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以绿色智慧交通为支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7.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X市港口管理局39
8.倡导科技创新推动交通发展——X市交通运输局43
12.强化科技创新引导行业持续发展——X市交通运输局55
16.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X市交通运输局78
创新发展精细管理
发挥科技创新“倍增器”功能
近年期以来,在省厅的领导和关心下,我局聚焦“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民生交通”发展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总体要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共立科技项目X项,申报省、市科研项目X项,已完成X项,累计投入
科技资金X多万元,获得近X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X省科技进步奖等众多奖项,一批实用性、关键性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规划和制度先行,管理和保障到位
近年期末组织开展了《X交通运输近年科技工作指导意见》和《X交通运输近年信息化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X年初,经局党委会审议通过,面向行业发布。《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了近年时期我市交通运输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为指导我市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每年印发X交通运输科技工作要点,下达科技项目及成果转化计划,建立了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通过立项查新、
专家评审、质询答疑、大纲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实现对科技项目的全程监管和服务,确保项目质量。将科技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科技经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在重点工程与养护工程中按一定比例列支科研经费,确保科研资金的常态化投入。
二、强化多方合作,推进交通运输科技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局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科技公司开展了“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路面养护决策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桥梁监测技术研究”、“营运小客车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应用研究”等一系列涵盖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行业监管、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与应用,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提升行业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部门合作、政企合作,我们在“智慧X”框架下,依托市政务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系统内外相关数据资源,基本完成了“X智慧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了X交通智能化应用水平。与百度、蚂蚁金服等合作,实现百度手机地图、“X掌上公交”APP、“我的X”APP交通频道等多渠道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完成了移动支付(支付宝)在X公交的全覆盖。与公安部门联合构建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综合管理平台,对违法行为实施一超四罚和信用惩戒。配合省厅开展“两客一危”车辆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及推广应用,加强了对重点营运车辆的安全监管。
三、以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为载体,强化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以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国道X桥梁道路建设养护、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一批工程为依托,开展了“X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关键技术”、“BIM及无人机技术”、“农村公路绿色化建设技术”等课题研究及技术应用,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新建、扩建工程中。开展了X市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江南高等级公路管理一站绿色工区示范工程、浦口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工程等建设,发挥重点工程、示范工程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高质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创建工作
在公路建设、航道建设中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冷再生、热再生、温拌沥青、组合降噪等技术普遍采用;在港口、航道、公路应用LED灯近万套,港口门式起重机全部实现“油改电”,建设了X套船舶岸基供电系统,全市万吨级以上普货码头岸电系统覆盖率达到X%;全市累计推广各类新能源车X辆,建成充电桩X根;车辆和充电桩均占全省总量的X%以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全市公交车比例达X%。低碳技术的有效应用,助力我市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验收。
五、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争创优质品牌
标准化工作是工程技术创新,行业管理进步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近年期以来,我局结合行业发展和地域特点,着力抓好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各项标准、规范的宣贯工作,并积极申报地方标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在公路工程中应用施工技术规程》被列入X省地方标准,《水泥稳定炉渣碎石基层施工工法》被评为X省省级施工工法,依托杨家湾船闸开展了船舶过闸服务标准化研究,制订了《X市航道管理处船舶过闸服务标准化手册》,并将研究成果在杨家湾船闸进行了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成果的推广应用。
我局每年都联合市交通学会开展交通科普宣传周活动,举办交通科技报告交流会、交通科普大讲堂。组织开展科技、信息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业务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召开系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现场会,编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指南,通过科技项目介绍、现场考察,增进相互学习借鉴。每年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体验日”等活动,积极开展争创“鲁班奖”、“扬子杯”、“紫金杯”等优质工程活动,X江北大道城市化改造工程、X至高淳新通道工程等获“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芜申线高溧段下坝复线船闸工程、X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等获省优质工程奖。重点培育服务品牌,积极组织省、市质量奖和名牌产品的创建和申报,X公共发展股份有限公司、X浩宇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获得X服务业名牌奖。在全行业推广QC质量小组活动,降低混凝土预制构件表面返碱率等多个QC小组获得省交通运输行业QC小组三等奖。
