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86篇)十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

2024-02-07 22:59:18 585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十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

(86篇)

目录


医保更便利保障更有力(今日谈)

曾经,异地就医后需要回本地报销,不仅程序多、资料多,还得自己垫付医疗费用;如今,参保居民报销时不需要来回奔波、长时间等待报销回款,也不需要垫付费用……随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落实完善,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了医保改革带来的红利。就医更方便了,看病更省心了,获得感也更强了。

医保更便利,保障更有力。据统计,我国跨省流动人口超过1.2亿,人员异地工作生活、企业跨区域经营活动日益频繁。从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立,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推开,再到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启动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不断优化的医保便民服务,不仅改善人们的就医体验,也满足了更多人口异地就医需求,织密织牢了医疗保障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加大医保改革力度”。聚焦广大群众期盼,进一步推动医保服务高效便民,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5日01版)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今日谈)

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公办幼儿园,让农村孩子也能方便地接受学前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补助,普惠幼儿园价格更实惠了,教学质量提高了、设施环境更好了……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家庭从中受益。

学龄前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合理费用让孩子们就近入园、入优质园,承载着无数家长的关心期盼,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从多渠道增加公办园和普惠幼儿园,到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再到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各地多措并举抓学前教育,正是为了更好满足群众“有园上、园好上、上好园”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进一步扩资源、调结构、增普惠、提质量,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我们就能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7日01版)


向知识产权强国不断迈进(人民时评)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总抓手

“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知识产权事业未来15年发展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知识产权是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今年的第十二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高到了2020年的80.05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比如,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仍然跟不上;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还不够高,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偏少,等等。也正因此,《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可以说,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总抓手。《纲要》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整体部署,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始终坚持“法治保障,严格保护”“改革驱动,质量引领”“聚焦重点,统筹协调”“科学治理,合作共赢”的工作原则。同时,《纲要》还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到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紧紧扭住这一目标,坚持分阶段实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纲要》明确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六大方面重点任务,这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需要全面把握,一体推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学习,熟悉业务,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本领,既学会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学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发展,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以及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需求与供给的联动关系,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我们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8日05版)


携手共建美好数字生活(评论员观察)

弥合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享受更多数字红利,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是重要一环。工信部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明确要求:“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版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禁止诱导类按键”。近年来,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APP适老版界面或单独的适老版APP,让服务更有温度。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原本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适老版APP,也颇受年轻人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适老版APP广受欢迎,与一些通用APP使用体验不佳密切相关。从广告关闭选项设置隐蔽、关闭流程繁琐,到页面以虚假信息诱导点击,再到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凡此种种,不仅可能扰乱网络服务秩序,而且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损害用户权益。此外,有的软件滥用大数据和算法,违规过度采集用户的兴趣爱好、上网痕迹、搜索记录等个人隐私数据,进而诱导消费。相比之下,一些适老版APP页面更简洁、字体更清晰,没有恼人的弹窗、广告,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跳转、推送,因而收获了一批年轻用户。

对互联网行业而言,赢得用户才能赢得发展,顺应用户需求才能保持竞争力。用户选择一款手机APP,既有便利的考虑,更有舒心的衡量。适老化设置可能会牺牲APP部分实用功能,大字版的呈现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面对复杂的界面设置、频密的链接跳转,也只好删繁就简。事实上,损害用户体验以获取短期收益的做法是短视的,消解着用户对平台的信任。让APP清爽起来,回归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初衷,把用户权益、使用体验和社会责任摆在更突出位置,相关企业才能行稳致远,真正赢得口碑和市场。

适老版APP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许多用户不希望被算法包围。算法推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另一方面,当设计理念偏离正确导向,误入流量至上、利益至上的歧途,就会产生诸如“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等问题。此外,一些软件平台或商家为吸引用户注意,滥用算法推荐、推送大量劣质低俗信息,让部分用户陷入“信息茧房”,造成手机沉迷现象愈发严重。对于滥用、违规使用算法推荐的行为,应当及时纠偏。

