧”“风沙屏障、水源卫士”。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以塞罕坝建设者们为榜样,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梦想中,响应祖国号召,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热血、砥砺青春意志、谱写青春赞歌。

读懂塞罕坝精神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做脚踏实地、担当作为的奋斗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劲。三代塞罕坝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建场初期,面对荒山秃岭、黄沙漫天、滴水成冰的恶劣环境,塞罕坝人没有向困难低头,更没有退缩,他们反复试验,攻坚克难,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塞罕坝的艰辛造林路:突破“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技术要领;创新“三锹半”缝隙植苗法;马蹄坑”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让传说中的“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自然风光重回人间。广大年轻干部要追随前人的脚步,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在工作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用奋斗书写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读懂塞罕坝精神中“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做淡泊名利、苦干实干的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章、讲话中多次提到“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要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塞罕坝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即使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窖子他们也无所畏惧,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应深刻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无私奉献精神,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在风雨中淬炼过硬的专业本领,让自己真正成为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切实做到将责任扛在肩上,将百姓放在心中,将名利踩在脚下,以“无我”的状态,投身到新时代建设的浪潮中去。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变”与“不变”

从“一棵苗”到“百万亩”,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背后是无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诚与坚守,是无数塞罕坝人迎难而上、战天斗地的无私付出和感人事迹,深刻领会塞罕坝精神的“变”与“不变”,树立起一面精神的旗帜。

从“1”到“115万”的突破,时代在“变”,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不变”。塞罕坝正如蒙汉合词的寓意,是“美丽的高岭”。然而59年前的塞罕坝,是一个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等极端环境于一体的不毛之地,不仅条件极其恶劣,而且生活十分困难,加之缺乏先进技术和工具,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成为了塞罕坝人难以逾越的“鸿沟”。顶着这样巨大的阻力和压力,塞罕坝人迎难而上、跨越鸿沟,用勤劳的双手和辛苦的汗水取得了改天换地的成效,用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创造了“一棵树”到“百万林海”的人间奇迹。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继续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在大风大雨、大战大考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用实干苦干续写人生华美篇章。

从“荒漠”到“林海”的蝶变,环境在“变”,塞罕坝人百折不挠的不屈斗志“不变”。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塞罕坝人从零起步,在尊重科学与规律的前提下,勇于开拓创新,在引种、育苗、造林上不断寻求突破,从攻破技术难关到研发新技术,他们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历史见证着他们走过一棵树到百万林的不屈斗志路,书写着他们把荒漠变绿洲的传奇业绩。几十年过去了,塞罕坝作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生态样本,正在以更加崭新、更有韵味、更具绿色的形象进行展示,更是获得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无数塞罕坝人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深刻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发扬塞罕坝人百折不挠精神,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在不断实践锻炼中丰富经验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斗志奔向新的赶考路。

从“林一代”到“林三代”的坚守,社会在“变”,塞罕坝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不变”。从当初党的一声号召,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续写着接力与传承的故事,从荒原秃岭变成绿水青山,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一跃成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是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辛苦付出,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体现,他们把一辈子的青春奉献给了塞罕坝这块热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无论社会如何改变,传承和接力的故事不会中断,仍然在继续,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弘扬和传承塞罕坝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把平凡的工作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拼搏奋斗之中奉献青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不变之心”

