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调研报告汇编(30篇)
2.推行十个“全覆盖”脱贫摘帽“好又快”——吉安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5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一:为让“头雁”飞更高30
4.“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二:推动非公企业发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43
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三:为推进伟大事业注入不竭动力56
6.“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四: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成长成才69
7.“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系列调研报告之五:为党代表发挥作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81
8.搞清楚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豫北三村蹲点调研报告94
9.关于开展“履行好党建督查工作职责推动机关党建主体责任落实”的调研报告103
10.坚持正风肃纪做党员干部的知心人暖心人—党员思想状况分析报告114
11.把准党员思想脉络筑牢机关党建基石——新时代加强机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报告124
12.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调研与思考137
13.XX调查队2021年度党员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148
14.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调研报告169
15.关于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181
16.关于杭州市远程教育工作基本经验的调研报告190
17.个旧市公安局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200
18.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209
19.以干部考核之变聚推动发展之力——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调研报告216
20.机关党员教育工作调研报告229
21.破解源头难题强服务——实施“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调研报告237
22.中国国民视觉健康的调研报告:政策调整刻不容缓243
23.林芝地区推动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情况调研报告253
24.关于加强姚安县前场镇庄科村委会党员教育培训的调研报告263
25.呼伦贝尔市开展四级联动大引领行动的调研报告269
26.如何防治“苍蝇”式腐败——白云区防治村干部腐败工作的调研报告278
27.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基层学校党支部的调研报告284
28.搭建基层群众工作新平台——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调研报告292
29.谱写特区非公企业党建新篇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调研报告306
30.关于XX的红色文艺创作的调研报告315
近期,荔湾区直机关工委重点围绕“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引领荔湾高质量发展”主题,对区属55个机关党组织进行深入调研,提炼总结一批成功经验,梳理反思一些现实问题,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查短板、析原因、定措施,探索形成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新经验、新举措和新机制。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荔湾区直机关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提升计划、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关党建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荔湾经验。
(一)机关党建与全面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党是领导一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荔湾一切工作。坚持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中持续强化政治意识教育,各级党组织带头落实“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殷切嘱托,在建设发展中压实政治责任、在疫情防控中强化政治担当、在复工复产中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情感认同和实践感悟。持续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明确各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实行党委(组)书记担任机关党组织第一书记,任命、调整22名党组书记担任机关党组织“第一书记”,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事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牢牢把握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持续深化创新理论武装,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进一步增强思想融合、行动统一。持续躬行党内监督条例,开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培训,观摩革命历史馆、廉政教育展厅等,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让廉洁基因植入思想、融入行动。
(二)机关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展缔造“老城市新活力”。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坚持把党建融入荔湾发展蓝图: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两大引擎作用,升级打造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全面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佛融合试验区、岭南文化中心区、社会治理样板区建设五大工程,把荔湾建设成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深化完善党建+中心工作、党建+重点项目等,对照《荔湾区直属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细则》要求,推进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管理、组织生活标准化,建强党组织为荔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形成党建品牌、荔湾经验。《荔湾区推进党建业务深融合不断提升综合城市功能》等经验被市委办公厅等单位推广,“党员民情议事会”“百梯万人”“暖心惠民党旗红”“红霞生辉”等党建项目连续三届入选广州市“十大党建品牌”,《“3F”青春版党课》《“绣花”改造老城市“共同缔造”新活力》《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连续三届荣获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技能大赛优秀奖。
(三)机关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实施《关于建立“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市、区联动平台的工作方案》,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优化整合市、区资源,推动上下联动贯通,打造“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市、区联动平台,构建“市有呼唤、全区必应”“基层有呼、机关响应”的双向联动机制,实现“纵横贯通、条块联动”立体治理,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效能,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进落实《荔湾区党员干部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方案》,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转变作风,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30名区领导挂点结对22条街道、55个区直机关单位与212个社区结对,569个基层党组织1万多名党员干部走进25万多户居民家中收集近10000个问题,为荔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把脉开方”,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和群众拥护;将行动落实情况纳入机关党建年度量化考核、基层评议机关、机关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述职述廉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可行的长效机制,引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探索推广基层治理“荔湾经验”,按照“基于现有、高于标准”(基于我区现有经验、高于我区现有标准)原则,将成熟的基层治理经验推广到结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帮扶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一批带“荔湾风味”成果,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针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系统制定对口帮建社区建设“1+6”方案,打造“三个一流”社区,成为“省级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点”,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培训班上的成功案例推广,并上报民政部评优。
(四)机关党建与疫情防控融合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党建引领疫情防控在“521”本土疫情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构筑“无坚不摧”的先锋堡垒。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团队设立临时党组织工作指引》,在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点、隔离酒店、重点关卡等区域,成立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党组织,延伸成立网格、楼宇党小组,设立党员先锋岗。共组建141个临时党支部、395支党员突击队、662个党群先锋队。下沉“保障一线”的资源力量。全力保障抗疫一线需求,统筹“市、区、街道”资源力量下沉,实行分级负责、分类处置,建立“区领导驻点街道、处级干部驻点社区、三人小组驻点小区”三级服务联系机制,全天候为212个社区提供服务。开展“我是党员”先锋活动。下发《倡议书》,引导5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000多名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中,构建集结快速、调度顺畅的“1+4+10+N”党员动员体系,在封控区实施“党员上楼”“党员报到”“党员带头”3大先锋行动,有力保障53万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完善“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聚焦“建、用、管”各环节,推动建成各类党群服务中心262个,形成分类明晰、功能齐全、服务多样的“区-街-社区-驿站”四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科学设置198个大规模核酸采样点及若干个“移动检测点”,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化、特殊化贴心服务。
二、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荔湾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取得一些成果,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的指示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思想认识、领导效能、责任传导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党的精神淡化、弱化、虚化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温差”,政治意识“淡化”。有的党组“党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位要求”意识还不够强。认识上有温差,一些机关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大流、走过场、应景学,处在“听别人讲都知道、自己却说不清楚”的状态。执行上有落差,有的不能从关系到党生死存亡高度理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内在逻辑,没有真正从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上认识党建工作重要性,以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共推进,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倾向。行动上有偏差,有的缺乏党建业务一起谋划的政治站位,没有自觉把讲政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各定各的调、各弹各的曲;有的把业务当硬任务、把党建当软指标,认为“业务好了就一俊遮百丑”。这些问题和表现,说到底是政治机关意识淡化的问题,说明还没有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纲”和“魂”立起来,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还未真正入脑入心,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党建业务“两张皮”,领导效能“弱化”。在党建业务同步、对接方面落深落实落细不够。部署不同步。有的党组(党委)部署机关党建工作轻描淡写,党建工作力度层层衰减;有的党组书记没履行“第一书记”职责,不参加抓机关党建述职述廉活动;有的把机关党建工作全甩给机关党委,部署党建工作避重就轻、抓党建工作你推我闪;有的认为行政职务是实职、党内职务是闲差,不尽政治责任。落实有矛盾。从配置看,有的未设党务机构,未按1-2%比例配专职党务干部;有的党组织书记、委员承担大量业务工作,党务工作不懂不会。从过程看,必须完成业务工作“硬任务”,酌情完成党建工作“软指标”,党建工作服从业务工作。从效果看,少数党支部只强调工作留痕、不注重实际效果,结合中心工作不够紧密。考核重形式。有的以业务工作论英雄、定高低的现象较为明显,忽视对党建工作的综合评价和综合运用;有的党建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不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这些问题和表现,说到底是党的领导弱化的问题,说明党的领导横向到边的广度、纵向到底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巩固拓展,机关党组织的组织功能还不强,组织力还有待提升。
(三)治党压力“层递减”,责任落实“虚化”。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责不清,有的没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层级、各个项目、各个环节,存在上面热、中间温、下面冷;有的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还有差距,看似层层负责,到头来责任却打了折、落了空;有的职责任务不清、角色意识不强、党务工作不熟等,遇事推拖躲绕;有的党建阵地建设严重滞后,机关党建经费短缺,未落实办公场所“六个一”、活动室“十有”、宣传陆地“五有”。监责不力,有的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机械照搬多,“上下一般粗”,没有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上,与党员思想状况脱节;有的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认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味”不浓,甚至为拉旗照相而开会、为总结留痕而活动;有的日常工作中听汇报多、深入调研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提要求多、解决问题少;有的台账总结报表一大堆,热衷于搞“数字党建”“文件党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虚功无实效。这些问题和表现,说到底是责任落实虚化的问题,说明机关党建责任落而不实、监而不督,缺乏抓“党建促中心”办法和实招,必然造成不担当、不负责、不作为。
三、对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为做好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荔湾区坚持从思想、组织、队伍、机制、载体等方面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引领荔湾高质量发展。
(一)抓理论武装,促思想融合。机关党建最根本的就是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等制度,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学习贯彻;贯彻区委“两个维护”十二项制度机制,强化党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政治属性、行政领导首先是党内职务的身份定位,一切工作同党中央对标对表;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思想,根除业务是“硬指标”、党建是“软指标”,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错误认识。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建立“一书两单三会议”(党风廉政责任书,建立从严治党、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召开年度党建会、从严治党会、述职述责述廉会),使党建业务主体责任任务相统一。大力倡导党员“三亮”:亮身份、亮承诺、亮清单,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和主责主业意识,不断增强抓党建的政治自觉;精心设计党建业务融合主题LOGO,连同主题阐释进行布展、讲解,让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主题内涵,增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的思想自觉。
(二)抓堡垒夯固,促组织融合。推动党组织在体系设置、班子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发展。接续推进第二轮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党建业务融合议事决策、服务群众、管理监督等制度,以推动业务工作实际成效检验党建工作成效,促进同频共振、互动双赢;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探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党内关怀帮扶等制度,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完善重点业务中强化党支部堡垒、党员先锋队作用的制度,让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始终当先锋、打头阵;明确有专职党组织书记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原则上兼任党组织副书记,确保既管业务、又担党责。转化运用考核结果,把党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设置考评内容、量化考评指标,把“软指标”变“硬杠杠”;健全书记述职制度,落实“两述职”“双报告”,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党建工作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评优,出现问题的追责问责。创新实施党支部评星定级计划,建立对比模型图,组织星级靠前支部与靠后支部“结对子”,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实现全面进步过硬;保证党建经费投入,按照“六有”标准建好党员活动室,确保党员学习教育有场地。