六、整合行业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标准研发、科研攻关、专业技术培训、成果应用与推广等工作,我局所属公路科研所挂牌X大学校外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同时也是我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省劳模林梅领衔成立了市公路科研所“林梅科技创新工作室”,以项目带动科研团队和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近年来,我局共培养省“X人才”、省交通运输行业“X人才”等高层次人才X名,行业涌现出了一批“X工匠”等领军人物。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继续完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为行业的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和服务环境。二是继续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突出集成应用,大力推进“四新技术”、成套关键技术等在行业的应用,打造更多的科技示范工程。三是深化“互联网+交通”应用,拓展城市智能门户“我的X”交通频道公共交通服务内容,全面推进移动支付在X公共交通领域的深化应用,跟上时代的变化。四是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宣传交流,强化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注重成果应用情况跟踪与实施效果评价,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行业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
近年是X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型、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加快提升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突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我市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管理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鼓励支持交通运输事业、企业单位在工程建设、信息化、低碳发展等方面极大投入,全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科技水平。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两年来,我市立项科研课题X项,市航道管理处的《X航道桥梁净空高度检测系统项目》于X年X月通过验收;市公路管理处的《沥青混合料高比例拌热再生利用对策研究》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公路交通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于X年X月通过省厅公路局组织的大纲评审;X中设集团的《城际铁路客运枢纽综合体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预计X年底完成。
《“感知航道”信息化项目》获X年省交通厅“两创三比”活动“质量创新工作十大成果”、X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X年度全国优质通信工程项目二等奖;《苏南水网地区生态航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已在我省航道部门、浙江港航局及广东省航道局等地推广应用,并列入《XX省公路水运工程科技成果推广目录》;《通航条件下航道桥梁拆除工艺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被评为X年度的“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X水运航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规范研究》获得X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错位布置双线船闸闸首结构受力机理及变形控制研究》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X中设集团的《城际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组织及仿真研究》获X省X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积极推进开展QC小组活动。近两年,我市共开展QC小组活动X项,其中《悬浇箱梁封头模板夹具的研制》参加了X年度X省交通运输行业优秀QC成果(工程施工类)推广会;《降低三轴水泥搅拌桩水泥掺量》、《提高钢板桩沉桩合格率》QC小组被X省交通企业协会评选为X年度X省交通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系统平台提档升级。完成运政在线从业人员考试系统开发。会同省运政系统开发单位开发了从业人员考试系统,实现了多种网上在线办理功能。完成违章处罚自由裁量系统建设。组织开发了适用所有违章处罚的自由裁量系统,极大地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实现了执法的透明与公开,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系统目前在试运行中。稳步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目前全市一、二类维修企业已完成X%的数据采集,电子维修记录上传量已达X万多条,其中有效上传企业X家,目标任务完成率达X%。本地维修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建设完成。
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交通运输。实现全国首次发放
电子版普通道路运输证。针对公交车换发运输证,我市会同部通信中心、省运政系统开发单位开发了电子版道路运输证发证系统,对公交车直接生成电子证下发,公司通过微信调取查看,实现了全国首次发放电子版的普通道路运输证。无车承运人发展全面深化。引导X恰途、X物云通和X远迈等交通运输部试点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交通物流中的应用,整合货运信息资源,提高效率。指导做好无车承运人试点数据对接和考核监测工作,无车承运试点企业通过平台降低货车空驶率近X%,满载率提高了X%,运输及时率提高到X%。
三是科技创新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网约车驾驶员背景联网审查。会同X公安部门共同开发的网约车驾驶员背景联网审查系统,可以即时将网约车驾驶员申请信息发送到公安,公安几分钟即可完成交通、治安、毒驾等信息自动比对,再对酒驾信息补充后传回,提高了网约驾驶员证的申领速度。尝试推广“人脸识别”技术。完善驾培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在培训时的身份验证环节尝试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改变学时挪用等难题,规范驾驶培训计时行为,提高对培训的监管能力。
三、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X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战略规划》、《X市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项目实施方案(X-X)》等方案,在《X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用专门章节阐述和提出了构建绿色交通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措施。相继出台了“X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实施意见”、“X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X年和X年,两次全国性低碳交通运输会议在X召开,X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区域性试点城市,X年X月“X市创建绿色交通城市区域性项目”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被交通运输部授予“绿色交通城市”称号。近日,江阴港创建绿色循环低碳港口主题性项目通过部级考核验收。共完成了X个重点支撑项目,完成投资约X亿元,年节能量约X吨标煤,替代燃料量约X吨标油,二氧化碳减排量约X吨,对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四、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相关举措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省交通运输厅关于X省交通运输近年科技发展的意见》(苏交技〔X〕X号)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在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创建行动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苏交技〔X〕X号)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科技是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交通运输科技的发展刻不容缓。
