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04资料汇编: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9篇)

2024-02-07 23:32:10 585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资料汇编: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9篇)

目录

1.2023年XX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

2.2023年XX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工作要点

3.XX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

4.XX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要点

5.XX省2023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点

6.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2023年工作要点

7.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市人民防空办公室)2023年工作要点

8.市水务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

9.2023年全市政府网站工作要点


2023年XX市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XX市教委终身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市体制机制建设,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推动老年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一、围绕中心,提升继续教育育人能力

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规范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推动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协同的继续教育创新。在高校和行业试点基地遴选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通过高校与企业专业共建、高校与开放大学专业共建等形式,推动“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取得突破,实现工学互促。优化政策供给,拓宽学习成果、工作成果互认转化渠道,做大做强做实“双元制”专业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举办职工培训和学力提升供需交流会,加大“双元制”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快开放教育转型发展。整体推进XX开放大学功能性、平台型大学建设,进一步优化开放教育组织体系,理顺开放教育系统发展的体制机制,研制XX开放大学区级分校建设标准,夯实区级开放教育阵地。以产教融合和民生实事为重点,建强特色产业学院,做优托育、养老、家政和家庭教育服务项目,办好XX工匠学院、XX家长学校。升级市民数字化学习服务功能,聚合各类优质资源,推进“一网通学”,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在线教育平台。逐步探索开展本市开放大学分类评价。

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平稳有序完成春季、秋季自学考试组考工作。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目标,夯实基础,推进新专业规范平稳落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命题教师综合命题能力。坚持信息化引领,推进集约考场试点,促进考务工作创新。完善自考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考生水平。

二、强化抓手,增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效

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召开本市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推进大会,总结交流优秀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工作成效与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完善学习型组织成长展示平台,建立优秀学习型组织成长档案,年度培育优秀学习型组织300个。开展学习型组织特色品牌项目vlog大赛,展示学习型组织品牌项目风采,激发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力。加强对本市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研究与发展趋势监测,分析学习型组织成长样态,提炼总结优秀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之道”,激发各类组织的内在学习动力。

拓展学分银行应用领域。依托学分银行,不断增加培训课程、技能证书、工作实践成果等学分存入、转换领域。推动行业证书、成人非学历社会培训项目、高校非学历培训项目、社会学习场馆活动等非学历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探索研制体验基地、人文行走学习成果存入学分银行的规范标准,开展试点存入工作。更好发挥学分银行在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作用。

开展终身学习监测与研究。发布XX学习型城区建设监测研究报告,开展本年度学习型城区线上监测,对部分区开展终身教育专项督导。完善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分类评价对终身教育的推动作用。逐步提升市民终身学习监测研究平台能级,持续推进市民终身学习能力监测试题库建设。围绕数字化学习需求与能力,形成市民数字化学习专项监测研究报告。健全市、区、街镇三级监测研究工作体系,开展5年一轮的本市大规模市民终身学习监测与研究。

三、突出重点,营造浓厚的社区教育氛围

推进基础工作提质增效。依托各类场所文化资源,嵌入式打造一批基层学习点,织密“15分钟社区学习圈”,就近满足市民学习需求。建设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名师线上工作室,加强XX社区教育课程联合教研室建设,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组织开展XX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XX老年教育艺术节、XX市民诗歌节、XX市民终身学习数字阅读等大型终身学习活动,做好“终身学习品牌”和“百姓学习之星”推介工作,传播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市民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能力。继续做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召开社区教育实验成果工作交流会,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助力基层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优化“市民大讲堂”等社区教育品牌传播渠道,提高市民参与度。鼓励、支持社区根据居民需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培训。

深化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人文行走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学习体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提升体验项目品质。优化网上体验基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建成更多特色体验项目和活动。修订体验基地评估指标,推进区级体验基地的迭代升级,完成市级体验基地成效评估,举办2023年体验基地嘉年华活动。挖掘人文行走线路学习内涵和价值,细分线路和点位学习群体,年度新增16条线路。完善人文行走支持服务系统,增加导学服务供给,实现行走可预约。开展人文行走征文、摄影作品、短视频征集活动,试点开设移动课堂,做好相关新媒体宣传,实现行走参与人数达到100万人次。

