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文章汇编
(103篇)
目录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人民观点)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奋进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
去年全年,全国法院在线立案1143.9万件,全国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6.9万件;目前,全国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约57万个……一个个数字,折射着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真切的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建设、布局法治建设、推进法治建设,围绕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面探索、开拓、创新、总结,形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要论断,昭示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必将引领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编纂民法典,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长江保护法的颁布施行,让守护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近年来,从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引领推动国家发展,到积极回应社会热点、突出保障人民权益,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不断丰富,法治建设新红利不断释放。事实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实践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奋进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国家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需要法治保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相继印发,铺展开一幅更加恢宏的法治画卷,映照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步伐。面向未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凝聚众智、集聚众力,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砥砺前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必能迎来一个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1日05版)
来论倡导文明祭扫
又到一年清明时。每逢清明节,人们习惯以祭扫活动缅怀先烈、悼念故人、寄托哀思。与此同时,如何更好倡导文明祭扫,避免因焚烧纸钱、人员聚集等行为造成安全隐患,也值得人们关注。
祭扫活动,安全是头等大事,文明是行为准则。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避免祭扫人员聚集既是对自身安全负责,也是筑牢抗疫防线的现实需要。当前,多地创新管理,保障祭扫活动有序进行。如北京市推出“扫墓预约服务”,每日分时段实行人员预约祭扫,实现了人员错峰祭扫。与此同时,远程祭扫、网上祭扫、代祭服务、家庭追思、踏青遥祭等方式逐渐成为新潮流,既兼顾了安全防疫,也表达了哀思。
绿色、环保、低碳是清明节的应有之义。不妨以鞠躬行礼、敬献鲜花等绿色环保方式进行悼念,用自身行动营造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清明新风尚。
社区共同养老项目暖人心
湖南常德市徐之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然而,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还不够完善,社区服务有限、基础设施适老性不足等问题,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优化提升居家养老水平,我国多地探索试点社区共同养老的模式。在宁夏银川市,社区共同养老项目为周边社区4000多名老年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助餐配餐、文化娱乐等服务;上海将按照“15分钟服务圈”布局,在每个服务圈内至少建立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类似的社区共同养老探索,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专业的服务、更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庭养老负担,还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托举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也彰显着社会发展温度。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完善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优势,定能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更好实现。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1日05版)
人才帮扶助力对口支援(治理者说)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近年来,山东把做好人才帮扶工作放在对口援青工作重要位置,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形式方法,坚持受援地根据实际提出需求、支援方精准选派人才、双方高效用好人才,推动人才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当地增强“造血”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紧盯需求精准选派。近年来,山东从文旅、农牧、工信等领域选派干部人才,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工作,并组织山东的企业家、专家学者赴青开展活动共计36次。特别是针对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由教学为主向教学与教研并重转变,选派14名专家、教研员以及数十名教师到海北工作,协助建立覆盖全州的教研体系。既立足当地发展重点,又围绕民生利益关切,把用人需求落在实处,让人才与岗位相适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搭建平台汇聚人才。成立“山东援青人才库”,入库专家已有230余名;成立鲁青高原生态农牧产业专家工作站,山东200余名农牧专家通过驻站服务、云端服务等形式助力海北农牧业发展;创办“鲁青教育论坛”,邀请山东80多名教育专家传播新理念、交流好做法,海北教师参加活动1000多人次;选派59名医疗人才到海北9家医疗机构支医,其中有12名产科、儿科专家……一段时间以来,山东在援青过程中,注重聚焦问题、理顺重点、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为当地引入满足发展需要的专家人才。这提示我们,以平台聚人才,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实现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
大力培养当地人才。在援青过程中,山东把培养当地人才作为检验人才帮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建立制度机制,创新形式方法,积极开展“传帮带”。在海北创办“山东援青讲堂”,邀请两地干部专家传经送宝,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开展“名师名医工作室”创建活动,提升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近年来,鲁、青两省多地的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干在一起、融在一起,通过以干帮教、以干育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念、交流做法、总结经验,彼此都受益很大。实践表明,培养造就一批当地人才,提高受援地自身“造血”能力,是做好人才帮扶工作的长远之策。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当前,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口支援工作,都格外需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随着山东援青工作的持续深入,立足青海所需和山东所能,不断强化资源统筹、注重精准高效,让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创造力竞相迸发,一定能把援青工作做实、做好,共同书写对口支援的新篇章。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1日05版)
校准网红经济的价值航标(人民时评)
校准价值航标、提升专业水准、加强行业自律,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网红经济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网红面包、网红书店、网红小镇、网红咖啡厅……如今,“网红”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网络直播受到关注、电商业态推陈出新,网红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数量众多的粉丝、自带流量的话题、可观的商业价值、日益延伸的产业链……网红经济已成为观察移动互联时代的一扇窗口。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聚集流量与热度,并将其转化为购买行为、完成流量变现。网红经济不断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直播带货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红经济,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催生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已超1000万人,相关机构增长迅速。网红经济蕴藏的新需求、新机遇,激发的新活力、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网红经济也遭遇了一些“成长的烦恼”。前段时间,税务部门依法对一些网络主播的偷逃税款等行为进行处罚,进一步引发社会公众对规范网红经济发展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红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也是一种信任经济,网红经济从业者的影响力、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消费行为。但在直播带货中,一些网络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甚至知假售假,所售产品质量堪忧、售后服务无从保障,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业务数据造假、刷单注水、虚假流量等乱象,让消费者难以在购物中安心、放心,污染了行业生态和风气。重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培厚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的土壤。
也应看到,网红经济从业者的言行对粉丝拥有较强的示范效应,这也就决定了网红经济不只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需要引导和规范的社会文化现象。现实生活中,在“流量至上”等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一些从业者为博取眼球,违背公序良俗,甚至挑战法律红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不为违法失德艺人提供公开出镜发声机会,彰显了鲜明导向。这提醒每一位相关从业者,在获得公众关注的同时,也肩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必须以身作则、向上向善,传递正能量。
事实上,推动网红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努力从未停歇。从整治“刷单”“刷好评”黑灰产业链,到明确直播营销活动从业者的年龄限制和行为红线;从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网红行为,到将直播活动的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力网红经济迈入法治轨道。以雷霆手段治理乱象,以建章立制护航发展,确保网红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之网正日益细密。
