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819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资料汇编7篇

2024-02-07 23:31:54 584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汇编(7篇)

2023年全市统计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国家、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和我市实际,制定工作要点如下。

一、坚持党管统计,进一步增强统计工作责任感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确保新时代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始终把党建工作抓在经常。统筹抓好意识形态、支部建设、党内生活和党员管理。认真落实党组会“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干部培训等制度,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及时传达上级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年专题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2次,中心组学习不少于8次,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12次。做好党支部和群团换届工作,支持工青妇开展活动。按要求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组织党员民主评议。(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三)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以创建清廉机关为抓手,扎实开展廉政教育“十进十建”和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中纪委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确保“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不放松。全年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少于2次。严格履行党组主体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认真落实“两谈话两报告”“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三重一大”等制度。紧盯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风险防控、“人财物”关键岗位和节庆日重要时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深入开展“一案一教育”,推进以案促改。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配合派驻纪检组工作,支持机关纪委发挥监督执纪作用,促使党员干部明法纪、知敬畏、守底线。(责任领导:许红洲、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纪委,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立足主责主业,进一步增强统计服务主动性

(四)做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精心组织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领导重视。组建市“五经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内设工作组职责,编印普查资料,落实经费预算。提请市政府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部署普查工作,压实各方责任。开展督办检查,推动各县(市、区)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建立普查工作例会和通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组织实施普查试点,抓好设备采购、“两员”选聘、分类培训、底册编制等工作。高质量完成单位清查与普查现场登记准备。举办以“五经普”为主题的统计开放日和普查宣传月活动。组织普查登记首日活动。(责任领导:廉剑锋、蒋晓红,牵头科室:普查中心、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五)做好入库纳统工作。完善《襄阳市“四上”企业及投资单位入库工作指南》,严格执行进规入库审批标准,做好“四上”单位入(退)库工作。健全名录库动态维护机制,定期比对部门行政记录与名录库平台数据,及时更新名录库单位信息。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业务培训,增强企业依规纳统意识。加强“四下”单位抽样调查规范化建设。(责任领导:蒋晓红、邹业能,牵头科室:普查中心、监测一科、监测二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六)做好数据生产和核算工作。严格落实《襄阳市统计数据质量全程管控责任制(试行)》,做好各专业月度常规统计和年报统计工作。深化GDP统一核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县(市、区)、开发区核算质量。(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七)做好监测评价工作。围绕襄阳都市圈发展战略规划、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项目观摩、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等方面,深化部门合作,开展监测评价。高质量完成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法治建设满意度调查及其他部门委托的调查,全面真实客观反映社会治理成效。(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数调中心,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八)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开展“统计分析能力提升年”活动。紧盯市十四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月(季)度主要预期目标监测和数据背后原因分析,形成高质量统计报告,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全年完成统计资料40篇以上,政务信息被市“两办”采用12篇以上,统计信息被省局内网采用450篇以上。(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办公室,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九)做好数据发布解读。组织编印《统计资料》《统计月报》《领导干部手册》《襄阳统计年鉴》等统计产品,及时发布《统计公报》。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统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媒体发布、解读统计数据。(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做好统计改革工作。按照省局工作部署,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工作;有序推动百货零售业和超级市场零售业法人企业附属产业活动单位视同法人统计工作。(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三、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形成“大统计”合力

(十一)着力改善基层统计环境。认真贯彻国家局、省局关于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相关要求,完善全市统计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基层统计机构,配齐配强统计人员,确保基层统计力量与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探索乡镇(街道)统计工作新模式,推动村(社区)统计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有机融合。完善各级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加大县乡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指导基层统计机构开展统计工作。(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二)着力提升企业统计水平。认真落实《“四上”企业统计人员管理办法》,督促企业优化配置统计人员,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推进企业电子台账建设,客观真实填报数据。开展“四上”企业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对新进规企业和新上岗统计人员培训,提升培训实效。(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执法支队、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三)着力推进部门协同。完善部门统计沟通协调机制和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动部门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综合核算科,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十四)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全面提升统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全市统计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做好“五经普”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工作。(责任领导:廉剑锋,牵头科室:数调中心,配合科室:办公室)

四、坚持依法统计,进一步增强统计数据权威性

(十五)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学习全覆盖,做好迎接省级统计督察准备。巩固统计“三进三讲”活动成果,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进基层、进部门、进企业活动,严格落实“统计法进党校”年度任务。组织参加全市学法用法考试。围绕《统计法》颁布40周年纪念活动、“五经普”,制定实施《市统计局2023年普法学法计划》。做好“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统计开放日的统计法治宣传工作。(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单位:执法支队,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六)依法实施执法检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参加全省统计执法证资格培训和考试,提升统计执法水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制度。严肃开展统计造假屡禁难绝问题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依规办理上级转交和本级统计违法问题线索,做好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的提出和移送工作。按要求开展“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抽查,全市抽查单位数量不少于“四上”单位数的1%。做好统计严重失信企业认定和信用信息公示、修复等工作。(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单位:执法支队,配合科室:各专业科室)

