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调研汇编:各类调研汇编(35篇)
“村民幸福”的张青村实践建设“幸福张青”的做法与启示
新乡市委党校调研组
(2021年11月24日)
张青村是我市基层组织中的先进村。几十年来,该村“两
委”带领村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如今转向建设“幸
福张青”这一宏伟目标。张青村这一做法既符合中央关于国
家发展的远景目标,又符合广大农村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之前,张青村是远近闻名的乱村、穷村。改革
开放后,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张青村经过几十年发
展,到党的十八大时,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自此,张
青村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村“两委”为了贯彻落实党
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幸福张青”的发展目标。他们计划
用10多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尤其
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他们又修订完善了发展目
标。
新乡市委党校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后认为,张青村“两委”
把“村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的做法,既符合中央关于国家
发展的远景目标,又符合今后农村的发展方向,值得广大农
村基层干部学习与借鉴。
一、建设“幸福张青”的主要依据
依据张青村已取得的发展成绩。从1990年开始,在村
“两委”的带领下,首先创办企业,解决了群众就业和集体
经济收入问题;然后启动新村规划建设,解决了群众住房问
题;随后又建成养老服务中心,解决了群众养老问题。目前,
张青村已经实现从贫困向富裕的跨越。从就业看,全村1000
余名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从收入看,2020年,张青村人
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从教育看,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大专
以上入学率大幅上升;从村民素质看,开展了“六心文化”
“八好评比”教育活动,群众素质普遍提高;从村民健康看,
实现了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做到了小病早治疗、大病早发
现,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从村民寿命看,人均寿命达到
76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从居住环境看,房美路平树绿,
美丽张青初步建成;从群众文化生活看,戏曲、广场舞等娱
乐活动已常态化,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从社会和谐
度看,通过“月末例会”“村民代表提案制”,把矛盾解决在
萌芽状态,避免了“事儿”变“气儿”的矛盾升级;从集体
经济与集体收入看,集体企业稳定发展,集体年收入达300
余万元。由此观之,张青村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
标。今后如何向更高阶段发展?在此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建
设“幸福张青”这一奋斗目标。
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远景目标的
总要求是人民生活要更加美好,人要实现全面发展。习近平
同志指出:人民群众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
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
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对照国家远景发展目标要求和习近平
总书记讲话精神,张青村目前的发展状况还存在若干差距。
从就业看,大部分村民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工作,技术创
新不足,制约了未来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学历看,高学历者
较少,不利于未来就业;从教育质量看,普通高校毕业生偏
多,重点高校毕业生偏少;从村民整体素质看,新型公民应
具备的素质比较欠缺,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村民比较少,多
数村民还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从健康水平看,生活
方式与生活习惯不健康、生活品质单一的村民较多,村民获
得幸福的渠道比较少;从健康长寿看,同国内发达地区和国
外发达国家水平有较大差距;从生活环境看,离“生态宜居”
有一定差距;从集体经济与集体收入看,收入渠道比较单一,
收入数量仍需增加。因此,他们把建设“幸福张青”作为今
后的发展目标,需要“扬长”的同时,更要大力“补短”,
确保“幸福张青”这一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二、建设“幸福张青”的主要举措
(一)创业、就业与收入方面。创业、就业与收入是幸
福生活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张青村紧抓改革开放机遇,通过不懈努力,将持续推进
集体、股份、民营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致力于构建中等收
入占多数、高收入与低收入占少数的橄榄型社会。为保障村
民的创业与就业,推动集体与村民的收入跨入更高层次,他
们采取了如下举措支持个人创业。教育村民发扬不怕困难、
勇于创新精神。村党支部为村民创业搭建平台并给予大力支
持,包括发挥“民营协会”作用、提供创业信息以及帮助申
请银行贷款等,使张青村的全民创业实现普遍化,并向高质
量迈进。
提升群众技能。支持与鼓励中青年提升自身能力,定期
组织培训,聘请专业技师或通过网络授课,使每一个劳动力
都能够具有1~3项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在技术创新、企业
管理、创业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创业就业,并获得较
高收入。
对特殊人群实行帮助。为少数年龄偏大或身有残疾的劳
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使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收益,提升劳动致
富的获得感。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通过政府提供的保
障和村集体的帮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村民。鼓
励本村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进入高收入行列。支持有能力
的大学生毕
业后回村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有一定专业
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收入行业就业,使家庭收入更
高,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努力办好合作社,提升村民在合作社中的收益。通过合
作社整合、激活农村集体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村民收
入。
(二)生态宜居与生活质量方面。
生态宜居与生活质量是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主要指的
是高质量住房、完善的基础设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
还要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村民对人居环境不断提高的
要求。张青村围绕这一目标,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为此,他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把太阳能发电引入家庭,实现绿色、环保、节约;继续
完善提高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村民居住环境更加
美好;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如卫生净化、村内绿化、道路硬
化、夜间亮化等;规划景观布局,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建成花
园式的张青村。
(三)文明创建与村民素质方面。文明创建与村民素质
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幸福生活不仅要有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群众的精
神需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养。为进一
步加强文明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张青村采取了如下举措。
村“两委”根据社会发展和村内实际情况,每年修订一
次《村规民约》;对少数违规村民进行教育乃至惩罚;对村
民最关心的红白事问题,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制定合理章程,
组织村民实施;村党支部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
尤其是法治教育,增进村民的“孝、善、让”风气,让村民
学法、守法,依法办事。
加强村风建设,用“六心文化”教育村民。“六心文化”,
即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苦心献给企业、把
孝心献给父母、把关心献给别人、把诚心留给自己。为有效
落实“六心文化”,开展“八好”评比,即好党员、好干部、
好村民代表、好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好青年、好家
庭评比。每年年底,召开群众大会,进行隆重表彰,让绝大
多数村民成为好村民,让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占领农村阵地。
把住从幼儿教育至成人教育的各个环节。创建高水平的
幼儿园、小学,使儿童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对小学、初中、
高中学生中的优秀者进行奖励,包括物质奖、精神奖、家庭
荣誉奖等,形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良好风气;对考
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与深造,努力做
一名爱党、爱国对社会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备、书籍丰
富的图书馆,要求村民闲暇时间到图书馆读书学习。鼓励村
民自学,定期组织交流学习心得,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
加强对“重点人”的素质培养。“重点人”主要指弱势
群体,由于他们从物质条件到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重视、
不善于教育后代的缺陷,因此,必须着重对他们进行帮助、
引导,使其后代在素质教育方面跟上全村步伐。
(四)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方面。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
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坚持把党的领导、村民当家做主、依规治村有机结合,
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确保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农
民当家做主,确保依规治村。为此,张青村采取了如下措施。
坚持以“村民代表提案制”为中心的月末例会制度。做
到群众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重大问题让村民代表参与讨
论、民主协商,依靠党员干部群众力量,把各种矛盾化解在
村内;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及时公开,接受监督,建立健
全农村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处理好同外村人的关系。张青村产业兴旺,并且处于商
业繁华区,他们大力吸收外来务工者前来就业生活;及时解
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对待他们与村民一视同仁;
制定《张青村户籍管理办法》,对张青村的农业人口、非农
业人口、外来居住人口统一进行管理,使他们和谐相处。
(五)生活方式与健康长寿方面。生活方式与健康长寿
是幸福生活的根本。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
健康长寿被摆上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张青村进一步提升村
民的生活与健康水平,努力实现生活方式现代化。为此,他
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不断转变生活方式。必须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形成新的
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村民养成“规则”意识、“规矩”意
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起,如不随地吐痰、礼貌待人、遵
守交通规则等,把传统农民转变成现代公民。
不断提高健康质量。建立从孕期到出生、至死亡的全过
程健康监督。执行孕期检查制度,实现优生优育;实行60
岁以上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做到小病及时治疗,大病能够预
防。
不断提高养老医疗质量。实现老年人在社区内养老,小
病在社区内治疗,大病术后在社区内护理康复。使高龄老人、
病人能够享受良好的养老服务。努力涌现出一大批高寿健康
老人。
三、建设“幸福张青”的有益启示
一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张青村党组织高度
重视“幸福张青”建设,他们定期召开会议,精心组织,推
进工作。组织各方力量,既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分工完成各
自职责。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组织全体村民代表进
行民主协商,取得共识,努力使这项具有战略性、前沿性的
复杂工程健康推进。持续开展党员干部教育,通过“坐下来、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
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工
作能力和热情。
二是必须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幸福张青”的实现
靠的是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发展、为农
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方式;“生态宜居”是实现对自然环境开
发与保护的平衡、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源泉;“乡
风文明”是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大幅进步的重
要载体;“治理有效”是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重
要途径;“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最终目的是让
农民生活更美好。因此,建设“幸福张青”必须推进乡村全
面振兴。他们善抓机遇,借势发展;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优
势;他们根据群众需求,与时俱进。
三是必须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与集体收入是建
设“幸福张青”的物质保障。几十年来,他们通过大办集体
企业、土地租赁、房屋租赁等,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
加集体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各项保障,也使建设“幸
福张青”具备了重要保障。
补链延链破解融资难题关于金融支持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倍
增升级的几点建议
赣州银行调研组郭柏林
(2021年11月2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实施工
业倍增升级行动,打造全国纺织服装优质智造基地”精神,
大力发展“1+5+N”产业集群,实现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产
值千亿目标。赣州银行2021青干班第四调研组聚焦于都纺
织服装产业集群,深入于都楂林、上欧、罗坳工业园区实地
调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带来
的重大机遇,探索“金融+纺织服装产业”倍增升级的新方
法和路径。
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以服装、纺织品、鞋、箱包加工为
主,已形成一条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在品牌女装生产制造领域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和影响力。