推进社区学习坊建设和社区健康教育。组织新一批社区学习坊申报培育,完成25家学习坊的创建和35家学习坊的运行,组织开展学习坊培训和教研等系列活动。推进“社区健康大学堂”,构建市级课程体系,引导各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居民需求,制作个性化健康宣教课程和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内容互补、规格相近的系列健康学习资料,助力XX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和健康XX建设。通过读本编写、专题直播、微课制作、线下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开展“成人教育助推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利用成人院校的平台资源与师资队伍优势,开展环保、法治、民俗等素养培训和新时代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助力“和美乡村”“宜业乡村”“数字乡村”建设。拓展学习型乡村建设,组织申报第六批XX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村,遴选第四批XX学习型乡村,培育XX学习型乡村建设品牌。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精准配送,扩大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村民中的普及使用。

四、增加供给,确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完善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完成新增5所区级老年大学、一批高校老年大学的任务,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老年教育。以特色、优质学习点建设为重点,推进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组织开展2023年XX市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建设评估和高校老年大学内涵建设情况调研,提升老年教育机构办学水平。探索形成老年友好学校标准体系,推进老年友好学校建设。

促进老年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深化老年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一批精品课程和教学材料。推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估标准,配套建立评估工作体系,并开展试点。分层分类开展老年教育师资培训,助推新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展智慧助老工作。鼓励各区持续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推进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设,完成2023年场景培育和认定工作,开展2024年场景申报工作。联合SMG提升“金色学堂”节目质量,加强版面规划,全面打造“金色风采”新栏目,实现媒体服务老年群体的在地化。加强慕课“专区”建设和老年人智慧学习营建设,新增老年教育慕课课程40门、学习营在线课程8门及相应的手机模拟操作。研制老年智慧学习品牌评估指标,形成老年智慧学习助学团队建设标准,开拓智慧助老新形式。

提升老年教育支持服务能力。加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修订完善老年学习星级团队建设标准,搭建老年学习团队线上和线下交流展示平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老年人融入团队学习。开展老年教育课程思政研究,加强老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老年远程教育,构建“电视网+互联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资源配置体系,助力提升老年教育服务水平和办学质量。

五、完善体系,优化终身教育发展生态

加强政策制度保障。推动《XX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立法修订工作,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出台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文件,优化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夯实终身教育阵地。开展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总结工作进展情况,拉长板、补短板,确保规划高质量完成。研究教育部《关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意见》落实举措,推动形成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

强化终身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扩大终身教育师资库试点范围,完善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形成终身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市、区、校三级终身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终身教育名师培育工作,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特色优势,为专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扩大兼职教师注册学习的覆盖面,将社会主体举办老年大学和新增老年大学纳入注册制培训,逐步实施持证上岗。加强终身教育志愿服务团队体系建设,推动志愿服务资源跨系统、跨区域、跨领域整合,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年度志愿者队伍增加到7万人。

加快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XX智慧教育终身教育平台建设,汇聚更多优质资源,完善各类功能与服务,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XX学习网”改版,为学习者和管理者提供多维度服务。构建以XX市老年教育公共数据库项目为核心的“数字枢纽”,全口径归集相关数据,健全数据分析系统,丰富各类老年教育场景应用。深入对接“一网通办”,搭建终身教育学习地图,为市民提供学习场所查询、推送数字资源。做好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统计和分析工作。

推进长三角地区终身教育协同发展。做好2023年长三角学分银行轮值工作,规范长三角学分银行的日常运行管理和业务协调与沟通。推动长三角成人教育领域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的探索实践,开展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积累的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人文行走长三角地区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宽市民学习资源。加强终身教育研究机构间合作,发挥长三角老年教育研究协作组织的作用。

深化终身教育国际交流。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平台作用,系统研究全球学习型城市最新案例,吸收借鉴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政策和实践。以“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2.0版为重点,完成约20个典型案例的整理和中英文出版,向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推荐终身教育的XX实践。