网红经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前景广阔。校准价值航标、提升专业水准、加强行业自律,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体验,网红经济才能实现长足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1日05版)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围绕如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文章,和读者共同探讨。
——编者
【现象】步入社区,智能车牌识别系统、车辆管理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安防系统“各司其职”;线上办事,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安全缴费、电子证明等事项“一站式办理”……如今,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前景广阔。
【点评】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聪明”,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
某种程度上,城市的智能化程度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广东深圳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数据的有效连接与智能交互打破了不同部门、领域之间的壁垒,破解了治理碎片化难题;上海徐汇推动“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徐汇、一网治全城、一人通全岗”,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城市运营管理推动数据联通、服务联结、治理联动。实践充分证明,一个能看、能用、能思考的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枢,既连接起经济、生态、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治理等信息数据,也能打通司法、安监、消防、环保等业务系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栖息地,也是展示发展成果的全景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要求,不仅包括更前沿技术、更先进设备的投入,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也意味着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更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时,也必须冷静思考、周密部署。一段时间里,受到极端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城市遭受不小考验。当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或者受到损坏时,移动支付无法使用,新能源设备应对不足,数字生活容易“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一种启示:既要关注城市“中枢大脑”的建设,也要留意“神经末梢”的需求;不仅要有技术进步的“面子”,更要有民生保障的“里子”,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必然是能为居民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服务的城市。立足科技进步,兼以人文关怀,智慧城市必将让生活更美好。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1日05版)
谁在有意将冲突长期化?(钟声)
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军工企业股价大幅上涨。谁在大发战争横财?谁在有意将冲突长期化?不言自明
乌克兰危机的发生让本已负重前行的世界经济承受更大压力。然而,据美国国防部前官员披露,在华盛顿,不少游说公司、军工企业和国会大厦里的人,却在悄悄开香槟庆祝。美国股市数据显示,2月24日至3月28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股价上涨超过13%,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上涨超过13.4%,通用动力公司涨幅超过10%。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军工企业股价大幅上涨。谁在大发战争横财?谁在有意将冲突长期化?不言自明。
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中指出,战争需要有人来准备和“烹制”,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推动,战争根本不会发生。美国政治中就有一个嗜好“烹制”战争的“怪兽”——军工复合体。这一由军事部门、军工企业和部分国会议员、国防科研机构、智库等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不断将美国的对外政策往战争方向推,通过制造战争和冲突、挑动军备竞赛来追逐巨额利润。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日发表《美国及其对战争的热爱》一文指出,对于美国及其媒体,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该国的军工复合体来说,拥有一些制造出来的、可操纵的和令人信以为真的敌人至关重要。
挑起俄乌冲突并从中渔利,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如意算盘。它通过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外政策,不断挑战俄罗斯底线,并通过渲染俄罗斯“军事威胁”,兜售安全焦虑,夸大欧洲国家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强化“军事威慑”的必要性。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美国已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7亿美元的所谓安全援助,2017年还同意向乌方提供致命性武器。美国国务院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仅过去一年美国对乌克兰的所谓安全援助就超过10亿美元。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军工复合体将其视为武器的“大卖场”和“广告会”。德国、芬兰、波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宣布提高国防预算,并向美国提出数额庞大的军备采购计划。美国军工企业是这些采购合同的最大受益者。
早在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告诫美国民众要警惕军工复合体对美国的危害。然而,60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能控制住这头“怪兽”,它更加肆无忌惮地操纵着美国的国内政治和外交、军事政策。据美国“公开的秘密”网站揭露,过去20年,为影响国防政策,美国军工企业仅游说费用就花费25亿美元。美国社会中的政商“旋转门”更是不断助推军工行业发展。2014年至2019年,美国前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等千余名国防部高级官员、采购官员跳槽到军工企业,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军工企业拉生意。
透过军工复合体这头“怪兽”,更能看清美国热衷发动战争、军费长期高居世界第一的根源所在。2022财年,美国国防项目支出将高达7820亿美元,比2021财年增加420亿美元,比非国防项目支出多520亿美元。近日,美方又提交约8130亿美元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草案。有统计显示,美国军费至少有1/3流到军火商口袋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日前发表的全球军售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全球武器交易量与2012年至2016年相比下降4.6%,但同期美国武器出口却增长14%,全球占比从32%上升到39%。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美国武器,就有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影子。只要战争不止,巨额利益就源源不断流向军工企业。
美国长期以“民主灯塔”自居,近年来更是极力渲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然而,美国国内抗疫资金经常找不到着落、军工企业却赚得钵满盆满的强烈反差,以及美国在世界各地到处制造战争和冲突的斑斑劣迹,早已把美国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的“里子”“面子”侵蚀得百孔千疮。被军工复合体等利益集团绑架的美国,就是一辆被金钱腐蚀的霸权战车,带给世界和本国普通民众的,只有动荡和危害。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2日03版)
为世界和平进步作出中欧应有贡献(和音)
中欧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相互认知,坚持相互尊重、对话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为世界和平进步作出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应有贡献
4月1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习近平主席立足中欧关系发展全局,深刻指出中欧要做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并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四点意见,为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引领、指明方向。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欧盟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提出中国愿同欧洲一道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赋予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的战略内涵。中方的这一愿景至今未改变,当前形势下更有现实意义。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双方应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以中欧开放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中欧团结协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欧是全球两大独立自主的力量,有着广泛战略共识和共同利益。对话合作是中欧关系的主导面,互利共赢是中欧合作的主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是双方的共识。中欧双方要从更广阔的战略维度、更深邃的历史视野看待中欧关系,带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抵制阵营对抗思维复活、反对制造“新冷战”,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关键性作用。欧方应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
中欧双方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合作领域广泛,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中国已连续两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1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中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等领域贸易增长显著。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助力更多特色优质名品进入彼此市场,不断跑出“加速度”的中欧班列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积极贡献。欧盟各界人士积极评价中欧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中欧经贸合作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中欧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从携手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到共同引领生物多样性合作,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相互支援、共克时艰,到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消除全球免疫鸿沟,中欧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有着广泛的基础。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欢迎欧方支持和参与,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欧为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作出努力,将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重要智慧和力量。
