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定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使命,强调落实这一使命的“关键作用”“关键使命”和“关键路径”。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聚焦意识形态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国内有关研究在各方面均有创见,形成了多维立体的成果。本文查找整理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显示,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即baoku1893年xx月至2020年xx月,包含“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主题文献共xxxx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xxxx篇,CSSCI来源(含扩展版)期刊论文xxx篇。另外,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含有“意识形态建设”或“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词的学位论文共xxx篇;读秀中文学术平台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学术专著xx本。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xx多次召开相关专题学术会议,如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峰论坛、首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等。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性与内容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意识形态就是反映多种利益主体诉求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导向性、边界性与整体性),由此也规定了其自身的任务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与话语权,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与文化建设的其他环节互为促进、相辅相成。
(一)导向性与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列为我国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发挥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维护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说,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味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意识形态,在理论内涵上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品格,在实践表征上,体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其次,人民立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属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价值导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旨归。有学者就此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也具有价值先导性,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内涵人民性导向。具体落实为大量宣传和报道关于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将焦点对准群众基层的正面事迹,文化作品要自觉反映社会存在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将事实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统一起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意识形态的目标导向性决定了其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此三权是意识形态建设内容的三重显著表征。许多学者首先就“三权”之间逻辑联系提出了见解与论述,认为从历史发展来说,坚持领导力、创造力、吸引力、引领力和斗争力是党建设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关于“三权”的运行逻辑,有学者将权力运行视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逻辑,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具体包括理论构建和宣传教育,因此在权力运作的表现形式上,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体现为“基础和目标(双重)—执行过程—形式体现”的有机结构。
领导权是根本政治保证,话语权是统治阶级思想实现占统治地位的彰显,而从根本上说是要掌握主导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在目前国际社会舆论格局下,从对外的层面要警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垄断话语模式,防止陷入西方话语逻辑。其次,从肯定意义,对内层面中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关于话语体系构建机制,有学者指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可以包括理论说服、价值说服、事实说服、话语说服、艺术说服等五个机制,内容包括党史研究、国史宣传等。在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弘扬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统一,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中心的统一,通过坚定目标导向,不断完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二)边界性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具有边界性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对社会存在的观念意识,尤其是对经济意识的规约与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原则,以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引领社会发展,其本身
就是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完整内容的澄清,也是对意识形态目标导向性的坚持和践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较量”,意识形态是一种区分性话语实践。当其需要为其提供充足理由的时候,意味着需要对其他的意识形态以否定性方式区别表现出来,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以坚定的底线思维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前者从内生力量出发,固本强基,发挥制度优势的同时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后者从外生要素出发,抵制风险,坚守阵地领导权的同时扩大管理权和话语权。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大体从原因与措施两方面入手。原因之一是时代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概括和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面对“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加剧渗透。仅就《人民论坛》发布的年度思潮结果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皆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渗透中产生重要作用。原因之二,中国具有独特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极易引发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同时,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容易出现社会道德失范等问题。另外,民族问题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和美国霸权势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突破口。
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措施,有学者提出,首先要提高包括领导、经济、文化、传播和网络在内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并占领网络阵地。有学者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视和反思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背景与运行逻辑,保持清醒的“阵地意识”,巩固全党xx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有学者指出,要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进入和改变黑色地带,稳住和转化灰色地带;在政党属性与人民至上、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理论创新与实践强化、教育引导与批判交锋的辩证统一中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整体性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