(三)抓先锋引领,促队伍融合。着力锻造一支精通党务熟悉业务的党务干部队伍。抓好支部书记“领头羊”。树牢“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理念,履行好“一岗双责”,明责、履责、尽责,聚焦业务发展重点难点,强化党组织思想政治领导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发挥“头雁”作用,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支部书记锻造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群众的贴心人。锻造党务干部“主力军”。结合时政热点开展“菜单式”培训,按1-2%比例配专职党务干部,学习党建理论、党务知识等,练好真本领;畅通交流渠道,注重选拔和安排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业务骨干从事机关党建工作,推进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的交流代职,实现“党员骨干化、骨干党员化”。建强党员职工“先锋队”。组建本部门主要业务、重点项目、应急事件等任务中的党员职工先锋队,明确人员构成、使命任务、目标要求等,制定常态预案和应急预案,使党员职工在中心工作、急难险重任务中攻坚克难、示范引领,影响带动全体人员以更大热情投身项目,让党旗在荔湾“三大平台”、“五大工程”、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一线高高飘扬。
(四)抓纪律责任,促机制融合。牢牢牵住党建责任制“牛鼻子”。“责”字为先,党组认真履行好党建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对党建工作领导;机关党委聚焦职责职能,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基层党组织实施主体作用,激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成员联系1个党支部,每季专题研究1次党建工作,每月到联系点调研1次。“实”字固本,把宗旨意识、人民立场、群众路线贯彻到具体业务工作中,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针对性开展督促检查,为基层减负。“严”字当头,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使铁的纪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坚持严管就是厚爱,从严加强对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开展八小时以外的监管。“廉”字托底,利用“清风学堂”抓好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严格落实党建经费保障,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监督,认真排查廉政风险隐患,健全防控机制;按照“制度+清单+科技”要求,实施“简政高效廉洁”的阳光审批、阳光执法、阳光资金三大“阳光工程”。
(五)抓平台运用,促载体融合。探索党建业务融合促进的有效载体。创新党建品牌,坚持以推进党建业务“高、大、全、新”深度融合创建模范机关,创新“党建+业务”“党建+项目”“党建+疫情防控”等经验,释放党建品牌新活力,不断提升荔湾综合城市功能;把常态化“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每名机关党员每年至少认领1个“微心愿”。浓厚党建氛围,按照区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要求,聚集“三大平台”建设、珠江沿岸等打造党群服务驿站示范带,制定“1+3+N”(1为区委办公大楼、3为“三大平台”、N为各机关单位)计划,打造区党群、街道政务、社区民生、驿站便民4级“服务圈”,让党建元素点缀街区,打造党建亮丽新名片。厚植岭南文化,发挥党建文化和业务文化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岭南时尚文化搭桥,推出一批文明标兵、编写一批文化作品、印制一批文化书籍、展演一批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创作党建引领生产的文艺精品进行展演,引领党员干部当先锋作表率。
在江西古老文明史上,有一颗璀璨明珠,叫“庐陵文化”,而这一文化的中心,当吉安县莫属。吉安县古称庐陵,公元前221年始置县,建县2200多年,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之美誉。吉安县也是著名的“将军县”,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和曾山等180多位地师级以上老红军,载入《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烈士10049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吉安县也是个国定贫困县,2015年底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56户32632人,贫困发生率为8.4%;贫困村86个,占全部行政村的28%以上。
2016年以来,吉安县认真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吉安、井冈山时提出的“吉安、井冈山在脱贫攻坚中要带好头,做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精准、落实、可持续”三大关键,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心谋划、聚力破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356户32632人减少到2133户491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8.4%下降到1.27%,86个贫困村中退出83个。贫困发生率已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摘帽线”。
2017年3月,春意正浓,时值国家即将对吉安县开展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之际,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对吉安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期间,我们深感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也对吉安县富有成效的做法印象深刻。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个战役,那么战役的组织指挥、目标定位、力量部署、战术选择等等就是战役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吉安县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推进十个‘全覆盖’”。
一、通过脱贫攻坚责任“全覆盖”,解决好攻坚战的组织指挥问题
组织指挥系统是战役的神经中枢。为解决好脱贫攻坚战的组织指挥问题,确保信息传导迅速、准确,精准脱贫工作全县一盘棋,吉安县通过强化与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协调体制、责任落实体系、资金整合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实现了脱贫攻坚责任“全覆盖”。
一是强化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协调体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扶贫和移民办、县委农工部、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县教体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吉安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脱贫攻坚办公室,由县委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分管领导、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指导组、资金统筹组、项目实施指导组、督导组、宣传舆情组、考核验收对接组等六个工作组,由分管县领导分别担任工作组组长。工作组长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立县负总责、乡镇落实、部门配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村向乡镇、乡镇和行业部门向县委政府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乡镇党委、政府是落实脱贫攻坚任务的直接责任主体,成立乡镇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举措,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推动项目和资金落实到村滴灌到户,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各行业部门建立分工明确、定期协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认真制定和落实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行业部门脱贫攻坚项目资金及时准确到位。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吉安县主动在机构改革上大胆创新,按照有固定机构编制、固定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固定工作经费“四个固定”的要求,在全县19个乡镇成立精准脱贫服务中心,由乡镇人大主席或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和移民工作并兼任服务中心主任,内设政策咨询、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安居扶贫、智力扶贫、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七个窗口,为贫困群众办理扶贫业务建立了绿色通道。
三是完善脱贫攻坚考核问责机制。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完善对乡镇党委政府、县直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将乡镇和县直单位脱贫攻坚考核评分权重分别提高到60%和20%,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将工作重点放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上,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和培养干部。向19个乡镇和16个县直单位下达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对在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可优先重用、提拔或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培养。对年度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单位和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县纪委牵头成立了9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每半月对各乡镇、各单位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帮扶成效、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平衡和滞后现象,原汁原味反馈给各乡镇,对落后单位和部门的及时约谈整改,确保脱贫攻坚整体联动、高效推进。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始终把扶贫项目资金置于阳光之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对无视纪律,触碰法律底线,特别是挤占、挪用、截留和贪污脱贫资金的人和事,一旦发现,县委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
二、通过贫困对象动态核查“全覆盖”,解决好攻坚战的目标定位问题
目标不明,则战必败。吉安县紧紧扣牢“精准识别”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对象核准到位、分类扶持到位、动态管理到位“三个到位”,实现贫困对象动态核查“全覆盖”,解决好了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定位问题。
一是对象核准到位。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对象的精准识别。针对建档立卡对象中存在对象不准、信息不实等问题,吉安县组织交警、房管、市场和质量监督等部门,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存在的财政供养人员、购有小轿车的、购有商品房的、私营企业主、村干部等五类人员进行了全面比对核查,并将比对结果通报给乡镇,乡镇在逐一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剔除,确保扶贫对象更加精准。
二是分类扶持到位。在核准扶贫对象的同时,也就基本了解了扶贫对象的差异性特征。吉安县根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收入水平、务工状况等因素,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蓝卡户、黄卡户、红卡户三种类型。其中,对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的4750户蓝卡户,主要采取产业和劳务扶贫方式;对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7245户黄卡户,主要采取产业和保障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对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2582户红卡户,主要采取兜底保障扶贫方式。
三是动态管理到位。按照国家和省关于贫困户、贫困村的退出标准和程序,吉安县制定了《关于建立贫困户和贫困村退出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工作流程,切实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脱贫真实。不断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台账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强化乡村两级对建档立卡数据采集和录入的审核把关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建档立卡质量责任书,确保建档立卡对象精准、信息精准、系统完善。同时,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及时把因病因灾陷入贫困的家庭纳入扶贫对象,实现贫困人口进退有序、分级管理、动态监测。
三、通过三个“全覆盖”,解决好攻坚战的力量部署问题
如果脱贫摘帽是一个战役,那广布全县的各贫困村、各贫困户,就是一个个单独的战场,这些战场需要士气高昂、战术有方、后勤保障有力的强大力量来实现战役目的。通过“第一书记”对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强力整合涉农财政扶贫资金,吉安县较好地解决了攻坚战的力量部署问题。
一是“第一书记”对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为加大对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吉安县安排了99个驻村工作组到86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现了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选派了86名科级和后备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172名优秀机关干部选派到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对其余221个非贫困村加派“第一书记”,实现了全县307个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全覆盖”。这些“第一书记”,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来就是各单位的中坚分子,他们为各自驻点的村庄送来了脱贫攻坚的新鲜血液,成为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生力军。
二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按照“4321”帮扶要求,吉安县原则上按县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的要求,实现党员干部驻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确保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并将帮扶工作成效与个人工作考评、晋升奖惩等挂钩,将帮扶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帮扶干部身上。这些数以千计党员干部,怀着为所帮扶的贫困户脱贫的共同目标,献计出力,成为了脱贫攻坚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覆盖”。这一“全覆盖”,解决好了脱贫攻坚的“地方军”力量问题。吉安县大力创新“党建+扶贫”模式:把53名致富带富能人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值班和民事代办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推行“支部+乡土人才”、“支部+产业合作社”、“支部+电商”等党建扶贫模式;成立乡土人才协会党组织19个、产业合作社党支部34个,覆盖6200户贫困户。
四是创新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机制。资金是脱贫攻坚战的“粮草”。吉安县充分发挥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主体作用,出台《吉安县统筹整合财政扶贫涉农资金实施方案》和《吉安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使用管理办法》,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战的“粮草”问题。通过科学编制全县脱贫攻坚规划,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平台,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提高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精准度。除中央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外,省、市、县财政安排的其他涉农专项资金,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管理相似的资金,统筹用于脱贫攻坚。2016年统筹整合资金72271.2万元,迄今已经完成投资61430.4万元,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是借用外部力量“增援”脱贫攻坚。吉安县为加强脱贫攻坚成效跟踪问效,从2016年4月开始,委托国家统计局吉安县调查队每月定期对全县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第三方调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原汁原味反馈到各乡镇,要求各乡镇对照评估结果及时抓好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了脱贫攻坚成效。去年11月中旬,他们又聘请江西农业大学作为第三方,按照贫困村20%、贫困户10%的抽样比例,完成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县级自评。去年11月下旬以来,先后通过了市级预审评估、省级贫困退出第三方评估、国家省际交叉考核,有效防止了“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现象发生。
四、通过五个“全覆盖”,解决好攻坚战的战术选择问题
