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重要讲话心得体会汇编(550篇)

2024-02-07 23:09:36 591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提出殷切希望,并鼓励年轻干部提升“七种能力”,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工作难题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作为基层干部,要切实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推动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做好群众工作要有“想法”。在基层工作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事、无小事”的观念,因为在基层经常会遇到群众中发生的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很可能会使问题变得复杂,也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因此在基层做群众工作,一定要有“想法”,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做到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其次要树立一切工作为了群众的思想,因为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才会去琢磨和思考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的办法,逐渐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密切联系群众要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遵循的法则。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始终与群众保持联系,增进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线工作法,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接地气,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向人民群众学习,总结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解决群众困难要有“办法”。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所急所盼所想,仅有满腔的热血是不够的,要有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和本领。因此,解决群众困难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坚持体察民情,寻找工作中的缺陷,做到查漏补缺,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真正做到解决群众困难有办法。同时,做群众工作要防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防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高兴不高兴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依据,力争做到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又赢得民心。

当《春天的故事》再次响彻南粤大地,我们迎来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这件大事、盛事、喜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庆祝大会,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努力续写更多的“春天的故事”。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组工干部更应意气昂扬、接续奋斗,为特区建设添墨加彩!

要有规绳矩墨的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回顾40年来深圳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这项伟大事业,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党的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具体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忠诚于党和人民是组工干部的政治本色,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党性原则。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做好本职工作,用忠诚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初心。

要有浓墨重彩的力量,更新知识观念。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作为管党员、管干部的组工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不加强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字字珠玑,我们要对此全面学、系统学、认真学。理论学习是首要前提,要把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经验学习是鉴往知来,要坚持和发展好过往四十年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精通专业是看家本领,组工干部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当前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组织工作质量。

要有泼墨挥毫的劲头,掌握过硬本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总书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更高要求需要更加过硬本领。组工干部要掌握过硬本领就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最终都要落脚于真抓实干。在日常工作中要俯下身子埋头干,一天当做两天用,两步并做一步走。以实干再实干的作风、落实再落实的干劲,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四十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无问前路多磨砺,一心只做追梦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更远,离不开每一位包括组工干部在内的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学用贯通、知行合一,为续写更多的“春天的故事”添墨加彩!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使人醍醐灌顶。诚然,身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广大年轻干部唯有提高想干事之认知、练就能干事之本领、确保干成事之效能,才能奋发有为、不辱使命,做新时代“硬核”的年轻干部。

“不为斜阳影便移”,年轻干部需以志为引,提高想干事之认知。想干事,就是胸怀壮志,不懈追求,始终保持干事业的激情和良好精神状态。正所谓“精神振奋则百业俱兴,形神怠驰则百事俱废”,有了向志向进取的良好心态,就有了想干事的觉悟。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孙景坤等志愿军老战士“舍生忘死,血战沙场,誓死保卫华夏大地”,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一穷二白建设时期,彭士禄等党员干部“从零开始,奋起拼搏,立志报答吾国吾民”,以坚定的决心力创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今后改革开放造就有利环境……他们,身处恶劣境地,却心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乐于负重前行。时至今日,身处“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新时代,广大年轻干部定要以志为引,坚守为民初心,把“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为民精神作为人生追求,秉承想干事的态度,始终保持干事热情,主动、积极承担工作,慎始慎初,善始善终,方为年轻干部本色。

“宝剑锋从磨砺出”,年轻干部需以责为重,练就能干事之本领。古语云,“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有作为,这就要求必须以责为重,勤学、善思以及常践。凿壁偷光,匡衡终成经学名家,是勤学之力;贯通经籍,班固编纂自成一体,是善思之功;为民跋涉,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是常践之效。现如今,广大年轻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重要职责,更应主动加快知识更新,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知行合一,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因此,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有针对性地重点学,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不断学思悟践,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不负苍天不负民”,年轻干部需以绩为本,确保干成事之效能。我们常说,“为政之要,重在履职,贵在成事。”能否干成事,是最能展现出一个干部党性作风和从政本分的重要评断。焦裕禄任职兰考,整治三害,力改人民生存环境;孔繁森远赴西藏,改善民生,书写仕途非凡业绩。他们以只身之力,力图“积土成山,积水成海”,终不负党和人民之托,实至名归。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不论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还是履行新使命新任务、解决新矛盾新问题,都需要广大年轻干部以实绩做担当,勿畏难,敢啃“硬骨头”,敢挑“硬担子”,敢攻“硬任务”,时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实劲去破解难点症结,把工作任务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力求实效,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雄关漫道,任重而道远。广大年轻干部在其位、任要职、负重望,只有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日积月累中修炼干事“硬实力”,成长为新时代“硬核”干部,定能不负韶华,于时代一角画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科学决策能力是衡量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年轻干部应学会下好“三字棋”,着眼全局看问题、走在前沿想问题、立足实际解问题,在培养科学决策能力中展现担当作为、加快成长成才。

下好“谋”字棋,着眼全局看问题。“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年轻干部不可目光短浅,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该学会着眼全局、把握大局,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善于全面考察和分析,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坚持问计于民,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科学研判、多谋善断的决策魄力。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谋划、精准施策,使工作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抢占制高点,争得发展机遇。

下好“学”字棋,走在前沿想问题。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学。有些年轻干部学历高一些,参加工作后就把学习抛之脑后,实为误区。年富力强、头脑灵活,年轻干部更应该时刻保持“空杯”心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学习载体,强化对现代科技和新兴产业知识的学习,突破知识瓶颈,消除工作盲点,持续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下好“创”字棋,立足实际解问题。“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年轻干部要发挥应有的活力和激情,勇于打破旧思想,敢于探索新路子,有了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就要去尝试,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进一步创新举措。秉持求真务实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融会贯通、脚踏实地,在工作中研究新问题、拿出新办法、取得新成效,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中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何谓英雄?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这颗心被称之为“英雄心”。作为组工干部,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各项事务,应当拥有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英雄心”,攻坚克难扫除一切障碍,奋力谱写组工事业新篇章。[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组工干部当有政治坚定的“英雄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组工干部作为党的政工干部,能否做到政治坚定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全局,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组工干部只有具备政治坚定的首要品质,才能肩负起为党选贤、为国选才的重任。当前,组织工作进入了新时代,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思维、强化政治担当。“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组工干部政治坚定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时刻将政治坚定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提拔重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以对党忠诚之心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觉承担起为党的建设选拔干部人才的重任。

组工干部当有公道正派的“英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组工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做到公道正派,既关乎组织部门形象,更影响干部队伍风气。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立身之本,是做好党的各项事业的基础。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应当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在考核干部中,要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不看背景、不计恩怨,力求考准考实;在任用干部中,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抛开个人得失,不掺杂个人情感,讲原则不讲关系,讲公道不讲私情,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把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组工干部当有廉洁勤奋的“英雄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对组工干部来说,走在廉洁前列、作好勤奋表率是最基本的要求。组工干部只有保持廉洁,才能守住底线;只有永远勤奋,才能成就人生。抚今追昔,“领头狮”部长杨汉军、“草根部长”卢玉宝、“楷模部长”王彦生不仅用廉洁诠释了组工干部最高价值追求,更以勤奋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廉洁是立身之本,勤奋是成事之基。组工干部要始终把廉洁勤奋摆在工作首位、作为鲜红底色,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政治纪律,始终用纪律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要勤勉踏实工作,发扬执着专注精神,一竿子插到底,多干实际工作,多解决具体问题,以积极进取实干的态度去工作,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公%文思^享公众@*号~]

组工干部当有求实创新的“英雄心”。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求实。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矛盾越来越纷繁复杂,组工干部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推动组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弘扬求实创新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进入新时代,组织工作必须讲求实际、创新发展。组工干部作为组织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应当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作为汲取求实创新智慧的重要渠道,既在“求实”上下功夫,又在“创新”上做文章,打破“惯性思维”的桎梏,真正在如何选优配强班子、打造响当当的党建品牌、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好人才方面下大气力,通过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不断开创新时代组织工作新局面。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出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气壮山河、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主旋律。如今,这首歌仍然让人热血沸腾、踔厉奋发。

弹指一挥,70年岁月如梭,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新时代青年更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坚决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使其成为引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旭日朝阳”。

信仰,有梦想才能有方向。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跨过大江大河,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以信仰之力,打出国威军威,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精神,以信仰之名,觅人生目标,圆中国梦想。

爱国,有理想才能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给广大基层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建立功勋的宽广舞台。“爱国奋斗,生逢其时”,青年干部需在新时代怀爱国之心,不断奋斗前行。

实干,有思想才能有作为。“不怕牺牲,不干则已,一干就干到底”,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势力的不二法门。事业为重,忠于职守,踏实肯干,这是个人发展进步的基石。新时代青年干部应以实干之行,把本职岗位作为成长成才的沃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小事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收获不凡的价值。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时代潮流奔涌向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对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各地要努力培养锻造一支改革创新“尖兵”,激励干部在“闯、创、干”中不断提升改革创新能力。

锻造攻坚能力。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能力不会与生俱来,而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不断培养提升。要主动引导干部走出“舒适圈”,摆脱“千篇一律、千天一事”的工作疲态,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到发展一线去、到困难矛盾多的地方去,多当几次“热锅蚂蚁”,多接几回“烫手山芋”,提升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破解难题的硬本领。要培养干部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引导其打破常规思维,敢于“憋自己一把”,把挫折当“存折”,把磨难当“磨砺”,在一次次突破“自我极限”中收获成长。要针对性开展干部提能培训,克服干部培训中的形式主义,把培训内容聚焦到干部实际能力需求上来,同时加强干部理论转化能力,做到自觉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攻克难题。

培养创新思维。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改革在很多领域进入了深水区,但一些干部仍想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提升干部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激活干部“头脑风暴”,尊重干部首创精神,鼓励干部突破定势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引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不当事业的“守成者”,学会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多“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创新前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坚决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误区。要引领干部紧跟全面深化改革新步伐,主动向广大“改革先锋”们学习,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处发力,从工作的难点痛点处发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多些“从0到1”的突破,争当新时代的改革“闯将”。

建立激励机制。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改革创新活力。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改革创新探索中干部出现的失误,该“容”的要大胆地“容”,并鼓励其继续心无旁骛地“闯”下去;对于改革创新中出现苗头性方向性错误的,要及时进行“纠偏”,引导其转变思维,找准方向再出发。要尊重干部的改革创新成果,切实担起“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责任,完善“优者奖”的激励措施,对于在推动改革创新中有重大成果、起重要作用的干部人才,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待遇上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对改革创新干部的关怀,认真了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让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永葆创新激情,向着改革创新的高峰进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大国治理,机杼万端,建成法治中国关乎着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进程和总体效能。加强法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基层干部在把握“第一方阵”“第一导向”“第一身份”“第一时间”“第一资源”的基础上,乘势而为、乘势而上,谱写法治中国崭新篇章。

站稳“第一方阵”,找准法治“坐标”。欲茂其枝,必深其根。从《婚姻法》到《民法典》、从法律大国到法治强国,从回归法治“轨道”到开启法治新时代……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坐标圆心”,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把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夯实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基石”,释放“良法善治、以制治人”的显著优势。要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强化政治引领,构建信访维稳、基层治理、司法改革、专项斗争等领域法治“阵地”,运用好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优化整合等职能的显著优势,让权力在法治“坐标”上系统运行、规范运行、平稳运行。

坚持“第一导向”,绘就法治“蓝图”。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利民”永远是法治的“第一导向”导向。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多层级、全覆盖、高能级构建全面依法治国“蓝图”,广泛弘扬法治文明正能量,充分释放多元共治制度威力,确保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里,有力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内外部危机阻力,有效破解“怎么走”“向哪走”的法治体制机制桎梏。要高擎人民根本利益发展旗帜,紧盯治理短板弱项,在大局中把握“笃行”与“法治”的前进节奏,于变局中因时因势调整战略,始终不偏向、不动摇、不懈怠。要凸显法治与德治“两翼”作用,巧解“治大国若烹小鲜”改革智慧,瞄准点、卯足劲,让法治在基层有岗位、有职责、有任务、有福利,奋力开创全面依法治违、治污、治乱、治堵等治理工作新局面。

牢记“第一身份”,增强法治“刚劲”。在法治建设中首先要搞清楚弄明白“我是谁”,才能在学法、普法、用法中找准定位、明确职责,让各项法治保障更加刚劲有力。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相接,合理统筹“前、中、后”节点,广泛运用“接地气”“冒热气”调研方式方法,注重科学研判、集中攻关和成果转化,在把握大势、服务大局中构建成熟学术话语体系,打通治理法治化“最后一公里”,在真抓实干中出实效、在干事创业中育新机。另外,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员“第一身份”,在全面深化改革、基层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等主责主业中,永葆法治思维生机活力,营造内外联动的法治化环境,在组织建设、工作机制、规范运行、改革创新“起承转合”中不断增强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匹配联动性,让各环节各方面法治保障更加全面系统、刚劲有力。

紧跟“第一时间”,抢抓法治“风口”。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历史交汇点,携手书写常治有效、善治长效新篇章,需要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效统筹、协同配合。要紧盯各项事业“窗口期”“机遇期”“攻坚期”,永葆法治“抓建”“护航”“拓宇”的敏锐之力,常态推进、同向发力,在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实现与时偕行、有力有序,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深化法治教育“蹲苗”,从学校家庭抓起、从身边现实抓起,结合法律知识和生活常识、调研成果和真实案例,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情、理、法”融为一体大发展,掀起法治教育“热潮”。要在“全民守法”体系构建中瞄准“深水区”“无人区”,抢抓发展“制高点”,闻令而动跑好“第一棒”,科学有序开好“第一局”,积极投身于法治中国、法治强国伟业中,不断探索抢抓决战总攻的“机遇期”,总结运用因势而谋、因时而动的斗争经验。

利用“第一资源”,镌刻法治“印记”。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人才作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第一资源”,找准培塑法治素养“切入点”尤其重要。一方面,民法典普法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的关键之举,要深化开展“法治文化、文明法治”宣传教育,于时时、处处、事事中镌刻“维护法律尊严、促进法律平等、释放法律权威”的深刻“印记”,营造人人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要发挥群众参与法治主体作用,以专业人才“头雁”领航,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在生产生活、管理监督、教育指导等领域合理配置资源配置,在“促改革、强法治、聚合力”中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实践经验,确保法治“根基”立得住、站得稳,助推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求中的战略储备和普惠红利“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此次讲话不仅为年轻干部指明了前进路上的方向,同时也为年轻干部提供了在基层舞台大展身手的勇气与动力。

年轻干部想干事,主客观条件需满足。年轻干部是基层的生力军,在基层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年轻干部需主客观条件同时充分的情况下才能想干事。主观条件主要包括自身丰富的理论储备、坚定的政治信仰、高效的办事能力。拥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才能在工作中去想问题、找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在认识上想干事;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在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在思想上想干事;拥有高效的办事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有效服务群众,从而在行动上想干事。因此,年轻干部要用理论武装头脑、用信仰坚定理想、用效率促进服务。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外部大环境要给予年轻干部更大的干事舞台、鼓励其勇敢干事并建立完善的试错纠错机制,让年轻干部敢想、敢拼、敢干。

年轻干部能干事,三种能力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需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7种能力。笔者认为掌握这7种能力需能思考、能学习、能总结。首先,能思考是指年轻干部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在工作中对所见所闻常打“问号”、多找问题,从而保持热情与动力;要有一个求知的头脑,在工作中对所见所闻常“思考”、多动脑,从而坚定初心与使命;要有一个对未知充满兴趣的灵魂,在工作中对所见所闻常“热爱”、多探索,从而忠于工作与人民。其次,能学习是指年轻干部要向老一辈干部学习,多请教,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难事多去寻求帮助;要向同辈优秀干部看齐,多学习,要以黄文秀等优秀年轻干部为榜样,学习他(她)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担当实干、永远奋斗的精神;要向人民群众靠拢学习,常交流,在工作中多为群众做实事,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后,能总结是指在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要做好总结工作,学会总结进而善于总结,用总结出的经验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

年轻干部干成事,工作中需知行合一。常言道:知道不一定能做到,年轻干部要想干成事需在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年轻干部要想干成事一方面需多干事,在基层工作中多去干事,在干事中验证所学理论、在干事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干事中逐步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年轻干部需在干事中不怕犯错、多总结经验教训。基层工作多而杂,在干事中需找准方法,将工作分门别类做好规划并且在干事中要有魄力、有勇气,不怕犯错。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

年轻干部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在基层舞台大干一场吧!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中强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文中,作者用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场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同朝鲜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道道钢铁长城,用守望相助书写了一卷和平正义的史诗。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续写无愧于新时代的人生答卷。

挺身为国做“战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面对燃烧至新中国国境线上的战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积极迎战风雨,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的精神,在血与火的较量中,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红色教育中陶冶爱国情操;要学习革命先辈先人后己、舍身忘我的革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时、在国家利益之前挺身而出,在人民健康受到威胁时叫响“我是党员我先上”,以实际行动争做国家的英雄。

英勇无畏做“勇士”。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朝鲜战场上,杨根思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率领战士,在弹药耗尽的危急关头,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挺身而出,冒死用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用生命换取胜利。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英勇无畏的乐观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魄力真抓实干,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开拓创新,以善作善成的决心迎难而上,争做无所畏惧的英雄。

守望相助做“卫士”。毛泽东同志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面对朝鲜问题,党中央经过多次深思熟虑,作出“以战止战”的战略决策。在阻击敌人的日子里,马玉祥勇闯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火中救下朝鲜小孩、罗盛教毫不迟疑跳进冰窟救下3名落水儿童不怕牺牲;在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忍受零下40度极寒,身着单薄衣裤奋战数昼夜。他们用血与肉,在霜与刀、生与死间较量,铸就了来之不易的家国梦。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入一线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和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争做群众的英雄。

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初任选调生在基层工作,最能感知身边群众的所思所盼,也最能让身边群众体会基层干部的温情,因此更要坚持把基层群众放在“心”上,扎根基层解民忧、办实事。

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仰之心引领基层群众。初任选调生在基层锻炼,职位不高但责任很重。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扫黑除恶等,大多工作都需要具备“走坏鞋子”的毅力和“磨破嘴皮”的耐心,考验着初任选调生在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碰撞中是否能够坚守初心使命。初任选调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彰显着年轻一代对信仰的诠释,在基层工作中更加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更加应该始终保持对党的坚定信仰,坚持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生的执着追求,把基层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之下,引领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听党话、跟党走,脚踏实地、砥砺奋斗。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切之心联系基层群众。“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常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在湖南十八洞村握住老人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在内蒙古伊尔施镇林业工人家察地窖、摸火墙,在河北德胜村和群众炸年糕、聊家常等,生动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心有牵挂”的为民情怀。初任选调生作为基层“新兵”,更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角色转变,既能够深入田间地头,做一个“取经者”,时刻保持谦逊姿态,向基层群众“拜师学艺”,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又能够走到屋内炕头,做一个“聆听者”,搭建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关爱,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盼,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心服务基层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服务好基层群众,前提是要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少一些走马观花的“唱功”,多一些实事求是的“做功”。初任选调生不仅要积极克服条件艰苦的客观环境,更要努力坚持争当服务群众的先锋表率,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群众心声、纾群众难题。要响应人民为先的“主旋律”,涵养牺牲“小家”为“大家”的干事魄力,树立起良好的青年干部形象;要用活走访调研的“听诊器”,及时发现基层群众担心焦虑的主要问题,做到“对症开方、对症拿药”;要适应服务群众的“新常态”,切实做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好事实事,用好群众口碑这面“镜子”,出现问题不回避、面对责任不推诿,携手基层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发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发展步入新阶段,我们面对的问题将会更多、更复杂,年轻干部想要在发展的新阶段中做得好,就要把“问题”用起来。

善用发展视角,敏于发现问题。提到问题,有人会把它定义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但如果我们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它又何尝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垫脚石”?无论是在历史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问题都必然存在,想要进步,就必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准确捕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当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年轻干部要发现问题就必须做有心人,用改革的思维谋发展,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做好调查研究这篇“大文章”。

弘扬革命精神,敢于直面问题。“佛系青年”一词在近些年颇为流行,不少青年以此自称,用来表示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但也有一些青年把它用作逃避困难时的自嘲之语。其实,这体现出的是不敢直面问题的畏难心理、逃避心理。一旦我们对问题“选择性失明”,那么小问题也会逐渐演变成大问题,当其负面影响彻底爆发时,往往已演变成“疑难杂症”。特别是在我们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时,选择放任不管或一再降低自我评判标准,就难免会发生“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因此,年轻干部要有革命精神,面对问题敢于挺身而出。

练就过硬本领,善于解决问题。对年轻干部而言,想干事就是勇于直面问题,能干事则是不断解决问题。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解决问题,因为只有立足实际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埋头苦干才能破解问题的症结。当然,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年轻干部有过硬本领,这也是一些年轻干部所欠缺的。一切恐慌中最根本、最可怕的是“本领恐慌”,解决“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是加强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以学习“强筋壮骨”,强化自身素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年轻干部要看得到“问题”的重要性,听懂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召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科学决策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大棋局”,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那么,该怎样提高决策能力?这是摆在年轻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年轻干部要行动起来,当好科学决策的“大先生”,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打好“如意算盘”。

当好科学决策“大先生”,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得好,党和军队的事业就顺利推进;反之,党和军队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遭受挫折。人民群众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决策的方向,更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这要求年轻干部在开展决策时,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为出发点、为落脚点,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作出的决策才会合民情、得民心、聚民意。

当好科学决策“大先生”,要深入基层群众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成果是决策的重要依据,离开深入基层、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那么做出的决策必定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年轻干部要少些“衙门气”、多些“泥土味”,学会主动离开办公室,下基层多走走、多看看,切忌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同时,要掌握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如自己记录材料、解剖麻雀式调查、专题性临时调查、系统大规模调查和典型案例深层次调查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掌握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照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分析,形成符合科学决策的调研报告材料,并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现实问题的推动力。

当好科学决策“大先生”,要尊重依靠人民集体智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毛泽东同志曾感叹:“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基层是“智慧的沃土”,科学决策的制定离不开人民群众,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不掌握实情而轻率决策,就有可能脱离实际,造成决策失误。“要当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年轻干部要学会放低姿态,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全面听取群众呼声,广泛集中群众智慧,这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宽阔的视野和思路。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人民群众是各种突发情况的第一亲历者,这就决定了科学决策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决定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进行科学决策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集中群众智慧,这是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坚持的不变法门。

当好科学决策“大先生”,要虚心接受人民监督批评。各项决策部署的主要方向在基层,需要依靠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去执行、去实践。群众是决策实践的主体,他们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必然会产生决策和基层实际生产生活存在不协调的方面。这就要求年轻干部在落实决策过程中,务必拿出虚心的态度,诚恳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对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批评意见要倍加珍惜,并认真研究解决。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决策,才能保障不“变腔走调”,才能保障从决策到执行全过程不失控。实事求是接受群众监督,这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修正决策方案,不断提出新对策、做出新决策的必由之路。[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近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向受到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发源于延安时期,是我国起宏图、闯通途、绘蓝图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双拥工作者承载使命、不负重托,巩固和发展了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开创伟大事业凝聚力量和优势,画下了团结奋进“同心圆”,书写了中华民族“奋斗篇”。重担磨肩显担当,中华民族是“扛得起的民族”;重关当道能开路,中华民族是“打得赢的民族”;军民情深一家亲,中华民族也是相亲相爱、心成一脉的民族。双拥工作者架起了军政军民“连心桥”,拨响坚韧不拔的力量音符,谱写伟大飞跃的时代乐章,合奏团结奋进的兴国强军凯歌。

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从承载着社会关怀的“光荣之家”金色牌匾到车站机场的“军人依法优先”,从双拥宣传纪录片的感人故事走遍四方到军人家属的走访慰问,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双拥宣传的深入开展,传播了爱国拥军、成风化人的社会正能量。来自全社会的尊崇与拥护是振奋军心的力量,激励着广大官兵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去,年老志愈坚,退伍不褪色。全国双拥系统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做好社会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开展军体训练、军营“开放日”活动、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习等系列双拥宣传活动,营造“爱国拥军、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人民子弟兵在各条战线上勇扛使命、担当作为。“军人身许国,全民尊其家”,竭诚为民,军人是保卫家国和人民的坚实盾牌;倾力拥军,全社会的支持拥护则是军队能打胜仗的最大靠山,军人和千万家的倾情守护、同心筑梦撑起了国之“大”者,必将推动我国的强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凝聚“人民军队、全民国防”的时代共识。厉兵秣马赴沙场,三军将士志昂扬。“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军人的鲜明标识,紧紧地依靠人民是军人能打胜仗的力量源泉。无论是疫情防控闻令而动、驰援武汉,抗洪救灾中垒砌堤坝、转移群众,还是脱贫攻坚行动中的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人民子弟兵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了英雄本色。奋勇拼搏、舍生忘死,他们是留印伟大时代的“最美逆行者”,也是留影人民心中那“最可爱的人”,军民合力、共渡难关,军民始终团结战斗在一起、奋斗在一处,为疫情防控和抢险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报效祖国的优秀答卷,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走向接连胜利的制胜法宝。正如革命老区的民谣所唱:“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做好新时代的双拥工作,就要继续巩固好、发展好“人民军队、全民国防”的时代共识,既要强化人民军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要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以思想自觉激发行动自觉,让最强共识激发最强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提升“做实举措、管好长远”的服务大局。围绕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双拥工作者更加扎实地推进双拥工作走向深入,全力抓好双拥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立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庆送喜报”制度,集中解决现役军人的子女入学问题,建立退役军人社会培训机制,走访慰问、发放优抚金、出台关心关爱举措和专项扶持政策解决好退役军人的实际困难,不断加强双拥工作的纽带作用,提升抓实谋远的服务大局。双拥工作走好走实走前列,需要双拥工作者不断提升新时代服务大局水平,通过解决好军人保家卫国的后顾之忧,为军人建设祖国提供坚实保障。把大局服务好,解决好人民子弟兵的心中事,才能激励人民军队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当好“特种兵”:胸怀祖国、戍守边关,做好捍卫和平的“保卫兵”;扛稳责任、挺身在前,做好攻坚克难的“排头兵”;热血鏖战、战疫抗洪,做好本领高强的“尖刀兵”;人民在心、本色不改,做好勤勉务实的“子弟兵”,让参军报国蔚然成风,为中华民族的强军梦凝聚更加强大的力量。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百年大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明确培养年轻干部的正确途径,坚决克服干部培养中的形式主义,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他们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既要自身不懈努力,也要组织精心培养。各地党组织要不断健全完善年轻干部的“培养链”,让年轻干部队伍总体数量充足、质量优良,有足够本领来“接班”。

要“墩”得住。年轻干部要茁壮成长,就要多“墩墩苗”。做到政治训练和实践锻炼结合,“激活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让年轻干部成长有计划有平台有方向。制定“墩苗”计划,立足地方重点行业领域对专业化干部的迫切需求,结合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让年轻干部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一线接受考验。实施“铸魂”工程,将优秀年轻干部纳入递进培养计划,加强重点培养年轻干部的“点名”调训,提升年轻干部的专业能力,培养年轻干部的专业精神。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跟踪、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年轻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成长表现,对观念转变快、角色适应快、能力提升快和群众评价好的年轻干部进行动态跟踪、密切关注,实现“优中选优”。

要“帮”得稳。年轻干部的成长,自身努力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也需要帮一把、扶一程,做到“压茬”与“领路”相结合、“放手”与“撑腰”相结合、“自身悟”与“导师传”相结合。要多“领”,经常性开展座谈交流,在思想上释疑解惑、坚定信念,工作上言传身教、传道授业,生活上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促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快速“上手”。要多“带”,选择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与年轻干部建立帮带关系,通过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让年轻干部掌握工作方法、提高业务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要多“扶”,落实好谈心谈话制度,定期开展“心理体检”,及时为年轻干部排压力、解心结、鼓干劲,营造全方位关心关爱氛围,切实让年轻干部安心、安身、安业。

要“练”得实。压担子才能增才干,把握好“早压担子”和“成熟再用”关系,建立完善“一线历练”培养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历练中成熟。要在历练中补短板,“点对点”制定基层一线锻炼计划,推行年轻干部到产业发展、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一线挂职,在当“热锅蚂蚁”中补齐思想上和工作上的短板。要在交流中促成长,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经受磨练,让年轻干部开眼界、练心智、长才干,充实完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培养出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年轻干部。要在挂职中强技能,用好顶岗、跟班等培养锻炼方式,有针对性选派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和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把挂职中取得亮眼工作实绩、创造新鲜经验的年轻干部大胆用起来。

要“用”得准。强化“一盘棋”思维,把年轻干部培养放在全局中来考量,坚持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涵养干部队伍“一池活水”。要优选优育,把年轻干部培养使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把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优化班子年龄结构的重要来源,重点掌握一批优秀后备干部。要打破常规,采取“小步快跑”方式,“搭梯子”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才,紧扣改革关键时期,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集中安排使用。要拓宽渠道,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举办“主题沙龙”“成长论坛”等活动,以“交流互动、主题演讲、问题探讨”等形式让年轻干部“跑起来、动起来”,让优秀年轻干部主动进入视野,将“赛场”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点培养使用对象。[公文思@享#%&~公众号]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组织部门管党治党、组织工作政治性极强,组工干部的一言一行,更是折射个人精神风貌、彰显党的执政形象,要以一股“英雄气”蓄于心间,以最严标准刻画组工干部“英雄群像”,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阔步向前。

毋改“政治坚定”的英雄气,守稳组工干部立心铸魂的首要“基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组织部门是党的职能部门、更是政治机关,组工干部应该比普通干部更旗帜鲜明“讲政治”。对组工干部而言,能否做到党性最强、政治坚定,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全局,要把“两个维护”坚决挺在最前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拥护党的决定;要把“四个意识”切实体现到组织工作中、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不仅存之于心、更要付之于行;要像抗美援朝的老兵一样,把对党忠诚作为一辈子的事情去坚守,如此方能提高“排毒杀菌”的政治免疫力,既自觉当好“讲政治”的表率,又坚决落实好“抓政治建设”的责任,以坚如磐石的“英雄气”,做站得高、看得远、把得准的新时代组工干部。

毋改“公道正派”的英雄气,永葆组工干部行为规范的公仆“本色”。“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组工干部要把这一价值理念一以贯之,以“公”为“道”,方能不偏不倚;秉“正”为“派”,才可不歪不斜。工作中,无论是考察评价干部、推荐使用干部,还是年末领导班子述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组工干部都要始终“把好关口”,以“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始于正心”的态度,立好内心公正标杆、规整校正所行所为,做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才能以唯贤是举的“英雄气”,把各方贤能凝聚在党旗下、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毋改“廉洁勤奋”的英雄气,绘浓组工干部内外兼修的鲜红“成色”。“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作为组工干部,工作再勤奋,一旦廉洁上出了问题,就会丧失根本;为官再廉洁,若不能为百姓办事,也会贻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秉持廉洁勤奋、做到内外兼修,方乃坚守做人底线、蓄满执政底气的根基所在。组工干部要时常“三省吾身”、每每“反求诸己”,坚决拨开“奢华”迷雾、防范“懒政”陷阱,以廉洁扣好“每一粒扣子”、以勤奋迈好“每一个步子”,时刻走在廉洁前列、作好勤奋表率,引领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不负勤奋汗水“浇灌收获”,真正以干干净净的“英雄气”,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感受到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可信、可靠、可敬、可亲。

毋改“求实创新”的英雄气,开拓组工干部推动工作的鲜明“特色”。“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组织工作要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传统工作方式中寻求“创新点”与“突破口”,以求实为态度、以创新为方法,形成以求实促创新、以创新强求实的良性循环。工作中,组工干部既要坚持求真务实,调研先行、摸清真相,以唯物辩证法想问题、作决策,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也要树立战略眼光、保持清醒头脑,以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把组织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勇于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就党建抓党建的惯性思维和常规经验,如此方能解决当前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新堵点,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种能力”既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年轻干部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当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以“七立”“七破”提高“七种能力”。

立忠诚笃信之志,破阳奉阴违现象,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就是要立忠诚笃信之志,对党忠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风险挑战、诱惑考验面前,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不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言行不一的“伪忠者”。

立一丝不苟态度,破坐而论道思想,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就是要树立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求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民情在一线了解、民意在一线掌握、资料在一线收集、问题在一线解决,坚决破除坐而论道思想,以扎扎实实的调研代替听汇报、翻台账、看资料。

立战略全局观念,破自我封闭局限,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具有程序性、计划性、全局性、战略性,是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是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就是要对各项工作任务树立战略全局的观念,以全局利益作为根本标准,破除自我封闭局限,多算利党利国利民的大账,少算于私于己的小账;多打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算盘,少打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算盘。

立拼搏创新精神,破因循守旧思维,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唯有改革,才会进步;唯有攻坚,才能将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提高改革攻坚能力,就是要发扬拼搏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扬燕子衔泥的韧劲、铁锤碎石的干劲、滚石上山的拼劲、持之以恒的撞劲,做到变革创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破除因循守旧思维。

立风险防范意识,破麻痹大意隐患,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应急处突就是增强风险意识、预判风险发生、把握风险走向。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就是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决破除麻痹大意隐患,做好随时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

立为民服务宗旨,破权力至上思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坚决破除权力至上、官本位的思想,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做群众的贴心人。

立真抓实干作风,破弄虚作假现象,提高抓落实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落实是工作之要、事业之基、成事之本。提高抓落实能力,就是要激扬真抓实干之风,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不兴伪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眼睛向下,身体前倾、工作下沉,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坚决破除弄虚作假现象。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不竭进取才能够把事做成,不倦前行才更易达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当好善抓落实的“为行者”,要培养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起而行之的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过山登峰、跨沟越壑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不断化解接踵而至的矛盾和问题。

下定决心抓落实,要做“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行者”。心神不定,心力不稳,说到底是思想根子出了问题,没有树牢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没有愿担当、敢作为的动力。要知道,想望与实现中间隔着行动。桎梏于美轮美奂的愿景,迷醉于“明天干”“改天说”的舒适圈,只会停留在无事可为、有事无为的消极状态。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雾里看花往往看不到真实的花,纸上谈兵也不过是白费口舌。没有狠抓落实的心力,不树立崇尚实干的心劲,不涵养求真务实的心态,即便夕阳无限好,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落日黄昏。是故,要怀揣求索之心,静下心、沉住气,不求言语说太满,但求行动力“拉满”,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力求将心之所想转化为行之所向,笃定把工作往实里推、往细里做、往深里抓的理念,在实事求是中接续培养善抓落实的能力。

雷厉风行抓落实,要做“花开堪折直须折”的“为行者”。战场上常讲“兵贵神速”。若是行动迟缓、拖拖拉拉、慢条斯理,便很有可能会错过克敌制胜的良机,甚至贻误战机而导致局势被动或失败。同理,干事创业若是缺少了“马上办”“现在干”的精气神,事情来了慢半拍,机会来了握不住,又何谈尽职尽责,何谈尽心尽力。要明白,有位的前提是有为,有为的做法是作为,作为的关键点是“作”,落脚点在“为”。立起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风向标,就要务求时效与实效的高度统一,要在执行决策部署、落实路线方针的时候毫不含糊、决不怠慢,在经办大小工作、开展具体业务的时候不打马虎、不打折扣,在从严从实的作风中令出即行,追求任务完成的迅捷高效。要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心性,以快马加鞭的姿态涵养“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良好习惯,做到守时抓速率、惜时抓成效,在真抓实干、务实进取中切实运用善抓落实的能力。

持之以恒抓落实,要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为行者”。千里之行尚需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还需平地而起。抓落实不是简单的得过且过,抱有“松松油门”“意思意思”的态度万万不可。事业的兴衰成败是检验履职尽责能力的“试金石”,也是考验担当能力的“磨刀石”,除了躬行实践,还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新时代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不出硬招式,不下苦功夫,又怎会见反响。历史典故有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事物处于变化之中,新状况和新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对事业发展的推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在“常效”中追求“长效”,在“见高”中还要“见远”。要在持续发力中打好“持久战”,要敢于从细小入手,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步步为营来做到稳扎稳打,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通“最后一公里”,并在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中不断提升善抓落实的能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再次强调,“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从“内部”发力,变“输血”为“造血”,既解决“物质贫困”,更破解“精神贫困”,确保高质量完成收官任务。[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抓“畅”发展观念。从当前一些地区扶贫工作实际来看,部分贫困群众还安于现状,“脱贫是干部的事”“等人送小康”等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扶贫先扶志。要增强贫困群众发展意愿,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依托农村夜校、百姓讲堂、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大力宣传“脱贫梦”“致富花”等典型,推动党的思想深入人心,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行动自觉。要加快同现代市场体系接轨,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社会机构等元素的专家、专业优势,畅通规划、咨询、疏导渠道,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投产分红”等形式,让贫困群众收获“红利”、尝到“甜头”,进一步提升主动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抓“常”技能扶持。总结致贫原因,“缺少致富技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扶智”是关键。要强化“一技之长”培养,针对农业种植、外出就业、有资源无劳力等贫困户实际,分门别类开展“种养技术、市场信息”“技工专项、技术引导”“资源整合、参股经营”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增强贫困群体的专业精神和品牌意识。要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结合贫困群众在不同脱贫进度的需求,因时配套“递进式”的政策、资金和技能,做到“脱贫不脱政策”,切实给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既“扶上马”又“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持续发挥作用,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长”组织保障。“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保障是根本性保障。乡镇层面,要选好贫困乡镇“火车头”,把重基层、爱农村的优秀干部配入领导班子,使整个班子和干部队伍具备“助脱贫、防返贫”能力。村级层面,要紧抓农村换届契机,在配强支部书记的基础上,选派一批政治强、能力优、作风正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持续精选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支援贫困地区建设,确保势头不减、后劲不断。要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机关、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有效集成,把各条战线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让党旗在脱贫攻坚战场高高飘扬。

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考验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政治担当。广大扶贫工作者要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一往无前的“赶考”姿态,带领贫困群众一道,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砥砺奋进。