于都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
园区”,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
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截至2021年6月,全县纺织服装企
业3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全行业工业总产
值达279.04亿元,同比增长67.99%;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
业务收入81.84亿元,同比增长45.82%;全行业实现利润总
额17.20亿元,同比增长157.4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利润
总额5.61亿元,同比增长153.72%。
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是“育龙头、
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现从金融参与链条建
设、补齐链条短板、延长链条价值等角度思考,破解纺织服
装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对企业发展生命周期阶段
提出具体的金融对策建议。
一、破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可得率
搭建政银企互享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政府按照
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外地或本地服装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双方
已完成招商入驻工作。入驻企业“拎机入住”工业园区标准
厂房,企业发展阶段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需
求,但其又缺贷款投放所需的历史数据和抵押资产,建议搭
建政银企互动的桥梁,形成“政府—产业协会—企业—银行”
的良性互动,金融机构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入手,破
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敢贷、愿贷”,通过白名单形式
发放信用贷款。
支持金融增信方式创新,提高融资可得率。支持金融机
构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有效管理
控制的前提下,因企施策,灵活多样扩大贷款抵、质押担保
物范围,积极开展以合同、订单、期权、债权、股权、商标
权、专利等权益抵押的融资方式;鼓励开展大宗商品、机器
设备、运载工具等动产抵押;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应收账
款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应收账款抵押、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
方式融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在覆盖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
地提高企业不动产融资抵、质押率,提高企业信贷融资可得
率。
二、制定专属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发挥政府担保基金作用,制定专属金融产品。一是推出
专属信贷产品“服装品牌贷”,满足其新建、扩建、改造、
开发、购置大型生产装置、生产基地等投资项目存在融资需
求,支持园区企业做强做响知名品牌。二是充分发挥“助工
贷”产品的支持作用。对于园区服装企业符合于都县重大工
业项目准入条件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单列信贷计划。如
2021年需为纺织服装产业链提供10亿元的专项信贷规模,
其中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日常经营周转5亿元,技术改造升级、
固定资产投入等项目建设资金5亿元。
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强化金融产品
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应开展应收账款质押
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开办贸易融资、信托融资、融资租
赁、仓单质押、货权质押、保理、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
务,大力推广国内信用证业务,满足企业对金融产品创新的
需要。二是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外汇信贷业务,
帮助进出口纺织服装企业脱困避险。如加大信用证打包、押
汇、出口信用担保融资等贸易融资力度,推广运用远期结售
汇、外汇掉期、套期保值等外汇业务防范汇率风险。三是创
新“循环贷”模式,解决纺织服装企业贷款期限与实际经营
周期不匹配的问题,降低其融资成本。
三、培植龙头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培植龙头企业。一是鼓励有实力的
企业抓住机遇,积极整合产业内有限资源,实现集团规模经
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发放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支
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纵向整合,
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服装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纺织
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
的发展道路,通过发放科贷通、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支持
企业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成长壮大为
“单项冠军”企业。
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健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于
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最大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两端在外”,
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针对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中的原料
供应、研发设计、智能生产、面辅料市场、产品展销、产品
出口、产品认证、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薄弱环节,提出“供
应链融资”,以核心企业、平台为依托,紧密结合供应链的
商业运作模式和交易结算特点,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
提供整体性业务融资方案。引导技术、装备、资金、人才、
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支持完善于都产业园区配
套服务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三格”融合模式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秀洲区社区警务与
社区事务一体化的调查与思考
秀洲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杜建新
(2021年11月21日)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基层治理
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
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效能,
秀洲区王店镇蚂桥片区党建引领,激活民力,创新党格、警
格、网格融合治理模式,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样板,
值得关注推广。
一、“三格”融合的做法与成效
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蚂桥片区面积33平方公里,有5
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辖区内有595家企业,常住人口1.4
万、暂住人口1.7万。嘉兴现代物流园坐落在此,有14家较
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每天进出大、中型货车约2200辆、货
物进出量1000万件。这样一个人员车辆流动频繁、社区治
安相对复杂的片区,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元参与、
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筑牢辖区平安“网底”,营造
出了矛盾纠纷少、治安环境好、群众满意度高的良好局面。
战斗堡垒和党员先
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指导员,村(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
每一名党员都编入一个网格,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
理优势。蚂桥片区划分为34个党格,有12个支部、27个党
小组建在网格上,348名党员参与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党员
们根植于群众中间,既是“政治引航员”,又是“邻里守望
员”,每一名党员“定格、定责”,带头开展夜间巡防和为民
服务,主动承担起信息员的职责,有效收集社情民意,为村
(社区)党组织和联勤警务室处理突发事件和老大难问题赢
得主动。
限。王店镇蚂桥片区以联勤警务室为依托,开展警民联调、
警校联手、警企联防,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警民
联调。组建由乡贤、辖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法律服
务人员等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充分利用本地“人
脉”,让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无缝衔接,将矛盾纠纷化
解在初始状态。二是警校联手。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安
全防范教育,建立家长红马甲和教师红马甲队伍,会同辅警
上下学期间在校门口维持秩序,警务室每天与校园门口互通
治安情况,每周安排人员对校园及周边进行安全检查,净化
校园治安环境。三是警企联防。
联勤警务室与50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共建,建立“警方
巡防+企业巡防”机制,实行辅警与园区“一对一”定人、
定时联系,对于情况复杂的园区实行驻员工作制,派驻辅警
与业主、物业、保安合署办公,增加威慑和快速处置能力。
报到”。王店镇蚂桥片区在联勤警务室成立网格管理中心,
在各村(社区)成立大网格,在各物流园区成立专属网格,
下设微网格,落实网格员,聘请警务助理,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围绕“小事不
出格,大事不出村”目标,网格员有针对性地搜集基础性、
动态性、预警性信息,加强反诈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警务
助理从本地、本单位有威望、经验足的群众中选聘,他们与
本地、本单位的居民和员工熟悉,进得了门、谈得上话,方
便工作,207名警务助理延伸到每一个小区、工地、码头、
园区和自然村落,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信息,第一时间
参与矛盾纠纷的调处,第一时间处置群众的求助。
二、“三格”融合的经验与启示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秀洲区
蚂桥片区“三格”融合的治理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的平安
建设,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加强党的领导。蚂桥片区突出党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和
高效能治理并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各个领
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社区网格上,
构建党格、警格、网格“三格”融合模式,发挥党组织的战
斗堡垒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推动基
层治理工作前移,实现“党建格中有、矛盾格中调、平安格
中建、服务格中行”,用“党格”凝聚“警格”“网格”,实
现1+1>2的效果,从而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
系群众的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
区内各主体紧密配合、相互支持。蚂桥片区在各村(社区)
“党格”基础上,配以民辅警、警务助理、红马甲志愿者、
党员志愿者和专职网格员这六方力量,围绕“基础信息联采、
重点人员联控、矛盾纠纷联调、安全隐患联处、群众求助联
帮”五联机制开展工作,将分散要素向网格集中,推动社区
警务与社区事务一体化,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党格+
警格+网格”融合的转变,让警力向网格延伸,服务在网格
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一些非警务类警情在网格中悄然化
解。
与是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的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
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实现社会治理。
秀洲区把公安基层基础建设与社区网格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蚂桥片区联勤警务站联合辖区内的村(社区)、企业、学校、
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发展网格中的党
员、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物业员工、保安、快递员等2000
余人为志愿者,参与辖区群防群治,共同构建社区“自治+
共治”、邻里“自助+互助”格局,及时解决老百姓“适需、
刚需、特需、急需”问题,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环境
安定有序。
三、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是国家的基础单位,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
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乡村治理中,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群
防群治,可以将政府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小事
办妥,政府应着力在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更
好地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区调研分析来看,当地乡村治理是联勤警务室与村(社区)
组织牵头推动,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配以党员志愿者及一
些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为辅助来开展,社区治理的参与人
员中老年人比年轻人多,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和村级组织在
行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的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为指引,
引导社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共享理念,提升居民自主性,不断提高居民自治能力;要
制定激励机制,引导辖区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力量参
与乡村治理,凝聚起共建共享共治的强大合力。
区调研情况看,乡村治理中网格员、志愿者和辅警是主要力
量,三支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一是要加强网格员的业
务培训。让每一位网格员准确理解农村政策法规和走访入户
职能,提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二是要加强志愿者的安全培
训。党员志愿者和红马甲志愿者大多数是由村级组织和社会
组织所招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安全是第一位的,要通过培训交流,为爱心加上一层安
全的屏障,确保志愿者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志愿服务,还要在
志愿服务中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三是要加强辅警的正规
化培训。结合辅警岗位特点和职责任务,开展职责权限、岗
位纪律、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推进辅警队伍的
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要着力做好常用法律法规学