完善算法技术、规范算法应用,是让科技更好服务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让算法释放更多正能量,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另外,警惕算法陷阱、摆脱手机沉迷,用户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十分重要。学会自我调适、适度节制,掌握获取信息和遨游数字世界的主动权,个体才能从容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拥抱健康向上的数字生活。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0亿多用户接入互联网,共同建构起互联互通、精彩缤纷的数字世界。面向未来,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软件和服务,用户提高“数字素养”,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保障,各方携手努力、一同前行,就一定能创造更精彩、更美好的数字生活。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8日05版)


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新论)

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推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一重要要求,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进入新发展阶段,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等环节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欧盟、美国各自有71年和45年的时间从峰值走向净零排放,中国设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意味着只有30年时间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压力更大。“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更彰显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也将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促进经济主体由使用化石能源转为选择清洁能源。理想办法是在推动碳定价的同时降低清洁能源成本,这就要求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加强创新。碳定价、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高度相关、相辅相成,三者之中的关键是科技进步。促进绿色科技创新不仅能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以成本较小的方式解决碳排放问题,也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对于中国而言,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一种自然禀赋,而清洁能源发展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经验显示,光伏累计装机规模以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的增长,都会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展望未来,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产生巨大的清洁能源需求,为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提供巨大牵引力,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作为制造业的规模效应。

同时,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也将产生规模庞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绿色金融支持。清洁发电的技术相对成熟,可以采取风险偏好较低的信贷作为主要的金融支持方式;对于储能、氢能、碳捕捉等尚不成熟的技术路径而言,更宜采用风险偏好较高的股权融资,让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绿色科技发展,未来中国有望变为世界能源出口国,出口的不是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的清洁发电设备和技术、专利,这对于确保中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蕴藏着发展的机遇,那些通过创新占得先机的国家,最终都实现了经济腾飞。与环境相关的技术创新通常被称为生态创新。与一般的技术不同,生态创新是通用技术,特点在于其应用范围广泛,往往可以作为投入品被其他行业采用,并可以在应用领域催生新的创新。未来,生态创新很可能像蒸汽、电力、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明一样,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科技革命。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仅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推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08日05版)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社论)

原标题: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社论)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回顾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11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后,接受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顽强探求救国救民道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原标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从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从理念层面看,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广泛协商、凝聚共识,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踏上新征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备更多条件,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将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中国将始终做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同努力,开启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中国即将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生态保护大计,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原标题: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习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5个方面深刻阐述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明确提出“五个必须”的政治要求,对于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xx周年前,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百年来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经过长期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比任何雄辩更能呈现真理,更能留下启示。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5个方面,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统一上,系统阐释了辛亥革命给予我们的深刻历史启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的根本遵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前景光明辽阔,但前路不会平坦,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任何有可能阻碍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总结启示是为了争取更大胜利。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就英勇投身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新的征程上,全军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把握其内在逻辑,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实践要求,使之转化为强国强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为加快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


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人民观点)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学史力行,实干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前不久,xx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就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如何推动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共同探讨。

——编者

对于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在北京市各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在河北省保定市市民服务中心,在辽宁省丹东市社保中心服务大厅,都有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曾经需要跑多趟才能办的事,现在一网通办、便捷办;过去办不了、难办理的事,如今有渠道办、有人帮忙办。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了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1年8月24日,在河北承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村民霍金家,与霍金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这样一席话,既道出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也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追求。党中央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xx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推动全党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xx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xx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xx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对于一个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离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比如,“有学上”已经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已经建成,还需进一步织密织牢,等等。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充实完善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确保问题准、措施实、效果好,才能更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老百姓的烦心事,也是改革的突破点。一位基层干部感慨:“对群众的一些小事,看深一些、看透一些、做实一些,就能拉近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就能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群众诉求里有办实事的着力点,也有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如此,方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习近平同志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我们就一定能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06版)


让未成年人远离网游沉迷(人民时评)

广大未成年人身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群体。然而,未成年人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甚至产生依赖;一旦沉迷网游,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会在心智、情绪、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推行,针对的正是未成年人的沉迷现象。但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存在游戏账号租卖业务,用户可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这意味着,青少年进入网络游戏的第一道关口仍存在着漏洞,值得引起重视。