《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里的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28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发言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发展大势,胸怀共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文章,令人强烈感受到,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生动实践,对有效应对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把准我国的经济发展航向,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坚持创新成果共享,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基础。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遇到了发展难题。如何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浅出地把住了命脉,揭示了规律,提出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完善保障措施等,是保护市场环境和尊重、保护、鼓励创新的有力举措,是提高世界经济运行效率、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理念,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基础。

坚持全球一体化理念,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前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发展越发不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全球一体化理念已被更多国家重视和付诸实践。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曲折,是摆在各国面前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利于面对未来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有利于促使国际金融架构趋于更加合理,有利于维护全球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必将促使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有效地开放市场、促进发展,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前提。

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途径。当前,全球发展领域仍面临巨大融资缺口,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动员更多资源,释放更多增长动力,对于实现全球的市场对接,促进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合民心、顺潮流,既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期待的回应,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持久动力,是坚持成员国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由之路,是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在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载体,共创世界经济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时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这一重要论断下感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的“变”与“不变”尤为重要。

70年,“变”的是时代、是历史发展。中国人民凭借着艰苦奋斗,把国家从一穷二白建设成为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的社会主义大国,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伟大复兴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味地保留着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一成不变的思想,终将被历史淘汰。站在新的起点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我们进行具有新时代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竞争不断升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面对不断变化的各种各样形势,必须坚持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统领伟大斗争;面对科技、经济、互联网、意识形态等领域带来的各项挑战,唯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回击、不断反抗、不断战斗,打赢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才能走好自己的道路。

70年,“不变”的是传承、是精神底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忠诚精神,激励着我们时刻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带头拥抱从历史深处穿透而来的精神之光,悉心体悟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和意蕴,用心牢记抗美援朝精神的鼓舞和感动,从中汲取不断前行动力,知史爱国、以史为鉴、明史正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实实在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发扬和传承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际所需。

自觉把握好抗美援朝精神“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的变化,时代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爱党、爱国、爱民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变。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怎样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怎样汲取抗美援朝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怎样打好新时代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应该也是必须变的。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把握好时代之变与发展之变,把握好抗美援朝精神实质没有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真正使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散发出新的力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些要求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年轻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正确把握提高“七种能力”的“四个关键点”,在学深、悟透、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基点”。对党忠诚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政治品格,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和党性修养。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和党性修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年轻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青春力量”,作为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题,要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基点”,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在党严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优党。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忠于党的理想信念、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扎实过硬的“七种能力”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赤诚。

坚持把“勤学善思”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重点”。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勤学善思是“补钙健骨”的最好方式,是“充电蓄能”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是否依靠学习来丰富理论知识,提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年轻干部要坚持把“勤学善思”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重点”,坚持与时俱进,围绕需要提高的“七种能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丰富完善知识结构,补齐能力短板,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时刻保持谦虚态度,注重向身边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学习他们忠诚爱国的情怀、奉献担当的精神、统筹工作的能力、严谨细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自身迅速成长。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攻坚克难、为民解忧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要点”。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于爬坡过坎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不同程度冲击,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年轻干部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要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要点”,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百折不挠的韧劲,磨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努力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全面落实“六保”等重大任务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要秉持“实践出真章”的精神,沉下身子、迈开步子、甩开膀子,积极投身急难险重一线,敢接“烫手山芋”,敢当“热锅上的蚂蚁”,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经受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烦事考验,在摸爬滚打中壮筋骨、长才干,在疾风骤雨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坚持把“持之以恒”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落点”。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能力提升并不是简单轻松、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始终保持毫不动摇的决心、坚定不移的信念、久久为功的劲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发扬“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精神,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年轻干部要坚持把“持之以恒”作为提高“七种能力”的“落点”,坚持自觉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毅力,一步接着一步走、一事接着一事干,坚持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在循序渐进中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要保持能力提升的连贯性,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立足本职岗位,扛得起千斤鼎、吃得了苦中苦,对工作深入进行研究,用心进行钻研和思考,不断收获提高“七种能力”的至臻精髓,为立言立行夯实“干货”储备,为更好尽职履责注入源源不竭的力量。

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17日上午在京举行。会议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进行了表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勇担使命、当好表率、再立新功。认真看完每一位获奖者信息和事迹,发现他们来自不同年龄、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地方,但却怀着一样的情怀、担着一样的使命、流着一样的汗水,同每一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一样,朝着一样的目标在奋斗。

他们年龄不一样,但他们那股子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是一样的。扶贫干部队伍中,有的是工作多年“久经沙场”的“老黄牛”,有的是刚毕业跨出校门“初出茅庐”的“小鲜肉”,从“60后”到“90后”,不同时代的他们,跨越时间,成为了扶贫路上惺惺相惜的好“战友”,发扬那股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披荆斩棘。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最为艰难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最难攻克的堡垒。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上演精彩的“年代秀”,主动去“碰钉子”、找路子。他们紧盯难点问题,深入贫困户家中,苦口婆心劝、以身作则干、举一反三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标国家考核标准,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下足“绣花功夫”,只为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的铮铮誓言。

他们经历不一样,但他们那扛起时代重任的“宽肩膀”是一样的。扶贫干部这个庞大的队伍里,有科级领导干部、有普通工作人员、有专业人才、有驻村干部,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但自加入脱贫攻坚战场的那天起,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干部,都扛起了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雷厉风行、连续作战推进脱贫攻坚,今天的扶贫成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与魄力。快马加鞭催人急,响鼓重锤显担当。在关键时间点,广大扶贫干部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但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他们以更厚实的肩膀担使命,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擂响冲锋的鼓点,朝着脱贫的方向奋勇前进,脱贫气势不可阻挡,脱贫的胜利就在眼前。

他们家乡不一样,但他们那热爱脚踩热土的“赤子情怀”是一样的。曾在扶贫的路上听一位姐姐开玩笑地说:“我回娘家的次数还没有去贫困家中的次数多呢。”这的确是大多数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很多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离开家乡、亲友,长期扎根相对贫瘠的土地,把乡野当成家,披星戴月、日月兼程,行“万里路”、进“百家门”,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聚民智的漫长而充实的岁月里,渐渐从不认识的“生面孔”变成贫困群众信赖的“家人”,带领群众实干巧干、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他们把热血、真情、智慧、青春奉献给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贫困群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感,也感受到那热爱脚踩土地的“赤子情怀”,更坚定了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必胜信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时代的精神坐标,是社会的价值引领,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英雄。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那如何踏上“英雄之路”,我想需练就“三招式”。

同呼吸,共命运,练就精忠报国的“基础式”。“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70多年前,先辈们以让中华民族站起来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爬雪山、过草地,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要把热爱祖国融入血液、注入灵魂,把报效祖国作为信念,化为行动,在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大放异彩,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盖世英雄”。

守初心,担使命,练就人民至上的“关键式”。“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历史告诉我们,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忆往昔,人民群众唱着歌谣、推着小车,助力革命胜利。看今朝,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常怀为民之心,常兴为民之举,以敬畏之心对待群众,以真诚之行服务群众,真正解民忧、帮民困、惠民生,成为增进人民福祉的“盖世英雄”。

啃骨头,涉险滩,练就甘于奉献的“核心式”。“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革命年代,黄继光、邱少云等,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山河无恙。建设年代,邓稼先、钱学森等,扎根大漠,用血汗锻造国之重器。英雄出则时代亮,英雄聚则民族强,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青年干部要牢记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享乐在后、幸福在后,勇于在工作中“自讨苦吃”,主动到最艰难困苦的地方摸爬滚打,在火热的实践中练就绝世武功,成为助力国家富强的“盖世英雄”。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他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我们要深刻解读抗美援朝精神,从中感悟出崇高的爱国热情、伟大的英雄本色和深厚的国际情怀,让抗美援朝精神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抗美援朝精神中解读出崇高的爱国热情。从决定出兵到胜利收兵,抗美援朝战争共历时两年零九个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志愿军战士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家乡,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躯为笔,以血肉作墨,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不仅有力维护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还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刚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祖国”二字,情深义重,让多少人心潮澎湃、眼泛泪花?当今时代,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依旧是一门必修课。我们要以抗美援朝等爱国故事为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从抗美援朝精神中解读出伟大的英雄本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涌现出了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中华大地上“一时多少豪杰”。最具代表性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危急时刻都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中国,本就是一个英雄的国度,从来不缺乏英雄本色。战火纷飞的时代,解放军战士是英雄;和平安稳的时代,消防官兵、人民警察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也是英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英雄本色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但这些英雄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始终保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

和衷共济,世界大同,从抗美援朝精神中解读出深厚的国际情怀。朝鲜半岛同中国山水相连,抗美援朝既从中国的安全和利益出发,也从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考虑,更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饱含国际情怀的正义之战,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一直以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都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坚持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在新时代新环境新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自觉担当愈发深沉。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时,中国坚定地参与全球团结战疫,与世界各国患难与共,共克时艰。数十支医疗队、上千亿只口罩、3亿多套防护服、近10万台呼吸机驰援海外,展现出了始终不渝的大国担当。

时代呼唤精神,精神助推时代。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历史的更迭中始终熠熠生辉,激励着中华儿女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复兴路上只争朝夕,奋勇前行,迎接所有挑战,战胜一切困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吹响了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的冲锋号。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改革开放40余年,全国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举世无双、堪称奇迹。“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背后,是280余万扶贫干部的青春热血和默默付出,他们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描绘出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然而,新的问题和挑战却在冲刺关键期逐渐凸显。少数干部存在松劲懈怠心态,等待“鸣金收兵”;有的地方“一兜了之”“一搬了之”,没有考虑后续工作;一些干部群众对“自力更生”信心不足,存在着继续“等靠要”的思想。诸如此类,极易造成返贫现象,也必然会影响队伍士气和脱贫成效。“分则力散,专则力全。”面对脱贫收官的艰巨任务,我们要迎难而上,变“五指张开”为“握指成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胜。

保持奋斗“气势”,在思想上不松懈,在行动上更务实。“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接近胜利之时,往往容易产生“过关心态”,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应该认识到,脱贫攻坚并非“完成时”,“收官”不等于“收势”。越到紧要关头、越是任务繁重,就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下定一鼓作气的决心。因此,要拧紧思想上的“阀门”,杜绝松口气、歇歇脚的心思,咬紧牙关,保持“那么一股子”敢闯敢拼、一往无前的精气神,与祖国相连、与大地相依,在战贫克难中描绘色彩斑斓的壮丽人生。要踩深行动上的“油门”,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瞄准难度最大的问题、最明显的短板、最薄弱的环节,真干实干苦干巧干,用实打实的“绣花”功夫,精准落实政策、牢固夯实基础,把脱贫攻坚成果装在群众兜里、印在人民心中、刻在历史丰碑上。

守好战贫“胜势”,巩固脱真贫成果,提高真脱贫质量。脱贫摘帽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当前,部分贫困户虽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是脱贫质量并不高、抗风险能力并不强,脱贫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完善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以及收入骤减家庭的动态监测,有针对性地提前采取帮扶措施。要克服思想贫困,以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方式治理精神贫困,实现贫困户从“等、靠、要”到“比、赶、超”的理念飞跃。要强产业稳就业,结合当地实际,立足资源、人文、市场等优势,盘活乡村产业,完善造血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强全面保障,让贫困户都端上“就业饭碗”。

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细化政策,凝聚更强大合力。“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根本上看,实现“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的脱贫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而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则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发力。政策越细化、越精准,脱贫效果越明显、越有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党来把好脱贫的“方向盘”,通过立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并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出带领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抓好政策细化落实,根据群众意愿和资源优势,科学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政策,确保政策的长效性和延续性,确保政策在落地上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让政策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强大引擎。

千年期盼,圆梦就在今朝。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历史的车轮滚滚,作为年轻干部应当牢记历史,负重前行。

铭记历史,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张载先生说,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多少英雄豪杰起于微末,却有敢于屠龙的勇气。“变法图存,马革裹尸”,我想正是源于以国为家、以民为本的家国情怀,是源于血脉的家国尊严。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封锁,面对紧张的国际环境,我们应当铭记落后挨打的历史,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座右铭,开拓眼界格局,努力学习业务本领,精益求精,刻苦钻研。

品味历史,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踏实心态。品味历史,不是让我们纸上谈兵,而是“躬行实践、力学笃行”,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错路。回望我党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的成就已然是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结果,在躬行实践的路上,先烈们付出了血泪的代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累累硕果,正如《论语·子罕第九》所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你自会发现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更多的短板与不足,自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态油然而生。

谱写历史,要有“天下英雄出我辈”的狷狂气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那一年,中国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往后的中国以“区区”4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走完的路,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东方的雄狮正在苏醒,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更加应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身为党领导下的年轻干部,我们应当以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坚定信念,续写新时代的华章。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实现如期脱贫摘“帽”、贫困户“清零”是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作为组工干部更要有一心向党的政治素养,担起一夫当关的责任担当,作出一丝不苟的工作实绩,争当脱贫“先锋”,积极投身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

卷起裤腿,争当讲政策的“先锋”。扶贫开发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工干部不仅自己要带头强化脱贫攻坚理论武装,更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全面了解“三农”问题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把握战略内涵、夯实理论基础。真正把脚跟牢牢地站在大地上,踏进泥土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村组、深入农家院坝、深入农户家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说群众说的话,讲群众讲的事,让群众把家门敞开,用拉家常的方式对贫困户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的政策宣讲,切实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敞开心门,争当讲表率的“先锋”。脱贫攻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说,是当前最紧迫、最关键、最核心的政治任务。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把工作干到实处,当好表率。在与群众打交道过程中,要俯下身子、迈出步子,走到群众家门口、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去走访了解,切实掌握贫困群众的真实情况,帮助落实好相关政策,解决好实际困难。只有清楚“我是谁”、明确“依靠谁”、弄懂“为了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村情民意的“联络员”、为民解忧的“服务员”,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的行为圭臬,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脱贫工作才会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撸起双手,争当讲担当的“先锋”。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倒计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要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组工干部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发扬公仆本色,狠干苦干,不断提高扶贫攻坚执行力。工作中不能流行于高高在上听听汇报,满足于轻轻松松看看材料,或是“身”下去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而要进行深入研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切实让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首尾呼应、相互促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予物质和金钱,不如带去能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技术和产业,并俯下身子同贫困户一道谋发展、话奔康,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当前,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昂扬的姿态和高度的热情,争当扶贫一线“先锋”,在基层扶贫工作中率先垂范、共谋共划、履职尽责,通过真扶贫、扶真贫,才能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给贫困群众。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70年过去了,同仇敌忾、保家御侮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早已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精彩写照和时代缩影,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奋勇前行,带领人民群众朝着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赓续奋斗。

薪火传承不间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战两水洞、阻击黄草岭,围歼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染上甘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冲锋陷阵、艰苦作战,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成功地捍卫了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持续弘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民族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走进峥嵘岁月,聆听革命事迹,追寻先烈足迹,向英雄看齐、向先进学习,从灵魂深处“补钙”“加油”,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涵养精忠报国的鲜明品质,勇担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在任何谣言、任何困难、任何风浪、任何诱惑下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光荣使命,挺起民族脊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让党旗在战斗一线高高飘扬,让“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为群众心中最踏实的声音,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直击危难不退缩,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作战力量和作战装备存在巨大悬殊的情况下,以顽强不屈的意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克服万难、迎难而上、浴血奋战,十八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最可爱的人”血洒疆场,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这种舍生忘死、不惧风险、前赴后继、斗争到底的精神正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持续弘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姿态,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背水一战”的决心、“埋头苦干”的劲头,立“愚公志”攻“娄山关”,下“笨功夫”克“腊子口”,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接挑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魄力真抓实干,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开拓创新,以滴水穿石、抓铁有痕的韧劲攻坚克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和战斗意志,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争做无所畏惧的英雄,勇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心系人民不松懈,大力弘扬革命忠诚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意识到国家领土安全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党中央迅速作出抗美援朝伟大决定。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城乡到处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全国人民为朝鲜前线提供作战物资达560多万吨,直接军费为62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同仇敌忾、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党为人民,人民爱党,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顽强作战,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信念、职责使命与人民紧紧相连,为民奉献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要继续弘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而无私奉献的革命忠诚精神,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永葆政治本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一线,朝最艰苦的地方下沉,在农家炕头染“土气”、在田间地头接“地气”,做充满乡土气息的“泥腿子”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在群众不开心、不满意、不答应的事情上下一番硬功夫,敢为群众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用汗水浇灌出百姓的“幸福之花”,争当群众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干部之家”的“看家人”,组工干部特别是年轻组工干部尤需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以忠诚老实、勤勉务实、本领扎实这“三个实”校准年轻组工干部“自画像”,确保我们在前行路上不偏不移、行稳致远,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

涵养忠诚老实的定力,要当“屋顶花”拒做“墙头草”。百般算计不如一心守纪。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绝不欺瞒组织是一名合格组工干部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年轻组工干部正处于“该干事”“想成事”“能干事”的黄金年龄,尤其需要把牢忠诚老实这个底线标准,扣好“第一颗扣子”。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置于心上,将党规党纪悬于头顶,要做在大是大非面前稳得住,大事难事面前扛得住的“屋顶花”,坚决不做立场不坚,易被“糖衣炮弹”所惑,为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所侵,关键时刻靠不住的“墙头草”,始终以清清白白的“老实人”,干干净净的“明白人”标准要求自己。

保持勤勉务实的耐力,要当“拓荒牛”拒做“清谈客”。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新时代不需要惯做“二传手”、不染“烟火气”,总是务虚而不务实,重升迁而轻实干的“清谈客”,党和人民需要的是勤勤恳恳干工作,兢兢业业拼事业的“拓荒牛”。组织部门任重道远,工作内容细致繁琐,是勤勉务实者成长成才的“加速器”“练兵场”。年轻组工干部应当抓住干事创业的绝佳年纪身在组织部的机遇,努力向优秀的前辈和同事靠拢,传承好组织部的好部风,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化为愈挫愈勇的干劲,将“苦其心志”的磨砺当成“战地黄花”一般的“香甜”,在“日积跬步”中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在实干、苦干、巧干、精干中不断擘画自己、完善自己。

修炼本领扎实的功力,要当“蹲苗者”拒做“温室花”。才为德之资,无才之人德行再好终究扛不起重担。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坚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足以见得本领扎实过硬的重要性。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干部要多去基层一线,去艰苦环境中磨砺本领、增长才干。组织部门业务工作繁重,但年轻组工干部们却不能因此找借口、“撂挑子”,要“忙里找闲”多找机会去基层“墩墩苗”,和群众“拉拉家常”,和基层干部“唠唠嗑”,多感受农村生活、基层百态,在处理复杂矛盾过程中强壮筋骨。同时,要正确处理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之间的关系,善于将基层工作中的所思所悟总结提炼转化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中表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丰富珍贵的抗美援朝精神。学习这种伟大精神,从中获得干事创业的动力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方向、初心不改跟党走。爱国爱党是作为一名干部的基本信条,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精神磁场。坚定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理论修养、锤炼党性。要心怀敬畏,敬畏组织和人民,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守住做事底线。基层干部既要相信党、拥护党、热爱党,又要慎独慎行,用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线,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学习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奋斗不止有作为。攻城拔寨勇者胜。基层工作繁多、任务艰巨,千条线难穿一根针。干部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面对困难大山,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以踏石留印的韧劲,精准识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强解难题的魄力,提高“画句号”的能力。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绝不能松口气、歇歇脚,全力进攻脱贫最后堡垒,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狠抓起来,把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挖掘出来,把技术人员和专业型人才培养出来。继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一处处清理,一户户改进,一片片提高,始终保持勇往直前、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

学习国际主义精神,团结一致、乐于奉献为人民。团结是党的生命,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基层干部要善于沟通,善于听取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不仅要与领导同事团结起来,更要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常怀感恩之心和公仆之心,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体察民意。牢牢守住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只有做到面对利益时心如止水,手握权力时公平正义,才能把群众摆在中心位置,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基层干部要培养奉献精神,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气概。在关键时刻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七十年前,无数英勇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汗水、泪水和血水铸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七十年后,我们基层干部更要把这种精神铭记心中,刻进骨子,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备的七种能力,其中之一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干部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思善学,争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胸怀“赤子”心,将“责”扛在肩上,做群众忠实的守护者。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面对新冠疫情“大考”,全国上下“一盘棋”,干群同心抗疫。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年轻干部受命于危难之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蜕变为披坚执锐的英勇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抗疫”战场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年轻干部要有坚韧的定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改为民初心、不坠青云之志,着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复兴、民生福祉紧密联系起来,胸怀“大我”,坚定爱国奋斗的理想信念。

甘为“孺子”牛,将“民”字铭记心间,做群众温暖的贴心人。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为民”服务的种子深深扎根沃土,让人民公仆永不褪色。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注重在历史实践、时代精神中淬炼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将为民服务根植于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努力奋斗在组织、宣传、扶贫、教育等各条战线,用心守护自己的阵地,提高服务意识,努力践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誓言。年轻干部要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心思用在谋实事上,把劲头使在办实事上,集中精力干成事。将党的新思想、新政策用“群众话”讲给群众听,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立下“愚公”志,将“实”字抓牢手中,做群众信赖的主心骨。对于年轻基层干部而言,脚下有泥,心中才有方向。必须要将“实”字当头,“干”字为先,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才知道如何为群众排忧解难。主动放低姿态、放平心态,把基层当做“强筋健骨”的“熔炉”,把群众当成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走进农家小院、下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话里短,悉心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答好群众出的每一道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排忧解难中学到真本事,练就硬功夫。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高度评价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巨大贡献。“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70年后的今天,烈士长眠,英魂安息,我们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重大意义、深远影响,在新时代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团结凝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汇聚磅礴力量。

70年前的鸭绿江,一江寒水,风波骤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雄壮的军歌回荡在鸭绿江上空,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最终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弘扬他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长期饱经战争伤痛的各国人民,无不热切地渴望和平、重建家园。然而,1950年,刚满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志愿军却又不得不为保家卫国毅然出征,勇敢地迈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步伐。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站在70年后的今天,回望历史,我们感叹今日之盛世,新时代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更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守护岁月静好更需有人负重前行,我们珍爱和平,但是豺狼来了,我们必须勇敢地端起猎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必须一代代传承下去。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弘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英烈的精神则是永存的。70年前,197653名志愿军战士在异国疆场悲壮牺牲,他们换来的是祖国的尊严。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煌一页,铸就了不朽丰碑。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奋力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英勇顽强的作风不能丢,舍生忘死的精神必须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工作中,在破解难题、化解危机、突破求变、革新创造中推进干事创业。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弘扬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丰碑永恒,光照千秋。70年来,我们一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挫折和挑战,正是靠着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取得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新篇章。现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意蔓延,局部战争危机持续爆发,逆全球化浪潮不时涌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时代不同,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弘扬不畏艰难困苦、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我们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必将永远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奋斗,持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奋发有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着伟大目标进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场影响深远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不朽丰碑,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天,让我们更加深切缅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际,突出党建引领让乡村旅游火起来成为重点任务。我们要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突出党建引领,明晰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站位。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五句话”和“五个振兴”的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定期召开党委会、支委会、党员大会商讨发展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旅游发展通盘统筹考虑。农村要因地制宜,创建基层党建“一村一品”特色,打造乡村旅游主题目的地,营造点上闪光、线上出彩、整片强健的基层党建新局面。

深化学习教育,壮大人才队伍。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考察学习毗邻乡镇乡村旅游经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利用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强国等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在项目一线,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意识。围绕“乡村旅游”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党员为乡村旅游建言献策,添砖加瓦。同时,在农村营造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内生动力。

强化“战斗”堡垒,优化发展环境。围绕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农户创办农家乐,为农户出点子、谋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大力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定期开展治安巡查、环境监督、文明劝导、旅游服务,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多方引进城市资本到农村投资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科技化水平,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培育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要突出党建引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要学做“三种”干部,练就干事之本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七种能力”,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要以“撸起袖子、扑下身子”的实干态度,做“老黄牛式”干部。“老黄牛式”干部,顾名思义就是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干部,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信念坚定、大公无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可以舍小家为大家,甚至可以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代年轻干部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练,或多或少存在安逸享受的心态,因此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大局观念,克服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投机取巧思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对待工作要尽最大努力,舍得吃苦遭罪、勤恳务实,从一开始就把基础打扎实、打牢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要以“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意识,做“狮子型”干部。“狮子型”干部往往能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有魄力、有热情、有干劲,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创业。年轻干部朝气蓬勃、干事有冲劲,在学习借鉴老同事宝贵工作经验的同时,不能墨守成规,被条条框框所限制,要敢于突破以往陈旧的思维观念和办事方法,善于将新思路新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同时要保持“立说立行,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遇到问题不等不躲不拖,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精神,做“李云龙式”干部。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敢于碰硬、敢想敢干、勇于担当、能打胜仗,做事有魄力、工作雷厉风行,但直来直去、个性鲜明,容易得罪人的缺点也很突出。年轻干部有想法、有头脑,应大胆创新开展工作,讲究方式方法,面对急难险重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主动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砺品行,到困难多、任务重的吃劲岗位多墩墩苗,接一接“烫手山芋”,当一当“热锅蚂蚁”,在摸爬滚打中强筋健骨。要主动想事干事,不仅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还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工作中主动谋划,不断提高亮剑的能力水平。

山因脊梁而雄,国因精神而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生动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质的集中彰显。新起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迫切呼唤党员干部高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旗帜,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和力量,涵养忠诚爱国、斗争担当、乐观奉献的优秀品格,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书写新的辉煌。

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爱国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本分、一种责任。杨根思在打退敌人八次反扑、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拉响炸药包跃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黄继光奋力扑向地堡射孔,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英勇捐躯……他们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爱国与忠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就要从他们身上感悟爱国能量、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恢弘实践中,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中激昂爱国之心、笃行报国之志。

发扬“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历史烛照现实,美好生活要靠斗争来创造和保卫。70年前,面对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从鸭绿江到清川江,从长津湖到上甘岭,从山岭湖川到高岗阵地……处处铭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足迹。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国赢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建设环境,使中华民族得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党员干部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摒弃安逸思想、杜绝懈怠倾向,直面问题考验、无畏艰难险阻,敢蹚“深水区”、挑“硬担子”、揽“棘手活”、啃“硬骨头”,到吃劲要紧岗位淬火,真刀真枪锤炼能力,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破局起势、集聚优势、积厚成势,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砥砺“以痛吻我、报之以歌”的欣然姿态。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战场环境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即使“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也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创造下以弱胜强的范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领导、过硬的队伍、人民的支持,正是乐观的底气所在。当前,个别党员干部被纷繁乱象遮蔽了双眼,看不清大局大势,信心不足、状态低迷,激情减退、消极观望,白白错失良机、贻误发展。问题是警醒也是鞭策。一方面,要深化科学理论武装,常吸理论之“氧”、勤补精神之“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和解决问题,从错综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本质规律、认清长远趋势,坚定必胜信心。另一方面,要带着感情扎根群众,汲取群众经验智慧,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落在行动上,以乐观昂扬、奋发有为的好状态,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梦想。读懂抗美援朝的精神力量,牢牢把握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将精神洗礼化为前行动力,把灵魂触动变成实际行动,我们定能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不惧炮火,将爱国热血化为前行动力,打了一场令世界震撼的保家卫国正义之战。复观峥嵘岁月,少云岿然不动,任凭烈焰焚身;继光勇堵枪眼,直把热血流尽;难忘活体群雕,冰雪冲锋之姿……英雄儿女,视死如归;战火青春,铁血军魂。时光荏苒,鸭绿江依旧静静流淌、江水不息,我们从未忘记历史。追寻英雄足迹,这些最可爱的人,将永远沉淀为我们刻骨铭心的胜利记忆,从而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沿着先烈的足迹破浪前行。

在追思英雄“热血铸忠诚”的无悔中坚守民族复兴的如磐信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唤醒人们的记忆。鸭绿江的彼岸,留下了志愿军战士奔向战火的背影,可有太多人再也没能踏上祖国的土地。岁月在走、时代在变,历史的车轮离那场战争越行越远,但英烈们以身许国的忠诚之心一直薪火相传,他们是一支支凝聚人心的火炬,点亮奋进道路;是一面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激励奋勇前行。雕刻在石头上的的名字纵然会风化于时间的罅隙,但那段镌刻于国家与民族的峥嵘记忆永不磨灭。今日之我们,定当接过志愿军先烈的接力棒,将这种一以贯之的信仰、一脉相承的信念融入血脉基因,成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仰基石,在缅怀与祭奠中,走好新的长征路。

在追寻英雄“开路当先锋”的无畏中挺起民族复兴的坚硬脊梁。“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的战士,坚守在松骨峰每一寸土地,保持着冰雪中被冻僵的冲锋姿态;我们的英雄,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孤胆血染上甘岭!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却甘愿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他们挺起的民族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源泉。今日之我们,正在探索和开辟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也应承续英雄遗志、拿出冲天干劲,唯困难不畏、唯勇气不移,以闯关夺隘的铮铮铁骨,带领亿万人民高歌前行。

在追忆英雄“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中谱写民族复兴的时代篇章。“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习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回望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历史不会眷顾那些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今日之中国,已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千年夙愿。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我们也必将沿着先烈足迹,把革命精神与革命行动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激扬起无坚不摧、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奋起舟楫、劈波斩浪,向着胜利的彼岸奋勇前进。

10月19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笔者感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以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动力,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抗美援朝精神之灯照亮奋进新时代的道路。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引领航向的“指明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70年过去了,中国这艘时代巨轮也进入了新时代,回顾那段战火硝烟的壮烈历史,感悟志愿军战士那种奋勇拼杀、勇往直前的意志品格,我们就是要把抗美援精神传承下去,把抗美援朝精神当作照亮新时代航向的“指明灯”,沿着英烈们用鲜血点亮了的精神坐标,一往无前、赓续奋斗。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凝聚力量的“聚光灯”。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精神总能凝聚无穷的力量。抗美援朝这件彪炳史册的大事也正闪耀着无数英雄先烈的光辉事迹,构筑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精神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财富,汇聚起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伟大斗争的“探照灯”。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毫无疑问在复兴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在铭记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用好抗美援朝精神这盏“探照灯”,勇于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始终要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扬战斗的精神,坚定奋斗的意志,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为取得下一个胜利而时刻准备着。

10月23日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八个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战;两年零九个月,中朝两国携手,多次进攻密切配合,以弱胜强书写战斗奇迹,“英雄志”镌刻历史功勋,“凯歌行”彪炳世界史册;而今,战争硝烟散去,在深切体会和平正义来之不易的同时,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显弥足珍贵,激励引导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顽强奋斗、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高唱英雄赞歌,把“崇尚英雄”当作爱国奉献的真情共鸣。爱国主义精神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凝聚向善向好精神力量的根本遵循。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知行合一中积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沉力量,谱写“辛勤奉献,默默耕耘”的美好愿景。在党政军民高歌指引下,要重点培塑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的政治意识、“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担当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以“崇尚英雄”意识践行初心,持续巩固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良好态势。要在全社会高扬“向英雄看齐、向英雄靠拢、向英雄致敬”的发展旗帜,始终将人民利益“置顶”,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历史进程中从严从细抓好落实保稳定、护安全、促和谐各项工作,任何岗位“站得稳”“立得住”、关键时刻“冲得上”“豁得出”。

铭记英雄事迹,把“学习英雄”当作敢打胜仗的重要法宝。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路披荆斩棘、战胜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脱贫攻坚、防疫救治、复工复产、抗汛救灾……广大军民携手同进、共克时艰,在“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斗争精神的强大感召下,赓续弘扬优秀传统,生动诠释军民“鱼水情”的新时代真谛。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读史知史中学习英雄斗争智慧,克服本领恐慌,从理论联系实际、精神交融事迹中跨过“娄山关”“腊子口”,在战风斗雨、实战冲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铭记历史是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要学习好、运用好、传播好英雄事迹,特别是在战斗力“不对称”、战斗条件“多变、善变”中永葆乐观心态,英勇顽强拼搏,在与敌较量中锻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气神”,在与民并行中涵养“翻了高山过大河”的“根本源”,激荡着无数“带着情怀来,奔着梦想去”的搏击者、奋楫者、力行者。[公文思~享公&^众号*%]

书写英雄传奇,把“关爱英雄”当作领航时代的必由之路。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英雄是群众的化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作为新时代最闪亮的“精神坐标”,无数英雄在“枕着石头、盖着天”中育新机、在“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中开新局。要抓牢抓实兜底保障,释放改革创新红利,加快人武部新营房建设,高标准完成征兵工作,认真抓好权益维护、退役安置、就业创业、教育培训、优待抚恤、英烈褒扬等工作,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在多元保障中谋求“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发展红利,在继往开来中共享“军爱民、民拥军”伟大荣光。要让斗争之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成为丰富宽广的大国主张;要让正义之路激发“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理性思辨,成为始终不渝的大国担当;要让共赢之路照鉴“只争朝夕、矢志复兴”的熠熠初心,成为磅礴恢弘的大国力量。

“为解放、谋和平、求大同”始终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是领航时代的“标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坚实指引,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扬和平旗帜,稳扎斗争一线,同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在军民共建共治共享新篇章上深情镌刻着“不负人民、不辱使命”的新时代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自身建设坚强有力,服务群众才能高效有为,党的各项工作才有了扎根的土壤。为此,必须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加柴”“常吹风”“常测温”让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炉火”生生不息。

多加“为民”之柴,烧旺“烟火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党组织立足的“根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引导广大党员时刻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真正做到“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解决群众盼”,解决好民生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尤其是当前脱贫攻坚决战之中,要主动迎难而上,用群众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动员带领群众积极落实,打通“造血”之路的“最后一公里”,交出新时代为民谋福之卷。

常吹“学习”之风,烧旺“书香气”。强化思想理论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灵魂”。理论建设抓好了,政治能力提高了,广大党员、基层党组织才能紧紧地围绕在党中央周围。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服务职能,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和推动基层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常测“政治”温度,烧旺“好风气”。“树朽先朽于根,人毁先毁于心。”若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炉温不够、“纪律”火候不到,防止这一点,必须经常“测温续火”。要引导广大党员筑牢政治建设的“压舱石”,常扫思想“杂尘”,增强对不正之风、不法之为的鉴别力、抵制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同时强化组织监督,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从源头上扼杀腐败萌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代表性和号召力,“实打实”地把基层党组织巩固好、建设强。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激昂嘹亮的歌声把我们带回到了70年前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凭着简陋的装备和必胜的信念,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团结协作、无坚不摧的英雄意志。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装备精良,兵力充足。但在敌人铜墙铁壁般的防守阵线中,志愿军正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高昂战斗精神,以弱势的装备进行殊死的搏斗、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坚守阵地,以向死而生的英勇状态奋勇杀敌,镌刻出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胜不休的战争意志,展现着中华民族吓不倒、压不垮的坚定信念,书写着新中国人民的自尊自信、炽热隽永的爱国情怀。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气概。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曾说,“志愿军打败美军,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个气就是精神毅力,就是战斗精神。在这场战争中,父母送儿去参军,妻子送郎上战场,每一位中华儿女用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举国御侮洪流。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是千百年来积淀于民族血脉中的中华之魂,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永葆生机的内在基因。

抗美援朝精神,“燃”的是不畏强权、自尊自强的大国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话语:“这一仗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抗美援朝真正打出了强国威风,一刀一枪拼出了强国地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由云山开始,在长津湖,在龙源里,在松骨峰,在大同江,在上甘岭,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小米步枪,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了一场“立国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志气,更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他们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奋斗者,我们的血管中依然奔流着如同黄继光、杨根思一般的炙热血液,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精神意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管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我们都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壮哉,我人民志愿军战士,英气长存。燃哉,我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脚踏实地、乘胜前进,紧盯脱贫攻坚任务不松劲,保持污染防治定力不动摇,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弦不放松,推动民生改善不懈怠,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号角催征再出发。“十三五”期间留下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从“十三五”的“期末考”迈向“十四五”的“升学考”,进入五年“新征程”,再续发展“冲锋期”,要找准衔接点、新起点和关键点,描画好发展“坐标轴”,迈出向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坚实脚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舒展更加恢弘壮阔的“十四五”画卷。

回眸“十三五”,接力“十四五”,全面梳理找准衔接点,奏响科学统筹“协奏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整个“十三五”的发展主线,从最初的规划布局到如今铺展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焕然一新,“十三五”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鉴往知所行,察风明所向,要在全面梳理、辩证看待中找准两个“五年”的衔接点。既要“收好官”又要“开好门”,既要坚持长远不变的战略目标,将“十三五”的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延续十三五的发展动力;又要适时调整短期规划及中期目标“传动带”,在研判大势中导入“新赛程”,开创崭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要在总结过往成绩中认清发展新规律,在汲取过往经验中把握实践新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体制优势,在统筹全局、前后衔接、利弊同辨、优势接壤中,高质量完成“十三五”向“十四五”过渡的“接力跑”,将“十三五”的规划收官和“十四五”的规划编制工作抓在紧处、落在实处。

落音“十三五”,定调“十四五”,站高望远找准新起点,踏响再谋新篇“脚步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方向是行进的定位。随着“十三五”收官在即、落锤定音,巡礼“十三五”发展成就,谋篇布局“十四五”,要牢牢把握时势所向、根本所在,做到站位高、方向明、思路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聚焦民众期盼,找准发展定位,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十四五”规划编制坚持开门问策,是社会期盼和人民呼声的“回响”,这份规划编制既是起点也是目标,站高望远催生再攀高峰之动力,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把“怎么看”想清楚,在对的方向上凝心聚力;把“怎么干”弄明白,在奋发有为中把事干成干好,在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中推动发展,拿稳“绣花针”,当好“挑山工”,既穿好千条线,又搬挪千万难,扛起人民“幸福筐”,让人民的所想有着落,所思有所寄,所盼有回音,连木成林、聚土成山,实现“十四五”再创造、再突破、再成就。

鏖战“十三五”,点兵“十四五”,深入谋划找准关键点,擂响攻坚克难“战鼓声”。“十三五”时期,中国在“最好时代”里跑出了“中国速度”,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彰显了经济发展的非凡韧性与活力,在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上提炼出了中国经验与方案。稳健前行的中国巨轮一路乘风破浪,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民生立法、科技成果和文体实力上有新亮相、新成就,淬炼出斑斓多姿的发展底色和发展成色,综合国力持续迈步新台阶。“春风得意马蹄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要找准发力使劲的关键点,找准主攻领域,在持续深化改革中激荡新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危机工作预案。加强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调整能力,持续优化社会经济结构,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进一步提升经济韧性,对影响经济的动荡源和风险点做好防范;另一方面,要做好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行动指南。实现社会服务更精细,就业保障更充分,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备,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更健全,托举千家万户的幸福,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踢好“十三五”“临门一脚”中,打通堵点与难点,深入谋划“十四五”发展重点,带动“十四五”“进球入门”。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

为什么共和国的旗帜那样红?那是一代代、一批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华儿女用鲜血染红的。为什么共和国的旗帜那样艳?那是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强暴、战之必胜的强大信心和磅礴力量“杀出来的”“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岁月不居,旗帜飘扬,精神永照。那飘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鲜红旗帜,锻造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70年来我们始终坚定坚守,历久弥坚。

历史是铭记人心的刻度,是发展的力量之源。回望70年前那场让世界惊叹惊奇的战斗,回想在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一穷二白情况下赢得的这场伟大胜利,现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去奋进?山河无恙缘于我们以钢铁般的意志、以大无畏的牺牲、以大公无私的奉献去勠力守护人民的发展成果,去保卫让我们得以战、得以富、得以强的共和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的号角正响彻于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前进吆!兄弟姐妹们,父老同胞们,一起手挽手、肩并肩,一起心连心、情系情,朝着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去拼搏吧!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充分表达了我们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勤劳与勇敢不断接续奋斗,已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民族成就。这也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强底气和中国人民心中的时代最强音。没有登不过去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更没有中国人民战胜不了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因为我们有把初心与使命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把自身发展与人民、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群众始终信赖的中国共产党;我们有符合中国实际,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开放的,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有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14亿中国人民。搏击吆!风浪再大,也大不过我们的坚定、我们的奋进、我们的搏击!