习和常见警情的应急处突培训,增强辅警队伍的履职能力和
法纪意识,提升辅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区经验看,建立联勤警务室为统领的乡村治理平台,实现对
辖区社会治理的统一指挥、分层派单、分类处置,有利于优
化指挥调度,提高快速处置效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要坚
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管控,形成辖区所有单位、部门联动
机制,加强横向、纵向协调对接,及时研判辖区热点难点问
题,提出对策措施。要借力数字化改革,按照“一网统管”
要求,构建智能监管应用场景,打造集约式、协同化和多元
评价的社会治理智能监管平台,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
统的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水平。
打造“三学三创”党建品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船燃青岛公司党建课题组
(2021年11月26日)
“三学三创”,是中国船燃青岛公司党委创建的一项党
建品牌。“三学”就是“学党史、学理论、学制度”,“三创”
就是“创五星级党支部、创五星级共产党员、创五星级岗位
标兵”。通过把学与创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日常考核与
年底考核结合,制定学创方案,从而实现党建工作责任的落
实落地。通过积极创建“三学三创”党建品牌,公司生产力、
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2020年保税油供量同比增长47%,
创公司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找准“点”,提升“学创”效果
一是找准切入点,明确学习任务。坚持把学习领悟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党史学
习教育,从时间、方式、对象和内容等方面对政治理论学习
进行规范。在学习教育、政治引领、监督管理中,将党员紧
密联系起来、有效组织起来、行动统一起来,把抓好党员政
治理论学习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努力打造政治合格、
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要帮
助员工树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外学先进、找差距、查
不足;对内立足本职、结合实际、攻专求精,以部门和团队
为单位,开启学习培训“内循环、内利用、内消化、内成长”
的深挖活用内部教育资源模式。要坚持以内部管理体系为核
心,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单位员工的特长,“人人
当老师,个个作学员”,让员工互教互学,共同成长。
二是紧盯着力点,创新学习方式。坚持开“党员公开课”,
设立党员学习积分制,以支部为单位,面向全体党员、发展
对象、入党积极分子,每月开展2次专题学习,每次不少于
1学时,全年不少于32学时。采取正面学习、自我学习、典
型学习、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支部书记讲党课、领
学领读、音视频学习、党员学习分享等形式,结合实际制定
党员学习计划,把全年党员学习任务以“量化”的形式固定
下来,年度公布积分排名。坚持开“团队分享会”,化“大
课堂”为“小书桌”,由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见缝插针
自行组织安排,具体活动形式包括集中领学领读,看视频学
习,学习体会分享,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让团队中的每
一分子都分享心得、畅谈体会、发挥作用,为团队发展献计
献策,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坚持开“员工大讲堂”,围绕制
度落地生根,面向各部门、单位员工,每月固定时间开展,
以集中学习讲解为主。主讲人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
规定规范、公司规章制度等,把“大讲堂”打造成员工展示
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的重要舞台,成为“三学”活动的
品牌动作。
二、划好“线”,明确“学创”目标
公司党委围绕划好“支部、党员、员工”三条主线,加
强公司党委对“三学三创”活动的组织、统领、保障,充分
发挥下属8个党支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上下
同心、重点明确、层层落实。
支部创五星,推动组织建设规范化。基层支部是落实国
有企业党建责任制和全部工作战斗力的组织基础,是做好党
建工作的坚实根基。按照《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
作条例(试行)》和集团“支部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在
保证党支部组织建设全覆盖、无死角的基础上,细化支部日
常工作内容标准,做到分类定标、考核评级,强化支部工作
中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定向把位,有的放矢。
党员创五星,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细化、量化党员在
政治学习、本职工作、联系群众、廉洁从业、严守纪律等方
面的评定标准,确保扎实做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规
定动作;结合实际开展党员“承诺践诺”“责任区、示范岗、
先锋队”“结对帮扶”等自选动作,加强对党员日常行为的
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互相监督,通过创争先进,促进党员
先锋模范作用实实在在发挥。
员工创五星,激发干部员工创造力。在支部和党员创争
先进模范效应带动下,注重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坚持倡导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深入挖掘员工队
伍中的优秀事迹,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创先进、
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打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培育人才的
工作机制,不断丰富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三、迈好“步”,突出“学创”特色
为使各基层支部和党员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创有
目标,结合实际创新争创机制,公司党委不断完善“学创”
步骤,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既创出品牌特色,又
突出问题重点。
一是抓实“三创”步骤,坚持刚性约束。为强化刚性要
求,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
果相结合,明确责任分工,创新考评方式,规范考评程序,
将“三创”过程分解为自评、测评、申报、考评、定星、授
星等六个过程,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优化高效
的程序链条,增强了“三创”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二是明确“三创”指标,坚持精准聚焦。采取定性和定
量相结合的办法,精心设计评价指标。对能定量评价的,比
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学习等进行量化;对难以
量化的,从上级评价、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从
中提炼质量标准后再进行量化,最终设置5大项15小项常
规评价项目和“加分项”“否决项”等。坚持聚焦党中央的
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上级党委的工作安排,聚焦基层党建工
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通过“比进度”“晒成绩”,逐渐形成
各支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是拓展“三创”成效,坚持闭环管理。坚持以改进提
升工作为落脚点,把“三创”结果与年度综合考核、评先评
优和选拔任用等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三创”反馈、指导、
改进、提升的闭环机制,以“三创”促进工作改进提升。每
半年开展基层党建督查,起到督导、促进、提醒作用。年终
时对创争成绩好的支部进行经验推广。对创争成绩不理想的
支部,取消其评先选优资格,同时主动约谈,帮助分析原因,
制定措施,鼓劲加油,实现了刚性评价与柔性关怀的有机结
合。
重视和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学习的效果积分与培训、
图书和物质奖惩等挂钩;把三创的考评结果与物质奖励、先
进评比、支部考核等挂钩,最终实现党建责任考核工作形成
长效机制,对各支部、部门和党员、员工起到有效的正负激
励作用。
四、强化“考”,增强“学创”保障
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关键在于明责知责。只有牢
记责任,明确责任,把基层党建工作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
在肩上,才能把任务承担好、落实好。“学创”活动以考核
促落实,确保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强化制度考核。定期对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
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情况进行考核,推动党建
基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重视“立柱架梁”工作,
建立党群工作例会制度、支部书记参加月度例会制度,及时
了解掌握各支部党建责任制开展情况,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
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考
核,推动形成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党建工作机
制,使各项制度真正“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为层层
压实党建考核工作责任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化责任考核。公司党委通过压实责任,年初同各党支
部书记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任书等,明确党支部落实党建考核责任制的主体地位,使党
建工作责任制更贴近实际,贴近党员,不断增强党建考核工
作的融合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
工作中,坚持将考核链条拓展至一年来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真正把述职评议“一天的事”变成真抓实干“一年的事”。
强化分类考核。结合贯彻《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找准切入点,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好基层党组织
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基层党组织生活等重点任务抓深入、
抓具体、抓到位。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分类指导,重点
关注党建工作力量比较薄弱、工作开展难度大的党支部,把
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全方位帮助
和指导,以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做到抓好一个点,
带动一大片,努力丰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内涵和载体。
实践证明,“三学三创”活动有效丰富了中国船燃青岛
公司党建责任制工作内容,通过建章立制、数字党建学习手
段的运用,提升了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涌现出中燃31轮、业务部、滑油部为代表的先进集体,以
李子堂、刘翔为代表的先进个人,以黄岛油库为代表的标杆
支部,真正把干事创业的精神延伸到每个部门、支部、党员、
职工。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力惠州乡村振兴
惠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专题调研组
(2021年11月3日)
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日益趋热。在全党上下隆重庆祝
建党100周年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今年以来各地
红色旅游目的地热度急剧攀升,“打卡”红色景点、学习革
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开发利用好我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惠州特色
红色旅游,带动惠州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市政协将《大
力发展红色旅游,助力惠州乡村振兴》列入今年重点提案,
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惠州各县
(区)全面了解掌握红色资源分布情况,赴外地考察学习发
展红色旅游的先进经验,对我市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发
展、红色文化传播等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广泛征求县(区)
及有关专家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后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惠州发展红色旅游的独特优势
调研组认为,惠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红色资
源十分丰富,发展红色旅游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多”。惠州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登
记在册的革命遗址达400多个,其中被列入“广东省红色革
命遗址名录”的有205处;被认定为文物的有100处,包括
77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3个、
县级42个)和2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二是民主党派“人物显”。惠州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
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活动所形成的革命历史
和大量革命遗址,还拥有其他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
革命时期形成的历史资源,如八大民主党派中有民革、农工
党、致公党等三个党派的创始人与惠州渊源深厚。中国国民
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祖籍惠州陈江幸福村,其夫人何香凝是民
革主要创始人、民革中央第四届主席;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
演达在大革命失败后,为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创建了农工民主党;陈炯明是致公党第一、
二届总理。
三是统战文化“底蕴厚”。惠州统战资源尤为丰富,在
统战历史事件方面,既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武装起
义,又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抢
救滞港文化人士;既有建国后建立华侨农场安置南洋归侨,
也有改革开放后争取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回国返乡参与经
济建设。1942年由廖承志负责的抢救滞港文化人士这一重大
统战事件,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数百名知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通过惠州中转到内地。此外,
还有“一公两名将”(廖承志和叶挺、邓仲元)等丰富的统
战名人资源。在华侨历史文化方面,惠州作为广东著名侨乡,
侨眷侨属超过100万人,海外惠州籍侨胞就达300万人。
四是红色景区“基础好”。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革命遗
址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红色景区,目前全市红
色旅游景区(点)中,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5处(5A
级2处、4A、3A、2A各1处),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2处,
惠州已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五是研学旅游“人气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网红打
卡地,带旺了惠州红色旅游。2019年,叶挺纪念馆位列全国
5000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参观量100强第79位;东湖旅店