二是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和管理。以省厅科技项目和QC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和调动管理、建设、设计、科研、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建设单位的积极作用,支持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招投标、工程实施各环节的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工作合力。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申报省厅科技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立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立项合理;加强立项项目的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对列入省厅科技项目计划内的给与适当的奖励资金,同时鼓励科研主体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项目资金足额落实,并加大对上资金争取力度。对市级开展的优秀QC项目给与奖励。
科技引领重点突破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统筹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共完成X余项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X余项,发明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X余项,获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QC小组X个,获省厅三等奖以上的QC小组X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行业科技管理和统筹协调,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依托系统内外资源,积极引导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科技研究和交流。一方面依托X作为淮海经济区科研中心的优势地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导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和市内外、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的交流与协作。X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与X大学合作进行了省厅科技项目“采砂采空区桥梁地基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长安大学合作完成了“X市重载交通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研究”、“废旧水泥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借助徐工集团与省交通运输厅在公路养护机械研发推广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优势,作为市级归口部门,积极配合省厅支持徐工集团开展公路养护机械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共同打造国内最大公路筑养护机械产业基地。二是强化科技工作管理和服务,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科技项目管理,通过立项申报、大纲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实现对科技项目的全程管理与服务。将科技工作纳入对局属单位、县级交通运输局年度绩效考核,调动各单位科技工作积极性。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并加大对重点科技项目的市级补助扶持力度,设立X市交通运输科技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近年来累计对X个科技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三是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人才是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依托重大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培养选拔拔尖人才和优秀团队。X年以来我市交通运输行业X人被评选为X省第五期“X工程”培养对象,X人入选X市“双百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另一方面,加强基层科技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现场技术会、技术培训、QC小组活动等科技活动,在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安全管理、公交、物流、节能减排等领域培养基层科技人才。
二、突出重点,积极引入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重大工程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如水上交通量自动观测设施、无人机、BIM等技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引进及推广应用。我局建设管理的三环北路高架建设工程获X-X年度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该项目开展技术与装备创新,推进项目技术革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省部级工法;工艺创新,开启绿色施工新模式,获得省部级绿色示范工程;施工组织创新,实现降本增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X省工法。该工程共推广应用住建部建筑业X项新技术中的X大项,X子项,通过了X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验收,应用新技术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积极开展钢结构桥梁建设及研究。我局积极响应部、省倡导,开展钢结构桥梁建设。我市钢结构桥梁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投入运营的钢桥X座,在建钢桥X座,储备项目已完成设计X座,均采用钢结构桥型设计。通过一系列钢桥项目的实施,对完善我市钢结构桥梁建设人才技术经验、提升监管人员的质量管理理念、促进钢结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我市钢结构桥梁已形成一定规模,我们在钢结构桥梁养护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GX大吴桥、X秦洪桥已同步建设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应力、应变、腐蚀情况、交通荷载等进行实时监测,今年在刘山船闸桥推行钢结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建设。三是积极采用并扩大BIM平台应用范围。BIM技术是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的特点,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迎宾高架、城东高架均使用了BIM技术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技术。在X省道市区段和外环公路东南段以及县管新建国省道建设项目等项目将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积极探索,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一是顶层设计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智慧公路顶层设计研究》,突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充分运用。