万顷林海,富氧袭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塞罕坝,强调我们要发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是“两山论”的伟大实践,人工林海形成的塞罕坝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读懂塞罕坝精神重的“不变之心”,奋力迈步新的伟大征程。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不变初心,做牢记使命的“信仰者”。上世纪60年代,来自18个省份,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赶赴塞罕坝。“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信仰,三代塞罕坝人的接力传承,克服无数困难,以无悔青春、艰辛汗水甚至宝贵生命筑就了塞罕坝视觉上的一抹绿、精神上的一抹红,更筑起守卫京津的一道“生态长城”。正是因为有了这不变初心,塞罕坝人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力量,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曾经荒原变成如今林海。走在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做牢记使命的“信仰者”,以塞罕坝人为榜样,坚守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力前行!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不变恒心,做艰苦创业的“奋斗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更何况是将茫茫荒原变为万顷林海。塞罕坝建设者们面对“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的现实困难,面对“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的恶劣环境,面对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树苗遭受接二连三的“天气袭击”,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愈挫愈勇,科学开拓种植苗法,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恒心,终将荒原变绿洲!伟大奋斗成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走在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做艰苦创业的“奋斗者”,学习塞罕坝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学习塞罕坝人敢于向困难挑战、向新知求索的创新精神,以永不退缩的姿态、永不避难的果敢、永不懈怠的毅力,才能在新时代征程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读懂塞罕坝精神的不变真心,做绿色发展的“传承者”。“想要‘乘凉’,必先‘种树’。”这是三代塞罕坝人把荒原变“银行”的绿色实践,他们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道理,同样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毛乌素治沙、长江十年禁渔……我们应该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生态恢复中走来,也必将走向生态美好的“康庄大道”。走在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做绿色发展的“传承者”,怀惴不变真心,让文明习惯常留“指间”,绿色发展常驻“心间”,自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的“明智之举”,需要我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发扬“塞罕坝精神”铸就“绿色长城”

塞罕坝曾是清代著名皇家狩猎之地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塞罕,蒙语意为“美丽”,开垦、掠夺、山火、滥牧使得这个美丽高岭由原始森林变成了高原荒丘,解放后,经过几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重现了昔日“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同志命名的“尚海纪念林”,与林场的建设者们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站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上回望万亩林海,俨然一座“绿色长城”蜿蜒起伏,像一条巨龙,守护着神州大地的“金山银山”。

牢记使命,绘制“长城”蓝图。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国际重大会议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呼吁各方达成“绿色共识”,并率先作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跃然纸上,共产党人正在带领着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创造着一个个的“塞罕坝”奇迹。

艰苦创业,铸造“长城”躯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就此拉开。“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接力传承,以青春为种,以汗水为肥,种下了绿色的希望,筑起了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三代塞罕坝人创造出从荒漠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逐步培育出优质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了200亿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再以生态作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一处处的绿水青山,一个个人进沙退的治荒奇迹,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长城”。

绿色发展,注入“长城”灵魂。现在的塞罕坝不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记载着中国人民荒漠化防治的智慧,承载着一种人定胜天的信念,涵养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今天的塞罕坝用行动强有力地证明,只要科学定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也必将转化为福泽子孙的经济优势,这里也将成为“天人合一”的幸福家园。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灵魂”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实践,早已注入这座“长城”之中,形神合一,不断开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塞罕坝继续着作为“水源卫士,风沙屏障”的使命,一代代开拓者们传承着“塞罕坝精神”,铸就并守护着这座新时代的“绿色长城”。

发扬塞罕坝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塞罕坝精神,树牢理想信念、保持昂扬斗志、秉持为民情怀、永葆务实姿态,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塞罕坝精神,树牢“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永葆“永远跟党走”的忠诚。196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始终听从党的号召,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职责使命,以“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定信念致力于“为荒原披绿装,让沙海变林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使命、诠释对党的忠诚,充分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对党忠诚的力量源泉,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塞罕坝建设者为榜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坚定坚决地听党话、跟党走,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扬塞罕坝精神,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凝聚“奋斗向未来”的力量。59年前的塞罕坝,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沙地,想在这片沙地上种出枝繁叶茂的绿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险阻吓倒、没有被恶劣条件打倒,在荒漠沙地上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大规模造林,构筑起了“绿色长城”的人间奇迹。如果没有塞罕坝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就没有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的“人间奇迹”是在塞罕坝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中成就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塞罕坝建设者为榜样,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勇担时代使命、不畏行之艰难、矢志艰苦奋斗,以饱满昂扬的奋斗姿态攻克艰难险阻、战胜困难挑战、矢志一往无前,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发扬塞罕坝精神,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扛好“为民谋福祉”的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整个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之大者”。50多年来,塞罕坝建设者们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于育林锁沙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沙漠上建起了万顷林海、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人民群众身边最厚重底色,让“绿色”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源”。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实践,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既可以惠民,又可以富民,是最普惠的民生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找经济突破口、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扛好“为民谋福祉”的责任、做好民生工作,不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发扬塞罕坝精神,永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姿态,增强“实干求实效”的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是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几十年,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始终扛起时代重任、肩负时代使命,永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姿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狠劲投身于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的实践中,用真干实干苦干能干筑起了“绿色屏障”,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方显担当。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塞罕坝精神,始终保持实干苦干拼命干的精神状态,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不断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答卷”。要在实践中磨砺能力、增长本领,努力成长为本领高强的“先锋兵”“主力军”。