70年前,我们经历了人类军事发展史上难以想象的战斗,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要保护好这伟大成果,继承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加全力前进,去赢得更大更多的胜利。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要求: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打出国威军威,挺起民族脊梁。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据统计,1950年美国一共生产了8700余万吨钢,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而中国只生产了大约60万吨,还不到美国的1%。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武器装备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相比,相当落后,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在这种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锻造伟大精神,树立不朽丰碑。伟大的英雄伟大的胜利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为完成祖国和人民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这是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装备落后的志愿军能够战胜优势装备的强大敌人的关键因素,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必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书写英雄史诗,凝聚磅礴力量。全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动员令的感召下,城乡到处是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197653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抗美援朝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核心,爱国主义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伟大旗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

牢记先烈遗志,创造新的辉煌。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如果长眠的志愿军英烈在天有灵,他们一定会欣慰地含笑九泉。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被一代代中国军人铭记在心,誓死守卫;他们当初盼望的强大,被一代代中华儿女视为使命、扎实践行。如今的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面貌一新,部队编制体制灵活多能,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列装,现代作战能力持续增强,正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向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阔步前进。如今的中华大地,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安定团结,蒸蒸日上,正行进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员干部要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用“心”走好“群众路”是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和密切党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年轻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用真心、虚心、耐心和实心走好基层“群众路”。

赤诚相待,用“真心”走好服务“群众路”。“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基本要求。焦裕禄同志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党员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真诚服务群众,始终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实、做细、做到位;要切实杜绝基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积极担当、勇于作为,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问计于民,用“虚心”走好请教“群众路”。“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最大的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基层百姓中有不少书本上、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方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干部平时要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多交朋友,打牢做好群众工作的感情基础。党员干部要多深入基层一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向实践学,从群众和实践中找到解决棘手问题的好办法、好思路;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俯下身子、放下架子,零距离接触基层群众,虚心请教、提炼经验,收集基层群众的“好点子”。

走村入户,用“耐心”走好宣传“群众路”。“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能否把宣传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能否把宣传工作做到有“趣”、有“情”、有“味”,是宣传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党员干部在基层宣传中要善于用最接地气、最有泥土味的表达方式,向老百姓讲“大白话”“大实话”,向群众答疑释惑时要“言之有理”,要把惠农政策、精准扶贫、养老医保改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说清楚、讲明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同时,要把讲解道理、宣传政策同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广大群众最熟悉的的语言和方式讲事实、讲道理、讲政策,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

真抓实干,用“实心”走好帮助“群众路”。“要落实党中央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保、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之一。“做好群众工作,根本之计在于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社会发展,群众的诉求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能“一刀切”,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类化解。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立足自身岗位,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在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上,帮助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揪心事、烦心事,在各个民生领域维护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的正义之战,锻造出的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放射着璀璨光辉,指引着中国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砥砺奋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着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善于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勇挑重担,谱写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实干担当的时代篇章。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诠释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前,在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听从党的指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团结协作,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坚持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信仰沁入骨髓、溶入血液、刻在心口,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主动到基层一线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干事创业,在为党尽责、为党解忧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在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干出一流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满怀深情、起而行之,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抗美援朝战争是为国家而战、为人民而战,不仅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和尊严,而且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次有力诠释。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在人民。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满怀深情、起而行之,真正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在内心深处激发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坚持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需求作为第一标准,直面民生热点、难点、痛点,始终坚守人民情怀,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展现实干担当的奋斗姿态。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当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强大力量,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识变应变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创造让世界惊叹的更大奇迹。要锤炼担当的“宽肩膀”和“真本领”,以勤勉务实的进取精神、勇立潮头的奋斗姿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勇于在新时代的前进征程中奋楫争先、走在前列、担当作为,敢于在啃硬骨头和涉险滩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出新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鼓舞催人热泪。

将士们的满身“鲜血”,人民群众流下感动之“泪”。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他们用肉身和鲜血,守护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园。将士们用鲜血守护着的群众,早已泪流满面,被他们感动,真情动容。“其实没人不怕死,没上过战场的人想象不到战争的残酷,上一秒还跟你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就可能死在你的身旁。”即使在今天的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也止不住泪流。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期待美好、向往明天的“孩子”呀!但是上了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就成了撑起人们头顶一片天的伟岸“巨人”。

将士们的一番“心血”,人民群众迎来喜悦之“泪”。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战士们用他们砥砺前行、浴血奋战的心血,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人民群众迎来了和平生活,获得了安定,欣喜的泪水在感动中奔涌。这泪水,引导人们凝聚起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这力量,足以对抗“狂风巨浪”;这泪水,筑就起紧密连接、坚不可摧的紧实高墙,这高墙,足以抵挡“风沙侵蚀”;这泪水,催生人们树立起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的坚定信念,这信念,足以冲破“铜墙铁壁”。

将士们的一腔“热血”,人民群众激起鼓舞之“泪”。朝鲜战争,将士们齐声而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气势,无不让人一腔热血,它激励着当时的战士、人民,更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话让我倍感激昂,也不禁热泪盈眶,在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当时,我们如何取得胜利?靠的不就是敢打、敢拼、不怕死的精神吗?“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严寒、饥饿、装备差距没有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打倒,反而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志愿军战士的坚毅,从而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军人的军魂上面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今天,新时代的号角越吹越响,将士们的英勇气概激昂回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大力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不是让我们记住战争,而是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要以史为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朝鲜战场上那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70年光阴转瞬间,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汇聚起的磅礴力量,却一同进入新时代,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奋勇前行,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奋斗。

新时代,更应该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的人民志愿军“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敢于‘空中拼刺刀’”,是因为他们身后有伟大的祖国,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到狼牙山五壮士、钱学森回国再到为脱贫攻坚而流血牺牲的英雄,无不是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真正把自己的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祖国和人民需要,我辈定义无反顾,“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数以万计的驻村第一书记、疫情防控“舍小家、为大家”等等,这就是最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更应该发扬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于我们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必胜的信念。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最终却取得了胜利,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必胜信念,这是支撑着我们战胜一切艰险险阻、一切艰苦磨难的精神支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进入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以及不可预示的一切困难,诸如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等,面对新长征路上的所有严峻考验,我们都要自信乐观,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勇往直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会实现。

新时代,更应该发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忠诚”始终刻在每一名党员的心中,如磐石一般,至死不渝。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革命忠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一切艰难险阻在我们面前只是小小的“泥丸”,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而我国已经“人间烟火”遍地,这样的“繁华”是党和人民发扬革命忠诚精神换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革命、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的基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专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中指出,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基层与群众距离最近,从“你”的衣食住行到“我”的安居乐业,再到“他”的生老病死,要让民生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就需要在改善上下足功夫、在服务上花尽气力、在保障上做好文章,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满足“你”的衣食住行,在改善上下足功夫。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在基层落实民生各项政策,取决于群众是否吃得饱、穿得暖、住得满意、行得畅通。满足此条件,要靠改善农业生产水平。积极探索“农户+集体+企业”的方式,提高农机机械化水平,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上规模、标准化,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不仅让群众吃得饱,而且吃得好。要靠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坚持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逐村逐片逐户进行房屋大排查,持续推进“危房改造”,实现应改尽改、应建尽建、应搬尽搬,应拆尽拆,切实保障群众的住房安全。要靠改善道路建设水平。路通自有财富来,从涉贫产业发展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好、护好、管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实现“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真正让“企业进得来、群众出得去”,才能为基层聚人气、为群众聚财气。

眷注“我”的安居乐业,在服务上花尽气力。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在丰收的年月里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踏歌而行。而如今所谓的“丰收”已不再仅仅代表粮食“丰收”,还有事业、感情……为保证基层群众过上“丰收节”,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全方位服务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以基层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为年轻人提供发展“舞台”,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同时争取政府支持,增加公益岗位,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物质文化建设是安居乐业之“魂”,要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跳广场舞”的场所、配齐“农家书屋”的桌椅、扩大“运动场”的范围,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运动会”等活动,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真正实现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在方方面面。

关切“他”的生老病死,在保障上做好文章。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孝老爱幼,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倾听群众心声,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聚焦特殊群体,完善社会保障。民政工作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通过“集中+分散”供养的方式,提高敬老院等民政机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临时救助能力。聚焦病弱群体,完善医疗保障。结合各村实际,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加强新农合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促进医疗保障事业在惠民利民中逐步健全。聚焦困难群体,完善教育保障。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严格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对于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进行教育资助,提供生活补助,努力使每名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失学辍学。从而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幼有所教,保障底线民生。

民生情系“你”“我”“他”,基层发展靠大家。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只有党群上下齐心协力,勠力同心,才能更好的将“民生”交到群众手上、落实到群众的心里,真正惠及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总书记嘱托,勠力同心,将改革姿态、创新意识、实干作风赓续传承下去,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勇立时代潮头,永葆“闯”的精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国号巨轮数十载波澜壮阔的征程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放眼全国,每位党员干部都应是新时代的“拓荒牛”,立足本职工作,奋力续写推进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着眼基层,每位党员干部都应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着力特色产业,努力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作为国家生命肌体细胞的村、社区、乡镇、街道正是将国家政策落地、为人民群众争取更多福利的关键。发展路上的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艰辛努力,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要有“闯”的精神,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敢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向改革推进难点发力,向政策落地堵点用功,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打开改革发展新境界,争做时代改革新闯将。

锐意改革创新,永葆“创”的劲头。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面对世界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当前我国经济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创新仍是我国持续发展之路的“阿喀琉斯之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面对在注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催化剂”后大变局,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就不言而喻。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不停滞、不懈怠的精气神和“创”的韧劲儿越过改革的深水区。在面对“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时党员干部要开拓视野,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熟悉新的领域,扫清新的认知盲区,在新形势下激励新担当,在征程中呼唤新作为。

敢于实践探索,永葆“干”的作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永葆“干”的作风,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全局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埋头苦干。“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面对疫情防控、防汛救灾、脱贫攻坚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嘱托,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面对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的重重困难,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训,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当前改革发展中“低垂的果子”早已摘完,我们唯有继续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能够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党和人民勠力同心创造了深圳的发展传奇。面对世界变局,党员干部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决心,勇立时代潮头,永葆“闯”的精神,锐意改革创新,永葆“创”的劲头,敢于实践探索,永葆“干”的作风,牢记总书记嘱托,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中国屹立在苍穹之东,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奇迹。

英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英名万古流芳。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远赴朝鲜战场,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夺得这场“正义之战”“开国之战”“立威之战”“止战之战”的最终胜利。而今,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缅怀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争相向“最可爱的人”看齐。历史从未忘记英烈,也不曾遗落英雄。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不忘历史,方得始终。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一不朽精神,彰显出立足人民、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英勇顽强、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不辱使命、慷慨奉献的忠诚品格,是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具体体现。在历史长河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始终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源于不懈斗争,也来自奉献牺牲。舍身而起,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坚守阵地,宁愿在烈火中牺牲也不动分毫的邱少云;英勇决绝,提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长津湖畔,冻成“冰雕”而保持战斗姿势巍然屹立的整个连队官兵……30余万名英雄功臣,6000多个功臣集体,197653名志愿者壮烈牺牲,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史。经过殊死搏斗、向死而生的不屈斗争,才形成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概,才铸就“英雄儿女”“最可爱的人”这些熠熠生辉、光芒永存的时代符号,才奏响可歌可泣的凯歌,锻造出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抗美援朝精神。毫无疑问,英烈必将永存不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不断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力量,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下、把握未来。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敢闯敢干、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取得了独一无二、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越是到了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越要高举精神旗帜,把抗美援朝的精神力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战线各领域,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扎实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伟大精神激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这就意味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凸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环境,传承好抗美援朝精神,激荡出奋勇前进力量,是我们克服各类艰难险阻、荆棘坎坷,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该立足战略发展全局,在对照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审视现实中思考未来方向,在干事创业中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推进伟大事业,我们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激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意志,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和决心,有力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鉴往事,知来者。回顾壮阔历史,瞻望光明前景,我们有底气,更硬气,无比坚定、无比自信。赓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拿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智大勇,将百折不挠、守正创新、一往无前的砥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近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70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人民英雄为榜样,当好丰功伟绩的铭记者和精神力量的传承者,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争当时代标兵。

回望历史,立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宁死不屈的如磐意志,风雨不动的爱国之情,交汇成点亮时空的熠熠星光,留下了彪炳千秋的伟大功绩。中华民族爱国奋斗的恢弘史诗中,每一页都澎湃着人民英雄炙热的爱国情怀,草木含情、万壑回响,英雄精神穿越“时空隧道”依然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榜样塑造了照亮党员干部慨然前行的“英雄丰碑”,“这座丰碑”既照亮了党员干部的来时路,也照亮了他们的前行路。读懂深悟“精神碑文”,以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为使命,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争当敢立潮头、敢于斗争、敢闯天地的“闯将”和“干将”,开拓进取、接续奋斗于复兴伟业,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人民英雄的最好告慰。

敢于斗争踏征程,榜样力量薪火传。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铁马冰河的战争年代,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拼搏,留下了凛然风骨和英雄风范,成为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奋发作为的精神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英雄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和铮铮之骨铸造成抵御敌人的钢铁长城,以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锻造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作为党员干部,崇尚英雄之风,就是要让英雄事迹传四海、润心田,让英雄志向照五湖、聚力量,以英雄的昆仑胆魄滋养灵魂,以英雄的如磐信念倾注心田,以英雄的战斗力量强健体魄,在崇尚英雄中让英雄风范成为党员干部的“实践指南”,在实战场上淬火成钢、百炼成金。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总有风浪荆棘,党员干部当在崇尚英雄中激发踏崭新征程、闯时代洪流的磅礴力量,接过熊熊火炬、扛起冲锋长枪,争当驾长风、撒头网的开路先锋,争当过草地、爬高坡的中流砥柱,点燃胸膛里的烈焰之火和骨子里的刚强血性,将革命先烈至死不渝的共产主义牢牢记在心里,永远激励前行。

报效祖国刻忠诚,爱国情怀印寸心。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决。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中,有不可计数的中华儿女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英勇牺牲。他们并非生而为将、生即英勇,而是因为强烈的民族大义和爱国热忱交织于胸口,让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畏,选择了金戈铁马、战而英勇,将个人利益与生死置之度外,挺起中华儿女忠义不屈的爱国气节。他们中有勇斗敌军、退敌八次的杨根思,有血战到底、以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有为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的邱少云……战场之上,既有挑战极限的恶劣环境、防不胜防敌军空袭,也有凶悍无比的军舰巨炮,然而重重困难并没有阻挡民族英雄们奋勇前行的脚步,他们奋勇杀敌军、力破重山阻,抛头颅、洒热血,只因对国忠诚刻印心间,只因对山河大地爱得深沉。学民族英雄,铸如铁忠诚。作为新时代的精神接力手,党员干部唯有时刻不忘忠诚,才能时刻不忘奋斗,才能在砥砺前行中,为我们的祖国铸造更大的辉煌与成就。怀抱爱国之志,党员干部当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在学习英雄和积极实践中报效祖国,做到上得了阵、吃得了苦、挨得住累,将忠诚无私的鲜明品格转化为兴党兴国的磅礴力量,传好爱国精神“接力棒”。

人民至上扬正气,劈波斩浪立潮头。掘井及泉方有醴泉之甘,没有人民英雄的殊死搏斗,就没有今日的潮平岸阔,抗美援朝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抒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这首铿锵有力的战歌为人民而唱。70年后,历史钟盘的指针指向新时代,无数党员干部争当英雄、争做先锋,勇立时代潮头劈波斩浪,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幸福生活披肝沥胆。他们当中有扑灭爆燃山火却壮烈牺牲的救火英雄,有防控疫情却累倒在手术台的医护英雄,有战退洪水却疲倦至以地为席的军人英雄,致力于航天事业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航天英雄,还有许许多多名无经传却无私奉献着的平民英雄,他们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航向与精神坐标,浓墨绘就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底色,共同唱响了新时代的“正气歌”。关爱英雄扬正气,光焰成炬照古今。党员干部要在聆听英雄故事中涵养人民之情,在走近英雄中淬炼为民本色,点燃眼中的前行之火,点燃心中的粲然之光,使浩然正气充盈于四肢百骸,形成劈波斩浪的先锋之力,激发敢立潮头的斗争勇气,立足岗位无私奉献,面对危难挺身而出,跨过峻岭再攀一峰,扬沸英雄豪情、挽起担当臂膀、凝聚逐梦心力,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奋斗热情建功立业于新时代,在关爱英雄中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在激扬正气中激励自己闯越关山、更争上游。

引领伟大事业,凝聚奋进之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是历史给出的答案也是新时代的召唤,人民英雄彰显正义、捍卫和平、保卫人民,滋养了满华夏的浩然正气,砥砺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血性担当,我们当在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和关爱英雄中塑造永恒的“英雄丰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继续披荆斩棘、奋勇拼搏。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专题“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当奋进不止,初心和使命是持续迸发的源动力,是坚定不息的战斗力。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不断感悟初心、体悟使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以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实践道路中扛起重任、毅然前行。

在常学常新中领会初心之“要”,坚定信念担使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初心坚不坚定关键在于理想信念坚不坚定,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仰坚不坚定,信念信仰不坚定,就会发生动摇,就会变质变色。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体魄之“魂”,党员干部要补“钙”铸“魂”,加强学习教育是重中之重。党员干部要坚持学党史、革命史,从革命先辈身上感悟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家国初心,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原著原文中沐浴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只有坚持原原本本学、反反复复学,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常学常新、常悟常进,才能把理论知识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才能真正领会真谛要义,凝聚起奋斗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在民生民计中筑牢初心之“基”,牢记宗旨担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都是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开展工作、推动工作的根本准则和根本遵循。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当好“调研员”,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走近群众、贴近群众,察民情、知民意,掌握最真实的资料,作出最科学的决策;要事事用心当好“服务员”,将“群众利益无小事”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用主动服务、贴近服务、靠前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在担当担责中砥砺初心之“志”,实干奋进担使命。“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党员干部要树立“想担当”的理念,争做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表率。担当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因为我肩负重任,所以必须坚强”的态度,党员干部要做到矛盾面前不逃避、困难面前不低头、重任面前不懈怠,把担当践行在工作中、书写在事业中、承载在使命中。担当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能力,要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干事创业中增长才能,在真刀真枪中修炼本领,确保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担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要讲党性、顾大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群众利益摆在重要位置,以实际行动担负使命、诠释责任。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初心亦是本心,党员干部唯有立足初心、坚守本心,才能真正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才能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新时代永做一名人民好干部、人民好公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仅40多年时间,我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15%,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大国,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当前,中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激发市场活力上下功夫。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社会在发展,改革面临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面临着新挑战。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统一战线思想,借助“一带一路”“疫情防控全球化”等契机,积极与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发展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引进和培育贸易集成商设立区域总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管理水平的供应链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另一方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切实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在“十四五”规划上下功夫。“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要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加强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谋划,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要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切实为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高质量干部考核激励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用人之道,贵在识人。干部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突出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效,才能选出好干部、用上真人才,推动新担当、激励新作为。

突出高标准,客观公正严格考核。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关系党员干部发展前途,影响国家改革发展大局。高标准下出精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考核干部,是我们客观公正严格考核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党员干部负责的必然要求。要坚决杜绝“一刀切”的简单粗暴考核方式,将日常考核、群众评价、年度考核等纳入考核标准,因“岗”制宜细化考核标准,因人而异分析研判,突出政治标准、强化素质要求、明确作风底线,切实压实“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考核标准,将考核标准作为开展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

突出高质量,务实高效精准考核。干部考核的关键在于质量,高质量的考核遵循高标准、依靠好队伍、凭借高精准。遵循高标准,就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考核标准对干部进行考核,切实做到公平公正。依靠好队伍,要求组织部门建设高素质干部考核队伍,以政治素质为前提、业务水平为关键、作风面貌为重点打造考核队伍,高效、高质将考核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凭借高精准,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核干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依据不同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精准的分析研判,并将群众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选出党和国家需要、群众认可的好干部。

突出高成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高标准出高质量,高质量要有高成效。干部考核的目的不是“走过场”,而是要出考核成效,让考核出的优秀干部有干事创业的“一席之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关键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坚持考用结合,选用德才兼备型”优秀干部”,惩戒不作为型“失职干部”,调整人岗不合型“错位干部”,锻炼潜力无限型“后备干部”,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赏罚分明、奖惩有力,形成实干为要、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让干部想作为、能作为、有作为,不断激发干部干部创业的动力与活力。

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是干部基本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要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调查研究能力等“七种能力”。这既是对年轻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年轻干部成长指明了方向。广大年轻干部要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在调查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行。

调查研究,我们党的“传家宝”。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也通过调查研究,解决了前进路上一个个难题,为革命和建设找到了好方法、找准了好路子。毛泽东同志著名的寻乌调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探索革命道路找到了路径;陈云同志青浦调查、宝钢调查,为推动新中国建设找到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在他所著的《之江新语》中,就有三篇短评专门谈调查研究。可见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也留下了调查研究的佳话,值得我们传扬、践行,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现实中,少数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够、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不足,利用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强,有的静不下心、沉不下去调研,或浅尝即止、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以偏概全;有的按部就班,走经典线路、看“盆景”“风景”,跟着“脚本”走;有的不深入研究问题本质,有的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这些,都影响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效果。广大年轻干部,要传扬好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不断提升调研能力,在开展调研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启干事创业新局面。[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传承至今的光荣传统,必须传承和发扬好,不断提升调研能力,推动实际问题解决,促进事业进步、干部成长。在深入基层中改进作风,端正调研态度,保持眼睛向下的定力,保持求知的姿态,扑下身子、走进群众,自觉拜群众为师,练就见微知著的慧眼,保持“一竿子插到底”的钻劲,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问题不解决决不收兵,真正成为探寻问题的“探究者”、解决难题的“实心人”。在破解问题中强化担当,把能不能查清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作为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扛起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的担当,紧盯薄弱环节、紧盯问题结症,追着问题走,迎着问题上,把问题根源找准,把症因查准找实,抓住问题本质,结合实际找到破解问题“最优解”。在成果转化中善于作为,认真选取调研点、制定调研方案,科学确定调研方向、规划调研路线,力求把问题找准、找实,研究制定好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找准推动工作的思路和办法,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工作举措,真正让调查研究成为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实现在破题中迎新机、在解题中开新局。

调查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落脚点在推动工作。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就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利用调查研究解决好工作中实际问题,切实把党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奠定谋事之基、拓宽成事之道,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新时代好干部。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永葆“闯”的精神、永葆“创”的劲头、永葆“干”的作风。40年风雷激荡、砥砺前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始终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牵引着历史步伐、见证着时代发展。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内容,弘扬特区精神,学深悟透“敢”字内涵,以“敢想”破题立意、以“敢拼”真抓实干、以“敢担当”集聚发展能量,写新写活写实基层发展这篇大文章。

以“敢想”搭建文章“大框架”。改革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敢想。站在落后破旧的边陲小镇,我们敢想经济发达、物质丰盈、交通便利、文化多元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基层干部必须学习和弘扬好这种“敢想”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遇到发展瓶颈、现实困境时,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和“敢上九天将月揽”的气魄与勇气,为基层发展找到新出路、绘制新蓝图、激发新动力。但“敢想”决不是脱离科学思想和现实情况的天马行空,而是在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现实情况与百姓需求,以富有创造性的发展思维和革命性的拼搏勇气,为促进地区发展、提升百姓幸福搭建宏伟框架,明确奋斗方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现状,才能让“敢想”想到关键点、想的符合理论逻辑与现实规律、想的内容能实现。

以“敢拼”挖掘文章“好素材”。一篇文章立意再高、框架再好,没有好素材填充,也不能称之为好文章。深圳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的弄潮儿敢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以一股子气与劲与风浪搏击,在勇于拼搏、敢于奋斗中一步步垒好深圳繁荣的基石。敢于拼搏才能创造、挖掘发展好素材,做实做活基层这篇大文章。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基层情况复杂,既有区域发展不均衡产生的问题,又有历史遗留与现实要求带来的矛盾与冲突,既有地势偏远环境恶劣制约发展的外因,又有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本领落后的内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基层干部敢拼就要敢于直面制约发展的真问题,敢于接工作中的“烫手山芋”,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用改革创新擦亮发展亮点,用真抓实干写好文章细节,用人民至上升华文章主题。

以“敢担当”确保文章“高质量”。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敢担当就是要在工作中坚守发展底线,用“绿色”擦亮发展底色。基层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基层干部要守好发展底线,善用创新思维找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妙计。敢担当就是要在群众中敢拍胸脯,用“铁肩膀”担起百姓希望。面对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基层干部敢向群众拍胸脯,表明要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解决好问题的信心,真正让群众放心。敢担当就是在困难前能迎难而上,用“亮剑精神”与难题战斗。在发展遇瓶颈、工作遇难题时,决不能回避矛盾、上交矛盾、推诿扯皮,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在突破“瓶颈”中为基层发展找到新方向,在克服困难中推动基层又快又好发展。基层干部要以坚守底线、勇于担责、敢于担当确保基层发展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年轻干部必备的基本功。而要做好调查研究,绝非易事,必须深刻把握调查研究背后所体现的科学逻辑和实践层次,抡好调查研究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和人民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党的创新理论,有90多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而要传承和发挥好这些财富,没有捷径可行,只有通过切切实实的调查研究,通过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实践,紧紧地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理论政策所呈现的社会实际情况和内在运行规律,也才能真正感悟政治理论所蕴含的真理意味。对于广大的年轻干部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仅仅依靠阅读“有字之书”的原著是不行的,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出发,开展全面深刻的调查研究,才能在实践中掌握精髓,理解科学理论之本质。

第二板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有些地方上访的群众比较多,基层党建在群众心目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人民对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还满不满意等等,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窝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这样的形式主义作风是无法帮助我们发现真问题的。只有“眼睛向下”,拜人民为师,养成“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想一层”的习惯,重视听取和研究各种不同看法,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到人民最真实的想法,了解到社会最真实的情况,才能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制定出最切实可行的政策,才能激发出人民群众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创新力量。年轻干部不缺乏理论知识,唯独缺乏实践经验,必须把调查研究培养成一种本能,在调查研究增进对工作的理解,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三板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又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这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政策制定施行了,不是不管不问,而是要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实践,来检一检、验一验我们的政策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得好、做得对的要继续做、大力做,做得不好、做得不对的要马上改正、坚决不做。从实践中取得认识,形成系统政策用于指导实践,然后再形成修改意见,再回到实践中去,如此循环往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年轻干部,要秉持“调查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的观点,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根本导向,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调整政策的根本标准,在调查研究中校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航向。

“支棱起来”原本是一句东北话,这句话里的“支棱”代表逆袭,或者是重生,就是说一个人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了人生艰苦的磨练,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努力取得了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作为年轻干部,热情高、思路活,但难免经验少、毅力弱,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既要“千磨万击还坚劲”,也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做到“支棱起来”,这样才能让自己既“想干事”,又“能干事”,还能“干成事”。

把理想信念支棱起来,激发干事创业的源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的志向,是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一种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依然无怨无悔为之奋斗的执着。忠诚爱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武器。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新生力量,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这种精神融入血脉,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和实际行动中。要把提高政治能力摆在首位,要经常自省,找准自身的差距,自觉向崇高理想信念努力。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常补精神之钙,常培思想之源,以志为引,坚守初心,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内心深处扎根铸魂。

把能力素质支棱起来,增强干事创业的硬本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压力,实现“兴邦”不能只“喊号子”,更要有真本事。年轻干部大多学历高,有冲劲,更要发挥好自身优势,把学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积极面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生的必修课,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同时下功夫。同时,要把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主动到防疫一线、脱贫攻坚、信访维稳、招商引资、扫黑除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练自己。

把为民情怀支棱起来,把准干事创业的真方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无论是疫情期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洪水肆虐之时不放弃任何一名困难群众的决心,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都体现了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分量。年轻干部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所在的岗位、手中所拥有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只能用于造福人民,为人民服务。要主动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站稳人民立场,秉持赤子情怀,以百姓心为己心,以百姓事为己事,主动俯下身子倾听民声,自觉贴近群众收集民情。要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志愿军战士们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一同奋战,打赢了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铭刻于心。

追忆一段历史,传颂“不能后退一步”的家国情怀。70年前,滴水成冰的长津湖畔,狼烟弥漫的松骨峰中,枪林弹雨的上甘岭上,志愿军血战坚守,保卫家国;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一场场战役可歌可泣,永垂不朽。历史值得追忆,而其中蕴含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需铭记。无国无以为家,无家不能成国,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份深沉厚重的家国之爱,牢牢支撑着沙场浴血的战士,也应印刻于每一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心中。

铭记一份品格,提振“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力量。70年前,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志愿军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堵枪眼”、“作人梯”、“抱炸药”,他们用自己的坚韧、隐忍、骁勇,将美军“战斗力约等于零”的侮辱彻底粉碎,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新时代,面对国内重大的改革攻坚任务,面对外部残酷的大国竞争,我们要时刻铭记、永远守住这份坚韧的品格,雄赳赳气昂昂干事创业,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传承一种身份,赓续“一切为了人民”的光荣传统。70年前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党和人民在他们心中重于泰山、高于一切,他们在红星与红旗的坚强领导下,为人民而战。时至今日,在“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历史节点,这种党员身份附加的人民担当更要在我们当中不断传承,用先辈的事迹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主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赓续光荣传统。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抗击帝国主义、维护和平与正义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当下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时期,年轻干部“任重而道远”,从“理想信念课”、“斗争精神课”,到“实际能力课”,从增强“八项本领”,到提高“七种能力”,我党对年轻干部寄以厚望,要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拿出“真刀真枪真本事”,炼就“真金真银真水平”,以过硬的本领展现担当作为、不辱初心使命。

理出Ideology——极智穷思,以坚定的思维主导强化“同心圆”。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方式,意识形态决定发展方向。古人有“志不强者智不达”之言,年轻干部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紧紧围绕在我党周围,切实强化战略思维、变革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中找准定位、指明方向、谋定后劲,拓宽意识思维,厘清工作思路,感悟发展智慧,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我党伟大实践,不断提升我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出Team——三人成众,以一流的队伍建设坚实“排头兵”。“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想要成大事,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团结能团结的一切力量,才是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有了“万人操弓”的力量,加之“共射一招”的劲头,才会有“招无不中”的强大。年轻干部队伍应该是具有活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只有打心底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切实将干部的年龄优势转化为党的组织优势,继而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党的加速发展提供坚实队伍保障。

开出Therapy——自警自励,以强力去除病灶聚焦“正衣冠”。“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年轻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醒自警,善纠错、治懒散、除病垢,收好“钱袋子”,拿好“酒杯子”,坐好“官位子”。行事要有“底线”,干事才会有“底气”。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拿出Action——不务空名,以实际的担当作为突出“真功夫”。古人云:“士以天下为己任,泥犁拔舌自担当。”党领导下的党员干部知重负重、历经艰难,到取得如今这般举世瞩目的成绩,凭借的是使命担当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年轻干部更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和“千锤万凿出深山”的毅力,任他任务艰巨还是形势严峻,始终保持政治清醒,保持立场坚定,充分发挥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克服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把初心使命贯穿到具体行动中,把担当作为融汇到发展提升中,切实加强干事担当“七种能力”,做到挺身而出、排除万难、奋勇搏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知道,“彻骨寒”只是眼前的短暂,只有坚强地承受了“彻骨寒”,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才会迎来“扑鼻香”,迎来雨后春笋、破茧成蝶。

在枪林弹雨中纵身一跃,用年轻的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在烈火焚身中坚如磐石,为保战友匿伏壮烈牺牲的邱少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刻在了青年干部的童年记忆里,这些抗美援朝的英雄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山河无恙,用青春热血守护了世界和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小时候我们听着英雄的事迹,唱着革命的歌谣,而长大后我们就成了你,继承着你们的意志,实现着你们的梦想,守护着我们共同热爱的土地!

