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33篇)2021年10月份领导讲话汇编

2024-02-07 22:55:04 584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今天,我们召开守住底线保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主要目的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实全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绷紧思想之弦,保持高度警醒,加快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扎实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安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刚才大家谈了很好的意见,最后我再强调四点:

第一,坚决守牢发展底线,反向倒逼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核心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系统的、平衡的、优质的发展,不是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能耗、环境、空间、资源约束越是趋紧,我们越要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把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考察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扛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强化绿水青山比较优势,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加强秦岭、巴山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条例》,认真编制实施巴山生态环境规划,扎实推进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强化中省环保督察整改,下大力气整治“五乱”问题,全面推行林长制,坚决履行卫士之责。深入实施汉江水质保护行动,抓紧编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规划,全面提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坚决落实河(湖)长制和“十年禁渔”“四清四无”要求,加快实施白石河流域废弃硫铁矿污染治理,有序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扎实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源头管控,突出抓好烟花爆竹禁放、秸秆禁燃工作,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

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落细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始终把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政治任务放在突出位置,把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在生产、储备、流通全过程。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肃的纪律、最严密的法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集中开展撂荒土地专项整治,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稳步提高粮食产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提升农业节水工程和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全面落实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年行动,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扎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逐步提升粮库粮油储备规模,建立规模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落实粮食经营者必要库存量和最低最高库存量规定,确保粮油市场价格稳定、有效供给。

三是全力抓实能耗双控。推进能耗双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在培育经济增量放大“分母”的同时,进一步压减能耗增量缩小“分子”,不断降低单位GDP能耗,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鼓励节能提高效能,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同时又要尊重规律、把握节奏,不盲目攀比、不层层加码,确保既能完成节能降耗指标任务,又能科学合理管控企业用能,坚决不搞“一刀切”,以合理能耗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精心谋划一批抽水蓄能、电力储能、森林碳汇等减碳项目,全面排查管控“两高”项目,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核算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安康碳汇市场,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迈向更高水平。

第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安全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始终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安全和谐稳定。

一是着力防范金融领域风险。近年来,我们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要统筹抓好政府债务化解,加大财政预算约束力度,严格项目审批,严控债务规模,落实政府举债负面清单,盘活用好各类资金,坚决遏制增量、积极处置存量,确保全市政府债务有序下降。全面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深入推进非法集资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严厉打击“首付贷”“现金贷”等违规加杠杆行为,严防各类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推进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升级,着力破解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二是着力防范社会领域风险。社会领域风险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大局。我们要全面加强公共场所安全防护,“一对一”落实治安高危人群管理措施,做实做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严防突发恶性事件发生。高度关注电信网络诈骗,保障群众财产安全,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高度关注信访积案化解,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完善信访积案领导包抓制度,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破解一批久拖未决、久访未结的疑难案件,全面提升信访结案率和群众满意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强化基层治理网络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矛盾化解机制,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康。

三是着力防范生物安全风险。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康而言,要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推进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加强区域特种作物、中药材、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集中连片保护,努力为濒危物种提供有效的生存繁衍环境。要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防控为主、整体联动”的原则,切实抓好非洲猪瘟、禽流感、羊布病和松材线虫等疫病防治,着力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要抓好公共卫生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防控救治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从严做好入境人员健康管理和来陕返陕人员排查管理,不断提高监测预警的灵敏性和及时性,积极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坚决防止疫情反弹。

第三,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凝聚高质量发展动力

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高,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就越坚实;改善民生的力度越大,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越足。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统筹保障资源,强化支撑功能,提升服务能力,精准补齐基本民生短板弱项,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切实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落到实处。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紧盯道路交通、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以及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要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具体化、部门监管标准化、应急处置科学化“三化建设”,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加大食品药品日常检查和定期抽检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聚焦重点领域补齐短板,持续解决乳制品安全、校园和农村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领域突出问题,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疫检测和溯源管理,强化药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构筑食品药品领域疫情防控坚固防线。要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装备建设和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持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我市地势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我们要提升防汛防滑水平,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监测治理,加大避险搬迁力度,强化村级应急预案情景构建,细化“早、盯、撤”防汛防滑措施,确保全市平安度汛。要全面加强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落细隐患排查、责任夯实、措施落实“三到山头”防火工作机制,强化防火检查教育,加大巡护监测频次,全面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和科学扑救水平,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今年入汛以来,我市持续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天气,造成部分县区相继出现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一定损失。要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提升灾后抢通救援能力,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功能恢复、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和损毁房屋修缮重建,加快实施一批防灾减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灾后重点人群监测与帮扶,坚决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四是切实加强民生建设。要全力以赴地保障就业,落实好减负、稳岗、促就业的措施,深入开展稳就业精准帮扶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动态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全力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要强化兜底保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脱贫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依规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加快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对不同困难类型的困难群众,运用不同的救助政策予以兜底保障。要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健全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提高农村“三留守”人员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着力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短板,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努力提升分级诊疗有效性,切实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居民水、电、气、暖等基本生活供给,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第四,严明纪律锤炼作风,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要坚持依法履职。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推动政府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监管职责,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守住法律底线,做到“先授权再试、先合法再干”,切实把好事干好、实事干实、大事干成。

