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就业增收,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兴旺,推动
全县农业产业“散小弱”的状况依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品牌弱”的境况比较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中低产田改造相对滞后;部分田块排灌不畅,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大部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平均厚度已由
一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营销能力不足,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小,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特色产业还停留在种植的低端环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下连接农民,对上承担实施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目前,全县虽有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用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理念统领农业,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始终把农业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从政策、资金、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技术推广、产业园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引导和扶持,按“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班人马”的思路,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真抓实干的格局,健全统一领导、决策指挥、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全县特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对接“
以“一镇一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园区载体建设提档升级,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生产
促进农业产业向大规模、高品质方向发展,从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企业、大项目是集聚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磁石”。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有发展前途的龙头企业,从政策、项目、资金上支持其自主创新,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做大做强做优,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现代企业发展转变,鼓励和支持具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坚持把绿色兴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探索规模经营条件下生态循环农业多种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好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树品牌,带产业,促发展”的思路,引导企业发挥现有地理标识产品优势,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发,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推出更多“韩家荡
产得出、销得完,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生产、市场两手抓、同步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引进建设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已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加大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包装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仓储贮存等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形成“顺畅有序、配选
灵活、保鲜供应、四季销售”的营销模式。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有效提升特色农产品产销衔接能力;加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进一步开拓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直销窗口,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巩固提高长三角地区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建立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平台,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联合机制,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创新是引领产业振兴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坚持以高定位,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支撑之基。进一步深化与省农科院和南京林业大学、扬大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在品种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等方面,利用科技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办好全省首家西兰花博士后服务工作站,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作用的同时,抓紧筹建薄壳山核桃(中
药材)、大葱、浅水藕研发中心,确保每一特色产业集聚的背后,都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的身影。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集成创新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采取差别化、多样化的方式,加大对种养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青壮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推动“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获得有偿服务报酬或股权、期权分红”等政策落地落实。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础。要注重基础先行、依靠装备支撑,加大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领域的差异化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注重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依靠科技装备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让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近年来,我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强抓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缩减大麦、油菜等低效作物
引进江苏大地九丰总投资
“
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治理率达
全县蔬菜及特粮特经作物占地面积仅
我县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技术体系比较成熟,但绿色高质技术体系和模式还未健全,有机肥、配方肥施用比例较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杀虫灯、性诱剂、光诱剂等物理防治面积较小,
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的模式和技术研究不够,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有效处理利用技术还需完善,生态稻米沼液使用缺乏技术标准,绿色加工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更是短板。
虽然我县已经引进九丰集团和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对带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自有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且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带动能力不强。另外,我县核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寿光蔬菜和东台西瓜相比仍显不够,特别是绿色高质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
我县农业绿色高质要取得新发展,实现耕地地力和土壤质量全面提升,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明显增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就必须在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资源整合和督查考核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关键举措:
一要加快品种结构优化。水稻上要引进南粳
我县要继续压缩低产作物
水稻、小麦
在建立好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农业绿色高质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一要研发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技术,继续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限减饲料添加剂和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二要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全县
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科学确定养殖密度、用药品种和饲料种类,防止造成新的污染。积极推行大有镇“猪
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要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等,建立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特别要加强江苏大地九丰现代农业和张集韩家荡