弘扬“塞罕坝精神”青年干部当争先

塞罕坝,蒙语中是“美丽的高岭”的意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这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土地,几十年前却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经过几代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的努力,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这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必将激励广大青年干部在新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凝聚起团结奋进、勠力同心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做“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的信仰者。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在与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毫不退缩、铁骨铮铮,根本就在于塞罕坝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20岁出头的承德农专毕业生赵振宇坚定地在毕业志愿上写下“服从组织安排”六个大字,唱着歌曲、一腔热血上了塞罕坝;1964年河北省承德市承德二中一个宿舍的6位女学生,集体给林场写了一封请愿信,誓言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故事。无论在任何时代,广大青年干部,都应是“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的信仰者。更要不断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不断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政治过硬、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当代青年好干部。

弘扬塞罕坝精神,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行动者。塞罕坝能有今天的成绩,就在于塞罕坝人敢于担当、愈挫愈勇、爬冰卧雪的勇气与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求真务实、扎实做事、戒骄戒躁,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真正做到开口能讲、提笔能写、弯腰能干、遇事能谋。在平日的工作中更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弘扬塞罕坝精神,做“不骄不躁,谦逊谨慎”的传承者。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有这样一幕,刚刚上坝的女大学生覃雪梅以自己的错误经验判断,拔掉了上坝两年的冯程辛辛苦苦种的松树苗,其实这些苗子早已生根地下,有望成活。后来通过互相交流、谦虚谨慎学习,逐渐成长为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林海守护者。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代青年干部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短板与不足,要弯下身子、放下面子、丢下架子,真诚谦逊、力求上进。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向前辈学习、向能者讨教、向智者取经,常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自知内省之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途中知晓得失,砥砺前行。

弘扬塞罕坝精神跑好新时代“接力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作为党员干部,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全力跑出“加速度”,在新时代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厚植如磐信念,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成为苍翠连绵的京津生态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出了人间奇迹。“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正是塞罕坝人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作为党员干部,要胸怀“国之大者”,始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格局站位,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要坚持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把改善民生、帮助村民致富增收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照亮青春之路。

扬起奋斗风帆,做新时代的“搏击者”。正是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在酷暑严寒下的默默耕耘,才成功营造起百万亩的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回顾这一路峥嵘历程,是无数塞罕坝人乘风破浪、奋勇直前拼来的,他们做出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和牺牲。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奋斗者的姿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时刻保持火一样的奋斗激情,涵养人民至上的“博大胸怀”,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认真做好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要练就敢于扛事的“硬核本领”,争做勇于斗争的“先锋战士”,在一步一个脚印中积累成绩,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擦亮担当底色,做新征程的“追梦人”。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铮铮誓言,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塞罕坝精神。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锻造一身“钢筋铁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磨炼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用榜样的力量鼓舞斗志、激发干劲,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要有使命职责在肩、艰苦奋斗有我的血性担当,树牢扛旗夺标的“领跑”意识,坚定信念、奋发进取、勇攀高峰,力争在“小岗位”上取得“大作为”,用心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汲取“荒原”变“林海”背后的“精神力量”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此时的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何曾想,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漫天黄沙,一片荒凉。总书记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要充分汲取塞罕坝精神的“力量”,永葆“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信念之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奋斗之力、“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之力,努力在基层这片“塞罕坝”上建好自己的“林场”。

汲取塞罕坝精神“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信念之力。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离不开369名创业者的积极响应,他们以天为床、以地为房,身处艰苦环境而不忘初心;离不开“上坝的六个女中学生”的主动请缨,她们放弃高考,以赤诚之心毅然奔赴塞罕坝;离不开望火楼夫妻的漫长守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护林场安全。三代林场人,义无反顾扎根塞罕坝,坚定“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时代的选调生们,要学习塞罕坝建设者的坚定信念,坚守初心使命,默默扎根基层,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汲取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奋斗之力。塞罕坝第一次造林1000亩,成活率不足5%;第二次造林1240亩,成活率不足8%。面对巨大的挫折和压力,塞罕坝建设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一锨一镐、一坑一苗,驰而不息、赓续接力,把塞罕坝从“漫天黄沙,一片荒凉”,变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新时代的选调生们,要深切体会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撸起袖子、迈开腿子,在基层这个“练兵场”,循序渐进、绵绵用力,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重承诺。