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所有农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吉安县围绕这一目标要求,组织编制了《吉安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制定了《吉安县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按照全县总方案责任分工,县农业局、城乡建设局、卫计委等职能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县构建了“1+10”政策支撑体系。在这些政策体系中,各种类型的贫困对象,都能从中寻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一种或多种扶持手段。他们通过产业扶贫“全覆盖”、住房安全“全覆盖”、应保尽保“全覆盖”、健康扶贫“全覆盖”、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有效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一是推进产业扶贫,确保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产业是收入之源,是脱贫之本,更是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的必要载体。吉安县立足县情,以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产业奖补、产业保险“四轮驱动”的金融扶贫机制为支撑,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以土地、劳动力、现金等多种形式入股产业合作社,发展致富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确保增收致富可持续。目前全县实现户均1亩以上蜜柚的贫困户有6250户、户均1亩以上横江葡萄的贫困户有818户、户均1个以上鸡棚的贫困户1973户,还有油茶、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224户,生姜、山羊、肉牛、孔雀、鸭、鹅等养殖业项目覆盖贫困户9105户,实现了扶贫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多重覆盖。全县307个行政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34个,带动14577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该县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光伏扶贫,县财政给予贷款担保和贴息,确保贫困户每年可获得1500元以上收益,力争到2017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光伏扶贫全覆盖。目前,全县已签订安装合同9985户,动工建设6566户。
二是推进安居扶贫,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全覆盖”。吉安县按照应拆尽拆、应改尽改、应建尽建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拆除危旧土坯房26552栋,危旧土坯房改造5737户,其中贫困户1711户。拆旧建新3667户,维修加固2070户。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至今仍居住在深山区、库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的自然村群众实施整村搬迁或优先对不宜整体搬迁自然村组中居住条件较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含已脱贫贫困户)采取“拨萝卜”式分散搬迁,确保贫困户全部住上安全房。全县共落实易地搬迁对象346户14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6户1274人,同步搬迁人口40户202人。对没有能力建房的特困户,每户给予3万元的建房补助资金,由贫困户所在行政村帮助特困户建设一栋60平方米以内的住房,进行适当装修后采取“交钥匙”方式安置特困户,由城建部门向特困户颁发安居证,明确产权由行政村所有,特困户永久居住。2016年实施交钥匙工程59户。
三是推进保障扶贫,确保应保尽保“全覆盖”。在落实现有农村低保和五保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吉安县通过“一个提标、一个扩面、一个代缴”全面提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保障水平。一个提标:在落实现有农村低保和五保政策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按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2016全年共发放兜底保障资金466.7万元,五保供养资金510.6万元。一个扩面:2016年新增农村低保扩面指标4000人,全部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进行低保定向扩面,低保贫困户由2015年底的9193人提高到目前的14876人,贫困户与低保户的重叠率由2015年底的28.1%提高到45.7%,扶贫与低保衔接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代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政府按照每人100元的标准代缴其养老保险费,保障贫困群众老有所养。此外,吉安县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在落实国家现有贫困学生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由县财政按500—1000元的标准提高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水平,支持贫困户子女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确保贫困群众上得起学,防止因学返贫现象发生。2016年全县共资助贫困生7050人次,资助总金额844.3万元。
四是防止因病返贫,确保健康扶贫“全覆盖”。吉安县通过“一个代缴、一个降低、一个提高”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筑牢因病返贫防线。一个代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其个人缴费人均120元由财政全额代缴,实现贫困人口新农合参保率100%,2016年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资金587.8万元;一个降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人,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起付线每年只扣减一次。一个提高:县财政出资为贫困人口统一购买人均100元的大病医疗商业附加保险,向贫困户颁发健康扶贫证。在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后的剩余医药费部分,大病医疗商业附加险新农合目录内报销比例为90%,目录外医药费报销比例为80%。加上民政救助“四次”报销后,贫困户个人医疗负担约为6.5%,大大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支出。至今全县大病商业补充保险补助1996人次,报销医药费共计732.9万元。
五是提升群众满意度,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吉安县根据江西省制定的贫困村退出标准,充分利用整合的资金,统筹推进水、电、路、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86个贫困村开展村容村貌“大提升”,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以提高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村群众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同时为秀美乡村建设奠定基础。据统计,2016年,全县实施村庄整治项目676个,投入整合资金2.2亿元,贫困村所有自然村村庄整治全覆盖。新修通村水泥路83.1公里,贫困村所有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建设353户1121人,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全面改善;所有贫困村电网全面完成改造升级;广播电视、通讯网络、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更加均衡,86个贫困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进如今的吉安县农村,道路通畅,处处整洁,呈现出和谐秀美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总的来说,吉安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推进有力、效果明显,可以说是初步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在调研当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政府的强力推动与贫困群众的消极等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反差,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仍然不够。在每个村组,我们都可以看到“脱贫光荣”的标语。为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从县乡到村组、从帮扶干部到第一书记,吉安县确实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现实情况还不能让人满意。比如,吉安县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给予每户(含已脱贫户)贫困户2000元产业扶持资金,由乡镇和村帮助贫困户以股金的形式入股合作社,为贫困户颁发《股权证》,通过法律公证方式,确保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产业收益,实现贫困户入股分红全覆盖。这本是一项好政策,但却有不少贫困户,对其参与的产业建设与发展情况漠不关心,没有股权意识,甚至有的对自己的股权内容也不清楚。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政府免费为村民硬化入户道路,有的贫困户不达到自己要求的宽度就不让修,还以不能达标就不能完成退出任务进而影响干部政绩来威胁干部,等等。应该说,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永远在路上”。建议吉安县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通过持续不懈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才可持续。二是健康扶贫的理想蓝图与贫困农户求医问药的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程度反差,部分贫困户的医疗支出减少并不明显。现行的健康扶贫政策,特别是新农合政策,虽然都规定了一些可以不用住院就可报销的药品或医疗服务目录,但我们在调研中还是发现有不少贫困户要么所需药品不在目录范围之内,要么所患病种不在目录范围之内,要么所购药品不是正规上市药品,要么因家庭、身体原因不能住院,等等,看病花费得不到报销,医疗负担并没有减少多少。建议吉安县对此做一次全面排查,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解决好这部分贫困户的因病致贫或因病难富问题。三是基层干部减负问题。有干部自嘲:群众要脱贫,干部先脱皮。在脱贫攻坚战中,乡村两级干部身处最“前线”,最辛苦。比如,对照脱贫标准和程序要求,他们要一村一村查漏补缺,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确保贫困村退出实现“一个低于、两个达标、三个全覆盖、四个100%”目标;他们要不时上门核查,确保“三证两册一表”(股权证、居住证、登记证,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干部帮扶手册,贫困户收入确认公示表)全覆盖、无错漏;他们要经常通宵达旦,确保贫困户信息系统数据完整无误,以免错过为数不多的国家信息系统开放修改权限的次数与时间;他们除了要做好国家信息系统以外,还要做好国家摘帽要求以外的省级“大数据平台”,等等。过强的劳动负担不利于干部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工作的高质量。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对脱贫攻坚要求的表册、系统等,做适当精减,保留必须的,弃掉作用不大徒有形式的,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基层干部不必要负担,也有利于提升工作质量。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最基层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2009年中组部专门制定下发文件,提出“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政策。三年多来,各地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普遍明晰规范,工作报酬实现稳中有升,发展空间逐步得到拓展,退岗保障机制基本形成,进一步激发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活力,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开展。
2012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图为中组部会同有关部委直接培训村党支部书记。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2009年中组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09〕7号),就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选拔培养、管理监督、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等作出规定和部署,提出建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一定三有”的长效机制。为认真总结三年来各地贯彻落实“一定三有”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我们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形成了这个报告。
一、基本做法
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31个省区市96.7%的涉农县(市、区)按照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兑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报酬;85.7%的涉农县(市、区)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了养老保险;92.1%的涉农县(市、区)建立了正常离任生活补助制度;各地共从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5692人,考录乡镇公务员5215人,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4399人。同时,93.1%的涉农县(市、区)统筹解决其他村干部报酬待遇问题。
(一)出政策抓兑现,报酬待遇普遍提高
各地分别按照中央文件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按照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状况以及工作需要,在不低于财政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报酬,根据财政增长等情况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待遇正常增长机制。一是明确报酬标准。31个省区市都明确按照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或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至2倍确定村党支部书记报酬,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每人每年最高标准都在10万元以上,其中上海最高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0万元。在资金保障上,各地明确资金划拨渠道,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27个省区市村党支部书记报酬以省财政新增农村转移支付为主,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统筹解决;山西、云南、青海等省村党支部书记报酬资金来源全部由省财政预算列支;江苏村党支部书记报酬资金由县(市、区)财政统筹。二是抓好政策兑现落实。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等22个省区市所有涉农县(市、区)已全部兑现。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海南、重庆、陕西、青海、新疆兑现率达95%以上。各省区市普遍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岗位报酬集中统一发放制度,以县为单位,在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1个省区市报酬实行按月银行卡发放;安徽、西藏等地实行按季度打卡发放;浙江报酬分两部分发放,其中县级以上财政补助部分,由县级财政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直接划入村干部个人账户,一般一年计发一次;乡镇(街道)财政支付部分,实行一人一卡,按月或按季发放。三是统筹解决其他村干部报酬待遇。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西、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20个省区市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报酬待遇相同,其余11省区市村委会主任报酬待遇约为村党支部书记的80%—90%。北京、江苏其他村干部报酬约为村党支部书记的90%;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等18个省区市的其他村干部报酬约为村党支部书记的70%—90%;其余11个省区其他村干部报酬约为村党支部书记的50%—70%。
(二)重激励给机会,上升空间得到拓展
各地立足于激发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热情,着力建立完善政治激励机制,从选任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评先奖优以及择优推荐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让村党支部书记干好有发展前途。一是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31个省区市共选任5600多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2011年乡镇换届中选任3846人。二是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河北等29个省区市,2010年以来共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4300多名。三是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选聘事业单位人员工作。28个省区市都开展了此项工作,2010年以来共选聘3400多名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事业单位。吉林有1237名村党支部书记享受财政供养待遇(行政事业编制或参照执行)。四是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宁夏等地加大对优秀村干部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河北对受到省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每人奖金1万元;吉林受省表彰的村党支部书记由县(市、区)财政按副乡级工资标准给予补贴,报考乡镇公务员的笔试成绩总分加20分。此外,各地还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参政议政、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四川全省近三年来有2300余名村党支部书记被推荐提名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三)办保险发补贴,离职保障形成机制
各地为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分别出台政策措施,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落实村干部离职保障制度,总体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办理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各地对建国以来正常离职的村党支部书记,参照任职年限、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情况,采取按月(年)定补方式,给予了适当补助。一是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15个省区市的所有县(市、区)全部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了养老保险;其余16个省区市80%的县(市、区)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了养老保险。此外,宁夏、吉林还制定出台了村干部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办法,辽宁、河南、重庆、海南、贵州、陕西、青海等省区市结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具体措施。在资金保障上,各省区市普遍采取财政补贴、村集体补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方式;山西、北京等地由省(市)级财政全额负担基础养老金。二是建立离任补助制度。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等25个省区市的县(市、区)全部落实村干部离任生活补助制度,其他省区市90%的县(市、区)建立了村干部离任生活补助制度。各地普遍采取给予定额补贴和一次性补偿两种方式。对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正常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或累计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按月或按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任职未达到一定年限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偿,以县为单位自行确定。所需经费由省、市、县财政按比例承担或县级财政承担。此外,一些省区市还建立了村干部定期体检、奖励补助、困难慰问等关爱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由县、乡党委政府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定期免费体检,建立体检档案,对查出身患疾病的早治疗、早帮扶,关心爱护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体健康。设立党内互助金,为因病、因灾致贫的村党支部书记排忧解难。