加强终身教育研究与交流。做强XX终身教育研究院和XX老年教育研究院,开展终身教育理论研究骨干培训,充实终身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举办全国老年教育“绿舟论坛”学术研讨会议、第十一届终身教育XX论坛,形成《XX老年教育2023》绿皮书等研究成果,提高XX终身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终身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


2023年XX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XX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XX区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对接市教委工作要求,以落实XX市和XX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围绕更高能级的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更高质量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培训市场治理体系,全面统筹区职业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大力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不断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巩固治理成果,为服务G60科创走廊和“XX新城”建设作出贡献。

一、优化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布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开展“党的XX大精神进教材”行动,将党的XX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活动和导学导读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学校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结合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继续开展学生职业体验日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加快职业院校布局调整,推动新高职建设发展。构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各级职业教育贯通发展的办学体系。大力推进新型(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XX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认真做好资源建设、专业建设、招生开学等各项工作。推动科创学院校区建设工程等项目尽快开工,在教师招聘、职称评聘、资产管理、选人用人、财务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完善“1+X”证书制度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科创学院以五年一贯制专业和高职专业为主,逐步探索和实施相关“1+X”证书试点项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城市科技学校推进汽车专业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编写、实习实训等各环节,推动产教协同育人,从源头促进人才供需匹配。

依托职教集团,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继续扎实推进区级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工作,发挥XX市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作用,引导XX优质企业深度参与我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展基地协作组创建工作,加强基地间的交流协作,达成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基地“区块链”。总结首批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经验,启动第二批工作室创建,使工作室成为培养专业教师的“新高地”。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集中力量办好区域(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科创学院拟设立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建造、智慧服务等四大专业群,高起点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工程、工业物联网等7个新专业。XX市城市科技学校和新桥职校整合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等先进制造业优势专业。支持学校引入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和建设全过程。

深化职普融通、育训结合。继续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等活动,完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工作流程,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职业体验,感受职业魅力,启蒙职业意识。支持新型技师学院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与技能培训师资孵化研修,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中心服务能级,对接好、服务好G60科创走廊建设,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提升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培训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服务G60科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组织做好各类技能竞赛。发挥科创学院世赛基地引领作用,提高集训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培养世赛项目国家集训队选手,积极备战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积极组织选手参加2023年全国技能大赛、第十届XX市“星光计划”等技能大赛,争取优异成绩。配合区人社局、总工会做好区技能大赛等相关工作。

启动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推进XX市城市科技学校和新桥职校资源整合,选定新校址,按“国示范”标准启动城市科技学校新建工作,整合两校优势专业、师资队伍及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依托产教融合机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引入教学,提升校内校企实训基地利用率。

推进长三角职教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职教资源协作,加强省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筹建G60职业教育联盟,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资源共享。认真做好援滇工作,开展“组团式”帮扶支教,支持XX职业院校与云南镇雄县职业高级中学等7所职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合作,推动精准“扶智”“扶技”。助力对口支援XX六安的学校规划、专业发展、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建设。推进合作院校教师来松培训、赴企业实践、学习交流等工作。

二、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动高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开展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学习型城区监测工作,提升市民终身学习能力,助力学习型城区建设。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型组织内涵,创新学习型组织形态,继续培育、遴选若干XX市优秀学习型组织。

推动“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继续探索“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模式,以校企互动、工学互促的方式提升在岗人员学历水平和职业能力。加强高校、技师学院与企业的专业共建,建设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职工教育培训示范性课程和特色培训项目,丰富职工教育资源。提升学习平台服务功能,丰富在岗人员开放学习资源,提升在岗人员综合素养。