五、坚持从严治统,进一步增强统计系统战斗力

(十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新时代好干部“五条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统计干部队伍。着眼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抓好统计干部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工作。加强干部选任、考核和表彰工作,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争先创优氛围。(责任领导:游素斌,牵头科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八)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指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持续查纠“四风”问题的新表现。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实干年”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班子成员联系县(市、区)统计工作制度,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形势调研。发挥督查督办作用,对党组会议定事项和上级来文批办情况定期跟进、逐项销号,提高工作执行力。(责任领导:游素斌、廉剑锋,牵头科室:办公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十九)加强机关规范运行。完善《市统计局工作制度》,推进机关规范化管理。统筹做好国家安全、平安建设、文明创建、优化营商环境、政务公开、爱国卫生、档案、保密、信访和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强化财务管理和制度执行,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保障重点工作经费需求。(责任领导:游素斌、廉剑锋,牵头科室:办公室、人事科,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二十)加强为民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活动,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振兴联系点、党建联系点、平安建设联系点、“双千”工作联系点和“三无小区”联系点包保工作,帮助基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开展党员“双报到”工作,发挥志愿者积极性,为社区疫情防控、创文创卫、平安建设等工作贡献统计力量。(责任领导:各分管领导,牵头科室:人事科、机关党办、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配合科室:局机关、监测分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2023年全市医疗保障工作要点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医保系统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化“一改两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水平。

二、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能力

1.开展全民参保攻坚行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非义务教育段学生儿童等重点人群,推进参保精准扩面,巩固提升参保覆盖率,全年参保率不低于96%。适应人口流动和就业转换需要,落实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2.落实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积极落实省级统筹各项工作任务。执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支付政策。跟进落实省局基本医保门诊慢特病及普通门诊政策措施。

3.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完善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等政策内容。规范落实医疗救助待遇,加强制度运行绩效评价,实现救助对象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4.深化待遇保障制度改革。巩固基本医保“同病同保障”试点成果。探索开展“市内医保报销无异地”,实现参保人员在市内无差别享受门诊报销待遇、县区医保经办机构无差别受理手工报销。在省局指导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谯城区持续开展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试点。

5.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进全省统一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亳州落地,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费用的承接保障,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6.医保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医保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医保民生实事,强化农村群众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100%参保并实现动态全覆盖。开发“重点人群监测管理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三、持续保持基金监管高压态势

1.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按照省局要求,开展基金监管安全规范年专项行动,聚焦检查检验、精神疾病、康复理疗、新冠疫情“乙类乙管”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组织县际交叉互查,实现全市所有定点医药机构、经办机构检查全覆盖,抓好问题整改,提高两定机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医保经办服务管理。提升医保法治化水平,开展全市医保行政执法案件评比,全市行政处罚数量占处理定点医药机构数比例达省定要求。

2.强化基金监管手段。开展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加强基金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教育。持续深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和比对分析,强化案情通报,推进联合执法,完善一案多查、一案多处工作机制。规范举报线索办理流程,畅通举报渠道,兑现举报奖励措施。落实省局医疗保障信用监管实施细则,继续推进“监管帮扶+诚信激励”,开展“医保诚信医院”评比,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

3.发挥智能监管作用。完成省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定点医疗机构接口改造全覆盖任务。切实强化三县一区智能监控分中心建设,实现省局与我市智能监管系统“两路并行”,把通过省智能监管系统追回医保基金的比重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4.加强异地就医监管。落实就医地医保部门监管责任,将异地就医费用一并核查、统一处理。加强市外异地就医监管,签订异地协查协议,各地要开展5万元以上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联审互查专项活动。

四、切实提高医药服务质量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国家DIP功能模块落地应用,基本做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年内实现实际付费。加强DIP付费后各环节运行监测,动态调整层级系数、病种分值等事项。推进全市基本医保康复类疾病患者住院按床日付费试点。探索普通门诊按人头总额预算支付方式改革。协同推进其他支付方式改革。

2.加强医药服务管理。做好国家新版药品目录落地使用工作,完善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开展动态监测。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及时跟进调整。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及价格确定工作。开展医药服务价格执行情况调研。按照国家、省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新要求,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治疗费用医疗保障和疫苗接种费用保障工作。

3.推进药耗集采落地惠民。严格落实国家、省药品耗材集采要求,圆满完成集采任务。开发全市“集采产品智能监测系统”,加强过程监督,严把采购和配送环节,坚决杜绝虚采、虚点、虚送等违规行为。规范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继续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代理、统一报量、统一审核、统一论证、统一招标),10月底前完成全年医疗设备采购任务。按月统计监测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及配送情况,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网外私采专项检查,规范药品采购行为。

4.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梳理全市新增院内制剂、中药饮片使用情况,争取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指导并协助全市中药企业将新生产的中成药、中药颗粒申请国家医保编码。在DIP支付方式改革框架下,对中医药予以付费倾斜,助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