我局作为“智慧X”中“智慧交通”板块建设的牵头单位,于X年联合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完成了《X市智慧交通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以政务数据中心为纽带,建设全市交通大数据中心,为我市智慧交通大数据建设和综合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我局研发的《普通公路感知设施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对道路外场感知设施等进行管理和维护,实现对外场故障自动判定、平台受理、派单、移动端处理、流程记录、数据统计汇总、履约考核等,提升了对外场信息化设备、通讯网络、路网监测设施等监测分析处理能力;《基于视频提取和交通大数据的干线公路运行智慧监测与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了从存量侧装球机视频中提取结构化数据,得到了断面交通量、车速等数据,依托实时车流量数据实现了车辆通行的初级仿真;通过《基于无人机的公路应急指挥应用研究》提升了应急处置科技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步伐。现已建成全市交通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公共出行门户网站、“畅行X”APP和数据交换平台,整合交通系统数据资源,并实现了与公安、城管、应急等部门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业务协同、应用聚合”的发展模式。客运场站安全报班一卡通实现全覆盖,公交出行新增支付宝、微信、银行卡闪付等智能支付方式,高德和百度地图可实时查询公交出行信息。完成智慧海事综合监管平台和感知海事信息化建设,建成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实现了重点水域信息监管全覆盖。
四、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创建绿色交通。我局开展的“废旧水泥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公路学会三等奖,“泡沫沥青温拌再生技术”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些科技成果已在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目前,路面铣刨废料回收率已达X%,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所有养护大中修项目沥青、水稳旧料全部回收。沥青下面层应用厂拌热再生技术、水稳底基层应用再生水稳技术、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压浆、温拌沥青、生态边坡、土方综合利用等技术应用也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应用。绿色水运建设方面,重点推广了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绿色照明、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应用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设备应用,在全省内河港口率先实现岸电全覆盖;推进绿色船闸智能能效管理平台及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打造绿色船闸,并在蔺家坝、沙集、刘集等三个船闸进行了运用。该平台可以对整个船闸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形成一个全面、实时监测,并针对采集到数据,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提高船闸机电管理效能,保障船闸高效生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作为首个内河绿色港口,我市的“X港创建绿色港口主题性项目”已顺利通过交通部专家验收。全面推广节能驾驶技术,全市驾驶节能培训教学体系普及率X%。积极推进船舶LNG动力改建,共完成新建LNG双燃料动力船舶X艘,现有船舶LNG动力改建船舶X艘。
近年来,我们经过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科研经费不足、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我们将在省厅的指导下逐步进行解决,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科研培训。由省厅牵头,定期组织科研工作培训,主要是: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切实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采取更加积极的科研奖励措施,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区分不同的专业(行业)领域建立省、市两级科技人才库和专家库,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决策机关和科研管理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找准切入点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依据国家、部省有关近年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相关要求,为了支撑X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为根本,我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三个服务”,不断提高认识,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在交通运输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工作,为交通运输事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夯实科技基础管理
成立交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基层单位也设立相应机构并配备业务骨干,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全系统形成了全面覆盖、协调有力、运转有序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在省厅科技项目管理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X实际进一步细化管理办法,使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落实,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创新创效
科技项目管理坚持从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出发,对立项、检查、验收各环节严格把关。
一是科技规划管理。很多科研项目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相关科研力量、经费和合适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完成。所以对一个项目的研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规划,技术路线正确、清晰了,才能确保达到科技项目研究目的。例如航道部门在高等级航道建设过程中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工程建设的效率及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方式从手工业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是趋势所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鼓励工程建设采用装配施工,各建设行业纷纷积极相应。目前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等领域关于装配式结构的研究较多,预制装配化施工程度较高。在此背景下,航道护岸工程工业化程度已稍显落后。在国家加快水运发展和部省关于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创建的大背景下,《工业化装配式护岸结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结合工程实际,找准切入点,以保证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
二是科技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科技管理的重要过程。包括项目的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过程项目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