二要强化担当作为。把守底线工作摆在全局突出位置,结合实际认真梳理本地本行业的各类风险和问题,夯实责任,协同发力,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既要严谨细致又要雷厉风行,既要平时用功又要临危能战,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确保能够以最准确、最有效的方式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三要严明纪律作风。认真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要求,坚决克服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摒弃高高在上、凌空踏虚的“甩手掌柜”思想,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严格执行纪律规矩,保持清廉务实作风,以苦干实干破除千难万难,以严明纪律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抓好防风险、守底线、保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做实坚强有力的保障,努力推动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笃定健步、行稳致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基础工程、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工程。牢牢扭住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对于助力安康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六个方面意见: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安康如期实现了全域脱贫目标,历史性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在开启新生活、新奋斗、新篇章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坚实基础。

一是抓好政策衔接过渡。党中央、国务院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我们要用足用好“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政策机遇,认真研究梳理上级政策措施,对照国家层面“1+32”顶层设计和省上22份贯彻落实文件31项政策,逐项对照、逐条细化。要落实好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社会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政策规定,明确要求、压紧责任、跟踪督办,确保过渡期政策全面落地生效。要主动加强对上汇报衔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以考核争先、业务争优为目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分头负责、加强沟通,确保上级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问题困难客观真实反映到位、亮点成绩实事求是汇报到位。

二是对标补短强化监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防止在薄弱环节出问题。要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要求,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严格落实基本医疗分类资助,统筹农村危房改造、租赁补贴措施落地,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维护。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三类对象”全部纳入监测体系,高度警惕因灾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和大数据监测平台作用,推广应用“321”基层治理模式等成熟经验,建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返贫致贫线索发现机制,做到责任网格化、监测信息化、帮扶靶向化,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三是动态清零防止返贫。防止返贫要针对不同的原因,区别对待、精准施策。对收入有差距的要落实产业扶持、帮助就业、公益岗位安置、劳务输出等措施;对因病造成生活困难的要及时落实大病救治、医疗救助等帮扶措施;对家庭困难学生就学要继续给予政策资助;对认定为特殊困难人员的要依规落实农村低保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对暂时陷入生活困难的要及时给予临时性专项救助;对因灾倒房或出现住房困难的要落实应急救灾和危房改造相关政策,切实保障住房安全;对因灾损毁的供水工程、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要及时抢修恢复,把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是扎实抓好后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着力解决好“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问题。要积极配建新社区工厂和特色农业园区,依托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民熟悉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机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要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由人社部门牵头,结合搬迁群众特征,因人施培、因人施教,强化技能培训针对性,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要持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严格执行易地搬迁社区服务管理规范地方标准,积极创造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生活便捷的社区环境,100户以上搬迁社区要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确保搬迁群众安下身、放下心、扎下根。

第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高质量产业集群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安康乡村产业发展力度大、效果好,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不长、聚合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逐一进行研究破解。

一是突出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要着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1+N”的“首位产业”引领融合发展格局,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建设一批以地域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聚镇、打造一批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主业突出、多元支撑”的区域性高质量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1340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农业园区承载、龙头企业牵头、专业合作互助、农户紧密跟进”的农村产业联合体系。深入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工程,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全面提升种养业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实现园区到村全覆盖,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二是延展产业链条,强化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对安康而言,要立足一产、培育二产、扩大三产,凸显富硒、有机等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融合发展。要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多条从高标准生产基地到领军型经营主体、从关键性技术支撑到高效率流通平台、从高价值地域品牌到全方位拓展销售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要聚焦支柱产业制定实施企业梯队培养计划,选好链主企业、壮大骨干龙头,实行“链长+专班+服务团队+政策包”定向扶持,以企业发展支撑产业升级。要大力扶持招引一批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实现基地在村、加工在镇、销售在外、增收在户。