乌克兰局势攸关地区与世界安全稳定,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阐明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提出要坚持劝和促谈、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等四点意见,充分彰显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捍卫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大国担当。支持和平谈判,推动局势降温,预防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控制危机外溢影响,是中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共识。双方都不希望世界走向分裂,更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
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相互认知,坚持相互尊重、对话合作、互利共赢,推动中欧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为世界和平进步作出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应有贡献。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3日03版)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今日谈)
前往烈士陵园,向英烈敬献鲜花;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先辈的故事;通过网上纪念堂,为英雄献一瓣心香……清明之际,各地纷纷开展缅怀英烈活动,人们在致敬英雄中传承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史不会忘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是革命先辈高擎信仰的火炬,义无反顾地踏上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途;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万千忠骨,万千热血,他们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身上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对英雄烈士最好的纪念,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接续奋斗、勇往直前,这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责任。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5日01版)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人民观点)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发展安全之基
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向着胜利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不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2021年7月1日,首都北京花团锦簇、旌旗飘扬。中国人民解放军71架战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向党送上生日祝福;100响礼炮响彻云霄,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护送下行进至升旗区;联合军乐团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来自不同部队的官兵展现了一心向党、矢志强军的精神风貌,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兵者,国之大事”。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一重要论断,充分彰显战略决心和深远考量,激励我们不断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面对千山的关隘、万水的激流,没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就不能实现党的意志、党的主张,就没有富强的支撑、复兴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发展安全之基,标定了人民军队作为大国军队、强国军队的样子。
思想就是力量。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人民军队最高统帅,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战略智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深邃思考和战略筹划,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领航新时代强国强军伟大事业,开辟出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郑重宣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反复提醒“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更好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铸牢军魂”“为什么强军、怎样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等基本问题,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建军治军思想和方针原则,指引着人民军队的强军新征程。
十年砥砺奋进,强军事业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阔步前行。扭住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强基固本,我军思想政治根基更加牢固;适应强国强军时代要求深化改革,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聚焦能打胜仗强化练兵备战,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围绕永葆人民军队本色正风肃纪、厉行法治,人民军队实现浴火重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构建,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国防动员更加高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党提出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确立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到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蓝图已经擘画,奋进正当其时。新的征程上,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人民军队必能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军要抓紧抓实备战打仗工作,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保持国家安全稳定,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向着胜利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谱写强军事业新篇章,不断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7日05版)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民时评)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变化,也不只是人口有序流动的问题,还要有支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场景转换的体制机制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得益于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不断完善,比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实施,等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久前印发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完成好这些任务,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简单的户籍变化,也不只是人口有序流动的问题,还要有支撑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场景转换的体制机制。对来城市打拼的人而言,“进城”的内涵发生着变化。过去看重的是“挣钱有门路”,如今人们还希望“权益有保障”。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蕴含着一个深刻变化,即从个体进城谋生变为家庭化迁移。这意味着,从“一人闯天下”逐渐向“拖家带口一起走”转变。伴随而来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比如,工作收入稳不稳定、住房租赁便不便利、随迁子女上学问题能不能解决……处理好这些关切,是新市民安居乐业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当前,各地瞄准农业转移人口的新需求,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出台各种配套措施,让他们无忧打拼、安心奋斗。浙江温州开发上线“浙里新市民”应用系统,新市民在手机端就能完成居住登记、电子居住证申领转换、健康证明等高频事项的办理;山东济南设立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一站式精细化服务……限制少了、门槛降了,配套全了、保障多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更省心,也更安心。
也要看到,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依然任重道远。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仅要让他们在城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还要让他们看到长久的希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逐步扩大范围。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就能使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7日05版)
涵养“认真”的精神品格(金台随笔)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等荣誉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如是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面对九大本、上百万字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景海鹏反复背记、烂熟于心,并一遍遍地练习、推演,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练,练到有肌肉记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级技师丁照民如是说。薄铝类金属焊接难度高,极易焊穿,而在他手中,厚度不超0.3毫米铝制品上的小孔也可以实现气焊焊补。丁照民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博采众长、攻克难题,练就了精准焊接的高超技艺。
长期坚持、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相关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本职岗位上担当尽责、热忱投入,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这映照着他们对工作的意义、价值、责任的体认,也彰显着一种作风、一种操守、一种境界。
对工作极其认真、高度负责、积极投入的态度与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类似的典型。在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熠熠生辉、促人思考,印证着“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并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杨善洲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至今仍留存在当地百姓的记忆深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3岁时便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现实中,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常常可能带来更大的后果。党员干部若是在理想信念上“不认真”“开小差”,就容易导致信念滑坡、理想动摇;若是在干事创业上“不认真”“混日子”,就只会虚度光阴、荒废事业;若是在修身律己上“不认真”“无所谓”,就可能突破红线、失守底线。可以说,认真既是一种作风,又是一种价值观。培根铸魂、修身律己、干事创业的认真,说到底来自于对事业的信仰,来自于对人民的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涵养“认真”的精神品格,才能更好履职尽责。