三是加强组织管理。项目启动是项目进行的第一步,认真做好启动工作,对研究全过程做好合理周密的妥善安排并针对项目的研究内容、经济指标、项目进度、经费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和制定相关项目开展计划。项目研究一般提前一年启动,定时召开项目参与单位例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存在问题,使项目组每个成员都清楚掌握项目头绪,条理清晰。
四是加强过程管理。加强项目前期引导,学习贯彻省厅最新文件精神,切实增强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加强项目中期监管,通过组织大纲评审、组织专家进行监督检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实施中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和验收,确保科技项目管理平稳可控。
五是加强可持续性研究。对工程类创新项目有长远规划和长远目标,通过验收后,继续做好后续深化工作,根据项目实际申报专利、工法等工作。进一步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做好行业内推广工作,我市“预制箱型多层拼装式护岸结构”成果被纳入X年X省公路水运工程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六是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应用、推广具有较大影响。我局着重加强对成果鉴定、登记统计、报奖等程序的组织、指导和审批工作。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效益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年期间,X交通系统共计项科研项目通过省厅验收(鉴定),其中获得部、省科技进步奖X项,市级科技进步奖X项。
三、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交通运输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水平的基本保证。
一是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常州交通系统共新增正高级职称X人,副高级职称X人,中级职称X人。X市科协X年建立了科技智库,X交通运输系统X人入选。
二是夯实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建设。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更为广大青年人才搭建学习提升、成长成才的平台。与工会、团委联合开展X年X交通运输“传帮带”师徒结对活动,共计X对师徒将在日后工作中采取导师带教,专家培养等措施重点抓好高层次骨干人才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重视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善高层次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年轻骨干在专家的传、帮、带下不断成长提高。
三是创建科技人才的交流载体。加强与系统内学会的协调与合作,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各类知识、技术、科技类讲座,开展学术论文评比交流等活动,促进了科技人才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
重视人才聚焦创新
切实提升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水平
X市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争做“强富美高”新X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总体要求,突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交通运输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近些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打造智慧交通
一是打造智慧公路。以“智慧公路”和“绿色公路”为主线,依托省交通科技项目《GX常熟段智慧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感知公路,智能出行”为视角,紧紧围绕广泛感知、状态分析、协同管控、信息服务四方面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检测与效率提升技术,建立区域路网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实现路网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是打造智慧航道。开展并完成市科技项目《X航道水下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通过集成创新,成功开发出适合内河浅水航道水下扫测与全景融合的系统,为国内首创。目前,项目已完成XX公里内河六级以上代表航道的水下地形测量工作,通过扫测数据处理分析,形成了以断面图、等高线图、三维全景图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扫测成果报告,为航道建设、养护、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三是打造交通运输指挥中心。X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紧紧围绕“日常监管、应急处置、数据分析、信息发布”的工作要求,将原有的公路、航道、运政、高速公路等九个分中心进行整合,实现应急处置架构的扁平化。运行两年多来,完成了抗冰雪、出租车维稳、GX峰会路网保畅、十九大安保等一系列重大交通保障任务,先后获得了“X年X市十大民心工程”、“X年X中心城区科学发展创新奖第一名”等多项荣誉。
四是打造公交集中智能调度中心。公交集中智能调度中心充分利用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收集人们的出行行为,在掌握人群流量、流向的基础上将全市公交车辆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调度指挥,提升车辆投放效率、载客量、运营车速的同时,逐步达到公交运力与运量的动态平衡。人均可调度车辆数提升了X倍,可调度线路数提升了X倍。
五是打造综合旅游服务体系。由交通企业苏汽客运集团公司牵头组建全国旅游集散中心联盟,融合线上平台与线下资源,全力打造具有道路客运行业特色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巴士管家”平台已拥有用户量X万,APP下载量近X亿,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关注用户X万,累计服务人次X万。以此为基础,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优质,先后推出了城际拼车、定制包车、机场接送、运游结合等多项个性化产品。
六是打造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系统。依托交通部、公安部、商务部共同确定的X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将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推进城乡物流发展,推动城市货运配送绿色高效发展。同时积极申报省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高效清洁城市物流体系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通过具体的项目来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加快实现“零排放”理念,争取在规划布局、实施方案、配套政策等起到示范作用。
七是打造交通运输非现场执法体系。利用卫星定位、卡口过检、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强化非现场执法,提高交通执法效率。针对城市出租车方面建设了出租车异常聚集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部门对异常社情的提前反应能力和精准管理水平,多次将出租车聚集化解在萌芽阶段,使出租车行业秩序更加稳定;道路运输方面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协作,形成了“一车三方”联合监管模式,通过运用车辆卫星定位、公安卡口过检等数据,综合研判越界行驶等违规行为,实现了执法力量的智能调度和精准打击;海事管理方面全省率先实施“X+N”执法模式改革,利用智能感知平台VITS的推广,结合视频监控手段,化传统层级指挥为扁平化调度,指令传递更快,响应更及时,成效更直观。