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农业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与居民消费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超市、连锁店、网上销售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居民也更喜欢选择有品牌、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而进入超市、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各地都制订了严格的商标和品牌标准。没有注册商标、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将很难进入消费流通渠道。因此,我县急需要发展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精品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战略,非常迫切。
经过调研,目前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有:一
是品牌意识薄弱。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性弱。三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有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标准化生产、品牌经营和商标注册等认识不足,加之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是农产品加工包装发展滞后。五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品牌建设投入少。
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品牌的定位对于农产品是否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品牌农业代表着精品、优质和有保障。品牌农业应着重突出农产品的特色,满足现代社会的“绿色”理念,要销售绿色农产品、建立绿色销售价格、建设绿色销售渠道、进行绿色促销等。首先要经过全面调研,充分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样式和层次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使农产品推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我县农业实际情况,发展品牌农产品,通过“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战略,坚持高端、高质量的品牌定位,以健康、新鲜为品牌特色,逐渐树立起不同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农业”形象,有效提升本土农产品的竞争力。
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二是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如农机合作社、植保服务组织等;三是推动服务资源集约高效,加强土地集中整理,建设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不仅可以吸纳家庭农场主体,还可辐射带动普通农户、低收入户。经营主体的壮大,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产品品牌的生命线。在实施农产品品
牌战略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测。用严格的产品质量培育品牌信誉,以优良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把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列入品牌创建重点,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和实施原产地保护。可以农产品网络交易为核心,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消费在网络平台上对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网络化,通过进一步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搭建网络交易和资金清算两个平台,改造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农产品销售体系、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实现网络农业运行模式。
我县耕地面积资源丰富,但单位面积的耕地产值低,利用率低,单纯依赖扩张规模提升我县农业生产总产出量显然不符合实际,提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唯一可能途径。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因此,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必须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发展优势农产品,打造品牌;要广泛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种养技术、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牌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政府可与农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联合,把高端、
高品质作为发展目标,与农业生产者、种植大户、合作社共同创立品牌,整合品牌,以村为单位发展品牌化农产品,与广告公司、电视台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广农业品牌,使农业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认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利用媒体广告、网络营销、专题报道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同时还要重视现代物流新业态,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将基地种植、线上销售与线下配送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农产品预售模式,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网络订制,实时配送,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扩大知名度,避免同质化价格战。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就需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创建品牌的前提之一。当务之急,一要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加大投入,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名牌、多出名牌;二要外联内合,一方面通过采取贴牌生产方式,加强与省内外一流企业的合作,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产业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抱起团来创
名牌。
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我县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越来越呈现老龄化特征。在农业人才数量较少的同时,仅有的少量现代农业人才在长期形成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多数只为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农民农业科技人才社会服务功能缺位。多数农技推广人员仍局限于产前产中技术服务,“只管产中、生产,不知信息、市场”的现象十分普遍,提高从业者素质迫在眉睫。一是加强培训投入,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对我县农技人员及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免费培训,让他们在科学技术、市场理念、生态观念等方面得到提升,打造一批具有一定长远视野、经济知识的技术人员和从业队伍。二是为技术人才提供条件,合理引进人才从城市向乡村返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生产补贴和资金支持,扶持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者队伍。
党的十九大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由此可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必须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以陈家港镇为例,近年来,陈家港镇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引导,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全镇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镇已拓展种植面积
亩以上的种粮大户韩建军、刘进等
食等省、市示范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
首次分红中获利
的合作模式,涌现出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
在抢抓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之时,如何培育和发展好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发力。
要充分整合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多方支持扶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成长环境。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规范产权交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通过悬挂横幅、发入明白纸、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宣传
