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宿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系统总结了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和我市出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壮丽篇章。
过去五年,是宿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完成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高举旗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抓好一切工作的“定盘星”,持续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宣传,全市政治方向更加坚定;五年来聚力攻坚,坚决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大战役”取得丰硕成果;五年来稳中求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工业强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推动园区升级,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改革开放,多领域打造改革品牌,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高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全市发展活力空前释放;五年来提能升级,持续提升城市形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全市城乡面貌极大改观;五年来一心为民,有力保障“基本民生”、改善“普惠民生”、提升“安全民生”,全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五年来严管严治,强化政治统领,健全组织体系,优化党风政风,推进民主法治,全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对标看齐,方能行稳致远,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把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宿州有行动、落地有成效,作为一切工作的总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接续奋斗,方能开创未来,必须一以贯之抓下去,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干在实处,方能走在前列,必须把每项部署都落到具体抓手上,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实施、工作在一线推进、实效在一线体现,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施政为民,方能凝聚人心,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尊重群众意愿,更多更好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用苦干实干赢得群众点赞,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改变;团结奋进,方能善作善成,必须传承好这份融入血脉的团结基因,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削弱;全面从严,方能自身过硬,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这些经验启示,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丰富发展。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事在人为!五年一路走来,全市发展已经站上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已启航新征程,朝着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奋勇前进!
栉风沐雨方得春华秋实。回首来时路,我们团结一心、克难奋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美好生活,取得了非凡成就。眺望新征程,标兵正“加速跑”,追兵在“急行军”,目标更伟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必须勇于担当、敢于拼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必须强化目标引领。目标就是方向,定对了才不会偏航,定准了才更有力量。踏上新征程、驶入新赛道,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宏伟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统一于“四个伟大”的具体实践,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谋划,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抓手,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把这三大目标统筹起来,全面谋划、一体部署、协调推进。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机遇抓住是良机,机遇错失是危机。未来五年是宿州的战略窗口期、政策叠加期、优势转化期、红利释放期、势能爆发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调整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同时,我市区位、资源、人口、市场等优势日益显现,将更好汇聚起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扬宿所长、补宿之短,就一定能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必须奋力跨越赶超。实施跨越赶超战略,是我市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摆脱欠发达标签的不二选择。我们必须主动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保持“起步就要冲刺、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把弓拉得更满一些、把劲鼓得更足一些,集中精力谋发展、抓发展、快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推动全市总量持续提升、均量显著上升、质量大幅跃升,力争早日挺进全省第一方阵、迈入长三角中游水平、跻身全国百强市行列。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让我们踏准时代鼓点,抓准战略重点,攻克发展难点,不忘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努力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再夺佳绩、再创辉煌、再谱新篇!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宿州强。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加快构建“5+5+N”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赋能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底盘,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推广阿里迅犀新智造模式,支持企业开展“二次创业”,促进绿色食品、轻纺鞋服、绿色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我们必须实施新兴产业集聚工程,精耕细作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新能源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以创建国家级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上云”“用数”“赋智”。
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创新服务业态。现代服务业一头连着实体经济,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促进信息科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和创意、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消费点和就业拉动点。
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做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不断完善、及时兑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冠军企业、行业一流的链主企业,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家交往,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审批难、融资难、创业难、用工难等问题,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让宿州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催生新需求,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发挥好宿州人口多、市场大、资源丰、区位好等优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主动融入经济双循环。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要扩大投资拓空间。有效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必须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紧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机遇,谋划申报招引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大项目攻坚,严格落实“十个一”等机制,加快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投资量、实物量、工作量“三量齐增”。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要优化供给促消费。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我们必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培育夜间经济、在线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度挖掘县乡消费、绿色消费和健康消费潜力,支持商贸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创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着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品牌宿州建设,提品质、创品牌、优服务,让更多的人知晓宿州品牌、认同宿州品牌、分享宿州品牌。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要打通堵点畅流通。流通是经济运行的主轴,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我们必须以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推动京沪铁路宿州站综合改造、高铁淮宿蚌等工程建设,加快新汴河、沱浍河航道整治工程及沿线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度,有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
内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只要我们找准宿州在全省全国发展中的位置,放大比较优势,打通阻点堵点,将内需体系培育好、完善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够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取得好成绩。
潮涌长三角,扬帆正当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宿州未来发展的大机遇、大责任、大舞台。我们必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学先进、抓对接、促一体、优服务,在融入长三角中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突破性成果。
加快一体化,理念对接要先行。宿州一体化发展的天地之大,取决于思想观念转变之大。我们必须全面学习借鉴沪苏浙的手法、步法、打法,持续缩小思想观念、思维眼界、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宿州资源禀赋、市场腹地、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赢得战略主动,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加快一体化,产业承接是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应立足自身实际,促进产业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机遇,动态、升维承接沪苏浙优质要素溢出和产业转移,主动嵌入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构建与沪苏浙高端产业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与沪苏浙互补协调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高水平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铺子”。
加快一体化,合作衔接筑平台。一体化发展,不是单个领域的“牵手”,而是全方位的“携手”。我们必须推动各县区(园区)主动与沪苏浙开展合作,高水平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推动宿马园区继续走在全省南北合作共建园区最前列,推进埇桥-铜山等毗邻地区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融合的一体化格局。
加快一体化,服务链接增福祉。通过一体化筑起的不仅是经济协同的“发展圈”,还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圈”。我们必须强化公共服务共享,争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共享长三角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强化政务服务融合,与长三角城市进行设施共联、机制共建、数据共享、标准共认,为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提供同质化、便利化服务;强化社会治理协作,构建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在重大风险、治安预防处置、生产安全、社会救助等方面建立预警对接机制,进一步彰显一体化发展中的民生作为。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市第六次党代会要求,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核心战略,以高强度投入、超常规举措,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跑出创新“加速度”,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