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汇编:2023年工作要点(10篇)
目录
1.某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2
2.2023年XX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14
3.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21
4.XX镇2023年林长制工作要点25
5.XX市2023年全市商务工作要点29
6.2023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36
7.XX市文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工作要点48
8.XX市政协2023年工作要点60
9.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68
10.XX市2023年民政工作要点79
某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XX“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的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对标创新行动,启动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全国首批50项营商环境试点改革举措和我省70项试点改革举措落地情况实施核查,针对性调整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开展全省年度营商环境评价。强化对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60亿元,推广“制惠贷”“园保贷”“天府科创贷”,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12月底前认定2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命名300个“天府微创园”,健全完善五级创业平台体系,扶持更多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制定XX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3年版),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和告知承诺制,完善全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XX站建设,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逐步取消增值税发票税控设备。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开展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专项行动,加快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服务体系。做实惠企政策专门窗口,推动惠企政策资金“一窗兑现”。开展12345政务服务热线助企纾困专项行动,推动各地组建助企服务提速处置工作小组,对涉企问题单独提取、快速反馈,建立政务热线助企服务联动督查机制,对企业诉求办理情况不定期开展抽查检查。〔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XX省税务局、人行成都分行、XX银保监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XX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加强对妨碍统一市场、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整治,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持续清理和废止含市场准入限制和阻碍参与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探索构建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适应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12月底前完成省级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加快省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推广应用,逐步实现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交易、支付全流程电子化。依托“12345”“12315”等平台渠道,及时处理回应涉公平竞争问题的投诉举报。〔司法厅、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6月底前编制各级行政机关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对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情况进行“回头看”,重点整治未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的情况。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集中治理,严厉打击虚报还款金额、将无分歧欠款做成有争议欠款、增设额外还款条件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未完成审计等方式变相拖欠的行为。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推动政府诚信履约。〔省法院、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司法厅、省市场监管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优化外资外贸服务。更好发挥外资工作专班机制作用,深入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优化省、市、县三级协调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困难诉求力度。开展外资企业营商环境评价,编制评价结果(中文+英文)专册。将办理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审核平均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持续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退税模式。制定出台航空、水运、铁路口岸外贸进出口货物标准作业程序参考和规范,持续提高通关效率。〔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省经济合作局、成都海关、XX省税务局、省贸促会、省政府口岸物流办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
(五)拓展“一网通办”范围。根据企业群众办事需求,12月底前实现100个事项“秒批秒办”、100个事项“一证一照办”、50个事项“零材料办”、50个事项“省内通办”。升级优化“天府通办”手机移动端,上线100个县级分站点,推出100个高频应用“掌上办”。在省政府门户网站统筹建好“一网通办”“一网监管”“一网公开”“一网协同”专区。创建一批“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县,促进全省县域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推出“一件事”,对已实现的“一件事”常态化开展自查自纠、交叉核验,12月底前实现办理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供给精准匹配。完善12345政务服务热线管理和服务标准,加强与110、119、122等紧急热线的协同联动。建立健全事项落地常态化核查机制,及时查找解决实际办事过程中的“中梗阻”问题。〔省大数据中心、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政务数据支撑保障能力。开展政务数据共享三年行动,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完成数据共享门户和数据目录、治理、开放、供需、分析等子系统核心功能建设,更新发布省级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2023年版)。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材料等应用,6月底前实现电子材料智能匹配办事申请材料;12月底前实现省内自建系统签发的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和“免提交”,政府侧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等全面加盖电子印章。在投资、科技、交通运输等20个行业领域,出台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方案或政策措施。12月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证明超市”,梳理发布高频电子证明清单。全面推广应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数字审图、多测合一、联合验收、中介超市和水电气报装等辅线模块。探索打造“免申即享”服务,实现惠企利民政策智能匹配、快速兑现。通过XX政务服务网和“天府通办”移动端,建立“一网通办”企业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机制。〔省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政务服务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兼顾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办事需求,出台省市县乡村五级综合性政务服务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深化综合窗口改革,修订完善运行制度,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优化窗口设置,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综合受理系统实现业务办理的高效协同。开展百个省级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和园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探索“人工智能(AI)+政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企业群众线上线下办事全过程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等功能。