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格。党在斗争中成长、发展、壮大和成熟,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坚持敢于斗争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的生路和出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坚持敢于斗争”专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科学论断,阐述新时代斗争的目的、立场、方向和策略,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坚持敢于斗争,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的许多重大风险挑战和矛盾。矛盾的长期存在和错综复杂决定了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迎难而上,坚持敢于斗争,才能破解这些矛盾,扫除前进障碍。
坚持敢于斗争,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斗争是为了人民,要依靠人民。坚持敢于斗争,要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敢于斗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敢于斗争,必须明确斗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予以坚决斗争的五个方面的风险挑战,这些风险挑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治乱安危、人民的利害得失,事关道路、立场、方向、原则等根本问题,一旦面对这些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敢于斗争,毫不退让,直至取得胜利。
坚持敢于斗争,必须掌握斗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斗争、会斗争。特别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加强学习和历练,掌握斗争策略,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从理想信念、理论知识、精神意志、言论行为等各方面加强自我修养和历练,坚持敢于斗争。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指路明灯,心怀“国之大者”,明确奋斗目标和斗争的方向。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自觉增强学习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中汲取理论养分和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斗争理论,努力掌握斗争规律,强化斗争意识,养成斗争思维。要加强实践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言行方面严于律己,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敢于抵制不良风气、不良倾向,坚持斗争原则,灵活运用斗争策略,善于斗争,敢于胜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和反映了202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深刻感受,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有更加振奋的精神、踏实的作风、创新的方法、高效的落实,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顺利召开。
一是有奋发有为、敢于领先的精神状态。目标越是宏伟,越要振奋精神;任务越是艰巨,越要保持状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保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鼓着那么一股子拼劲。十九大以来,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序推进,全党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集中“补钙”和“加油”,一些不正之风有效遏制,一些沉疴流弊得到纠治,政治生态日益纯净,精神状态显著提振。但在我们身边,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想当官却不想干事,想出彩却不肯出力。对待工作缺乏劲头,松垮拖沓、不思作为,有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激情。这种消极状态不克服,就会成为事业的腐蚀剂、前行的绊脚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希望大家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不要走偏、不要落伍、不要掉队。因此,要把努力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清规戒律,树立争先创优的心态,雷厉风行争先行,做到工作推进快,措施落实快,任务完成快,成效显现快。
二是有持之以恒、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既没有开始之说,也没有结束之言,作风建设只有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的主题,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深化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要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地干下去,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转变,真正敬畏、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既有“临门一脚”的狠劲,又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善于从具体的工作做起,从工作的具体环节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硅步至千里,绝不能开始的时候攥拳头,过后皱眉头,最后没劲头,从而成为作风建设的践行者、楷模者。
三是有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的工作方法。想要做好工作,需要破解很多难题,创新就是破解难题的钥匙,工作创新的舞台无处不在,一定要敢于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遇到矛盾就兴奋、碰到问题就迎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善于创新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了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创新能力也就强了。没有哪一个领导会喜欢一个只会做工,不会创新的机器,能够把领导的决策创新地落实的人,才是优秀人才。
四是有注重执行、讲求效能的落实能力。各项目标的实现,靠的是落实,离开了落实,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因此,要时刻以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标准高来从严要求自己,去对待任何一项工作,做到不敷衍、不应付,一丝不苟,抓实抓细,以良好的业绩使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全景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征程,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入学习这部著作,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强大、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一脉相承回答时代课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作为一个整体,紧紧围绕“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科学判断和深刻回答。
1.方向性质: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方向,方向决定成败。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一脉相承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彰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
2.目标路径:坚定不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一脉相承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
3.力量保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一脉相承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彰显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与时俱进指导新的实践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取得了伟大成绩。
1.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立足国内,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心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敢于斗争,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依靠斗争赢得未来;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要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另一方面放眼国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携手国际社会共同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繁荣,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只有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好发挥自身优势与利用外部条件、统筹好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容松懈,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实基础。一方面,毫不放松搞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扩大开放,积蓄发展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因此,必须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防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理论与思想的光芒,指引国家前进的方向,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产生影响世界的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分21个专题,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飞跃、新境界,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赋予了强大能量。我们要带着信仰、带着责任、带着情感,认真学习研读,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个人认为,当前关键要做到四个“把握”,实践笃行“四性”。
一、把握“百年变局”的历史方位,增强全局性思维
党的历史表明,历史方位就是实际,就是国情,就是发展趋势,就是时代坐标。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标定历史方位的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摄全书,用四篇重要讲话阐述了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秘诀所在,揭示了我们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立足新发展阶段,就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尤需我们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看清大势,把握规律,赢得主动,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尤需我们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需我们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增强锚定奋斗目标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做到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二、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制定战略性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时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得好,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文化的精气神。“两个结合”代表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两个结合”的过程。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一体把握、一体推进“两个结合”,既要善于掌握普遍规律,正确把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要善于掌握社会实践的特殊规律和不同特点,正确把握好中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的特殊性、具体性,在实现“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三、把握“国之大者”的根本遵循,锤炼实践性品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聚焦党和人民事业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和发展难题,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权威指导。例如,对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问题,都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论述和实践部署。认真学习第四卷,就要更好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思考大局、大势和大事,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自觉对表对标,始终沿着指引方向勇毅前行。服务“国之大者”,对湖南而言,就是要落实“省之大计”,全面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对xx而言,就是要围绕“市之大事”,紧扣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抓好抓实产业强劲、开放领跑、绿色示范、人民共富等目标路径。在学习中我们要注重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悟原理、明方向、强动力、学方法,提高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成效,更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四、把握“人民至上”的宗旨追求,坚守根本性原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从第一卷的“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第三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第四卷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说明了人民在其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实在成果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战略部署与工作要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背景下,需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夺取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对于我们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而言、每位公职人员而言,就是要履职尽责、优化服务、改善民生,把“人民至上”作为一种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