如今,网络游戏已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786.87亿元,游戏用户数量达6.65亿人。《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一段时间内,有些游戏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未成年人消费监管不严。对于游戏企业对未成年人身份审核不严格的问题,家长投诉数量较多。近期,针对游戏租号绕开防沉迷系统问题,一些游戏交易平台相继发布声明,称已采取严格措施禁止任何未成年人利用游戏交易平台买卖和租赁游戏账号。应当明确的是,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责,切实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网络游戏,是监管部门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相关的实名认证系统在2007年就已投入使用并在全国推行,起到了积极效果。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开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篇章。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地见效,必将有利于推动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会效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对于租卖游戏账号乱象,也应强化监管、着重治理,及时堵住防沉迷的漏洞。

让未成年人远离网游沉迷,还需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承担好监护守护职责,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对家长而言,应当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用网习惯。生活中,有的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使得时段时长限制无法发挥作用,显示出加强家庭监护的重要性。此外,改善亲子关系是预防孩子沉迷游戏的有效途径。家长不妨多和孩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等,引导他们远离网络游戏沉迷的泥淖。

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各有关方面重视起来、行动起来,不断完善制度,及时封堵漏洞,加强有效监管,才能凝聚合力、破解难题,携手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06版)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新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活”现在“求生态”,如何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工作各个方面。

为了深入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2016年以来,我国先后在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四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上截、中蓄、下排”的海绵城市建设,“多规合一”与项目审批模式改革,农村生活垃圾积分兑换,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各试验区基于各自生态优势,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板,而且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目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梳理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生态补偿等14个方面共90项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对于这些“试验田”结出的“生态果”,其他城市充分借鉴、积极创新,有助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需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好相关产业,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推动城市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另一方面,努力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大到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小到减少塑料购物袋、餐盒等一次性用品使用,以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倒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事实证明,只有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需要完善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力度,才能捧好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比如,完善市场驱动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科技支撑机制,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治理机制,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等等。只有构建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为绿色发展打开更大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城市也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每一座城市都应该绘好美丽中国新画卷的“工笔画”,书写更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新故事。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06版)


携手推进民族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原标题:携手推进民族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示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总书记强调,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2年。自1949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先后实现了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等一系列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的交流交往合作渠道、政治互动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两岸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抚平创伤就需要两岸中国人顺应历史大势,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辛亥革命是中国成就为今天民主及现代国家的关键,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统一前仆后继。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今日之中国,经过近代以来的长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圆了数千年来未曾实现的小康梦,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中国历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就自然包括为台湾同胞谋幸福,为两岸同胞谋幸福。有强大祖国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会更好,发展空间会更大,在国际上腰杆会更硬、底气会更足,会更加安全、更有尊严。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中国人民对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着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实现国家统一、中华振兴,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更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殷切期盼和未竟的遗愿。中国人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光明日报评论员)


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现场评论)

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偌大的屋顶平台没有闲置,而是安装了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走进位于浙江温州乐清的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能看到不少这样的科技应用新场景,让人近距离感受工业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绿色转型的创新成果。这套屋顶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量近4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能给园区省下27万多元电费。同时,“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还能实时监控能源设备、能耗情况,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让电网变得更“聪明”,让电能产生更大价值。

在浙江,日照时数等能源资源并没有太大优势,部分企业率先探索创新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多能互补以及工商业屋顶、户用光伏、综合能源服务等模式。像正泰集团在乐清海涂上建起的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每年能发电1.8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还在光伏板下、盐碱地里成功引种“海水稻”,试种茭白、莲藕等农产品。有业内人士感叹,在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下,新能源正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这既是巨大考验,也蕴藏丰富机遇。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用足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非常重要。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需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企业直面市场、贴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也更灵敏。今年7月在浙江温州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已有越来越多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过程中,尝到甜头、找到商机。温州近年来通过“传统制造业重塑计划”、产业数字化提升等行动,让制造业变得更“智慧”,在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事实证明,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让企业真正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才能更好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生产方式向节能减碳转型。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也需持续提升各级政府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推动作用,着力创新制度和政策供给,完善激励引导、监督考核等各项机制。例如,温州乐清率先试行“碳均论英雄”改革:企业效益怎么样,不仅要论“亩均”,还要论“碳均”和“能均”,算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值碳排放、清洁能源占比等“能源账”。“碳均”效益高的工业企业,可在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享受到更优惠的差别化政策,以此激励引导企业朝着数字化转型、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创新挖潜。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预测,随着节能减排进程加快,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中受益、快速成长,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也正迎来巨大发展机遇。面向未来,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抢抓新机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06版)