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拓展学习型乡村建设,组织申报第六批学习型乡村建设试点村,参加第四批XX市学习型乡村遴选。依托市区二级信息化学习平台,推送优质课程资源,扩大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村民中的普及使用。开展环保、法治、民俗等素养培训和新时代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赋能社区教育优质发展。完成区级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创建,争创1-2所市级优质校,积极总结优质校创建经验,提升基层学校教育质量与服务水平。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面向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休闲文化教育、科学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依托街镇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打造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课堂。做好学分银行课程申报工作,鼓励市民积极开设个人学习账户。丰富区级社区教育资源库,开发一批区级微课、推荐用书与数字学习资源。深化社区教育资源联盟建设,继续实施牵头单位轮值制度,打造“交流、学习、合作”的平台,促进社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科创、人文、生态”为价值引领,做强做优“云间系列”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聚焦街镇发展特色,充分挖掘资源,持续培育街镇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深化老年教育内涵发展。持续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培育智慧助学团队,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帮助老年人走出数字学习困境。加强老年星级学习团队梯队培育,推进老年学习团队工作室建设。以“特色、优质学习点”建设为重点,深度推进“三类学习点”建设。继续开展老年远程教育,利用好市、区两级数字化资源,提升线上线下双通道工作效益。依托市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势,加快老年教育工作信息化进程。积极参与老年友好学校建设。

扩大终身教育资源供给。落实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在XX新城区域选址筹建XX区第二老年大学,优化老年教育资源布局。加大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设力度,完成智慧学习场景培育与认定工作,配套开发智慧学习场景课程资源,开展老年人智慧学习体验,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启动15分钟学习圈建设,配合区政府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工作部署,依托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等载体,新建和嵌入一批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基层学习点,织密社区学习网络。培育3-4个聚焦市民文化传承及科学创新的“社区学习坊”,深化区级学习坊建设,完善学习坊运行机制。整合优质教育和文化资源,新创建一批区级修身立德社区教育社会学习点和体验基地。

拓展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和体验基地资源。完善人文行走线路和修身立德学习点建设,新增“生态XX·人文行走”主题学习行走线路和若干体验基地(学习点)。壮大人文行走导学志愿者队伍,加大导学志愿者培训力度,丰富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推动人文行走项目、体验项目提质升级。

强化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发挥社区教育学科中心组、云间研学社骨干引领作用,促进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举办社区教育教学大赛,组织参加第六届XX社区教育教学评比等市级教学大赛。做好XX社区教育“名师名课”特色主题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培育终身教育名师。用好XX终身教育师资库和老年教育教务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兼职教师注册工作,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机制,探索师资共享机制。树立优秀典型,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选XX区终身教育优秀工作者。有序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规模,提升志愿助学服务水平,继续培育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遴选XX市社区教育最美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

加强终身教育研究与交流。继续做好社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课题、实验项目的探索、实践、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新发展。加强社区教育青年研究团队建设,办好《云间社区教育》杂志,提升XX社区教育研究水平。开展终身教育课程思政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路径,加强教育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丰富课程思政要素,彰显育人价值。做深做实“终身教育助力新城软实力提升的XX模式”研究项目,继续探索终身教育服务新城建设的工作路径。做好“XX-六安”终身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两区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合作交流。

营造全民学习良好氛围。在区推学委各成员单位共同协作下,开展“2023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参加XX市民诗歌节、XX老年教育艺术节、XX市民终身学习数字阅读、XX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做好“终身学习品牌”和“百姓学习之星”推介工作,展示、宣传和交流XX终身教育发展成果,传播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市民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治理体系,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稳步推进高中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根据市教委统一部署,稳步推进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利性转非营利性和非营利机构认定工作,督促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民非法人登记工作。引导其他高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主动转型。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街镇培训市场综合治理监管队伍作用。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的要求,实施“银行定期划扣”“一课一销”等预收费监管方式,将预收费资金监管纳入培训机构审批许可、日常监管、年检年审等全流程环节,有效防范预收费资金安全风险,切实维护学员、家长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一网通办”要求,依据《XX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立与管理实施办法》及分类设置标准等配套政策,认真做好培训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备案及联审联评工作。

扎实开展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工作。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规范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查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继续推进学科类培训机构综合监管试点,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营利性转非营利性工作成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基于营利性培训机构业务范围的规范整治,推进涉境外课程机构专项整治,加大“隐形变异”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查处力度,推进违法违规培训机构执法工作。


XX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抓好全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维护城市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应急管理部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更加注重滚动排查、系统治理,更加注重压实责任、完善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提升能力,深入践行XX应急职业精神,着力推进本市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一、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动安全关口前移