三是培育特色品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能够稳定农产品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挖掘富硒资源,培育打造区域共用品牌,集中力量发展富硒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包装饮用水等特色产业,走“大品牌引领”之路,兼顾小众特色产品和品牌培育,加大促销推介力度,持续提升安康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充分挖掘秦巴山区道地药材资源,大力扶持、积极引进制药和保健品制造企业,发挥绞股蓝、白芨、杜仲、天麻等资源优势,打造高品质药剂和品牌保健产品。要充分利用特定生态资源,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争取更多产品取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不断提高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四是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致富一方的绿色产业。我们要强化景区景点建设,根据乡村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资源禀赋,在城市周边、自然风景区附近、交通要道沿线,串珠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富有内涵、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景区,打造一系列乡村旅游聚集带。要强化旅游产品开发,用好文化名镇、传统村落、非遗小镇、非遗工坊文化内涵,策划提升“必到必游”精品旅游线路,持续举办油菜花节、庖汤会、长街宴等民俗体验和节事活动,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要强化服务品质提升,持续完善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配套,引入前沿理念和优质主体加快打造一批精品民宿,持续加大旅游服务标准化推广力度,提供优质贴心服务,以特色和品质提升乡村旅游生命力。

五是健全流通体系,推动电子商务赋能。近年来,我市农村电商行业的较快发展,让安康绞股蓝、黑木耳等许多农产品走出大山,也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从中受益。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电子商务主体,扩大末端网点布局,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用好“扶贫832平台”“扶贫空间”等平台载体,全面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效能。要深化“互联网+”行动,促进涉农企业与电商企业、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加快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宽带网络提速,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以电商技能培训促进农户变农商、农民变网红。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建设和提升改造一批批发市场、仓储冷库、快递分拣中心等设施,畅通循环通道,提升农产品流通能力和水平,加快实现以销售促生产、带基地、保增收。

第三,稳步实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塑造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是人才、土地、资本要素双向流动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乡村建设规划年”要求,年底前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分类布局。要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按照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实施分类规划,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充分考虑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保留乡村特色,不搞一刀切。要注重村容整体风貌塑造和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特色民居保护修缮,厉行节约、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大拆大建。

二是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基础。要认真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和畅通工程,加大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力度,推动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支持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农村地区网点设施布局。要完善农村供水管网设施,优化农村供水格局,保障农村饮水的安全。要加大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网络信号扩标提面、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力度,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全力推进灾后筹建各项工作,尽快完成水毁道路、管网、房屋等恢复重建,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

三是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要在前期工作成效基础上,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梯次推进,推动乡村“面子”“里子”再提升。要全面开展“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保持村庄院落干净整洁。要狠抓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普及卫生厕所。要持续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和“五美庭院”建设,打造幸福美丽健康家园。

四是推行公共资源紧密共享。公共服务是乡村发展的明显的短板,要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就要在公共资源紧密共享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集团化办学、管理资源共享、师资力量融合、远程教育配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促进均衡发展。要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联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县级医院与镇卫生院共建机制,加大分级和远程诊疗力度,改善村卫生室条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要持续深化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着力绿化美化乡村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扩大农膜回收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建立经常性执法监管制度,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向农村延伸,严防城镇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进入农村。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绿化和农村点亮,建设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要健全完善农村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第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着力推动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脚在共同富裕,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农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一是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运用,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出让,促进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激发农村建设和经营活力。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林地、宅基地流转,稳妥实施“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破解搬迁群众居住地、户籍地“两地管理”难题,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模式,实现两地兼顾、责权利对等。

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要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协会,探索推广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要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股权等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要不断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大力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充分分享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收益。

三是引导就地就近就业。要持续壮大以新社区工厂为依托的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饰织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采取政府组织培训、企业自主培养、典型示范引领、返乡人才招引等方式,打造一批与安康主导产业相适应,以茶叶制作、食品加工、车缝工等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形成产业扩张与就业提升良性互动。要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组织人力资源企业“进镇入村”,发挥村级劳务扶贫公司作用,培育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农村群众在县域、市域内就近转移就业。

四是培育壮大集体经济。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要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合办经营实体,采取集体直接经营、“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等方式拓展多元经营。要加强集体经济资产管理,探索建立稳健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按规定强化财税、用地、金融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财务公开,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第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力倡导文明乡风

乡村治理有效,必须坚持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相促进、相统一。

一是用自治激发能动性。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主动化解矛盾问题。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依法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强化依法立规、以规治村。要持续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鼓励群众在村级事务中参与决策、参与监督,持续调动群众依法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用法治强化约束性。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创新线上线下宣传载体,巩固提升普法宣传成效。要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乡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巩固扩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要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治理农业农村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基层服务和治理水平。

三是用德治塑立导向性。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和凝聚人心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是乡村治理的灵魂。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农民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要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以孝义文化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优秀家风家训,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孝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要巩固提升“新民风”扶贫扶志“安康经验”,围绕“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持续破解陈规陋习,不断优化“一约四会”、乡贤治理、道德评议等,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繁荣乡村公共文化,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发展乡贤队伍,引进新村民和乡村建设团队参与,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第六,充分凝聚工作合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抓实抓在当下,也要有一往无前的使命感稳扎稳打稳中有进,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力推动落地。

一是强化学习。要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局高度,努力践行初心使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要认真研究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和省上配套政策,真正学懂弄通吃透,理解掌握到位。要对标先进,主动到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地区学经验、找措施,及时把市内成功经验总结好、推广好。