在党校主业主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提炼了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必须在主业主课中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历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干部教育工作者要在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注重研究总结百年xx特别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史,从中汲取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精神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牢牢把握干部教育培训正确方向,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干部教育工作者要持续开展关于践行群众路线、永葆为民情怀的学习教育实践,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终身课题的学思践悟。实践中,我们综合运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创新运用结构化研讨、论坛访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持续探索党性教育新模式,引导学员砥砺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怕牺牲、敢于斗争。这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备的鲜明品格。多措并举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从xx中汲取继往开来、继续奋斗的力量。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同时,要注重帮助学员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干部教育工作者要坚持“教者先学”,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持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引导学员涵养人民情怀,清醒认识“我是谁”、永远铭记“为了谁”、始终懂得“依靠谁”,自觉培养大格局、大境界、大胸怀,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06版)


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人民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就是我们党千方百计要解决的

“小切口”里面有大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高速公路上,执勤交警日夜驾车巡逻,确保公众出行安全;医生坚守岗位,“无假日”门诊全天候服务,方便群众就医;服务“一老一小”,社区党员干部为居民解决困难事、烦心事……国庆长假期间,各地各单位党组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取得良好活动成效,收获群众广泛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就是我们党千方百计要解决的。《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效果。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前不久,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了出来,并说道:“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一个“端端地”,道出了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xx周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追求。

xx学习教育不仅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受洗礼、有提升,也要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小区停车难问题如何解决?怎样更好满足适龄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门诊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如何更方便?“小切口”里面有大民生,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天的中国,人民过上了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心交心,自会心心相印。心中常思的是百姓疾苦,脑中常谋的是富民之策,群众自然把党员、干部当作贴心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谷文昌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时,每次下乡至少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生产队队长,一个困难农民,为的就是摸清群众所需所盼。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就能不断通过化解民生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05版)


读懂辛亥革命启示走好伟大复兴之路

原标题:读懂辛亥革命启示走好伟大复兴之路

“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动员中华儿女大团结,携手向着共同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110年前,武昌城头一声枪响,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中国大地奔涌向前。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度之往事,检之来事。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辛亥革命为中国人民带来的精神解放,为中国社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由此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大踏步前进的重要动力。

跨越时空的呼应,昭示着必达的使命与信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用xx周年的探索印证,辛亥革命提出的民主共和政治理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一个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能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前行。

新中国用72年的巨变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让亿万劳苦大众彻底摆脱了压迫,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一个国家,让广大群众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当家作主,就能激发起无比高涨的建设热情,凝聚起奋发图强、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中华复兴势不可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应该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指出“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强调“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同胞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台独”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只会给两岸同胞带来祸害。历史充分证明: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新征程上,两岸同胞、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形成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01版)


共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人民时评)

凝聚合力、齐抓共管,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生存空间

实体商家销售隐蔽式偷拍摄像头,网购平台公开售卖偷拍设备,卖家可提供“定制”服务、传授“偷窥术”……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产品升级,视频摄录设备趋于小型化、高清化、隐蔽化,无形中也给了偷拍偷录等违法行为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将摄像头隐藏到日常生活物品中,肆意窃取他人隐私,甚至在网络空间分享、传播偷拍内容。

非法利用摄像头,容易滋生多种违法犯罪活动。比如,将摄像头改头换面隐藏在车钥匙、眼镜、衣服纽扣中,在家庭或酒店偷装直播式针孔摄像头,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及公共场所摄像头,等等。不久前,某地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控制摄像头案,发现一个针孔摄像头竟可连接上百人同时在线观看。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一群陌生人围观的“真人秀”,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更可能衍生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