(四)定职责强监督,日常管理更加规范
各地以规范“一定”内容为重点,结合实际对村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进行细化,普遍推行了目标承诺、述职评议、监督管理和不合格者调整等制度,切实强化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规范管理和考核,促使履职尽责。一是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各地在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五项职责的基础上,普遍就“村党支部书记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广泛组织乡村党员干部群众讨论,通过党员群众“议”、乡镇党委“定”、支部书记“认”,确定村党支部书记的具体职责,并结合各自实际,通过职位说明书、履职手册、岗位责任书等形式,明确村党支部书记职责任务。在此基础上,普遍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年度考核办法,年初签订责任书、年中进行检查、年底结合群众评议进行考核。河北制定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管理若干规定》,提出17条政策规定。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云南等地由村党支部书记与乡镇党委签订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使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有目标、任期有责任、事业有作为。二是建立述职评议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每年底要向乡镇党委、本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的考核和党员、群众的评议。测评结果与绩效报酬和选拔任用等激励措施挂钩。普遍建立了业绩考核或绩效奖励制度,把考核测评情况作为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待遇的主要依据,严格兑现奖惩,促使村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职,发挥作用。奖励金额由县(市、区)提出基本标准,根据乡镇党委考核和党员、群众评议情况确定。三是完善相关监督制度。普遍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推行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完善了村党组织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党务公开制度、村党支部书记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乡镇领导谈话制度,使管理更加规范,监督更加有力,村级班子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领导核心作用和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领头雁”作用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四是建立不合格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及时批评教育,督促其整改;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作风差、群众反映强烈的,按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中,各地加大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力度,对不胜任现职书记进行调整。广西自治区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选派3000名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区市县乡选派3万多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山西省针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问题,共投入资金2769万元,对换届后当选的51698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以县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
二、主要成效
“一定三有”政策的落实,逐步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解决了村党支部书记职责不清、人心不稳、动力不足、素质不高和后继乏人的问题,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拥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普遍反映,“一定三有”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真正关心,解决了多年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实质性、根本性问题,使大家工作更有信心、为民更有责任、干事更有奔头。
(一)明确了村党支部书记职责,规范了管理
“一定”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目标和对村党支部书记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一方面,村党支部书记对自己的职责、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为加强村干部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和措施,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各地通过将村干部岗位报酬发放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对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尤其是通过细化考核办法,岗位目标责任制、公开承诺制、绩效考核制、述职评议制、问责处理制的推行,加上严格兑现奖惩,使村党支部书记思想、工作上有了“紧箍咒”,破除了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满足于当“维持会长”的心态,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履职,发挥作用。许多村党支部书记说:“有了‘一定三有’,感到更有干头、有劲头、有盼头,同时,也增添了压力,如果干不好,不仅百姓不买你的账,而且收入也会降低。”
(二)稳定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激发了活力
“三有”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政治无奔头、收入没搞头、退后无靠头、工作无劲头”的局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怀关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村党支部书记吃了“定心丸”,也大大增强了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不仅过去村党支部书记“撂担子”的现象大大减少,而且吸引了一些优秀的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和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村党支部书记这一行列,一批德才兼备、有文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热心为村民服务、群众公认、公正廉洁、作风正派的人被选进了村“两委”班子。许多偏远山区的乡镇党委书记深有感慨地说,“新机制让村干部工作上有劲头,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没人当村干部了”。
(三)提升了村党支部书记素质,促进了工作
“一定三有”激励的是村干部,但最终受惠的是群众,这一“龙头”工程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广大优秀青年参与竞选的积极性,为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激发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普遍高涨,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少县(市、区)的组织部长说,现在村“两委”干部普遍感到如果自己不能在任期内为群众办点事,三年后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压力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加快了。
(四)形成了重视基层干部的导向,夯实了基础
落实“一定三有”,需要各级党委拿出决策举措,拿出真金白银,投入到农村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促进了各级党委对基层基础工作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进一步形成了重视基层、强化基层、服务基层的导向,形成了良好氛围。从客观上看,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影响,村党支部书记的待遇报酬标准还不高,还有部分离职干部的补贴没有完全到位,但总体上各地对基层的投入大幅增加,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待遇报酬大幅提高。特别是各地利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基层干部的报酬待遇等问题,基层基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思考
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书记抓、抓书记”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带领新农民,至关重要。
(一)必须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人选
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富一个村。随着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村党支部书记难选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要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既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党员中选拔,又要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村任职创业,从各级机关下派“第一书记”等办法,挖掘“源头活水”。另一方面要抓好后备人才培养,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培养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为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
(二)必须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提升能力素质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村党支部书记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从实际情况看,教育培训是提高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都要制定培训计划,把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重点对他们加强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实用技术以及依法办事、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必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认真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村党支部书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重要保证。“一定三有”政策实施以来的实践证明,保证合理的经济待遇、建立退岗补贴制度、拓展政治上发展空间,是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的关键要素。有了这三条,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吸引力大大增强,想当村干部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定三有”政策具体到各地有不同实际情况,需要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配套措施,真正让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活”起来。
(四)必须强化管理监督机制,确保认真履职
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既要关心爱护,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让他们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既充满希望,又要担起责任。从实际情况看,就是要在抓好“三有”的同时抓好“一定”,给村党支部书记定职责、定目标、定监督、定考核,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任务,全面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党员评议、村民评议和实绩考核,促进村党支部书记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带头人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南通市非公企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设立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服务企业促发展。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的新领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级党委紧密结合实际,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建组织、强队伍、抓作用、促发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巩固和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与群众基础。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独特的作用和贡献,决定了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为认真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我们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
一、做法与成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大强调,“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展显著。要在继续抓好组建党组织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和总结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一手抓组建、一手抓作用发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突出重点扩覆盖,党在非公企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地围绕加强基层组织目标,以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为重点,开展“集中组建年”、“组建攻坚季”、“组建推进月”等活动,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党群共建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党在非公企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广西、辽宁、福建、新疆等地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在较短时间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金桥、苏州和郑州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非公企业已建立党组织36.8万个,覆盖企业98.3万家;工会组织覆盖非公企业285万家,会员1.38亿人;31.4万家非公企业独立建立了团组织,覆盖35岁以下青年1611万人。
(二)融入中心促发展,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较好发挥
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服务企业促发展。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广泛开展“保增长、筑堡垒、作先锋”等活动,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非公企业党组织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00多万条,开展技术革新350多万个,完成急难险重任务80多万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430多万件。许多企业出资人认为,“党建也是核心竞争力”,抓党建是“最实的投入、最大的财富、最亮的品牌、最好的优势”。
(三)维护权益促和谐,以先进文化引领非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很多企业党组织引导出资人树立“关爱职工就是关爱企业”的理念,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温州康奈集团、重庆宗申集团、广州立白集团等企业党组织在职工遇到挫折时主动疏导、遇到矛盾纠纷时主动调解、生病时主动看望、婚丧嫁娶时主动帮忙,使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天津顶益国际食品公司等企业党组织积极倡导“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在我手中、企业在我心中”等文化理念,培养职工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职业操守。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中,在服务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展示了先进性。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党建强、发展强、社会形象好的非公企业先进典型。
(四)选优配强“带头人”,非公企业党务骨干队伍得到加强
