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11篇)

2024-04-09 09:15:05 122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2024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精选11

目录

篇一、党课:深刻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与要义……2

篇二、教育系统专题党课讲稿:牢记嘱托担使命,奋力推进教

篇一党课:深刻理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本质与要义

一、“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培育新人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先进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引导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目前,思政课教学还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努力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做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24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要用“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明心立志,用真理的光芒照亮大学生前行的道路,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鼓舞大学生

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坚定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生只有树立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文化,才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思想以及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才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人心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凝聚起来、组

织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一盘散沙,什么事情

都办不成。靠什么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传达给全体大学生,變成全体大学生的共识?靠什么来凝聚和激励全体大学生同心同德进行现代化建设?要靠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学。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政课,通过扎扎实实的思政课教学,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如果放弃或忽视思政课的价值,大学生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失去认识共同利益的有效渠道,人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相互倾轧、尔虞我诈、腐化堕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怎么能够凝聚人心、团结群众?怎么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么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向广大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想观点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思

政课的教育与感染作用,是思政课的永恒课题。

(二)思政课教学是传递真善美的指路航标

我们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就是说,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正确价值导向,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大学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操守与精神境界。如果说思政课教学如同航行的灯塔,依靠思想的光芒,照亮大学生前行的征程,那么,正确的价值导向则犹如航标,指引着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引导着大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与生活道路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的价值导向关系着思政课教学的生

命线,决定着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高校办学历史也充分证明,只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导向,才能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凝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确保高校党委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高地总揽

全局、协调各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高校设立思政课程,目的是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把思政课的价值导向与知识传输的有机统一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成功的标志。特别强调坚持价值导向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生命力;坚持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严肃与深刻的启发;坚持思政课教学对社会公平、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引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在思想、政治、理论、组织以及政策、纲领上的独立性,以保证自己的领导权。可见,思政课教学从来就应当是大学生政治生活的圣殿或神圣的精神栖居之所,而绝不是思想的垃圾场或道德的污秽地,也绝不是文化的沙漠或虚无主义的避难所。向大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教育与感染作用,是严肃思政课教学的永

恒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高校推出许多优秀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成为

大学生钟爱的课堂,除了教学方法的成功之外,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教学中呈现的思想、情感对大学生的向上向善发挥强大的引导力量。有的优秀教学案例,寄托着思政课教师对社会、人生与生活严肃而深刻的思考,表达着思政课教师对美好人生和生活的向往,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与审美的熏陶。有的优秀教学案例,表达了自强不息的人生哲理,因此激励着大学生在生活中努力奋斗。有的优秀教学案例,对成长中的大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积极引导,使之构筑积极向上的人生X。有的优秀教学案例,浓缩了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把大学生引向了精神与道德的高地。有的优秀教学案例,讴歌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诗人、作家高洁的人生志向、豁达的生活态度与

深切的忧患意识,给大学生以精神的鼓舞与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思政课教学是传递正确历史观的摇篮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是一种正

确的历史观,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唯物史观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主张用历史选择论替代唯物史观,用人性论取代阶级论。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既有事实出发,而是根据一些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和零星的历史材料,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主观臆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不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离特定历史条件,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

科学结论,作非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

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而是乐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在价值观念上,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消解价值,嘲讽神圣,丑化英雄,瓦解理性,怀疑一切,完全用非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现实,把生活等同于荒诞的、没有意义的游戏,丧失对生活的信念。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在于泯灭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念,放弃了大学生的基本价值立场,否定大学生向

上向善的努力,其影响便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的讲话,对于我们自觉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铸魂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一)思政课教师要做弘扬社会正气的宣传者

受国内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学难度之大是任何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有的教师为了取悦学生、迎合学生、附和学生,放弃对大学进行正面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放弃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在思政课教学中渲染某些负面的社会新闻,停留于满足大学生的某种感官需求与低层次爱好。使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缺位、客体占位;形式走样、内容变味;和声变调、杂音