二是试点先行。加快推进“一县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以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为代表的示范样板,率先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突破。要把握差异化、突出借鉴性,有产业潜力的地区要引入企业、依靠市场,重在改善基础条件的地区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试点经验要及时向同类型乡村地区推广复制。

三是凝聚力量。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确保财政、用地、科技、金融等政策在安康落地生效,促进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政策执行到位。要全面加强市级工作指导,夯实行业部门工作责任、县级主体责任、镇村落实责任和中省市县帮扶力量帮扶责任,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市场营销队伍、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市县具体政策配套,凝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有扎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让我们铆足干劲、再接再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安康落地见效、开花结果,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政协第五届百色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共商百色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事。在此,我代表中共百色市委,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全体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政协组织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独特优势,这是由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决定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的重要作用。刚才,建宁副主席、启胜副主席分别作了政协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全市政协事业发展及提案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科学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意见,符合党中央要求,切合百色实际,体现新时代特征,是两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好报告。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切实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回望过去五年,百色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考验,面对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现行标准下1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333.7亿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形成八县两市两区和一个百东新区(高新区)的新格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完成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建设;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民主法治深化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更加巩固。这些,都为我们奋进“十四五”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关心厚爱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结果,也凝聚着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

过去五年,也是政协工作守正创新、不断发展的五年。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牢牢把握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能,主动担当作为,调查研究扎实深入,协商议政成果丰硕,民主监督实效增强,团结联谊广泛拓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了正能量、作出了新贡献,充分展现了人民政协为党委分忧、为发展尽责、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市政协先后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区政协履职提质增效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得“全市脱贫攻坚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两次参加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交流发言等。实践证明,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是有抱负、有能力、有作为的。对政协过去五年的工作,市委是充分肯定和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年龄、工作需要等原因,这次政协换届,市四届政协的一些同志不再进入新一届政协领导班子,一部分委员不再担任新一届政协委员,他们在任期期间政治坚定、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为推动百色政协工作和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步之年。9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百色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和百色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牢记嘱托接续奋进努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百色新篇章”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以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设“一市一区”的战略目标和奋力实现“两个高于”、奋斗“三个突破”、达到“四个加强”的具体目标,并提出“八个扎实”的重大工作举措,科学擘画了今后五年百色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实现今后五年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全市上下勠力同心、不懈奋斗。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增强担当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忠诚履行职能,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百色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多作贡献。

我就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协工作,提四点希望:

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人民政协成立时的初心和共识,也是政协事业接续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根本保证。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和重大政治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筑牢思想基础,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践行协商民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要强化组织保证,切实发挥各级政协党组领导作用,自觉维护党委的领导,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坚定不移贯彻党委决策部署,使党的政策主张成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的共识和行动。

二要坚持履行职责使命,凝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围绕中心协商议政,服务大局建言献策,既是政协的职责所在,也是政协的优势所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政治协商要聚焦“重点”议大事,围绕落实“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紧扣工业振兴、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出谋划策,为推动全市发展谋划更多有价值、有分量、可操作的硬招实招。民主监督要主攻“难点”解难事,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和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定期开展民主监督,灵活运用提案办理、跟踪视察等方式方法,把民主监督的过程转化为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参政议政要紧扣“热点”多谋事,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领域进行选题,持续提升参政议政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和参谋。同时,要广泛宣传推介百色,充分发挥政协制度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宣传百色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发展机遇和发展优势,讲好百色故事,树好百色形象,为全市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搭好桥、牵好线。

三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助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政协来自人民,人民性是政协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时刻不能忘记从哪里走来、为什么出发,坚定自觉践行履职为民宗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工作理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架起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要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经常性深入界别和基层群众,及时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基层的情况和意见反映上来,使党委的决策更加符合民意、更加贴近民心。要助力改善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环境治理、社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专项监督,深化开展具有百色特色的委员履职活动,协助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积极维护和谐稳定,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助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要发挥好政协团结联谊功能,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团体作用,积极拓展对外联谊交往工作,推动多党合作、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取得新成效。

四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协领导班子、一批新的委员,新班子、新委员要有新气象新形象,更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树立一流标准,激发工作热情,锻造过硬本领和务实作风,全面提升履职能力水平。要履职尽责强本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能力”“八项本领”,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做到参政有方、议政有为、监督有力。要健全制度提效能,健全完善视察考察、委员联系、委员履职、提案办理协商等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要建强队伍善作为,强化委员教育培养和履职管理,把加强委员学习培训贯穿履职全过程,尊重和保障委员各项民主权利,努力打造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委员队伍。广大政协委员要增强委员意识,珍惜委员荣誉,维护委员形象,严格遵守宪法法律,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切实发挥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和在本职工作中的标杆作用,用实际行动为人民政协增光添彩。