五、有效推进医保精细化管理

1.加强基金绩效管理。加强常态化医保基金绩效管理,季度编报全市医保基金运行分析报告,半年召开基金运行分析会,强化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严格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专款专用、避免浪费,提高使用效率。按规定拨付县区医保基金,督促医共体及时下拨成员单位。做实全年医保专项审计及问题整改。

2.提升经办服务规范化水平。严格医保协议管理,依据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范本,做好协议修订工作。年内严格落实定点医药机构协议“云签约”、“云管理”。持续强化全市医保系统行风建设,每季度开展业务培训、每半年组织业务擂台赛,提升医保服务能力。拓展医保公共服务平台、医保服务APP等渠道应用,进一步推进“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刷脸办”,做实“好差评”系统及OCR智能录入系统应用,提高经办信息化水平。开展示范点创建,每个县区至少创建成1个省级示范点。大力推动“春暖行动”等医保服务下沉,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保经办队伍建设,继续打造15分钟服务圈,擦亮医保服务品牌。持续规范经办大厅建设与服务,强化经办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规范统一“意外伤害”调查管理模式,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3.优化异地就医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待遇政策和业务经办规程,各县区城乡居民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亳州市异地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根据国家、省局统一安排,扩大门诊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巩固职工基本医保门诊个人账户跨省直接结算。

4.改进慢特病服务模式。依托医保信息平台和慢特病管理系统,化被动为主动,探索重点人群、重点慢特病“免申即享”。提升多病种慢特病患者保障待遇。推广职工慢特病线上认定模式,实现网上申请、“即申即办”。慢特病申请材料造假者,一经查实,立即终止待遇享受。

六、大力夯实医保基础工作

1.强化医保信息化支撑。落实医保目录更新和医保信息编码贯标实施,跟进15项医保信息业务编码的动态更新,及时组织开展贯彻执行和跟踪问效工作。深入经办一线调研医保信息平台使用情况,定期收集县区问题建议,研究解决措施。各县区要加大医保电子凭证推广使用力度,确保使用率不低于30%;不断优化移动支付应用,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移动支付率不低于30%。

2.推进法治机关建设。严格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做好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公平竞争等合法性审查备案工作。强化干部职工法治思维,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医保服务能力提升e站”推广应用,各单位参学率、合格率不低于85%和90%,提升医保从业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3.做好医保信访工作。完善“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坚持信访办理“六字”工作法,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完善信访登记台账,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结合,排查化解医保领域矛盾纠纷,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4.加强医保工作宣传。落实全省“健康生活医保相伴”主题宣讲,认真做好“医保暖心惠民”案例征集和材料上报。每季度开展进机关单位、进包保社区、进定点机构“三进”活动,广泛宣传医保最新政策。开展全市年度医保“十佳好信息”“十佳好新闻”评选活动,提升医保政策宣传品质。持续加强政务信息报送力度,提升采用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2023年XX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3553”工作布局,以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便捷化为方向,注重省市联动和整体协调,强化需求牵引和平台支撑,深化改革驱动和数据赋能,全方位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常态化提升机制,以政务服务环境整体性优化引领带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六最”目标迈进,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系统性重塑扎实推进,省政务服务中心实质性运行的牵引作用充分发挥,“清单之外无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全面实现。“一朵云”“一张网”“一道墙”建设全面展开,政务服务PC端、移动端、大厅端、自助端、客服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体五端”协同融合,系统联通和数据共享有效支撑业务流程重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治理“一网智管”、政务运行“一网协同”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数字政府安全风险基本实现可管可控,省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档。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提升顶层设计

出台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文件。印发实施《XX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一朵云”“一张网”“一道墙”等三个专项方案,同步建立任务清单,实行台账调度落实。制定省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协调。对标国家研究建立数字政府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推动适时出台《XX省数据条例》。衔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XX省数据条例》,积极对接争取尽早出台。

完善“一局一中心一集团”协同联动机制。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和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构建省级项目统一技术服务和集约统建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

(二)规范事项清单管理

统一事项清单管理。梳理公共服务事项和行政备案事项,健全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审核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投资审批管理事项清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清单等各类事项清单同步衔接、联动管理。

规范清单实施要素。编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更新调整办事指南,推动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全省统一要素、同源发布、同质服务。

推进审批监管协同。完善监管事项目录清单,逐项明确行政许可等事项对应的监管事项,统一纳入省“互联网+监管”平台管理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审管协同机制,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三)再造审批业务流程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制定实施XX省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施方案,推行并联审批、联合评审(勘验、验收)等联办机制,省级统筹完成首批30项以上国定和省定改革事项,发布实施第二批省定改革事项,覆盖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

深化“跨省通办”。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受理系统,推动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全豫通办”)受理窗口全覆盖,优化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线上审核、视频会商等协同机制,新增实现50项“跨省通办”事项、200项“全豫通办”事项。