二、以科技管理为手段,全面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以QC管理为基础,着力培养科研精神。经广泛发动、精心挑选,X年X市交通运输局向X省交通企业协会共申报X项QC成果,其中《减少单箱多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底板裂缝数量》等X项成果的QC小组被评为省交通行业优秀QC小组,X航道工程管理QC小组等X个小组被推荐为省、部优秀QC小组。
二是以科技人才为根本,主动做好服务工作。X年X月,针对部分青年科技人才对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和要求不太熟悉的情况,结合市航道处正在开展中的市科技项目《航道疏浚工程项目管理和现场实时监管平台》,邀请市科技局领导现场指导,市质监站、智能公司、工程集团公司等单位的青年科技人员共同参会,重点就选题进行了深入交流。X年X月,市质监站的《基于云计算的X市公路桥梁监控技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工程集团公司的《海绵城市排水路面用橡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研究与制备》获市科技局立项支持。
三是以科技活动为载体,积极普及前沿技术。近几年,在省厅指导下,我局陆续开展了X“大数据与交通应用”论坛、X年BIM新技术应用培训(任耀,“BIM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与实践)、“走近无人机”讲座、X年交通运输新技术应用培训(程晓明,大数据视角下公交运营服务发展趋势;陈茜,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发展趋势)、X年交通运输新技术应用培训(王饶刚,BlM技术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应用及趋势分析;严怀达,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中的应用),紧扣交通运输前沿技术,在开阔视野和提高认知等方面持续不懈努力。
三、以举办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为契机,全面提升交通科技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X交通运输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今年X月X日,经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推荐,X代表中国成功取得X年第X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举办权,该大会是由国际智能交通组织发起的国际性会议,是智能交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会议,也是目前智能交通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交通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每年都会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轮流选定举办城市,X是继北京(X年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举办城市)之后的第二个代表中国举办该大会的城市。交通运输部杨传堂书记在X主持召开交通强国建设座谈会时,特别对X办好该大会提出了殷切期望和重要指示,今后X还将进一步发力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在省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好的面貌、更实的举措、更亮的成果,来迎接X年的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具体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智能交通示范工程项目库。根据杨传堂书记提出的“要有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要求,拟对交通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后邀请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成员来苏共同编制示范工程项目库,并积极向上争取列入部省交通类示范工程后组织实施。这既可以吸引业内企业前来参与建设,又能在会议期间进行展示,也是吸引产业落地的一项手段。
二是创办智能交通创新大赛及产业基金。积极推动创办“智能交通产业基金”(考虑通过社会资本形成一定的基金规模),吸引国内外优秀智能交通企业来苏投资。自X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智能交通创新大赛,挖掘优秀案例或创意进行孵化。同时,力争将上述基金与大赛办出成效、办成品牌,在大会举办后仍能继续助推X智能交通产业发展。
三是部署智能交通展览馆。X年X-X月期间将部署“未来交通”展,通过融合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视觉影像、智能交通技术,展现未来X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之风貌,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发展,宣传推广魅力X。大会结束后以奖励方式遴选有价值的展品,并结合X规划建设的科技馆,打造世界上首座“智能交通展览馆”使之成为青少年和市民的科普基地。
四是构建更加智慧的交通管理决策系统。以实现高效、优质的政府管理职能为目标,重点建设公交仿真决策系统、智慧交通可视化平台等信息化项目,积极建立科学、完善的业务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
五是打造更加智慧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行动等要求,重点建设X智行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X交通政务服务微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加快建立更加便捷、更加实时的为广大公众服务的智慧信息系统,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美好需要。
各位领导,X交通运输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不足,恳请省厅一如既往关心X交通,我们也将根据省厅的各项部署,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X作出积极的贡献。
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科技融合
以绿色智慧交通为支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载体,以“互联网+”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行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绿色智慧交通,不断推动X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将服务窗口、服务机制拓展延伸到PC端和移动端,创建“X市运输管理处”微信公众号,优化“网上办”,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高交通行业行政审批、监管、执法、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普通货运车辆营运证到期自动年审。为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好主城区广大普通货运企业,在主城区先行先试普通货运车辆营运证到期自动年审。普通货运车辆绑定“X市运输管理处”微信公众号,营运证到期后只要满足系统设定的车辆所属业户经营许可证、车辆营运证、车辆行驶证等共X类X个考核指标,便能通过系统的自动年审。网约车从业资格实现微信拿证。结合微信端电子签名和申请人公安背景审查,实现了网约车驾驶员证申请全程只在考场见一面,申请人考试合格后,系统自动通过微信发放二维码网约车驾驶员证电子证,目前已发放X张网约车驾驶员证电子证。网约车道路运输证实现微信申领。通过微信提交申请,系统实时推送相关审核意见及后续办理注意事项,按照提示即可办理网约车道路运输证,截至目前已成功受理X个申请,发放X张网约车道路运输证。
二、推进“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智慧交通体系
以行业监管和公众服务为重点,加强科技信息融合,在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应用上先行先试,努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智慧交通服务。厚植公路信息化发展理念。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引领作用,