汲取塞罕坝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之力。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建设者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沙地造林的难度很大,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创新利用“雪藏种子育苗法”成功培育樟子松壮苗;原林场老科长王文录带领科研人员,创新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一系列新方法。在塞罕坝几代人的奋力创新下,“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不复存在,换来的是塞罕坝的万顷绿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选调生们要汲取塞罕坝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厚植创新情怀,跳出条框限制,真真切切将创新用到服务人民、造福百姓的工作中来。

“荒原”化为“林海”,梦想照进现实。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选调生要汲取塞罕坝精神力量源泉,坚定信念、接续奋斗、大胆创新,在基层沃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读“绿色奇迹”背后的“红色密码”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成如今“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一代代塞罕坝人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这条“绿色奇迹”之路的背后,是一组忠诚于党、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红色密码”。

党有号召,使命必达。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听从党的号召,在塞罕坝集结,怀着“绿化祖国”的坚定信念,抱着“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决心,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就像那些小树苗一样,牢牢地扎根在这片黄土中,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青春易逝,年华易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塞罕坝人初心如炬,使命如磐。如今,“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塞罕坝人忠诚于党的精神引力也愈加强大,不断引导激励着更多的“后来人”。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乡村振兴等攻坚战中,无论多么艰险曲折,只要人民有需要,党有号召,就有无数全国各地的“塞罕坝人”,前赴后继,奋勇争先。

塞罕坝地处偏远,没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就连最基础的生存条件都异常艰苦。“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是50多年前369名青年到塞罕坝的初体验,战风沙,斗严寒,更是他们日后的“家常便饭”。然而,面对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这些塞罕坝的“拓荒人”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坚韧的意志,全身心投入到“拓荒绿化”的伟大工程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奋斗,从1962年至2020年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风天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5万亩人工林,堪称“绿色奇迹”。

塞罕坝人用近60年的坚守,从一棵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一代接着一代,实现林场从点到面、由“黄”到“绿”的变化,为我们谱写了不懈奋斗、久久为功的传奇。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内涵。建设健康良好的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向塞罕坝人学习,持续发力,常抓不懈,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始终如一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局面。

当前,面对国际和国内日益复杂的发展新形势,我们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坚持忠诚于党、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用这组“红色密码”创造更多伟大奇迹!

看!塞罕坝上的最美标杆

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最美公务员”人选推荐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领悟塞罕坝精神背后的匠人心,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自觉地责任担当、最坚决的实际行动,自我要求、自我勉励、自我提升,争做新时代“最美”的人民公仆。

从“黄沙遮天日”到“林海苍翠连绵”,以“愿得此身长报国”赤诚火热的爱国心,汇聚“对党忠诚”的力量,定位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9年风雨,59年追求,赛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聚蓬勃力量,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互相勉励和依靠,以不变的爱国心,在极端恶劣的立地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让荒原变林海,让沙漠变绿洲。他们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前行,突破了“如何发展”的难题,维护了“发展起来之后”的成果,在塞罕坝历史上书写塞罕坝人的智慧与担当。近年来,从四川地震到新冠疫情,在每一次困难面前,国家以铁一样的担当、钢一样的毅力,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让救援效率独树一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保持浓烈的爱国情怀,团结各团体,以血脉中的精神和文化为指引,困难面前不退缩、不妥协,万众一心、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俯下身子干事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攻坚克难,定位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助力国家的做事标准更上一层楼。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是“不破楼兰终不还”顽强拼搏的进取心,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定位最自觉的责任担当。