追忆峥嵘岁月,中华魂历劫而耀世。“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18.3万名志愿军英勇捐躯,用宝贵的生命书写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铮铮誓言。这一战,中国人民沉底扫除了近代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旌旗猎猎,国魂巍巍,我们将继承先贤们的爱国心、钢铁志,用一腔热血守护脚下的热土,用蓬勃斗志助力大国之崛起。

深植红色基因,中华骨坚韧而不屈。“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战争中,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手榴弹滚向敌群的特等功臣孙占元;有一人坚持阵地,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的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他们的热血浸润了土地,用挺起的脊梁高唱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烈烈战歌。铁骨铮铮,战鼓擂擂,我们将心怀前辈的不屈意志、不怕艰难、不畏强权,以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谱写美好愿景,中华心锐意而进取。“今天,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抗美援朝战争在国内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万众一心的生动局面,形成了努力生产、踊跃参军、捐钱捐物、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震撼人心的宏大历史场面。而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我们的前辈们用浴血奋战换来的,我们更要珍惜当下,团结一心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业中。青年干部要不负韶华,勇担重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中,用每一个人的青春力量汇聚成国家澎湃不息的前进动力。

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干部群众扬眉吐气、热血沸腾,尤其是掷地有声的“惹不得”三个字,来自于雄厚底气,彰显了大国硬气,传递了凛然正气,激发了高昂士气,听着特别“过瘾”,引来掌声如雷。

这“惹不得”来自于飞速发展的雄厚底气。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中国人民以站起来的身态,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经过近七十年的艰苦奋斗,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雄厚的底气昭示,咱们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这“惹不得”彰显了日益强盛的大国硬气。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即使是在钢铁年产量不足美国1%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斗争,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这种硬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畏强敌的优秀品质。现在,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强军兴军之路,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已具备全歼一切来犯之敌、维护和平发展环境的实力和硬气。事实证明,咱们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这“惹不得”传递了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在这场艰苦卓越的战争中,中华儿女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动员令的感召下,毅然报名参军,英勇杀敌,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197653名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心没有变,任何侵犯和分裂祖国神圣领土行径,必将遭到迎头痛击!毫无疑问,咱们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这“惹不得”激发了敢于斗争的高昂士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正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敢于斗争的磅礴力量,勇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出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高昂士气,以“雄赳赳、气昂昂”的一往无前的战斗状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御风前行!事实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任何搞霸权、霸道、霸凌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咱们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干事还要能力强。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样的深情寄语,既是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待,亦是鼓舞鞭策,足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成长的高度重视。

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放眼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越来越复杂。尤其当前,“十三五”“十四五”交替并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双战并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越发考验年轻干部的能力和水平。要经受住考验,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年轻干部作为建设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解锁“七种能力”,提升自身“含金量”。

实践增才干,实干强本领。的确,实践是检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能力的最佳渠道。当前,越来越多高材生从大学“象牙塔”步入基层“练兵场”,但学历高并不能代表能力强,能力并不会因为学历的提升而自然而然获得,“七种能力”也不会凭空“解锁”,唯有在火热实践中经受锤炼,在解决问题中收获成长,方能长才干、壮筋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自觉将实践当作磨砺自身的“砥石”,主动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扶贫攻坚主战场、项目建设最前沿、服务群众末端加钢淬火,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吃劲”岗位、重点项目中锤炼本领,在难事、急事、琐事中经受摔打,逐步成为业务本领过硬的“行家里手”。

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同理,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精心培育。组织部门要抢抓年轻干部成长“黄金期”,针对年轻干部“量体裁衣”,制定能力培养方案,推动年轻干部拔节生长。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干部成长平台,把基层一线当作年轻干部提升能力的“练兵场”,创造机会让他们到“最基层”栉风沐雨。此外,不妨专门“挖坑”,适当给予年轻干部外部压力,让他们接几次“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蚂蚁”,受几场“狂风骤雨”,倒逼年轻干部成长。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容错纠错和反馈机制,在鼓励年轻干部敢作敢为、敢为人先的同时,给予足够的包容,并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全面分析,摸准业务盲区和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培训,真正做到“供需相适”。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年轻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赓续、接续前进的承载者,要积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新要求,持之以恒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解锁“七种能力”,提升自身“含金量”。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致以诚挚问候,回信中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回望历史,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们应该扛起党的红色旗帜,肩负使命与责任。

不忘初心“勇”担当,拿起英雄的接力棒。初入组工干部这个大家庭,领导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组工干部就是一块砖,要在需要的地方扛起重担。”英雄人物的锤炼、英雄史诗的谱写,皆是在舍己忘我、为公为民、追求广博中砥砺和提升的。对于我们组工干部更是一样,要把担当作为一种责任,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事业发展上来,在平凡之中见境界,树立崇高志向,将初心使命作为勇于担当的不竭动力,将英雄精神作为实际行动的精神源泉,立足岗位实际,于担当之中见忠诚。

砥砺本领“能”担当,当好祖国的“红缨枪”。犹记得,2019年刚到组织部之初,对政策、文件的不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本领恐慌”。在同志们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工作能力与组织文件要求渐渐明晰,从最初的组工“小白”变为了现在的“行家里手”。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能力对于我们组工干部的重要性,组工干部要在每一个平凡岗位、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件细微之事中,尽心尽责尽力,按组工干部的要求砥砺本领,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提高能力,潜心谋事、一心干事,扛起革命先烈交给我们的重担。

创建环境“愿”担当,打造组工的“理想乡”。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这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我们组工干部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更要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与此同时,如同电影中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人桥”一样,组工干部也需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氛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明确表示要为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局面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机制支撑,各级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组工干部的培养,创建组工干事自愿担当的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为勇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担责者担责。

担当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尽责,是“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勇气,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新时代组工干事要在“无我”的执念中锐意进取,屹立起砥砺崇高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的“大我”丰碑,扛起革命英烈的重担,肩负历史使命,以“无我”为帆,以“大我”为岸,于平凡岗位、日常工作中诠释忠诚与担当的组工“魂”。

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敢于直面质疑,接受“酸”的考验。基层的年轻干部少不了与基层群众打交道,不少年轻干部深有体会,带着真心、诚心到群众家里走访帮扶,真心诚意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时换来的却是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心里难免有些落差。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积极思考,接受质疑,深入分析群众质疑的原因,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群众,做到以心换心,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让群众真正理解走访帮扶的意义,从而推动工作。要相信群众,只要是真心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一心向民、一心为民、一心利民,就一定能得到理解、支持。

严守纪律底线,抵制“甜”的诱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工作中,有些年轻干部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就产生了自满的心理,放松了对自身的管理。其实不然,面对“甜”的诱惑,要有底线思维,时时约束自己、处处警醒自己、慎独慎微慎欲。要学习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见贤思齐,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各项纪律,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锻炼过硬的政治能力,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纪律原则牢记于心,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勇于担当作为,抢抓“苦”的机遇。年轻干部初入工作岗位,面对基层工作接触面广、工作量大、工作内容杂、环境艰苦,年轻干部有时会存在“不接地气”的现象,这往往成为影响年轻干部进步的拦路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党的根基在基层,基层一线就是培养党员干部的沃土。年轻干部要深深扎根于基层一线、矛盾一线、困难一线,在一线的“田间地头”担当作为,接受艰苦环境的挑战,抓住机遇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不断积累处事经验,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善于攻坚克难,保持“辣”的干劲。年轻干部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用“青春之力”破“难解之题”,主动到攻坚克难的一线去磨炼成长。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要不畏难、不服输,磨炼真本领、挑起重担子;要不甘雌伏,锐意进取,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以更加敢闯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敢于承担责任,迎接“咸”的平淡。基层工作面对的都是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也常常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年轻干部在面对矛盾和困难要有承担的勇气,要不退缩、不胆怯,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要靠得住,顶得住压力,承受得住打击,以实际行动诠释党性精神,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遇事要多想政治要求,想百姓的政治诉求,考虑问题要多从政治的角度出发,面对上级、领导以及群众的误解、不支持、不理解,要敢于弘扬主旋律,发出正能量,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要正确对待工作“五味”,坚定自己的选择,做新时代追梦路上的筑梦人。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干部考核是引导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指挥棒”,只有弄清楚为“何”而考,才能更好地用活“指挥棒”,广大干部才能切实提升“愿为”的思想觉悟、增强“善为”的实际本领、激发“有为”的内生动力,真正达到干部考核为“核”而考。

莫让干部考核“平时不记账、年底糊涂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干部考核要打破以往“不提拔不考核、不换届不考核、不到年底不考核”的老套路,让日常考核跳出“纸面”,经常性考察干部的实绩、听取实情,随时掌握干部的新变化,对干部的日常考核既看一时,更看一贯。同时要通过平时持续地、有原则地接触干部,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让平时考核考出水平、考出实效、考出温度,真正让考核成为反映干部实绩的“晴雨表”。

莫让“游泳冠军与长跑健将同一赛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工作中,要以“业”定考核指标。要运用好“量体裁衣”之道,针对不同类别班子和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在考核评分计算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对象分类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指标设置上体现差异化,不能“一套衣服大家穿”“一把尺子大家用”。同时要强化专项考核,坚持与干部同上“火线”,同进“一线”,在急难险重的现场“贴身”考察识别干部,确保干部考核既考出显绩又考出潜绩,既考出共性又考出个性。

莫让知事识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细观则不能明识。”近距离考核历来就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干部怎么样,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近距离考核干部,就要在听取党委、纪委意见的基础上,深入群众近距离考察干部的表现,准确了解干部能力素质、实践经验和工作实绩,最大限度地用事实说话。“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距离考核干部,要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章要讲究贴近实际、把握时代脉络、反映社会现实,干部考核亦是如此,要以“实干论英雄,凭绩效用干部”。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姿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国十四亿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聚沙成塔,为这份伟大事业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做“始于初心”的好领导。“飞笺络绎奏明主,天书降问回恩荣。”一位好的领导必定是有非凡的胆识,过人的智慧,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的。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始终是充当着“领头雁”“执牛耳”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总书记习近平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了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习近平同志从踏入梁家河那一刻起,便立志为一方百姓谋福祉,在结束七年的知青岁月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造福着中国十四亿人口。大到总书记,小到村居第一书记、书记等,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夜以继日扑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这本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巨著”。

做“忠于使命”的好干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位优秀的基层干部必定是有着“十八般武艺”、“三头六臂”,而且技不压身还能够游刃有余,他们是连接“党”和“群众”的“纽带”,他们在落实贯彻好党的政策、方针上起着决定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一大批扶贫干部队伍扎根基层,成了农民的“儿子”,他们苦思冥想、披星戴月,他们“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为了辖区百姓的增收致富没日没夜,甚至焦灼得无法入眠。在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广大扶贫干部队伍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始终没有放松警惕,奋力做好脱贫攻坚巩固工作。时代楷模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奔赴偏远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任职仅一年多,她就带动当地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但是天妒英才,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什么是“忠于使命”?“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这就是“忠于使命”!

做“不甘平淡”的好公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公民一定是不甘于平淡的,一定是能够立志拔穷根,一定是能够为十四亿人的“大项目”奉献自己的力量的。幸福来之不易,归根结底是要靠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几千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从未变过。脱贫攻坚战打响于人民,受益于人民,最后也将在人民的手中取得完全胜利。人民历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服务的主体,也都是从一种胜利走向更高的胜利的主要部分。“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跟随中国共产党,向着幸福生活大步向前,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拓着未来美好生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这是一份举世瞩目的成绩单,是无可辩驳的辉煌战果,这离不开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什么是“好公民”?“不甘平淡,勇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这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公民”!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房间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擦拭”,“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房间久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藏污纳垢,人的心灵同样如此,久不打扫,就会被惰性、傲气、贪欲等私心杂念所遮蔽,内心失去光明。所以,身处基层的广大干部,要经常性地给心灵来场大扫除。

扫除心中的“惰气”,保持实干担当的“精气神”。曾国藩有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一个“惰”字,让多少人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让多少人在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中虚度光阴。然而,作为党员干部决不可心存懒惰懈怠思想。党员的初心使命就是要努力工作,夙兴夜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大事小情各种诉求,都在等着基层干部,来不得半点儿松劲懈怠。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抓落实,保持实干担当的“精气神儿”,在“实”字上下功夫、“干”字上做文章,凝神聚力,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行列中去,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事、难事、大事、复杂事,为企业群众谋福利,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扫除心中的“傲气”,在为民办实事中“接地气”。“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东汉末年,关羽因骄傲大意失荆州;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因骄傲而瞬间灭亡。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基层党员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离群众最近,决不能高高在上,决不能把群众看成“刁民”,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要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拜人民群众为师,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所以,基层党员干部要经常扫除心中傲气,多到群众中“接地气儿”,多为群众着想,多为群众办实事,多问问群众还有什么困惑,多为群众想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扫除心中的“贪欲”,时刻绷紧纪律底线这根“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基层工作确实很辛苦,也很累,但是决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心存侥幸,误以为收受群众的小恩小惠不会违反党纪,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更不能对群众颐指气使,吃拿卡要,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要经常扫除心中的“贪欲”,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入党时的初心和使命。贪欲好比是小火苗,如果不及时清除,将会引起一场大火,使曾经的努力化为灰烬,届时悔之晚矣。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心不扫,何以做好基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层干部经常给心灵来场大扫除,以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的姿态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寥寥几字精炼地概括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之道,哪怕硬件不如人,但我们有万众合一的士气,取胜是必然的。“钢”与“气”的比喻中,蕴藏着战争伟力的深厚根源,也寄寓着历史对今天的深刻启迪。

百川汇海,炼英雄“钢”。“宝剑锋从磨砺出”,战场是个“大熔炉”,七十年前,无数怀有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聚流成川汇入“援朝海”。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还未从战争的创伤中喘过气来,就要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较量,与一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军队作战。即便如此,依旧无畏,就抗美援朝而言,英雄无数,健在者已经越来越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给他们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既是对健在英雄的尊敬,也是对所有志愿军英雄和战士的尊敬。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致敬英雄,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的,以此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以和止殇,聚民族“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有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热爱和平。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放射出愈加夺目的光辉。当然,和平不是喊出来的,不是我们想要就能要到的,珍爱和平,最重要的在于强化和平意识,用我们强国的行动来保卫和平。这场伟大胜利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极大提高,也再次证明:中国人民不好战、不称霸,从来也不惧怕战争,但我们必须随时做好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准备,更要用我们的富强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保卫我们的幸福生活,决不能让志愿军战士的鲜血白流。

力争上游,展中国“气”。“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山因脊梁而雄,国因精神而强。今天,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党员干部提起精气神,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摒弃安逸思想、杜绝懈怠倾向,直面问题考验、无畏艰难险阻,敢蹚“深水区”、挑“硬担子”、揽“棘手活”、啃“硬骨头”,到吃劲要紧岗位淬火,真刀真枪锤炼能力,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破局起势、集聚优势、积厚成势,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奋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的生存和发展,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巩固群众基础、解决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意义非凡。基层年轻干部要立足岗位实际,坚持在“学”“思”“解”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学说“百姓话”,提高沟通联系的能力。语言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没有同群众情感上的融洽,就很难与群众形成共同的语言。只有保持群众语言、语调,群众才愿意同干部进行交流,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自觉了解党组织的主张和意图。年轻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随时随地向群众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生动鲜活、接地气的语言,主动用群众熟悉的语言与群众沟通,用最利民的“家常话”把党的方针政策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注重在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在行动上与群众目标一致,营造与群众平等交流、自然轻松的氛围,用“百姓话”宣传开展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方法,努力赢得群众对工作开展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目标认同,充分提升群众参与和支持工作的主动性。

常思“百姓需”,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好干部的底色。服务群众需要感同身受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群众想什么、急什么、忧什么,干部就要干什么,坚持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身体力行地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年轻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认真了解群众最关心什么、在乎什么、需要解决什么,有的放矢,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及时解决群众最迫切需求。要善于将服务群众成效作为现实着力点和评价点,及时跟进掌握落实的成效和不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及时论证、及时调整、及时止损;对群众评价好的民生政策及时进行普及和推广,解决更多群众的迫切需求,实现政策制定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善解“百姓难”,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是维护稳定的前沿。基层群众有很多困难,需要党员干部主动去关怀、去帮助、去解决。年轻干部要自觉锤炼解决实际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看家本领”,真正强化为基层服务、为基层解难的责任担当,主动向前一步,走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嘘寒问暖,站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排忧解难,融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理顺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一线。要主动提升解决基层群众问题的魄力和能力,善于从精准分析中掌握可能会发生群众问题的苗头,善于从各种苗头倾向中厘清问题的根本,善于从纷繁复杂事件中抓住问题的主线,及早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内部、消除在萌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为入职一年期满、刚刚通过年度考核的选调生村官来说无疑明确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基层情况复杂,却又“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是一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泥泞道路”,这条路上风雨交加、崎岖不平,选调生村官们尽可踏着“泥泞”提高能力、磨练心性、干事创业,在基层这条“泥泞道路”上经历风雨、成长成才。

在基层提高能力,争做群众贴心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诗人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直言自己官职卑微,但只要有关民间疾苦,都会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今年试用期满的选调生村官多为“95后”年轻干部,大多生长在城市,对农村的生活条件、办事方式多有不适应,但只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入户走访中体察社情民意,在设卡测温、宣传防疫知识的过程中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在受理“市长热线”、接待来访群众过程中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衣食住行”的便利,不遗余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就能赢得群众信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在基层磨练心性,练就过人坚强意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二十年,才创造了人类君王史上的奇迹。选调生村官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虽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容易心浮气躁、急于求成,面对一时失意可能会深受挫败,甚至一蹶不振,缺乏一种“蝉的心性”。有一种蝉,穴居地下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只为鸣叫一整个夏天。正是因为它们扎根泥土,耐得住寂寞,才能一鸣惊人。身处农村一线的选调生也应学习越王勾践和蝉的精神,扎根基层久久为功,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禁得起考验,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磨练心性,练就卧薪尝胆的坚强意志,在虚心求教中放低位置,习得为民服务的过人本领,才能在日后的成长中扛得起担子、挑得起大梁。

在基层干事创业,发扬顽强斗争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一直以来都是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进行的争夺,而是一种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思维状态,是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下决心自力更生的英雄气概。我们在基层干事创业同样需要这种斗争精神,因为选调生村官和乡村干部一样,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任“村官”,正是发扬了这种敢于应对挑战、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带领乡亲们打坝淤田,修沼气池,种蔬菜,建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点,才改变了梁家河的贫困面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村官,面对比当年的梁家河优越良多的基层条件,更要秉持“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的初心,深入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多为群众办些实实在在的好事,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多啃“硬骨头”,甘当“孺子牛”,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担当,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充分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

选调生村官是年轻干部中的特殊群体,把初入职场的选调生“丢到”基层这条“泥泞道路”上去,在基层提高能力,在基层磨练心性,在基层干事创业,就是为了让我们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领,铸就“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用无悔的青春书写更绚烂的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对年轻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把政治能力建设贯穿于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提供了重要遵循。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年轻干部政治能力过硬,才能确保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但是,一些年轻干部仍然存在忽视政治能力的情况。有的业务能力虽强但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时刻顶不上;有的政治鉴别力、自制力不强,容易被“糖衣炮弹”诱惑走岔道;有的存在“官本位”思想,只为领导“分忧”不为群众服务,想当政治上的“投机者”......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年轻干部自身成长成才,也不利于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公文思@^~&享公众号%]

牵住政治能力这个“牛鼻子”,要求年轻干部对标对表,做好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政治能力是干部的“第一能力”,政治能力决定前进方向,前进方向决定目的地。年轻干部在思考问题、遇事遇难时必须坚守两个“凡是”,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放在首位,将人民群众置于心上,将党规党纪悬于头顶,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辩证的、发展的、长远的目光看待事物,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在忠诚老实、勤勉务实、作风严实中拉好政治能力这条“生命线”。

牵住政治能力这个“牛鼻子”,要求各级党组织有的放矢,当好年轻干部的“搭桥者”“领路人”。干部“行千里”,组织“一线牵”。各级党组织要扮演好年轻干部“人生导师”角色,有针对性地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要“精准识别”,注重从平时表现、任职表现、“八小时外”表现、危急情况表现等各方面着手,通过民主生活会、群众满意度等各方面观察年轻干部政治素养;要“匠心独具”,注重理论培养和实践提能相结合,整体要求和个体差异相统一,循循善诱帮助年轻干部扣好“第一颗扣子”,严管厚爱助力年轻干部一路健康成长;要“悉心筛选”,注重将政治过硬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经风雨”“挑重担”,将政治上的“两面人”挡在门外,充分发挥组织思想政治引领力,将政治能力突出的干部察出来、培上来、用起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再次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员干部务必铭记历史,用好“读、讲、做”的“三字法”,将学习“四史”作为一门必修课,以史为鉴,砥砺前行。

“读”党史国史,笃定初心使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党员干部要通过“读”党史国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努力工作,积小胜为大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党的初心与使命笃定。

“讲”红色故事,凝聚前进力量。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无论是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抑或是改革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由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所凝聚升华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新时代我们学好用好这笔“精神营养”,“讲”好红色故事,从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进力量、汲取经验智慧,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国上下要拧成一股绳,党员干部要善于汲取榜样力量,做到尽锐出战、能征善战,集中优势资源,补齐短板弱项,攻克绝对贫困堡垒,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做”先锋表率,尽显责任担当。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将“四史”中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急难险重时,更要彰显“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责任担当。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重战斗”任务,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向前一步、靠前指挥、亲自督战,积极统筹做好战疫和脱贫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全力全面做好各种安全隐患和人员排查,注重舆情把控、解决问题、把握原则,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展现担当、体现作为、作出表率,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落到实处,用实际行动尽显党员干部的“人民情怀”和“英雄本色”。[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全息图,是以激光为光源,用全景照相机将被摄体记录在高分辨率的全息胶片上构成的图。在全息图中,由于“视差”存在,观察者可以全方位移动观察图像,好像在观察一个真实的物体。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在干部考核中,政治素质考核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要着力画出政治素质的“全息图”,真正把政治标准落到实处,才能考出政治过硬的好干部。

在干部的政治素质考核中,一些地方存在考核指标过于笼统、考核方式不够深入、考核视野存在局限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素质考察中缺乏“量化”指标,考核时不敢轻易“定性”,造成考核多依赖考核工作组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考核的范围相对较窄,考核视野往往局限于工作,对社情民意和“八小时外”表现掌握不充分。因此,干部政治素质考核必须做到全方位、立体式精准画像,让政治素质“可考可核”。

政治素质看似“模糊不定”,但却时时刻刻体现在干部干事创业全过程和日常生活各环节之中。在干部考核时,就要始终坚持政治标准,精准制定考核指标,让政治素质切实“显”出来。要探索“差异化”考核体系,建立分层次、分类型、分岗位的考核机制,把领导同事评价和社情民意调查结合起来、把平时表现和“战时”表现结合起来、把“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结合起来、把作风建设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要围绕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能力、政治自律和政治担当,探索建立“全程式”考核体系,“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干部在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招商引资等重点难点工作中是否敢于担当,看干部在为民服务中是否履职尽责,看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亮剑。

政治素质考核,既要“考准”,更要“核实”。在考核谈话中提及考核对象的政治素质时,有的干部笼笼统统“不会说”,有的干部含糊其辞“不敢说”,还有的干部避而不答“不想说”,这些都对政治素质考核带来了难度。要建立常态化分析研判机制,通过谈心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主动引导谈话对象讲真话、讲实话,经常性、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干部政治素质,并用干部政治素质来“核准”干部工作实绩。要多些“四不两直”式一线考核,多渠道考核干部在岗位中的担当履职表现,近距离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口碑,切实把群众满意的干部“考”出来。要把考核触角向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延伸,对干部的忠诚度、干净度、担当度进行分析研判,全面核实干部对党是否忠诚,“两个维护”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到位,确保对干部的政治素质考核更加清楚真实。

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素质考核要立得起来,更好用得起来。要探索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把政治素质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培育、选拔、使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作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重要考量。对那些考核中德才兼备、本领高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要放心大胆地使用起来,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主动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对党中央抓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多出大主意、好主意。”年轻干部资历经验较浅,尚未练就拍板决策、谋篇布局的本领,只有胸怀大局、脚踏实地,苦苦修炼“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功力,才能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要勤于实践。“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党员干部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基层的锻炼和实践的检验。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工作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为民情怀在实践中涵养,政德修养在实践中培育,思想政治在实践中受洗礼。不经实践,再好的想法和创意,都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无法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方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干部只有把基层实践作为锻炼自己的“大熔炉”,多磨多练多吃苦,才能为走上领导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要深学细悟。学习是年轻干部成长进步的最好阶梯,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都是通过学习得以提升和强化。要认真读原著、学原文,增强理论素养,积累政治经验。要学习领导的思维方法,学习同事的工作技巧,学习群众的宝贵经验,在学习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政事得失,由乎辅政”,要提升“悟”的能力,善于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要首先考虑党委的精神,仔细领会领导的意图和思路,把握准了便能事半功倍。

要敢言善论。年轻干部敢讲真话、敢说实话,是人格品质和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摒弃人云亦云、跟风随流的错误认识,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积极向上级和领导提出合理的建议、可行的办法,以增强上级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敢说不是多说,更不能乱说,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将自己的思考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系统地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可行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文字材料或经验做法,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年轻干部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既能扑下身子办实事又能果断决策敢担当,既善于从大处着眼又善于从小处着手,唯有如此,“好兵”才能成长为“良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回望历史,不论是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等,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是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故事,都闪耀着无数英雄模范的时代光芒。这些精神构成了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中国精神”,像一盏盏指路明灯,引领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斗志昂扬、砥砺奋进。

作为党员干部,担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重任,当自觉立足岗位,增强传承“中国精神”的定力,让伟大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增强学习定力,学深悟透,把握内涵实质,让中国精神入脑入心。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学不可以已。各级党组织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些党员干部“必修课”的学习,深挖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富矿,释放强大精神动能;要把读原著、学原文与红色基地参观学习、观影、与英雄模范座谈、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党员干部学深学透、滋养心灵;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对标英雄、先烈、模范的先进事迹,自觉找差距、补短板,用伟大“中国精神”不断激发干事创业、奋进新时代的豪情壮志。

增强斗争定力,算好政治账,破除思想藩篱,让中国精神熔铸血液。思想决定行动。伟大的五四精神,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立志报国、奉献青春;弥足珍贵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可贵的女排精神,激励着各行各业在平凡岗位苦练本领、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传承“中国精神”,党员干部须当仁不让做先锋。然而现实中,有的人遇到工作困难便畏缩不前,遇到挫折失败便一蹶不振,面对利益取舍便犹豫不决,涉及自我批评便避重就轻,说到底还是对“中国精神”的内化不够火候。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算好一笔政治账:身为党员干部,必须心中有党、忠诚于党、以身许党,必须心中有民、为民担当、甘于奉献,这样才能在自我思想斗争中突破心灵桎梏、破除思想藩篱,才能把“中国精神”熔铸血液,成为名副其实的践行“中国精神”的标杆。

增强践行定力,善创敢闯,以平凡创造不凡,让中国精神永续传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深圳人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航空手艺人”胡双钱、“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等一批大国工匠,凭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无数生动的例证启示我们,让平凡的岗位绽放不凡的业绩之花,党员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鼓足“创”的劲头,遵循规律,着眼发展,勤学善钻,开拓新思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要永葆“闯”的精神,面对新征程上的艰难险阻,敢接“烫手山芋”,敢啃“硬骨头”,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让伟大的“中国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号巨轮”破浪远行。[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战争年代”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解放时期”有奋勇先锋“赴难路、攀高峰”,“奋斗历程”有基层标兵“斗困难、搏先机”。当前,中华民族已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关键期”,广大青年干部要细细品读这封“精神书信”,发扬实干苦干精神,锤炼品德修为,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读懂信里承载的厚重“情怀”,怀揣“真心”奋勇奔赴新征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年前,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英勇出击,雄壮的歌声回荡海天,满怀的豪情震响四方。“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英雄的志愿军用“大格局思维”“大情怀主义”“大无畏精神”,远离故土、血拼一线,取得了一次次卓绝的胜利。广大青年干部要读懂信里承载的厚重“情怀”,让真理的“墨汁”渗透血液,知历史、知使命、守初心、守正义,怀揣着始终如一的“真心”奋勇奔赴新征程。

读懂字里行间的殷切“期许”,担负“重责”实干推开幸福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今,虽已不是“战争年代”,但仍须知幸福来之不易,“危机”时时存在。时代在召唤,落在当代青年干部肩头的“担子”仍重仍难,但不变的是对“天下苍生的赤子初心”、是“守卫家园的拳拳真情”、是“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广大青年干部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的殷切“期许”,不负韶华、不负所期,争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担负“重责”以实干推开幸福门。

读懂凝聚于内的伟大“精神”,看齐“榜样”接棒续写精篇章。“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先锋榜样”用自愿、自觉和自发不畏艰险奋勇靠前,从不计得失、更不较回报,默默无声付出、不带半丝半缕而去。广大青年干部要读懂凝聚于内的伟大“英雄精神”,发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先锋模范作用、立稳“服务人民甘当‘孺子牛’”的角色意识,在奔涌的河流里争当“时代弄潮儿”,看齐“榜样”接棒续写精篇章。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广大青年干部要在新征程里以“初心使命”为前进“引路”,在新时代里以“英雄精神”为人生“导航”,持“勤为径、实为先、苦作舟”的“长矛”拼搏奋进,勇闯“火红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

“是惹不得的”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在坚决捍卫和平正义“不怕事”的担当,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任何风险挑战的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作为组工干部要深悟“惹不得”,要在“惹不得”中汲取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力量,做让困难“惹不得”的组工干部。

要担得起,坚定使命担当,把每滴汗水都浇灌到事业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选好用好干部是为政之要。组织部门肩负着选人用人重要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始终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极其负责的态度,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选人用人中,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忠于党、热爱人民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牢记在选人用人上,无论再小的事,都要绝不含糊,都要坚定原则,都要放到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衡量,既不让老实苦干者吃亏,也不让投机巧取者钻营,不断凝心聚力。让前行的每一步、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精准浇灌事业发展,以事业之心去对待每项工作,以事业之责去成就每项任务。

要拿得起,锤炼过硬本领,把每项工作都干到极致深处。举千钧者必有万钧之力。要想把组织工作做好,既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又要有与时俱进、闳览博物的视野。要带头学好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汲取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勇立潮头,成为“最潮”组工人。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对党忠诚化作到火线上去奋进的表率,成为“最燃”组工人。要带头改革创新,把创新当作思想和行动习惯,通过创新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成效,闪耀时代创新光芒,成为“最炫”组工人。要带头践行工匠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实只有更实,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打磨出精品,精益求精,成为“最精”组工人。

要舍得起,涵养无我境界,把每份考卷都答出大我情怀。成就不易得,名利最难过。对组工干部来说,加班加点是常态,废寝忘食是状态,独当一面是生态。付出很多,能力也很强,个别组工干部可能会萌发出“我”的心态,尤其是面对其他部门同事升迁调任时。如果有这种心态作怪,久而久之,就会意志消沉,精神懒散,状态全无,困难会不由自主地摆在眼前,甚至会出现干不动的情形。其实,越是在功名处“有我”,越是畏首畏尾,越是无法担当,越是难以成事。相反,越不在乎个人得失,越能一往无前,越能干出业绩。在组工口的干部更要有“把工作交给自己,把发展交给组织”的自觉,以“无我”之心,以“不负”事业之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杀出一条血路,为夺取更多更大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不断答好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常怀“为民心”,与各族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共荣共兴,才能共同编织幸福“结”。

用“忠诚”之心,与群众结“真情”,解民忧。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里《天地神明章》把忠诚看作天地间至理至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对党和人民忠诚既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为重要的政治素养。身为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应心存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敬畏人民、为了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忠诚”二字“烙”在心上,做到对人民绝对忠诚,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治追求。只有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好事办好、把民心焐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温度”,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

用“担当”之心,与群众结“深情”,纾民困。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在奋斗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党员干部深怀爱民之心,勇履担当之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肩负着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涵养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攻坚克难中进一步增强解难题、促落实的能力,在遇到机遇时进一步坚定主动出击的信心,在先行先试中加快突破桎梏的毅力,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发展的实干家,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只有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责”,干出不负组织、不负群众的工作业绩,才能不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任,收获人民群众的真心点赞。

用“干净”之心,与群众结“亲情”,暖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作为党员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奋斗目标,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抵制“吃、拿、卡、要”和“瞒”群众、“愚弄”群众、“克扣”群众现象发生。面对群众来办事,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牢牢守住“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清正廉洁底线,铸就一尘不染之魂。只有以群众利益为目标,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偏不倚、不歪不斜、不左不右,真正把党的发展和群众的疾苦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去,才能自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把群众真正当亲人,才能以初心赢民心、以真心暖民心。

对人民群众而言,幸福其实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生活无忧、经济富裕、安全稳定、身体健康。站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相信作为党员干部,只要我们乘着新的历史机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一定会带领人民群众一起驶向幸福的彼岸,编织出最美幸福“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当前,年轻干部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队伍,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年轻干部在一线岗位工作中要自我坚持。

坚持远大理想,立大志。志存天下,方能行而致其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怀揣梦想,常立志,立大志,既要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梦。不忘初心使命,坚守人生的良心良知,坚守方向目标。清朝袁枚有首诗写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无名的小花,悄然地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它仍然那么执著地开放,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这就是“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年轻干部要像苔花一样绽放美丽“小我”,在远大理想事业上绽开“大我”,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绽放,才能更好地为事业奋斗。

坚持自我提升,勤学习。潜行问学,方能究而达其深。学习是能力素质的源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努力学习能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年轻干部必须勤学习、刻苦学习,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知识不足的“饥饿感”,主动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人学,向老同志学。多读理论书籍和理论文章,掌握思想武器;多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治国、修身、立德,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真才实学建功,以创新向上发展。

坚持自我修身,常自省。修身责善,方能用而得其所。一个人能走多远、能走多稳,最重要的就是看他有多大的修养。要在“一日三省”中不断修正,省一省自己思想防线,看一看政治自觉和政治清醒在思想上有没有跑偏;省一省纪律红线,找一找自己在对照党章党规党纪上言行有没有出格;省一省人格底线,问一问自己在小事小节上有没有放纵、越轨、逾矩,在其位是否称职。坚持自我修身常自省可以让自己淡定从容,才能经得起世人的评价,才能经得起良心的考问,才能经得起考验。

坚持脚踏实地,勇克难。乘风破浪,方能终而成其真。年轻干部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才能勇挑重担;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才能以过硬本领展现;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埋头干事,不辱使命才能利于走好前行的路。诗人白居易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面对困难要有抓铁留痕的狠劲、攻坚克难的干劲,雷厉风行经得住烧、立说立行经得住炼。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危机感、紧迫感,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谨慎勤勉,一身正气、一生向上,不负时代,在最好的年华里做最有价值的事,用不懈的奋斗建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容令人鼓舞、振奋人心。抗美援朝历史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懵懵懂懂“初听”。祖父年过七旬,对抗美援朝历史特别清楚。忙完农耕或者水稻收割完回到家后,祖父嘴里时不时地都会唱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记忆中,当时在读小学,意思听不太懂,但我都会问,祖父唱的是什么歌,祖父从头到尾认真地讲了一大串内容,记得最清楚地还是说中国把美国打败了。虽说祖父小学都没毕业,但祖父对历史总是那么情有独钟。2019年年底,和祖父聊起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我还问祖父,“当时怎么会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祖父充满回忆又信心满满地说,“这首歌是在曾祖父那个年代就唱得很火,听多了别人唱,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当我又问道祖父是怎么了解抗美援朝事情的时候,祖父讲,“虽说那个时候年纪还小,等到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就已经懂事了,听得也多了,了解的、学到的也就更多了。”

原原本本“初学”。读到初二,一下子就有五门课程。不知为何,上完第一堂历史课后,就感觉对历史很有兴趣,虽说学习课程多了,就偏偏喜欢上了历史,估计也是离开不祖父在闲暇之时总会给我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祖父总喜欢用新旧对比的方式给我讲共产党从建立到发展再到壮大的事情。在中学课本上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取得了最终胜利,鼓励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信心的事实。当时内心非常自豪、心情相当激动,带来的第一感想就是我的祖国太强大了。

认认真真“初悟”。大学期间,自己还秉承了中学时对历史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依然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选了门《品味历史》选修课,每周二、周四定期去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中国近代史,通过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是多么表面、肤浅。学习的内容、经历的事情都多了,也开始养成了全面系统分析、统筹考虑的习惯,再加上选修课老师认真全面讲解抗美援朝历史,深刻改变了自己以往对抗美援朝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还只是停留在机械式地死记硬背的局面。查阅资料后,了解了更多的战争细节和感人情节,把抗美援朝的历史学得更深、更细、更实、更全面系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从2019年开始,用5年时间,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把全体党员普遍轮训一遍。近两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也永远在路上。我们“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近百年的奋斗史,砥砺奋进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培训中应接受更多的“感恩”教育,上好“感恩”教育“三堂课”。

“感恩”,应成为党员干部自动参与的“必修课”。说到“感恩”教育,大家的目光似乎都投向了孩子们,觉得现在的孩子“最不好管”,最应该加强“感恩”教育。不错,学生应该在不断接受教育中感恩生活,感恩亲人、师长、朋友带给自己的那份美好。在社会现实中,不时听到有基层党员干部埋怨群众不懂得“感恩”,甚至骂他们为“刁民”。与其说那些“刁民”不懂得“感恩”,不如说干部本身缺乏了“感恩”素质,只把眼光盯着那些受到政策惠及的群众。其实,最应该感恩的恰恰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唯有自动参与到“感恩”教育这堂“必修课”中,才能忠于组织,勤政爱民,并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乐此不疲。

“感恩”,应成为党员干部自我提升的“常态课”。党员干部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是最基本的作为。切实提升思想境界,炼就一套为民服务的本领,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常态。在这“境界”与“本领”中,“感恩”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须知,一名党员干部的成长,一路上并非满地鲜花,更多的是丛生的荆棘,除了自己的奋力打拼外,怎少得了党的培养教育!俗语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大局意识,缺乏感恩意识,却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体现出的就是矫揉造作、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因此,党员干部上好自我提升的“感恩”教育“常态课”,也是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感恩”,应成为党员干部自觉上好的“示范课”。有的党员干部,包括一些“培训”别人的领导干部,对别人开展起“感恩”教育来,那是头头是道,但对待组织和人民,却态度漠然、视而不见。试问,这样的“言传”,岂不被自己的“身教”损毁殆尽了吗?“以身作则”是各级党员干部应有的基本态度,上级给下级作示范,基层普通党员干部给群众作示范,才能带动“感恩”思想的形成,开创良好的党风政风新局面。因此,各级党员干部,更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上好“感恩”这堂“示范课”,让接受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有学习的“参照”对象,从而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自觉地践行“感恩”,形成干群关系的良性循环。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放眼人生,放眼社会,其实处处都充满了“感恩”的情致,但每一处“感恩”的邂逅,都不是“单相思”可以成就的。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那“一滴水”的作用,又岂是几句慷慨激昂的演讲能够了得的?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让“感恩”成为自动参与的“必修课”、自我提升的“常态课”和自觉上好的“示范课”,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懂得“感恩”,热爱生活,扬起理想的风帆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行。这样,才会有一路的鲜花相伴,才会有事业的蒸蒸日上!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十四五”蓝图即将展开,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科学描绘未来发展蓝图,事关每个中国人的福祉,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一名选调生,我们也要积极跟紧时代步伐,编制好个人的“‘十四五’规划”。

找准定位,规划好身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选调生只是多了一重党员干部身份的普通人,是民族复兴路上的行人,切不可高高在上、俯视群众。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扮演的是“先锋军”,手里拿的是“冲锋号”,心里装的是“群众情”。因此,选调生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不“唱反调”,不“发牢骚”,让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选调生要当好“服务生”,思想和行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扶志”同“扶智”相结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选调生要扛起发展大旗,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矢志不渝,规划好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个“萌新”,刚接触工作的前几个月难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常常会陷入本领恐慌的状态,产生迷茫感、焦虑感。这时候我们可以及时向前辈请教做好工作的秘诀,为自己定下每一步的目标,跑好基层工作的“马拉松”。另外,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技能天赋”点满,多去浏览共产党员网、组织人事报上的党建知识和管理知识,掌握最新动态,磨练自己的文笔。此外,我们要练就一双“鹰眼”,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勤实践,完成“小目标”的同时,奔赴下一个“小红旗”。

善始善终,规划好未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在未来,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莫测,只有牢牢把握住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势,才能锚定好发展方向、找到发展之路。慎终如始,我们要规划好基层的“取经之路”。首先,抛去选调生,我们还扮演着子女的角色,未来还会有父母、配偶的位置,在我们“白加黑”“5+2”夜以继日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好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有“竹石”精神,不随波逐流,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齐。最后,要把“小规划”融入到国家的“大规划”之中,并与其他人的规划梦想一道汇聚成璀璨的星河,共同努力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会议强调,各方面要将精力更加集中到贯彻党中央部署、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上来,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前,“十三五”即将胜利收官,“十四五”正蓄势待发。在开启“十四五”的伟大征程中,关键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继续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要积极融入,理性分析,不断开创。

要全心全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激发全力以赴的斗志和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巨轮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这艘巨轮上的每个船员,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这艘巨轮成功驶向光辉的彼岸。前进之路常伴风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一次次汹涌波涛,我们从不畏惧,一路劈波斩浪,越是艰险越向前。人类历史告诉我们:发展的机遇,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蕴藏在那么一小段时间里,得之者则国强民富,失之者则不知何期。当前,中华民族的发展又到了这样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必须全力以赴,这是历史责任、国家担当、人生价值。复兴是全面的、全方位的,需要每个人全身心投入,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与民族振兴同向聚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复兴号这首巨轮行稳致远。只要人人都奋进、都怀揣梦想、都义无反顾、都万众一心,即使风浪再大,也阻挡不了我们驶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幸福的未来。