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公路业务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辅助决策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二期开发进程,着重拓展完善智能化路网调度和应急指挥、养护全生命周期管理、工程建设物联网管理系统等功能。开展信息化巡查集成系统开发研究,探索机器视觉在养护巡查、路网调度、桥梁检测、安全排查等业务的应用。全面推进公交智慧管理建设。大力推进公交ERP综合应用平台整体建设,加强人力资源、机务维修、物资供应、营运管理系统信息整合,做好IC卡、投币、公里趟次数据对接,完善加油系统数据对接,完成各模块的部署及人员的使用培训,从而为实现公交数据资源互联共享,提升管理效率,提供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圆满完成交通部能耗统计监测项目。项目完成了X套能耗采集样本车船(其中客运车辆X套、货运车辆X套、营运船舶X套、港口X套)及X个港口电力能耗采集点设备的采购、安装、系统支撑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及软件开发,并完成所有设备的联合调试及试运行,于X年X月完成验收。
三、紧扣为民服务宗旨,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交通信息工作的出发点,作为打造综合交通体系的关键点,切实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畅行X二期项目建设。X年X月,X版本上线,新增了市民卡和“乘车码”功能,优化了实时公交和汽车订票等现有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截至目前,总用户近X万人,点击量超X万次,为广大市民便捷出行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全力做好“两卡服务”。市民卡申办拿卡时间减少至X分钟,刷卡借公共自行车做到了市区内通借通还,上线X市民卡APP二期,积极配合银行做好市民卡批量发卡上门服务,优化完善一卡通市县两级平台,不断提升市民体验。截至X年,X共计售卡X万余张,累计充值金额逾X万元。市民持本卡可在超过X个遵循国家标准的城市异地刷卡乘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积极做好VITS安装工作。作为省厅X年便民服务项目,VITS安装是交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省厅统一部署,我市任务为X台,其中危险品船舶X台,其他船舶X台。为确保顺利完成任务,积极做好沟通协调联络等工作,共安装X台,超额完成省厅下发的任务。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绿色交通品质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争做绿色发展的先行官,努力打造一流的交通运输环境,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不断推动交通转型发展。齐头并进,持续开展交通环境综合整治目标。吹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达到内河干线航道“三无两洁”、港口码头“四无六净”的整治目标。根据省厅统一部署,与省电网合作,我市在边申线水上服务区建成岸电桩X座。船舶岸电以电代油,不仅能造福广大船民,也是供电公司、环保等多方互赢的项目,成为X节能减排的“民心工程”。高点定位,着力打造养护工程建设整治窗口。九圩港船闸依托二线船闸建设工程,从绿化、美化、亮化三个维度,高标准开展绿化景观方案设计;其余四座已建船闸及水上服务区,航道处统一招标选取绿化提升设计单位。借势借力,大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整治成效。焦港船闸所等借力农村环境“四位一体”建设,“零成本”改善引航道绿化环境。如皋乡村段在两岸种植防护林。X船闸实施“两河两岸绿廊工程”,上游引航道左岸建成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绿色长廊。
五、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紧密联系交通实际,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创新,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有新发展。市公路处“预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快速拼装技术在乡村道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市航道处的“装配式靠船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X省水运工程全流程信息化管理”、“BIM技术在船闸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海安县交通局的“低温施工用外掺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改性剂的研发”等五个项目均已通过省厅组织的大纲评审。《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大型桥梁结构监测系统建设和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X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科技手段有新提升。继续推广冷、热再生技术,大中修沥青面层就地冷再生X公里,X万平方米,面层厂拌热再生X公里,X万平方米,采用再生技术路段占改造总里程的X%,全省第一。深入开展标准化建设,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X%。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干线公路面层、基层废旧材料综合利用率达到X%。全面加强桥梁经常性检查,对X座特大桥进行健康监测,干线桥梁处于安全可控状态。QC小组活动有新成果。X年QC小组活动成效明显,共开展了X个QC小组活动,其中海安船闸管理所QC成果“提高船闸接地电阻合格率”获省局一等奖,交通行业二等奖,并已被推荐参加全省QC成果交流发表会交流。连申线(海安段)桥梁二期工程开展了“提高直螺纹连接质量优良率”QC小组活动,获得全省交通运输行业X年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交通强市”为目标,以“智慧交通”为载体,以“绿色交通”为抓手,着力推进智慧化、绿色化、品质化、融合化、打造开放融合、共治共享、绿色智慧、文明守信的现代化X交通体系。一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人才技术来源的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推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实时公交将接入如东、启东、通州等县区公交信息,优化实时视频响应速度,新增网络车辆租赁及市民卡功能,增加用户记忆操作,改版全新界面,拓展更多领域,提高用户体验。结合感知海事建设基本任务,针对辖区实际情况重点推进感知技术的综合应用,组织实施VHF基站建设,力争建成覆盖市区直属海事所及主要通航水域,六县处指挥中心和海事所,实现市、县地方海事部门之间语音实时传输,同时在重点水域海巡艇、直属海事所、县处指挥中心同时部署CCTV与VHF设备,实现音视频同时传输,与指挥中心音视频直连。在执法单元配备XG执法记录仪,具备对讲、定位、视频语音传输等多功能,使现场执法进一步可视化。三是推进绿色智慧交通建设。对连申线、通吕运河干线航道两岸绿化缺口地段补植,绿化损毁地段修复;连申线、通吕运河干线航道沿线绿化、景观等进行提档升级,计划完成X公里。完成内河干线航道X座交通船闸和如皋水上服务区等设施景观提升。全面推广四新技术、BIM技术、路面抗车辙技术、钢结构桥等应用。围绕标准化、节约化施工,积极推进SX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桥梁结构物标准化、工厂化施工。围绕生态景观、安全通行等融合主题,推进GX通州如东段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新型护栏、主动发光标志等安全防护新材料,实施绿化提升,全面优化公路沿线景观。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要求,以港口科技应用为基础,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助力港口工程建设。强化科技研究,注重运用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解决沿海建港、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建设中的难题,保障港口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一是在深水航道建设方面,吕四进港航道一期工程通过创建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终端实时视频监控、人员及船机设备动态管理信息化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平稳有序,工程获评为省级“平安示范工地”。X港洋口港区烂沙洋北水道X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栅栏板设计采用新材料GFRP筋(玻璃纤维复合筋)替代钢筋,扭王字块预制钢模板加装万向轮水平运输体系,减少了施工人员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施工成本。