涌现。

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思政课教

学如果为了迎合学生不合理、不正确、不健康的要求,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并放弃社会责任,一味渲染某些负面的社会新闻,在课堂上聊八卦、发牢骚、讲段子、戏说历史、调侃英雄、叽讽政府、美化西方等,就会消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向度,最终导致大学生的精神萎缩、价值观混乱。这些现象都不是真正的思政课教学,都存在教学缺“钙”的问题,无法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克服取悦学生、迎合

学生和附和学生的偏离现象,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求。

(二)思政课教师要做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引领者

与时代同行,讴歌伟大时代,为时代的发展进程鼓与呼,是思政课教学坚持铸魂育人导向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而不能偏离方向、

误入歧途、违背初衷。

在思想引领方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学生头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学习、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历史。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动实现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伟大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

想,是我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选择检验过的,

而且现在仍是我们事业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新变化,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X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伟大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既是习近平向全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现实写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我们党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的。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

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

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三)思政课教师要做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

在价值引导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大学生的价值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价值导向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政课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大学生的价值定位,必须遵循“三个倡导”来定位中国梦的价值坐标。从国家层面,设置“强国之梦”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铸成“文明之梦”的价值支点;从个人层面,夯实“幸福之梦”的价值基础。必须通过“三个倡导”,汇集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过程中,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在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过程中,消解负面意识的冲击;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过程中,激发众志成城的热情;在“三个倡导”入头脑、

入信仰、入行为过程中,将中国梦从蓝图转化为现实。

(四)思政课教师要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

造者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的集中

体现,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高校要把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首位,要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联的。世界观是大学生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等。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它给予人生观、价值观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价值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价值问题上的应用,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但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有区别。世界观研究的是宇宙中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它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则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对人生道路上的矛盾持何种态度?它为大学生提供关于人生的指导原则。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要向大学生灌输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克服各种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激发大学生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升华。那种背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支柱,缺乏远大理想,一心只为个人利益奋斗的人,不可能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去认识世界,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更不可能自

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弘扬社会正能量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词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的人分不清社会生活的主流与支流,有意回避生活的光明面,而夸大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紧紧盯住社会生活某些消极的问题不放。现实社会生活固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思政课教学中有必要介绍、叩问与解释社会生活,在弘扬社会生活正能量的同时,揭露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进步。但揭露不应该成为目的,而是需要着眼于寻求社会生活的希望,不能片面地、偏颇地看待现实

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片面夸大社会生活的阴暗面。

思政课教学是“铸魂育人”的工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要对社会负责,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正能量是我国高校学生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正能量作为“铸魂育人”的一项

重要性工作抓好抓实。

(一)用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反之,负能量会把大学生的世界观搞乱、人生观拖垮、价值观走偏。拥有正能量的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懂得分清世界的黑白曲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责任,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有正能量的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都有阴晴圆缺,敢于批评不公,更懂得豁达包容,不会轻易放弃,不

会唉声叹气。具有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敢于拼搏的精神;敢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拥有正能量的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推脱不逃避不抵赖,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犯错误的时候,不回避,敢于正视错误,及时改正。有了成绩,不骄傲,谦虚谨慎,勇往直前。具

有无私奉献,不言代价与回报的精神。

(二)用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形成追求上进、乐观向上的胸怀具有正能量的大学生,心理是阳光透明的,是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自己行事光明磊落,还能毫无保留地帮助和温暖他人。即使处于逆境或者黑暗当中,也会像夜明珠一样,在黑暗中给他人带来光明,让人感觉舒服,如沐春风,滋养着周围的一切,给人以拼搏进取、催人奋进的希望,能够使人阳光豁达,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具有正能量的大学生,做事大方周正,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有自己的界限和底线,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具有正能量的大学生,待人真诚,心底透亮,让人易于接近,给人以安全感,敢把自己的心灵摆

在太阳底下。

(三)用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也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期待。在生活中,要引导大学生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正能量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可持续的传递,使正能量呈现几何级数传递,在传递中散发出无穷无尽的向上向善的思想火花,从而引人思考,温暖人心。当正能量被几何级数传递时,它会迅速地抵达每个人心中的最深处,让微小的善意散发出光亮,给人向上向善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在几何级数传递中迸发出向上