各地着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需要,努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浙江温州通过组织搭台、企业选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反响良好。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党工干部权益保障金、岗位津贴、荣誉奖励和退休补贴制度。据对1万户企业调查,80%的党组织书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70%曾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队工作过,80%担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职务。各地还通过组织派、企业选、社会招等方式建立了一支40多万名党建指导员、3.5万名工会组织员的工作队伍。安徽省选派近5000名机关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使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一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五)拓宽渠道抓源头,非公企业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
各地通过挖掘“口袋党员”找一批,从业绩突出的职工中发展一批,从复转军人、退休人员中聘一批,从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中招一批等方式,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山东省推行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兼合式”党组织,2011年以来将3.2万余名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江苏启动“万名党员源头拓展行动”,向非公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企业培养输送党员3万多名。全国非公企业党员由2002年的110万名增至2011年的384万名。
(六)创新体制强保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50%的省份、60%的地级市、70%的县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构,有22个省份、248个地级市、2264个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江苏、浙江等地方对大型非公企业党组织实行直接联系、双重管理,理顺党组织关系,提升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水平。在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中央统战部、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联合成立非公经济组织指导小组。科技部、商务部连续多年召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建工作研讨会,国家工商总局在企业“登记申报、年检年报”中加入党建工作内容。各地还通过税前列支、财政拨付、党费返还、党员捐助等多种渠道拓宽经费来源,采取统筹使用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综合性党群活动中心等办法,使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有条件、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
二、形势与挑战
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非公经济发展速度快,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对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据统计,全国非公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增加值超过GDP的60%,固定资产投资占50%以上,出口贸易占60%以上,我国65%以上的专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由非公企业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快、所占比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
(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空白点”较多,对我们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员数量稳步增长,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党组织覆盖面小、党员比例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据党内统计,目前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占62.4%,非公企业党员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4%。据调查,非公企业中还有数十万的流动党员没有亮明身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有极少数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虚设。
(三)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多、高收入群体多、新社会阶层人数多,对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近2亿,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集聚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一些社会精英和高知识群体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一些敌对势力、非法组织把非公经济领域作为与我们党争夺群众、争夺阵地的主要对象之一,巩固党在非公经济领域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任务十分紧迫。
(四)非公企业涉及行业多、分布领域广、社会影响大,对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非公企业广泛分布在社会生产、服务、流通等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全国80%的城镇就业、90%的新增就业集中在非公企业。在县级以上人大、政协和青联、妇联、工商联任职的非公企业出资人近30万,社会影响日益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夯实这一领域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任重道远。
(五)非公经济组织投资主体多元、思想意识多元化,对我们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产生重大影响。
非公经济组织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出资人构成复杂多样,利益主体多元,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交流激荡。尤其是80、90后大中专毕业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影响,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加多样,加强教育引导的任务非常繁重。
三、思路与措施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意见》和会议总结了非公企业党建多年实践经验,明确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对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意见》和会议精神,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推动非公企业党建理论、实践、制度创新,全面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一)把扩大“两个覆盖”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
按照规模以上抓巩固,规模以下抓拓展;有党员的抓组织覆盖,无党员的抓党员覆盖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职工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有党员;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因条件暂不具备尚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实现党的工作覆盖。一是扩大党员覆盖。坚持“造血”和“输血”相结合,采取发展一批、找出一批、输入一批等办法,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二是扩大组织覆盖。坚持单独组建和区域、行业组建相结合,外力推动和企业内动相结合,实体组建和网络组建相结合,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内、区域里、行业中、网络上,形成覆盖完善、组织严密的网络体系。三是扩大工作覆盖。对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采取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确定党建工作联络员、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等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要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推动党的政策进企业、政府服务进企业、先进文化进企业。
(二)把建强“两支队伍”作为关键,着力提高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
以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为重点,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多样化选用。党组织书记要注意从生产、经营、管理骨干中推荐人选,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党务工作人才。企业选聘党组织书记,组织部门和非公企业党工委要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对拟任人选严格把关。加大向非公企业推荐和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力度,建立非公企业党务人才信息库。二是规范化管理。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述职评议制度,党组织书记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提倡不是企业出资人的党组织书记、副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工会主席、副主席。三是专业化培训。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主要由县级党组织负责,市级以上党组织抓好示范培训。对新任党组织书记要进行任职培训。重点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务知识、群众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本领和服务企业发展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党组织书记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锻炼。四是制度化激励。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薪酬待遇保障制度。上级党组织可给予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适当的工作津贴。推荐符合条件的党组织书记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建立党组织书记劳动合同变更、解除或终止前向上级党组织备案制度。党组织书记因坚持原则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上级党组织应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帮助支持。
(三)把发挥“两个作用”作为落脚点,着力彰显非公企业党组织先进性。
非公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要指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自身建设等职责,积极探索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要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建强、发展强为目标,按照生产经营好、企业文化好、劳动关系好、党组织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社会评价好的标准,广泛开展“双强六好”创建活动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活动,促进企业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要把创建活动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作为各级党委推动非公企业发展、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四)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着力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按照“建得起、管得住、叫得动、起作用”的要求,建立运转顺畅、务实管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做到“五个抓”:一是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企业党工委具体抓。县以上地方党委一般要有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机构,统筹负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具备条件的,可单独为实体工作机构;不具备条件的,可依托或挂靠有关职能部门,做到有人员编制、有经费保障。在非公企业相对集中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应设立企业党委或综合党委。二是有关部门联合抓。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纪检机关和统战、工商、财政、商务、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协同做好有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分级负责重点抓。对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不改变党组织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可由县以上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构直接联系。对一些社会影响大、党员数量多的大型企业党组织,可改变隶属关系,由县以上党组织直接管理。四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分类抓。对专业性、行业性较强的企业,可依托相关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党组织,实行归口管理。五是坚持属地管理区域抓。对于分布在乡镇(村)、街道(社区)大量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由区域党组织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党组织实行“兜底”管理。
(五)把出资人队伍作为重要工作对象,着力营造理解支持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抓出资人就是抓党建、抓党建必须抓出资人”的理念,把这支队伍教育好、引导好、服务好。一是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教育培训制度。各级党委组织、统战部门要共同抓好企业出资人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加强沟通联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构可直接联系一批知名度较高、社会反映好的非公有制企业,经常听取他们对加强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有关方面在研究制定相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规时,要注意听取企业出资人意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三是加大在出资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注意培养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出资人入党。四是加强对出资人的服务管理。对企业出资人的评先选优、政治安排,党委统战、组织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
(六)把经费投入和阵地建设作为有力保障,着力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
一是经费投入制度化。要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用,建立并落实税前列支制度。建立党费拨返制度,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可全额返还企业党组织,还可从各级党组织留存党费中,按照一定比例,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探索采取企业赞助、党员自愿捐助等方式,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二是阵地建设规范化。要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做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采取资源整合、企业自筹、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党员数量较多、条件具备的企业,建设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倡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共用、资源设施共享。在非公企业集聚的区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区域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始终坚持抓住根本,围绕中心,面向基层,把握节点,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注重学用,创新手段,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大力推进党员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党性观念和能力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实践启示我们,党员教育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改革创新、把握规律,贴近实际、服务党员,以人为本、注重实效,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战斗力影响力,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保证。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肩负提高党员能力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使命。十七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员教育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中央政治局认真落实集体学习制度,十七大以来共集体学习33次,政治局常委带头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分别确定一个县(市)作为联系点,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党员教育呈现全面推进、不断深入、蓬勃开展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做法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员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实《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始终坚持理论武装,积极开展大规模轮训,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党员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抓住根本,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