清理规范特殊环节。编制发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和特殊环节清单,全面取消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和现场勘验、技术性服务、专家评审等特殊环节,探索特殊环节限时办结机制。

深化“全程网办”。加大政务服务办事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度,推动数据共享、证照互认,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和全环节覆盖度,实现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

(四)优化线下政务服务

深化“大厅之外无审批”。做好审批服务部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后半篇文章,区分政务服务事项合规审查和业务技术审核等环节,进一步优化集中办理流程和部门内部审批流程。推动各级审批服务人员、事项、环节、系统、窗口实质性“应进必进”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各级部门单设的大厅整合并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本级政府确定不整合的作为分中心由本级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

推进线下服务场所标准化。强化市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评价标准,探索开展示范服务中心评定。全面设置综合咨询窗口、综合办事窗口,实现“一窗受理、综合服务”。

规范预约服务。推行全省线下办事统一预约,制定全省预约系统建设指导规范,督促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预约服务,预约服务由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统一实施,不得强制要求申请人先到线上预约或在线提交申请材料。

打造15分钟办事圈。推动个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集成式自助终端向村(社区)和商业服务网点延伸,实现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

(五)全面推进系统联通

深化“一网通办”。完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豫事办”(二期)项目主体功能建设,支撑政务服务“一体五端”协同融合,推进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市级统一受理系统与省统一受理系统真联真通,基本完成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办理的省级事项全部接入省统一受理系统,启动省建审批业务系统办理的市县级事项以接口方式实质性接入省统一受理系统,全面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

拓展“一网智管”。制定出台“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完成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优化“互联网+监管”模式,强化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智能化风险预警功能,全面联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及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助推联合监管、审管联动、风险预警、非现场监管、“码上监管”落地实施,提升监管精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一网协同”。建成省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及移动端,打造政务运行“一网协同”综合性办公枢纽,推进与省市两级已建办公系统的互联互通、平稳运行,探索机关内部服务“一件事”网上集成化办理。持续优化“豫正通”平台功能,集成联通政务服务、经济运行、企业服务、生态环保、应急指挥、社会治理等系统,推动更多高质量数据实时汇聚,更好发挥辅助精准研判、科学决策和调度指挥的作用。

(六)深化数据共享赋能

推进“一网享数”。制定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任务书,完成省大数据中心平台主体功能建设,完善各类综合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加强数据属地回流应用。制定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编制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指南。按业务条线开展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数据普查工作,扩大数据共享开放范围。制定政务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探索开展政务数据授权运营和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

推行“免申即享”。整合相关平台功能和数据,统筹搭建省涉企政策统一发布和精准服务平台,支撑清单梳理发布、企业信息归集、政策智能匹配,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其移动端“豫事办”,以高龄补贴等为试点,推进养老、助医、惠农、助残等惠民政策“免申即享”。

推进“一网通贷”。完成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二期)项目建设,配合省金融主管部门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完善融资服务“一网通贷”体系,强化涉企数据归集治理,对企业精准“画像”,推动金融服务政策“免申即享”。引导金融机构利用涉企数据研发信用类金融产品,累计上线信用类贷款产品200款以上,依托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持续开展线上常态化银企对接,全年通过平台发放新增贷款突破500亿元。

推行“免证可办”。推进电子证照“应制尽制”、互通互认,新增50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并在行政执法和社会生活场景中广泛应用。

(七)强化服务监督评价

提升热线服务能力。统一规范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机制,推动12345热线与110平台高效对接联动,建立健全热线服务效能考评机制,推进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

更好发挥“好差评”作用。推动各级业务系统、事项、窗口“好差评”全覆盖落实落细,强化跟踪监督,确保实名差评100%按期整改,推进评价结果在服务效能提升、能力作风建设、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的运用。

深化“有诉即办”。充分发挥“有诉即办”受理窗口功能和作用,完善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优化接诉办理,确保接诉响应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开展诉求集中、高频、共性问题专项治理,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化。

(八)夯实共性基础支撑

深化“一朵云”建设。整合优化省级政务云平台并完善运营服务模式,建设“一朵云”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省级政务云统筹调度和统一纳管,开展市级政务云整合试点,实现80%以上政务信息系统云上部署“应上尽上”。

推进“一张网”通达。出台《XX省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扩容升级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省乡(镇)及以上部门全覆盖,开展市县两级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启动建设电子政务视频网,打造以电子政务外网数据线路和视频线路互为备份的“一网两线”架构,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和应用效能。

加快“XX链”建设。印发实施《“XX链”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完成省级和XX、开封、平顶山等试点市级区块链公共基础平台开发部署,基本形成省市两级云链融合网络和数据共享链架构,推动电子证照、不动产登记、农产品溯源等典型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信息系统统筹。建设省政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统一身份认证、“四电”(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材料)、电子档案、地理信息等重点共性应用系统共建共享共用。