从半封闭、半隔绝到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从造林成活率不到8%到“大胡子、矮胖子”的优质壮苗,一代代赛罕坝人不懈努力、持之以恒,以“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自省方式,一代接着一代干,守护森林资源安全,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古往今来,从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匡衡到嚼辣椒驱寒坚持读书的鲁迅,中国人顽强拼搏的案例比比皆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干劲,脚踏实地,亲身实践。以“风雨不动安如山”为警示,保持定力,力求精准把脉、细处着眼。坚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作风,注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彰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恪尽职守,定位最自觉地责任担当,从人民群众最关心问题入手,始终“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从“荒漠沙地”到“水草丰茂之地”,是“风雨不动安如山”静水流深的沉潜心,汲取“为民务实”的力量,定位最坚决的实际行动。

从驻守望海楼上13年的护林员,到一代接着一代干,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问终点,全力以赴”“静水流深,智者无言”,高压下保持冷静和沉着,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背后是锲而不舍的潜行和修炼。近观现代社会,推崇“屡败屡战”的央企楷模朱坤,20年沉潜自主研制造就反舰导弹;隐藏功名30年的黄旭华,只为国家造重器;深潜数十年的院士彭士禄,永远为祖国海洋守望......一代代中国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依旧保持优良传统,自觉祛除浮躁之气,静心修行,潜心修炼。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应以前辈作为榜样,定位最坚决的实际行动,将涵养沉潜心列为自身修行与自我提升的必修课,以“莫听穿林打竹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毅力,挺过一场场风雨,久久为功,做到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拿得稳。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美好的生活不是温室生活,也不是真空生活,风风雨雨才是生活本身。作为基层干部要继续努力,勤于向前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惧跋山涉水,以三心三力定位最美标杆,挺起钢铁脊梁,凝聚追求与梦想的干劲,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最美人民公仆,在奋斗路上大步前行,书写下属于我们的光辉历程。

年轻干部上好“开学第一课”

202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年轻干部们要上好“开学第一课”,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开启新征程!

莫做“四大皆空”式干部。制定目标空喊口号,调研材料满纸空文,规划方案空中阁楼,执行措施徒托空言……这类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年轻干部要切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反反复复的实践验证。塞罕坝的“奇迹”是三代林场人一次次俯身、压土、浇灌而成,是他们用青春扎根在荒原,用实干铸就的丰碑。年轻干部要远离现下的“凡尔赛”风气,要与“实”俱进,保持求真务实的高洁品性、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埋头苦干的精神。

莫做“四书五经”式干部。在学习党史的浪潮中,部分干部摇头晃脑“读党史”,将其“奉为圭臬”,却不知真意、不懂变通。年轻干部要避免这种照本宣科的举动,党史学习教育是为了进一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提高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帮助我们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学习党史是为了将其成效转化为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行动,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改革攻坚中成为推动前进的灯塔,成为激励成长的指南,成为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助推器。

莫做“四海波静”式干部。综合考核“重留痕轻实绩”“重形式轻成效”,导致一到上级督导、年底考核,大家忙于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殊不知表面的“花团锦簇”是禁不起风吹雨打的。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不思励精图治,反而大搞东封西祭,让北宋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年轻干部要避“虚”就“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敢于“刀刃向内”,敢于“自我剖析”,敢于“暴露问题”,躬身入局,确保问题找准、挖深,靶向发力,亮出“真材实料”,晒出“满满干货”,用心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情回答好群众“满意度”答卷。

莫做“四马攒蹄”式干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近的路程迈不开步子就还是远方,“扶摇直上九千里”,不扇动翅膀永远无法直上云霄。疫情防控的大考中,多少年轻干部抛开害怕,扔掉顾虑,以生命赴使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少年轻干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以实干践誓言。年轻干部切记要改掉“拖延症”,提高执行力和行动力,多一点“蓬勃朝气”,少一点“佛系躺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声中,第一时间集合,整装出发!