人民政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将一如既往把人民政协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听取政协党组工作和政协常委会工作情况汇报,选优配强政协领导班子,关心政协干部的培养、锻炼、交流和使用,全力保障人民政协政治有地位、建言有机会、出力有舞台、工作有作为。各级党委要大力支持政协工作,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参加政协重要活动,带头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在制度层面、工作层面、协作层面大力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听取政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支持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巩固发展“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社会关注”的良好格局。

各位委员、同志们,百色发展的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更加美好的发展大幕已经拉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牢记嘱托、接续奋进,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百色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金秋十月,又是一年收获时节!我们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共同见证优秀企业家“金银铜狮奖”获得者以及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运营两周年的“成长历程”;共同感悟“金星奖”单位对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鼎力支持;共同开启第三届企业家大会序幕。本次大会以“创新发展行稳致远”为主题,进一步褒奖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广大企业家顺应时代大势,担当创新重任,共同推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巩固成势、塑成胜势。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的企业家,获得金星奖的单位,获得“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十大优秀案例”的10个项目,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企业家、投资者和关心支持企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刚才,张波会长的激情发言、几位企业家和驻滨单位代表的精彩感言,展现出引领风潮的“狮王”责任和气魄,凸显照亮企业前行之路的“群星”境界和情怀。这是滨州人“能行成”自信力量的最大明证!是“战抢拼”精神状态的最好写照!更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越走越好、行稳致远的时代强音!

首届企业家大会召开以来,富强滨州建设呈现出一系列战略性、结构性、趋势性变化。体现在主要经济指标上,GDP增速连续4季度保持全省前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省前5位,税收收入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近3个月连续保持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全省前3位,工业利润总额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17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工业技改增速连续20个月保持全省前5位。体现在区域综合实力上,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滨州连续两年提升九个位次、晋级二等,是全省唯一实现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的市,并获得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励。体现在民生幸福指数上,1-8月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近3万人,就业任务完成率85.6%,超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自7月31日启动稳岗返还以来,为4020家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2381.84万元,惠及职工22.63万余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全省前6位;社保、医保、低保“三保”全部跃居全省“第一方阵”,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全省最高,居民和职工普通门诊及住院报销待遇均列全省前3位,城乡低保标准均列全省第4位,深入践行了“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历史使命。透过指标看变化,两年来,“形”与“势”的转化更加协调,“量”与“质”的提升趋于平衡,高质量发展的富民之功、成势之效加速释放,胜势基础更加稳固。回顾历程看成效,发展变化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家的奋斗与奉献,始终与富强滨州建设命运与共、同频共振,更加彰显出滨州企业家的创新担当、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进取精神。可以说,富强成势系于企业成长,智城特质寄于企业家精神。大家共同的感受是:

——富强必须依靠创新“第一动力”。从首届企业家大会召开到谋划“双型”城市定位,始终不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于集聚创新资源、放大科创优势,推动企业“添动力、提质效”。两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搭平台、集要素、做生态、搞服务”,“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版图正在塑成,应用型创新高地强势崛起,服务企业的赋能增势、集聚辐射效应更加显现,成为激活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创新动力集聚,2019年首届企业家大会以来,23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全市新增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准独角兽培育企业。今年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28家,超过前两年的总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5家,比2018年实现翻番增长;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8%。创新活力释放,全市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科创活力让很多企业变身创新主体,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坚定了科创的信心。魏桥创业集团依托稳定的供应链和系统的创新链,实现由“创业魏桥”向“创新魏桥”“科技魏桥”的华丽转身,走上在价值链上再造一个“新魏桥”的发展新路,带动全市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60.3%,比2019年提升25.3个百分点。京博集团投资221亿元建设绿色化工和高性能材料项目,从单一炼化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新京博”闪亮登场。

——富强必须依靠实业“第一支撑”。滨州大体量实体经济支撑起企业转型升级的巨大空间,我们推动主导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升级,并以评选表彰“金银铜狮奖”企业为示范,树立起鲜明的产业导向和发展取向,引领带动全市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今年1-8月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9%,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1.5个、34.5个百分点。滨化集团投资128亿元建设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18亿元、利税32.3亿元,势将在价值链上再造一个“新滨化”。渤海活塞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活塞制造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新装备应用,新产品产值贡献率2020年达到46%,被评为2021中国汽车行业标杆智能工厂,连续35年居国内行业领军地位。香驰控股作为“中国好粮油”、中国大豆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等国家标准的制定者,积极推进“科创香驰、品质香驰”建设,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功能性转型升级。东方地毯集团拥有全国唯一国家级企业地毯检测中心、地毯行业唯一“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中心”,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000多项。海容电源材料公司生产技术全部为自主研发,成为全省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大展纳米材料公司是国内碳管制造能力最强企业,多壁碳纳米管粉体出货量列全球第2位。无棣海忠软管公司自主研发海洋软管关键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为全国第1家、全球第4家海洋软管制造商,实现海洋软管出口零突破。国科天骥(滨州)公司打破“卡脖子”技术垄断,生产超高精细光刻胶,成为世界领先、国内唯一能够生产高端芯片光刻胶的企业,对我国自主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业具有战略支撑意义。