土地流转、产权交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让土地流转带来的益处深入人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流转,规范运作土地产权交易行为,强化土地流转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纠纷调处以及合同管理等服务,在高速、铁路、国省道打造千亩的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形成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经营能手、龙头企业转移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协调金融服务。镇级要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简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信贷规模的手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允许将租地承包合同作为抵押物,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能力和规模,缓解融资困难;推动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拓展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范围,增强赔付能力、提高保险补助标准,减轻或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三是要加强人才培育,提升职业技能。积极搭建载体,着力营造氛围,吸引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大学生等流向农村、留在农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制定新型农民中长期培训计划,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业人才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领办人、管理者的培训,增强营销、管理能力,建设一批农业职业经理、农业企业家、职业农民等队伍,
不断提高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
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典型标杆,树立良好发展导向,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一是要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种植、养殖以及融合生态、休闲观光等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新建扩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形成链条式农业产业集聚区。围绕以温氏养殖、大地九丰等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推进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合作,共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基地。通过政策倾斜、技术升级、品牌创建、管理创新等措施的有效落实,扶持壮大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高新”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高的集团企业。二是要做优农民合作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推进合作创新,促进合作社多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规范农机、种植、销售等农民合作社的运作,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和规模优势。积极引导具有关联、配套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施强强联手,促进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提升规模效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施带动低收入群众进社、进园务工计划,增加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加快脱贫进程。以基层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方式,引导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方向发
展,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要做强家庭农场。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加强与物流、实体店的合作,促进“前线”与“后方”供给的联动,推出“订单农业”,实体店提前向家庭农场预订农产品,实现“预先采购、物流及时配送”。鼓励家庭农场主充分运用“互联网
积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是要强化组织推进,提高认知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举措。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到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并以发放明白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作好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
精准度。逐步完善针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一些涉农项目如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尽量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在资金使用方面给予重点优先安排。增加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尽可能的将一些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绿色通道等特定扶持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切实提高政策落实效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促进互助性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三是要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知名度。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对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培育真正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淘汰不符合认定标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影响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渔业,关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实现产业富民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全面推进高效渔业、设施渔业建设;坚持生态立渔、质量兴渔、品牌强渔,加快推进由速度型、增产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项目引领、典型带动、技术促进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同时强化水产品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渔民增收。我县目前水产养殖面积
海水养殖
成水产品总量
严格按照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滩涂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结合
在新一轮渔业发展上,坚持生态绿色优先,逐步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推进达标排放,切实保护水资源环境。在总结完善池塘工业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不投饵肥的情况下,实施稻鳖、稻鳅、稻蟹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在沿海滩涂海水养殖上,组织实施万亩鱼池改造工程,加强连片养殖区域进排水渠疏浚整治,配套中、小型进排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积极实施斑节虾、脊尾白虾、青蛤、文蛤、缢蛏、海参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实施养殖用水的循环应用,从而改善沿海的生态环境。
以水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强化执法监
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行为,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落实“党政同责”的要求,明确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责任和任务。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生产基地环境、养殖水域监督与管理。在主要生产季节,组织渔政及水产技术人员不定时的到镇区、基地、塘口宣传水产品质量管理,督促生产者健全生产日志,规范塘口记录,推广渔药处方制度,减少化学药物施用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专项检查及“三鱼两药”专项行动,加大违法、违规用药查处力度,严格休药期制度。提供优质水产品占领市场。
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实施“品牌强渔”战略,全力打造
一是配套完善县级、镇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健全县、镇区、养殖基地(塘口)三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履行
技术推广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水产“三新”工程、挂县强渔富民工程及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渔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着力提高渔业科技应用在渔业富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渔业生物防病、安全治病、循环水养殖、节能减排、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试验示范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全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进智慧渔业工程,打造特色富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已占到全县企业总数的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源泉。可是,目前,我县的中小企业真正把新产品研发摆上位置的少之又少,其结果只能是产品低端,技术老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财力紧张的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规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不足
全县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或授权量奇低无比,根本无法支撑企业新产品研发。我县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不愿招人才,舍不得重金聘人才和招不到高端人才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人才第一,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引起我县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高度警觉。没有高科技人才,谁来搞研发?又何谈产品的升级换代?没有经营人才,市场如何开拓,商务谈判如何取胜?