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理论武装,通过组织中央宣讲团、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全党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潮。各地各部门采取集中轮训、专题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形式,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工作;以"五进"即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为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了面向广大党员的理论宣传普及活动。有的地方探索了依理说事、以事明理的理论学习形式,把解决党员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坚持开展以"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理论教育活动。一些地方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围绕中心,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十七大部署,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共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参加。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实践特色,强化分类指导,加强舆论宣传,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着眼于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从2010年4月开始,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委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认真做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中央还把2012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进一步将这项活动引向深入。
(三)面向基层,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
围绕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专题辅导、知识竞赛、现场观摩、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的党员教育活动。一些地方抽调理论专家、骨干教师成立"流动党校",深入基层一线上门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一些地方和部门坚持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些地方根据党员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探索形成了党校集中训、部门专题训、党员中心户自主训相结合,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基地实践相配套的培训格局。各地各部门把党员教育与党员管理服务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关怀、帮扶党员,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服务承诺、民主评议、党性分析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责任感。
(四)把握节点,适时开展主题鲜明的党员教育。
结合党代会、"两会"等重要会议,各级党组织及时组织党员学习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广泛开展知党、爱党、兴党教育;结合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开展"我是党员,我为奥运做什么"大讨论、"世博先锋行动"、"迎亚运创文明、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教育、党性观念教育、民主集中制教育和用人准则教育,确保了换届风清气正。在抗击南方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发动,激励广大党员处处冲在一线。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组部专门发出《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全国共有4550多万共产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支援灾区人民,极大地教育和震撼了广大党员。
(五)示范带动,分期分批大规模轮训基层党员。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组织开展了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中组部"一竿子插到底",举办了两期集中轮训示范班。此后,又联合有关部委举办了4期新任乡镇党委书记、16期基层党组织书记、9期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与北京市联合举办了新疆基层干部赴对口支援省市培训示范班,有力推动了大规模轮训工作的开展。各地认真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四项重点培训工程。十七大以来,全国共培训党员17476万人次。其中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456万人次、新党员培训1383万人次、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122万人次、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4481万人次。
(六)典型引路,激励党员学习先进争当优秀。
各级党组织重视选树先进典型,推出了沈浩、杨善洲、李林森、郭明义等一批重大典型,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志愿服务。"当代雷锋"郭明义开通实名微博,吸引了近万人加入他的爱心团队。全国组织系统开展了"向李林森学什么、比李林森差什么、学李林森做什么"主题活动。一些地方评选"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开展"说出心中的感动,推荐身边的先锋"活动,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党员,在全社会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七)注重学用,全面深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坚持以用为本、以通为先,全面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建立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辅助教学网站和中心资源库,建成终端站点68.2万个,乡镇村站点覆盖率达到99.1%。认真抓好学用工作,大力开展"双创双争"活动,对终端站点进行分类定级,开展远教骨干全面轮训。一些地方开设"直播课堂"、"远教文化广场",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通过远教平台给基层党员讲党课。一些地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求,通过"站点+基地"、"站点+企业"、"站点+协会"等模式,把远教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拓展到企业车间,促进了学用转化。
(八)创新手段,大力推动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
积极应对信息网络化给党员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通了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今年"七一"前夕开通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三大平台,党员教育信息化迈上了新台阶。全国17个省(区、市),348个市(地、州),1016个县(市、区)开办了党员教育电视栏目,还有4个省(区、市)、31个市(地、州)开办了党员教育电视频道;建立党员教育(党建)手机信息平台140多个,创办党员教育(党建)手机报110多种;建立党员教育(党建)网站500多个。各地各部门探索了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网络课堂、学习博客、学习微博、学习QQ群等多种网络教育模式,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丰富党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利用"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积极为广大党员提供服务。
(九)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式党员教育新格局。
坚持开门搞教育,积极整合人才、阵地、教材等资源,借力合力,奏响党员教育"大合唱"。各地普遍建立了开放式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选聘党校干校和大中专院校教师、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技术骨干、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各地整合党校、高校、村(社区)活动场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站、点)、远程教育站点及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各类党员教育基地13.3万个。定期开展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策划制作了《信仰》《人民的好儿女》等一批重点教育片,编写出版了《怎样当好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工作方法十谈》等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将部分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在"爱课程网"等平台集中展示,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优质的和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服务。各地精心制作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土教材",初步形成教材供应体系,基本满足了党员教育需求。
(十)强化保障,努力营造党员教育的良好环境。
适应信息化、社会化发展趋势,改革创新党员教育工作机制。中组部整合部内机构职能成立党员教育中心,加强对全国党员教育工作的指导,推动各地各单位抓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落实。23个省(区、市)、占85.2%,183个市(地、州、盟)、占48.7%,1741个县(市、区)、占62.3%,建立了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机构,建立了100多万人的远程教育骨干队伍。一些地方将党员教育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各地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党员教育经费,一些地方还将党员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党员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主要成效
经过全党的共同努力,党员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
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许多党员干部说,"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理解加深了,对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信心更坚定了"。
(二)党员队伍党性观念和能力素质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无论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还是在日常工作当中,广大党员比贡献、作表率,创先进、争优秀,展风貌、树形象,以实际行动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展示着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
(三)基层党组织普遍得到加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各级党组织把党员教育放在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谋划推进,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促进党员教育上水平上台阶;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十七大以来,新建了一批基层党组织,整顿了一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结合换届调整充实了一大批基层党组织书记,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强化了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理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加强了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初步构建了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行动更加自觉,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通过大规模轮训,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自觉性、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驾驭全局、管理社会、化解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各地建立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干部普遍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党员教育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党的声音在新兴媒体上的主导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党员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局限,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中央的声音直达基层,高端培训一贯到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党员教育网络阵地进一步拓展,党的声音在新兴媒体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中换届、普及科学人才观、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等重要工作中,切实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不仅为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氛围,而且有效地教育了广大党员。
三、经验启示
认真总结十七大以来党员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员教育正确方向,始终把科学理论武装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教育的思想性、导向性、引领性。
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之源,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武装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科学理论武装,就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确保党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在增强党性、纯洁思想上下功夫,确保党员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要不断创新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确保科学理论入脑入心、见诸行动。
(二)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使党员教育贴近实际,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战斗力、影响力。
党员教育是为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服务的。党员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在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时,结合实际,主动跟进;就是要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中心任务上积极作为、扩大影响、体现价值;就是要引导党员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和国家工作决策部署的落实。
(三)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把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
集中教育主要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着重解决一个时期党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突出倾向性问题。经常性教育主要是针对党员的具体问题,通过随时随地的教育服务加以解决。要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做到张弛有序、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四)必须坚持服务基层,做到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公信度。
按需施教,示范培训,大规模培训,对口支援培训,送教下基层,从基层看效果、让党员作评价,是十七大以来党员教育服务基层的特色和亮点。这就启示我们,党员教育只有把重点放在基层、难点解决在基层、高端资源向基层倾斜,才能保证党员教育让党员满意、领导认可、群众公认。把党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是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离开基层,党员教育就没有价值、一事无成。
(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员教育新格局,不断推进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十七大以来,党员教育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做法。如,注重顶层设计、突出示范引领,加强了对各地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大力推进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提高了党员教育信息化水平;整合资源、借力合力、上下联动,形成了党员教育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局面。这些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必须用制度确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