依托各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健全常态化投诉反映机制,及时解决线上线下办事标准不同、企业群众不能自主选择办事渠道以及未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度等问题。〔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八)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清单化管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事项“一单一图一表”实施审批,积极探索进一步减少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的创新举措。动态调整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规范许可办事指南,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同步更新,线上线下审批一个标准、一套材料、一体化办理。清理无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将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纳入中介服务“网上超市”统一管理、提供服务。出台中介服务“网上超市”管理办法,完善“网上超市”相关功能。〔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编办、司法厅、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等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一机制一流程一系统”,强化分级协调、优化并联办理,落实好重要项目用地、规划、环境评价、施工许可、水土保持等方面审批改革举措,推动竣工项目投产达效、在建项目快建多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储备项目接续早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行“区域评估”“多规合一”“多测合一”。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优化数据共享方式,强化数据共享质量,进一步推动“证照分离”改革数据精准推送和反馈。〔省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水利厅、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推进其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推广运用行政许可事项“一单一图一表”改革经验,有序推进其他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备案及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和依申请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全面标准化,梳理再造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程序、适用范围、有效期限、办理时限、监管主体、监管措施等要素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编办、司法厅、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效能
(十一)健全新型监管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已建的监管类综合平台全面接入“互联网+监管”系统,新建系统按照统一标准与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做好互联互通。推动出台XX省社会信用条例,开展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开展市场监管领域信用提升行动,助力市场主体转型发展。在工程建设、消防安全、统计、金融、税费管理、进出口、生态环境、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医药招标采购、知识产权等领域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危险化学品、燃气、特种设备、建筑工程质量、非法金融活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及新兴领域中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构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模型,提高综合研判和协同处置能力,及早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在成品油流通、自建房安全、单用途预付卡等领域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探索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探索实施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一类事项制定一册合规经营指南,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合规经营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规范执法监管行为。开展地方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行政处罚内容专项清理,推动修订《XX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规定》,全面推行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分类检查事项目录,不予、免予、减轻、从轻、从重处罚清单)。制定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责指导清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流程、行政执法监督文书格式文本,编制发布行政执法流程、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案件编号、行政执法用语、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裁决程序等地方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禁动用执法力量干预经济纠纷,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问题整改。〔司法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管。重点查处行业协会商会利用行政委托事项违规收费、利用行业特殊地位强制收费等行为。严厉查处水电气领域乱收费,着重加强售电环节价格监管。持续推动全省医疗“三监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监管)工作,开展问题核查和责任追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行生态环保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等行为,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中心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
(十五)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按照国家“跨省通办”安排部署,完善“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聚焦新生儿出生、员工录用、灵活就业、职工退休、就医、婚育等高频应用场景,推动一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免证办”事项实现“川渝通办”。有序推进高频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和跨区域应用。聚焦社会保险、医疗、文化旅游、税务等民生重点领域,启动一批数字化示范性场景应用试点。建立线上服务专区,推动川渝两地惠企政策“一站汇聚、精准推送”。推动川渝基本养老保险全险种关系转移网上办理,转移资金定期结算,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在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和万达开、遂潼、泸永江等毗邻地区以及高竹新区等地拓展“川渝通办”事项,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审批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对外合作等领域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共享。〔省政府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协同推进市场准入一体化。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服务机制。在川渝两省市探索市场主体跨区域迁移“无障碍一次办”。统一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实名身份信息采集和认证,推动实现认证数据共享互认。深化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川渝开放合作区”虚拟地址注册登记,对住所(经营场所)采用“川渝开放合作区+实际生产经营地址”的方式予以登记,助推企业在川渝两地一处设立、财税共享。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合作,扩大数字证书互认范围,推动实现重大公共资源项目信息互挂、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以及评标专家资源共享。〔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协同推进综合监管一体化。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实施川渝跨区域综合监管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源头追溯、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执法联动、执法互认等机制,畅通川渝地区违法线索移送渠道。推动信用体系协同发展,共同开发信用应用场景,实现守信激励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共享互认。出台川渝两地12345政务服务热线区域标准,推动线索互联互通。开展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区域性地方标准联合调研,推动监管政策相对统一。〔省发展改革委、司法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中心等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省政府办公厅要将工作要点确定的改革任务作为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督促作用,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压紧压实责任,狠抓推动落实,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地各部门(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年底前书面报省政府办公厅。