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开馆后迅速“走红”,全年吸引国
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350
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2.3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
年接待人次及综合收入有所下滑)。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发
展研学旅游,借助东江干部学院、市委党校及大中专院校师
资,形成党校、高校、党性教育基地等各类教学资源于一体
的红色旅游研学体系,为我市乃至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有
力支撑。
二、当前红色旅游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研发现,我市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红色资源保护缺乏长效性。全市400多个革命遗址
中灭失的多达99个,现状评估“较差”和“差”的也多达
97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77处,占比仅17.8%。
当前革命遗址保护工作仍存在保护资金难保障、产权权属难
集中、管护人员难落实等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就是缺
乏长效保护管理机制。
二是红色景区建设缺乏创新性。景区建设水平和运营效
益普遍不高,存在场馆建设同质化、展陈设计一般化、景区
功能单一化、景区产品低端化等现象。导致上述现象的最主
要原因就是当前红色景区建设理念缺乏创新、建设手段较为
传统。
三是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性。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大多
局限于革命遗址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红色资源利用率低、红
色线路关联度低、红色产业融合度低等“三低”现象。这些
都充分说明红色旅游开发缺乏系统谋划、系统开发,未形成
“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三、加快我市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四个一工程”,用活用好红色资源
一是制定一部红色资源保护法规。建议市人大尽快出台
《惠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明确红色资源的认定标准、
保护责任、维护管理、传承利用的具体举措及法律责任,为
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一个革
命历史资料数据库。建议以现存史料文献为主,收集有关惠
州革命历史的文物、文献、档案、人物传记等,并同步推进
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电子化,形成全面、真实、生动展现惠州
革命历史的数据库。三是编制一个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建议
以惠州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为依托,以红色景区、
美丽乡村为节点,谋划建设覆盖全域的“红色旅游+乡村振
兴”示范带,并将各示范带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区)和
相关部门,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
的高水平示范带。四是打响一批惠州红色文化品牌。建议以
惠州红色文化发掘项目形式组建专业团队,持续深入对惠州
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以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全面梳理惠州红色文化脉络,提炼惠
州红色文化主题,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惠州
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二)打造“四个精品”,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品质
一是打造精品景区。以现有红色景区为基础,按照全市
红色旅游规划布局,建议各县(区)每年创建一个3A级红
色旅游景区,迅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设施齐全、配套完善
的高水平红色景区。
二是创建精品线路。建议结合编制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启动精品线路示范工程建设,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
物为主线,以红色精品景区、风景名胜景区、美丽乡村为节
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主题突出、宜学宜游的旅游研
学路线。
三是讲好精品故事。建议深挖东江革命故事,以革命人
物为主角,以感人细节挖掘为重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革命
故事、一件件厚重的革命文物,充分展现革命人物的高尚情
怀、牺牲精神,知微见著、因小见大,真实感人地展现惠州
革命的历史脉络。
四是打磨精品文创。建议研究制定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
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配套出台相应的
扶持政策,引育一批高水平文创设计人才和机构,培育一批
文物文创、非遗文创、消费文创、乡村文创等示范基地和产
品开发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文创品牌,不断提升文创消费在
文化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三)创建“三个基地”,做强做大特色培训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东江干部学院,建设面向全国的干部培训
基地。在加快推进东江干部学院提升工程建设的同时,将新
计划建设的惠阳区委党校、博罗县委党校设为东江干部学院
的秋长分校区、罗浮山分校区,并与市委党校建立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协同体。二是整合优化市委党校,建设惠州革命
历史的研学基地。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室、市
委宣讲团合并整合为契机,强化其革命历史研究、红色培育
课程编撰、教师和讲解队伍培训等功能,努力将市委党校打
造成为研究惠州革命历史的主要机构。三是独立创办社会主
义学院,建设全国统战系统的南方培训基地。
(四)健全“四个机制”,合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红色资源开发跨部门领导
机制。建议成立全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
制定革命遗址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谋划部署
东江革命历史研究、革命精神提炼、革命文化传承和红色培
训基地、红色景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重
大事项。
二是明确镇村保护职责,健全革命遗址遗迹属地化管护
机制。在尽快研究制定《惠州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的同时,
加强对革命遗址的管护,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能保尽保”。
三是组建文旅投资集团,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当前红色
资源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推进各类旅游景区建设,完
善景区道路、食宿、停车等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乡村特
色产业发展,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做大做
强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红色产业发展投入保障机制,
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推动革命老区发展,开创我市乡村振兴
新局面。
大力弘扬德孝文化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对盐湖区弘扬德孝文
化的调研与思考
盐湖区自然资源局费大丽
(2021年11月24日)
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舜帝是中国部落联盟领袖,为中华文明
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位列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被誉为中
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年轻时就以孝感动天的故事被奉为二
十四孝之首。司马迁曾经在《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始”,就是说完美道德的养成是从舜帝开始的,所以舜
帝被称为德圣、孝祖。舜帝陵位于盐湖区,这是我们弘扬德
孝文化不可替代的位置优势、无可比拟的先天实力。
二是尚德优势。近年来,盐湖区委、区政府坚持举办“中
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大力弘扬德孝文化,表彰奖励
涌现出来的杰出典型。盐湖区开展的道德模范、孝顺媳妇评
选活动有声有色,已“润物细无声”般融入盐湖大地。近两
年又增加的优秀志愿者、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进一步优化、
提升和完善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些典范辐射着盐湖大地,
感化着周围群众,引领着社会风气,为盐湖区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稳定的良好环境。
三是创新优势。盐湖区委、区政府把德孝文化建设作为
一件大事来抓,主动作为,创新驱动。2010年起每年举办“我
们的节日重阳”——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在全社会
探索建设“德孝在盐湖——七进七创”实践体系和包括德孝
大讲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在内的“七位一体”的德孝
文化苑。龙居镇在各村组织开展了“婆婆夸媳妇,媳妇夸婆
婆”“邻居夸媳妇,干部夸妯娌”活动;金井乡伴随着评选
孝顺媳妇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农村结婚程序中增加了一条
“结婚先宣誓,保证孝老人,争当好媳妇”的程序;安邑办
事处开展了“亮赛公婆被,卫生大评比”竞赛;冯村乡采取
了“孝顺媳妇当讲师,登台亮相作报告”的做法。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都有效地促使德孝文化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实
效化,助推盐湖大地的这场“重头戏”,越练“技”越精,
越演“腔”越圆,越唱“味”越浓。
二、科学规范的运作
盐湖区评选德孝典型坚持严格严肃严谨和公开公平公
正,具体是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是村级推选。每年盐湖区相关单位都要下发评选通知
文件,通过村组推荐、村民举荐、公婆推荐、村“两委”评
定上报乡镇。二是乡镇把关。乡镇依据标准和条件,逐一审
查,平衡把关,好中选优,上报盐湖区。三是区上双评。区
委宣传部和区妇联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老干部、全
国“五好家庭”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各
界人士组成评委会,在评委审阅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初评和
复评。四是入户调查。对初步推选出来的人选,尤其是对“十
大孝顺媳妇”和“十大道德模范”,要组织人员深入到村到
户,通过调查走访,听取各方意见。五是三级公示。对确定
的人员,村级要张贴公告、公婆签字;乡镇要张榜公示,征
询意见;盐湖区要在官方报刊上公布名单,让群众公开监督。
三、意想不到的功效
社会稳定的助推器。辖区某个村妯娌们为赡养老人吵闹
不休。听了“典型”的故事,她们如坐针毡,羞愧难当,从
此争相照料老人。盐湖区委、区政府“崇尚道德”的政绩之
威力,区委宣传部、区妇联的坚守之功效,可见一斑。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在村党支部
一班人的带领下,以党建为统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先后引进11家企业入驻,解决剩余劳力240余名,人均收
入由2009年的49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18000余元,
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该村2014年被山西省确立为省
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
镇”称号,2016年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
党组织”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入选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2021年
被评选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
弘扬德孝的扩大器。随着评选德孝先进人物活动的不断
开展,盐湖区陶村镇张良村成了“善良”村。村“两委”计
划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金短缺,群众听说后立马捐钱
捐物、出工出力,把老年人的这个“乐园”建得比规划的标
准都要高,老年人连连称赞。同时该村还建了一排褒奖道德
模范、孝顺媳妇、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和好人好事的书画
长廊。如今,村风民风正了,善行义举的事多了,上访告状
的销声匿迹了。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2021年11月30日)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肩
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必然要求国有
企业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进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特点、路径与政策选择》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基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逻辑,
讨论了分类改革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路径和政策
选择,利用上市国有企业的数据,分析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
型的现状、影响和驱动力量,最后为国有企业未来数字化转
型提供了建议。
一、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应考虑分类分层推进
报告认为,国有企业率先推动数字化转型,是作为国民
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建设数字中国的
必然要求,也是作为政治和经济功能的混合体在新发展阶段
承担特定使命、发挥特有优势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国有企
业肩负着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构成了国有企业
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推进数字化
方面拥有充足持续的内外部资源和多层次全流程的核心能
力,为国有企业数字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动力来源。同时,
当前国有企业数字化仍面临新基建规划不成熟、数字化过程
长期而艰巨、国有企业组织架构复杂等诸多共性和个性的问
题。因此,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要
走。
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宽领域、多维度特征,国有企业数
字化转型应该考虑分类分层数字化转型战略:从分类的视角,
商业一类、二类国企的数字化注重经济效益和高质量发展,
公益类国企则注重提升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效率;从分层的视
角,集团层面应加强数字化战略顶层设计,子公司应推进数
字化管理与业务经营管理相结合,分公司或三级公司则需要
完成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工作。具体而言,横向视角,企业需
要根据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公益类等不同目标,实施“差
异化‐数字化”转型战略:
商业一类企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促进数字化技术
与业务运营相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市场活力,引
领竞争性行业高效率发展;商业二类企业应当聚焦主业主责,
推动数字化与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结合,推动战略性产业