青年干部要治好思想上的“沙尘”

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付出和坚守,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广大青年干部既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更要审视自己思想上的“沙尘”,及时“治沙除尘”。

铭记初心,除去思想之尘。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为初心,我们党带领人民历千险、破万难,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我们走出战火、贫穷的阴影,部分党员干部的初心却变得“模糊”了。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办理的速度慢了;面对不法商人的“推杯换盏”,廉政的底线松了;面对上级的“三令五申”,落实的标准低了。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员形象,降低了我们党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方能有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时常回眸初心,理清“为什么入党、入党干什么”等核心问题,才能及时发现思想上的“尘埃”,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换来风清气正的组织环境。

学史增信,培育精神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广大青年干部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党史学习中悟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只有破解思想上的困惑,才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广大青年干部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它们在我们心中扎根发芽,共同抵御“风沙”的侵蚀。我们要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转化为项目攻坚上的持久动力;我们要将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转化为深化改革上的创新源泉;我们要将团结拼搏、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转化为破难通堵上的磅礴力量。“积木成林、林立沙退”,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文化就是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用它武装我们的头脑,即使身在“淤泥”也可丝毫“不染”。

躬身实践,共走富裕之路。正如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塞罕坝的“林场奇迹”,还是全国的“脱贫奇迹”,都是一个个党员干部冲锋一线,带领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是一任接着一任干,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甚至是生命,献给了祖国最伟大的事业。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给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对广大青年干部来说是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深入一线的基层干部,我们既是群众的“贴心人”,也是党组织的“绣花人”。唯有走进群众“真听、真看、真干”,才能将“绣花功夫”越练越好,和广大群众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好开学“第一课”让理想照亮未来

央视将在9月1日晚播出《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学生开学的“开胃菜”,也是青年干部的一堂“人生大课”。青年干部要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将崇高理想融入“伟大事业”、化作“坚实步伐”、凝为奋斗力量,让理想照亮照进人生、照亮未来,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忘初心,将崇高理想融入“伟大事业”。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星光与星光交辉,精神与精神相连,共产党人初心为民的故事留下了照亮历史的感动。“人民至上”是青年干部的精神标识,这一精神标识强化着理想信念、坚定了不渝初心,激励着广大青年干部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矢志前行。为民奉献不是一阵子的事情,而是无论身处何地、年龄几何都要践行的伟大事业。年纪虽轻,但我们的初心不移;面容稚嫩,但我们的臂膀强健有力,从战疫到战洪,我们在推动人民事业中充满力量,青春力量总能惊艳时代。将崇高的理想融入伟大的事业,我们要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群众心心念念的愿望实现好,把群众一直记挂的事情办妥,把群众时常忧虑的难题解决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勇于斗争,将崇高理想化作“坚实步伐”。时间总是在斗争中前行,事业总是在斗争中发展。塞罕坝人以“有味无味无所谓,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精神凝聚斗争力量,勇当“拓荒牛”,在斗争中前行,向着伟大胜利进军。斗争能够增强人的意志和力量,在困境里我们能够凝聚更强的精神力量,在逆境中我们能够激荡起更高的斗争浪潮,斗争让我们从飘摇晃动的小树苗,逐渐成长为能抵挡风雨、独当一面的挺拔大树。“越是艰险越向前”,青年干部接过“接力棒”,奋进新征程,在斗争中要有一种“执”的信念、“定”的心境,以“步步扎实”的奋斗让困难“节节败退”,把挑战和压力化为动力,把失败和挫折当成经验,凝聚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心和坚韧意志,让一个个困难成为一块块“铺路石”,在“困难”的磕磕绊绊中走出无比坚实的步伐。

起而行之,将崇高理想凝为“奋斗力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二字在心,醒目鲜明;“奋斗”二字在行,重逾千钧。船桨划水激荡水花,我们的奋斗激荡着无穷的力量。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未来是拼搏出来的,美好是创造出来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青年干部鲜明的品格与本色不是在响亮的口号中铸就的,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中铸就的。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勇于开路、冲在前头,满怀信心、坚毅前行,让扎实有力的奋斗激扬起飞舞向前的浪花,争做奋斗的榜样,争做“最美”的标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一棵树到一片“海”的故事

塞罕坝,汉语译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就坐落在这里,面积达115万亩,覆盖率超过80%。“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是人们对塞罕坝最多的认识,而在60年前,“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却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美丽的奇迹从那时上演,奋斗的故事从这里诉说。