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岗位怎么变动,优良传统不能忘,好作风不能丢,精气神不能改。坚定信心决心,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风雨无阻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方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7日05版)
精准发力赋能先进制造业(治理者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要继续攀登,就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湖南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一直以来将先进制造业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湘江新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0家,实现产值4421亿元;上市企业45家,占长沙市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85%。“十四五”期间,湘江新区将做强支柱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精准施策、精细治理的思路为先进制造业赋能。
研发端精确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岳麓山下汇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10余万名科研人员、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这是湘江新区谋划创新发展的宝藏。近年来,湘江新区实施以工程机械领域“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的科技研发招标揭榜制,加速“三智一芯片”领域创新突破,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家级新区中保持领跑态势,不断释放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健全“产学研金用”联动转化体系,从而有力助推更多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
孵化端精心搭建,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紧密围绕岳麓山大科城,加快建设湘江科创基地(一期)、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等科创基地;用活用好国家(长沙)超算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700余个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布局智造谷、锂电谷、基因谷、数字谷、科创谷等创新载体,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通过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合力,为持续积蓄创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转化端细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必须精准筛选科技成果、精准识别企业需求、精准提供要素保障。湘江新区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优势,建设专利大数据平台,引入知识产权法庭,引导高校、企业更快掌握行业政策、找准研发方向、提升技术研发水平。目前,湘江新区拥有3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为科创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依托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进行“金融活水”灌溉,设立子基金39只,累计完成返投新区项目87个,返投金额达37.4亿元。从政策支持到优化环境,再到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鼓励相关单位、机构打通成果转化难点,以一流的创新生态涵养高效的科创转化,更好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当前,湘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强省会战略,永葆“闯”的精神,保持“创”的劲头,强化“干”的作风,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勇挑重担,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高地中大展作为,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7日05版)
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纵横)
不久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发布了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聚焦促进粤菜产业、家政服务业发展等一批“小切口”立法规划引发关注。
“小切口”立法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立法改革探索的新趋势。直指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鼓励和规范现场救护行为的《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旨在提升母婴健康水平的《广州市母乳喂养促进条例》,着眼建立科学、严格监管体系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这些仅凭“关键词”就足以窥见其主题特色的地方立法,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填补了全国性立法落实到地方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体现了地方立法方面的创新作为,为地方改善民生,提升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站在提升地方治理水平的角度,“小切口”立法的初衷,就是要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试验性作用。国家立法往往侧重于从全局性、全国性的宏观角度作出规范,将这样的上位法落实到地方、付诸实践,往往需要一些实施性、补充性的微观制度安排。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新的社会关系引发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治理新问题。“小切口”立法可以充分发挥“快而灵”的优势,为相关部门有力应对新问题提供遵循,为宏观的国家层面立法积累经验。
“小切口”立法,关键在于“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首先在立法主题的选定上,要切合地方实际、突出问题导向。比如近年来,广东提出“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特色民生工程,发力“稳就业”,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广东省人大立法工作突出重点,计划审议制定推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条例,体现了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其次,在立法内容的重点上,突出明确和细化相关主体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突出提供相关服务、实施相关监管等流程、环节的协同规范,进而提升相关条例、规定的可操作性。
通过“小切口”立法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为提升地方尤其是基层治理水平赋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创新之举,也是地方人大强化自身职能、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值得积极作为。
(摘编自《南方日报》,原题为《以“小切口”立法赋能提升治理水平》)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7日05版)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观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片片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汇聚为一朵“大雪花”,演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努力。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奏响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外交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精辟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家间互动愈发频繁,国际关系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给出中国答案。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无论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还是推动新冠疫苗成为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抑或是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肩负起大国责任……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引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事实充分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且有信心、有能力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的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05版)
奋斗的人生闪闪发光(中国道路中国梦·追梦这十年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无数人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提供了更充分的机会。本版即日起推出系列文章,聚焦普通人十年里的筑梦、追梦、圆梦故事,和读者一起携手向更美好的未来进发。
——编者
从湖北襄阳农村青年,到走上“代表通道”的全国人大代表……很多人说我的人生很励志,可我深知,不平凡之路都是用平凡的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
中专毕业那年,我选择了进城务工。先是在苏州的工厂做机床工人,后来跟着朋友来到上海应聘邮件转运员。刚开始,我以为这是简单轻松的活儿,理理邮件、送送信件。没想到扛的邮件大包比在老家扛的麦子还重,一个包裹50公斤,一个人一天要搬近百袋。有工友没干几个月就走了,我却咬牙坚持,只因有个落脚城市的梦想。
想留下,就得有一技之长;想长本事,就得学。怎么堆码不会倒,怎么放不会把邮件震出“内伤”,老师傅教,我跟着学,下了班还细琢磨、反复练。后来,别人干一两个小时的活,我20分钟就能做完。熟记两千多个地名,一提笔就能画出全国铁路干线图,扎实的基本功让我获得上海邮政“业务技能练兵”大赛第一名,也让我得以在2012年转到接发员岗位。
做好接发员,仅靠业务技能还不够,要想让邮件转运更快、更优,还得学会分析和管理。这些我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从哪里学呢?正当我犯愁时,单位工会为我们这些劳务派遣员工开辟了职业上升通道,搭建了全新的学习平台。事实上,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全社会更加注重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不断厚植高素质人才成长沃土。在单位工会的帮助下,我进入上海开放大学攻读在职专科和本科,通过行政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打开了视野、提升了水平。我也没忘记分享学习成果,带动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工人,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获得学历技能双提升;老师傅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智能化设备,我就像当初他们教我一样耐心教他们。在温情和友爱的传递中,我在上海落了脚、安了家。
2018年,我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角色变了,底色没变。履职调研时,站在繁华的上海街头,看到来回穿梭的“骑手”,我仿佛看到曾经的自己,载着生活希望,为梦想奔忙。我始终是他们的一分子,要为他们代好言、发好声。上海代表团里专家学者多,我就向他们学习履职经验,实现自我提升;每年至少参加3次人大代表履职培训,工作之余对劳动法、民法典等的学习,也让我更好地上接国家政策、下接民生诉求。