“管理出效益”是一个非常浅显的“硬道理”,但这往往被中小企业负责人所忽视。他们习惯于家族式管理模式,而事实上,恰恰就是这些老板的心腹充当了“内鬼”的角色。因此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大胆、高薪聘用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不失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捷径。可以说,管理的弹性空间巨大,什么样的管理团队就会显现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就会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效益。
政府机关服务企业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为企业服务绝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解决某些个摆在眼面前的生产、经营困难,也绝不是浮于表面地关注企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而应该把着力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要心贴心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要弄清楚企业的所想、所盼、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政府机关的部门优势帮助协调解决,要善于运用
现代企业发展的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切实把振兴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是发展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二是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各种资金来源、各种组织形式参与、各种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一是政府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把着力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上;二是建立诚信约束机制,消除体制岐视,建立政府主导的信息发布和信用监督体系;三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家市场,要建立现代经理人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家合法经营、规范经营,营造一种尊重中小企业家、爱护中小企业家、重视中小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县把中小企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大力实施镇区经济发展“双百”工程,要求年内每个镇区力争新建标准厂房
方米,新入园企业
各镇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度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加快园区内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做到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为项目集聚创造条件、搭好平台。
各镇区能充分挖掘各种人脉关系和各方资源,利用当地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影响力,积极推介镇区中小企业园,保证中小企业园建设进度和项目入园齐头并进。镇区能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引进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项目,引导产业专业化、错位化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引资”和“选资”紧密结合,确定主攻方向,走“依托园区特色、引进龙头项目、培育优势板块、打造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之路。
各镇区能围绕“发展特色化、环境生态化、功能标准化、服务品牌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建立全过程、集成化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具有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建设经验丰富的特点,大力鼓励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与镇区合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园区实现的税收收入两方协商分成,有效解决镇区自有资金不足、客商投资兴趣不高带来的园区建设缓慢问题。同时对建设的标准厂房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用于镇区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矛盾处理。
部分镇区可用土地指标十分有限,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发展,急需抓住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机遇,解决无地可用现状。
各镇区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制约,招引的项目以纺织服装、机械建材为主,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产业层次不高,特色不明显。
个别镇区对项目服务投入的精力和人手不足,全程帮办服务机制没有健全完善,“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尚未显现,客商的获得感不明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镇区中小企业园建设和发展,今年县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突出抓好镇级园区建设,逐一明确各镇区中小企业园发展定位,引导各镇区聚焦特色发展,开展精准招商,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形成更多富民产业;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新入园企业
乡创业,年内新增“凤还巢”项目
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依据各镇区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统筹考虑镇区产业传统、劳动力状况、服务业发展情况、园区现有主要产业状况和厂房建设进度与已建厂房结构、园区内已有或即将引进园区的龙头企业情况等,逐一明确各镇区中小企
业园产业定位,尽可能地把相同或相关联的产业集中在同一个园区。这样既有利于厂房设计利用、安全环保等管理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同类企业抱团发展。建议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县经信委和县相关部门、县平台公司以及各镇区共同会商机制,统一研究确定项目落户,实现集约高效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明确招引方向。围绕产业定位,围绕主导产业规划、拓展、延伸,拉长做宽产业链条,招引产业链上的项目,形成园区特色、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园区竞争力。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领导带头招商、敲门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提高招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招引“凤还巢”项目。各镇区要依据各自产业特色,突出重点,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动员在外务工创业人士回乡创业,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确保全年新招引凤还巢项目
中小企业园区产业定位确定后,各镇区在招引项目时,如果本镇区中小企业园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可以将项目引进到其他园区,可以算本镇区的招引完成任务数。项目工作考核时,实行
第一手信息报备制,只要镇区向县有关部门报备,可认定由符合产业定位的中小企业园区所在地的镇区和引进项目的镇区共同引进,认定工作实绩时各占一半。对于非本镇区引进园的企业产生的财政收入,参照县级园区的管理分配体制制定具体的分配办法。
围绕“发展特色化、环境生态化、功能标准化、服务品牌化”目标,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建立全过程、集成化服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相关奖励政策,突破政策“大锅饭”,将招商引资情况、税收完成情况等与镇区土地指标安排、奖励标准相挂钩,充分调动各镇区项目工作积极性。以市园区等级创建为引领,突出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发展后劲、社会贡献四大核心指标,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功能配套完善、服务流程规范的优质园区。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10930:“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协商会议材料汇编(2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4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