(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寓教育于管理服务之中,不断激发党员参加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做到政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在管理服务中加强教育,以良好的教育体现服务、促进管理,既教育引导党员积极履行义务,又切实维护党员的基本权利;既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又让党员感受到组织温暖,从而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项工作自2008年在全国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逐步形成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四年来,全国累计有3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他们主动融入农村,带头创业富民,真心服务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从大学生村官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工作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可靠接班人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赞成试行”。自2008年4月起,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目前在岗21.2万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广大大学生村官甘于吃苦奉献,主动干事创业,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为总结四年多来的经验成果,研究部署新阶段的工作任务,我们到江苏、山西、重庆等十多个省市的农村基层实地调研,对207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查,委托教育部、人社部的科研机构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统计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综合情况,汇总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做法
四年来,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部署和中组部要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方法途径,为大学生村官打造了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促进大学生村官锻炼成长,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健全选聘录用机制,提高村官队伍素质
各地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竞争择优,努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一是合理分配名额。中央组织部每年向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达选聘计划,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基层需求,确定当年选聘数量,统一组织实施选聘工作,保持大学生村官数量稳步增长。二是规范选聘程序。规定了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等一套完整程序,实行职位、条件、标准、过程、结果“五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度。三是提高选聘质量。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等条件下“学生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优先”。北京、上海、广西等地采取重点院校定向招聘、驻村实习、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等措施,努力选拔优秀毕业生。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1%,党员占57%,部属院校毕业生占16%,较2008年分别提高18.2%、22.2%和2%。
(二)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引导村官认真履职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管理及考核,总体上比照公务员有关规定进行,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明确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到村后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主要履行“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等职责。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了大学生村官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二是严格岗位管理。明确规定大学生村官主要在村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单位不得借调使用。河北省委组织部每个月直接抽查1个县(市、区)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规范考核措施。由县(市、区)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具体实施。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采取个人述职、党员和村民代表测评、村“两委”班子评价等形式进行。湖南省按照任职村占50%、乡镇占25%、县市区占25%的比例,建立县、乡、村三级百分制量化测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奖惩、提拔任用的依据。
(三)健全教育培养机制,提升村官能力水平
各地把大学生村官当做后备干部来培养、当做优秀人才来服务、当做自家孩子来关爱。一是分级分类培训。建立“中央和省抓示范培训、市抓提升培训、县抓日常培训”的培训体系,确保大学生村官每人每年培训累计不少于7天。中央组织部编写出版了《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指南》,免费发放给大学生村官;举办了两期示范培训班,直接培训200多名大学生村官。二是加强帮带培养。各地普遍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领导指导、村干部帮教的三级帮带机制。江苏省组织1.2万名离退休干部和1.1万名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有效促进了大学生村官成长。三是注重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加村镇项目建设、小额信贷办理、新农合代理等集中性工作,到信访、综治等岗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创业富民。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优惠政策,指导各地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兴办创业基地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中增长本领、丰富经验。目前,各地已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4452个,筹集扶持资金13.9亿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神华集团等捐助1亿多元创业扶持资金,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创业扶持模式。
(四)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激发村官工作热情
各地认真落实待遇保障,着力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激励他们干事创业、创先争优。一是完善保障制度。明确新聘任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补助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2万元、1.5万元、0.8万元。同时,健全社会保障和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制度,并会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大学生村官办理了重大疾病等商业补充保险。二是加强典型宣传。中央组织部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联合团中央创办“大学生村官之家”网站,并通过中央各大媒体,广泛宣传各地做法经验和先进典型。江苏、山东等地制作出版了《榴花正红》、《潮人》等影视、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村官风采。三是强化政治激励。对优秀大学生村官坚持“四个优先”:优先发展党员,优先评先树优,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人选,优先推荐后备干部。今年5月4日,中央组织部组织全国8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了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全国大学生村官备受振奋、深感自豪。
(五)健全有序流动机制,促进村官多元发展
中央组织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通过留村任职、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有序流动。对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推荐参加换届选举、组织任命等多种途径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转型升级。加大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和公开考选乡镇、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的力度,并将其中的优秀分子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夯实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积极引导神华集团、农业银行、中国邮政等中央企业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员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基本形成了有序流动、多元发展的局面。
二、主要成效
经过四年多努力,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助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文明和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年纪轻,有知识、观念新、干劲足等优势,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他们及时向农民传授新技术、新信息,积极发展新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他们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他们无偿提供法律服务,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农村和谐稳定的维护者。目前,全国有3万名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2万多个,总投资60.8亿元,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451个,为24.3万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江西大学生村官危冬发舍弃十几万元的年薪,回乡创办明胶生产企业,使原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年产1000吨、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的明胶专业生产基地。辽宁省组织5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科普志愿者。云南西双版纳大学生村官组建戒毒宣传队。西藏大学生村官张小波组织排练的话剧《农奴泪》演出26场次,观众达5.6万人次。河北大学生村官石玉琳在村里成立“村民法律服务站”,把一个矛盾重重的移民村变成邻里和睦的文明村。村民们说:“城里少了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了一个大学生就了不起。”
(二)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亲人,服务了基层群众,密切了党群关系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真心拜群众为师,真诚服务群众。他们主动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中,了解了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他们吃农家饭、学农家话、干农家活,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培养真挚感情;他们照顾孤寡老人的生活,给留守儿童当“辅导老师”,为困难家庭发起捐款,尽己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清华大学法学硕士魏华伟,主动到艾滋病重灾村——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当大学生村官,四年如一日扎根服务,被村民当成“俺们文楼的主心骨”。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谢文鑫,让留村的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和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见面对话”,得知谢文鑫任职期满的消息后,村里大妈们拉着她的手说:“谢书记,你不要走!”大学生村官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许多村民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还给我们派来了大学生,帮我们办了这么多事,今后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三)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组织的新鲜血液,促进了村干部转型升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创造活力
大学生村官经过在农村几年的摸爬滚打,逐步成长为农村基层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有8.2万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干部,其中,任村党组织书记的3221人、任村委会主任的1839人;任村“两委”副职的3万人,进一步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后,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近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4.2%,活力明显增强。辽宁省大学生村官马宁,积极推动在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将20名年轻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浙江省大学生村官项玉君,从解决历史问题、推行村务公开入手,一年时间使一个负债100多万元、村“两委”班子接近瘫痪、上访不断的难点村改变了面貌。
(四)大学生村官成为党政干部的源头活水,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夯实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
目前,全国已有3151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47人进入县直部门领导班子;7537人列入乡科级后备干部培养,531人列入县级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为党政干部队伍补充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从源头上优化了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后,大学生村官在领导岗位上谋划发展更科学,开展工作更务实,服务群众更有效。江苏省仪征市大学生村官郑福源担任团市委副书记、镇长后,根据在村工作时了解的群众困难,协调有关单位投入400多万元,建设居民新区,安装路灯,清理水塘,使村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山西省大学生村官陈帅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任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后,大胆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带领乡里8名在岗村官创办了4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公司,为农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四川省大学生村官胡晓菲担任曾是血吸虫病重灾区的彭山县观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后,逐村走访排查,针对每个村特点制定防治方案,当圆满完成查灭螺工作后才“把心放在肚子里”。山东省枣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褚志高说:“乡镇对大学生村官非常欢迎,因为他们熟悉基层工作,不需要适应期就能担起重任。”
(五)大学生村官成为广大青年的学习榜样,弘扬了时代精神,带动了更多优秀青年到基层建功立业
大学生村官农村艰苦环境的工作经历,让大学生村官磨练了意志品质,增长了能力才干,升华了精神境界,成长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的张广秀,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周晓琳,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高金磊、郭炜靖,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的王淑媛、石磊、邢镭等。他们身上,体现了当代优秀青年的可贵品质,比如胸怀大志,把个人价值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道路;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扎实前进;艰苦奋斗,在迎接挑战中收获成功,等等。大学生村官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时代精神主旋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优秀青年到基层创业,实现理想抱负。四年来,全国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的高校毕业生达到200多万名。湖北、安徽、云南等省都组织大学生村官报告团,到高校巡回宣讲,让大学生们深受触动,他们说:“听了大学生村官的事迹,感觉找到了方向,自己要好好思考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三、几点启示
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推进,其战略意义逐步显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探索了新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输送和培养年轻人才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基层普遍反映,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新农村建设现在最紧缺的就是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领路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急需年纪轻、有文化、闯劲足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新文化,为农村党组织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办成了许多老百姓“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无论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是从党长期执政的战略要求,都必须大力选派像大学生村官这样的年轻人才到农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来改变农村面貌。
(二)基层一线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成熟的必由之路
把年轻干部送到基层一线的艰苦复杂环境锻炼,符合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光荣传统。大学生村官工作是新时期我们党在基层培养后备人才的一次生动实践。大学生村官经过在农村几年的摸爬滚打,了解了基层社会,掌握了实践本领,踏上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党政领导干部等岗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实践证明,实践锻炼人,基层锻炼人,艰苦环境锻炼人,必须及时把年轻干部送到艰苦环境中去培养锻炼,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坚持以用为先是培养年轻人才的重要原则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优势和不足都比较明显,关键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许多地方主动搭台子、交任务、压担子,让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民致富、做群众工作、处理复杂矛盾的实践中增长实践本领,对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村官大胆提拔到乡村干部岗位上,进一步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可塑性很强,只要给他们足够的舞台,他们完全可以成长为农村工作的“当家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对大学生村官这样的年轻人才,要予以充分信任,坚持以用为先,放手使用,加快使用,促其早日成熟。