在城市留得住、住得下、过得好,是不少外来务工者的梦想。履职4年多,我提交了18份纸质建议,大多数都与进城务工劳动者相关。其中《关于完善新业态中灵活就业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相关部委印发指导意见,多地出台相关政策,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这让我备受鼓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曾经的风雨兼程化作春风细雨,润泽每一个和我一样怀揣梦想的人。在这个可敬可爱的时代里,我们用奋斗擦亮人生,让梦想照进现实。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05版)
建设更加安全的韧性城市(新知)
【现象】“韧性城市”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建成50个韧性社区、韧性街区或韧性项目,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围绕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内涝综合能力提交建议……近年来,建设韧性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
【点评】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韧性城市”是在逆变环境中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让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更大压力,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着城市的脆弱性。正因如此,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时,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日益重要而迫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建设韧性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的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未雨绸缪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动从传统的灾害管理向以容灾、耐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体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牵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环节。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的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呼吸机;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可以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建设韧性城市,不仅要提升传统基建、新城建等“硬实力”,也要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等“软实力”。只有当每个微观单元都充满韧性,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当然,韧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韧性思维、风险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环节,合理规划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针对城市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对风险的举措。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05版)
以强监管规制电子烟(人民时评)
“戒烟神器”“健康蒸气”“潮流科技”……近年来,一些商家宣称电子烟具有戒烟、保健等功效,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相关厂商也加大投入力度,电子烟专卖店、授权店和零售商日渐增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少数青少年也成为电子烟使用者,引发各方担忧。
吸烟有害健康,吸电子烟也不例外。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人们发现,尝试抽电子烟进行戒烟的人,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复吸卷烟,效果并不好。不仅如此,相关机构指出,电子烟中多含有成瘾物质尼古丁,吸电子烟可能造成急性肺损伤、哮喘等多种疾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电子烟本质上就是烟,只要吸入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是烟就应控,不能任其打着“科技产品”的幌子游离于监管之外,进而误导消费者、损害人体健康。
今年初,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依法清理整治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严厉打击涉电子烟违法犯罪,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前不久,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从今年5月1日起,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文件明确了电子烟定义和监管对象,要求对电子烟生产、批发和零售主体实行许可证管理,对电子烟销售实行渠道管理,等等。通过建章立制,把电子烟纳入烟草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监管,必将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更好保护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徒法不足以自行。即将实施的电子烟管理新规突出了现实针对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面向未来,关键在于让制度真正落地,将纸面上的条文落细落实。相关部门依照规定切实加强监管,行业和企业不折不扣遵守相关规定,媒体、学校和家庭注重科普电子烟可能带来的危害……各方协力、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精细治理,才能让规定真正发挥实效,减少电子烟带来的危害。通过对电子烟市场的整治、对电子烟行业的监管,也可以让更多人理性认识电子烟,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少抽乃至不抽烟的习惯。这有助于形成文明生活方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控烟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政策措施日趋细密,我们一定能有效降低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电子烟使用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05版)
用双脚丈量“无穷之路”(暖闻热评)
【人物】陈贝儿
【故事】陈贝儿,香港媒体人。2021年,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宁夏、海南等6省区实地拍摄采访,制作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在历时3个月的拍摄中,他们造访多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沉浸式”体验当地居民生活,真实呈现扶贫工作为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前不久,陈贝儿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点评】
“无穷之路”的起点,始于陈贝儿对真实的探求与追寻。面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质疑,她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亲身去看、去听”,用事实让对方心服口服。就这样,陈贝儿一行5人踏上了艰辛的求索和见证之路。
登上2556级钢梯,奔赴峭壁上的悬崖村;借助一根溜索,跨越汹涌奔腾的怒江;穿越葱郁茂密的丛林,来到偏远的村庄……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只为最直接地体会脱贫攻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变化。在前往高原拍摄的路上,陈贝儿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住进医院,在病床上她流着泪责怪自己“不够坚强”,但没过多久依然选择向更高海拔的四川理塘进发。不惧艰险、亲身体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正因如此,陈贝儿的采访总能戳中受访者的心,将脱贫地区最真实的变化呈现给观众。
双脚沾满泥土,镜头记录感动。在接受采访时,陈贝儿表示自己才是被感动的那个人。“索道医生”邓前堆,几十年间冒着生命危险来往于索道两岸村寨,只因坚守对村民的承诺;为动员村民参与种植咖啡并保障村民利益,叶萍承诺如果咖啡豆卖不出去就自费收走,最终带领整村村民增收致富;《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人物谢兴昌,见证并参与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山乡巨变……陈贝儿一行人的足迹,串联起一个个饱含真情、直抵人心的故事。一段段刨除穷根、追梦圆梦的动人实践,为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写下生动注脚。
陈贝儿的镜头,为香港同胞打开了一扇了解祖国内地繁荣发展的窗口,也为包括港人在内的更多观众近距离观察脱贫攻坚提供了清晰视角。全面的了解认知、深刻的情感共鸣,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了更强信心和动力。
“无穷之路”,既是“没有贫穷的道路”,也是“没有尽头的道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陈贝儿采访过的人们又都铆足了一股劲。人们迈向更加美好生活的步伐永不停歇,在这条共同的“无穷之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05版)
发扬光大北京冬奥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7年筹办备赛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总结了筹备举办的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北京冬奥精神,对运用好冬奥遗产提出了明确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2015年7月31日,当“北京”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口中念出,百年冬奥的新历史交由我们创造。崇山峻岭间,大国工匠啃下“硬骨头”,雕琢出“雪如意”的壮美身姿;打造“最快的冰”,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北京冬奥成中国科技秀场;运动健儿向极限发起挑战,为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飘扬而奋勇拼搏;青春的手接过“鸟巢一代”的志愿服务接力棒,再证“强国有我”并不只是口号……7年磨一剑,“冬奥”蓝图终成现实。我们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参与者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巨大勇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让伟大的北京冬奥精神成为我们团结奋斗的新精神纽带,成为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新的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要胸怀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勇于承担使命责任;要自信开放,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热情拥抱世界;要迎难而上,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要追求卓越,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在自我突破和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要共创未来,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积极贡献力量。
一起向未来!让我们珍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宝贵精神馈赠,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砥砺奋进,团结奋斗,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时间等待我们写下新的奇迹,历史等待我们翻开新的光辉篇章!
