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材料压缩”与“文稿再造”——以一篇论文答辩的陈述稿提纲为例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好不容易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报告”,却被告知会议的时间有限,只能用照念报告所需N分之一的时间,择其精要来汇报。
为项目评审、论文答辩作陈述,以及为会议审议事项作说明,在做材料准备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对材料进行简单压缩或硬性压缩。先压第一遍,把客套话、过门话、虚头巴脑的话、可有可无的话统统删掉;再压第二遍,把不那么重要、不怎么出彩的内容也砍掉;如果还是超时超篇幅,再压第三遍,看能不能把情况讲得简单一些,把话讲得短一些再短一些……这么压来压去,压到最后,一篇材料很有可能只剩下分级标题和非说不可的话,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孤零零的几个数。如果说第一遍是“脱皮”,第二遍是“脱水”,第三遍是“脱脂”,到最后,整个材料不仅完全“脱形”“脱相”,甚至已经“脱精”“脱神”了!
第二种是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比如,删繁就简,把材料从叠床架屋的“块状结构”,改为眉清目秀的“条式结构”,把最需要呈现的东西旗帜鲜明地亮出来;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的几个点,鲜明呈现工作亮点或匠心独运之处;去芜存菁(精),不仅是“冗繁削尽留清瘦”(清·郑燮《题画竹》),更是“脱胎换骨展新颜”。这样的再创造,可以是对原文进行“回炉再造”,进一步提纯素材、提炼观点,也可以是在保留干货、保存精华的基础上,对原稿进行“另起炉灶”式的重构。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一篇稿子需要压缩的篇幅超过原文的一半,最好调整结构、重写一篇。否则,压缩出来的文章就像是压缩饼干,硬邦邦、干巴巴的,“卖相”不好,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三好公文课”第28讲(注:此处有超链接),我专门讲过这个问题。
前不久,妻子作为一个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项目的继承人,接受了结业论文考核。帮她准备陈述稿的时候,我就用上了再创造之法,效果相当不错。妻子参加完考核,回来兴奋地说:“听完我的陈述,第一个讲话的评委就说你的陈述概括得很好,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内容全面,我提不出什么问题。”
妻子的这篇论文有3.7万多字,按要求还写有一个3000多字的摘要。这次考核,基本程序是被考核者先借助PPT进行15分钟以内的陈述,再进行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