特别要看到,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破解并控制家用及公共场所摄像头,将智能手机、运动手环等改装成偷拍设备,出售破解软件,传授偷拍技术,供客户“偷窥”隐私画面并借此牟利,已形成黑产链条,群众反映强烈。今年5月至8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推进摄像头偷窥等黑产集中治理。公安机关依法严打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对摄像头设备实施攻击控制、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9名,查获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使用权限2.5万余个,保护了公民个人隐私安全。

打击摄像头偷窥等黑产,要善用法律武器。远程聊天、视频会议、人脸识别……日新月异的技术应用,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绝不能任由不法分子不当使用,侵害公民个人隐私。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严禁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也作了相应处罚规定。利用“定制”或“改装”摄像头进行偷窥等,属于严重侵害他人隐私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必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以法律武器震慑不法行为。

凝聚合力、齐抓共管,遏制摄像头偷窥等黑产生存空间。从督促各类互联网平台下架违规售卖摄像设备产品、全面清理相关违法有害信息,到全面排查重点视频监控平台、集中整治摄像头网络安全,再到依法打击提供摄像头破解软件工具、制售窃听窃照器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非法利用摄像头衍生的相关黑色产业链,涉及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司法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需要联合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不落实主体责任的互联网平台和企业依法依规严厉处罚,对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零容忍”,才能让非法牟利者无处藏身、让偷窥行为付出代价。

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小小摄像头潜藏着不小风险,关涉个人切身利益。一方面,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到正规平台购买摄像头,及时修改原始密码,注意摄像头的安装位置,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如果发现相关可疑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绷紧个人隐私保护这根弦,注重防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偷窥行为,共同守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05版)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现场评论)

努力提供完善的政策软环境,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好氛围,才能真正激发人才活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云安村,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西部,位置偏远,曾是贫困山村。如今,种地不挣钱的日子翻篇了,大片曾抛荒的土地变成整齐有序的良田果林,越来越多农民返乡就近择业创业,云安村到处可见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村要发展好,离不开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云安村党支部书记张大富,就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前两年,张大富被选派到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学习锻炼,当地农村加强基层党建、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成效,让他开了眼界。从山东回来后,他积极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建起生态猪场,年产值超400万元;“粉黛脆李”管护上了新技术,长势良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让能人多起来、干部强起来,就能更好带领广大群众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团结好群众、落实好政策、发展好产业,对于农村党员干部来说,是一道关键考题。近年来,为充分发挥乡村带头人的作用,重庆万州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全覆盖轮训村党组织书记,推荐多人到山东跟岗学习。在万州,乡镇干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远程教育等方式,带动村里党员干部及时“充电”,准确掌握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他们理解政策、找准产业的能力。选用好干部、培养好干部,让一批为民担当、善于作为的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才能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为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搭建平台。一位乡镇干部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愿意返乡创业、投身农村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不知道能不能回、怎么回、跟谁表达‘回乡’的愿望。”为此,重庆一些地方邀请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回乡座谈,介绍政策条件和创业环境。这一做法,让不少人深受鼓舞。有人统计,这类座谈会的出席人数是预计的近3倍,座谈时间也超出预期。人才有意愿,政策更要有诚意。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激励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有作为。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在促进担当作为上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好完善激励机制的“加法”。重庆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编制落实规划,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质提速,部分收益可按比例作为负责人的奖励绩效,合理合法增加村干部收入,增强他们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的动力。另一方面,做好深化基层减负的“减法”。比如,尽可能剥离一些不属于村两委的职能事务,减少重复性、形式化的工作要求,让村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田间地头、抓好产业发展。选好人才、育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努力提供完善的政策软环境,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好氛围,才能真正激发人才活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近年来,重庆不少地方主动联系本地的外出能人,跟他们讲讲村里的变化,听听他们关于发展的想法。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好态势,我们就一定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展现新作为、再创新佳绩。

(作者为本报重庆分社记者)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05版)


争做黄大年式的好老师(中国道路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时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明确要求。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挺立起“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们就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对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广大教师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教育的魅力在传道,更在育人。传道可言传,育人则须浸润,这对教师队伍的胸怀、品行、情操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首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其次,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的楷模,应当具备学习、处事、生活、育人的智慧。好老师还须是仁师,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强调教师对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能力技艺,更要突出他们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立德树人作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古往今来,中国的好老师不胜枚举。以黄大年同志为代表的新时代好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作为全国首家集团化办园机构,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高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旗帜。我们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黄大年式的好老师。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到亿万儿童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把这个涉及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做好、做实,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幼儿需求,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育人事业,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新手段和方法,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实际行动擦亮“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黄大年同志等卓越教育家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作者为北京明天幼稚集团党总支书记、总院长)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05版)