要以大的样子,大的担当理性地看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厚积大气磅礴的力量。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向往,互利共赢是世界文明的最终走向。越是遇到逆全球化、开历史发展倒车的现象,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去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地去分析世界的变局和发展中的问题,把握好世界发展规律,继续推进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面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理性地去斗争,不随谬论起舞,不合逆流而歌,坚定地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把大党风范、大国担当始终用在维护世界共同发展与人类和平上,用在坚实全球一体化发展根基上,用在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上,不断凝聚世界共同发展的力量、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永远走在人类发展的正确大道上。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连提四个“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掷地有声,振聋发聩。这四个“无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援朝英雄的民族风骨,也寄希望于新时代的建设者、奋进者——赓续抗美援朝精神,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姿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无畏“山高”,锐意开拓,做智勇双全的战士。70年前的那场战争,条件极为艰苦,敌我力量极为悬殊。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志愿军战士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机动战术,迅速改善装备、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能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创造出以弱胜强的一系列新经验和新战法。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特区建设者为代表的开拓者们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新路、勇立潮头,在重重困境中拼搏出一条光明大道,在探索创新中寻找到正确答案。今天,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交织,难啃的“硬骨头”很多,既要冲锋陷阵,也要运筹帷幄。但只要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智慧不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守正创新、奋勇向前,就能攻坚克难,开创战无不胜的新局面。

无畏“路远”,众志成城,做勠力同心的战士。毛泽东同志曾揭示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真理在每一项伟大事业中能得到充分的印证——朝鲜前线的胜利,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积极响应;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万千家庭同心协力,汇涓成海;中国梦的实现,更须和衷共济,接续奋斗。伟业由英雄引领,而历史靠人民创造,无数矢志不渝的个体诠释忠诚、彰显执着,方能建立不朽功勋。正因如此,更应将“发展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谨记于心,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共同擘画共和国的壮美蓝图。

无畏“水险”,胸怀大义,做舍生忘死的战士。忆往昔,朝鲜战场上涌现出“将不畏死,兵不惜命”“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的壮烈景象,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立起了一座座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看今朝,“舍小家为大家”的抗疫精神何不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延续?不怕牺牲,向死而生,无数冲锋陷阵的抗疫英雄,何不是以“慷慨舍身”的外化行为,淬炼出“为国为民”的内在本质?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或是筚路蓝缕的创业时期,还是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都需要无畏的“逆行战士”,怀“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斗转星移七十载,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深深熔铸进中华民族的血脉的抗美援朝精神都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强国之志,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尖刀战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种能力对于年轻干部来讲就是一场锻造能力、锤炼意志的人生竞赛。在竞赛中,年轻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力求破解难题,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心往一处想,坚定“想干事”的初心使命。年轻干部进入工作岗位,必有一股雄心壮志,也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决心。然而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一部分年轻干部产生了自卑、短见等心理问题。应该清楚明白,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船舶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线路的铁轨。年轻干部若想坚毅有为,必须要有纯洁思想的保驾护航。要常扫短见之尘,做好“弃”功,筑牢“心”墙,树立“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的信心;“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恒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真正从心底做到“想干事”,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增进对一方水土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为之奉献、为之奋斗。

谋往一处出,提高“能干事”的工作能力。当前,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年轻干部感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在所难免,甚至出现“本领恐慌”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对自我认知,看不到自身能力不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实践中、点滴中不断积累、不断进化。因此,年轻干部要注重“无一时而不学,无一事而不学”的勤奋积累,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不懈坚持,保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点滴沉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融合互动,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方能克服“本来恐慌”,以过硬的本领胜任工作,抢抓历史机遇、赢得战略主动、跟上时代脚步。

劲往一处使,彰显“干成事”的奋斗姿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年轻干部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潜力股,应在敢于担当中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譬如,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众多有志之士,在民族存亡之际,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亦在国家需要他们之时,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投身于祖国建设。他们在年轻时,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于平凡中求卓越,于细微处见精神,给我们年轻干部树立了表率。年轻干部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责任与使命,牢记于心,内化于行,积极投身于干事创业的浪潮之中,用心用力把工作做好、让事业出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们需紧握方向、勤练本领、勇担重任,在民族复兴的道路征程中积淀力量、砥砺前行、展现风采,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一文讲到,学习理论要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阑珊处”。作为一名基层服务锻炼初任公务员,回首这一年来的基层时光,心境也如理论学习般不断升级变化,逐渐在磨砺中体味了基层锻炼的真谛,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坚定了人民立场,践行了初心使命,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一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19年11月,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市直单位公务员,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基层服务锻炼。因自己曾有国家、省、市等行政部门的工作经历,到达街道办事处后,突然从“千条线”到“一根针”,从“高”到“低”,工作思维方式由考虑安排部署变成思量贯彻执行,工作对象由单位变为基层社区和群众,工作处理方式更讲究“短平快”,心理落差关、工作方式关都成为摆在面前的挑战。下沉基层后,不断摆正心态,找准定位,充分融入,在工作中扛好“锄头”。主动作为,自找“苦”吃。主动学习、承担党务、行政、综治、信访等多项工作任务,力求学深学实基层工作内容。用好“笔头”,利用以往的工作经历,由“高”到“低”思考工作,以“小”见“大”总结工作,不断把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提炼出来、宣传出去。跨越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扑下身子、静下心来、实心做事,按照市委提出的“了解基层提升能力亲近群众”十二字要求,立志在基层服务锻炼中有收获、有提高、有成绩,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辜负组织期望。

二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20年初,突入起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基层锻炼的“平静”。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站岗执勤、设卡测温、巡查走访、防控宣传、入户慰问……坚决守住街道和社区阵地。他们身上展现出的这种“舍我其谁、舍己为民”的无畏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我。“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主动请缨、投身到街道和社区抗疫一线,以办公室为家,以沙发为床,吃住在办公室。有时为赶一篇信息,凌晨4点起床加班。几个月下来,“熊猫眼”“木头腰”“酸爽颈”加身,“衣带渐宽”“人憔悴”,但想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能贴身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想到在并肩作战中与基层同事结成了“同志+兄弟”般情谊时;想到自己撰写的工作信息、经验材料能很好地展现基层工作时,心里又“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

三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转眼间,一年的基层服务锻炼即将告一段落。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离别之际,又依依不舍。此时,“蓦然回首”,对于“了解基层提升能力亲近群众”十二字心里有了更多真切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在参与街道和社区各项事务中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的认知,真正了解了实际状况和诉求,明晰了基层工作难在哪、痛点难点在哪、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在哪,才能理解为基层减负的初衷、才能理解聚焦解决群众“八需八难”的意义,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接地气,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正是一年的基层服务锻炼,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在经历过“热锅上的蚂蚁”状态中,提高了工作本领,提升了科学决策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和抓落实能力。也正是在不断地与群众接触中、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中、在疫情一线守护群众中,知道了群众所想,了解了群众所急,锻造了倾心为民、务实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一年时间,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了基层服务锻炼的真谛,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得的精神财富。

基层锻炼,贵在坚守。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在基层广袤的土地上,坚定理想信念,扩展视野、增长才干。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赴地方考察,就“十四五”开门问策,听取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以及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回顾问策“十四五”规划之路,再次深刻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4次考察调研,体现了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前往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调研考察,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公司企业,从到田间地头查看粮食生产及土地保护利用到在防汛救灾现场了解恢复生产情况,从关注“半条被子”红色教育基地及文旅资源开发情况到强调企业自主创新,“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执政信条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正因如此,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我们才能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在化危机、开新局中,筑起抗疫的钢铁长城。“人民”二字力重千钧、温暖人心,我们要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十四五”时期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7场座谈会,发挥了坚持开门问策和集思广益的治理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及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把握新挑战和新机遇,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这份纲领性文件?三个月内,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相继主持召开了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7场座谈会,通过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碰撞出许多“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思路决定出路,坚持开门问策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要保持清醒和执着,坚持开门问策和集思广益,着眼长远、把握大势,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开诚布公。更显重要的是,对于尚未研究透彻的成果,要深入地交流意见和建议,让社会的期盼、群众的智慧、专家的意见、基层的经验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61名嘉宾现场发言,彰显了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的优良传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7场座谈会上,共有61位各界人士从经济、民生、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领域,对“十四五”建言献策。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四五”规划涉及方方面面,民主法治、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如何更好地制定和落实,将决定着未来5年乃至15年我国能不能走好,能否顺利迈向新的百年目标。今年以来,党中央还首次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最终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为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的好传统,善于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发挥“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的作用,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谱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这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公@文思~&享公众%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变化,如何把党中央擘画的治理蓝图变为善治现实,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形成步调一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要在“善学”中增强治理定力。世界瞬息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实践证明,越是形势复杂、挑战增多、任务艰巨,越要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定力来自信念坚定,信念源于理论自觉。党员干部必须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始终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同频共振。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领会现代化治理的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保持对标对表、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定力。

要在“善谋”中把握治理形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深化,基层社会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孤岛,而是与与世界相通的的组成部分。必须以审度天下之势的眼光和应对天下之务的才能,把基层治理放到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大局中思考和把握,才能适应全局的方向和要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今,国际形势“动荡变革”,外部环境逆风逆水,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国内发展“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当前,我们正逢转型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基层治理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要在“善知”中贴近治理实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治理工作最终连接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治理的症结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成效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在一线、接地气、知民情的客观优势,深入开展调研研究,了解群众实际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与治理效能最优化。

要在“善思”中转变治理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要有共治思维,以自治为主体,不能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法治为主导,摈弃“人治”思想,以社会法治自觉支撑现代社会治理;以德治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筑牢良治善治基石。要有系统思维,从战略上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一条主线,从战术上注重以点带面和整体推动两项原则,从战场上聚焦城市、城镇、乡村三个战场,统筹考虑、综合施治。要有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有序推进治理,正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切实抓好风险防范,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牢牢抓住前所未有历史机遇期的主动权,谋求更长远更广泛更优质的发展利益。

要在“善行”中提高治理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基层党员身处基层治理的最前沿,必须具备过硬的治理本领。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当前各方面工作要求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必须跟上时代节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充分暴露了少数基层干部能力上的短板不足,亟需增强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要提高抓落实本领,涵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担当“敢落实”,锤炼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作风意志“勤落实”,锻造顺理而举易为力的工作本领“善落实”,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破解基层社会治理新问题,努力开创基层善治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提高基层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是自我提升的前提,是处理好纷繁复杂基层工作的关键。在调查研究时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不能“一得自矜、以偏概全”。

勇于直面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前提。“不明察,不能烛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调查研究就是了解真实情况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问题,有问题和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有问题假装没问题,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而让问题扩大化。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实践出真知”,在每一次寻访中发现问题,在每一次调研后总结原因。在调查研究中遇到困难,以正确的心态看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查找问题、以有效的举措解决问题。

理智分析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关键。“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基层干部只有在实践中真探索、真发现、真分析,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点多面广,形势复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用“绣花功夫”冷静客观地审视问题,抽丝剥茧地分析问题,由此及彼地研究问题,由表及里地理智分析,于细微处见真章。

总结归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新起点。“治大国如烹小鲜”,调查研究要精细化、经常化,基层干部倾听群众呼声时当“多坐坐矮板凳”,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去捕捉问题,更要用“一竿子插到底”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总结归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找到事物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的问题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审视调查研究后给出的方案是否解决了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才能将调查研究的成果做细、做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的生力军,年轻干部要时刻对照“七种能力”自我检视,加压奋进,固强补弱,努力实现全面发展、整体提升。

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明方向,稳心神。干部千万条,党性第一条。年轻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提高政治觉悟,严守纪律规矩。思想武装筑基。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信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执法办案工作实践,更好履行新时代法院工作使命任务。政治体检纠偏。立足“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经常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打扫思想和政治上的灰尘,三省吾身、立行立改、行必有果大局。着眼谋事。习惯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工作,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主动研判相关案件办理对中心工作的影响,依法护航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擦亮小城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让法院工作有党味、接地气。

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担当,善笃行,抓落地。年轻干部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才能把奋斗之路走稳走实。深入一线察实情。围绕维护和谐稳定、依法服务发展大局、满足群众司法需求等开展调研,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地“沉下去”“钻进去”,拿出一批调研成果转化的“干货”“实货”,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事不避难敢担当。将“想干事、能担事、干成事”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金标准,把经历变成经验、把阅历变成能力。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时刻保持“跳起来摘桃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敢于冲锋,愈战愈勇,主动投身司法改革变局,奋力开拓法院发展新局。实事求是善作为。要立足实际,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始终把关键环节抓在手上,坚持精准发力,真正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心思放在谋改革上,把劲头放在抓项目上,把精力放在促发展上,努力使工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创造出无愧于心的佳绩。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践宗旨,转作风。干群肩并肩,力量大于天。年轻干部要准确把握为民服务这条主线,狠抓群众基础性工作,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热情服务暖民心。法院工作社会关注度高,时刻处于群众监督之下。要习惯在刀尖上跳舞,在玻璃缸中洗澡,树牢“一张笑脸相迎、一份耐心倾听、一腔热情相助、一片真诚服务”的形象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向社会各界展示年轻干警的良好精神风貌。定分止争解民忧。司法为民既体现在每一个依法公正裁判的案件中,也体现在执行到位的真金白银中,更体现在优质司法服务成效中。要补足群众工作能力短板,增强与群众面对面的“内力”,把每一件涉民生案件办出速度和温度,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精准施策惠民生。织密扎牢民生权益司法保障网,以开展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在职党员干部“双下沉”、巡回审判等工作为契机,主动从办公室走到群众家门口,紧盯“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斗罢艰险再出发”的顽强意志,壮筋骨,砺胆识。年轻干部要从伟大抗疫精神中积蓄奋斗动力,进位争先,追求卓越,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负组织、无愧人民的一流业绩。强基提能学在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职业素养,既注重提高审判实务专业技能,更要对标新时代新目标新使命,打破思想禁锢、思维惯性,全面提升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少说多做干在先。受疫情影响,如期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相较往年更加艰巨繁重。要树立崇尚实干、追求实效的鲜明导向,切忌把说了当做了,更不能通过材料彰显工作成果。要拿出只争朝夕的拼劲和蚂蚁啃骨的韧劲,锚定目标,一往无前,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攻坚克难闯在先。要发扬斗争精神,多到急难险重最前沿墩苗沉淀,真刀真枪,迎风起舞,在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山芋”的经历中克服怯懦心理,磨炼胆识意志,以过硬工作成效为自己背书。

危难之时显身手,大事难事看担当。当前基层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项考验无处不在。年轻干部要用足够的底气、能力、智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谱写当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就需要以强理念、添设施、补短板、建制度为抓手,“软硬”兼施,打造“软文化”,完善“硬设备”,强化“软措施”,落实“硬手段”,切实回应群众所想、所需、所盼。

重宣传,强理念,打造“软文化”。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以宣传为抓手,强化绿色理念,在基层群众中打造一种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软文化”。要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宣传方式。村村通大喇叭、“吆喝式”宣传车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将“绿色理念”植入群众心中。要把握舆论导向,扩大宣传范围。绿色生活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通过打造节约型机关、开展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建一种让群众看得见的“绿色生活”。要树立先锋模范,强化宣传力度。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授予“文明家庭”光荣牌,以挂牌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形式,引领群众逐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打造让群众记得住的“绿色文化”。

调结构,添设施,完善“硬设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为了不断促进人居环境治理,提高民生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以调整农业发展结构为抓手,增加农机设施。农民以“地”为本、以“粮”为生,投入打捆机、旋耕机、收割机等设施,有效更新土地“营养物”,强化“修复力”,增强“肥沃度”。以调整农村绿化结构为重点,增添清洁设施。加快实现城镇化水平,优化道路建设,推进与城市清洁公司的合作,促进垃圾桶、垃圾运输车、垃圾处理站等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垃圾的清理、运输、处理更专业、更便捷,从根本上破除农村“脏乱差”局面。以调整农村生活结构为目标,优化户用设施。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打造进院入室型“马桶水冲式”厕所,消除户外露天粪坑、旱厕的“臭气”,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营造惬意生活的休闲空间。

优布局,补短板,强化“软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加快补齐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短板,就要不断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通过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土地承包、托管的方式,打造“稻虾共育”“大棚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上规模、标准化。要加快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建立“镇-村-户”环境卫生防护网,对房前屋后环境、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开展整治,对房屋墙体进行立面整治,对黑臭水沟开展集中整治,在“清脏、治乱、控污”方面下足力气。要持续推进“创森”项目。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要务,以每年植树节为契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深入推进森林村庄创建,让农村成为生产生活的“天然氧吧”,打造一幅专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的美丽画卷。

防风险,建制度,落实“硬手段”。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林长制”,建立“镇-村-片”网格化林长负责制结构,落实镇村各级领导守护责任,形成推进基层林长制工作强大合力,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真正做到“当一方林长,保一方森林,富一方百姓”。积极推动“河长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乡镇由主要领导分级分段担任河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对排放河湖污染物、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严格追究其责任,真正有效防治水资源污染。创新利用“秸秆禁烧”,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扎实做好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严密防控垃圾焚烧,防范大气污染,切实“还给”群众一个蔚蓝的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70年前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万众一心、勠力同心战胜对手,这是我们的取胜之道,也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首战两水洞,胸堵枪眼,知难而行。“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丹江绕黑山。”首批入朝志愿军在朝鲜两水洞,与敌人进行遭遇战歼灭全敌,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是首战两水洞的故事。上甘岭战役,战友牺牲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开辟血染的通路,这是胸堵枪眼的故事。经此一战,先烈们用血肉换来了国泰民安,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人民军队坚韧向前、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

激战云山城,身背炸药,绝不退缩。“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志愿军在云山城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在猛烈的美军火力下以劣胜优,让美国重新认识中国军队,这是激战云山城的故事。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纵身向敌群冲去,切断了敌军退路,这是身背炸药的故事。经此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展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的顽强品格!

鏖战长津湖,烈火烧身,岿然不动。“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在这里志愿军将士们以“钢少气多”的意志,面对“钢多气少”的侵略者,全歼美军“北极熊团”并将美军主力打退,这就是鏖战长津湖的故事。被燃烧弹引燃了身边草丛,翻身就能扑灭的火焰,但怕暴露目标的邱少云谨记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是烈火烧身的故事。经此一战,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签订了停战协议!

这是属于我们的故事,故事很长,很久也道不清,故事还在延续,在国家的各个角落、各个时代,但不变的是那个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吓不倒、压不垮的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作为一名年轻基层干部,深受触动,基层干部作为最接近人民群众的人,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我们要找准定位,随时切换角色,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说暖心话、办暖心事,做群众的“暖宝宝”。

听群众言,做真诚信赖的“小树洞”。民情民意如何第一时间为党委政府所掌握?基层干部的信息传递显然是最合适的渠道,基层干部每天与群众近距离打交道,是同群众直接交谈说话最多的人,也最能从中体会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群众总会有话要说,既有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也有些许不满情绪,他们也希望有人能认认真真倾听,为他们解决问题、纾解情绪,而这个最好的听众就是基层干部。基层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敞开心扉,倾听群众的心声,让群众畅所欲言;要学会与群众共情,做群众袒露心声的“树洞”,听懂群众的真心话、牢骚话,掌握群众最急、最盼的事,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向群众讲,做政策宣讲的“大喇叭”。“能说会道”是基层干部的“标配”,用最朴实、最亲切、最简单的“群众语言”向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宣传党的好政策,是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工作的必备技能。作为基层干部,要主动认真研读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在读懂、吃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群众实际进行翻译,用好用活各类宣传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村级服务平台、文化书屋、“村村响”、微信群等新兴媒体,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话农事、说民生,用大白话与群众交流沟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把对群众生产生活管用、实用的政策讲明白讲清楚,将一项项惠农惠民政策宣传到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个群众。

与群众亲,做以心交心的“真朋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与群众最亲,要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群众的真心话,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疾苦,深入掌握实际情况,用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赢得群众的信任,通过换位思考用心体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多向群众请教学习,以群众为镜子,常思自己的不足,常学群众的长处,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用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来解决问题,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解群众难,做排忧解难的“好帮手”。“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基层干部,工作重点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时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铭刻在心,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的办,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要坚决攻克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难点,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全力疏通人居环境、空气质量、黑臭水体等堵点,让“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变成现实;要纾解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等痛点,真正让群众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升七种能力的要求和希望,自觉上好思想政治课、技能提升课、实践锻炼课、修身养性课,让这“四堂课”为你补足成长的“营养剂”。

上好思想政治课,补足成长之“钙”,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提升“坚守力”。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倘若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守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学会从政治角度看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各种现象,做到见微知著、站高望远,练就一双“政治慧眼”;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始终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坚决站在顽强斗争的前列。

上好技能提升课,补足成长之“铁”,在专业素养的培育中习得“专精尖”。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能否系统全面地学习,决定着干部的思维层次和工作水平。年轻干部首先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习和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要注重全面系统学习,要以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全面学习党的理论、法律法规、经济金融、工程项目、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练成“百事通”“多面手”。同时要努力提升专业技能,要结合工作岗位,刻苦钻研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做到“干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不断提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努力成为所在行业、领域、岗位的“行家里手”。

上好实践锻炼课,补足成长之“锌”,在摸爬滚打的磨砺中锤炼“金刚钻”。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不能缺“锌”,年轻干部的成长要靠实践磨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自觉加强调查研究、实践锻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主动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服务群众的末梢段,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块,与人民同甘共苦、并肩作战,让理论根植于基层深厚土壤,在基层实践中着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战能力,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置急难险重的斗争中,在干事创业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上,提升改革攻坚、科学决策、应急处突的能力,锤炼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的本领,在实战中练就干事创业的“金刚钻”。

上好修身养性课,补足成长之“硒”,在名利缰索的困挠中增强“免疫力”。细胞的再生与健康离不开免疫力,这种免疫力靠的是“硒”的供给,来自于肌体的锻炼和调节。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补足“硒”,不断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切实增强防腐拒变的功能,才能始终保持肌体健康、充满活力。年轻干部首先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筑牢思想防线。要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涵养崇德修身、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为政之德。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崇高境界。要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养成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慎初慎独慎微,坚决抵制市场化侵蚀,不为金钱利益所惑,不为私情美色所诱,真正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并鲜明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作为“能力方阵”的“排头兵”,政治能力具有校准对齐、标明航向的重要作用。政治能力薄弱,就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迷失方向和自我。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我们党对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年轻干部自身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备素养,需要年轻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着眼政治能力提升,向政治能力这一“能力方阵”的“排头兵”看齐,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才能迅速控制疫情、恢复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抵御风险中再次得到凸显。年轻干部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绊脚石”才能被逐一移除。

坚定正确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应当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年轻干部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以理论上的清醒促政治上的坚定。

增强敏锐政治嗅觉。干工作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年轻干部当努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自己耳聪目明,坚持从政治的高度来把握和思考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动工作落地时精准把握政治要求,明辨是非对错,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在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上做到早发现、早行动,防止航向偏离、渐行渐远。

强化过硬政治历练。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过硬,不是因为其天赋异禀,也不是其在朝夕之间练就,而是在长期的政治历练中不断磨砺出“铜头铁臂”。因此,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牢记第一身份,增强政治自制力和免疫力,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确政治立场,敢于在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中挺身而出、发声亮剑。要强化政治担当,恪守为民宗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扛起追梦的责任与担当。

敬畏神圣政治纪律。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一名干部安身立命的红线、底线、高压线。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到底就是对党忠诚,做到“两个维护”。年轻干部应重视党章学习和党性锤炼,自觉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人生准则,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越线之害,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维护党中央权威,守护党的形象。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保家卫国,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英勇捐躯。这是一场正义之战,这是一场艰苦较量。197653名志愿军牺牲,这数字背后是无数烈士拼死战场的无畏,是伟岸的志愿英雄群体,是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从未忘记,“197653”数字背后是用生命谱写出的英雄赞歌。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用青春和生命写就的英雄史,无数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为了战斗胜利不惜用胸膛顶住敌人机枪的黄继光;有弹尽粮绝之际,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炸药包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潜伏在距敌人阵地60米处草丛附近,被敌人燃烧弹击中一动不动直至牺牲的邱少云;有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罗盛教……无数战斗英雄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与祖国人民的安危,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钢少气多”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我们从未忘记,“197653”数字背后是用身躯矗立起的民族尊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用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让一切敌人不敢再侵犯我们,也诠释了什么是“东方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百年以来扬眉吐气的一仗,既打出了国家安宁,保卫了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也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更打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一伟大胜利告诉我们: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胜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在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自信。

我们从未忘记,“197653”数字背后是用鲜血浇灌出的和平之花。“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70年前,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志愿军将士在艰难的条件下打败强大的敌人,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保卫了人民和平生活的环境,把拥有先进陆海空军和原子弹的美国人打到了谈判桌边。英雄的志愿军,改变了整个世界注视中国的眼神,也使中国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华民族“换了人间”的崛起之战,更是世界进步力量“保卫和平”的殊死之战。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197653”是数字更是明灯,我们从未忘记。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将重点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习近平总书记为“十四五”规划锚定方向,强调“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拔锚起航、御风而行,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驶向“十四五”航程。

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最深厚的根基。一个政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关键要看其与人民的关系。99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就在于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有了人民之“源”,方能永葆青春活力;有了人民之“本”,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根基、血脉、力量都蕴藏在人民之中,在不断在攻克“娄山关”“腊子口”的前进道路上,人民才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凝心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此次大会为全局计、为时代谋,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努力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正是不断深耕人民土壤、深扎人民根基、增强执政底气的行动指南,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

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追求,也是安身立命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十三五”时期,我国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了人民”没有终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创性地开通网上意见征求渠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让一系列民生保障清单直指民生关切,不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底气,更能看到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在百年交汇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将绘浓新蓝图的人民底色,砥砺奋进,续写“人民至上”新的发展奇迹。

逆风守护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初心使命,也是政治责任之所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波谲云诡,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下,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人民,总是在时代的潮流中迎难而上、破浪前行,必能在应对挑战、紧抓机遇中,准确体察中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为“十四五”发展把脉定向;也必能在知重负重、勇往直前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人民”硬杠杠,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不断航行。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回望70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那一个个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身影,那一个个保家卫国、热爱人民的“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构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他们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史册上,他们的英魂永远留在异国守护着身后的祖国和人民。

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讲述志愿军“老兵兔”与牺牲战友的“灵魂兔”交谈,从自热干粮说到红烧肉,又从红烧肉说到侦察连,然后则是大阅兵,一直到2014年部分牺牲志愿军将士的遗骨开始分批归国,描绘了几十年来祖国和军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句“亲啊,我好想你啊”让人泪目。笔者常常想,如果有那么一天能够有机会与志愿军“英雄魂”来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我该提出哪些关于那场战争的问题,而他又该作出如何的回答呢?

问一问“你们为什么能赢?”他一定会告诉我,这是因为我们是一支由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听党话、跟党走,是志愿军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志愿军第50军由原国民党60军起义整编而成,经过党的坚强领导和教育,这支部队浴火重生、焕然一新,原本不受重视的“杂牌军”在朝鲜战场上表现优异,并第一个解放汉城,受到彭德怀司令的称赞。他一定会告诉我,正义必胜!70年前,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恃强凌弱、倒行逆施,他们搞霸权、霸凌、霸道,我们就一定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干部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为鉴,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使命,继续高举正义旗帜,沿着先辈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

问一问“面对强敌你们怕不怕?”他一定会告诉我,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有猎枪。面对当时地球上军事最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用胜利赢得了全世界包括对手的尊重。70年过去了,有人以为世界很善良,有人幻想豺狼变了模样,早早收起了猎枪,岂不知能战方能止战,退让换不来和平。我们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必须时刻警惕“投降主义”错误言论,与歪风邪气作斗争。越是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坚定不惧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正义事业,坚决还击任何小偷和强盗,保卫改革开放胜利果实,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问一问“你们当时冷不冷、饿不饿?”他一定会告诉我,志愿军战士爬冰卧雪、忍饥挨饿,正是为了不让祖国的人民爬冰卧雪和忍饥挨饿,不让战火燃烧到祖国的土地上。长津湖畔一夜雪,寒衣杀敌至海边。为击败敌人的王牌部队,志愿军在零下38度坚守阵地,在严寒中殊死决战,成建制歼灭北极熊团,粉碎了敌人“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梦。志愿军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热爱,不愧为“最可爱的人”。我们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敢于为守护人民的“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吃最大的苦,打最硬的仗,勇于发出“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呐喊,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近日,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切实抓好干部考核条例的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干部考核是选好用好管好干部的重要方式,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方式关系到伟大事业的推进。在干部考核中要正确把握“远与近”“静与动”“严与宽”三种关系,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受表扬、有位子、得实惠,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远”观“近”察。正确把握考核干部中的“远”与“近”,调好考核“焦距”,做到“远”观“近”察。组织部门要与干部离的“远”一些,离得远才能做到对所有干部一视同仁,避免受到感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情况,真正让考核这把“标尺”立得正、量得真、量得准。离得“远”才能看的更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观更能掌握全局,从政治信仰、格局视野、专业能力、群众评价等多个角度考核干部,听其言观其行,画好干部的立体图。需“远”观更需近“察”。考核干部要注重从小事小节着眼,“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从近处看干部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考察其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意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仔细看干部的工作细节,从细节中考察干部狠抓落实、善作善成的能力与水平。正确处理远与近的关系,才能对干部有全面、立体、真实、细致的考核,让选出的好干部经得住考验。

“静”评“动”考。正确把握考核干部中的“静”与“动”,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考核干部既要通过摆数字、找亮点、看成效,通过已有的静态成绩掌握干部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水平,又要结合实际情况看干部在急事难事中的担当行动。以成绩论英雄固然重要,但在复杂局面和重要工作面前,敢于迎难而上的魄力和勇气同样不可或缺。也许因为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或其他原因,这些干部的工作成效暂时不明显、不突出,组织部门要通过考核干部的担当行动,评价其政治担当和工作能力,让考核在动静结合中“考”无遗漏。“动静结合”也要体现在考核内容中,组织部门要考核干部“静下来”的功力,看他能不能沉下心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又要考核干部的“行动力”,看他是不是狠抓落实、善于实践,能动静结合的干部,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干部。

“严”管“宽”爱。正确把握考核干部中的“严”与“宽”,做到宽严并济,张弛有度,让考核有力度、有温度。考核干部时,在政治纪律、廉洁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等方面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决不能放低标准、放宽要求,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因为某个人或某些人影响组织风气、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的干部要“宽”爱,通过建立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让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干部在考核中不吃亏,从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管是压力,鞭策干部规范自身行为、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本领担当,厚爱是动力,激励干部大胆改革创新、勇于实干担当。正确处理严与宽的关系,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道,宽之有依、宽之有度,让干部在严管宽爱的考核中奋起作为,为推进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近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在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直以来,干部考核工作都承担着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对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优化干部队伍配置有着基础性指导功效。注重干部考核的“品控”,才能有的放矢提升干部考核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注重“原料把控”,突出政治素质考核。严把政治关能鉴证“原料”是否纯净。任何时候,讲政治都是干部考核的标准线,是放在首位的硬性要求。加大加深对干部政治素质的测评,就要督促广大干部毫不动摇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建立“多维一体”的政治素质考评体系,聚焦干部个人在理想信念和思维动向上是否做到了旗帜鲜明讲政治,明细履职尽责、工作推进等方面是否有实际作为,精察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作风和表现是否到位,让政治素质考察在常态化、制度化中落细落实。此外,还要善于使用专项斗争考核,及时发现并清除干部队伍中可能存在的“两面人”等政治隐患,积极引导干部恪守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忠诚干净担当。

注重“成品检测”,完善考核方法手段。唯有检测方能知质地。干部考核力求考准考实,务必要遵从精准有效、简便易行的原则,促推考核方式方法创新务实。要警惕考核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力求将功夫下在平常,通过日常调研、参加民主生活会、教育督导、巡察等机会,采用谈心谈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做到经常性、近距离、无障碍地接触干部,要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对策的可行性、对待群众的感情、对功名利禄的态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和分析研判,从一言一行中全方位了解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状况。要盯紧关键时刻,注重在重大任务和斗争一线中识别干部,做到细致甚微、以事察人。要秉持新发展理念,创新拓展考评方式,结合现实听取与网络评议等方式,让干部的成长轨迹映射在“用事实说话”中,以此得出客观全面精准的评价。

注重“质量跟踪”,推动形成正确导向。干部考核并非顺风推浪,不是单向拉伸的简单工序,而是要注重“跟踪与反馈”,从而形成区分优劣、奖优罚劣的良性机制。通过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将考核结果运用在精准选人用人上,体现在严管厚爱结合与激励约束并重之中,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打气。尤其要重视和加强考核运用力度,确保考核运用刚性化,让素质上佳、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的干部有为且有位。要逗硬结果运用,将考评结果与涉及干部个人的评优评先、外派培训、提拔任用、追责问责等多方面挂钩,作为理性使用和科学管理干部的依据。要在拓宽激励渠道的同时推动整改提升,明确考评等级,对考核优秀的干部进行通报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干部及时反馈结果、严正指明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限期进行整改,切实发挥选人用人的指挥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用“钢”与“气”的比喻道出了抗美援朝胜利的根本原因,更道出了抗争精神的真谛以及新时代的最强呼声。回望历史,70年前的中国钢产量不到美国的1/114,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其相比更是遥不可及。在这场有着天差地别实力悬殊的较量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用“气”之力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如今时代变迁,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用中国速度练出了“好钢”,钢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钢”与“气”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伟力。

70年前的新中国还是满目疮痍,遍地荒芜,生产力极度低下,没有一块好钢可用,可就是凭着中国人民那股不服输、不妥协的“气”,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在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中,在以雪充饥的日子里,在熊熊烈火中纹丝不动,在敌人炮火中以身殉国,他们用这口“气”鼓舞着所有的中国人,更用这口“气”赢得了最终胜利。我们没有好钢,我们没有好枪,可我们有中华民族捍卫和平的勇气,我们有英雄报国、以身殉国的豪气,我们更有不畏艰险永不退缩的坚定意志。这英雄不怕粉身碎骨,以身粉碎“绞杀战”、以血汗抵御“细菌战”的气蕴汇聚成磅礴的抗争之力,让胜利的曙光照耀着中国人民的脸。

70年后的新中国,从困难中冲出来,从敌人的围剿中站起来,从贫穷中立起来,靠的是中国人民需要“好钢”的实干精神。中华儿女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断朝着民主、富强前进。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带着中国人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紧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奋力创新、努力开拓,不断在实干中夯实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在跨步前行中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这些“钢多”代表着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初向往。今天我们已经“钢多”了,中华民族在日益崛起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前行。

70年前的“气”绵延传承,犹如星星之火在中华儿女心中代代相传。今天,我们需要将抗美援朝中这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无畏之气凝聚起来,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奋力前行,在抗洪抢险中戮力同心,在战疫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中固守城池……这份无畏之气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生死考验下不变色,在危机关头不畏惧。今天,我们要将抗美援朝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同心之气”凝聚起来,在中国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日夜兼程、同舟共济,正是无数医护人员星夜兼程、无畏逆行,正是无数志愿者默默守护倾情奉献,正是无数基层干部坚定守护把好关卡……中国人民才能够向世界交出中国答卷,才能够在疫情中展现中国力量,书写中国担当。没有万千民众的万众一心,我们的抗疫难以在最短时间中取得进展,没有万千人民的同心协力中国抗疫无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钢”与“气”道出了中华民族曲折的历史,更道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因为我们从不曾忘却历史的悲鸣,才能在一穷二白中奋力实干赢得“钢”之基础,正因为我们从不曾忘记历史的血泪,才能够在困难艰险中抗争到底以“气”之磅礴,赢得中国之崛起。“钢”与“气”既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气魄也表明了中华儿女的期许,唯有保持这份“无畏之气”“抗争之气”“同心之气”,中华民族才能够有好“钢”,“钢”到底,以“钢”之硬实力迎接民族复兴的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寄语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年轻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关键还是要立足岗位、找准角色定位,练好基本功,做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当好“小学生”,静下心来强学习。“学”是根本,年轻干部每到一个工作岗位,就面临着新的“学习期”,要克服心浮气躁、惰性思想,发挥激情高、思维活的优势,避免工作时的本领恐慌。要紧跟时代学,把牢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使之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的工作指引。贴近业务学,围绕自身岗位职能,做到干一行钻一行,让自己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融入基层学,做群众工作更是一门大学问,平时要主动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多下村入户,了解实情,联络感情,特别是面对群众的信访矛盾,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把政策讲明,问题讲清,公平公正处理事情,使群众能信服。

当好“践行者”,俯下身子抓落实。年轻干部自身价值如何体现,关键就是要克服怕烦怕累,避免拈轻怕重,勇于创新,在工作中抓执行、抓落实。事前多要思考,到每项工作前,不急于办,谋划在前,“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学会事前多想想“领导怎么想”“我们怎么办”,停一秒思考说话,思虑周全再行动,确保“事半功倍”。事中多沟通,许多工作需要统筹办理,要围绕全局“一盘棋”思想,一方面要积极调动自身积极性,另一方面整合各线力量,加强同线上交流,同事间沟通。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分析工作中的弊端,编好“错题库”,时刻提醒警示自己,耐心听取领导和同事们提出的意见建议,防止今后一犯再犯,确保把“大事”做圆满、把“小事”做精细,把难事处理稳妥,把份内、份外事做出高水平。

当好“老实人”,迈准步子不逾矩。年轻干部要“常照清正廉洁的镜子,防微杜渐而不逾规越矩”,要避免陷阱,经得住诱惑,不应为“年轻无知找借口”,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坚持以“德”为先,严格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困难挫折,保持积极乐观态度,杜绝消极散漫,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年轻干部,就要自觉明规矩、守规矩,自觉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守好各项制度规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能自觉地按照规矩办事,遵守各项制度规定,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始终在规矩的轨道内运转,做到不越轨、不脱轨。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面前能“站得住、稳得住、守得住、镇得住”,遇事不推诿扯皮,耍小聪明。要讲奉献,讲大局,能吃得起亏,能沉下心来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愧于心,不断在工作中锤炼自我、提高自己。

日前,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要切实抓好干部考核条例的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局势的不确定性。新的变局带来未知挑战,但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只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就能在变局中率先突围。这过程离不开广大干部的担当、智慧以及奉献。同时,搏击时代潮流的历史重任,对干部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实力。

既要能着眼当下,又要立足长远,始终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脉象。并且要穿针引线,做好民生就业、环保治理、脱贫攻坚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干部在不断磨炼中,定会催生新“猛将”。为了发掘、启用新时代实干有为、勇于创新、能干出一片新天地的好干部,考核手段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力求科学精准,为把握历史机遇筛选出“领路人”。