2023年XX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推动《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XX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的执行落实。坚持贯彻“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围绕推进群众体育基础设施补短板、赛事活动全域化、健身组织全覆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重点项目发展“5大工程”,全省上下“一盘棋”,联动协同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群众体育专项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和作用。围绕“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目标,召开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会同各相关部门凝聚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见效。
(二)健全“1+2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专项工作机制。夯实省群众体育专项重点工作专班,推动各地建立专项推进、专人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紧密协同的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态势,有序完成“十四五”时期群众体育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三)落实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健全完善全民健身重点工作“项目制+清单制+督考制”工作机制,通过“月调度、查佐证、看现场”等方式,重点对各地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开放、重大赛事活动开展等进行调度和督导,推动全民健身各项重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
(四)全面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绩效评价。重点对202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地方建设的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引导各地高效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对各市(州)项目资金测算分配的重要依据,针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地区,将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重点督导整改落实。
(五)重点推进乡镇(街道)级健身场地设施补齐短板。按照“十四五”时期实现乡镇(街道)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目标,进一步摸清各地乡镇(街道)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情况,采取“市(州)自建为主、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建设示范项目为辅”的方式,引领各地加快推进乡镇级场地设施补短板。
(六)建立完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省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指导各地将场地设施建设项目、体育公园建设、场馆开放、赛事活动等重点工作项目在平台填报完善,并作为相关项目资金测算分配的主要依据,实现全民健身工作数据可共享、实时可调度。
(七)有序推进村级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充分发挥省级补助资金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加大地方投入力度,结合工作实际有力有序推进村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维护更新、提档升级。
三、大力推动构建四级体育公园建设体系
(八)加快推进体育公园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工作督导力度,推动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42个。其中,符合国家标准12个、省级标准30个。
(九)加强项目督导检查,建立通报机制。建立每半年通报体育公园建设情况的督导通报机制,将各地推进体育公园工作情况纳入其他资金项目申报的基本依据。
(十)召开全省体育公园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和推广各地典型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逐步提升全省体育公园建设水平。
四、扎实推进体育民生实事工作
(十一)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开放服务。压紧压实各地工作责任,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严格执行《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等相关规定,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全年度向群众做好开放服务。
(十二)强化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工作督导。对纳入中央和省级资金补助范围的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按照省政府督查室推进全省“30件民生实事”工作要求,采取“市(州)自评、实地评价、调研督导”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对开放服务存在问题的场馆及时进行通报、约谈整改。
(十三)提升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服务水平。按照体育总局关于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督促各地加快推进场馆信息化改造建设,持续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质量和智慧化水平。
五、深入推进赛事活动全域化
(十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6个运动会:举办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第二届智力运动会、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社区运动会,并指导各地开展预选赛,鼓励基层举办社区运动会;第五届川籍农民工运动会,传递党和政府对川籍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爱;第二届体育公园运动会,引导群众享受全民健身新载体;第三届“云健身”运动会,丰富新春佳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举办8大类赛事活动:举办第一届全民健身绿道系列赛事活动(省级主赛场和分赛场),引导群众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生活理念。第五届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动,助推体育+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活动,推动5级联动办赛助力乡村振兴。统筹好“全民健身日”“迎新登高”、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等主题赛事活动全省联动。做好全运会优势项目的全民健身挑战赛。联合重庆市体育局举办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助力两地群众体育融合发展。联合省总工会、人社厅举办XX省体育行业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协同民政厅举办XX省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十五)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以省级示范赛事活动为引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联动办赛,把赛事活动办到群众身边。鼓励支持各地各行业、城乡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间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参赛需要。逐步构建五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逐步培育一批具有亲民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六、着力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
(十六)实施“百万群众体育引领员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依托“引体向上”APP和微信小程序,招募培训25万名群众体育引领员,引领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
