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30:乡村振兴法解读、心得体会和发言汇编(13篇)

2024-02-07 22:46:43 582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2021年xxx日,第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xx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xx日起施行。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方向、思路、任务和政策。

《乡村振兴促进法》基本情况介绍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的法律。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2018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预计到2020年前有望正式发布。

2020年6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进行了审议。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2021年xxx日,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xx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于今年xx日起施行。

一、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充分总结“三农”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三农”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

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特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等。尤其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将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贯穿法律始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三、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方面的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遵循。

在乡村治理方面,明确完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等。在乡村建设方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严格禁止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等。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等。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规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明确要求。

四、法律中对乡村建设行动的要求

乡村建设行动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促进法主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一是规划引领。明确要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按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同时,针对个别地方合村并居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规定要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

二是建强硬件。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管护城乡道路、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减灾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广卫生厕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抓好软件。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等措施,逐步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保护传统村落。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等,为乡村传统村落和文化的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五、农业农村部门如何推动其落地实施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律保障。农业农村部将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能职责,结合制定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配套制度,细化实化各项任务。

乡村振兴促进法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每年农历春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法律公布实施为契机,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此外,各级政府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2021年4月29日,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xx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于今年xx日起施行。乡村振兴促进法在产业、人才、生态保护等领域针对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严格规范村庄撤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范。

对此,众多专家表示,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未来xx年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长久的制度保障,对之前很多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更好地保障乡村振兴顺利推进。

一、为乡村振兴带来长期制度保障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迎来了历史性的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未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方向。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而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作为一个有着xx年时间跨度的国家战略,长期的制度保证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国家长期战略,而之前有关乡村振兴的规划和文件期限都比较短,但法律是长期有效的,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通过能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此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有关工作,用法律将已有战略和政策、规划及推进措施等固定下来,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将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措施、重大决策部署等转化为法律规范,能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得到落实,确保各地不松懈、不变调、不走样,持之以恒促进乡村振兴。同时,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进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聚焦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通过经过了前后三次审议,数易其稿,不断优化内容,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如粮食安全、农田保护、乡村建设、保障农民权益等内容都在通过的促进法中有着充分体现。

(一)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严禁违背农民意愿、违反法定程序撤并村庄。“村庄撤并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取得广大农民的同意,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之前在村庄撤并过程中出现过违反农民利益、没有按照程序进行的状况,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乡村撤并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逼农民上楼。同时,要首先建立乡村保护的理念,遏制想当然的拆村、并村等做法。

(二)明确了粮食安全、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内容。“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我国指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律规范,明确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这是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压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推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

对于农田保护制度,要实现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耕地保护就一定要有法可依。乡村振兴促进法把农田保护,农业安全放在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只有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保证,粮食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

(三)关注人才,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没有人才,产业,生态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乡村和城市一定要打通,要破除城市人才下乡的障碍。包括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保障人才在城乡充分流动,推动教育、医疗、管理等方面人才向农村倾斜。

(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乡村建设行动的主体责任,构建乡村建设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明确要求。如明确了乡村建设的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尤其是县级以上政府的职责范围内,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长期的法律保障。同时,确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和农民等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机制。再有就是明确国家对农村住房质量管理的要求,提出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为农村住房质量提升提供法律保障。

三、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细化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个指导性的、大的法律框架、制度框架。乡村振兴内容非常广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过程中,全国xx多万个行政村,近xxx万个自然村,各个地方的差异很大,各自的推进速度和标准也可能不尽相同。乡村振兴如何投入、建好、考核好等,都需要更加细致的措施来推进。进一步落实还需通过条例、地方法规、实施办法等来进一步深化。推进乡村振兴,首先保护乡村的意识一定要强,不能想当然。同时,要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纠错惩罚机制,在以后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要做出进一步的明确解释。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xx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20xx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今年,又颁布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总体来看,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基石,是促进乡村振兴一部打基础、管长远、固根本的大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将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实践经验法定化、制度化。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利器,强化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职责和任务。

二、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促进法》分为10章74条,包括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附则。

(一)第一章,总则。主要包括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主要原则、总体要求等。强化了“四个优先”(第四条)、强调了粮食安全战略(第八条)、明确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第九条)。

(二)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对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做出安排。产业发展部分,主要包括乡村产业发展构架(第十二条)、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第十三条)、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第十四条)、打好种业“翻身仗”(第十五条)。人才支撑部分,重点是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第二十四条)。文化繁荣部分,重点是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第三十二条)。生态保护部分,重点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第三十五条)、资源休养生息制度(第四十条)。组织建设部分,主要包括乡镇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十一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四十二条)、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第四十三条)。

(三)第七章,城乡融合。主要包括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第五十一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十二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十三条)。

(四)第八章,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第五十八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五十九条)、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第六十一条)、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第六十二条)、保障乡村产业用地(第六十七条)。

(五)第九章,监督检查。主要包括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第六十八条)、报告制度(第七十条)、监督检查职责(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二条)。

(六)第十章,附则。明确了施行时间为今年6月1日。

三、特色亮点

一是确立了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确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实党委农办力量,发挥考核激励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明确了“四个优先”工作原则。明确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的“四个优先”原则。

三是强调了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调了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是指出了农业绿色发展方向。指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四、我市贯彻落实意见建议

一是聚焦学习领会宣传。将《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列入普法责任清单,落实普法责任制。开展面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的法治宣传,强化以案释法,推动农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开展面向干部职工的法治宣传,列入相关单位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增强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0930:乡村振兴法解读、心得体会和发言汇编(1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19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