(九)筑牢安全防护屏障

构建一体化联防联控体系。省市联动组建专业安全运营团队,积极探索一体化安全防护运营机制。推行省市县三级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密码管理等定期会商机制。定期组织风险分析研判,推动安全态势信息、风险预警协同处置调度,实现风险统一管控。强化各级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机构数字政府安全责任落实,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安全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完善落实安全制度规范。编制《XX省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运维指南》《XX省政务数据安全防护指南》。落实《XX省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试行)》,将安全防护建设作为政务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设计方案、交付验收审查的必备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批复立项、启动开发或上线运行。全面开展政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定级和测评工作。结合数字政府效能评估,探索建立全省数字政府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突出重点风险监测防控。常态化开展安全体检和渗透测试,全面摸排云、网、数、用、端等安全状况,建立安全风险台账,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加快修复安全漏洞。严格管控开发、测试、运维、数据管理等特殊权限人员,结合技术手段,推行严格审批、实时监测预警、全域风险感知、全过程审计的特殊权限账号闭环管理。严格管控数据访问行为,及时阻断高危操作,防止数据失密泄密。做好全国“两会”等重点时期安全专项保障。

加快建设安全支撑平台。省级统筹规划、省市分级建设一体化安全运营支撑平台,汇聚云、网、数、用、端安全监测数据,运用关联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处置,实现安全风险及早发现、安全威胁协同处置、安全事件闭环管理。

(十)强化党建引领保障

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精心谋划安排,周密组织实施,举办系列活动,有力有效推进,动员指导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确保党的XX大决策部署在全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领域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安排,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

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加强政治机关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任务要求,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努力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鼓励各地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业务流程再造、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数据归集共享应用、应用场景创新等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加强总结宣传,挖掘特色亮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加强上下协同联动。做好数据信息机构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转变。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调研,建立完善重大改革、重大任务、重大课题等联合攻坚协同机制,凝聚增强全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合力。


XX省2023年政务管理服务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重点围绕打好“发展六仗”,着力开展“六大行动”,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质增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擦亮“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品牌,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现代化新XX提供强劲动力。

一、围绕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推进“湘易办”全面提标行动

(一)办好“湘易办”重点民生实事。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十大重点民生实事”的任务部署,以“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为枢纽,打造全省移动政务服务体系,确保企业群众通过“湘易办”共享全省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政务的一体化移动服务能力。年底前,确保“湘易办”上线服务事项10000项,其中“一网通办”事项达到5000项,集成可应用的电子证照种类超过200类,用户数突破3000万。(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均为责任单位,以下不再列出)

(二)创新“湘易办”建设运营机制。坚持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方向,创新运营模式,推进“湘易办”超级服务端迭代升级,建立完善运营体系,持续加大推广力度,拓展应用场景,着力打造全国移动政务服务新标杆。高质量提升公众版,市州、省直部门政务服务及高频应用通过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按规范全量接入“湘易办”,打通用户体系,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确保服务事项“走得通”“办得好”;升级扩容政务版,优化办文办会办事和即时通讯等基础功能,创新“湘智策”应用,加快推进市州、省直部门已建非涉密涉敏办公系统和高频办公应用规范接入。(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总结政务数据共享攻坚试点经验,形成制度性成果,有序复制推广。组织各地各部门将履职过程中产生、采集和管理的政务数据进行全量编目。按密级实行实时分类管理,推进建设省大数据总枢纽,加强政务数据有序汇聚、共享和回流,实现数据汇聚、存储、共享、利用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编制完善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印发《XX省政务数据目录编制指南(试行)》,加强政务数据综合治理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管理,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库,构建高水平数据服务体系。(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推出《年度常用电子证照制发汇聚清单》,加强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我省电子证照全国适用,方便省级电子证照跨省通用。提升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电子证照应用支撑能力,推进电子证照制发汇聚,推动已汇聚电子证照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实现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中场景化应用,便利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探索以“电子社保卡”“电子身份证”等常用电子证照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电子证照一体化、便利化应用。(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稳步推进省政务云按需扩容。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安全可控原则,探索政府采购服务等方式扩充省级政务云资源。建立省级政务云资源服务清单,实现云资源统一申请、统一开通、统一交付、统一服务。根据省政务云资源情况,有序推进省直单位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探索构建政务服务APP联盟。加强与XX、XX、XX等省市对接,探索构建政务服务APP联盟,让“湘易办”与“粤省事”“随申办”“赣服通”等政务服务APP深度互联、无感切换、一体使用。完善“湘易办”中“政务服务APP联盟”版块,从医保异地备案、社保互查、公积金跨省联办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机在手、一点登录、全国通办”。(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机关事务局、省医保局等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围绕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推进全生命周期“一网通办”攻坚行动

