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鲁迅学修改文章的技巧
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鲁迅先生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写出好文章尤其是修改文章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鲁迅名篇为例,通过对手稿(原稿)和发表稿(定稿)的比较对照,来直观地“看看”鲁迅是如何精益求精地修改文章的。
一、删繁就简,力求简洁精炼
(1)原句: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同上)
(2)原句: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同上)
(3)原句: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改句: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见《呐喊》)
例(1)“在……之中”句,一个并不长的句子里就出现了两个“之中”,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自然就包含着自己“一生之中”的意思。此外,“一生之中”似有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也不得体。所以鲁迅就“毫不可惜”地将其删除。
例(2)“解剖学上的图”比“解剖图”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个图是指作者笔记上画的“下臂的血管”图。删去“学上的”三个字,切合语境,表义较原先准确,简洁明了,避免了歧义,念起来也感觉顺畅。
例(3)原句说未庄的人们愿意知道阿Q的中兴史,在修改时又加了一个“都”字加以强调,这时再说这件事“看去是天然的事”实在没有必要,是冗余言语。故作者毫不犹豫地删除了该句,并用具体形象的“探听”一词替代了“问”字,活画出未庄人探究阿Q“中兴史”兴趣的浓厚和询问的细致。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文心雕龙・练字》)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删繁就简毫不手软,的确做到了“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这些“示例”对那些舍不得“忍痛割爱”者尤其具有示范功效。
二、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
(4)原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总是养不过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见《鲁迅手稿选集》)
改句: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