——富强必须依靠人才“第一资源”。我们持续实施“三进”工程、举办滨州人才节、创新职业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最优人才发展生态,精准配置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各类人才。我们持续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新政,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首次到我市各类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分别按照每人每月5000元、2000元、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连续发放3年,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放大学生生活补助4151.4万元、实训补助200万元。今年1-9月份,全市引进高端专家103人,其中进入企业的专家83人,占比80.6%;本科以上大学生10576名,包括硕博士1219名,其中进入企业就业7489名,占比70.8%。我们持续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职教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精准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每年向滨州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2万人,今年全市新增校企合作企业69家。

——富强必须依靠环境“第一优势”。“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已成为滨州厚植企业家成长沃土的最大共识,也牢牢扎根到每一位滨州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两年来,新增市场主体8.57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2成以上,新增企业3.9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近3成。做实首问负责制、全流程帮办代办制,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省率先实现部分高频事项跨省在线办理,1-8月份,实施并联审批2216件,列全省第3位。新设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举办12期“滨州企业日”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惠企暖企政策,搭建智能化惠企政策平台,累计推送政策100余万次,1-8月份全市新增减税降费6.66亿元。截至9月底,全市实施金融辅导企业2129家,省级金融辅导系统解决企业融资需求326.14亿元,产融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需求157.77亿元,金融辅导工作考核成绩列全省第1位;全市50家“政府增信”帮扶企业贷款余额41.47亿元,5家种子企业启动上市程序;“白名单”企业授信增长28.9%,贷款增长45.6%;已发行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专项债券62亿元,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又减少47.66亿元,不良率较年初又下降1.84个百分点,金融环境呈现突破式改善,推动区域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看时代大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构建“双循环”格局、落实“双碳”战略,不创新就会落伍,不转型就被淘汰。唯有观势谋局,遵循发展规律,与“国之大者”同频共振,才能赢得未来。看市场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压力挑战。看发展态势,滨州已然进入“双型”城市时代,创新促进发展、发展深化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共为,深切融入到“智者智城志在滨州”的文脉中,成为滨州最具文化自信力、最具发展支撑力的强劲动力。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朋友们!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创新必然是滨州的发展之魂,实业必然是我们的富强之基。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时代,需要我们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逃避“必然”的倒逼、不错过“必由”的选择、不停顿“必胜”的步伐,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各位代表、同志们:

北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

会议期间,各位代表不负全市人民重托,牢记神圣使命,依法履行职责,共商发展大计,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大局意识,展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奋进的精神风貌。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依法完成了各项选举任务,开得很务实、很成功,充分凝聚了全体代表的集体智慧,充分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大会,是一次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大会。这次大会,必将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担当实干,奋力开创北海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会的圆满成功、向新当选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向为大会作出辛勤奉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北海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具有特殊地位的五年,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向海经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创造了骄人业绩,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北海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奠定了实现赶超跨越的坚实基础。

五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大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立法工作有深度、监督工作有力度、议决大事有强度、代表工作有温度、自身建设有厚度,在多项工作中创造了好经验好做法,为推动北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大支持、贡献了人大智慧。市委对人大工作是充分肯定的,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也是高度认可的。由于年龄原因或工作需要,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部分同志不再担任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的领导职务。这些同志多年来尽职尽责、勤勉工作,为北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人大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让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上个月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北海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北海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明确了奋进方向。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市委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务实的举措,大家要切实把思想凝聚到促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来,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共同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在这里,我向大家提几点期望和要求:

第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越到发展的关键期,越要把准航向、保持定力。要强化政治引领,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首位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提升“信仰度”、增强“忠诚度”、淬炼“纯净度”。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第二,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动北海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服务市委中心工作是人大工作的使命所在,也是全体人大代表职责所系。未来五年是北海实现赶超跨越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北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位代表要准确把握工作重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优势、知政知情知法懂法的化解矛盾优势,围绕项目建设、征地搬迁、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保、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加强人大监督,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第三,要植根群众服务于民,更加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及时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反映上来,积极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关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着力推动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住房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四,要珍惜荣誉、担当作为,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素质。各位代表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优秀分子,是北海改革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希望各位代表始终牢记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切实担起人民的重托、时代的重任,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人民谋利、为发展聚力,依法履行代表职责,不断提高能力本领,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宣传和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带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带头弘扬“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作风,以“干就干最好、争就争第一”的气魄,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推动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中彰显代表价值、展现时代风采,努力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