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

原标题: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习主席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郑重宣示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与坚定意志,揭示了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大势,指明了两岸关系的前进方向,必将更进一步凝聚起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辛亥革命以来无数先驱、先烈、先贤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鸦片战争以来,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台湾被外族侵占长达半个世纪,到后来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然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两岸同胞都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各方面条件更加充分。祖国完全统一既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更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的浩荡潮流。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就一定能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习主席在讲话中掷地有声地指出,“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无论“台独”分裂势力如何企图篡改歪曲台湾历史事实,如何企图包装“台独”分裂主张诉求,都不能掩盖其分裂国家的邪恶用心。这些行径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意愿背道而驰,绝不可能得逞。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军队的神圣使命。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行径,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台独”分裂势力胆敢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人民军队必将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坚决粉碎。全军官兵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胸怀强军兴军的雄心壮志,练就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保持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高度戒备状态,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需求(人民时评)

健康是责任,健身是任务。健康的“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健身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全民健身热悄然兴起,从竞技体育到群众性体育活动,从国际赛事摘金夺银到闲暇时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全民健身强健着民族筋骨、强大着民族力量,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健康是责任,健身是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健康生活,愿意花更多时间投入健身活动,主动健身、科学健身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强体魄,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达到60%。由此可见,健康的“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健身是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需求,有必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运动场馆不足,订场地靠“抢”的压力如何缓解?因跳广场舞而产生的占用公共场所、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的矛盾怎样化解?自行车道被占用,骑行爱好者只能绕行的问题怎样解决?对于城市治理者而言,这既是补齐城市治理短板的内在要求,也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许多人而言,便捷性也是长期坚持健身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门口就能找到健身场所,下楼就能得到锻炼,人们的健身热情自然会更高。从北京以多种形式打造“15分钟健身圈”,到江苏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再到四川成都推动在老旧厂房、屋顶空间、桥下空间等“金角银边”植入体育设施,各地不断盘活空闲地、边角地等资源,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大众健身场所,让更多人能就近享受运动的快乐,也让运动和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体育设施数量已有了较大增长。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371.34万个,面积达30.9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也要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不断增加体育设施供给,同时加强统筹,盘活现有体育设施,才能让运动健身更好成为社会风尚。

进一步激发群众健身热情,还有必要加强管理,让全民健身更加有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广场舞该选择在哪里跳,如何避免扰民?健步走队伍应该控制在多少人,怎样避免影响机动车正常行驶?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要遵守什么规则?既不断增加场地供给,又引导健身者遵守社会秩序、树立规则意识,才能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同健康相伴,与幸福同行,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民健身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群众的生活将更加多姿多彩。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05版)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开幕,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讲话,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4点主张,郑重宣布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和历史担当,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昆明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必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帮助和支持。只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这是对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深刻揭示,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把握,是对在共同挑战下必须促进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洞察,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我们要加强团结、共克时艰,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只要各方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勠力同心,勇于担当,就一定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01版)


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政策予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以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前提,以促进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为内容。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以公平、透明和非歧视为原则处理跨境垄断纠纷,统筹推进竞争执法的国际合作。同时,要引导我国企业加大竞争合规能力建设,形成高效的国际反垄断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反垄断涉外风险防控体系。

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反垄断和公平竞争政策的保障。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创新,高水平创新离不开公平竞争。市场垄断和行政性垄断,都会扭曲竞争机制、破坏竞争秩序,损害创新。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繁荣创新;只有不断繁荣创新,才能提高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只有提高竞争的层次和水平,才能进一步推动创新繁荣,从而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竞争而无增长,有增长而无创新,均非高质量发展。因此,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就是要为创新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层次,实现竞争和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以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反垄断法是保护竞争的法律,是鼓励创新的法律,无疑也是推动共同发展的法律。反垄断法禁止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防止共谋垄断市场,保障共同发展;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防止排他性质或者剥削性质的排除限制竞争的滥用行为,维护共同发展;对经营者集中进行审查,对不当经营者集中予以禁止或者附加限制性条件,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推动共同发展。