转型升级;公益类企业应当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全力支撑和服务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
转型。
纵向视角,国有企业应该从集团层面、子公司层面和分
公司、三级公司层面进行三级联动的数字化转型:集团企业
应高屋建瓴,将数字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协调各层级部门统
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如建立智慧管理平台、建数字化生态体
系等,促进集团资金、物资、人力资源、数据等各生产要素
的高效流转,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贯通、业务协同;
各个子公司应当在集团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结合其细分行
业和具体业务特征,推进精细化管理,积极创新发展商业模
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或三级公司,应当加强产品生产或
服务过程数据动态采集,积极引进基层数字化人才,加强基
层数据智能分析和技术开发能力,推动基础数字技术设施建
设,并反馈到集团数据中心,反向推动总体战略规划的完善。
基于文本分析方法,报告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刻画了国
有企业数字化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2010年‐2018
年上市公司A股制造业518家国有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得
到以下结论。第一,从2010年起,随着时间变化,数字化
转型的国有企业的数量不断攀升,且在研发环节进行数字化
转型的国有企业占比最高。第二,各个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
型的目标和路径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制造业由于涉及领域广
泛而表现得格外明显,钢铁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类涉
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数字化转型积极,轻工业则紧跟其后。
第三,东部地区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的特征,中部地区和
东北部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情况较好,西部地
区的部分自治区样本过少,但仍有贵州、重庆等省市表现亮
眼,且数字化转型与当地政策紧密相关。第四,规模较大的
一批国企在数字化转型上更为积极。
二、数字化转型正不断赋能国有企业
第一,生产绩效方面,数字化转型助力国有企业形成以
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其投入产出决策、生产
监管、业务变革等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建立与市场各主
体连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全要素生产率、分享数字经济
红利。第二,组织运营方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推动
了国有企业治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改变企业内部人员结
构,赋能员工绩效考核与培训。第三,创新方面,数字化转
型促使国有企业深化运营、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
创新,促进企业运营智能化、生产服务智能化和多元化与商
业模式革新。第四,竞争模式方面,数字经济促进了要素自
由流动和市场活力释放,外部竞争压力倒逼国有企业转变原
有竞争模式,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五,国家战略部署方面,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部署落实的主要推动力和模范带头
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践行者,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进我
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一步带头落实“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部署,集
中力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
键领域。
为了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国有企业
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回归,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盈利能力,
人力资本,技术能力和行业竞争是影响国企数字化转型差异
的四个因素,且都是正向相关关系。具体来说,盈利能力是
国企进行持久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人力资本是国企自下而上
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技术能力是数字标准化和结构化,进而
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行业竞争是助推国企数字化转型并
引发行业其他企业追随行为的动力。第二,人力资本和技术
能力对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存在推动作
用。第三,市场垄断对高技术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显著抑制
作用,这是因为垄断企业体制僵化导致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
且较高的市场垄断程度抑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报告认为,国企数字化转型应注重精准施策:商业一类
国企的数字化转型政策应注重数字化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和高质量发展。商业二类的国企政策目标则应注重国家战略
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公益类国企则需达到提高公共物品和服
务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政策细节方面,强调在技术、管
理、数据和安全方面的具体推进和落实;在转型方向方面,
应通过政策指导国企在产品、生产、用户和产业等多方位的
数字化;在赋能举措方面,应注重国企在建设基础设施、发
展数字产业和攻克关键技术等方面助力其数字化转型。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五所混合
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调研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卢笛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
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2016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以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为首
的9个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广西、海南、浙
江、广东、江苏等省份也先后创办了典型的混合所有制高职
院校或二级学院,迈出了职业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
伐。但是,纵观全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并没有得到广
泛开展,各地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笔
者前往山东、河北、四川、浙江等省份,主要调研了山东海
事职业学院、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宁波
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混合所有制职业学
院,深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办学特征、改革成效、主要
问题及成功经验等。这五所高职院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反
映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共性问题以及迫
切需求,为我们探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
考及借鉴样本。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特征
混合所有制办学指的是公有与非公有资本以产权结合
为基础所形成的新型办学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同性质的产权
主体以资本、技术、人才等不同要素资源共同参与办学。与
传统的办学方式相比,混合所有制办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
元主体融合,这也是其本质属性。在多元主体融合的基础上
形成了多元混合的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
务等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一)多元主体融合的办学机制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将不同性质、不同门类、不同行业
的主体融合起来共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实现高职院校与企
业、政府、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充分发挥不同办学主体的优
势与能力。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海模式”,
地方政府与三家社会企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合作办学,实现
动态股权合理流转变更,并且开创性提出“大混套小混”的
新理念,即完善院校整体混合的制度体系的同时,深化混合
所有制二级学院的建设体制。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实行“1+1+N”
的股东构成模式,即由学院、县政府、衡水市交通局与社会
资本以及若干校企合作企业等多方投资入股,学院以资本、
设备、无形资产等要素入股,武邑县政府以资金、土地使用
权作价入股,衡水市交通局以资金、无形资产方式入股,社
会资本方则直接出资3亿元入股。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
独立核算、独立运营的混合制二级学院——医学院,由企业
控股:华泰建设集团占股77%,学校对医学院持有的的股份
则委托学院资产经营公司持有。
(二)多元办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以多元产权融合为驱动力,构建与
产权融合相配套的现代高职院校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
衡、相互配合的治理机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出
资成立二级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注册登记为独立的
法人机构,取得“民办非企业”法人资格,二级学院不设行
政级别,成立党组织,党建、学工等工作统一由学院党委领
导与管理,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山东海事职业
学院坚持“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的治理体系,融合
公办学校的“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与民办学校的“董事
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
事会监督、专家办学教授治学”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广安职
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实行“党委领导、理事会沟通协商、管理
委员会协调监督”的院长负责制,院长既是医学院院长又是
华泰医院的行政院长,由学校与企业共同任命。
(三)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在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内部,投资者、管理者、负责人、
政府部门、产业市场等利益相关者构成多元一体的办学机制,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机制等多方面
的创新发展。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汽车维修和销售的
“校中厂”,集教学、培训、汽车销售、维修等于一体;同
时,学校与两家企业共同投资成立“台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涉及教育培训、技术服务、汽车维修等,并由学生、教
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提供社会服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构建
“两院一园”的三方合作框架,成立技术产业应用中心,设
置“产业应用加速器”“产业应用共性技术平台”“小微企业
助创平台”“职能技术产业推广区”“创业孵化器”等五个中
心;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入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打造
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双元育人”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形
成“政、产、学、研、资、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的速度与专家学者的预
期存在一定差距,某些省份并未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
力量参与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高职院校开展混合
所有制改革存在较多的现实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激发办学活
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拉动效应还不明显。要推动职业教
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制约混合所有
制改革的主要症结及其内在原因。通过对五所混合所有制高
职院校的深入调查,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2个
方面。
(一)政策法规不完善
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或二级学院存在法律上无规定、政
策上不明确的现实困境,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带来一系列的思
想顾虑及观念障碍。政府部门顾忌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教
育的公益性保障问题;学校领导顾忌办学自主权、政治风险
问题;企业管理者顾忌办学话语权、投资回报问题。五所混
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都面临法人身份问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以学院的名义招生、颁发毕业证,以
注册登记的二级学院法人身份办学、运营,但其二级学院法
人资格取得的过程障碍重重,没有现成的政策制度遵循。而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院虽然也是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学费方
面不能按照民办高职院校的标准收取,只能参照公办高职院
校的标准,远低于生均12000元的收费标准,办学经费难以
得到保证,也不能满足教职工的薪酬支付,更难以产生投资
回报。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
如何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是五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产权
保护制度不完善、法人身份不明确的前提下,混合所有制高
职院校的资产保护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公有资本和非公有
资本合作的对象是否需要甄选,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有没有依据;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股权形式和股权结构
的问题,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股权比例的确定及界限;
非国有资本利益输送问题、寻租设租现象、不合理的民营资
本国有让渡问题如何避免的问题;国有资产的评估难度大、
产权流通不畅,审计体系、退出机制如何设计等。[2]而且,
一旦国有资产所占比例过小、非公有资本控股时,国有资产
代表肯定无法进入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层,会对国有资产