各位代表,同志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府一委两院”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继续创造人大经验、提供人大智慧、作出人大贡献,继续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努力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同志们!千钧重担在肩,使命无上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舟共济、砥砺奋进,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北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过一天,新中国将迎来第七十二个生日,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全市人民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2021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将于明天正式开幕,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经贸洽谈会筹备情况。在此,我谨代表常州市委、市政府和经贸洽谈会组委会,向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常州发展的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9月25日,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科技经贸洽谈会是党代会后举办的第一个重大经贸活动,也是贯彻落实党代会部署的重要举措。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常州高质量发展成果和现代化建设蓝图,与大家一起拉开经贸洽谈会的帷幕。我从四个方面介绍常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这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

常州就像一本书,书的封面朴实无华,当你打开她、读一读内容,就会被她的美丽风采所吸引,成为她的铁杆粉丝。

常州美,美在强大而谦逊。早在唐代,常州就是全国十大望州之一。在宋代,常州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开封、杭州、苏州之后就是常州。改革开放以来,又创造了苏南模式和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但常州低调务实不张扬。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5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亿元;城市人均GDP排名全国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位居全国30强;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1.3万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6万元、3.2万元。常州位列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强大是实力,谦逊是美德,常州就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常州美,美在善创新有梦想。常州人血脉里有不服输的基因,“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深入人心,一些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我们有科技创新“常州模式”、智能制造“常州样板”、大国工匠“常州形象”、文化精品“常州现象”、养老服务“常州经验”等探索性成果,承担了国家城乡融合改革、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科创中国”试点等引领性改革任务,获得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市、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等荣誉,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常州因创新而发展,因创意而美丽。

常州美,美在重内涵高颜值。在高质量发展上,常州既有实力又有颜值,形成一系列“城市名片”。我重点讲一下三张名片:一张是“智造名城”标杆,智能工厂“点”上开花,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线”上发力,智能制造示范区“面”上布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张是“魅力城乡”品牌,老城厢复兴有序实施,大运河文化带、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全省率先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建成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个省特色田园乡村、1238个美丽宜居乡村,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一张是“文旅创新”典范,建成太湖湾、天目湖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家5A级景区、15家4A级景区,天目湖成为江苏首家上市景区企业,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主题公园第四名;全市旅游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这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

常州城市文化的内核是经世致用,常州也是一个有大情怀、人情味、海纳百川的城市,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浓浓的家国情怀,都致力于为时代、为社会做贡献。所以说,常州经济发达是有深厚底蕴的,重商亲商安商是有历史传承的。近年来,常州坚持系统化改革、制度性创新、主动式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在营商环境国评中,常州成为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扎根常州的居民、企业、人才,都顺风顺水发展、舒心惬意生活。常州营商环境有三个突出亮点:

一是政务服务优质高效。我们一直强调,政务服务要树立终端思维、客户思维,一定要有对象化思维,一定要用同理心考虑。我们构建了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在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网通办”“一门全办”,全部事项网上办、民生事项移动办、简单事项自助办、同一事项异地办、一件事项套餐办,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同时,推动前沿性、引领型、点餐式的改革创新,如“创新政策速兑平台”让企业、人才“一键”享受,在全省第一个推出“秒批”、第一个推出“一证化”改革等。

二是成长助推多维全链。我们搭建了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一个梯子”,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到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等都有相应扶持,强化了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我们推出了支持创新创业的“一套政策”,从人才公寓、双创空间、创业导师、到创业投资、孵化加速等应有尽有,完善了人才创业的全链条服务。我们制定了服务群众生活的“一个体系”,打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的民生名片,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全方位服务。

三是城市引力持续增强。正因为常州有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有服务发展的真挚情怀,城市才有如此的吸引力。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十三五”期间我市有76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占全省的13.6%。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去年新增市场主体12.9万户,同比增长32.8%;今年1-8月新增市场主体8.38万户,同比增长35.56%。各类人才快速集聚,“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人才35万人、引进2000多个领军型人才,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8.1万人。

这是一座未来可期的城市

踏上新征程,百年再出发。常州牢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托、对标省委对常州的期待,确立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推动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我们将科学识势、系统谋势、扎实蓄势、全面起势、合力成势,努力将势转化为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成就更好发展。今后五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成为美丽江苏的样板模范。重点展示五幅蓝图:

一是发挥区位优势,迈向长三角中轴枢纽。随着常泰大桥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成,常州将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通行全省、1小时畅行都市圈,真正把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链接中心、中轴枢纽。我们将加强“进群入圈”,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展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的风采。

二是提升开放能级,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我们将在更高、更广的开放空间发展,深度融入全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用好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政策,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充分发掘开放制度潜能。我们将聚力打造国际合作高地,擦亮中以、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金字招牌”,完善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社区功能,增创对外开放鲜明优势。我们将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推动外资、外贸、外经提质增效,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让开放活力尽情释放。