一棵落叶松。历史上,塞罕坝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北方净土,早在辽金时期就被称作“千里松林”,清朝曾在此设置“木兰围场”,专供皇帝狩猎,后因开围放垦、胡乱砍伐,逐渐退化为荒原沙丘。任谁也不敢想象,在这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终年风沙肆虐、荒原秃顶的地方可以种植树木、防沙涵源,一棵落叶松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那是1961年春,时任国家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率队来到塞罕坝探查分析造林可行性,但连日的一无所获让整支队伍不免心生寒意。“再多看看吧”,带队的刘琨不愿轻易放弃,简短的五个字透露着深深的不甘。当探查组行走至塞罕坝与赤峰交界处时,转机出现了,一棵历经百年风霜却屹立不倒的落叶松出现在队员们的眼前,枯木逢春般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更给予了探查者对塞罕坝可以种树的坚定信心,也就此拉开了塞罕坝大造林的序章。

一群功勋人。在那一棵落叶松被发现之后,来自18个省份的127名毕业生与当地的242名干部工人组建成为了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队伍,创立了塞罕坝林场,开启了造林绿坝的艰苦征程。这支369人的造林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4岁,住窝棚、吃野菜,忍严寒,恶劣的条件并没有让这群年轻人心生退意,但因栽种方式不当,缺乏对塞罕坝特殊条件的认识,初期造林的成活率不足8%,接二连三的挫折没有动摇大家的信心,反倒激起了大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史性地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一次性造林688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以此奠定了塞罕坝伟大成功的基础,辛勤付出终没有被辜负。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点赞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片浩瀚“海”。从最初的24万亩到今天的115万亩,中国林业科学院评估显示,塞罕坝森林系统每年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60年来,塞罕坝林场从未出现一次火灾险情,这一系列傲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塞罕坝建设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拼,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护林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2017年12月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今年2月份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整体下降的趋势下,中国造林人逆风而行、乘势而上,交出了一份森林面积与蓄积量连年增长的优异答卷,不断为全球生态环境稳定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生动诠释了何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日余晖下,那是一片美丽的林海,是一段永不会被抹去、只属于奋斗者的青春印记。

奏响“三部曲”青春万里行

办公室新来了两位公务员。作为一名曾经当过教师的长者,笔者跟她们谈起了要坚持学习、顽强奋斗、惜时守纪、无悔奉献的话题,鼓励她们树立信心、激励自己,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学习的初心、奋斗的决心和奉献的真心,奏响成长、奋斗、奉献的“青春三部曲”。

初入职场,秉持快乐学习的初心,奏响青春“成长曲”。读书学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上岗位,热爱是最好的先导;培养信心,坚持是获胜的前提;提升能力,虚心是成长的法宝。老兵带新兵,长辈带小辈,领导带下属,这是一个勇于胜利、善于团结、乐于互助的单位的和睦之歌、幸福之歌和青春之歌。初入职场、来到边远镇乡要做好知识能力、拼搏意志和熟悉环境等准备;要保持一颗快乐学习的初心,培训提升,团结同事,走进乡村,接触群众,调研资源,探索过往,感受值得珍惜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发展前景,在实践中积累、锻炼和成长。青春是用来成长的,唯有勤学、真学,才能看到朝霞的耀眼光芒和希望的灿烂远方。

决不放弃,下定不懈奋斗的决心,奏响青春“奋斗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奋斗是“圣斗士”的决不放弃、永不言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孜孜以求“青春中国”的梦想;是中国奥运健儿的锲而不舍、百炼成钢,是张桂梅的大爱无私、默默奉献,是樊锦诗的不怕吃苦、艰苦奋斗,是扶贫干部黄文秀的脚步在驻村工作的山路上发出的铿锵回响……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永葆青春热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之路的使命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当代青年的身上。

真抓实干,捧出乐于奉献的真心,奏响青春“奉献曲”。当代青年要有哪里都能生存、能适应、能奋斗、能吃苦、能奉献、能争先、能出彩的旷达胸怀、坚定信念、出征勇气和自我价值。59年前到塞罕坝的369名青年平均年龄不到24岁,几代人共同谱写了奋斗的青春、壮美的青春和和无悔的青春,在荒僻高岭创造出了百万亩人工林海的世界奇迹,攻坚克难的精神接力传承,矢志不渝的拼搏奉献凝聚成感人肺腑、举国传扬的塞罕坝精神。青春是用来奉献的。怨声载道只会销毁人的意志,学会适应才能保持良好心态,勇毅付出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要守职守位、尽职有为和扎根发光,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青年人最美的青春魅力、青春色彩和青春诗行。