向善的思想火花,使之产生磅礴的冲天火焰,燃遍世界。

正能量就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一种正面的动力和情感。我们的生活需要正能量。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付出一点正能量,多一点正直,少一些自私,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冷漠,只要人们心中充满爱,多一些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的社会生活会更美好,

我们前进道路会充满阳光,我们的人生、世界将会更美好。

(四)用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做“真善美”的追求者

真、善、美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精神价值,是一个追求独立人格的人的最高要求,也是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真善美”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解放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初心和使命,已经从理想变为现实。在新时代,追求“真善美”仍然是激励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的最大动力。当前,引导大学生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

入手。

一是要引导大学生追求中国梦。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习近平所倡导的中国梦,它将滋润X亿中国人民和

广大海外游子的心灵和梦想,并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的航程,促使中

国人民能真正实现千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汇

总。

习近平指出:青年是我们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为我们青年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指引我们向前进。只有为人民作出责献,才能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仿佛初升跃动的朝阳,喷薄欲出。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将其作为一生奋斗不变的信念,融入生活与学习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而努力奋斗。

二是要引导大学生争当时代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近代以来,一代代英雄儿女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奋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故事被崇尚英雄的习近平多次提及。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这是习近平推崇的民族气质。他每到一个革命历史纪念地,都会献上花篮,身体力行缅怀那些牺牲和奉献的英烈,号召大家铭记历史、崇尚英雄。“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

量。

英雄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正能量,正能量的传播可以让我们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阳光,那是人性散发出来的美丽光芒,也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

美好与生命的坚强。在英雄的身上,都有着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心

怀责任、目标坚定、乐观坚强、平凡可爱的特质,这些都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最美好的微光,而在危难时刻,便会转化成闪电一样的力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不管什么工作、什么岗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三是要引导大学生追求向上友善的人格。无论人的本性原来怎样,但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向上向善,而人性中最重要的品质,也一定是善的。友善的人,是人性里最有力量的温暖;友善的人,更是一种远见;友善的人,在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友善的人,做人清清

白白,受人尊敬,得上天眷顾,人活一世,友善做人,踏实一生。友

善是一抹发自灵魂的微笑,是对生命的一种敬意,更是一种至真的心灵境界,友善可以驱赶腊月的刻骨寒。人生路上用一颗友善的心来对待生命的际遇,生活就会处处明媚剔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份感动如五月漫天纷飞的花瓣,花开不败,只因那份美丽的和谐长留天地间。与人和善,于己宽容,每一份友善如春雨甘露,浸润着生命的最美,岁月流逝,即使有一天容颜不再,生命也会因为友善而年轻

美丽,永不凋零,最美的容颜便是你的友善。

友善是一种修养。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别人,一个友善的人,不会因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一时得失而大喜大悲。做事肯为他人考虑,小到帮助一个人,大到心里怀揣天下万物,每一次伸出双手都带着暖意,每一次回眸都留下浅浅的笑履。友善是人生舞台最动人的旋律,如湛蓝的天空,干净通透,如开在红尘岁月中的兰,散发着宁静与淡泊,诠释着生命的云淡

风轻。

友善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心怀友善的人,总是在播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友善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在现实生活中,与其空谈信仰,不如坚守道德底线,而这底线的标准之一,就是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的实质就是友善。友善能够拯救道德的沦丧,能够温暖世道的寒凉。不管是英雄们的壮举还是民众的友善爱心,这些都让我们相信社会上其实有很

多正能量,这份正能量是我们的希望,是人性友善美好的体现。

篇二、教育系统专题党课讲稿:牢记嘱托担使命,奋力推进教育事

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根本任务、目标要求和方法措施,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党团结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系统全体干部师师要把主题教育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锻造洗礼,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的重要契机,精心组织、周密计划,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以高度政治思想行动自觉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求实效,努力将主题教育中焕发出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要主动接受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锤炼过硬政治品格、强化始终对党忠诚的重要契机,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

实践,成为深化自我革命、纠“四风”树新风、铸造忠诚干净担当教

育干部队伍的有效过程,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

干的扎实成效,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一)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这是我们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强的战略定力,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确保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教育是提