(七)进一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全生命周期事项落地。持续推进个人、企业、项目三个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落地。年底前实现办证、就业、婚姻、“身后”、企业用工、员工保障、政策兑现、融资服务、招投标、用地审批等10个主题式、套餐式场景“一网通办”。优化“一件事一次办”业务流程,推广应用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完善“一事一标准”。鼓励各地各部门拓展“一件事一次办”特色事项。(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政务局、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人民银行XX中心支行等单位按职责分别牵头负责)

(八)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能力。依托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全省线上线下统一受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与政务服务移动端、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窗口、自助服务终端的深度融合。推进省“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完善“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一件事一次办”专区,优化智能导办界面,强化智能搜索、智能分发、智能审批、智能推荐等业务功能。创新“扫码亮证”“一码通办”“无感通办”等应用场景。(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进一步提升“跨省通办”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完善“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业务规则,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和受理条件、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办结时限、办理结果等全国范围内对接统一。巩固泛珠三角区域、湘赣边区域“跨省通办”合作成果,推动与福建等15省自助机“跨省通办”取得成效。建设全省“跨省通办”系统,完善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跨省通办”专区,深化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建设,优化线下“跨省通办”服务。(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加强对《XX省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法》《XX省政务服务中心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完善“清廉大厅”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建设,建立综合窗口办事员职业晋升和技能等级薪酬制度,探索按照行政办事员(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等级认定、定岗晋级等工作。探索对窗口工作人员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组织开展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竞赛等活动。落实“湖湘院士卡”持卡人政务服务有关工作要求。(省政务局、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围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经济发展新动能,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

(十一)积极稳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印发实施《XX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先行先试,构建试点引路、全面突破、全省一盘棋的改革攻坚格局。推动数据要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加快形成“六个一批”阶段性改革成果,以点带面建设省域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省政务局、省发展改革委、长株潭三市人民政府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构建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主体管理、数据管理、设施管理、市场管理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和完善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要素库平台运行管理、数据要素交易规则等制度,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开展数据要素领域标准化专项研究,探索制订数据产品、数据流通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推进形成XX省地方标准。推进数据立法工作,开展数据基础制度立法调研,做好专家论证,完善立法草案,推动《XX省数据条例》出台,为推进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省政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健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务数据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健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省委网信办、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快构建数字XX有限公司等平台支撑体系。加快推动组建数字XX有限公司,以大数据运营为核心主业,探索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服务链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探索设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院XX分院,推进建立数据创新中心,重点承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总体设计、课题研究、行业咨询和人才培育等,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XX智慧”。(省政务局、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围绕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推进政务营商环境提优行动

(十五)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瞄准国家标准、市场需求,体现时代特征、XX特色,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对“走解优”行动和营商环境“十个坚决”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看责任是否到位、问题是否解决、流程是否优化、长效机制是否建立,会同有关部门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办好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简报和专报,全面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着力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省政务局、省优化办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强“红黄牌”和“好差评”制度建设。推动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向基层延伸,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推行“红黄牌”联动处置机制,开展个案追查与整改机制创新,对发牌量大和严重超时的“红牌”办件做到“每件必查、超时必究、出错必改”。完善“好差评”制度,提高“好差评”层级、事项、对象覆盖率和主动评价率。开展一揽子处置政务服务“差评”机制创新,将“好差评”工作与政务大厅投诉处理机制、“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等有机融合,建立上下联动、分级处置、强化整改、追责问责的新型监管机制。(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加强企业群众诉求办理效能监管。深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呼即应”改革和“政企通”专席建设,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巩固深化热线归并成果,推进“接诉即办”“即问即答”,完善“一站式服务”。统筹并强化“省长信箱”、中国政府网、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人民网等网上群众诉求办理效能监管,推进省级各平台数据传输互联互通、一体化办理,畅通“省长信箱”纵向到市州的直接分办转办渠道,提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加强监管事项清单数字化管理,强化风险研判与预警监测。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各行业专业监管系统互联互通,加强各领域监管数据的归集治理、共享分析和有效应用。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完善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等新型监管手段,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省政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继续开展“政务公开主题日”活动,按规定组织开展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活动,打造XX政务公开品牌。依托省统一互动交流平台,探索在PC端和“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实现依申请公开件的申请、流转和办理。制定出台《政务公开工作规范》XX省地方标准,提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省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提升网上政府“政能量”。强化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功能和内容建设,并有序向“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延伸发布。深化集约化成果应用,积极开展政府网站服务场景创新。持续打造有影响力的政务新媒体,搭建整体联动、同频共振的立体政务信息传播体系。年底前,全面完成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围绕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开展“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深化行动

