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张蓝图绘到底,粤港澳深化合作展新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40年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创
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40年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大湾区建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新时代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勇于解决与发展不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法规制度束缚。在“一国两制”框架下,
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让创新的动力充分涌流,让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展现。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粤港澳三地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新篇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也是香港、澳门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祖国繁荣富强伟大荣光的历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另外,粤港澳创新基础雄厚,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合作基础良好,国际化水平领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大机遇、大文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建设粤港澳大
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明了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准确把握、牢牢贯彻这些事关大湾区未来的根本性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
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基本原则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锚定方向,至关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指导理念。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牢牢遵循“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六大基本原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化对大湾区战略定位的认识。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在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紧扣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推进。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绿色智慧节能低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到2022年,实现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
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务之急,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大胆创新路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空间布局决定发展格局,是科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作了明确规定: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这一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湾区的区位特点、城市特点、功能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大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城市群发展规律显示,随着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空间将向四周拓展,与周边的产业合作将不断深入,发展格局将从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及大都市连绵带扩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须有一个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发展格局作强力支撑。构建这样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构建极
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三个方面破题推进。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重点是充分发挥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规划纲要明确了“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三个强强联合的极点。推进大湾区建设,就要最大程度发挥极点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大湾区交通条件便利,可以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重点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发展特色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各个城市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澳门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
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建设重要节点城市,要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做到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发展特色城镇,要求珠三角九市充分发挥特色城镇数量多、体量大的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珠三角九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重点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把这种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构建以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需要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需要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
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需要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广东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大湾区建设中系统谋划,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对表对标,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找准各自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与港澳携起手来,努力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赋予了大湾区在引领支撑创新驱动方面重要使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规划纲要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现了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动力的深刻洞察,是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和粤港澳发展基础、现实与未来作出的科学部署。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三地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粤港澳三地在科研、产业、人才和对接全球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着力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规划纲要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更重要作用;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粤港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设立产学研创新联盟等。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部署,广东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深化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共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推进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规划纲要明确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
动珠三角九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支持结合粤港澳三地特色和实际的重大创新载体、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广东拥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港澳有深厚合作基础。近年来,围绕推进建设“自创区”、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广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工作部署,要携手港澳,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实施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推动就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合作;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创新决胜未来。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提出的“创新是第一动力”重要理念,深刻领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深远战略意义,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紧密融合起来,推动三地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强劲支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是先决条件,也是有力支撑。现代社会,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具备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战略优势。同时,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区域,管理制度不同,发展程度有异,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快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聚焦于提升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
系,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道路通,百业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重点,完善集疏运网络;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要完善大湾区经粤东西北至周边省区的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要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要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
信息基础设施是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规划纲要从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群、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等;要推进新型智慧城
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要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着眼于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一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要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加强周边区域向大湾区以及大湾区城市间送电通道等主干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珠三角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研究完善广东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香港、澳门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指导理念,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从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两方面重点推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要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加强粤港澳水科技、水资源合作交流。完
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要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防洪防潮减灾应急能力。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变成通途。”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标志,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广东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和香港、澳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编制基础设施领域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实施进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经具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加快发展大湾区先进制
造业,重点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根据规划纲要部署,要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未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具有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湾区还有一批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充分发挥大湾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形成以
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大湾区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和核心,要发挥香港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深圳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并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同时,要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海洋经济是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板块。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良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点是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科学统筹海岸带(含海岛地区)、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支持澳门进一步发展海上旅游、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产业,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产业强则经济强,只有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了,大湾区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供产业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处于关键期、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为转型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等挑战,
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严格遵循“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
粤港澳三地一衣带水。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大湾区城市群不仅属于城际的地域共同体,也属于生态环境共同体。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体包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围绕大湾区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部署,要求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加快建立入海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等。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广东要不断强化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职责,一方面,结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同港澳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联动,推动三地协同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推进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并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要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湾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大湾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规划纲要任务部署,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实践绿色发展方面争做典范,以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助力美丽湾区早日实现。
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事关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基础良好,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具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优势。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六个方面,携手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教育是国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具有极端重要性。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充分认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人才所具有的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作用,着力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重点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深挖三地教育合作潜力,重点建设人才高地,通过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