(光明日报评论员)
来之不易的胜利弥足珍贵的经验
回顾奋斗历程有利于更好砥砺前行,总结经验得失有利于争取更大胜利。
“成就源于奋斗,胜利来之不易。回顾7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习主席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4个方面系统总结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取得的经验,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推动强国强军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共产党人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7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北京携手张家口作为主办城市尽锐出战、全力投入,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紧密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在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同时,也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这“四个坚持”,深刻揭示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内在规律,是实践的产物,是奋斗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特征,必须在新时代深刻把握、长期坚持、不断深化,进而创造新的经验。
经验只有善于总结才能成为财富,启示只有化为行动才能产生力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我们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肯定还要经历无数风雨、克服不少难关,还将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借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经验启示。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只要发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就一定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只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把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摆在突出位置,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就一定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只要我们搞好统筹,注重协调,就一定能在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中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建设。
“经验,制造一切未来。”一个国家,注重总结宝贵经验才能行稳致远;一支军队,善于传承精神财富才能不断强大。全军要深入学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宝贵经验,把握其内在逻辑,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实践要求,使之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
切实加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钟声)
广大缔约国应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开放签署50周年为契机,重申对维护和加强《公约》的政治承诺,并本着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实际行动,将《公约》要求落到实处
4月10日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开放签署50周年纪念日。《公约》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禁止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多边条约,同时也赋予缔约国和平利用生物科技的合法权利。半个世纪来,《公约》缔约国已增至183个,安全和发展两大支柱更加牢固。研发、生产和使用生物武器已成为法律、政治和道德上的绝对红线。
生物领域的探索研究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和卫生等领域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红利。《公约》作为生物安全领域国际法的基石,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生物安全威胁和风险并未根除。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客观上带来了新的生物安全风险。生物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更加突出。由于美国一个国家的反对,《公约》核查机制始终未能建立,确保普遍遵约无从谈起。发展中国家享受生物科技发展红利受到歧视性限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卫生鸿沟”“免疫鸿沟”更加突出。
《公约》的初心是为了全人类彻底排除使用生物武器。今年将举行五年一度的《公约》审议大会,广大缔约国应以此为契机,全面回顾总结50年来的成就和挑战,重申对维护和加强《公约》的政治承诺,并本着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实际行动,将《公约》要求落到实处。
“以多边核查确保遵约”是国际共识,生物安全领域不应成为例外,更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反对而止步不前。审议大会应作出明确的决定,重新启动停滞20余年的核查机制多边谈判。不管对核查手段、核查范围等具体问题有多少分歧,都不能成为拒绝谈判的借口。重启谈判本身就是建立互信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一国是否真心维护《公约》的试金石。
和平利用生物科技的权利不容侵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为此疾呼了几十年,疫情当前,这个问题更为紧迫。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抗疫物资和药物、疫苗研发等技术时屡屡受阻,根子就在于少数国家以防扩散为由,实施垄断性、歧视性的管制。中国于2016年在《公约》框架下倡议建立“生物防扩散出口管制与国际合作机制”,2021年进一步提出并推动联大通过“在国际安全领域促进和平利用国际合作”决议,倡导公正、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践行负责任的生物科研理念,是新形势下释放生物科技发展潜力、防止生物科技被误用滥用的重要保障。在各国政府、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以下简称《天津指南》)于2021年7月达成。这是国际社会推广负责任生物科研的最新成果,它始于中国倡议,属于全世界。中国欢迎所有利益攸关方自愿采纳《天津指南》,共同促进生物科技向着更健康、安全的方向蓬勃发展。
自加入《公约》以来,中国一贯严格履行各项义务,致力于推动强化《公约》机制、促进国际合作。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为中国履行《公约》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法律和机制保障。
生物安全无国界。中国期待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公约》的普遍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加强,为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0日02版)
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中国人历来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巨大成绩,全面回顾7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郑重宣示“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欣欣向荣、开放自信的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7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掌舵领航,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团结协作,筹办和备战单位、主办城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挑战,精心组织、全力投入,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全情奉献、热情参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全力做好各项赛事组织、赛会服务、指挥调度等工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安全顺利举办,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赞誉。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四场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三个赛区一流的场馆设施,严谨专业的赛事组织,温馨周到的服务,赢得参赛各方一致好评,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海内外中华儿女热情关注、大力支持这场在中国举办的冬奥盛会,纷纷为冬奥健儿加油喝彩、为伟大祖国加油喝彩,激发了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举办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开启了中国乃至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冬奥遗产成果丰硕,实现成功办奥和区域发展双丰收。疫情防控精准有效,确保了冬奥安全顺利,中国的防疫政策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为全球抗疫和举办国际重大活动提供了有益经验。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遭遇各种挑战的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冬奥7年艰辛,奋斗铸就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凝结着各条战线人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牢记党和人民嘱托,敢打敢拼、超越自我,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为党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广大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参与者们,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巨大勇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有意愿、有决心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世界人民团结友谊作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有热情继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在筹办举办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以及奥林匹克大家庭、残奥大家庭成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积极帮助,各国政府和人民、国际友好人士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亲自来华出席有关活动,团结友好的“朋友圈”“伙伴群”越扩越大。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在激情的比赛中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实践充分证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和平友谊的盛会、一场团结合作的盛会、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深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上,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只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办成我们想办的任何事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0日03版)
追求绝对安全只会强化安全困境(钟声)
北约对乌克兰危机的反应清晰暴露其作为美国霸权工具的本质。4月6日至7日举行的北约外长会,与3月下旬举行的北约峰会如出一辙,继续给紧张的局势火上浇油,试图在欧洲塑造全面压制俄罗斯的战略格局。北约还再次歪曲中国劝和促谈的负责任立场,毫无根据地渲染所谓“中国威胁”,亦步亦趋地配合美国,借乌克兰危机攻击抹黑、遏制打压中国。
作为冷战的产物,北约为战争而活,从来没有也不会给世界增加安宁。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正是北约放任冷战思维、制造冲突的最新例证。冷战结束后,人心思和,美国和北约却极度膨胀,以追求自身绝对安全为目标,持续推进五轮东扩,甚至在经济、金融、文化等领域推行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泛军事化等做法,给欧洲安全埋下了严重隐患,造成了集体不安全状态。“为了证明美国领导地位的正当性,为了证明北约统一战线的正当性,为了证明西方大幅增加军费预算的正当性,俄罗斯必须被视为敌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罗伯特·韦德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和北约这种寻找、制造假想敌的行事逻辑。
和平是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真诚期待的唯一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积极倡导俄乌双方克服困难和分歧,坚持和谈大方向,直到谈出停火、谈出和平。这一立场与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高度一致。北约埋下了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直到目前还在助长战争,有何资格对中国坚守和平的负责任立场妄加指责?23年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78天持续轰炸,造成包括3名中国记者在内数以千计的无辜平民丧生。北约犯下这一战争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不会忘记,有何资格拿“主权原则”“国际秩序”对中方搞胁迫施压?