的保值增值带来严重后果。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发展建议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产权结构为核心,带动办学
机制、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变革,激
发高职院校的体制创新发展。在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
革的实践工作中,必须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破除法
律或制度上的藩篱,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一)建设配套政策体系
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国家职能
部门系统科学的政策落实,涵盖顶层设计、实施边界以及操
作细则等各个方面。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省级政府
部门是权力主体,混合所有制改革应由省级政府职能部门牵
头,带动发改委、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与社会保障部
门、地方政府等,共同起草改革实施方案或细则,指导高职
院校根据办学情况、专业特色、产学研水平等,自主选择是
否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如何进行改革。[3]实施方案必须
规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主要事项,比如法人属性
问题、股权比例问题、合作模式、控股问题等,及混合所有
制改革的边界问题,即非公有资本参与办学的刚性边界和职
业院校办学的风险规避机制等。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涉及到
招生指标、学费标准、生师比、教职工薪酬等具体问题,都
需要政策文件予以明确和规范。
(二)明确产权归属问题
我国目前产权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无论是市场经济领域
还是教育领域,产权制度尤其是产权保护制度还在逐步建设
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产权融合为切入点,但目前最大的问
题是产权归属不明晰,导致无法明确和规范各办学主体的权
利和义务。不同性质的产权归属问题,其初始界定应始终坚
持“对称原则”,即收益与风险、权利与义务相匹配。[4]
明晰产权归属,可以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产权主体的初
始资产进行评估与核算,并且还要不定期地对高职院校的所
有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进行盘点,明确不同时期学校的资产
存量与价值,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
的高等教育产权的交易市场,为各办学主体的产权转让、流
转以及退出搭建公平合理、流通有序的交易平台。
(三)构建收益分配机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结合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理
清产权与责任关系,构建收益分配机制。民办教育改革试点
过程中,有专家学者提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从办学结
余中提取一部分经费”的观点,笔者认为,各地出台政策明
确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在去除国家财政性补贴及学校发展
基金后,可将办学收益的20%作为合理回报,用于奖励出资
人。[5]当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也可采取契约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各办学主体的收益
分配方式。如,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与华泰建设集团约
定,混合办学的前八年不收取办学收益,从第九年开始,按
照股份比例提取办学收益。所以,高职院校在混合所有制改
革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及合作企业的愿景,在遵守《教
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探寻符合
办学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构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有效机制
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2021年11月30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
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
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
鄂州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
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
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
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
定斜坡的变性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
+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
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
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
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
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
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
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
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鄂州坚持传统制造
业改造提升与新型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
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型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鄂
州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
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鄂州绿色低碳发展。坚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
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鄂
州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
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
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鄂州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鄂州“光
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
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
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
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
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鄂州
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
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
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
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
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
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
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
与高校合作编制《梁子湖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
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梁子湖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
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鄂州出台《关于建立健全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
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至2020年梁子湖区累计获得生
态补偿资金3.44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
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
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梁子湖区设立
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
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
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鄂州紧盯江河湖
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
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
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
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
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
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
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
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
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鄂州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鄂州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
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
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
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
塑造鄂州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
撑。鄂州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
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
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
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
为鄂州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
鄂州必须进一步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
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
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
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
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
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鄂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
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
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
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
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
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示范和
带动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鄂州必须重点聚焦梁子湖重要
生态系统资源,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关联角度
出发,按照“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鄂州山水林田湖草系
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总体设计,争取山
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动梁子湖、严家
湖等跨市河湖的保护治理,对整个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形
成示范和带动。
关于推动九江文旅深度融合的调研报告
中共九江市委政研室秦成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推进九江文化和旅游深
度融合高效发展,最近笔者赴庐山市、武宁县、彭泽县、湖
口县、柴桑区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旅局、市文旅集团等
单位,围绕九江文旅融合开展调研。
一、加快推动文旅融合的做法及成效
九江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文旅新
业态,以项目支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九江文旅品
牌影响力、竞争力,先后获“2020年中国旅游大奖␎优选旅
游目的地”“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设区市”等荣誉。
山上带动山下,开辟精品旅游新线路。聚焦“一体化、
集团化、专业化、
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深化庐山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山
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工作思路,建立了环庐山周边县(市、
区)旅游发展协调机制,串联山上山下景区景点,推动山上
山下旅游一体发展,积极打造以庐山、庐山西海为核心的“山
盟海誓九江游”,重点推出了“山盟海誓”“诗书浔阳”“信
步江湖”等一批精品线路。依托陶渊明、狄仁杰、岳飞、雷
发达、袁隆平等名人文化开发了一批研学旅游项目,持续推
进“跟着课本游九江”“跟着诗词游九江”活动。鼓励各县
(市、区)发挥本地特色和优势,推出“采摘游”“花海游”
“观鸟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旅游路线的开辟,引
来大批游客。今年1~8月,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次7236.97万,
同比增长10.08%;旅游总收入885.27亿元,同比增长10.02%;
庐山风景名胜区累计客流量385.44万人次,位列全省第一。
科技赋能文创,打造精美旅游新产品。文化有活力,旅
游才有魅力。九江市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
科技、互联网、创意等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文
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推进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虚拟化、可视化、互动化,提升文化产
品附加值。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批
“全天候、无时差”的文化输出载体平台,加快培育和发展
了一批新型文化企业、数字文化业态,建设了一批区域文化
产业带、特色文化产业园。探索“城市文创”,鼓励研发具
有开埠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战争文化等特色文化创
意产品。擦亮武宁打鼓歌、庐山金星砚、瑞昌剪纸、湖口草
龙、浔阳封缸酒等文创品牌,培育了一批富有九江特色的文
旅融合型景区和文创产品。
2021年全市新增国家4A级景区6个,现有国家4A级以