奏响“三部曲”,青春万里行。人不辜负青春,青春定不负人。青年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惜时奋起,快乐学习,练好本领,不懈奋斗,乐于奉献,充满蓬勃的朝气,保持昂扬的斗志,提振拼搏的精神,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

基层干部当好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广大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更应当好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

传承塞罕坝精神,要始终牢记使命,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扛起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塞罕坝水土流失严重,沙漠逼近北京的严峻情况下,原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近60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号召,以青春热血扛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把“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创造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可想而知,在这荒原变林海的奇迹背后是怎样的坚守与坚持。基层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干部肩上挑着为民重担,身上承载人民期待,更应以塞罕坝人为榜样,始终牢记使命,在乡村的“鸡鸣鸭叫”“泥泞坑洼”中真真切切厚植为民情怀,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时刻满怀为民热情,将“人民”守护好。

传承塞罕坝精神,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品格攻坚克难。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成立,面对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从祖国大江南北奔赴而来的林场建设者们从未退却,他们满怀激情,以自强不息、义无反顾的坚强意志,以“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崇高追求,顶寒风、喝雪水,吃黑莜面,把天为“床”、把地当“房”,一棵接着一棵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从造林成活率不足5%、不足8%,到成活率达到99%以上,硬是在浩瀚荒漠沙地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广大基层干部作为连接“上面千条线”的“下面一根针”,更要从中不断学习这种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迎着寒风,顶着骄阳,撸起袖子,扛起担子,深入基层主动发现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群众切实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传承塞罕坝精神,要推进绿色发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振兴乡村。历经近60载寒来暑往,塞罕坝已从“高、远、冷”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鸟的乐园”,成为了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这不仅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还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一线的主力军,更应明白“绿水青山”的可贵,要自觉把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林下养鸡”“康养旅游”等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携手群众真正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乡村。

“木”“林”“森”背后的塞罕坝精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第一代塞罕坝人,一生只做植树一件事,在沙漠建起“绿色长城”,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应接续“木”“林”“森”背后的塞罕坝精神,一辈子做一件事,做新时代“塞罕坝人”。

一颗“功勋树”背后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为民服务之心。在塞罕坝,人人都知道“一棵松”的典故。可以说,没有“一棵松”就可能没有塞罕坝人建场的决心和信心,就没有现在壮观的塞罕坝林海。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说,“这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植树造林。但我很满足,感觉没白活。”塞罕坝人用一生的坚守初心,逐渐改善了塞罕坝的恶劣环境,让她变成了“美丽的高岭”。步入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塞罕坝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基层一线,解决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沙海变林海”背后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干事创业之心。十年磨剑终成锋。塞罕坝冷,土薄、气干,栽树并不容易,第一年栽下去一片,成活率只有8%,第二年又栽下去,依然如此……1964年春季,马蹄坑背水一战,技术人员经过多番考察和论证,调整了栽树时间,改进植树机的作业方式,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9%以上,日复一日终将沙海变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应谨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持之以恒在实干中开拓“精品”,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勇于探索和创新,勇于走别人未走过的路,不断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背后是“不破楼兰终不还”时代篇章之心。风吹草低见牛羊。塞罕坝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人工森林,三代人的“长征路”在浩瀚荒漠沙地中走出了绿色长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水滴石穿的韧劲,练就敢于“涉险滩”的实劲,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练就敢啃“硬骨头”的实志,以自己的热血和汗水书写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生态环保等“时代考题”,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从“顽山”到“宝山”中感悟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考察纪念林并同林场职工亲切交流,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塞罕坝人把“黄沙遮无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令世界瞩目的“华北绿宝石”。

从“华北绿宝石”中感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塞罕坝第一代护林人赵振宇说过:“一辈子就干好这一件事,值得!”1962年,369名创业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只为了彻底改变塞罕坝“大漠沙如雪”的萧条景象。作为年轻党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敢于不负嘱托,用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奋进之路上仍会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越是风高浪急、山高路远,越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作好面对复杂环境和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满怀自信、破浪前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0930: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汇编(117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