(二十一)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强化全省“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制定年度改革重点任务,加强月调度、季通报、年督查,形成“落实闭环”。接续创新开展“放管服”改革“揭榜竞优”,发布改革“榜单”,用好调度系统,完善“揭榜竞优”督导、评价、推广、应用机制,推介优秀改革案例,激发改革动能,提升改革实效。(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审批制度创新。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用好用活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分阶段施工许可、联合验收等政策工具箱,持续在园区开展“多设合一、多审合一、技审分离”改革试点;深化园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政务服务远程协助改革,探索“政务直播”“远程导办”服务;推进智能政务服务改革,探索打造元宇宙政务大厅,建立虚拟“云窗口”,试点推行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服务;深化基层政务服务改革,探索基层“政务服务管家”模式,加快推进村级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深入开展“湘伴走流程”,为基层企业群众提供兜底、便捷服务。(省司法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规范告知承诺制改革,推广“标准先行、信用兜底”,深入推行涉企经营许可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告知承诺制事项线上可办、便捷好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信用中国(XX)”、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建立告知承诺制在线核查支撑体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互联网+监管”、智慧监管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省政务局、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围绕园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开展放权赋能精准化精细化行动

(二十四)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实施精准定向、协同联动的放权赋权,加大向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园区、长株潭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的放权力度。6月份前,赋予中国(XX)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贯彻实施强省会战略,持续向XX市放权赋能。推进各级各部门在下放审批监管事项时同步加大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力度。加强下放、新增政务服务事项的业务培训,确保接得住、用得上、管得好。(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建立“能放能收”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等下放事项承接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推动解决基层放权赋能空放、虚放等问题,研究建立“能放能收”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行业管理向基层延伸。推进园区赋权,持续推动园区“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措施落实,确保取得改革实效,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省政务局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三化”提升。按照国家部署,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措施,全覆盖编制行政许可实施规范。梳理行政备案事项清单,升级完善和统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政府权责清单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加强网上中介超市运营管理。完善中介超市运行管理细则,调整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推进已建网上中介超市的市州直接使用全省统一的中介超市,建立完善抽查、通报和考核机制。适时推进中介超市进驻“湘易办”,打造“掌上中介超市”。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中介服务的监管,加快实现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与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公共信用信息等信息平台的对接互认,推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在网上中介超市发布中介服务采购项目,强化监督考核。(省政务局、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牵头,省直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3年财政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落实XX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坚定不移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绩效,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云溪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石化产业基地,为全省打造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提供财政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23年,持续提升我区经济发展含金量,全口径税收(财政口径)达到128000万元,增速11.12%;地方收入达到51966万元、增速8.00%(其中:地方税收44006万元,增速9.58%);税收过500万元骨干税源企业培育有新突破,达到44户;绿色化工高新区进一步扩园,为大项目落地及其下游产业入驻提供平台保障。

三、工作重点

(一)聚焦财源建设,做大收入文章

打好涵养税源“主动仗”。建立区级骨干税源企业项目库,完善骨干税源企业帮扶长效机制。支持骨干税源企业做大做强,将我区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筹备上市企业及“小巨人”企业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加大走访力度,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落实我省实施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和“湖湘精品”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行动,打造领航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增强骨干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实力。

完成产业集群“升级版”。以绿色化工高新区为平台、产业配套为核心,全力推动产业聚集、产业升级、产业招商;以服务大厂为契机,以推动大厂科研项目应用化、大厂产业链延伸裂变项目本土化为目标,加快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加强政策和资金的统筹协同,集中资源支持补链延链强链,提升制造业税收贡献;落实国家支持的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将我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先进化工产业集群。

打好部门协作“组合拳”。贯彻实施《XX省税费精诚共治办法(试行)》,推动构建“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公众协助、信息协力”的税费共治体系。成立以八大领域为主体的税费精诚共治工作组,相关单位应积极参与、配合区财源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综合治税工作,形成税费收入齐抓共管的大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重点项目相继落地,积极引导所在项目的域外建安企业在我区成立分公司,将税收留在云溪。进一步升级财税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全区重点财源项目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系统、平台的衔接,强化各部门财税数据、信息的共享运用。

架好争资争项“高速桥”。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抢抓政策机遇,把握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切实做到精准了解、精准分析、精准研判。认真对各大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完善申报项目各项资料,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向上汇报对接,全力争取更多资金向云溪倾斜、更多的项目在云溪落地。落实企业上市激励政策,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原地倍增”行动。深化厂地对接合作,引导央企加大在我区投资兴业和产业规划布局。

(二)聚焦重点支出,做实民生文章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三个一律”:即可建可不建的项目一律不建,可办可不办的活动一律不办,可补可不补的资金一律不补。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三保”支出财力保障。加强对财政库款管理,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特别是对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工资、津补贴、财政政策和落实到人的民生政策必须优先保障到位。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民生大事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精准发力,推动财政支出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在污染防治、实施乡村振兴、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全力支持区级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筹措资金,保障区级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强化对资金审批、拨付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切实把资金管好用好,确保资金安全高效,发挥财政资金更大效益。

(三)聚焦风险防范,做牢底线文章

守住债务风险底线。确保化债计划能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风险事件,加强债务监管,严格执行中央有关债务管理的要求,严控债务增量,有效管控债务风险,全力完成2023年隐性债务化解目标,大力组织收入,将在沙石、三供一业闲置资产、固体废弃物填埋特许经营上做重点文章。由融资平台牵头重点做好己内酰胺和乙烯项目服务和配套文章,做大平台公司的经营收益。