政策,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就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人文湾区。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要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将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为休闲湾区,是提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品质的重要保障。要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之源。就业创业既是粤港澳三地居民热切关心的重要议题,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规划纲要部署,要积极拓展大湾区就业创业空间。以扩宽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空间为重点,在深圳前海、广
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完善区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有利于港澳居民特别是内地学校毕业的港澳学生在珠三角九市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与安全,关系粤港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塑造健康湾区”为目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加强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合作,完善港澳与内地间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内地供港澳食品安全。
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化社会治理合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有针对性拓展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三地司法协助,建立社会治安治理联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
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肩负的重要责任主体职责,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携手共建好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并将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全球化进程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供的中国方案。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放眼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际化水平领先,为大湾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构筑“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打造这样的重要支撑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从打造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携手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方面着力推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要按照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目标,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等重磅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接下来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如果说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着眼于大湾区的“硬件”,那么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则是打造大湾区的“软件”。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并进一步将“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作为深化合作的重要举措。具体来看,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
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要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实现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需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不断提升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需要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
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从策划之日起就放眼世界、对标全球,开放性和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属性。规划纲要从三个方面对大湾区携手扩大开放作了部署,强调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携手开拓国际市场。粤港澳三地不仅要加强内部合作,还要抱团走出去,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联系,提升大湾区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加强粤港澳港口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新模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扩展和优化国际服务网络,加强内地与港澳驻海外机构的信息交流,助力三地联合开展
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
开放带来进步,开放带来繁荣。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题中之义,还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枢纽和重要引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头戏、大机遇抓实抓好,携手港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助力我国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合作平台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
围绕“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规划纲要明确的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了大湾区探索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路的重大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文化同源,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为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对新形势下诸多发展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强化内部发展的协同性、包容性,必须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
分发挥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开发建设,明确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明确了三大平台的不同定位。这是基于大湾区不同方面改革探索使命和各平台开发建设主体实际作出的科学部署,决定了各平台建设的内容差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重点是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加强法律事务合作,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重点是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打造优质生活圈;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重点是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民生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合作平台,支持珠三角九市发挥各自优势,与港澳共建各类合作园区,为各地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
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推进澳门和中山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滨海湾地区;支持佛山南海推动粤港澳高端服务合作……各合作平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广东各地要按照规划纲要部署,找准定位,抓住机遇,突出特色,深化合作,建出成效。
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大湾区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的必然要求。推进三大平台和各个特色合作平台建设,要贯彻落实大湾区建设基本原则,尤其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港澳和珠三角九市独特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破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促进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智者顺时而谋。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载体,又是深化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合作共赢意识,进一步强化推进各个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扎实的行动和有
效举措,深化与港澳的务实合作,共同开创新时代改革发展新局面,共同增进大湾区民生福祉。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
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开、全面深化新阶段。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全面把握规划纲要要求,深刻认识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广东服务“一国两制”实践的光荣使命,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重大历史责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
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决定未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只有牢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才能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广东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
体,要切实增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规划纲要各项要求;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想事办事行事,主动协同港澳做好谋划落实工作;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始终从大局出发推动工作,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综合集成,激发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活力;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改革创新,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大湾区建设任务。
凡大事要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等作了全面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工作,统筹全面,集中用力,扎扎实实抓好规划纲要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些重点和关键包括: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互补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携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
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发挥合作平台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规则相互衔接,携手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坚持民生优先,推动民生领域深度合作,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文湾区,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年初召开的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已经明确部署,做好今年的工作要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在新起点上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必须抓住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在领导机制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加强对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统筹指导,更好推动工作落实。在处理大湾区建设与全局工作关系方面,要统筹协调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建设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营造推进大湾区建设浓厚氛围方面,要抓好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做到部署对表对标、导向正确无误、内容规范准确、方法创新有效,进一步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推动落实。在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方面,要广泛学习各领域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水平,更好应对面临的各种新要求新挑战,确
保大湾区建设行稳致远。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携手港澳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努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新的贡献。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先生,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先生,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先请罗文先生作介绍。
罗文: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诚挚地谢意!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
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推进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因此,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各自优势,注重合作共赢,为港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以上,《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作了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始终坚持全球视野和全局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战略定位,进一步发挥大湾区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二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规划纲要》编制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着眼于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
三是发挥粤港澳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规划纲要》强调善用“两制”之利,让体制的活力、市场的动力更加迸发出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划纲要》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着眼破解制约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力争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解决大湾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以上概括起来,《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事实上,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沟通协调,精心组织实施,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把《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落地落实,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谢谢大家!袭
艳春:下面有请林少春先生作介绍。
林少春: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同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首先,感谢各位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的有关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系列配套文件,系统推进规划贯彻实施。
二是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广州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出台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等政策文件。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已于去年10月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实现西九龙站“一地两
检”,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四是营商环境加快对接。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开办企
业的办理时间实现了不超过5个工作日。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粤澳首次共同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了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有48家。港澳居民居住证受理申领量达
9万张。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切实担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袭艳春:下面有请张建宗先生作介绍。张建宗: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
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区内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的作用。
“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中央领导已多次重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推进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内涵,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不会像有些人担忧会导致“两制”界限模糊,也不会影响香港的单独关税区的地位。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既是国家的一部分,同时拥有不同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我们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
香港的角色,将会是积极的“参与者”、“促成者”及“推广者”。香港可以将丰富的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内地,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拼船出海,寻找发展
机遇,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10930: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章汇编(2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41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