三是聚力科技创新,锻造最强发展引擎。我们将高举创新大旗,设立400亿元科创基金,1:4撬动各类社会资本,五年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全方位激发创新动能。我们将组建科技创新“航母编队”,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每年引进10万名人才,2025年末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达300家、上市企业超150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家。我们将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以数字技术催生新业态,用现代服务抬高微笑曲线,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四是加快融合发展,展现独特城市韵味。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融合,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城市发展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让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以高铁新城、“两湖创新区”引领城市现代化,以老城厢复兴激活城市文脉,以全域美丽乡村展示“新鱼米之乡”风貌,以全域旅游让“诗和风景”触手可及,以生态文明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打造长三角最美湖湾城、大运河文化长廊、休闲度假旅游带等区域地标。我们将融合“大写意”与“工笔画”,加强城市设计,把颗粒度做精做细,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客厅”,把城市品质传导到居民生活质感上。

五是增进民生福祉,探索共同富裕常州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完善创新创业创富机制,让更多的人通过高层次创业、高质量就业、高效益经营增收致富。加强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统筹好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打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等“六个常有”民生名片。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向同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这是一座商机无限的城市

常州正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全方位推进现代化建设,处处充满发展商机。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就是商机展示的重要平台,已经连续举办17年,累计有350多个重大项目在开幕式签约,5万多名境内外客商嘉宾参会,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参会客商也收获多多、满载而归。我们每年都对经贸洽谈会精心策划,力求年年有新意、年年有提升。今年以“聚力国际智造名城,打造开放创新高地”为主题,采用新模式、突出新内涵、聚焦新经济、引进新基金。

一是采用“线上+线下”新模式。考虑疫情影响,经贸洽谈会适当控制活动规模,采用“线上+线下”方式,现场邀请300多名来自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型央企、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客商和嘉宾。开幕式全程实时网络直播,广泛邀请境内外客商“云参会”,线上参会客商不低于5000人。由于国外部分重量级嘉宾和客商无法到会,将邀请他们视频连线“云发言”。开幕式上还将全球首发常州城市宣传片“ChangzhouAnswer(常州答案)”,用常州声音回答未来的提问。

二是突出“城市国际化”新内涵。近年来,我市致力建设高品质、有特色、多元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取得显著成效。比如,4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获评数全省第一;中以创新园、中德产业创新园成为国家间合作项目。经贸洽谈会组织了一系列“国际化”主题活动,会场外集中展示合作园区最新发展成果,开幕式上邀请以色列和德国合作方的嘉宾视频发言,对西太湖国际社区、汉江路国际街区揭牌和推介,为国际友人颁发荣誉市民证书。

三是聚焦“双业”新经济。围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力,今年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论坛峰会等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比如,三新经济洽谈会暨集中签约、中欧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孵化器开园、大数据产业园集中签约、中德汽车产业创新大会等。明天开幕会上将签约产业项目27个,折合人民币总投资超过630亿元。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项目体量更大,总投资规模创近年来新高;外资项目更多,占比达一半;支撑引领性更强,日本SMC等一批行业龙头加码我市、深耕常州。

四是引进“双创”新基金。我市高度重视发挥产业基金引项目、育产业的作用,以龙城金谷为载体,集聚发展基金产业。今年新引进各类投资机构224家,认缴注册资本150亿元。今年首次将基金项目作为重要内容,开幕式上,首期规模100亿元的“常州龙城科创发展基金”、60亿元的“常州天使引导基金”将正式发布,同时还将签约一批重点基金项目,总规模超过200亿元。通过集聚发展基金产业,构建“项目孵化—资金投入—产业链培育”的全流程“双创”支撑体系。

乘战略大势而上,行人间正道致远。期待各位记者朋友,常来常州,品读常州,传播常州。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我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交出了一份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成绩单。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未来五年是常州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常州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放眼周边,今后一个时期,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交通枢纽地位的最大提升是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渴求项目,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成就事业。

承接优质项目,常州有布局落子的“好区位”

在常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交汇,特别是随着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和常泰高铁加快建设,我市南北向交通纵轴即将打通,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立足区位优势,着眼未来发展,常州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建立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提升中以、中德、中欧、中瑞等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水平,为优质项目落地创造广阔空间。

培育优质项目,常州有要素资源的“强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通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以上、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年轻人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未来五年引进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还将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打造“龙城金谷”,五年集聚1000家以上资本机构、投资100家以上上市公司,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做强优质项目,常州有集群发展的“生态圈”

常州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大,正在推动产业横向联合、纵向整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着手打造企业总部集聚区。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来到常州,就能同行业顶级对话、就近完成产业配套、与市场无缝对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25:(33篇)2021年10月份领导讲话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82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