(一)加强分析研判,强化常态治理。充分发挥市安委会办公室、市灾防委办公室、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等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密切关注台风、雷暴、洪水、寒潮、雨雪冰冻等天气变化,完善常态化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灾害综合风险会商“1+3+N”机制,提高科学性、精准性,及时下发工作提示,抓好隐患排查工作落实。适时组织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社会面安全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协调做好两会及进博会等期间的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常抓严管机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工矿商贸等行业领域风险跟踪分析,深入剖析苗头性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探索建立灾害事故调查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责任体系,完善事故统计和调查工作衔接机制,每月组织分析研判,通报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定期开展案例警示。

(二)推进规划落地,促进长效治理。编制出台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城市安全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指南(试行),组织指导各区、各相关部门定期编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开展2023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XX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本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加快推进规划明确的各类事项落实。结合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等四部门《“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和本市《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强化应急资源统筹,制定本市应急物资保障预案。协调相关部门持续用力,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步骤推进老旧化工装置、燃气管道等更新,强化行业本质安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深化城镇燃气、经营性自建房、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风险等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防止各类风险相互影响、交织叠加。

(三)坚持安全发展,探索源头治理。制定全市各级防灾分区安全韧性建设指南,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出台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规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规程纳入地方标准重点培育项目,从建设、运营各环节源头把好安全关。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考核发证体系建设,出台本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和非高危行业安全培训考核导则,加大对安全生产培训事项的监管力度。加强新、改、扩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审批,督促落实安全前提。

二、紧盯风险隐患,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一)深化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开展冬春季节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回头看”,督促重大隐患和存量问题隐患整改,新增问题隐患及时动态清零。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报告、挂牌、督办、治理等工作机制,强化清单、上账、清零、销账闭环管理。对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不力、事故多发频发的地区,实施“开小灶”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紧盯事故多发行业领域和承发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厂房仓库等高发环节,滚动开展专项整治,协同推进道路交通“减量控大”、商渔共治、冬春消防安全等专项治理。出台本市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实施办法,开展2022年度市级调查事故的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评估。

(二)抓细危化领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重大危险源督导检查,推动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专家指导服务,开展化工企业检维修、“低老坏”、常压储罐、液化烃储罐区、化工医药等领域环节的专项整治,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四个清零”回头看,严格烟花爆竹经营安全风险防控。持续推动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信息系统(二期)建设,深化化工园区、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以及危险化学品双重预防数字化系统应用,建立企业大数据留痕库,夯实仓储信息化在行政许可和日常监管中的运用,推动“一企一品一码”“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的试点应用推广。扩展风险监测预警网络,由重大危险源向有实物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及加油站延伸。持续组织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化学品登记与鉴定制度,建设高标准数据库。

(三)抓实工贸行业集中整治。进一步巩固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百日清零行动成果”,组织开展本市工贸行业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以冶金、有色(深井铸造)、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等风险较高工贸行业领域为重点,全覆盖排查重点工贸企业风险隐患。加强重点企业基础信息报送工作,对钢铁、铝加工、高温熔融、危险化学品使用等工贸领域重点单位的基础台账信息,进行再收集、再核实、再统计,做到底数清晰、动态更新。优化在沪央企和市属国企等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强化过程指导服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出台评审指导手册,规范细化各阶段评审工作,引导企业自觉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工贸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和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程在研地方标准,以及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加强已出台地方标准运用督导检查。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行业集团考核信息管理系统、工贸行业双重预防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四)推动深层次矛盾问题攻坚整治。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和“业务相近”的原则,组织制定出台景区玻璃栈道类项目、海上风电、环保设施等新兴行业领域和高风险项目安全规范或规章。按照已明确的纳管清单,合力加强平台经济、乡村民宿、密室逃脱、私人影院、室内冰雪场所等新业态,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游乐设施、环保设施等重点设施,餐饮行业、电力行业、仓储物流、功能园区等重点场所、领域的安全监管。集约应急系统综合监管、专项监管、行业监管和综合执法四种监管力量齐聚的优势,联合开展执法检查、集中攻坚、专项治理、巡查督查等工作,下大力解决违法层层转租、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治理等顽瘴痼疾,提升督查督办硬核能力。