和平是最珍贵的,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停火止战。北约的举动正在增加战争升级的风险,与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重建和平目标相去甚远。北约不断“递刀子”,反映的是美国这个域外力量隔岸观火、伺机渔利的战略图谋。美国中情局前局长彼得雷乌斯日前宣称,俄乌冲突“让北约再次伟大”,透露出美国将战争视为“机遇”的真实想法。最大化打击战略对手俄罗斯,将战争造成的难民潮与能源危机留在欧洲,增加欧洲对自身的战略依附,这就是美国处理乌克兰危机的思路。英国前议员乔治·加洛韦警示欧洲人,“正如美国准备好让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最终,它也准备好让欧洲流尽最后一滴血”。葡萄牙《公众》日报网站反思指出,“华约一解散,北约就应该解散。只有这样,欧盟才能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而不是美国利益的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是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治本之策是照顾有关各方的合理安全关切。面对乌克兰危机日益明显的外溢效应,欧洲国家迫切需要正视被美国战略捆绑的后果,做出冷静理性的分析。跟随美国输送弹药、升级制裁、搞阵营对抗,只会让乌克兰局势转圜更加困难,只会给国际和平稳定制造更多风险,遭殃的将是欧洲老百姓。
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能再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安全应该是包容的。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各国都应该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只有秉持这一正确的安全观,才能真正破解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安全困境。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0日02版)
常怀敬畏之心
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律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谆谆教诲,为党员干部讲规矩、守底线指明了方向。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常怀敬畏,必须在政治大局面前做到忠诚和笃定,始终保持对党的敬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提高政治能力必须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党的干部,就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在把稳政治方向上对标对表,在增强政治定力上紧跟紧随,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坚定坚决,在严守政治纪律规矩上寸步不让,方能不断提升讲政治的能力水平。
常怀敬畏,就要在职责使命面前做到担当和实干,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敬畏。带着对人民的敬畏之心、负责之情投身工作,才能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对人民缺乏敬畏心,难免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敬畏人民,关键要心系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这意味着,必须尽快建强筑牢与职责使命相匹配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特别是增强群众工作能力,练就实干担当的铁肩膀、攻坚克难的硬脊梁、敢拼会赢的真本领。
常怀敬畏,就要在权力面前做到清醒和理性,始终保持对法纪的敬畏。从那些落马干部看,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贪婪欲望日益膨胀刹不住车,侥幸心理作祟不愿缩手,“不是不知道纪律规矩,而是根本没有敬畏之心”。古人讲:“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党员干部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挺纪在前、明纪于心,尤其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树三观、砺心性、练本领、树作风,都需要常怀敬畏、恪守法纪。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敬畏之心对待职责和权力,打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思想根基,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1日05版)
持续“升级”,共享单车更便利(人民时评)
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为优化服务提供了方向,做出针对性改进就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骑车到了目的地,却发现附近禁止停放共享单车,只好骑到停放区再步行回来;已经将共享单车停入停车框,APP定位却一直显示在框外,导致关锁失败……投放之初就面临乱停乱放问题的共享单车,经过一段时间整治之后,又出现了“骑车5分钟,停车半小时”等新问题,引发人们对这一行业发展模式的热议。
共享单车出现新的“停车难”,既有停放区规划不当导致的“不好停”问题,也有技术限制带来的“停不好”困境。一方面,停放区的多少、大小、位置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实际用车量、道路情况等因素,从城市治理的层面系统规划。另一方面,信道拥堵、场景复杂等因素可能使共享单车定位信号受到干扰,最终影响定位准确度。
共享单车面临新的“停车难”问题,看似骑行末端的小细节,其实不仅影响着广大用户的使用体验,也与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初衷不相符。用户在寻找停放区的往返中,时间成本增加了;不准确的定位,不仅耗费停车时间,还可能导致用户付出额外的“调度费”。能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乎用户的利益,也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新业态,共享单车在发展的同时,有各种问题相伴而行,也是新事物的成长规律。不过,因为定位技术和停放区规划等因素导致的“停车难”,和最初因为过度竞争、无序停放导致的“停车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后者可以通过社会治理逐步规范解决;而前者和行业盈利模式一样,关乎共享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提升行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兴起,主要基于两大优势,一是资源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二是绿色低碳,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当前,经过潮涨潮落的共享经济,如果想行稳致远,就必须守护好行业发展的初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为优化服务提供了方向,做出针对性改进就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针对共享单车“停车难”问题,北京市交通委指导各区在全市范围内已施划超过2.6万处自行车停放区,年内还将增设停放区。深圳印发《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提出“进一步强化共享单车管理,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将“探索建设一批高品质立体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同时,企业的技术攻关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有的企业已经尝试通过共享单车双定位模式、设置蓝牙道钉等方式,提高定位准确度。相信随着管理和技术不断提升,新的“停车难”问题将被逐步破解。在保证停放秩序的前提下,共享单车将更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共享经济发展的每一步往往都是对新领域的探索,也意味着可能面临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不仅考验企业管理和技术服务水平,也关系到城市发展规划和治理效能。只有在提升效率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共享经济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升级、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1日05版)
发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强国强军力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主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北京冬奥精神,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崇山峻岭间,建设者们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啃下了工程实施中一个个“硬骨头”;训练场上,运动健儿挥洒汗水,为了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厉兵秣马;场馆内外,从“鸟巢一代”到“冰新一代”,志愿者们完成了一场热血沸腾的青春接力。“工作时间表是迎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为了冬奥圆满成功,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各条战线、全体参与者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锻造形成了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冰雪如镜,映照永恒的精神。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迎难而上,就是苦干实干、坚韧不拔,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就是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精心磨合演练,不断突破和创造奇迹;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动、紧密携手,坚持“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相互呼应,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习主席对北京冬奥精神的精辟概括,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申办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的力量源泉。北京冬奥精神拓展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精神动力。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军正向着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迈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十分紧要的第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关键的时间节点,更加需要用北京冬奥精神坚定信念、鼓舞斗志、乘势而上、迎难而上,凝聚起强国强军的强大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全军官兵要珍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宝贵精神馈赠,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使之扎根心灵、见诸行动,鼓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跑出新时代奋斗强军的加速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接续冬奥荣光激扬奋进力量
“冬奥遗产成果丰硕,实现成功办奥和区域发展双丰收。”在4月8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