反垄断法还是一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在经济活动的链条中,消费者处于终端环节,是垄断行为的最终承担者,没有任何转嫁的可能,因此,消费者利益受损若得不到救济,则无法分享竞争、创新乃至发展带来的红利。反垄断法预防和制止限制竞争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可以为共同富裕作出独特的法治贡献。

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禁止仿冒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商业诋毁以及禁止利用技术手段妨碍破坏公平竞争,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障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良好格局。

公平竞争环境是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内核。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需要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一方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要平等适用于所有企业,对内资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一视同仁;另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在平台经济领域开展的反垄断监管执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于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平台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竞争行为,需要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予以查处和纠正。例如,平台经济领域的部分头部企业实施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掐尖式并购”等限制竞争行为,限制了相关市场的竞争,抑制了创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在平台经济领域进行公正、严格的反垄断监管执法,并不是要动摇“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政策,而是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平台经济领域的创新环境,保障平台经济自身更加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国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既反对市场垄断,也要打破行政性垄断。预防和制止市场垄断行为,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性垄断,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助于优化政府和市场关系,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14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原标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面对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森林面积在1990年至2020年损失了178万平方千米;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生物多样性现状则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进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大会举办地昆明所属省份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共享者、引领者,始终致力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本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中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载入党章。“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出台、“污染防治”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政策实践的具体举措。塞罕坝荒原变林海、濒临灭绝的中国豹重返人口密集的华北栖息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只要各方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就一定能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擘画未来。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能落地、可操作、见成效的系统思路、做法,为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中国力量,彰显了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异彩纷呈的世界。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并提出“美丽中国”理念。党的十九大又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内化于心的全民自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本遵循,指出了明确方向,规划了清晰路径。

近年来,通过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家公园体制、“三区三线”管控体系、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推进模式等“组合拳”,我们构筑了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从源头上避免了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的大规模开发,保障生态空间的独立性,维护生态公平,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东方宝石”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雨林歌王”海南长臂猿从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5群33只。

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合作,努力推动“国际大合唱”。这些实打实的工作,充分激活了制度效能,打造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布局、经济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以此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为契机,中国将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同守护万物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05版)


相向而行,给地球家园以美丽未来

原标题:相向而行,给地球家园以美丽未来

在日前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系统阐述了“共建怎样的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之问,深刻回答了“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难题。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了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道路,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建设美丽未来的信心与决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家园,也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的家园。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独特别致的自然景观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扩张,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当下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再次敲响警钟,全人类同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影响共同利益的危机面前,尤需同舟共济、相向而行,谱写国际社会合作新篇章。

同舟共济、相向而行,中国有可的治理智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绿水青山;通过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举措,使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助力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同舟共济、相向而行,中国有不断落地的务实举措。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促进相关公约协同增效;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不仅从未缺席,更在谋划长远。“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宣布的一系列举措,无不彰显着中国是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的大国担当。

奔赴美丽未来,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与中国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采取有效行动,需要每一个地球公民自觉推进。行而不辍,未来必可期。唯其如此,才能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和音)

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描绘了美好蓝图,注入了中国力量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中国方案、注入中国力量。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昆明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描绘了美好蓝图。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充分展示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主席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显著成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称赞,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指导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榜样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习近平主席强调,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国主张、中国行动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提供了宝贵经验。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称赞,中国采取的举措不仅造福本国民众,还将激励更多国家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帮助和支持。习近平主席强调,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有效遵守和实施国际规则,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设立新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该兼顾雄心和务实平衡,使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主张彰显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大国担当。国际人士称赞,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展现的领导力和行动力是扭转当前全球生态系统质量下降趋势的关键。

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关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和本次大会的东道国,中国将与各国携手同行,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共识和行动框架,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06版)


不折不扣落实防沉迷要求

原标题:不折不扣落实防沉迷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公布了部分重点地区的5起典型案例。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25:(86篇)十月份官媒重要评论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9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