三、树牢大安全大应急理念,构建立体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筑牢清晰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督促提请各级党委政府细化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职责清单、年度工作清单,及时公布防汛行政责任人,落实森林防灭火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及本市“78条”具体举措落实情况专题检查。组织对负有安全监管职责和行业管理部门班子成员落实“三管三必须”情况进行专项巡查,持续完善“四类清单”,分门别类推动一批矛盾突出、风险隐患较大的新行业、新业态、新领域纳管职责清单。以“四不两直”方式,适时组织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联合专项抽查,开展“责任主体谈主体责任”六个一活动情况专项检查,选树一批典型企业案例。

(二)健全反应灵敏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转化,形成统一、规范、标准的普查调查数据成果集。总结推广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典型地区试点(XX)”经验,稳步推进《XX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2-2035年)》各项任务落实,指导各区编制本区规划或实施方案。印发《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站点建设指南》,组织编写评估导则,推进信息化前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灾害天气临灾前防范应对提示模块化运行,建立高效可靠的灾害信息沟通协同渠道。提升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指导推动浦东新区、黄浦区、XX区全面完成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各项目标任务。组织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并绘制四色等级安全风险分布图,及时动态更新,切实提高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等功能。

(三)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加强本市应急管理立法效果和需求评估,提升法治研究能力。推动《XX市安全生产条例》相关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制订和修订,出台《进一步健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责任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见》等。深化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要素,促进法律法规准确统一适用。制定本市应急管理执法监督规则,优化案卷评查、案例指导等举措。会同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行刑衔接遏制预防重大事故犯罪功能。协同开展《XX市实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若干规定》有效期届满评估,探索优化完善重伤事故调查处理机制。规范开展应急综合执法,编制2023年度执法计划,指导各区和街镇、园区同编制、同落实;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执法”,统一使用“XX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并实现执法数据的互联互通、对接交付。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精神,提升各类办事指南精准度和实用性,探索“好办”“快办”在应急管理行政审批更多领域适用,深化“全程网办”服务措施。提高全市应急管理系统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工作透明度。

(四)拓展数字赋能的“智慧应急”支撑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布局,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信息系统的一期项目验收及二期项目筹备。强化数字战场建设,进一步增强卫星网络应急通信、多终端融合基础通信、可视化数字场景应用等支撑能力。健全数据资源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进一步加强部-市-区数据资源汇聚和信息共享交互,制定应急管理数据管理办法,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五)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指导各区加强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推动市-区-街镇-居村-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灾害防治责任“五级清单”落地,推进基层应急物资标准化、规范化储备管理,组织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提升基层报灾能力。聚焦安全宣传“五进”,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月”等活动,拓展超大城市城市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普及渠道,提升应急管理宣传以及舆情应对能力,营造氛围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理顺信访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安全生产举报系统全面运用,完善重大风险隐患、违法行为、生产安全事故等举报核查工作规则,依法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协同举办生产事故调查优秀案例或典型事故减量防大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探索财政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多元保障体系和多层次分散机制,形成巨灾保险XX经验。

四、加强统筹协调,大力提高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修订《XX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加强与市委、市政府值班系统和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的对接,以及与110、119、12345等平台的信息共享,推进与市消防救援总队的联合通信保障,建立健全与市安委会相关成员单位、重点企业的信息通报协同机制,智能感知网上突发事件信息,提高安全生产、消防、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和响应能力,做到应知尽知、应知快知。完善应急通信网络体系,加强市、区两级救援指挥资源互联,构建纵向贯通、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音视频调度系统,提升可视化数字战场应用支撑。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和系统应用,更新完善《应急处置指导工作手册》《值班工作手册》,规范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优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流程,组织应急系统值班值守培训,探索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联合值守模式。规范市、区两级现场应急指挥部设置,明确现场指挥部架构、职能编组、指挥关系和工作制度等,完善应急指挥现场处置规程,做好应急突发事件全过程管理。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033104资料汇编: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9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