加大债券项目储备。加强与省发改委、财政厅等上级各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政府新增债券发行情况,争取竞争性的政府债券最大化。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探索实施专项债券穿透式监测。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

(四)聚焦财政改革,做活体制文章

持续推进“三资”运作改革。持续对两厂移交第二批资产进行招拍挂和营运盘活,结合每一处闲置资产实际,进一步优化完善资产处置方案,围绕用、租、售、融的办法继续推进“三资”运作改革。加快资产处置和盘活,对闲置土地、矿产资源、暂未开发的土地、企业收储用地、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处置,回收土地欠款,加快僵尸企业和低效闲置资产盘活。加强银行账户及资金管理,对双花供水工程、殡葬项目、长岭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等继续科学化管理。

深化政府采购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完善“832平台”建设。

(五)聚焦财政监管,做强效能文章

扎实开展“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牢固树立“大绩效”理念,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原则,将绩效要求贯穿到资金使用分配、财税改革、财会监督、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开展预算绩效自评和绩效重点评价,大力推动绩效信息公开,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绩效管理的渠道。力争预算单位自评率达100%,重点评价提质扩面。

进一步开展财经秩序整治行动。加大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紧盯问题不放松,常抓整改不懈怠。聚焦惠民惠农资金管理、“三保”资金、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预决算公开、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切实维护我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等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深入推进投资评审。完善权责清晰、管理规范、廉洁高效的投资评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事前评审,切实提高评审工作前瞻性、科学性和精准性,确保评审率达到12%以上。


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央及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两缩小、两确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提升“百亿小岗”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示范带动为牵引,奋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根据省乡村振兴局部署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要点。

一、强化学习贯彻,聚力抓好党的XX大精神落地生根

强化学深悟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局上下要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等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奋力把党的XX大精神转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强化宣传宣讲。局党组成员及各科室、中心负责同志持续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推动党的XX大精神进村入户。在市乡村振兴局门户网站及政务新媒体开设专栏(话题)等,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广度和深度。广泛宣传报道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生动实践,会同市相关单位联合开展“百村记录计划”“乡村振兴”专栏等系列宣传活动。

强化贯彻落实。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起来,实化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举措,完善“周安排、月分析、季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细落实,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奋力推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

二、突出巩固成果,聚力抓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

深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合理确定2023年监测范围。全面落实网格化监测和部门筛查预警机制,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采取集中排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开展帮扶,对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予以标注,做到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宣传培训指导。全面实施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基本医疗待遇保障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

有效应对疫情等风险影响。指导各地落实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关政策要求,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切实防止因疫因病返贫致贫,最大程度保护脱贫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带动断链等引发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及时识别纳入,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解决困难、消除风险。

三、突出持续增收,聚力抓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

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聚焦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在良种良法上发力,在农机农信融合上善为,在深化改革上赋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2023年不低于65%,聚力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深化运用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成果,加大涉农“双招双引”力度,注重以乡镇为单元谋划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调配要素资源,鼓励联村联镇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做优做新“土特产”文章。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鼓励支持“稻虾连作”“林下经济”“农光互补”、数字乡村、农旅融合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式发展。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强化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强力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一大批彰显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滁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切实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推动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指导到户产业,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大力推广微果园、微花园、微药园、微茶园、微菜园、微养殖园、微超市、微工坊、微农庄、微电站等“十微”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农民群众稳定增收新引擎。

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持续稳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对接服务、兑现跨省务工就业交通补贴等全方位支持。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带动,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优化脱贫人口就业服务。落实“双向”奖补、“一扶四帮”、政府采购就业帮扶车间产品等扶持措施。持续开展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加强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在7.3万人以上。

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加大脱贫地区支持力度,推深做实“投入促、产业强、就业稳、主体带、光伏助、消费帮、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十项增收举措,抓实“八进”行动,巩固“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成果,纵深推进消费帮扶行动,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落实以工代赈,多方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123个出列村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速,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四、突出内生动力,聚力抓好“五大帮扶”

抓实联系帮扶。健全完善市级领导“1112”联系帮扶制度,统筹协调牵头帮扶单位持续抓好市级领导调研议定事项落实落地,持续推进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红色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五大振兴”等各项工作上台阶、见实效。

优化定点帮扶。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履行帮扶职责,指导和帮助联系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三大革命”,着力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分类考核,加强过程调度,落实帮扶责任。

助力驻村帮扶。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强化驻村干部培训,提升驻村干部业务水平。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帮扶干部跟踪管理。搜集整理驻村帮扶典型事迹材料,加强驻村帮扶先进人物和事迹宣传。

落实县域结对帮扶。指导天长市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落实举措,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帮助完善产业就业政策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打造县域结对帮扶特色品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032819各单位2023年工作要点资料汇编7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