上景区25个,实现了县
(市、区)全覆盖。新增省级5A级乡村旅游点1个,
现有省级4A级乡村旅游点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一
个个文创产品“聚沙成堆”,变成了景点、景区,逐步形成
“全域景区化、旅游全域化”的发展格局。
创新文旅品牌,打造现代旅游新标杆。九江市大力实施
文旅产业链“链长制”,以《九江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
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文旅项目招
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进度,文旅产业链
不断壮大,发展态势强劲。推动《遇见武宁》大型实景水秀
项目升级上档,把九江中心城区浔阳古城项目打造成有影响
的实景演艺品牌,让游客沉浸式体验。2021年全市“项目大
会战”文旅项目达55个,总投资490.49亿元。1~8月,全
市共签约文旅项目20个,其中“5020”项目10个,总投资
额585.96亿元,远超去年同期水平。随着渔乐方舟、蓝城康
养度假村、世纪博纳影视城、浔阳古城、国韵文化城等项目
落户、建设、运营,将引爆九江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未来九
江旅游发展新标杆。
优化服务质量,打造一流旅游环境。旅游业竞争,很大
程度上是旅游服务质量竞争,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
一个重要标准是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在餐饮住宿上,现在
游客来九江可以住上舒适的宾馆酒店或城市客栈,品尝到本
地特色风味美食。在交通出行上,不断满足游客“快旅慢游”
的需求,九江机场改造复航、庐山高铁站今年底将投入运营、
城区高速“拆四建二”、“浔阳江号”游轮开辟水上旅游新航
线,这些构筑起九江便捷高效的交通网。在娱乐购物上,庐
山云雾茶、九江茶饼、瑞昌山药等一批地方特产,更好满足
游客购买欲望。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上,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今年1~8月接受旅客投诉23起,同比
下降20%;市本级调处旅游仲裁案件8件,调解成功率100%。
新建了3个智慧旅游平台,大幅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营造
了诚信、有序、健康的旅游环境,整体提升了九江旅游的美
誉度、满意度与知名度。
二、文旅融合短板不容忽视
龙头地位逐渐弱化。从主要指标看,“十三五”期间,
尽管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次数量位居全省前三,但增
幅有所放缓,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从核心景区看,庐山对外
的美誉度、影响度,对内的吸引力、竞争力均有所下降。
品牌特色不够鲜明。九江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夜消费特色
街区,而且大部分文旅产品相对老化、业态单一、缺乏特色,
景区同质化问题突出,高附加值和新业态旅游产品更是紧缺。
整合融合没有到位。资源整合上,尽管坐拥庐山、庐山
西海、鄱阳湖、长江等世界级资源,却未有效进行整合利用,
仅限于围绕核心旅游资源散点状、碎片式开发,停留于传统
资源开发模式,全域化格局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潜力未完
全释放。
缺乏重大项目引领。项目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文旅项目
招引力度不够,项目建设速度不快,重大引爆型、龙头型项
目缺乏,尤其是缺少吸引新型游客群体的特色项目,高品质
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游客不落浔阳城”。
三、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建议
把好方向,锚定目标定位。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是九江
旅游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稳把好前进方向,保持高
度专注,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把提高“大江大湖大九江、名
山名城名天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主攻方向,做好上下
联动、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推进“山、
江、湖、城”一体化发展。要鼓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闯劲,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清除各种障碍、凝聚各方
力量,增强发展动力。
筑牢根基,放大品牌效应。以“庐山天下悠”为统领,
塑造“悠然庐山,自在九江”城市文旅品牌,发挥龙头品牌
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两核两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
庐山、庐山西海两个国家5A景区为双核,稳妥推进旅游资
源整合,推动环庐山旅游经济圈和环庐山西海旅游经济圈提
质升级。支持各县(市、区)依托自身历史资源、民俗文化,
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富有区域特色的旅
游目的地,形成多个支撑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
填白补短,招引重大项目。不管是发展“旅游+”,还是
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离不开文旅项目支撑。在新发格局
下,要发挥好“互联网+”驱动作用,持续加速推动文旅业
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化与智慧旅游,招引一批引
爆型、联带型的重大文旅项目,填补九江文旅业短板和空白,
推进九江文旅经济、烟火经济和夜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各县
(市、区)大力发展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业态,努力
形成特色鲜明、差异发展、互补共享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关于我市“三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赵岳平
(2021年11月9日)
10月25日至26日,我有幸陪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
维刚等领导到平江县安定镇、园艺中心、九狮寨高山茶业公
司等地,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开展调研,
走访了“全国十佳农民”董敏芳、“岳阳市首席黄茶大使”
陈玥嘉、平江县安定镇党委书记刘长江等省市县人大代表,
召开了农业、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县(市、区)人大负责“三
农”工作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新
的感受和思考。
感受之一: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一子落,农村
全盘活”。我市素称“鱼米之乡”,农业发展成绩斐然,粮食、
油料产量居全省第一,水产、茶叶、蔬菜产量居全省第二,
农产品加工居全省第三,全省农业上市企业22家岳阳占4
家,全省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标杆龙头企业45家岳阳占8
家。岳阳黄茶、岳阳王鸽、平江辣条、华容芥菜等驰名中外。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食品产业要突破2000亿元、
做精做优七大百亿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
特色小镇25个。平江县重点打造以茶叶、油菜油茶、食品
加工、休闲旅游农业为重点的四大特色产业,来势看好。
感受之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
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原则,全市今年开工高标准农
田建设38万亩,总投资5.8亿元,解决了一些农田无路、无
水、无利等问题;蓄洪安全建设投资24亿元;重点区域排
涝能力建设投资76亿元,占全省的40%;洞庭湖北部补水
一期工程完成投资3.57亿元;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52亿
元、整治水库343座,灌渠给水配套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5
亿元,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平江县探索以“产业发
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劳动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的以工
代赈新模式,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新
机制,成为后疫情时期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
举措。
感受之三:农民的“钱袋子”进一步充实。
园艺村206名果农加入“果香小镇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
社”,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一名64岁的农民通过种植10
多亩“长坡梨”“长坡葡萄”,去年收入超60万元。他骄傲
地告诉我们:“我家里有两台小车,我们旅游是要去外国的”。
横冲村以创业青年、村民众筹、村集体参股的形式,使闲置
资源变为旅游资产、村民变为股民、村级资金变为公司资本
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九狮寨高山茶业通过土地流转,
农民种茶、采茶、制茶、销茶,茶家乐、茶文旅“为农民谋
利”。园艺中心运康农业公司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生态大
米,聘请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现场指导,探索高产攻关、高
效农业,招收180余名乡亲进厂上班,既可以以天计算务工,
还可以领配件回家加工,人均月工资4300元。
感受之四:乡村振兴工作队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园艺村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由市供销联社、国网
岳阳供电公司、市公交集团组队办点,队员动情、用心、出
力、收效,坚持每月与群众“摸爬滚打”不少于20天。三
家后盾单位尽己所能各提供10万—20万元的资金支持,争
取项目资金260万元改造村电网,在村部停车场建设5个新
能源充电桩,给村小学配备空调8台并重新安装专线,现正
抓紧建设集体公墓。在今年水果销售期突遇“疫情”,游客
采摘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工作队急果农所急,想方设法争取
三家后盾单位“带着感情销水果”,多渠道为果农销售西瓜、
葡萄、梨子5万余斤、52万余元,以往10月还在愁销的水
果今年8月底就全面售罄。
感受之五:涉农人大代表的作为进一步彰显。
省人大代表、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润升水稻专
业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是一位种粮大户,创建了大型现代化
粮食产业服务中心和水稻工厂育秧、统防统治、农机服务、
烘干仓储、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合作社配置了庄稼
医院、农民培训机构,为当地农户提供一站式社会化服务,
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现代粮食产业化道路,先后获得国家级
农机合作社与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荣誉称号。她是全国首届
“农民丰收节”的四大新闻发言人之一,曾经现场接待过胡
春华副总理等领导,是毛伟明省长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
见的5名特邀省代表之一。今年9月光荣当选“全国十佳农
民”,10月参加央视“三农三人行”专栏录制。曾就“三农”
工作提出过许多高质量的建议,在当地辐射带动、在全国颇
有影响。
思考之一:如何巩固“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们耳熟能详。尽
管国家战略是稳中求进,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稳粮
价是稳物价的前提,但现实中农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确实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
村发展不充分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产出难成正比,农业对GDP增长、经济总量排名的贡献毕竟
不大,未来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加剧、未来农村人口流出加
速也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
展阶段,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总的看仍然是单向流
向城市,农村大多处于“失血”“贫血”状态。如平江县中
低产田约占2/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有50%,约1/3的耕
地位于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刚过60%;有3个乡镇没有农业专技人员,有16个乡镇没
有水利专技人员,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两张皮”、农业科
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没有彻底打通等问题仍然突出。“让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
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还任重道远!
思考之二:如何处理农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中“一产的度”。农业在国民经济
中比重下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但农
业占比也不是越低越好,更不是要学美国的1%。三大产业
所占比重的演变有一定规律,并且是动态变化的,以后基本
稳定的“度”在哪里?二是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的度”。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给
农民提供收入、养老、归宿;“等贵贱、均贫富”是历代农
民起义的主要旗帜;“打土豪、分田地”是共产党取得天下
的重要法宝;分田到户、联产承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开
端。土地流转率过高,会造成失地农民,会有社会风险;土
地流转率过低,会造成小农经济,难有规模效应。到底如何
处理小农户与大市场、确权与确地、大户与散户的关系?三
是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中“农民的度”。未来谁来种地?
谁会种地?谁来养活中国?现在农村60岁以下没有出去打
工被认为是“冒本事”,35岁以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
到20%,由此带来“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
等现象,3000万留守妇女、1000万留守儿童等问题,大量
失地、失业、失保、城市进不去、农村回不来的农民工可能
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这些都不容忽视。
思考之三:如何提高现代农业的竞争力?
农业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质生态产品、传承农耕文明,
但是农民的“钱袋子”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
子”“果盘子”的重视程度、比较效益是不对等的。改革开
放40多年来,粮食价格上涨不到10倍,而不少工业品价格
都上涨了几十倍;中国的小农户大都只是农业生产者,而不
是经营者,生产环节的收益只占10%左右,其余约90%的收
益在后续环节中。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在缩小,
但绝对值却在扩大。在家种田一亩年纯收入400元—600元,
在外打工一天收入150元,“辛苦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两个月”。
今年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的投入成本都在上涨,但秋粮
上市粮食价格却在下调,越来越高的成本和一直走低的粮价
使得种粮户“增产难增收”、揪心不称心。“靠天吃饭”并没
有完全解决,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如今年由于7、8、9月
温度偏高,使得湘阴县“辣椒节”不得不提前休市。新形势
下一些新问题带来了新挑战:一些地方国外粮食进市场、国
内粮食进仓库;镉超标的粮食不准出库、不准入市;非洲猪
瘟、污染防治,使得养猪越来越多集中到大户,农民的养猪
收入锐减;天然湖泊禁止投肥投饵、长江十年禁捕,使得农
民的水产养殖收入受到影响;另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
禁止焚烧、野生动物保护使养殖户不能放生不能杀生等问题
都值得认真研究。
思考之四:如何扩大“乡村振兴看岳阳”的效果?