(十七)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万名以上,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和技能培训,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力,进一步发挥示范指导作用,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十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基层组建发展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支持各类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在乡镇(街道)、城市社区等广泛组织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基层体育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
七、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与技能
(十九)实施“上门送健身服务”。向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等送科学健身知识讲座、送八段锦等优秀健身气功功法、送科学健身知识手册等健身服务,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
(二十)开展科学健身“云指导”。制作省级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信息100期,在微信公众号、天府通办等平台发布,带动市(州)、县(市、区)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推广普及。发布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南。
(二十一)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及推进“体医(卫)融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开展国民体质日常监测服务。组织各市(州)、县(市、区)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和达标赛。与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体医融合技术骨干培训班,通过培训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增强医生的运动健身知识储备,积极推动慢性病早期管理与运动干预相结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八、统筹群众体育发展与安全
(二十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全民健身发展与安全。严格落实《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落实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落实“四方案一评估一机制”制度,即:赛事组织方案、安全风险防控方案、应急处置方案、医疗保障与应急救援方案,对赛事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熔断”机制。坚守公共体育场馆安全开放底线,通过抽查、自查、督办等形式,对公共场馆建筑、消防、设施等方面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排查整治,及时督办整改落实,确保公共体育场馆安全开放。
2023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
2023年,我局安全生产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安委会的部署要求,巩固“一年小灶”“三年大灶”成果,坚持不懈落实十五条硬措施,紧扣“1+5+X”标准体系建设要求,聚焦行业重点领域,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强基固本、落实责任,确保系统内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城管力量。
一、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将党的XX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宣传工作重点,纳入单位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学习,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报告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部署,结合实际研究落实举措。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宿迁市市级有关部门及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宿编﹝2020﹞60号),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指导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总责;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动报告安全生产风险制度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激励措施,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完善督导和责任追究机制。聚焦“三个责任”落实,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导,适时对检查督导发现的问题隐患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将安全生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强化过程考核、动态考核和结果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可能导致事故的不负责行为,及时启动事前问责程序。
严格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科学制定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三、聚焦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户外广告安全管理:要夯实处室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人员聚集场所大型商业性活动报批制度,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全面排查辖区内广告设施坠落伤人隐患,发现隐患立即组织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明确责任人和时限,限期完成整改;执行大型户外广告审批管理,对店招店牌进行备案管理,严防随意设置户外广告设施造成安全事故。
公共自行车和道口遮阳棚管理:要夯实处室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组织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市区道口遮阳棚状态进行评估检测,及时消除坠落坍塌风险隐患;定期组织对市区公共自行车站点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站点设备的外接电用电安全隐患。
环境卫生管理:要夯实处室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相应资质人员,经常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素质;指导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达标,保证有害气体排放达标,严防风险大、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环境安全事故发生;督促企业开展安全隐患自查整改,定期对各项设施设备及作业车辆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整改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渣土运输管理:要夯实处室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渣土运输企业准入机制;定期对渣土清运车辆进行安全技术防护情况检查,专项治理渣土运输车辆违规挂靠问题;切实整改渣土消纳场堆体超高问题,完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并落实大气扬尘管控要求。
城管行政执法管理:要夯实单位处室监管责任。重点围绕城市老旧民房违建、经营用房违建、厂房违建、村镇违建、人流密集的公共建筑违建等,开展违法建设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清单、整治清单和整治台账,落实销号清零,严格查处沿街道路两侧消防通道占道经营、乱堆物品、乱停乱放等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
公共空间治理:要夯实处室监管责任。将安全生产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同部署同推动,重点对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安装、电梯阻车系统安装、管线整治、防盗窗网拆除、消防通道疏通等方面,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一网统管”:要夯实单位处室监管责任。统筹推进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检测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城市事件信息的收集研判,对管网漏损、窨井盖状态、防洪排涝等方面情况及时预警和管理。
四、持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县灾害天气除险队建设,提高救援力量的应急能力,加快装备配备进度,优化装备结构,实时更新完善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信息;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演练活动,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节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宣传报道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举措,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加强新《安全生产法》等普法宣传,宣传用电、用、用气、电动自行车等方面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