紧跟时代,用好方式考核。当下干部考核好比水上行舟,唯有让船桨顺水划动,才能驶向远方。根据时代变化,细化完善考核方式,就是“顺水而行”之举。因而干部考核不仅要采用个别谈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传统方式,还要做好方式创新,真正发掘德才兼备的干部。方式创新则在于要多重考核,检验干部的“内外功”。内功要用考试、文章发表的形式考查干部理论水平,观干部是否牢记初心使命,有能力书写新的理论篇章。外功要在关键时刻,检验干部的应变能力,识别干部能否临阵不惧,将自身所学所知转化为正确决断。

紧跟时代,用好群众考核。群众评价一直是干部考核的基础之一,也是干部最大的实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干部考核工作,就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个关键点作为群众评价的核心。建立健全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机制,引导培养群众知评价、懂评价、愿评价,让那些群众的“知心人”能够通过考核脱颖而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贡献干部攻坚力量。

紧跟时代,用好信息考核。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这是新时代下,政务信息化的最大变化之一。干部考核的信息化,亦能发挥数据高效、便捷、打破时空界限的大作用,让考核愈加精准科学。为此,要加大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搭建干部考核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考核标准、群众评价、干部信息等数据,均能被组织随时录入、查阅、增删,让信息多跑路,让考核少费时,打破干部信息孤岛。此外,要用大数据分析淘洗出干部队伍里的“真金”,不漏任何实干者,真正发掘新时代下的“真猛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年秋季学期中青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事关人民群众的最大、最迫切的实事,它阻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轻干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不断地打磨,而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打磨年轻干部的最好方法。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年轻干部既可以全面认清自我,更能够不断拓宽思维、强化本领、增长才干、守住初心,真正做到快速、茁壮地成长。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更多心思,可以促进年轻干部拓宽工作思维。“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很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仅仅被动地依靠往常经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是做不好的。年轻干部必须要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有下好“先手棋”“多手棋”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对问题想得深、看得准、分得清的思辨能力,要多到基层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不断优化工作方式,真正做到在摸准群众脉搏和把好群众工作大局下开展工作,不断拓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思维。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更多精力,可以促进年轻干部提升个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前很多年轻干部都缺乏群众工作经验。随着年轻干部高学历化,看似具有较强的“纸面实力”,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做到的,年轻干部要敢于走向最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舍得花费精力,在各种应急处理、攻坚克难、工作落实等过程中总结自身经验与不足,全方位补齐自身短板,推进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更多耐性,可以促进年轻干部守住为民初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年轻干部要把顺应民心做工作落到实处,全身心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期盼为念。在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能耐得住性子、顶得住压力,有走断腿、磨破嘴的办事毅力,要让群众在细微处见真章,真正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既要顾全大局,更要注重好细节,要沉得住气,受得了委屈,要时刻牢记为民初心,用心用情用力地去办好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情。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更多时间,可以促进年轻干部强化干事定力。“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年轻干部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年轻干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要磨砺久久为功的心态。对一些由来已久、历史因素复杂的问题,要有打好“持久战”的准备。要持续锤炼自我心志,练就好把群众的小事做精致、大事做稳妥、涉及最根本利益的事情办漂亮的强大魄力,真正强化好年轻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稳得住、干得了、办得好的强大干事定力。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年轻干部要心里装着人民群众,要把人民群众高高举过头顶,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第一时间去解决好、处理好,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真正成长为一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优秀年轻干部。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作为新一代青年人,脸上有容、心中有爱、腹中有墨、手中有艺、肩上有责,脚下才能有力量。

端正思想,放下架子,做脸上有容、心中有爱的选调生。作为一名选调生最重要的就是为民情怀,基层工作者心中充满爱,群众身上才能洒满阳光,要始终把自己“能干什么、干了什么”作为对自己的考核,在基层,政府的形象与我们的作为息息相关,在日常工作中要放下架子,无论遇到难事、烦事、杂事都不要带着情绪做群众工作,脸上有笑容,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群众,才能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勤于学习,提高本领,做腹中有墨、手中有艺的选调生。学习是提升自己最快的途径,及时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多研究工作方式方法,肚子中装满知识学问,才能遇事不慌、处事有招。刚刚踏出校园步入基层,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工作经验,但同时我们对各种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工作的业余时间全面学习各领域知识,市场、经济、科技、法律等都是我们应当涉猎的,尤其是与基层一线有关的政策方针、基层经验更应熟悉。

坚定信念,追求卓越,做肩上有责、脚下有力量的选调生。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一名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素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勇于承担起时代责任、坚定为民服务的步伐,做一名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选调生。

青年是时代的象征,是时代的希望,我们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青年人,更要做一名“脸上有容、心中有爱、腹中有墨、手中有艺、肩上有责,脚下才能有力量”的出色的基层干部。

近日,纪念“莱西会议”30周年座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座谈交流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以组织振兴为统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举措。实践证明,哪个村党组织建设得好,哪个村发展得就好。各地党委要高度重视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深刻认识组织振兴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莱西经验”统一了全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深化抓镇促村责任制落实,着力解决基层组织设置不合理、基层党务力量不过硬、制度落实不到位、组织生活不规范、部分领域党建工作薄弱等问题,扎实推进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摘帽”工程,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带动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的现实基础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各地要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商企业,发动群众以劳动力入股、抱团发展,补齐农村集体经济“短板”,以集体产业振兴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证明,村民自治,一方面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农民群众在参与民主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民主习惯,提高了民主素质,农村地区也形成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依法办事、依法自治的的良好氛围。各地要加大力度,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探索,引导群众建立健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协会,创新农民自我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强化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注:199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联合在青岛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莱西会议”。)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唱着这首响彻大江南北的战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肩上使命重大、责任艰巨,应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将这份来自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食粮”收藏好,以英雄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危急时刻他们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不忘为民奉献的奋斗初心。面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志愿军战士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让人民免遭战火侵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危急时刻用胸膛堵机枪、烈火焚烧岿然不动、被炸断双腿仍坚守阵地,引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战场上无数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无畏选择。相比战争时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何其幸运且幸福,不需要像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但战士们为国为民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奋斗初心值得我们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把百姓冷暖放进心中,把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最高价值指向,自觉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干起、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最赞成的地方抓起,让人民福祉占据初心最大分量并真正落地,源源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唯有如此,党员干部根基才能牢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坚守职责、行稳致远。否则便会如水中浮萍,飘来飘去,无依无靠,终究难成大业。

危险面前他们腿肚子不抖、腰杆子不弯,牢记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凭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面对敌人尖兵利炮,腿肚子不抖,腰杆子不弯,展现出震撼人心、舍我其谁的硬核力量,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当前,中国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收下这份永不过期“精神食粮”的意义既是为了铭记英雄、让英雄安享晚年,更是为了让后人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永不过期。作为党员干部,应清醒认识到,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党员干部所肩负的职责使命更加艰巨,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同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衔接等,都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扛起时代担当,保持决战决胜状态,冲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一道攻下一座又一座“松骨峰”“上甘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危亡关头他们不战则已、一战到底,坚持永不停歇的实战精神。“不怕牺牲,不战则已,一战就战到底”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时中方以劣势武器装备打败美帝国主义优势装备强敌的制胜法宝。倘若光喊口号,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冲锋陷阵,可想而知绝对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也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与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向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迈向繁荣富强,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创造出举世瞩目发展奇迹的道理是如出一辙的,革命年代靠的是苦战实战拼命战,和平年代靠的则是苦干实干拼命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无不提醒着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真抓实干、矢志奋斗、永不停歇,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甘愿在每件小事上认认真真,甘心在清苦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就一定能够谱写出更高质量发展的鸿篇巨作,创造出让世界惊叹的更大奇迹。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回顾那一段风云岁月,就是要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永不过期的丰富精神食粮,雄赳赳气昂昂继续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这个秋天,注定是不寻常的,我们将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擘画新的“发展蓝图”;这个故事,注定是伟大的,我们将昂首迈入下一个五年规划,续写新的“中国奇迹”。

知史才能论今

镜头回转,70年风雨兼程,五年规划(计划)留下了十三个坚实的脚印。从“一五”到“五五”,我们奠定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从“六五”到“九五”,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从“十五”到“十三五”,我们将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71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五年规划能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制定五年规划,是我们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硬任务。

明时才能论事

拉长镜头,展望新时代华章,犹需五年规划提步拉弦。从国内形势看,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开篇怎么布局,第一步如何落脚,尤为重要;从国内矛盾看,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矛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都需要一个科学具体的指导;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想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离不开一个科学具体的指导;从国际需求看,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疫情下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世界需要中国智慧,需要中国方案。

知行才能振兴

“知者行之始也,行者知之成也”,以“不怕事”的精气神,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地开花。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有一点就是“事上练”,意思就是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困难当成炼金石,迎难而上,磨好杀敌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星星之火”的气势,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结出硕果。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为我国发展贡献力量不是一个人的“特权”,而是我们大家的义务,这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回望过去,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慰,展望未来,我们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复兴号”已经起航,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必将奏响时代最强音!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在网络上爆火,就连朋友之间聊天,可能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相较于过去的“打工仔”“农民工”“社畜”等称谓,“打工人”着眼于“人”,更具平等与开放、平和与理性,形成了广泛的身份认同。冲锋在工作一线的年轻干部们是否也会在清晨时分轻声地问候自己:“你好,打工人。”

当好“打工人”要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我认知。“打工人”因为自带乐观顽强的属性,一出现就掀起了网络热潮,尤其得到了年轻“打工人”的广泛认可,这也正是体现了他们对自身平凡岗位的正确认知。年轻干部也要对自己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平凡却不普通。年轻干部要坚守为人民打工、为事业打工的心态,将自己当作政府与群众间沟通的桥梁,要敢于做创新的领跑者,敢于“吃螃蟹”,敢于突破常规提出新观点、新思路,以高度的自我认同克服思想上的懈怠和疲软,扮演好“打工人”的角色。

当好“打工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务实韧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的重要场合说过“干工作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石精神”不谋而合。年轻干部须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立足本职,贴近基层,为民做事,摒弃官气,多接地气。始终做到“多动笔杆子,多迈脚步子,少耍嘴皮子”,努力用实干来成长自我;做到“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唯实不唯上、唯事不唯人”,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要求自我,将务实工作作为增强本领、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当好“打工人”要有“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高尚情怀。年轻干部要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永葆至诚的赤子情怀,笃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不以庙堂之高而自处,不以江湖之远而回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心智,在复杂的斗争中增强本领,迎难而上啃“硬骨头”,跋山涉水越“地雷阵”,做新时代的“劲草”“真金”。

头条号【组织工作日常】,加入圈子下载1000万字word素材,一次付费,一年有效。可扫码办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提出年轻干部应具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种能力,为年轻干部如何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时代的“奔跑者”提供了鲜明的指引方向。

奔跑要选准方向,做一个坚定信仰的有志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信仰是指引一个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果信仰缺失,则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中迷失自己的方向,永远不能达到“终点”。年轻干部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和人民始终保持热诚,无畏险阻,不怕失败,要有勇气有信心去直面各种挑战。要学会无视奔跑路上的杂念,做到心无旁骛,敢于向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稳固奔跑的动力。[公文思^&享%公众#号@]

奔跑要讲究方法,做一个善作善成的智慧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蛮干、瞎干,就容易徒劳无功,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事倍功半。年轻干部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处理事务,方法总比困难多,要懂得寻找道路中的“捷径”。要在干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学习新的方式方法,敢于创新创造,学会将干事业的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锤炼自身能力,要做到在面对不同困难时能够游刃有余。要集思广益,懂得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要学会取长补短,糅合各家所长,提高奔跑的速度。

奔跑要脚踏实地,做一个俯下身子的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脱离实际,一味空谈,那么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年轻干部要沉得下心、俯得下身,要学会将理论联系实际,懂得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项能力联系实际,在干事业中不断成长,拼好自身能力的“七巧板”。要学会运用拼好的“七巧板”,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满意认可的成果。要懂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为民,答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展现作为、不辱使命,实现奔跑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要坚守精神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关系。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在面对这五大关系时,党员干部要衡量好两个相对砝码在自己心中的重量,把握好五个“天平”的度。

重公轻私,党员干部要守住政治底线。拿捏好公与私的尺度是党员干部政治品格的照妖镜,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强指标。模糊公私界限就会模糊价值判断,就会动摇共产主义信仰。党员干部在办事创业时,切忌将公家资源当做私人资源,公家财产当成私人财产,将公家权力当成私人权力。有一便会有二,长此以往,党员干部模糊公私界限,堕入违法乱纪的泥潭,必将受到党规党纪、法规法纪的严肃制裁。新时代党员干部是“四个伟大”的主要践行者,必须厘清公私界限,不以公权谋私利,不以公款谋私产,在为党和人民服务时,不裹挟私人目的,时刻绷紧作风建设之弦。

重义轻利,党员干部要做到初心如磐。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国家将大量的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大批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克服种种困难,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今年是收官之年,全国15个省区市实现脱贫,90%以上贫困县已摘帽,这些正是共产党人不谋私利,为实现共同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生动体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员干部必须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以初心践行使命,舍小我顾大家,与党和人民永远站在一道,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取是舍非,党员干部要站稳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根本原则问题上,党员干部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明辨是非界限。涉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党员干部必须挺身而出,对大是大非问题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决不能态度含糊不清,做“两面人”。在具体工作中,党员干部也不能盲目听从指挥,随波逐流,对违法乱纪推波助澜。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职责,只要发现问题,就要勇于提出意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取正避邪,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信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党员干部必须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涵养道德操守,增强政治定力,用纯洁的信仰来净化品质,用先进的思想来指导实践,与歪风邪气坚决斗争,与邪门歪道势不两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要党员干部行得端、走得正,就能汇聚起强大的先锋引领作用,涵养文明正气,弘扬时代新风,为构建文明社会添砖加瓦。

以苦为乐,党员干部要投身伟大事业建设。党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成世界一流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必须艰苦奋斗,为实现“四个伟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员干部绝不能前人栽树,后手“摘桃”,坐享成果,大搞奢靡之风,脱离人民群众。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党员干部要学会享受在奋斗中获得的快乐,相信艰苦奋斗可以创造人民美好未来,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广大年轻干部要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找准重点难点,干字当头、实字为先,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

坚持勤学多思,练就解题破题“金刚钻”。毛主席指出,“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年轻干部没有过硬的本领,就难以“会解”各种问题,无法有效应对“急难险重”任务,做到“精准拆弹”。要提高“会解”的本领,要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做到原原本本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多向历史学习经验,多向实践学习真知,多向群众学习智慧,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真本领。

抓住关键部位,掌握解题破题“主动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是年轻干部茁壮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年轻干部身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改革一线等吃劲的岗位,面对的是“急难险重”任务,也是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之地。要敢于直面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望”行察“色”找问题,“闻”音嗅“味”摸问题,“问”症谈“心”挖问题,把问题“靶心”找准。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问题,用“显微镜”剖析原因,将问题“核心”谋准,确保弄清楚难点在哪里、阻力在哪里、症结在哪里。

善用科学方法,收获解题破题“经验值”。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才是真担当、真本领。解题破题不能投机取巧,既要制定符合科学规律、工作需求、群众利益的工作举措,瞄准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需要的事情;又要把力量凝聚到关键事上,把功夫下在关键点上,分清轻重缓急,把握推进节奏,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功夫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高抓落实能力。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破题解题的历练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能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真正拥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过硬本领。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年轻干部只有到问题最复杂、矛盾最凸显的地方去经历风雨,在破解难题中磨炼成长、淬炼真功,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必须拿出“啃硬骨头”的魄力,“勇立潮头”的担当,愈挫愈勇的信念,不胜不归的决心,充分发扬“拓荒牛”精神,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奋力续写推动改革发展新篇章。

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奋进姿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个人的自强不息能够书写个人的幸福人生,集体的接续奋斗能够托举出划时代的伟力。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面对的都是“娄山关”和“腊子口”。年轻干部要拿出“啃硬骨头”的魄力,“勇立潮头”的担当,愈挫愈勇的信念,不胜不归的决心,以“胆气”破除“懦气”,以“闯劲”取代“松劲”,涵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让奋斗的青春在百折不挠中芳华绽放,在攻坚克难中洗礼升华,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增活力,不断推动形成新经验,实现新成效。

锻造“化危为机开新局”的创新本领。周虽邦旧,其命维新。改革意味着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事物逐步取代落后老化的旧事物,要想取得实效,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涵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这个“第一动力”。坚持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相结合,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做到既讲求实干也要讲求巧干细干精干,既讲求苦干也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蛮干”“胡干”“白干”。始终瞄准问题,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解决方案,找准理论和实践的“交汇处”,理清常量和变量的“临界点”,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力求突破,练就创新的慧眼、提升推动创新的本领,在实现变革创新的过程中赢得先机、破解危机、开启新局。

突出“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品质。“功成不必有我”,是奉献,是淡泊;“建功必须有我”,是担当,是操守。改革攻坚之路,注定风雨兼程,注定曲折难行,需要一代代改革者、创新者赓续付出、矢志奉献,才能书写出新的“时代答卷”。年轻干部要从大局出发,从细处着手,发扬钉钉子精神,用心“钉”牢“钉”紧每一件大小事,行稳踏实脚下每一步,努力解决好改革开放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因一时得失而怅惘,不为个人利益而“求索”,甘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先驱者”“垫脚石”,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非凡答卷,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展现新担当、谱写新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总书记也时常引经据典,借由诗词佳句来传达选人用人的智慧,组工干部肩负着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职责,当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汲取古诗词中的智慧,在“识人、用人、荐人”三方面下足功夫,做出表率,把好“方向盘”、用好“指挥棒”、立起“风向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社会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组工干部当练就知人识人之慧眼。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如何更加准确地考察识别干部,一直是组工干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一个干部的优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判断出来的,也不能单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组工干部应坚持把一线作为考察干部的“主考场”,让最有发言权的广大群众当“考官”,对干部进行长时间的全方位考察,听取各方面的声音。要建立干部考核档案,全面掌握干部平时工作情况,综合考察干部平时工作的一贯作风以及其在重大事件、关键时刻的表现,为群众选出勇担当、敢作为的好干部。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组工干部应掌握选人用人之门道。“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组工干部当要把牢干部选拔关口,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用好用活人才;用人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坚持底线原则,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要善于扬长避短,量才而用,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使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组织上选拔培养出一支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组工干部需永葆爱才荐才之胸襟。唐代诗人杨敬之,官至工部尚书,十分爱才,发现项斯这个人才后,不嫉妒,不隐匿,而是极力加以推荐,很快项斯声名大噪,“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佳话也流传千古,这种爱才荐才的胸襟和格局值得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当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多鼓励、多引荐、多关心、多扶持、多帮助,切忌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要用好手中的“指挥棒”,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年轻干部开辟一个能够锤炼意志、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促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举荐多样性人才。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作为一名乡镇工作的青年干部,如何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做实群众工作,我认为应该从加强“三味”入手。

扑下身子,多沾点泥土味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青年干部如果长期坐在办公室,容易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忽视群众的创造伟力,进而与群众形成隔阂。只有经常踏出办公室、走进群众、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意见,如此才能知寒热、知人心、知民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扑下身子,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既要走近,更要走进。那种脚不粘泥、身不落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搞摆拍”,做样子式的走访入户,只会使人民群众人心背离。青年干部不妨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过程中,同他们交往、交流、交融,做好政策宣讲、答疑解惑等工作。

放下架子,多有点人情味儿。“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工作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如果说扑下身子是做事,那么放下架子就是做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力量之源、情之所牵、力之所倚。乡镇一级的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身边的执行者,一举一动都事关党的形象。青年干部因为自身阅历和能力有限,更应该多耐下心来听听群众的心声,听听群众的批评。应当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把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在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中多进行换位思考,以厚德载物的淡定从容耐心疏导群众,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理解包容群众,切实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人情味”的温暖。

干出样子,多吃点苦味儿。“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青年干部应深刻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出样子就是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造福一方百姓。身处偏远山区,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克服各种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以焦裕禄、谷文昌、王伯祥这样善做群众工作的典型为榜样,不怕吃苦,善于吃苦,发扬负重创业的精神,努力在基层一线去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广阔舞台上去成长自己。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群众路线一直以来就是保证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前进的重要源泉。作为新一代的基层青年干部,我们更应坚定群众路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提实群众工作能力,踏实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重磅会议,一个核心主题,科技强国。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这一刻掀起了全球定位、导航的新篇章,昔有指南针,今有北斗星,中国之智在遥望时空相隔中上演“接力赛”,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北斗人秉持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让“中国之星”登临科技巅峰,开启了璀璨的强国之路。

突破“0”的桎梏,以中国力量创造新的奇迹。我们从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服务着我们,北斗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时间,参与着天气的预测。我们的食物依靠着北斗获得产量,运输到我们的餐桌上,物流运输、城市交通、金融交易、国家电网能量涌动等,“衣、食、住、行”无论哪一方面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国本。意识到北斗重要性的中国也开启了对北斗密码的解读。2000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中国北斗之路,20年砥砺前行,44次发射,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到冲刺,再到引领发展。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遥想昔日核心技术原子钟研发的缺失,“7年之限”迫在眉睫,北斗人背水一战,从“0”突破,与时间赛跑,与他国争先,克服重重苦难,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接收相应频率信号这一系列过程,正是这种航天力量让现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混合星座布局、通信导航一体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信号、技术、服务等独领世界先进水平,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成长,中国用最短的时间以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以中国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北斗奇迹。

跨越“1”的格局,以中国智慧诞生新的记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摒弃了国际一直以来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部署,采取“三步走”战略,打破“1”的常规,“先区域,后全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照搬盲从,从2012年突破重重技术瓶颈,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起,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仅仅用了8年时间,用中国之智完美收官“星座网络”运维,将中国的北斗推向国际,服务全球,以开放融合,自主创新向世界展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时间的车轮从未止步,北斗的成就也远非如此,北斗人在如今的基础上探索“北斗+”新模式,以“一流的北斗”提供更创新的服务,“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单架单次可喷洒消毒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深入防疫死角,而全国,数十万台北斗终端精准定位进入物流行业,“北斗+”信息产品更是能够将感染患者的行动轨迹精准定位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基层社区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以高精度定点点位,快速准确测量,快速实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为医院后续迅速施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新时代下科技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走向全球的北斗,将在国际擘画出新的蓝图。

引领“∞”的可能,以中国精神搏出新的天地。北斗圆梦“中国星”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北斗科研工作者26年持续奋斗的心血,“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代代航天人,漫漫航天路,北斗人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踔厉奋发的斗志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核心,持续探索,为科研事业创造更多“∞”(无穷)的可能,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统计,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大国重器汇聚的是各方力量的有效集结,北斗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是那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们,无畏辛劳,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源泉,默默地为北斗事业贡献力量,是那些记者们奔赴工程一线,实时播报让全国人民看到北斗,为它加油呐喊,是那些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守候在各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北斗筑起坚不可破的“安全网”,赓续“北斗精神”陶铸强国之基,未来无限可能需要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尽锐出战,以中国精神再搏一番新天地。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圆梦的“中国星”圆的是人民的梦,圆的是中华民族的梦,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将“北斗精神”最初的艰难险阻,北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在心中,刻在我们的中国魂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志愿军战士,凭着小米加步枪的简陋装备和“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70年前,中朝两国携手勠力经过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换来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斗奇迹。如今,硝烟散去,祥和安宁,然而那段血泪写就的辉煌未曾磨灭,那些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亦未曾远去。

抗美援朝的精神密码,是革命先辈用青春彰显的拳拳之“心”,担当作为,拼搏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铿锵有力地强调:“这一仗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地位,是在云山、长津湖、龙源里,志愿军战士用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出来的;是在松骨峰、大同江、上甘岭,中国人民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无畏强暴、不畏强权的精神抗争来的。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面对新时期没有硝烟的“新战场”,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用“拳拳之心”去征服所有不服,唯有涵养“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勇气,才能直面问题,寻找方法,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以满腔热血的激情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中去,才能以群众心为心,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需。

抗美援朝的精神密码,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播下的星星之“火”,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上甘岭战役中,耗时43天,山头被削低2米,志愿军将士仍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铆在阵地上;在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忍受零下40度极寒,身着单薄衣裤奋战数昼夜;在金城战役中,工兵、炮兵、步兵三连协作,工兵连修桥,炮兵连反击,步兵连掩护,终于在每天落300多发的岩里渡口架起了一座炸不垮的桥梁。“钢枪”是军人的生命,“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架起“通过成功的那座桥”,才能坚守“保家卫国”的承诺与初心。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当汲取爱国信念的厚重养分,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对党绝对忠诚,以对信仰信念的笃定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对初心使命的始终坚守,团结向上、砥砺前行。

抗美援朝的精神密码,是革命先辈用毕生诠释的殷殷之“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作家魏巍曾在《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深情地写道。雄赳赳、气昂昂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忠报国,也是“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的爱民情怀。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始终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要通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其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梦为梦,以百姓对美好生活之向往为向往,以体贴温度换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真切把握社情民意,多做暖人心的事,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常思身上沉甸甸的使命,把职业当事业,把责任当己任,把实干担当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一棒接着一棒跑,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出党员干部应有的样子。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内陆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异军突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但在偏远山区电商发展由于产业单一、产品供应不足、配套设施缺乏,让扶贫效果大打折扣。“不来电”“不给力”是不少贫困户对农村电商的评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电子商务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吹进千家万户,数字经济无处不在,面对电商发展的良好态势,不少贫困区县纷纷踏进电商扶贫的“快速通道”,小到村长,大到市长,走入直播间“依葫芦画瓢”式地进行直播带货,尽管噱头不少,热潮不减,但直播过程缺乏新意,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并不“买单”。要切实解决这一窘境,还需要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将直播室搬到田间地头、山水跟前,辅以村长、县长等个人特点,了解产品优势,进行生动解说,增加互动环节,丰富直播亮点,打造产品吸引力。

农村电商营销的新思路有了,产品供应存在不足,产品质量存在瑕疵,消费者收到产品的“买家秀”与“买家秀”相去甚远,哪怕是在远方想为家乡出出力的“异乡人”,收到家乡的“土特产”也难免“近乡情怯”。电子商务在贫困山区可谓是“知易行难”。故而要加大地方品牌建设,进行多方位市场调研,全面评估品牌价值,选取地方骨干企业、拳头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保障产品质量,提供差异化服务,将粗加工的产品细加工,细加工的产品精加工,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点,增加农产品的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等精细加工线,拓宽消费者选择面。

最后,要想跑出脱贫致富路上的“加速度”,配套设施要跟上,尽管覆盖全国的4G网络让农产品不愁销路,直播带货新方式让产品销量飞速跃升,但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售后服务不到位,消费者遇到问题投诉无门,降低了人们的消费体验。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产品既要卖出口碑,又想卖出品牌,离不开物流包装、仓储、配送车辆、冷链建设等方面的全力配合。诚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绝非朝夕之功,目前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将邮政分所、快递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进一步完善成乡村物流配送中心,做好对口签约工作,确保产品保时保质保量送到消费者手中。

党的十九大以来,“互联网+时代”为市场经济赋能,农村电商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力量,唯有转变经营思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发展动能,让偏远山区的人民搭上这趟电商“顺风车”,才能通往美好富裕生活的“幸福站”。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担当使命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较真”精神,在真知、真信和真行上下功夫,才能不辱使命、坚守初心。

在真知上下功夫,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哲学中讲,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而推动事物发展的就是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我们的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在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的生活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像一把“金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幸福的世界,我们要深刻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意义,坚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意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提高能力,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力量,有所为有所成。

在真信上下功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民生难题、办民生实事、服务民生幸福,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时代赋予广大年轻干部的光荣使命。广大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伟大胸怀,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从人民群众的关心事、急难事出发,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扎扎实实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惠民利民的底气,永葆赤诚为民的情怀。

在真行上下功夫,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成事兴业,实干为要。年轻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在真抓实干、奋勇当先中育新机、开新局,坚决不能口号响亮亮、行动轻飘飘。面对实际问题,要起而行之、站而为之、勇挑重担,主动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开门问策,在信访、招商等重要岗位,在疫情防控和抗灾救灾等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科学决策能力和攻坚克难能力。更要结合工作实际,立足发展需要,着眼问题短板,通过勤学苦练和实践锻炼,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金点子”“好路子”,在务实为民、实干为先中解决民生难题,实现个人价值,检验自身能力,提升自己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仅剩2个月时间,剩余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分秒必争。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要拧紧源头上的“总开关”。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近年来,各级部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紧贴实际制定了系列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前紧后松、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高举问责的“鞭子”,时刻拧紧帮扶脱贫的责任弦,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力、进度缓慢的单位及个人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推动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督促“关键少数”当好脱贫攻坚的“指挥员”“战斗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保持定力耐力,坚决防止松懈、厌战思想出现,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要密织工作中的“防护网”。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纪检监察干部更是不能松懈,稍有疏忽,便有“漏网之鱼”逍遥法外。要坚持在履行主责主业上下功夫,在脱贫攻坚的日常监督上做文章,立足“监督的再监督”,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强化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坚持重心下移,直插一线,精准访查,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的监督检查,了解真实情况,防止“走过场”“做虚功”。要持续推动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回头看”、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扶贫领域专项治理的问题整改,及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责任人履行监管职责,逐项整改销号,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要筑牢常态下的“防火墙”。“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将监督关口前移,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针对“数字脱贫”“填表式脱贫”等问题,坚持主动出击、抓常抓长,节点式坚守,做到精准发现、精准监督;保持高压态势,强化震慑威力,通过曝光典型案件,警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确保高效率、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到了决胜阶段,我们绝不能因为已有的成果沾沾自喜,就想歇脚松劲,必须常怀“持之者其难”的清醒认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会议强调,各方面要将精力更加集中到贯彻党中央部署、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上来,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三五”即将胜利收官,“十四五”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坚持“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为“十四五”增“味”。

扣好扣子,“十四五”增“底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长辈都会教我们穿衣服和扣扣子,扣子要从上到下对齐扣好,不然衣服就会不对称,歪歪斜斜,穿着别扭,看着也别扭。“十三五”时期,中国跑出了“新速度”,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十三五”的发展理念必需一以贯之,延续“十三五”的发展动力,汲取过往经验中的“营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规律,完成“十三五”完美接力“十四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开好门,为“十四五”增加“底味”。

着中式服,“十四五”增“百味”。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七位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五人身着黑色夹克。中国领导层穿着具有象征意义服装的传统,树立了“中国官员服装新标准”。“十三五”时期,5年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打开动力转换之门;5年来改革破局,高质量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5年来开放融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空间……2020年,大考之年,决战决胜之年,全面收官、全面冲刺全年目标任务,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提升“功成不必在我”的“辛苦味”,提升实干兴邦的“芬芳味”,提升“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松柳味”,让“十三五”蓝图完美实现,为“十四五”规划,汇众人之智,集百家之长,载满“百味”。

穿合脚鞋,“十四五”增“风味”。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众所周知,每个人都要穿一双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这样才能走好路、干好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都是走了自己的路。如果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往往就会吃大亏。“十三五”期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奋斗姿态,使中国日益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即使风浪再大,也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人人奋进,义无反顾、万众一心,“十四五”必将充满“风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美援朝70周年讲话中,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精准概括了抗美援朝制胜之道。抗美援朝战争中铸就的这股“气”,是应对风险挑战、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发扬鼓气提劲、气多骨硬的雄健精神,葆有难必克、业必兴、事必成的坚定信念,做抗美援朝精神的忠实传承者。

长存革命正“气”。抗美援朝是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而同仇敌忾的正义之战,也是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必经之战。从“庶几无愧”的文天祥,“义斥伯颜”的陆秀夫,再到“愿以颈血刷污政”的谭嗣同,他们都将浩然正气升华至家国情怀,为后世修身立命之标杆。保持对家国的高度忠诚,一以贯之地追求信仰,在不断学习中探索和自省,既是党员干部的本分,也是从政的底气。要在“知”上厚植革命气节,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糊涂、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牢记入党誓言,筑牢思想根基。要在“行”上不改初衷、践行誓言,严守公私界线,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清正为民,不突破廉洁“底线”、不越过法纪“红线”,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公文思%享公众号#*~^]

鼓足攻坚勇“气”。无畏崇山峻岭、冰河雪原极端恶劣的环境,不惧武器最先进、装备最精良的美国军队,志愿军战士英勇搏杀,打出了军威与国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鏖战正酣,“低垂的果子”早已被摘完,面临的问题、挑战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亟需攻坚克难的“干将”和“闯将”。党员干部要有敢于动真碰硬的勇气,以“等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本职工作当作担当有为的舞台,铸就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要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刀真枪磨砺,补短板,强弱项,学真本领,练真功夫,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解决矛盾问题,攻克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在激流奔涌中勇立潮头。

积蓄担当志“气”。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成就背后是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是不懈奋斗的顽强意志,是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停留在成绩单里,有了“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陷入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窠臼”,贻误党的事业。孜孜以求、一鼓作气,就会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安于现状、消极怠惰,必将不进则退、错失机遇。党员干部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拿出驰而不息的精神,将“永远在路上”做为干事创业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做到心无旁骛抓落实,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抓紧抓实抓细,吹糠见米、落地见效,埋下头一锤接着一锤敲,俯下身一步紧跟一步行,发扬“愚公移山”的定力,将认准的事干下去、干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做好党和人民信任的年轻干部,当有一股永不懈怠的劲头。

当有想干事的闯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涌现出了一大批义无反顾的“逆行者”,舍小家为大家,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拳拳爱国之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年轻干部想干事,首先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管身处什么岗位,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做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坚守平凡、爱国奉献,树立责任、强化担当。工作中冲在先、抢在先、干在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目标紧紧联系起来,以国荣我荣、国强我强之心,勤奋进取、努力拼搏。怀抱家国情怀,担起时代责任,在中国飞速的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有能干事的钻劲,“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和使命同在,想要能干事,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主动,抓住先机,获得全面发展、过硬发展,必须全力打造以学习为核心的软实力和实践出真知的硬实力。在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工作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年轻干部既要常怀“空杯心态”,把学习作为长期的乃至终身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断“补氧”“充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要实践出真知,实行合一。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走出办公室,走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服务对象中间,了解实际情况,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抓实干。

当有干成事的拼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水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桶壁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年轻干部要干成事,为民服务的意识必不可少。服务于民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基础,是年轻干部在群众中开展工作的根本,也是铸就领导干部个人魅力的基石。在工作中要时刻关心、关爱、关护群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创实效,以积极的态度和无限的热情投入工作,才能履行好年轻干部的职责。要安心长期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基层一线展现大作为,成就大事业,在实干笃行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人生理想,正心明道,砥砺奋进,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毕生追求。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八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官僚主义问题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因此要做好与官僚主义作长期斗争的准备,在工作和生活中常怀“五心”,久久为功才能力克官僚主义。

保持不骄不躁的“谦虚心”。当一个干部当上领导或者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较长时间,就容易出现听不得不同意见的表现,长此以往,这种容不得他人的心理就会慢慢转变为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给工作留下很多隐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代在发展,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时刻在改变,所擅长的不会一直都派得上用场,因此我们要用宽容大气的谦虚心去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坚守克己奉公的“责任心”。“问责”本是为了激励干部奋发作为,但有时却变成了回避问题、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就应该勇于担当,以高度负责的姿态去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现阶段,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和发展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更加深入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的伟大征程中来,坚定为民服务的公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常怀奋发有为的“进取心”。“遇事敷衍,与人无争;老于世故,巧于应付”,这也是官僚主义的其中一种表现。进入体制为了稳定、做官为了混饭吃,这种不进取的心态会对工作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青年干部们要开拓进取,并且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好学才能上进”,只有广泛学习、深入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青年干部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立大志、创大业,向不进取的官僚主义说“不”。

秉持风清气正的“廉洁心”。官僚主义不仅是不作为、不担责的问题,还体现在“搞特权”方面。“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等特殊化的官僚主义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不廉洁行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服务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带头抵制糖衣炮弹,抵制铺张浪费行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命运与共。[公文思~@享*%公&众号]

永葆自警自省的“敬畏心”。对组织缺乏敬畏,会导致无视组织;对权力缺乏敬畏,会导致滥用职权;对群众缺乏敬畏,会导致脱离群众。党员干部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就容易掉入官僚主义的怪圈,甚至踩到政治红线,贻误终生。“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只有将“敬畏”二字深植心中,时刻警醒自己,谨言慎行,才能确保不越界,不踩红线,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近日,《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三集政论专题片在央视相继播出,专题片从《励志求变》《精准发力》《小康圆梦》三个角度出发,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24个贫困村调研指导,让一个个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基层年轻干部身先士卒,积极投身扶贫工作,与当地群众一起努力,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面对脱贫攻坚的“疑难杂症”,扶贫干部要当好“良医”,开药方,解难病,确保药到病除。

扶贫干部治理脱贫要“把准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作为“良医”,治病救人要讲究方式方法,脱贫攻坚便是要找准“顽疾”,要“靶向治疗”。正如《精准发力》里面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抓住扶贫机遇、用好扶贫资金、整合扶贫资源,光伏电站点亮扶贫路途;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科技助农、抓住市场,精准发力,实现贫困翻篇、收入翻倍;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是焦裕禄战斗过的地方,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特色农业和民俗产品脱了贫、致了富。24个贫困村脱贫路上各显神通,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手段精准、扶贫方向精准,通过找到扶贫过程钟遇到的难点、痛点,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贫困”这个病源全面治疗,从人民角度出发,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地生根,用好精准扶贫“靶向治疗”这个重要救助手段。

扶贫干部治理脱贫要“谨遵医嘱”,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作为年轻扶贫干部,身着素裳,行至乡间小道,沉下心俯下身,走村寨下农田,讲政策说情理,察民情纾民困。点燃脱贫攻坚斗志,实施脱贫攻坚之策,在推进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事必躬行,力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如医生诊疗需要时刻关注病人情况,扶贫要时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改革开辟脱贫新路径,扶贫干部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接受党的考验,谨记扶贫干部“医嘱”,扶贫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要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扶贫干部要与群众推心置腹,干群同心,以人民为中心,以实干苦干带领群众力拔穷根,帮助贫困地区摘穷帽、挪穷窝。