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安民富民的功能与价值。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建设教育强国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使教育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日益迫切。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

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建设教育强国这项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综合实力要靠科学技术水平来支撑,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

需要教育主动超前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着力破解“卡脖子”

难题,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二、明确努力方向,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

撑。

(一)不断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底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育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汇聚起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高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和国家竞争的真正实力。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攻克的核心任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和大中小学读本,打牢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根基。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育一流优势学科。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探索构建各学段贯通、多方协同、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让更多好苗子得以挑选出来。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从目标、方法、机制和手段创新着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优化教师管理和结构配置,拓宽成长发展空间,营

造浓厚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三)坚持人民至上,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这充分表明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反映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价

值追求。要深刻认识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教育稳步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方法,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评判标准,切实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人民始终是党领导的教育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快建

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三、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取得教育强区建设的实际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技术创新与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社会需要水平提升,个性化、终身化、多样化教育格局正在形成;面向未来的教育竞争,优势重组、教育重塑、体系重构、模式重建考验着教育改革领导的战略智慧与治理能力。教育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彰显。建设教育强国,不仅将对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也将

改变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

(一)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通过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育人方式要同学情、教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推进教与学的内容变革、方法的传承创新、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办学模式要基于不同学段的性质和不同类别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行优化,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提供选择。在管理体制方面,既要纵深推进“放管服”相结合,又要不断推进“管办评”相分离,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保障机制方面,要持续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完善

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找准突破口。要建立健全教师、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参与教育评价的渠道、机制。深入探究实施“五育”并举与教育评价改革的综合方案,以手段、方法、内容等复合方式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尤其是以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教育评价改革的中国方案。同时,瞄准世界教育评价的通行标准,建设同世界互通、互联、互认的教育

评价体系。

(三)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在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将贯

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导向;将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不同学科教材中去,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为下一代打好中国底色,使他们成为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建设公平包容的数字教育,大力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让学生有平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要建设更有质量的数字教育,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要建立适合人人的数字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助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建设便捷高效的数字教育,健全数字教育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和应用

标准,使其友好、简便、易操作。

四、推进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校园是求知求学的纯净之地,理应成为引领社会风气、开风气之先的重要阵地。主题教育的开展,为教育系统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自我革命、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提供了重要契机,必须将此作为主题教育重要任务,持

续抓、抓持续,抓出成效。

(一)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教育部党组将按认真抓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切实加强政治教育、党性教育,严守规矩、严明纪律,以严肃教育纯洁思想,以严格整顿纯洁组织。聚焦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突

出问题加强检视整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增强推动教育高质量

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效。要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树立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做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敢于斗争、勇于负责,聚焦问题、迎难而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履好职、尽好责,为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应有责献。

(二)优化校风学风,净化育人环境。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立健全切实管用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巩固深化“象牙塔”内官僚主义专项治理成果,持续纠治“四风”。加强学风建设,持续落实学术不端与师德失范的信息共享与处理联动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加强干部和教师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以自我革命精神保障教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及时总结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确保主题教育常态

长效。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勇毅前行谱写新篇。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然面临不同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方法的改变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把广大师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

署,圆满完成主题教育目标任务,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

时代课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

大责献。

篇三、党课: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同志们:

据教育培训计划,今天由我围绕“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题,跟来自教育条线的同仁们一起交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

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认识战略意义

(一)把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教育“事关民生大计,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是系统科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君度。

(二)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

问题,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

)

将教育作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联系和内在逻辑,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思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

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为丰富世界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丰富世界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阐明了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国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育创新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为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责献了中国方案。其实践创造了教育公平发展道路的新模式,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内生动力,为教育反贫困这一全球重大课题提供了中国经

验。

、深刻把握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服务全面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置于教育“九个坚持”之首,始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要有高度政治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

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基础,要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尺,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和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准则。教育作为民生工程,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

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

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

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始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始终强调将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聚焦关键环节、筑牢强师之基,推动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善于站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问题,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等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育人工作体系和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将发展乡村教育与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全面谋划,抓住人才教育这个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实践基点,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11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900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