二是在港口重点码头工程建设方面,通海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运用BIM系统和“互联网+”,对施工现场布局和安全规划进行可视化模拟,有效地规避了施工过程中机具设备与人员的工作空间冲突。通过实施人机信息化管理,对人员、机械设备进行编码,配合现场监控系统,对进出施工工地的人员进行有效统计,实时掌握现场情况。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编制了《码头下横梁模块化防护方案》,实现了横梁施工采用“后场加工、现场安装使用”的定型化防护,避免了过往使用脚手架、跳板繁琐的临边防护,开创了港口工程下横梁施工的先例。通过技术创新,通海港区码头一期工程以全省港口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省级“平安工地”示范工程的荣誉称号。X港以有条件的、基础较好的项目为依托,借助“平安工地”、省级“优质工程”、扬子杯等创建活动,加大科技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提高了港口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二、抓好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积极按照省厅发展“低碳交通(港口)”要求,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港口生产中的应用,逐步淘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设施设备,减少港口污染物排放,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一是积极抓好港作机械“油改电”“油改气”。X港口集团完成X台RTG改造,购置X台混合动力RTG,剩余RTG改造年内全部完成,购置了X台LNG装载机和X台LNG集装箱低速牵引车。新建的通海公司在设备选型购置时满足低碳港口建设要求,新购RTG均采用低架滑触线供电,码头及堆场使用LED灯照明。二是认真落实《长三角水域X省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全市共新建港口岸电设施X套,其中高压X套,低压X套,小容量X套,协同市物价部门制定出台了港口岸电服务价格政策,鼓励靠港船舶使用港口岸电设施。三是大力抓好港口粉尘污染防治。我市沿江沿海作业干散货、易扬尘货物码头全部安装了防尘网、喷淋等设施,吕四大唐电厂煤码头投入X万元,对卸船机抓斗进行干雾抑尘改造,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全市港口系统进行了推广。四是抓好水运工程科技成果推广。以油码头为重点推进油气回收装置建设,在阳鸿石化率先进行试点,回收装置顺利建成。X亚泰工程技术公司研制的码头油气回收成套处理系统,作为港口节能减排科技成果项目进行了申报推广。
三、推进信息化,抓好智能港口建设。港口转型发展在于创新,我们坚持以智能港口为主攻方向,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港口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港口发展质态。一是开展了港口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一港多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架设计与应用研究”方案。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完成港口信息化一期工程安全监督检查平台建设,整合重点业务系统资源,实现与省安全监管、港口资源、锚泊调度等系统对接。二是组织建立了港口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了使港口行政管理、决策有详实的数据基础,组织实施了港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根据港口发展实际,编制了港口经营人信息表、企业调查表等表格,发放到全市港口进行数据采集。经收集、整理、汇总,目前港口基础数据库已经基本成型。三是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了监管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港口和船舶污染物线上申报、审批和联合监管。
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近年规划和此次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创新引领港口工作,以科技、信息化手段改造港口传统产业,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港口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为推动我市港口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倡导科技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基础工作,改变了传统的运政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交通运输管理行为。近两年来,我局按照省厅工作部署,充分动员交通各条线基层工作者,加强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充分重视,加强领导
在省厅的倡导下,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科技创新工作延伸扩展到交通各个条线,并将开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考核重要指标。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和指导该项工作开展。为理顺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自上而下形成组织领导机构,确定各单位牵头部门和责任人,统一协调本单位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认真组织,积极引导
为激发以企业为主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省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交通运输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我局根据省厅要求加大组织力度,注重前期工作与管理:一是向社会宣传部署到位。召开部署会议,传达省厅精神,积极引导有能力有项目的企业单位进行申报;二是加强指导培训。每年召开交通运输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评审会,邀请专家对我市申报的项目进行现场指导,同时,积极组织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各直属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省厅组织的培训。通过积极开展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期间,我市获得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科研项目立项的共X项。X年,我市公路处申报省公路局科研项目X项,其中X项已正式立项。X港口设施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获得中国港口协会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市《沿海多用途航海保障工作船的研发及应用》获X年度中国航海科技奖二等奖。
三、做好指导,积极落实
X年,我局设立市级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交通关键性科技研究项目,以及我市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业务应用系统及交通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中的项目等新建、改建信息化建设项目。同时印发《X市交通运输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和加强X市交通运输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管理。此后,我局每年向市财政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我市交通科技创新活动,发布《科技信息化市级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推进市级科研项目申报,积极落实市级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截至X年,共有X个项目获得市级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补助,共计X余万元。
四、做好科技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