冬奥7年艰辛,奋斗铸就辉煌。从2015年申奥成功到2022年完美办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巨大成绩,全面回顾了7年筹办备赛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总结了筹备举办的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北京冬奥精神,对运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精神文化和人才遗产。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已重新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所熟知的“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等冬奥场馆成为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有形场馆的开放,成为主办城市新的风景线,让一度神秘的冬奥设施转变为服务民众的体育主题公园,这是将体育最大化融入大众生活的有利举措,也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的生动实践。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对国家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牵引作用。京张高铁联结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京张两地协同治沙治水,“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冬奥筹办举办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区域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联动更加紧密,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极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门迎客的冰雕中式门窗、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空灵烂漫的唯美雪花、惜别怀远的折柳寄情……四场开闭幕式,自信从容地传播了中国声音、讲好了中国故事。一位视障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说的“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更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具体诠释。冬奥盛会,是冰雪竞技的舞台,更是精神的彰显、文化的浸润、文明的交融,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让世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7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传承冬奥遗产,激扬奋进力量,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光明日报报评论员)
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望海楼)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总结了筹办举办历程收获的4条经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4条经验之首。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党中央从国家层面统筹力量、协调推进筹办工作。筹办之初,党中央提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面对严峻复杂的全球疫情,党中央提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一系列明确要求,为办好冬奥提供了科学指南。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在各条战线上辛勤付出。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办好冬奥盛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伴随整个筹办举办历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紧密合作,凝聚成强大工作合力,再次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集各方智,聚各界力,一批批参与者、建设者拼搏跋涉、夜以继日,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涵盖57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多项任务的工作总清单。两地三赛区倒排工期、12个竞赛场馆全部提前完工、京张高铁从开工建设到开通运营仅用了3年多时间……中国坚实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为了办好冬奥,中国“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中国全方位梳理排查各领域、各环节风险点,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积极妥善应对。尤其是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不便,中国从严格落实“双闭环”管理,到完善场馆防疫措施,一项项有力举措,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中国的防疫政策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为全球抗疫和举办国际重大活动提供了有益经验,向世界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信心和力量。
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中国“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步伐加快,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翼齐飞”,中国冰雪运动从冬日走向四季。筹办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带动了各方面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明显。冰雪运动带动冰雪经济持续升温,曾经的“冷”资源“燃”起了大能量。
成就源于奋斗,胜利来之不易!气势恢宏的冰雪画卷,为国家发展带来活力、增添动力。中华儿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点亮生生不息的梦想,书写自信从容的诗篇。
让道地药材真正地道(现场评论)
赣鄱大地百草香。江西拥有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保护好、发掘好、传承好中医药是重要发展课题。前不久,笔者到江西几处药材产地采访调研,看到一些地方推动中医药材高质量发展,不少创新做法令人眼前一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资源,关乎群众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中医药学包含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努力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中药材是个关键。换言之,只有守住药材品质,才能更好实现中药材治病救人的效果。在江西,一些市县立足本地生态环境,引入中药材石斛、黄精、蔓荆子等,效仿药材的自然生长环境,遵照药材的成熟周期,验证后发现药效颇佳;一些地方通过优质企业,组织村民学习中医药基本知识,助其了解药材种植与普通农作物种植之间的区别,为严把质量关打下坚实基础。药材好,药才好。这是常识,也是从源头确保中医药发挥临床疗效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守住了药材种植的质量根脉,才能守住中医药发展的未来。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本身也是一条产业链。从药材种植加工,到汤剂饮片,再到存储流通,中医药制造与中医药健康服务都建立在产业链上。在江西,一些地方改变了药材种植思路,告别“洗洗泥,打捆卖”的散户模式,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这既消除了种植户的忧虑,也有利于强化质量把控,还能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中,促进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从中医药到中医药产业,需要在打造龙头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交易市场、加快物流仓储等方面下大力气。以提升药材品质为基础,加强政策扶持,创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才能推动中医药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中医药发展,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科技力量大有可为。江西的一些药材种植区,通过科技手段选育良种,再配套规范化种植技术,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技术对药材资源利用至关重要,药材价值通过科技研发后获得充分释放,实现成本降低、功效增加。比如,樟树市引进一家中药材技术检测公司,针对农药残留、黄曲霉素超标等问题进行针对性把控;在此过程中,公司还提出改变传统采摘节点和加工方式的建议,大大提高了一些中药材的利用效率。事实证明,传统种植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中医药理念与科技思维相互碰撞,能够有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优质中药材又称为道地药材。当前,江西正根据“道地性”聚集“赣药材”优势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产地”向“产区”发展。选种、育苗,种植、采摘,研发、检验,推广、品牌……围绕中医药产业链,需要解决的课题还有很多。坚持守正创新,遵循发展规律,激发独特优势,方能让道地药材真正地道,更好造福广大群众。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1日05版)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人民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
《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必须站在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着眼永葆初心使命,坚持不懈推进自我革命”;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对巡视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组织作出安排,强调“充分发挥巡视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伴相随、互促共进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政治担当、历史自觉,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大时代价值。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回溯历史,我们党能够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风华正茂,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指出“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明确“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伟大自我革命的战略意义,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自我革命、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政治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自我革命”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和清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政治建设纲举目张,锚定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思想建设夯基固本,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八项规定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反腐败重拳出击,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权力关进越扎越牢的笼子……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应当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已经解决的问题还可能反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我们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的厌倦情绪。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作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其中之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的赶考之路上,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1日05版)
传递昂扬向上的青春力量(暖闻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