扶贫干部治理脱贫要“按时复诊”,巩固疗程,不再复发。扶贫成效要经得起考验,脱贫攻坚已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切勿等到“病危通知书”下达才得以重视。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等重要,扶贫干部要做好“按时复诊”工作,切实开展扶贫“回头看”,已经摘帽的贫困村户,要继续巩固,增强抗压能力,确保贫困不会再复发。还未全面根治的贫困点,要加大扶贫力度,统筹整合资源,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最深度的问题。做好扶贫“医疗保障”,通过完善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发挥扶贫干部示范作用,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难问题,确保每一个扶贫干部都能扶得了贫,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脱得了贫,扶贫干部用最真挚的殷殷之情换群众对共产党的拳拳感恩之心,实现圆梦小康。

午后田垄,贫瘠山地已成万亩良田,荡起百姓开心的吆喝声。百年变局,既见证便参与,扶贫干部要发挥扶贫“救死扶伤”功效,带领贫困群众脱离“病痛”,迈步时代新征程。

“追星”一词历来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追过星的人都知道偶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好的偶像会是一面镜子,让你时刻反省自身,认识不足;会是一面旗帜,让你在迷茫时找到前行的方向;也会是一种力量,让你在追梦路上知勤知勉、砥砺前行。转眼间,走出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已一年有余。这一年,我也在基层追星中不断成长,努力追求美好,遇见最好的自己。

追优秀榜样之星,学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职业坚守。2019年10月,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在央视的播出,给初入职的我带来了满满的感动与心灵的震撼。“无言英雄”张富清几十年深藏“功与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时代楷模”黄文秀投身基层,为民服务,将自己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脱贫路上;“巾帼传祥”李萌八年如一日践行“宁肯一人脏,换得万家净”,做好自己在抽粪班的工作。他们对职业的坚守,是对守初心、担使命最好的诠释。每个人都是庞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螺丝钉,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这些优秀榜样为我上了入职第一课,让我懂得选择了基层,就选择了奋斗,就要坚守好自己的职位,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勤恳务实的作风,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中当好新时代的“奋斗者”。

追党员干部之星,学习“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的责任担当。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牵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大事。疫情发生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土尽责,迎难而上、奋斗实干,在基层构筑起了严密的疫情“防火墙”。54岁的杨荣,在疫情发生后积极响应、主动请战,到社区防控一线测体温、做宣传、搞排查,带病坚守工作,最终倒在了抗疫一线;“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徐辉,连续18天夜以继日奋斗在一线,在身体不适时仍然坚守岗位,将生命化作了无数的新生,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们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义无反顾地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立足岗位、忠于职守的力量,学习到了闻风而动、雷厉风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看到了挑最重的担子、为最大的努力、啃最硬的骨头、解最大的难题的责任担当。

追人民群众之星,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如果没有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故事、听到他们的铿锵话语。疫情发生后,在距离武汉约500公里的宜昌市五峰县长乐坪镇山区,质朴老实的村民们通过肩挑背扛,跋山涉水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腊肉、菜油、萝卜、土豆、大米等85吨物资捐赠给武汉。赔钱卖盒饭的店主小姐姐、捐1.8万个口罩的“90后”湖南小伙、火神山医院送菜的河南村支书等,他们中的很多人我们都不认识,但我们知道面对疫情他们都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人”。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防控疫情的危难时刻,亿万中华儿女出力捐钱,只求奉献、不计回报,用无数“小善”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大爱”!是他们用最无私的奉献,给了大家最坚强的力量;是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了大家最温暖的感动;也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时刻激励着我做一个心中有大我、心中有大爱的新时代青年。

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意味着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拉开序幕。在新的背景下,年轻干部须有“持戈试马”的战斗精神,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才能始终立于“十四五”规划奔涌向前的时代潮头。

持“理论”之戈,当好立鸿鹄志的“扬帆人”。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年轻干部是蓄势待发的“后浪”,不仅要将理论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更要在当下将其作为“重点课程”来抓。立志要高,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起步要低,虚心向群众学习知识,汲取人民智慧,培养先学一步、学深一度的意识,涵养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气度。理论知识就是干事创业的最佳武器,年轻干部要以理论武装的“入脑入心”巩固统筹能力,善识大局勤作为;提升破题能力,善解矛盾常利民;加强创新能力,善借革新而立标;增强规划能力,善做鸿鹄立远志。年轻干部能否快速成长,可否担任时代启航的“扬帆人”,关键在于能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实在在地以“挥戈退日”的能力与“枕戈待敌”的毅力为群众百姓解好难题,做好实事。

试“实践”之马,练就脚勤手快的“急行军”。坐而论道,起而行之,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在“十四五”规划开启之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内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年轻干部万不可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既要有砥志研思、运筹帷幄的耐性,又要有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血性。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唯有亲历才能有成长。年轻干部要放在基层一线历练,了解民情,增长本领,锤炼党性,磨炼意志,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建立起“鱼与水”“血与肉”的联系,要学会用脚步丈量土地,于一线历尽磨炼,在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主战场”上策马奔腾。年轻干部只有走在先、干在前,才能做成长道路上的“急行军”,当好群众的领路人。

迎“攻坚”之战,做好时代发展的“领跑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十四五”规划必然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也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将迎来新的挑战,社会发展将遇到新的瓶颈。特别是在芯片制造、疫情防控、城乡统筹发展等重难点问题上,在住房、医疗、就业、科技等重要领域上,需要广大年轻干部挺身而出,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年轻干部要以“持戈试马”的精神,凭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领跑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长期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制度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翻阅中国历史的发展卷轴,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桩桩辉煌的成就,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一次次巨大的飞跃,我们之所以能够激流勇进、越战越勇、越变越强,在于长期坚持“三步走”,即: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铁血担当,使命必达“走”强国路线;自我革命,刀刃向内“走”革新路线。而这“三步走”,也为我们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在长期的群众工作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确立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我们都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要从心底里爱民、从行动上为民、从作风上亲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以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进步,为人民群众求发展、谋幸福。常怀“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心,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铁血担当,使命必达“走”强国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言出由衷,矢志不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也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体现了共产党人言必行、行必果的一贯作风和魄力,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难、不惧险的铁血担当和勇气。虽然前进的途中充满荆棘和坎坷、充满未知和挑战,可是这些却并不会成为阻碍我们兑现承诺的借口;我们肩上的责任不会因为困难的阻碍而被搁置,我们心中的目标也不会因为危险的来临而被遗忘。“人无信,而不立”,只要是对组织和群众作出的承诺,我们都应该无条件地履行、尽全力去兑现,并以此作为我们立身干事的标准,真正做到言由心生、言出必行,从而坚持不懈“走”好党的强国路线。[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自我革命,刀刃向内“走”革新路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要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就必须立足现实、接受挑战,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推动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的状态,我党始终坚持“打虎拍蝇”不停歇,坚持“从严治党”不止步,坚持正风肃纪,强化党内的作风建设。常言有道,“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充分借助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件“武器”让党员干部都能红红脸、出出汗;在全党内持续开展“纠四风”专项整治,让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这面“镜子”洗洗澡、治治病;在全党内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思想上唤醒党员干部的党性,在灵魂深处给予党员干部“当头棒喝”。我们要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长抓常管“走”好党的革新路线。

时代呼唤作为,时代呼唤担当。让我们始终坚持“三步走”,大步迈向复兴路。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一是一心向党,意在牢记使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凭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用自己的理想和担当诠释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十四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国之远景,民之愿景”,基层党员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严的作风,把服务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居民需求。

二是一心吃苦,意在奋发有为。“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北斗导航、蓝鲸号海上钻井平台、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实力、中国发展。在工作中基层党员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以理想为魂,以信念为魄,在奋进中继续奋进,才能挺立起精神的脊梁,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

三是一心有为,意在矢志不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基层党员要向革命军人学习,秉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将敢做敢拼、日益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转化为奋斗的力量,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最优秀的标兵,继续为祖国的发展壮大承担起一份责任和使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不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不仅成为中国安定与发展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新时代中国强大与辉煌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能力,这个能力是不少年轻干部极为缺乏和极其需要掌握的。年轻干部解决问题、落实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更不能刻舟求剑、一劳永逸,必须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必备技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年轻干部要培养调查研究的意识。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年轻干部刚刚走出象牙塔,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缺乏对社会现实和基层真实情况的认识和了解,以前所学是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跟现实生活还是有很多大差距的,面对这些问题难免一时无从下手。而调查研究正是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将理论和实际联系一起的重要桥梁,年轻干部要培养调查研究的意识,学会调查研究,更要养成一个调查研究的良好工作习惯,将调查研究作为任何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多做调查、深入调查,察其表、析其里,这样才能对问题和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才能拥有“发言权”,建立自己的见解和方法,针对问题和事情有所侧重、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问题,落实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轻干部要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检验的过程便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未在年轻干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年轻干部刚刚参加工作,很多时候有思想固化、限于书本的弊病,工作畏畏缩缩、不敢放手去做,生怕出了纰漏;有时候也会受到前辈们“多听多看多学多做多问”的教诲,但是问得多了,过犹不及,不会运用调查研究这个实践的“必备技能”强化自身,从而导致缺乏主见、不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经验知识不只是靠书本学的和用嘴问的,更多的来自于实践中的调查研究所得,年轻干部要大胆实践,掌握方法,要多在对基层和群众的实践中调查研究,多用脚沾沾泥土、接接地气,要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中去除身上的学生气,改掉眼高手低、胆小怕事的不足,在大胆实践的调查研究中寻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任何时候都需要调查研究——年轻干部要时刻运用调查研究。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他指出,“党的领导干部是要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和不断地调换工作岗位的,老干部离开了领导岗位,新一批干部上来了,老干部学习和调查研究的经验可以供新上来的干部学习借鉴,但代替不了新上来干部的学习和调查研究”。纵观沧海桑田,许多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对事物问题进行认识和了解,调查研究也是需时刻运用的。学海无涯,对于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大千世界,还有许多事情是年轻干部没有经历、缺乏了解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年轻干部不能停下认知的脚步,不能停下调查研究的脚步,需要时刻修炼、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时刻学习,更正以往的老经验、旧知识,牢牢掌握调查研究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成长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靠勤劳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把小事当大事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谆谆教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干事创业哲理。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在小事中成就大事。

以“于细微处见真知”的谨慎态度,做细小事。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虽小,却是成就大事的一个个细小的肌体细胞和重要组成部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从小事做起,做细小事、做透细节,才能为成就大事奠定坚实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此浩大的工程无不包含着无数个细小的工作环节,通过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而成。每一件大事无不由件件小事环环相扣,只有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确保每一件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做精小事。把小事当大事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定力、一种执着追求、一种坚韧品格。小事虽小,却最能考验党员干部的恒心和定力。革命有分工,岗位各不同。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实际,秉承为大局着想、为全局服务的思想,耕耘好“一亩三分地”,安于一线岗位、专于平凡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追求卓越和永不言弃的工作态度,创新开拓、勇攀高峰,把细节做到完美,把工作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务实作风,做实小事。成就梦想,需要蓄力驿站;创造精彩,需要积累空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打基础的小事,却是成就大事的根本保障。心中无小事,难以成大事。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眼高手低,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再宏伟的梦想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立足当前,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大干快干、苦干实干、会干巧干,向实处着力、以实干开路、向实效进攻、用实绩说话,在小事中干出精彩,赢得喝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练就“七种能力”是党员干部解决问题、开创事业的保障,要让这“七种能力”成为看家本领,还需深悟“动物精神”。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党员干部要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先锋力量,当好所向披靡的“战马”、本领高强的“雄狮”和吃苦耐劳的“黄牛”,蹄疾步稳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党员干部要做“犹自带铜声”的战马,敢斗争。党员干部要做蹄上有力、身上有劲的战马,在干事创业中展现智谋才略,在开拓进取中展现刚健勇毅,在务实求劲中展现过硬本领,以风驰速度跑出干事创业的新高度。党员干部要有“战马”般昂扬的精气神,识途善断,坚定政治上的定力。当前,新时代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十四五”的新征程就在眼前,党员干部要做“犹自带铜声”的战马,迈蹄带风、蹄行有声、踏蹄留印,竭尽全力跑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赛道”,把握好战略机遇期,面对风险挑战能够冲上去,面对五岭逶迤能够冲出来,点燃了蓄势待发的炽热激情,保持奋发有为的奋斗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坚忍精神,不断超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一马当先”,为新形势式下的能力提升“马不停蹄”,“跑”出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品格。

党员干部要做“平地一声吼”的雄狮,有本领。无论是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还是湿热的热带森林中,都有狮子雄壮的身影。无论面对怎样的险境,狮子总是能镇定自若、以一当百,“平地一声吼”靠的是过人的胆气,更是雄厚的实力。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要争做雄狮,练就超强的本领,本领在握,才能遇事不乱、心中不慌。党员干部成长的道路上,其实也是找寻良师益友的路途,也是丰富经验积累的旅程。要善于向领导同事虚心求教,从懵懂中走出,从幼稚中走出,褪去青涩的面孔,成为更加成熟、能堪大任的党员干部;要善于向群众学习,群众中的学问才是最为广博浩瀚的,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把事干成的智慧,在群众智慧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挺拔伟岸、枝繁叶茂的大树,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担负得起人民的重托。

党员干部要做“八十耕犹力”的黄牛,能吃苦。黄牛总是为农人提供无私的帮助,即便是酷暑难耐的夏日,黄牛背负着责任与使命,依然无怨无悔地在田地里耕耘。党员干部当学习黄牛吃苦耐劳、做事专注的高尚品质。无论是时代楷模孔繁森还是扶贫之花黄文秀,无不是能吃得了苦,专心致志地做好点滴小事,勤勉于为人民服务,从而成就了令人敬仰与钦佩的事业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党员干部倾尽全力,把毕生心血倾注在祖国的发展建设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他们的奉献可歌可泣,是连接着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脐带”,滋养着灵魂。党员干部就是要当好为人民服务的“黄牛”,以身作则当表率、人民需要站出来,用专注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书写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做到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为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培养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把握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共事的四个维度,提升“七种能力”,让“七种能力”持久浇灌人生。

年轻干部要有所思、有所爱,保持“想干事的状态”。“青春,就是能吃苦的时候就不要选择安逸,内心没有方向,到哪里都是逃亡。”这些年,许许多多80后、90后干部映入大众视野,为办好一件事孜孜以求,甚至是不眠不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身上,散发出浓浓的坚韧意志和优秀品质,这是源于对那份事业、那份工作的热爱。从更深层讲,那是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我们正值年轻,是起而行之、奋勇拼搏的大好年华,更应该保持想干事的激情,珍惜工作、热爱工作、干好工作、奉献工作。

年轻干部要不惜脑、不惜力,锤炼“能干事的本领”。能干事,需要本领来支撑。作为年轻干部,有用不完的脑力和体力,决不能等到老时才想着干事创业,那时候已无脑力和体力支撑,趁年轻一定要不惜脑、不惜力。一方面要强化理论武装,学习是每一名干部的终身课,读书养性、学可立德,不读书,思想会缺少灵气、讲话会缺少底气、行动会缺少锐气。我们要多读书、学理论、长才干。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锻炼,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从书本中学理论、从群众中找思路、在实践中求真知,努力成为熟悉工作的“政策通”、干事创业的“多面手”、勤政为民的“贴心人”,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成推动工作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

年轻干部要亮膀子、钉钉子,追求“干成事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想干事是一种状态,能干事是一种本领,干成事则是一种结果。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干事创业不能只搞形式不问结果,也不能只是结果没有成果,必须是既要过得去更要过得硬。当然,我们干事创业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要坚信只办法总比困难多,拿出亮剑的精神,甩开膀子、钉好钉子,一定能干成事。干成大事,要过了一山再登一峰,始终保持不畏艰难的信心和破解难题的勇气,立足岗位职责,抓统筹、想招数、保落实,青春不逝、奋斗不止,必会书写不负韶华的精彩答卷。

年轻干部要讲大局、讲团结,增强“能共事的修为”。能干事的干部有,能干成事的干部也有,但是不是每一名干部都能共事,这需要我们深思。我们的年轻干部都有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优特点,但如果满足于自我欣赏,工作中见困难就推、见功劳就抢,这样的干部是不是能共事的好干部?这样的团队也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团队。能共事需要自我不断修炼,修炼个人的脾气、性格和度量,学会共处、增强包容、提升境界,增进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做到一盘棋、一条心、一个调,真正实现“我们在一起、更加了不起”,干出团队成绩、提升集体荣誉,不辜负领导的关心和组织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示深化改革开放、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的坚定决心。总书记指出,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广泛支持的结果。

面向未来,要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尤其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仍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添动力、求突破。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改革越深入,就越面临重重险阻、种种挑战,何以劈波斩浪、乘风而行?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要以“闯”的精神一往无前,乘风破浪,保持敢为人先的改革气概;以“创”的劲头矢志不渝,勇攀高峰,涵养高出一筹的改革智慧;以“干”的作风闯关夺隘,砥砺前行,坚定攻城拨寨的改革决心。

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精神“闯”下去。四十载风云激荡,四十载砥砺奋进,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飞跃万重山,深圳等经济特区淬炼出鲜明的特区精神。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引领经济特区走过风雨四十载,“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为现代化建设蹚出成功路径。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涉险滩、扛重活,方能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要继承和发扬“闯”的精神,时刻保持敢闯敢试的姿态,向着改革难点、堵点发力,当好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振奋“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精神,激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争做新时代改革闯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畏难便生难,不难也难;迎难而上便消难,难也不难。新时代青年人要多接“烫手山芋”,多做“热锅蚂蚁”,多啃“硬骨头”,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胆识,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激发出青春强大的“闯劲”和力量,锻造出无惧无畏的气概和信念。

以“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的劲头“创”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40年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创新史。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机遇与挑战,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深圳等经济特区咬定创新不放松,以示范引领跑出“加速度”,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继续挺立潮头、走在前列,在全球创新链条上不断爬坡跃升,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积极探索、激励创新、锐意进取,保持“创”的韧劲,才能把改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推进改革创新,广大干部群众既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也要有“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执着,更要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觉悟,用“创”的韧劲展现新力量、新气象、新作为。

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作风“干”下去。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正是靠广大建设者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涵养实干的品格,葆有实干的姿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广大干部群众当响应时代号召,乘改革东风,在干事创业中历练成长,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排头兵”,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贯彻落实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把事情做成并且做实,以小事成就大事,以实事成就实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新征程上,还要为实干者“兜住底”“卸包袱”,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既要给广大干部立下“军令状”,也要从多个方面划定“免责线”,为敢于亮剑者担当,为勇于改革者担当,为无私忘我者担当,让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的实干者实惠,让改革创新敢于碰硬的实干者实惠,让扑下身子冲在一线的实干者实惠,让实干者无后顾之忧,轻装上阵,甩开膀子大胆作为,树立实干导向,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度的“国考”即将拉开序幕。无数考生翘首以盼。为什么考、怎么备考、未来如何发展等问题,都是考生们在考前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近日,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专门开辟了“公务员备考指南:‘过来人’经验谈”,汇聚了“过来人”的经验和感悟,犹如公考路上的“启明灯”。@公考人,请赶紧看过来。

初心之问——在考前验初心,助你踏上更合适的路。公考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人用人的重要途径。“过来人”会告诉你,他们选择公考的初心,也会告诉你,党和人民事业最大的特点是公而无私,一生为民。若为升官发财,请走别路,否则你将后悔终生。若贪生怕死,也莫入此门,否则你将注定碌碌无为。如果在你内心有把为民造福作为人生的理想和价值,那么公考就是你最为正确的选择,你要坚定这份初心,要全力以赴地去奋斗在公考路上。

职位如何选报——让你在填报岗位时有清晰的认识,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入对了“行”,更要择“好业”。对公考人来说,“好业”就是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业”,就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业”。这些“业”体现在民生深处,体现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中。“过来人”会告诉你,这些“业”在哪里,这些“业”里有怎样的精彩、成就和感动,让你在选择报考岗位时,不仅心里有底,更能感受那种“被需要”“被实现”的幸福,让你更加向往之。

“过来人”谈备考经验——众多有益成功的借鉴,让你备考更加事半功倍。行测、申论及面试等都是要成为公务员必须要闯得关。无论哪一关,都是意志、信心的较量以及方法的对决。“过来人”会告诉你,如何持之以恒,如何耐得住寂寞,如何提升在公考路上的境界,如何真正答好各个环节……可以说,这是历经实践检验并经过深入思考后的一笔宝贵财富,只需你动手点入,就可获得“免费赠送”。如果你能够悟得好、用得好,在备考时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寄语考生——有了“敲门砖”,更要有“通行证”。通过公务员考试,只是获得了公务员身份的“敲门砖”。要想在公务员道路上成长、成就、成才,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期盼的人,还要有“通行证”。“过来人”会告诉你这个“通行证”就是为民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不惧风雨、不畏艰险的苦干。唯有实干苦干,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能凝聚民力,汇聚民智,未来还有何惧?

公考故事——永远做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故事里的“事”一定是刻骨铭心的事,一定是永远难忘的事。一个有故事的人,也一定是历经岁月沧桑而内涵厚重的人。公考“过来人”分享的故事里有感动,更有情怀。这感动是历经艰辛而更加向前的感动,是战胜挫折而不断收获的感动,这情怀是一心为公的情怀,是执着为民的情怀。这些故事汇聚起来就是为公、为民的赞歌。相信正在公考路上奔跑的你,一定能在这些故事里汲取奋进的力量,一定能激励你也去做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中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青年干部是基层建设的主力军,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踏实笃行,勤于练就“一身本事”。少数“佛系”青年干部在工作中抱着“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不思进取,只顾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学习意识淡薄,业务能力退化,工作思路老旧,办事效率低下,“懒政”风气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在基层常与群众打交道,自然工作也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想成为基层“万金油”,还需要灵光的“脑瓜子”、能辩的“嘴皮子”、善写的“笔杆子”。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群众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言,唯有踏实苦练,戒骄戒躁,虚心请教,让过硬的本领和创新的思路成为基层青年干部成长的“加速器”。

竭尽所能,敢于担起“一份难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严峻形势下,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当代青年干部要坚决摒弃“负重前行就是吃亏”的想法,把握好当下在基层工作的时光,深入群众身边,克服畏难情绪,不断打磨历练,以敢闯难关敢为大事的心态,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将工作经历中的一次次“摔打”“挫折”“考验”看做人生的机遇和挑战,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水平,挖掘更多潜力,积淀出更厚实的人生阅历,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展作为。

务实肯干,乐于做好“一任实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纪检侦察兵”李泉新到“农民书记”姜仕坤,从“第一书记”黄文秀到“永远的救助战站长”许帅,再到群众口中“先拜谷公,再拜祖宗”的谷文昌,他们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既然当初选择来到基层,要不时叩问自己来基层的初心,细想自己紧紧依靠着的群众,秉持着“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处处想着群众,事事为了群众,将“脚步快一点”“态度好一点”“方法活一点”落实到工作中,把群众的认可当做自己的骄傲,才能在基层工作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为身处各种思潮激荡、风云变幻时代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在时代洪流中,将个人价值与国家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负韶华,以奋斗的源泉浇出基层梦想之“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山因脊梁而雄,国因精神而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内化于心、起而行之、勇挑重担,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传承赓续,雄赳赳、气昂昂,百折不挠、守正创新、一往无前,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传承赓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和休养生息、建设祖国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挺身而出,敢于出击,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成就了新中国站起来的伟大壮举。现在中国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勇于抢抓历史机遇,传承赓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自觉涵养翻过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斗争精神,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坚定信仰诠释对党忠诚,以“不破楼兰终不还”“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高强本领奋勇担当作为。要立足本职岗位强化思想淬炼,夯实斗争底气,在面对重大风险考验中敢于迎难而上,投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敢于到吃劲岗位挑重担、艰难险重之处啃硬骨头,做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的“最美逆行者”。

传承赓续“知难而进、坚韧向前”的奋斗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次极其艰难而残酷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磨难,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表现出了极其顽强而勇敢的高贵品质,这种高贵品质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百炼千锤更坚强的根本保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永远铭记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枪林弹雨、狂轰滥炸时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善于在伟大胜利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传承赓续“知难而进、坚韧向前”的奋斗精神,经得起挫折的捶打,无畏艰险、砥砺前行,把挫折和困难当成最好的磨砺,做到越挫越勇。要坚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毅力真抓实干,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魄力攻坚克难,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耐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公文思^~享公#众&*号]

传承赓续“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团结精神。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人民战争,赢得战争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壮丽凯歌。战争期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外侨胞纷纷响应,无数个老人争相送儿子上战场,小孩捐出零花钱,姑娘变卖首饰,老人拿出家底……面对美军对运输线封锁,男女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来自全国各地的炒面运抵前线,广大志愿军战士受到极大鼓舞。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抗美援朝战争注入生生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传承赓续“众志成城、勠力同心”的团结精神,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把初心和使命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出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创造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更大奇迹。

传承赓续“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不畏任何困难,不惧强大敌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铸就了冻僵后仍然矗立战壕的精神丰碑,在一片焦土的上甘岭书写了“决不放弃阵地、决不后退一步”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勇于直面伟大征程中遇到的困难,传承赓续“舍生忘死、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和决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积极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真情实干、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党员干部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决策者,也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十四五”蓝图添上一抹色彩。

添一抹“念兹在兹,人民至上”的信念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前往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调研考察,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公司企业,从田间地头查看粮食生产及土地保护利用到防汛救灾现场恢复生产,从“半条被子”红色教育基地及文旅资源开发到企业自主创新。这充分说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共产党员的政治信条。党员干部要将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十四五”时期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添一抹“远方有诗,美丽乡村”的和谐绿。回眸“十三五”,现代化农业之路,不仅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了,更让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稳产粮、稳增收。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对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绿色,不仅仅在山川大地蔓延,更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延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继续擦亮绿色生态名片,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健康、文艺等深度融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寻找平衡发展之道。

添一抹“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智慧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十四五”规划涉及方方面面,民主法治、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等等。如何更好地制定和落实,党中央问计于民,首次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为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党员干部要坚持顶层设计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相统一的好传统,善于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发挥“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的作用,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十四五”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党员干部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信念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做好自己的事,沉下心来抓落实,共同谱写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抓落实能力。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抓落实,就是把决策部署付诸实践、变为行动的过程,也是检验干部能力和作风的“试金石”。年轻干部要念好“精”字诀,全神贯注抓落实,切实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

秉持精心态度,在心无旁骛中抓落实。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要钻一行精一行,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善于以事为师、博采众长,在工作中“摸爬滚打”,在历练中不断吸收、不断充实、不断提升。要干一行爱一行,融在事业里、扑在工作中,把工作时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心无旁骛抓推进、抓执行、抓落实。要管一行像一行,勇于“较真”,对认准的事、定下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冒着风险也要担,敢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放下身段,尽实责、干实事、求实效。

注重精细过程,在挂图作战中抓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清单见证效率。年轻干部要画好“路线图”,将自己负责的工作清单化,逐一画好“路线图”,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强力推进,确保工作开展有力有序有效。要定好“时间表”,坚持各项重点工作“一事一时段、一时段一进度”,时时保持压力、刻刻压紧责任,确保工作的每项内容、每一环节、每个节点都有时间抓、能落实。要出好检验证,亲自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解决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抓的一项又一项实事,都要检验效果、评判得失,下狠劲解决干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问题,在“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中推进责任落实、工作落地。

强化精品意识,在勇争一流中抓落实。“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年轻干部要立杆子,强化精品意识,定一流标准、干一流工作、出一流成绩,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对待工作的习惯,自觉杜绝“差不多”,自己负责的工作要使出最大力气,出手的事情要展现最高水平,最后的结果要追求最好效果。要钉钉子,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说了就算、定了就干,立说立行、一抓到底,确保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想点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联系工作实际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点子办法,不断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新局面、取得新业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广大干部的工作品质决定了人民的生活品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广大干部提升工作品质所应当遵循的科学方法论。

尽力而为,是坚定人民至上的不懈追求。干部,干字当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伟大事业从来不是一片坦途、一帆风顺。“人民至上”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攻克一件件难题来抓落实。在工作中,会不时听到一些人在向领导交差时说“我的水平就这样了”尔尔,以此为自己“努力过”而开脱。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伪尽力,一种假担当,用假装“尽力”来掩盖不作为。其实,许多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只要坚持下来,寻求一些帮助,发挥团队力量,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时不时尝试挑战自己的极限,主动跳出舒适区,成为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在尽力中不懈奋斗,把劳动注入“人民至上”的行动之中,那它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具有珍贵价值的信念。

量力而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尺度。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蚍蜉撼树”是脱离实际、自不量力的体现,不仅办不成事,还会坏事。实事求是伴随着党的近百年成长历程,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看得清楚敌我双方实力差距,才有“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正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全面掌握,才得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伟大判断。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掌握大量的公共资源,“看菜吃饭”应成为一项基本技能,不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要强化党性教育,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发力点用在人民群众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要发扬调查研究好传统,“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才能知道有多少“力”,如何把“力”发挥出最大效能。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矛盾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在尽力时注意量力,在量力中发挥全力,伟大事业才有质量、有保障。如果尽力却横冲直撞、风风火火,讲究轰动效应,容易激化矛盾,事业就不稳定。如果量力却担心受怕、唯唯诺诺,事事请示,大事小事开会研讨,害怕失误,事业就推进得慢,矛盾容易由小拖大、大事拖炸。要强化尽力的本领,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出真知,在火热的基层一线熔炉里炼就真金。要涵养量力的心境,牢固底线思维,慎独、慎微、慎思、慎行。要学会把握尽力和量力的平衡,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而为,在蹄疾步稳的状态下推进伟大事业。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系统阐明了年轻干部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明确了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为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一条:信仰之路。要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我们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战、顽强抗击,成功控制住了疫情蔓延趋势,抵御住了自然灾害的冲击,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面对困难时人民群众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党,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最有力的制度保证。要走好学习之路,加强理论武装。要肯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下足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理论的精神内涵和重要意义,努力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二条:为民之路。要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做到眼中有群众、心中住群众,落实落细惠民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盼、愁的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

第三条:实干之路。要坚持真抓实干、知行合一,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走好每一步,在不断聚焦矛盾、化解难题的过程中开创工作新局面。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危机困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做思路广、方法多、接地气的好干部。

年轻干部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要经风雨、见世面,在真刀真枪中锤炼能力,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不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永远在路上。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应当“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竭尽全力续写脱贫攻坚“春天的故事”。

续写“春天的故事”,需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坚持。时至今日,脱贫攻坚已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脱贫攻坚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歇一歇”“停一停”“等一等”的思想,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结合脱贫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近期计划、思考远期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在农业种植、中医药产业化种植、山区养殖等发展生产上多下苦功夫,多作大文章。要努力做到授人以渔,着力培育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能人,积极探索和拓展脱贫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要始终坚信“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着力抓好脱贫地区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好区域教育,为脱贫奔小康涵养更多的新生力量。

续写“春天的故事”,需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爱。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的福祉,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为民初心,时时以“树叶离开枝头是腐烂的开始,党员脱离群众是腐化的开端”告诫自己,把群众的疾苦放在首位。要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坚持,肩负起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担当,真正静下心来、俯下身来倾听老百姓的心里话,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实话、察实情、获真知、收实效,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续写“春天的故事”,需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的兼顾。脱贫攻坚应当惠及全体人民,不能有人掉队。党员干部要常入基层,下沉一线,真正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深入思考脱贫户返贫、边缘户掉队、因病致贫等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到锲而不舍抓落实、精准发力解难题,以“工匠精神”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脱贫项目的落地,谋划好每一户脱贫户的后续发展规划。要坚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干事态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笃定前行,让党的和风细雨惠及每一个村落、每一户群众。

未来可期,相信通过我们的勠力同心,不久的将来,祖国大江南北必将是另一幅崭新的春天画卷!

近年来,各个城市为吸引优秀人才,纷纷加入“抢人大战”,出台各项落户、补助、住房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取得许多积极效果。但一些落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人才引进难、留才难、用才难等问题。由于偏落后城市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等方面与发达城市存在差距,加之待遇偏低、交通落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及配套跟不上,造成人才涌入发达城市。落后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城市魅力缺乏吸引力,专业技术人员留不下,教育、医疗人才流失,对城市均衡发展非常不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要发挥人才优势,克服引才、留才、用才难题。

发挥政策优势,要从政策环境上吸引人才。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各个城市对目标人才定位存在偏差,人才引才政策大同小异,缺乏城市个性化魅力,无法吸引人才。吸引人才,要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人才方针,引进真正需要的高端人才、技术人才,树立诚恳的城市引才形象,除了政策落实,还要在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户籍落户给予大力支持。另外,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制造业、数字化产业、服务业,吸引各层次的人才能在当地找到心宜职业。只有营造好顶层设计合理的引才氛围,才能吸引人才来栖。[公文%组织工作日常公@众&#号~]

发挥人文优势,要从人文关怀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前提,留住人才是关键。人才也是普通人,也有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生活需求。城市要留住人才,要让求职人才感受城中的诚意,通过住宿补贴、报销路费等让外地人才感受人文关怀。引进人才要考虑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问题的担忧,及时给予安排解决,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还要树立良好的留才氛围,营造人才集聚效应,在物质上给予补贴和奖励,在精神层面上给予良好干事创业环境,只有政府、企业搭建好集才平台,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发挥平台优势,要从人才建设上用好人才。人才是有追求目标的知识分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之后,要建立人才长效使用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制定人才服务保障政策。通过设立城市大学群、科研院所发挥人才能力,处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城市要创建良好环境,搭建宽广舞台,优化人才比例、结构,引进高配人才,培育本土人才,以国际视野胸怀天下英才,让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在城市有用武之地,形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的局面,共同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城市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人才兴则国家兴。各个城市要优化区域化发展,打造区域互补发展模式,注重偏向自身需求和发展定位,引进合适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用好各类人才,才能让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后,对第十九章“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触颇深,深刻领悟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做好组织工作的“指南针”,必须学懂、弄通、做实。

维护“一锤定音”的权威,增强组织工作的政治自觉。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组织部门作为政治机关,政治属性是植根于组织工作灵魂的根本属性,不难看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集中体现了政治性。作为组工干部,要随时保持“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政治站位,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从思想上行动上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新时代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其中把忠诚排在第一位,忠诚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品质,对党不忠者即便能力再强,组织也不能培养使用。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目标指向是爱国,要把爱国作为衡量标准和基本要求,着力集聚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度认同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秉持“一脉相承”的理念,把握组织工作的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强调要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从党的组织路线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党的六大明确提出“组织路线”的概念后,1938年毛泽东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其内容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一脉相承。从历史角度看,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在原组织路线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并充分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千头万绪的组织工作中,要学会纲举目张抓主要矛盾,大处着眼厘清脉络,小处着手推进落实,尤其要把握住重点,聚焦组织体系建设,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培养干部队伍,以“爱国奉献”的要求集聚优秀人才,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住这些“纲”和“本”,方能推进组织工作行稳致远。

发扬“一以贯之”的作风,催生组织工作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它系统揭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具体讲,就是要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认真贯彻“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要求,全面推行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加快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在实践中考察干部,多到基层群众、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使选出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充分激发人才在改革发展中的活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机制,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七十年前,很多青年志愿军战士,为家国,赴战场,义无反顾。是他们宁可流血断头、粉身碎骨,也要护国泰民安;是他们“打得一拳开”,才“免得百拳来”;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时代潮流下“最可爱的人”。如今,硝烟已散尽,枪膛已发凉,可他们出征的歌声,还在耳边震响。

“抗美援朝跨国门,鸭绿江上啸马奔。”——谨记军队出征时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步伐,在新时代中循着他们的足迹,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950年,很多年轻人带着年轻的微笑和必胜的信念,高唱着歌曲跨过鸭绿江,走向了朝鲜战场,那一条艰难的征途,是他们为国家踏出了一条和平之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当今和平安宁的背后,是无数战士守出来的国泰民安,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内心多么孤独,他们依旧“风雨不动安如山”!

“保家卫国雄心在,何惧无回踏征程。”——谨记战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决心,在新时代中时刻做好精忠报国的准备。邱少云在家书中写道:“为了让所有受苦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看今朝,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干部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无畏精神留华夏,英雄胆魄铸豪情”——谨记英雄冲锋陷阵、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忠诚,在新时代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黄继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用胸膛抵住喷火的枪口,用生命直面冰冷的死亡,黄继光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宁可前进一步死,也绝不后退半步生。今天,在那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无数医护人员以战神的姿势,救死扶伤,驱散阴霾,还九州安康;无数共产党员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道:“一线防疫有我,奉献坚守有我”;无数平凡的百姓尽自己所能,中国人民八方相助,共襄盛世平安。

“豪情无畏大精神,是吾伟大中国人。”——谨记中国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中再现大国担当。忆往昔,英雄的中国人民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以日行30公里的速度,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诠释着“铁肩担道义,使命高于天”的大国豪情;看今朝,博爱的中国人民以连续三个月开行过千列车的速度,将装载着抗疫医疗物资的中欧班列驶向一带一路沿线,彰显着“山川异地,疫情无界”的大国担当!

百年前,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幸先烈,血染山河,重塑华夏。

感前辈,奋不顾身,龙之崛起;而今朝,上下同心,圆复兴梦!