乡村振兴看岳阳,为什么?我市农村“空心房”整治作
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地方
改革创新40个案例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
的“第一仗”,把“回不去的老家”变成了“诗和远方”,美
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全国第一方阵,全省连续两年把现场会开
在岳阳,打响了“外学浙江、内学岳阳”品牌。为保护耕地,
藏粮于地,规范村民建房,我市出台了《岳阳市农村村民住
房建设管理条例》。为兴旺产业,我市连续三年创建农业产
业化特色小镇12个,办点示范。为文明乡风,我市广泛开
展了“治陋习、树新风”活动,广大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
办、其余不办。正因为此,省委副书记乌兰代表省委明确提
出“乡村振兴看岳阳”,并安排全省主流媒体来岳阳现场采
访、集中报道。
乡村振兴看岳阳,看什么?要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土地出
让金取之于地用之于农、支撑乡村振兴;如何打造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升级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稳定在全国第一方阵;
如何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形式、把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
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
镇以点带面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业产业
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完善;如何发展农村电商、解决农
产品“种得好难卖好”、农民“增产难增收”问题;如何组
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有效化解村级债务;如
何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何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
法治德治机制、为乡村既“塑形”又“铸魂”;如何处理好
粮食生产上讲政治与增效益、产业结构上保大宗与创特色、
产业效益上扩规模与延链条、基础设施上强基础与提内质、
要素保障上国家投与社会筹的关系等等。
思考之五:如何深化“人大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省人大代表董敏芳建议:人大要发挥各级代表联动作用,
呼吁加强科技投入、强化惠农资金精准度、结合重资产化趋
势创新惠农贷款模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农
村机耕道不足的难题。省人大代表王五星建议:要尽快明确
农业农村局与乡村振兴局的职责分工,巩固扩大脱贫成果、
防止规模返贫,实现共同富裕。市人大代表李正钧建议:人
大开展工作评议粮食生产时,要统筹负责粮食交易流通的商
务粮食局、负责土地管理的资规局;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
《种子法》执法检查时,要统筹负责陆生野生动物保护、负
责林木种子工作的林业部门。市人大代表李其报建议:人大
要落实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的“政府应当向同级人大
或其常委会报告乡村振兴促进工作情况”,认真做好听取审
议专项工作。市人大代表卢赛君建议:农产品加工园区普遍
缺乏专业物流公司,人大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
性创业园、电商园、物流园,助力千亿现代物流产业。市人
大代表刘长江建议:人大要修改有关农民减负的地方法规,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发动农民筹资筹劳,农
民受益的小型村级工程在招投标上能否特殊对待?市人大
代表张波建议:人大要发挥好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的作用,
助推油茶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岳阳楼区人大代表陈玥嘉建
议:由市人大制定关于岳阳黄茶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为黄茶
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办理好人大代表“大力发展岳阳黄
茶”的建议,推动九狮寨高山茶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
关于我市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和体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登)
攀枝花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
(2021年11月11日)
一、调研背景
美育和体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
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和体育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
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
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学校美育
工作和体育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加强美育体育工作机制完善
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和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
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委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体育工作部
署,出台了《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
见》等文件,将学校美育体育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提上
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筑牢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根基。
(二)强化保障,不断改善学校美育体育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
资金22000余万元,着力改善学校美育体育条件,奠定了学
校美育体育发展的坚实基础。充分保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运
动场地建设、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置及体育、美术音乐器材
配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专(兼)职体育教师达到846
人,专职音乐教师313人、美术教师312人,组织开展全市
美育体育教师培训,美育体育教师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提质促效,全面深化美育体育综合改革
一是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开足开齐上好美育体育课程。
二是加大教材教法研究,挖掘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一校一
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和工作格局,促进学生掌握1‐2项
艺术技能、运动技能。三是开展好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鼓
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课外)全民健身活动、艺术实践活
动,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运动赛事和艺术比赛(展
演)等。四是积极推进中考体育改革工作。五是开展了美育
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及艺术素质
测评工作。六是加强示范学校建设,以特色创建为引领,整
体推动学校美育体育工作均衡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
学校美育和体育工作与政府资金投入压力大、投入有限
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美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
加强。运动场地和艺术教室(功能室)存在面积不足、场地
老化、功能混用、器材陈旧破损等情况。
(二)城乡、校际发展不均衡
基层尤其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美育体育专职教师数量
不足、现任美术体育教师专业不对口、代课教师比例较大等
问题。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性运动场地和艺术
活动场地、功能用房、设施器材,且教学场地和器材水平达
标等级较低。
(三)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缺乏系统性的美育和体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学
校对于美育体育教师的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还需完善。学生的
综合素质评价中对美育指标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刚性
不够。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仍需进一步改进
和完善。
(四)部分学校和家庭对美育体育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
步加强部分学校和家庭仍然有重升学率和文化课考试成绩、
轻体育美育课程的心理倾向。部分学校仍然存在挤占美育体
育课程的现象。
四、工作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尽快出台我市贯彻《两个意见》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
策文件,建立健全深化学校美育和体育工作制度体系。积极
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探索引入社会力量、统筹社会资源。
按照要求配齐配足美育体育专职教师,用好用活现行人才引
进政策。
(二)加大对基层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
通过教师轮岗交流、艺体专业大学生支教、统筹整合社
会资源等多种方式,推动美育和体育资源向基层尤其是农村
学校倾斜。加强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交流学习和长期合
作。打造艺术、体育示范学校,培育特色工作品牌,坚持把
一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促进学校美育体育工作高质量
发展。
(三)积极推进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将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及优势
美育体育项目纳入课程并纳入考评体系。提早谋划美育中考
工作。进一步完善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等。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引领,促进学校美育体育工作纵深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美育体育素质教育
氛围
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通过美育提升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体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锤炼意
志的思想观念。切实落实好现行“双减”政策试点及落地落
实。
关于我市行政审判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王建平
(2021年11月3日)
行政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三大诉讼”案件的
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行政审判工作对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
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
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近期,笔者随同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深入市中级人民
法院、郊区人民法院,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卷宗、
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市行政审判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
合我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做好
此项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市县两级法院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
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依法受理和审理各类行
政案件,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为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
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
献。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一审
行政案件3552件,审结3260件,结案率为91.78%。取得成
效主要有:
服务中心工作有作为。市中院自觉将履行行政审判职能
与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坚决贯彻省高院关于
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行政案件的决策部署,出台《关于为市
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
见》,规范完善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
依法履职,全力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作出了贡献。
化解行政争议有特色。市中院通过应诉通知书、提示书
等方式积极引导行政机关参加诉讼活动,推动落实行政机关
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有针对性地提
出规范行政行为的建议,力争纠纷防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
预防和减少行政纠纷;将释法说理贯穿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工作始终,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平衡各方利
益,准确作出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3件以案释法优秀案例
入选全省十大典型案例,3个集体和10名干警获得荣誉表彰,
市中院行政审判庭被省高院授予“全省行政审判工作成绩突
出集体”称号。
推动依法行政有举措。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判决行
政机关败诉案件487件,向司法行政机关出具司法建议312
份,依法履行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职责,发挥了对行政行为
的警示规范作用;形成了以裁判文书为中心、司法建议和审
判白皮书为两翼、联席工作会议制度为后盾的支持促进依法
行政的工作机制;强化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组织开展座
谈交流、法律咨询、法治培训等活动,邀请执法人员旁听庭
审,促进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初步形成
了互联网、移动终端、法院窗口“三位一体”的综合立体式
公开渠道,力求判决一案规范一片,推动全社会树立有权必
有责、用权需负责、侵权要赔偿的法治观念。
维护群众权益有成效。全市两级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打造“一站式”集约服务,推行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
就近立的立案模式,积极试行行政案件巡回审判,推出了《便
民利民异地开庭申请表》,减轻当事人诉累。2018年以来,
全市法院依法受理国家赔偿、司法救助、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救助困难群众354人,发放救助款469万元,努力让司法有
力度更有温度;审结涉及土地资源、城建拆迁、治安管理、
劳动社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案件2689件,占全部一审行
政案件的82.48%,落实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维护了群
众的合法权益。
我市行政审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随着建设法治政
府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对行政审判更加注重公正与效率、提供更加有力司法保障的
需求越来越迫切,故存在一些亟待克服和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行政审判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市法院行政审判工作
仍存在上诉率高、发改率高、调撤率低的问题。某些案件涉
及群众切身利益导致息诉罢访难度较大,部分当事人对诉讼
存在过高预期,行政审判工作理念、机制和司法能力还需进
一步提升。
用法治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的理念有待进一步确立。有的
法官将服从大局片面理解为支持行政行为,对依法履职存有
顾虑;有的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工作不够支持,应诉效果不
佳;有的当事人滥用诉权、恶意诉讼、重复起诉,诉讼目的
有异化现象。
行政审判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行政机关对行
政诉讼的法治功能和作用理解不全面,不能正确对待行政诉
讼;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不愿出庭、出庭不出声或不愿接受
败诉结果,应诉行为不规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够健全。
行政审判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市中院行
政案件呈现“井喷”式增长、高位运行态势,队伍力量薄弱,
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协议等新类型
案件不断出现,审判队伍素质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更好地促进我市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督促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
作用,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社
会氛围。全市法院应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充分认
识行政审判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
理念,健全阳光司法机制,网上公开行政裁判文书,直播行
政诉讼庭审,定期研究行政审判工作,积极主动向党委、人
大、政府汇报行政审判工作情况,最大限度争取重视和支持。
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新行政诉讼
法的宣传普及,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
行政审判工作。
进一步提高行政审判质效,更好服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大局。全市法院应强化“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
按照市委确定的“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坚持严格公正
司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对超过法律底线
和道德底线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坚持以审判为中心,
深化行政审判方式改革,推进庭审功能实质化;深化裁判文
书改革,增强释法说理的针对性,提升司法认同感。加强质
效评估、繁简分流、内外挖潜等,推进繁案精审、简案快审、
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稳步提升行政审判工作质效,为全方
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
益。全市法院应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在确保行政权高效运转
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公平分享社会资源、共享改革成果。
以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严格实行立案登记制和行政
案件管辖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始终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
理;积极试行行政案件巡回审判,探索完善制约和防范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