(四)改革创新勇闯新路是实现突破提升的主要动力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推进中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推进中也遇到一些阻力。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下,中央组织部指导和鼓励各地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实现新突破。实践证明,凡是新思路新办法多、创新力度大的地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成效就更加明显。对待大学生村官工作这样的创新性工作,一定要解放思想、放眼长远、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中实现突破发展。
(五)完善制度是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村官队伍是一个规模不断壮大、情况复杂的群体,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针对这些特点,中央组织部和地方各级党委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发挥政策的“风向标”作用,树立鼓励实干的导向。实践证明,建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牢牢抓在手上,用制度化来保持全局性、稳定性,促进规范化、科学化。
党的十七大代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党委委员蓝晓娟,在受邀列席十七届四中全会前走访畲乡村民,收集意见建议。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决定并写入党章。2008年5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对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工作作出规定。地方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加强领导和指导,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代表任期制工作,基本实现各级代表有序参与常态化、代表作用发挥经常化、代表联络服务规范化,代表任期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党代会代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决定,并写入党章。2008年5月,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对全国和地方各级党代会代表的权利与职责、开展工作的方式、履行职责的保障及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等作出规定。为认真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工作情况,我们通过汇总各省区市情况,赴河北、辽宁、内蒙古、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实地调研,在辽宁省朝阳市、浙江丽水市和湖南岳阳市蹲点调研和问卷调查,以及与中央有关部门沟通了解等,研究形成了这个调查报告。
一、基本做法
根据十七大精神和《暂行条例》要求,各级党组织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创新,大力推进代表任期制工作。
(一)高度重视,代表任期制工作全面推进
中央组织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加强对代表任期制工作的指导。运用党报、党刊、电视等媒体,对《暂行条例》进行宣传解读;对各地贯彻落实《暂行条例》的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督导,并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和研讨;在这次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中,对落实代表任期制工作特别是选好代表、发挥代表作用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抓好落实;总结推广辽宁、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典型经验,推动代表任期制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地方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大力推进代表任期制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具体办法。2008年9月至今,全国共有27个省区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二是探索建立配套制度。全国365个市州、2684个县市区探索建立了代表提案和提议、调查研究、列席党内重要会议、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等工作配套制度。三是组建工作机构。截至目前,共有20个省区市和174个市州、780个县市区在党委组织部门成立了党代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分别占省区市、市地州和县市区总数的64.5%、46.5%、27.9%。
(二)拓宽渠道,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各地严格遵循党章,认真落实代表的权利与职责,不断探索和完善代表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组织引导代表正确履职行权。
——开展联系党员群众活动,充分发挥代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各级党委普遍建立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一些地方还探索实行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做法,形成“党群联系链”,宣传讲解政策,掌握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密切党群关系。十七大以来,全国省级党代表共联系党员群众7.85万人,市级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93.2万人,县级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398.9万人。上海市委要求每名市、区党代表联系一个居(村)委会,1名市代表与6-8名区县代表组成工作小组,并负责向市委及时反映了解到的情况。广东、浙江分别在全省建立了4278个、3972个党代表工作室,接访党员群众,畅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和反映其利益诉求的渠道。广东还公推遴选100名工人、农民党代表到基层涉工、涉农和社会民生部门代理1年科级领导职务,使代表双向联系党政部门和群众。湖北组织开展党代表“进万家、结万户、解万难”活动,全省3.7万名县级以上党代表进村入户,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3万个。
——探索开展提案、提议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对党委决策的参谋作用。许多地方在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党代表联名或以代表团为单位,就同级党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重要事项向大会提出提案。十七大以来,有7个省、175个市州、1436个县市区建立了代表提案制度,共收到省党代表提案493件、市党代表提案6391件、县党代表提案6.07万件。这次省级党委换届中,中组部对31个省区市建立代表提案工作预案提出明确要求。浙江、湖南、上海在这次省(市)党代会上开展了代表提案工作,党代表参与率分别达100%、77.8%、77%,浙江此前已在所有市、县开展了这项工作。不少市县也结合党委换届,在党代会期间开展代表提案工作。全国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行工作的313个县(市、区)均开展了代表提案工作。
各地在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以个人或者联名的方式,就同级党代会和党委职权范围内的有关问题采取书面形式向同级党委提出提议。十七大以来,共收到省党代表提议3256件、市党代表提议9.43万件、县党代表提议近70万件,90%以上的提议得到同级党委的落实。
——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充分发挥代表的民意桥梁作用。各级党组织普遍在党代会、党委全委会、民主生活会和作出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通过组织代表参加座谈会、发放书面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征求代表意见、建议。十七大以来,中央率先垂范,历次全会决定均事先征求了十七大代表意见。此次地方党委换届中,各级党委在党代会召开前,普遍征求了同级本届代表和下一届代表对党委、纪委工作报告的意见;在党代会召开期间,组织代表认真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并改进审议方式,保障代表充分讨论,发表意见。湖南在党代会召开前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问”活动,广泛征求代表对党委工作的意见。黑龙江就本省“十二五”规划征求35名省党代会代表的意见。上海、辽宁等地在党建网站开通“党代表直通车”,直接向党委领导反映情况。福建、重庆、贵州、青海、西藏等省区市党委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领域的代表参加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
——邀请参与干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评议监督作用。多数地方通过组织党代表参与干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和民主评议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报告两评议”等活动,进一步落实代表对干部工作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吉林长春市委邀请基层一线党代表在公开选拔干部工作中担任评委。安徽省在2010年全省公推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中,邀请25名省第八次党代会基层党代表参与面试工作。新疆温宿县组织党代表近400人次,对县委书记、县长进行民意调查和民主评议。
——组织开展调研,充分发挥代表对党委重要工作任务的推动促进作用。各级党委普遍组织本级和上级党代表在本地区对涉及同级党代会和党委职权范围内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开展调研,引导代表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对重大事项进行检查督导。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共组织省党代表调研835次,市党代表调研1.18万次,县党代表调研4.84万次。陕西每年确定一批涉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党代表进行不少于1次的调研活动。山东、湖南、广西等省区组织部分党代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访复查和创先争优活动督查工作。
——邀请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充分发挥代表对党内事务的参与作用。各级党委普遍邀请同级党代表列席党委全委会、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会议,有的地方还邀请一些基层一线代表列席党委常委会,听取代表意见,接受代表监督。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均邀请了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基层一线代表列席会议,共计164人,占基层一线代表的26.03%;十七大以来列席同级党委各类会议的省党代表有4923人次,市党代表有8.95万人次,县级党代表有54.5万人次。
(三)创新管理,确保任期制工作规范有序
各地立足增强党代表的主体意识和履职能力,抓好代表的学习培训、管理服务,努力提供工作保障,使代表任期制工作初步实现了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力量抓,有配套的工作制度保障。
——加强教育培训。各级党委普遍以党校、行政学院为依托,组织党代表参加学习培训,增强代表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各地结合代表履职行权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组织代表认真学习党章、《暂行条例》和党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规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相关知识。同时,围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分类培训和普遍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对党代表的教育培训。浙江、广东在党代会前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代表如何在会议期间履职行权进行培训。上海在党代会召开前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对新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履职培训。湖南专题培训省党代会代表中的基层一线代表。十七大以来,各地共举办省党代表培训班302期,培训9829人次;市党代表培训班3077期,培训21.4万人次;县党代表培训班2.1万期,培训167.3万人次。
——严格日常管理。各地按照《暂行条例》规定,强化代表党性意识,注重抓好代表的考核、激励和监督等,不断规范党代表履职行为,使代表日常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一是开展代表考核。多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每年对党代表在思想政治、联系党员群众、提案提议、调研报告、遵纪守法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评为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排名靠后的进行教育帮助。河北唐山市专门制定党代表活动记录本、党代表工作手册,详细记载每次党代表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成效以及代表出勤情况。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江西一些县(市、区)采取亮身份、定岗位,设立履职公开栏、开展优秀党代表评选等做法,激励党代表科学履职、有为履职、创新履职。青海一些县(市、区)每年组织20%的代表开展述职评议。三是及时做好代表资格管理。各级党组织对因组织关系迁出或者工作需要等原因调离同级党代会所属范围的代表,及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对一些受留党察看以上党纪处分、因出国出境停止党籍或丧失国籍、辞去代表职务的代表,及时终止代表资格。
——理顺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地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责任。代表任期制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一般由党委组织部门具体牵头抓总,在组织部门成立代表联络工作机构,纪委和党委办公厅(室)等部门承担相关工作任务。二是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各地根据《暂行条例》,以制度形式进一步明确代表开展工作的途径和渠道。浙江制定出台了代表提案、代表提议、代表调研视察、代表列席党内重要会议和代表学习培训等5项具体制度。山西出台了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和党内事项通报制度、党代表活动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代表质询制度、党代表接待日制度等。三是规范工作程序。各地结合代表开展工作的特点,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代表工作程序,进一步推动代表任期制工作运行顺畅。广东、浙江、湖南等省探索试行了代表提案提议工作办理程序,四川、辽宁等省对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等也进一步从方式方法上作出了规范。
——落实工作机构和人员。大多数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暂行条例》关于“党的各级委员会应当建立党代表大会代表联络工作机构,负责代表联络服务工作”的要求,及时组建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目前,成立工作机构的有20个省区市。联络机构工作人员一般按同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1%左右配备。
——保障工作经费。多数地方参照同级人大代表工作经费标准,将党代表联络机构工作经费和党代表活动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落实了代表任期制专项工作经费。
二、主要成效
从各地实行代表任期制工作情况看,各级党组织大力推动,党代表积极参与,党员群众和社会各方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实行代表任期制总体效果为“好”和“较好”的占93.3%。
(一)增强了代表的主体意识
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改变了过去五年“只举一次手”的现象。党代会召开期间,组织代表审议“两委”工作报告,代表联名提出提案,选举“两委”委员;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开展联系党员群众活动、向代表征询意见和建议活动、调研活动以及代表述职评议活动等,为党代表作用发挥提供了舞台,增强了代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代表履职尽责的意识和动力。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党代表作用发挥“好”和“较好”的占91.1%;认为代表任期制有利于增强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占96.8%,认为参加党内活动经常化、作用发挥更好了的占87.5%。许多党代表表示,推行党代表任期制后,感觉自己时时刻刻都是代表,参加党内活动的次数更多了,了解党委中心工作的渠道更宽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二)密切了党群关系
各地通过建立健全代表定期接待走访和服务党员群众制度,构建起党代表与党员群众广泛联系的链条,既有利于党委各项工作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也有利于党委及时了解和化解基层矛盾,拉近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距离。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党代表说话管用、能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占86.5%;认为实行代表任期制更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占98.3%。基层党员群众普遍反映,原来“沉寂”的党代表活跃起来了,代表与党员群众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党员群众的诉求也可以通过代表向党委反映了。
(三)强化了党内监督
通过开展党代表民主评议党委工作和“两委”委员、调研、询问、质询等活动,强化了代表的民主监督意识,拓宽了党内监督渠道,促进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一些市县委书记反映,实行代表任期制后,代表的主体意识更强了,参与党内活动更多了,掌握信息的渠道更宽了,民主监督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明显,对党委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实行代表任期制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的占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