山河无恙,铭记历史,精忠报国,敢为人先!我愿以梦为马,与祖国同行!纵使岁月流转,依然矢志报国,初心永存!饮水思源功在党,人民英雄万斯年。我愿跟着党的步伐,发扬英雄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先行”作为一条历史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和好习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十九大战略部署落地落实的坚定决心,也一再启示党员干部凡事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才会沉下心来、谋划思路,慢条斯理地理顺“下步走”的路径和方法。对党员干部来说,首先要对党的全面领导和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充满信心,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个人的进步,坚持在党爱党、在党忧党,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虔心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积极通过广学理论、深学政策、精学业务,提升思想觉悟、境界格局和能力素质,为正确做好工作、职场、人生的规划夯实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是指引前进方向的路灯。目标引领举措,举措成就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在这5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新的历史巨变。站在2020年这个意义非凡的节点和重要转折上,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始终坚持目标引领,咬定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努力争创一流业绩。初心如磐,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重点在群众不满强烈之处用心用力,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效果为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尊重客观规律,不唯上、不唯虚、只唯实,察实情、出实招,说实话、办实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一句箴言说得好,“珍惜时间的秘诀在于,少说空话,多做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正所谓,“规划规划,不是墙上挂挂。”责任重于泰山,要健全责任体系,紧扣部门实际,突出重点任务,把规划解构为具体任务,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落地落细落到位。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拜民为师,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保方法路径符合实际又少走弯路,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要及时把成熟运行的程序、查漏补缺的方法固化上升为制度机制,严格制度执行,切实扎进制度的笼子,提高工作落实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目标执行过程中,关键是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矢志不渝,保持充足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把宏伟蓝图变为实景。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人喜欢“随性”。有的脚踩西瓜皮,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系统的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有的玩“沙滩流水”,刚开始声势浩大、投入足,慢慢地偃旗息鼓、泄了气,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还有的换了负责人、调整了分工,就“抹了桌子重上菜”,不承认、不执行规划好的路线和方法,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凡此种种,都不是对待既有规划的科学态度,也是假规划、真歪风的表现。上下同欲者胜。执行规划既要一以贯之守定力,更要真抓实干求实效,方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规划是灯塔、旗帜,也是明镜、标杆。随性是安魂曲、麻醉剂,也是罂粟壳、软刀子。创业、成事,追求成功需要多些科学的规划,远离逍遥的随性。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各级党员干部当乘势而上,乘改革开放春风,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新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勇担使命、建功立业。

坚定信念,弘扬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执著精神。深圳从40年前的小渔村,到现在的经济中心,滩涂变高楼,草木富生机,特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区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改革先锋艰苦卓绝的努力,没有筚路蓝缕,哪来春华秋实?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复杂的局势,各级党员干部当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大胆创新,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钉下去,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著精神,奋力开创工作新格局。

起而行之,弘扬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精神。“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解释为想有所作为就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有所作为就要能够担当自己肩负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各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干劲、干的作风,把工作抓实抓细。要有“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危机感,以慢不得、等不起、坐不住的激情艰苦创业,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担当精神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风采。

乘势而为,弘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越来越复杂,各级党员干部当以务实创新、不畏艰险的意志发扬斗争精神,要顺势而为练就化解风险的本领,面对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时,要敢于出击,敢战能胜,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全面小康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改革攻坚迈入“深水区”。各级党员干部要发扬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拓荒牛”,努力弘扬特区精神,继续谱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最近重温了周恩来总理的《官僚主义的二十种表现》,感触颇深,周恩来总理将官僚主义比作“病毒”,对于刚进入体制的年轻干部,要及早打好抗病毒“疫苗”,及早免疫,防微杜渐,警惕官僚主义的“大病”侵袭。

第一针:甘为孺子牛,预防“官架子”。

“为政不为民,民当弃之”,年轻干部要以民为先,眼向下看,心往下沉,身往下伸,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总有少数干部“官本位思想”深重,考入体制就为当“官”,占着“公仆”位子,端着“老爷”架子。这样的行为从根本上背离党性、丢失宗旨,最终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在群众面前不摆官架子,俯下身子、扑下身子,做人民的小学生,当人民的好公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年轻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担实责。当抗洪救灾时,要冲锋陷阵、化险为夷,让群众安心;当扶贫攻坚时,要到村入户、关怀备至,让群众暖心;当接待信访时,要换位思考、言信行果,让群众舒心。

第二针:担当而有为,预防“甩袖子”。

“百舸争流千帆竞,攻坚克难奋者先”,筑就长青基业,离不开担当精神。有的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在工作中前“瞻”个人荣辱,后“顾”个人得失;安于现状,不肯担当;怕出差错,不敢担当;怕得罪人,不愿担当;揽功推过,不去担当。或是拘泥于条条框框、机械理解领导要求、刻板执行上级政策。看似守规矩无过错,实则不担当不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干部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年轻干部要把个人荣辱抛置脑后,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实际问题:接收任务,要向前一步,站在领导的高度,为领导排忧解难;交办任务,要退后一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让事务可操作性更强。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势、“栉风沐雨见肝胆”的劲头,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担当作为!

第三针:真抓又实干,预防“装样子”。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解决一切实际工作之良方,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探索。一些干部对群众呼声麻木不仁,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对艰苦地区一律不去。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问计于民”,迈向基层调研考察,从人民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全国近30多个省区市,社区、乡村、企业、学校、部队都留下了他躬身俯察的足迹。年轻干部亦要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放下笔杆、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走进前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动工作、干出成绩。年轻干部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项目建设、脱贫攻坚、抗疫抗洪的前线,到那些工作任务重、困难多的地方去,到那些工作差距大、短板多的地方去,到那些工作情况复杂、矛盾多的地方去,抓实干,干具体,磨出真本事,干出真成绩!

以古鉴今育新人

——关于做好新时代年轻干部工作的几点认识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是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选人用人,在执政队伍建设方面留下了很多丰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常注重借鉴古代选人用人管人智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汲取古代用人智慧,从“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到“育材造士,为国之本”,再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无一不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宏阔的战略格局。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更要“知古鉴今,以史资政”,以胸怀全局的高远站位、放眼时代的战略眼光、引领未来的前瞻思维,系统谋划、深度思考、扎实推进,不断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育管用”链条,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以“伯乐识马”的慧眼选干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着眼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炼就伯乐的慧眼,源源不断发现优秀年轻干部。拓宽选拔视野,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充分发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干部“蓄水池”功能,既不求全责备,也不降格以求,将口碑好、实绩突出、考评优秀的干部挑选出来。精准识别干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知事识人体系,通过专题调研、年度考核、谈话了解等方式,深入了解履职表现、优势特长和短板不足,透彻分析综合素质、品行操守和发展潜力。保持动态更新,对有培养潜力和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重点关注、重点培养;把存在问题、相形见绌的调整出去,及时补充新的人选,确保年轻干部队伍源源不断、量足质优、良性循环。

以“定庵怜梅”的理念育干部。龚自珍,号定庵,所著《病梅馆记》批判了养梅者以错误的审美标准植梅、养梅、曲梅的行为。年轻干部处于“拔尖孕穗、打底塑形”的关键时期,在年轻干部培养上必须吸取“病梅”教训,突破人为干扰,创造优良环境,科学培育、精心管理、“吸能养笋”,为其节节壮、步步高打好基础。要突出一个“早”字,坚持早发现、早培养,超前谋划、提早部署,科学制定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年轻干部培养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精心呵护、大胆培育,让他们在组织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要坚持一个“准”字,年轻干部个性特点、专业经历、优势特长各有不同,不能以同一种“模板”、同一个标准培养,要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因才施教、顺势而为、耐心教育,帮助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要抓住一个“实”字,突出党性教育和理论学习,引导年轻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强化实践历练,对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重担、交任务,敢于拿出最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吃劲担沉的大事中成长历练,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大显身手。

以“管仲赏罚”的思维管干部。管仲在齐国为相时,以“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的理念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是最早将“宽严相济”用于治国理政的典型。“宽严相济”是我们党管干部的鲜明主张,要辩证把握“严管”与“厚爱”的关系。在方向原则上严管,加强党纪法规和警示教育,引导年轻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永葆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细枝末节上做实,针对年轻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勤于修枝剪叶、咬耳扯袖,绝不能放任自流,以免“小管涌”变成“大塌方”;对于热衷搭天线、跑关系,搞自我设计、走捷径的,提早警示、及时疏堵,教育引导他们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在关心关爱上用心,及时了解掌握年轻干部所思所想所盼,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帮助答疑解惑、缓解压力,合理调适心理预期,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年轻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

以“田忌赛马”的智慧用干部。孙膑突破思维定式,调整资源布局,协助田忌赢得赛马比赛,这是盘活资源的成功范例。“举一反三”使用年轻干部,既要盘活现有干部资源,更要用足用活用好干部政策,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选人用人的政治智慧,以科学的方法用好优秀年轻干部。敢于打破常规,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思想顾虑,打破隐性台阶、跳出“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让年轻干部冒头露尖、脱颖而出。用足用好政策,深入研究干部工作政策,在有限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充分运用推荐提拔、职务职级并行等政策,给年轻干部成长找出新路径、蹚出新路子。公平公正用人,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做好选人用人工作的生命线。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着力打造一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作者系陕西省铜川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近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在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奖优罚劣、激励担当,把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关爱工作中,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干部考核是奖优罚劣的“硬标尺”,组织部门要履行好“主考官”职责,把准干部考核“脉络”,让考核顶着干部往前走。

注重量衣裁体,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自己的优缺点,干部考核就是要辨别出来。完善的考核体系,不让担当者受气,不让担当者流泪,不让吃苦者吃亏。而设置不科学、运行不到位,甚至“失灵”的考核体系,可能会造成“官油子”与实干家同吃“一锅饭”,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要解决好考什么的问题。突出政治标准,在“变”字上下功夫、求突破,按照精准化、差异化的要求,干什么就考什么,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主动打造“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防止“一套考表打天下”,避免考核内容“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

坚持知事识人,把握好“考事”与“考人”的关系。知事识人不能“雾里看花”,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何考准考实干部现实表现是个难点。要打破以往“不提拔不考核、不换届不考核、不到年底不考核”的老套路,按照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的要求,坚持近距离、经常性、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既看干部的平时表现,又看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表现;既在小事上察德辨才,更在大事上看德识才;把“考人”与“考事”结合起来。要主动到干部实绩创造的地方去察实绩、听实情,从乡音口碑中察准干部的实绩,随时掌握干部的“活情况”“新变化”,真正让考核成为反映干部实绩的“晴雨表”。

强化结果运用,把握好“能上”与“能下”的关系。干部考核的目的是为干部精准“画像”,并以奖优罚劣的形式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只有让考核结果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才能更好地维护干部考核的权威。要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照反馈问题进行自我革命,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改什么问题。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去留的“硬杠杠”,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那些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两面人”靠边站,受到惩戒,切实防止“一考了之”,让干部考核“长牙带刺”。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强调,“切实抓好干部考核条例的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应在立好标尺、把好关口、奖优罚劣上下实功夫,扎实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立好标尺,坚持鲜明导向。干部考核工作有标尺,这把标尺必须竖直立稳,树牢鲜明选人用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标准是考量干部的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是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的干部,是竖直标尺的“基石”,标尺要立得好,还需注重选拔能力过硬的干部。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能力本领是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基石。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的任务繁重,社会治理的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具备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选拔能力过硬的干部,切实把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

把好关口,严防带病提拔。提拔,独具吸引人。干部想获得提拔,会使劲往提拔关口冲。把好关口,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带病提拔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严防带病提拔,但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这个关口容不得半点松懈。进行干部考核时,要把好两个关。一是把好推荐考察关。推荐考察应由侧重了解干部工作实绩转向了解干部政治品质、纪律作风,由侧重了解优点亮点转向了解污点缺点。考察范围也要由“八小时内”拓展到“八小时外”,谈话范围由考察对象的同事拓展到服务对象、同期竞争者等知情人,延伸考察范围,多渠道发现干部问题。二要把好廉政审查关,按规定做好各项廉政审查工作,对于有异议的干部,要认真仔细审核,将干部档案、个人事项报告、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等进行仔细核查,严格对人选实行联合审查、联合把关。

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作为。当前,有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在体制内干多干少都一样。这是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应坚决遏制。组织部门在考核管理干部时,要注重选拔有工作实绩的干部,优先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一线、项目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使用干部,把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出来。对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干部,要坚决亮出惩戒手段,按规定进行处置,严格管理干部。结合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通过提拔重用一批、交流调整一批、组织处理一批等举措,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形成强烈的正向激励效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环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年轻干部正处于干事创业大好时期,要自觉在成长道路上过好“四道关”,不断坚定志向、提升能力、磨砺意志、迎难而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唯有如此,方能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奋力担当锐意前行,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坚持“严”字为先,过好“思想淬炼”关。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年轻干部要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严”字为先,深化理论学习,多吸“理论之氧”,多补“精神之钙”,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在知行统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中锤炼忠诚品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心无杂念、德无杂质、行不乱章。要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政治体检作为自觉打扫思想政治灰尘、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的重要途径,用足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及时检视整改违背初心使命的各种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持续不断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坚持“勤”字为本,过好“本领锤炼”关。“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有善担当的硬本领,才能有敢担当的厚肩膀。年轻干部要强化为民担当负责尽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勤”字为本,不断激发自身的内生动力,自觉锤炼和提高“七种本领”,以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和会干事、干成事的硬本领,立足本职,贴近基层,为民做事,摒弃官气,多接地气,勤学善思,务实重行,敢于担责,用心感悟,用心做事,用心做官。要注重把自己锻炼成实干家,始终做到“多动笔杆子,多迈脚步子,少耍嘴皮子”,始终做到“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唯实不唯上、唯事不唯人”,善于从困难的环境和复杂的问题中汲取营养,砥砺意志,自强自新,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尽职尽责,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中去,把奉献体现在无尽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用过硬本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坚持“清”字为重,过好“品德修炼”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保持政治定力的根本在于加强党性修养、修炼高尚品德、永葆清廉之风。年轻干部要坚持“清”字为重,勇于修炼高尚品德,从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做起,将党规党纪、国家法律作为从政之律、工作之纲、人生之镜,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增强抵御诱惑、守住底线、廉洁自律的定力,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算好“政治账”“利益账”“良心账”,用珍惜、感恩和进取之心对事业、对组织、对群众,做到慎细微、慎独处、慎身边,真正做组织放心、群众称心、自己安心的好党员干部。要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养成自律好习惯,做到坚持原则,依法行政,修身养德,遵守纪律,廉洁从政,以身作则,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思慎权慎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坚持“韧”字为要,过好“意志磨炼”关。涉浅水者见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火热的基层一线是干部增长见识、了解国情的大课堂,是磨砺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锤炼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年轻干部要到条件艰苦的基层一线扎根,坚持“韧”字为要,持之以恒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事业,多到田间地头沾沾泥土味,体察社情民意,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在基层一线接受实战摔打,多经历一些历练,于磨难历练中成长成才,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勇挑重担、积极作为,身体力行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盼愁”问题,做人民群众认可、称赞的好公仆。要坚持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自觉在吃苦中磨练成长,受得了批评、经得起挫折、做得好小事,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作风,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基层工作实践中实现人生不断超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十四五”规划,召开重要会议倾听人民呼声,多次赴地方考察汲取人民智慧,这“问策”之路上,镌刻着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汗水与足迹,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人民之心!

人民之心,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前进征程上不断开创伟业和发展奇迹的坚实根基,是决定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股根本力量。

人民以创造、奋斗和团结让伟大精神的力量薪火相传

中国人民是富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创造,是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中华文明,是人民创造了光辉历史伟业,是人民创造出这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走向如何,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人民是富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民以自立自强、克难求进、不懈努力书写出一部漫长且丰富多彩的奋斗史,开发和建设了辽阔秀丽的祖国大好河山,战胜了数不清的磨难与灾害,是奋斗让中华民族在百折不挠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新征程,如何谋篇布局,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人民是富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华夏大地并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我们国家的发展史,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统一的奋进史,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唤起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乘风破浪的伟大跨越,是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铸就了事业发展的坚强堡垒。走向伟大复兴,团结的力量就是无坚不摧的人民力量,人民力量就是我们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中坚力量!

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勇气照亮伟大事业不断向前的奋进征途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过关斩将,再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我们一直有着无比强大且深厚的信心与底气,这种信心源自于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忍耐力,这种底气离不开中国人民独有的勤劳、智慧和勇气,这正是我们面向未来,敢于谋篇布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支撑!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幸福生活来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大家”篇章更是归功于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勤劳双手以及亿万人民对国家发展的承诺。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同困难作斗争,以勤劳智慧和勇敢托举起中华民族的荣光,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历史奇迹,这种勤劳是历经千险而锲而不舍,这种智慧是无论困境逆境都仍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种勇气是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越挫越勇!

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步履铿锵走在迈向复兴的大路上,“基建狂魔”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代名词”,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的祖国大地上,无处不现“打工人”的身影。谋划“十四五”是非凡部署,前进征程上,唯有以“人民之心”凝聚起人民的磅礴伟力,伟大事业前行才能无往而不胜。

近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在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干部考核是干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发挥着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用好干部考核这一“指挥棒”,可以充分激励鞭策党政领导干部,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因此,抓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从考核内容、评价方式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硬核”发力,真正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从“心”入手,考核内容要“量体裁衣”。俗话说,“人有高矮,衣有大小”。试想,如果一件衣服给很多人试穿,必然会有人嫌大说小。干部考核同样如此,如果考核起来“一锅炖、大杂烩”,一定程度上会让干部有“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思想,造成怠政者、偷懒者与实干家同吃“大锅饭”,出现懒政、怠政等现象。考核不仅是“一面镜”,同样也是“一杆秤”,能够量出一个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使实干家充分感受到关心关爱,就需要在干部考核的过程中加强对对内容和指标的分类把关,抓好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特别是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区分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分析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特点,综合考量指标完成的客观条件,既要反映新时代各项重点工作的成果,也要反映个人主观努力、贡献大小,从而真正实现干部考核的个性化、精准化,给实干家暖心,给奋进者信心。

从“新”谋划,评价形式要多措并举。“事无常态,人无常形”,同样,认知干部不可仅凭一时一事、一招一式而妄下结论。明代张居正改革发明了“考成法”,要求各地官员三年一度进京述职,通过京察的方式,加大对官员业绩的考察,让大明王朝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从考核形式的探索创新上下功夫。要在坚持实干实绩为导向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对干部进行贴近式考察、多维度体检、精准化把脉。要不断延伸考核的范围和形势,从纪检审查、信访反映、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的现实表现。同时,还应该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和重要事件上开展专项考核,深入一线近距离考察观察干部。通过运用新招法为干部精准“画像”,真正激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内生动力。

从“信”发力,考核结果要彰显实效。“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干部考核结果只有依规依据使用,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考而不用、考而乱用,都将造成“指挥棒”失效失灵。“考”为基础,“用”是关键。要用好用活考核结果,充分发挥干部考核的“风向标”作用,就是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选拔的重要依据,将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硬杠杠”,让考核结果成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硬指标”。要推动实现真考核、真运用,在考核实践中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在结果运用中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局面,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确保考核结果用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实现以高质量干部考核促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

考核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督促干部履职尽责的关键环节。要把干部考核作为加强干部管理的“硬抓手”,牵住干部管理的“牛鼻子”,最大限度激励干部在履职尽责中干事创业、在担当作为中建功立业。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章《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是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对民营经济领导的必然要求。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近日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对于新形势下做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民营企业从夹缝中求生存到大道上谋发展,从“难”破土,由“新”拔节,向“好”繁茂,离不开政策指路的作用,接下来,要继续以“政策基石”铺就民营企业发展“新高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放管服”力度,在“强基”“破难”“创新”上强化引领、持续发力,竭尽所能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扎牢根脉、稳固托盘,在“夯基垒台”上强引领。夯基垒台方能站高望远,基础牢固方能集聚实力、锚固定力、精准发力。助力民营企业走实行稳,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在“问诊把脉”中摸清问题、精准求解,开具良方为企业固本强基。要拿好“放大镜”,围绕问题做好民营企业发展文章,以政策引导促发展,以政策服务促提升,加快补足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人才匮乏、管理效率低、技术含量少等短板,让企业的发展节拍与时代奏鸣同频共振,让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相适,将优势与短板的“高低台阶”铺平为嫁接发展动能、嵌入发展精髓的“平直大道”;要寻求问题的“最优解”,优化营商环境以创造“鱼跃之蓝海”,提供制度保障以打造“鸟翔之碧空”,政府部门要做好民营企业规律性研究和前瞻性规划,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具体行动参照,推动民营企业将实业做精做强做优,填充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造成的发展空缺,不遗余力地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转型阵痛,撬动发展能量,引领企业迈出“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稳健步伐。

破冰碎石、拆墙除障,在“攻坚克难”上强引领。面对后疫情时期内外部叠加多重因素的严峻挑战,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助力企业奏好思想与行动“双重进行曲”,强化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要奏响凝心聚力“同频曲”。要引导民营企业在聚焦目标和聚力方向上凝聚共识、加强协作,通过指导意见和商会作用,牢牢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拧成一股拉动共同发展的韧劲绳,把这种携手同行的力量转化为众企业攻克难关的共同意志与行动,提高民营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风险抵御能力,着力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要奏响深化改革“协奏曲”。将改革贯穿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抓好民营企业产销、投资和就业“发展链”,把环扣紧、把链建强,做好援企稳岗工作,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打通融资难堵点,为企业减重输血,增强民营企业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以灵活高效的机制对接市场变化多端的终端需求,厚积企业发展实力。同时,也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能够轻装上阵,专心在“加速赛道”上复工达产“冲刺跑”,全力领跑、弯道超车,激发更多发展活力。

化害为利、转危为机,在“创新求变”上强引领。政府部门要在多维施策下打造民营企业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推动民营企业打破限定框架,扩大成长值域,释放潜力活性,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一方面,要为民营企业立好绿色发展精准“指示牌”,推动民营企业树立两山为重、生态优先的发展导向,走出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路径。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供给方式,建立政府参与的绿色基金,提供“环保贷”加大支持力度,培育生态环保市场,推动民营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绿水青山”中得“金山银山”,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政策利好。对环境造成污染与风险的企业,要亮出“红牌”、指导先行,将刚性约束与柔性措施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双循环”“双补给”“双提升”,推动民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提升自身创新创造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发展氛围。加强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上的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连接起创新循环大动脉,不断攀跃技术创新成果高峰,引领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各级各地政府部门要强化引领,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引导民营企业在开拓进取中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活力,让企业的发展速度“疾如鸟”,发展热度“红胜火”,发展高度“飞云天”,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与动能,托举民营企业发展“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了要提高七种能力的要求。在这七种能力之中,调查研究能力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能力,对于身在基层的年轻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公文思#~享^%公&众号]

调查研究分为“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调查”是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把握客观实际,“研究”是在把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找出内部联系,发现内部规律,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所以,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干好工作、做好决策的基础,是考验工作能力,决定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是对年轻干部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向来重视调查研究,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贴近群众,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减少工作当中的失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工作中是避免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的重要法宝。

但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其结果会与目的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掌握正确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年轻干部必备的工作素质。调查研究首先要做到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多层次、多渠道了解实际情况;走出去,沉下去倾听群众心声;多方位、多角度把握全面布局,力求听实话,查实情,获真知,求实效。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求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到困难多、矛盾深的地方去了解情况,找到群众最急、最需的问题,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第一手资料往往是粗精相伴、真伪并存、相对独立、鱼龙混杂的,因此,我们应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孤立的材料联系起来,通过外部联系,找出内部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年轻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决策水平,方能谋为民办事之基,成人民幸福之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年轻干部提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殷切期盼,这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阐述的“人生三种境界”思想高度契合。“人生三种境界”彼此关联、依次递进,年轻干部唯有将这三种境界走完全程、穿越全境,经风雨、见世面,才能以过硬本领展现青年作为、不辱时代使命。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着眼高位,坚定信仰“想干事”。当今世界正发生巨大变革,社会大环境纷繁复杂、瞬息更迭,大多数年轻干部阅历不足、经验较少,当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治理新需求时,办法不多、举措不实,难免出现能力恐慌、自我怀疑的矛盾心理,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年轻干部亟需在思想上“登楼望远”,及时跳出现象看本质,加强党性教育,补足精神之钙,主动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党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自觉加强政治素养培育,主动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对党纪党规心存敬畏,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过硬政治能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社会主义道路的忠实实践者。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披荆斩棘,躬耕实战“能干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年轻干部要为所选择的“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美好事业付出心血、作出奉献,归根结底还得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为群众服务的改革攻坚过程中必定充满艰苦、暗藏风险,年轻干部要主动适应群众工作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风险意识与实战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首先要勇于走出工作舒适圈,走进群众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深入做好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剖析研究,高效运用调研结果指导群众工作。其次还得摒弃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维束缚,切实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换位思考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为群众解决棘手难事,提供惠民好事,真正让群众享受普惠政策红利,共享改革成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石留印,砥砺前行“干成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真正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谋求群众福祉奔波劳碌的干部,往往会在办事群众不经意间回馈的一个灿烂微笑、一句真挚“谢谢”、一次温暖握手中,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获得感与成就感。广大群众对具体工作开展的真切态度,成为培育年轻干部茁壮成长最肥沃的“营养土壤”,年轻干部能从群众真实反馈中汲取到行之高效的工作指南,群众积极点赞的工作举措就是宝贵工作经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便是今后工作的改进方向。年轻干部必须坚持在群众工作中不断摸爬滚打、攻坚克难,“但行好事,无问前程”,继续投身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等重大任务中去,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上向好发展的中流砥柱。

年轻干部素质高不高、能力强不强,不但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既是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待,也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级各地要围绕“七种能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着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

注重人事相宜,围绕“七种能力”培养年轻干部。坚持把政治能力摆在首位,强化年轻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年轻干部把方向、控大势、掌全局的能力,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注重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年轻干部,让年轻干部多到群众中汲取智慧、增进与群众感情,提升年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年轻干部经验少、驾驭复杂局面能力欠缺等,多安排年轻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去磨练,给年轻干部压好担、墩好苗,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七种能力”,促使年轻干部茁壮成长。

坚持事业为上,对标“七种能力”选拔年轻干部。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为上,把对党是否忠诚作为选拔年轻干部的“硬杠杠”,把那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选拔起来,对政治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坚决挡在门外。坚持围绕事业选干部,既要看干部有没有练就过硬“七种能力”,也要看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实际表现、群众反映,切实把那些想干事、有冲劲、能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舞台,让善于“和稀泥”、热衷“吹嘘”和“不干事就不出事”的“太平官”没市场。

着眼干事创业,对表“七种能力”使用年轻干部。针对年轻知识多而经验少、激情高而摔打不够等实际,注重完善干部交流、挂职锻炼等机制,让年轻干部真正走出机关、走进群众,在田间地头、矛盾和问题一线经风雨、见世面,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提升“七种能力”中成为可堪大用之材。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实干担当、敢闯敢试的年轻干部撑腰鼓劲,厚植担当负责的底气。要注重包容年轻的缺点不足,坚持传、帮、带年轻干部,引导他们在吃劲岗位建功立业,让事业在干部善为、有为中兴旺发达,让干部在推动事业进步中茁壮成长。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是风向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甚至什么样的党风。要切实对标“七种能力”,培养、选拔、使用好新时代年轻干部,着力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把新时代年轻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牢固立起来,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会议发表了6000余字的公报,透露了丰富的信息。“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要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了,中等收入群体要显著扩大了。我国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了……公报中的许多新提法,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在发展的新征程中一往无前,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奋进。

中国奋进有底气。底气是从内在里发出的力量,是一个人的立身成长之气,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之气。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自于中国共产党99年来以鲜血和汗水、担当和实干、智慧和魄力不断铸就的一个又一个让人民为之坚定、让国家为之自豪、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辉煌。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带来的制度优势,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蓬勃发展,所创造的比任何历史时期都巨大的物质财富、都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中国人民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来自于无论在任何时候,14亿中国人民都能迸发出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磅礴力量。

中国奋进有志气。有志者事竟成。71年来,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信心满满。不管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如何艰巨繁重,我们都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发展目标前行。这是因为我们有志气。这志气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朝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方向去拼搏,不断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去实现中华民族更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志气是中国人民在历经磨难后,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的那些苦难,对今天来之不易生活的全心珍惜和全力坚守,对未来发展的憧憬期盼。一次次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志气,无论再大的风浪、再大的挑战,都打不乱中国发展的节奏,都阻挡不了中国人追梦的脚步。

中国奋进有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又正处在重要关口,我们更要敢于“亮剑”,拿出开拓进取的勇气去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抢抓机遇,要更加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亮出大勇和大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继续发扬刀刃向内的精神和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新,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奋进的路上始终成为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先锋,不断鼓舞和带领中国人民去接力耕耘、实现更宏伟的蓝图。

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除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入浅出、提纲挈领,为年轻干部工作学习、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当以谦卑好学之心练就过硬本领。相较于年长干部,年轻干部少的是“经历”,多的是“精力”。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合理规划时间,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在学习中求索,从实践出真知。走出校门,踏上岗位,我们仍是“学生”,只是我们学习的重心不再是文化课和专业课,更多的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理论、岗位业务、先进经验、工作方法的理解和参悟,由此可见,工作单位亦是校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心脏跳动着,好学向上之心就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有如此,年轻干部的才能将“精力”转化为“经历”,才能练就自身过硬本领,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当以一往无前之力投身伟大事业。“老西藏”精神告诉我们,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老西藏”们秉持这一精神,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发展西藏,为西藏今天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今天年轻的“新西藏”们也以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在西藏基层一线,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领域不乏他们的身影,他们吃住在村,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上山下乡是家常便饭,走村入户是更是工作日常,他们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更是人民群众的“扩音器”,他们在基层一线磨炼成长,用实际行动展现着新一代年轻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干部只有始终保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保持战迎难而上的勇气,保持锐不可当的志气,才能一往无前、战无不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以舍我其谁之勇奋进民族复兴。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无数党员舍我其谁的担当,面对汹涌疫情是如此,面对伟大复兴中国梦亦是如此。过去说“少年强则国强”,而今少年已然长大成人,成为社会各领域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没有退后的余地,只有不断冲锋在前,才算不辱使命。与其在踌躇中枯萎,不如在前进中绽放,年轻干部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七种能力”,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舍我其谁的精神、创新发展的眼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青年干部要接好事业发展的接力棒,让组织放心、让干部服气、让群众满意,就要有强烈的上进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进步和成长。成长进步离不开勤学苦练,要沉下心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干事本领,打牢干事创业的底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干事创业一定要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向书本学,又向社会学,既向广大群众学,又向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学,“真学、善思”,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既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成为一个“通才”,更要刻苦钻研岗位业务知识,成为能独当一面、有看家本领的“专家型人才”。

要善于思考。不读书,思想就会缺少灵气,讲话就会缺少底气。书读得多了,身上的书卷气、儒雅气、清气骨气自然多了,市侩气、霸道气、俗气媚气也就少了。现在有一些干部,平时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体也读了一些书,干起工作来也是满腔热情、风风火火,但工作水平却一直提不高、甚至原地打转。原因就在于干得多学得少、执行得多思考得少,碎片化知识接触得多、系统性的深入学习少。青年干部要从自身知识结构出发,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公文&^思#享公众号%~]

要敢于担责,放大格局。世上没有不需承担责任的工作,责任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小到对家庭,大到对工作、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敢于担责是一种胸怀、一种大格局,而怕事畏难、推卸责任者,绝对不可能成大事。对于领导布置的工作,要主动扛下来,想方设法完成;对于上级的批评,要自觉反思,千方百计改进。一个干部怎么样,谁有大局观念,谁有推动能力,谁有驾驭能力,谁有攻坚能力,就是要看谁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

很多实干能干、最后干出了优异成绩的干部,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们常常说的话就是,“这事交给我们,你就别操心了。”这就是一种肯干的态度、一种敢干的担当、一种能干的硬气。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会变得越来越宽,我们的胸怀和格局才会越来越大,最终才能把小事做实、把大事干好。

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赶考”之路正式启航。

以实学武装头脑,是我们“时代赶考”的首要关键。要想“考得好”,学习少不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学深吃透、入脑入心,坚定自觉、不折不扣地抓好“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将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当中,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记“赶考”初心、弘扬“赶考”精神,以强烈担当、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在育新机、开新局中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以实干推动发展,是我们“时代赶考”的永恒主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聚焦全会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把握新格局、新阶段、新机遇、新要求,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抓手,紧随国家战略,谋划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各项工作,抓紧推出一批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在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探索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行动等重大领域体现新作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作风保障。

以实绩让群众满意,是我们“时代赶考”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走好“赶考”之路,就是要不断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观念和发展理念,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工作作风,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收官,稳扎稳打、苦干实干、乘势而上,将解决民生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摆在首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在提升城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创造高品质生活上有更大作为,不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赢得人民的真诚“点赞”。

使命在肩、大考在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真情服务人民群众,我们才能获得拥护、取得高分!

10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我们要始终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朽功勋,继承和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奋进姿态,在工作实践中砥砺风骨、汇聚力量、锻造血性、激发智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听党指挥,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信念、砥砺风骨,涵养青春的“忠诚感”。1950年10月初,美帝国主义悍然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当时新中国成立仅仅一周年,立国未稳、百废待兴,但在事关民族安危的重大抉择面前,党中央毫不示弱、坚决回击,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重大决策,开启了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抗争。历史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是完全正确的。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云诡谲,越是乱云飞渡,越要保持定力,尤其是青年干部,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定理念信念不动摇,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千磨万击中砥砺坚劲风骨,牢固树立跟党走、听党话的忠诚品格。

心系人民,在前进道路之上肝胆相照、汇聚力量,涵养青春的“爱国感”。强敌压境、唇亡齿寒,为了保护人民、保卫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举爱国旗帜,行正义之师,奔赴朝鲜抗击外敌。与此同时,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行动起来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全国各界人民共计捐款五万多亿旧币,为志愿军前线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保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民族危难之际,党和人民心心相惜、肝胆相照,汇聚起了同仇敌忾的磅礴力量;在和平年代,青年干部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祖国共呼吸、与国家共命运,通过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团结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党的一切决定,进而为党和国家奉献最美青春力量。

艰苦奋斗,在刀山火海面前岿然不动、锻造血性,涵养青春的“无畏感”。战争期间,共有240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中美军事实力悬殊、物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冲锋,在狂轰滥炸中坚守阵地,他们用冰封的身躯铸起英雄的丰碑,用燃烧的肢体照亮胜利的道路,他们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英雄气魄,谱写了共和国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青年一代要牢记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珍惜先烈用鲜血缔造的和平家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主义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决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锻造刚毅血性,不断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排头兵。

增长才干,在闯关夺隘之中练就本领、激发智慧,涵养青春的“创新感”。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敌人,人民志愿军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性地使用“三三制”战术,有效弥补了志愿军与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也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朝鲜战场上,类似的战略战术还有很多,志愿军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中展现出了大智大勇,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智慧。青年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注重培养“七种能力”,着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结合所在地区、部门实际,敢闯难关、敢涉险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在解决问题中激发智慧。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反复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感受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体会总书记的良苦用心。我们要做努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自身的“三门艺术”。

趁波“逐浪”,提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艺术。对党忠诚,要具体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要坚定不移地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行动中。今年是一个关键之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今年也是一个特殊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至今世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必须以无比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恢复经济、发展改革、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步接着一步走、一锤接着一锤敲,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信念,做勇敢的追梦人。

乘风“破浪”,提升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艺术。创新是能力,落实是水平。对于青年党员干部来说,要真正走好“为民”之路,任何时刻都不要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根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锤炼自身品格,做疾风劲草,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我们要坚持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努力在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动力的转换中探索总结,扛下历史使命的大旗,真正做到“一浪更比一浪强”。

兴风“作浪”,提升善于听取批评意见的艺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磨刀石”。“举世无患者,尧不得也。”我们要时刻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成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勇士、自我革命的战士。当今的时代属于青年一代,磨难也赋予青年一代。年轻干部应早日走出“前浪”庇护,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以“风”兴势,创新动力,做到“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将失败的教训转化为成功的经验,走出独一无二的青春“花路”。

大海航行靠舵手,乡村振兴靠组织。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用好“红蓝绿”三色画笔,着力推进组织振兴,建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不断释放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精专培训为料,画出先锋领航的“初心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支部建设要把理想信念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灵魂,多种形式开展村级党员干部集中培训活动,由领导干部上党课、组织外出参观、进行红色教育、观看电教片等,深化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及时补充精神上的“钙”,打造过硬党支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以招才引智为料,画出人才驱动的“智慧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进村入户现场指导、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广大农民送健康、送科技、送法律。同时,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引进各类拥有为农情怀、愿意投身乡村、奉献乡村的高端人才,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有机融合、一体考量,量身定制选聘方案,确保专家“引进来”就能“融进去”,增强首席专家引进的精准性、实用性,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以人民至上为料,画出鱼水情深的“暖心橙”。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既要体现在政治引领上,也要体现在服务群众上,要努力打造能力强的服务型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可以采取登门走访、组织座谈、个别访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研究探索发展乡村振兴新道路。同时,在此过程中,努力解决群众所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精力放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为乡村振兴发展厚植群众基础。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公报中,“人民”共出现23次,是高频词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一词高频出现,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和如一的为民情怀。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员干部唯有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本领,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新时代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坚守为民初心,扎稳人民至上的“根”。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人民群众是事业发展的血脉、民族进步的根基。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践行者、推动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要“干事”,倾听群众呼声,在“小事”上下功夫,把人民最关心关切的问题真正办好办实。要“干净”,算好“政治账”“经济账”“人情账”,才能步履坚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砥砺为民真心,厚积脚踏实地的“土”。当前,“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绘就,党员干部更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支撑。要敢啃硬骨头,主动迎难而上,打通“造血”之路的“最后一公里”。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决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中不断锤炼工作作风,在苦干实干中提高工作本领,锤炼“绣花”功夫。

常怀为民诚心,广开问计于民的“叶”。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常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汇聚民智。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把群众的愿望、要求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研判,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从而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民生保障工作精准精细落到实处,用为民服务的诚心换来人民群众的暖心。

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就明确提出:“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此后多个重要场合,包括近日的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呼吁,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商量着办”,这简单朴实的四个字,背后意蕴深邃,彰显的是中国的大国气度。

“商量着办”是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彰显的是中国儒家情怀。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一次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全球化危机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中国医疗团队勇于担当、挺身而出,奔赴多个疫情严重的国家、输送大量抗疫物资、举办视频会议交流抗疫经验……为人类大家庭的安全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一直以来秉持全民共赢的儒家思想,致力于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商量着办”是坚定勇敢、不畏强权的态度,彰显的是中国自信风范。中国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一路走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条件让步妥协的“东亚病夫”。在近一段时间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不断“变脸”,出尔反尔,无视中国表达的诚意,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态度,我们有自信、有底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历史的脚印证明,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不会畏惧任何风险和挑战,什么坎都能迈过去。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30:重要讲话心得体会汇编(55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54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