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5:2021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6篇)

2024-02-08 14:00:18 580
联系客服提示-携笔文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

提起袁隆平的名字,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头,更是兼具分量和荣光。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国人无不为之哀恸悲伤,得之袁隆平逝世消息后,长沙市民更是自发来到医院,深情送别袁爷爷。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中国人不再饿肚皮,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吃饭问题。袁老的一生和粮食作伴,与饥饿为敌,让十四亿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专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开展杂交水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记录,直到今年年初,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依然活跃着袁老的身影。袁隆平说过:“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一株水稻,一碗米饭,是袁老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老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饥馑,没有灾荒,这是平凡世界里最朴实、最美好的愿望,在袁老的努力下,一点点地变为现实。

袁老的梦想是希望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人民也必将铭记,这样一位让梦想超越现实的科学家。

袁老还有一个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理们一块在稻田散步,在稻穗下乘凉”。禾下乘凉的背后,是丰收的喜悦,是袁老践行农业报国的坚定决心,他和他的团队,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收,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粮仓满了,肚子饱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肆意浪费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是不是就可以抛诸脑后呢?

2013年,习XXX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全国各地也开展“光盘行动”,有效整治了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华文明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教义中也蕴含着节俭的文化内核。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把饮食和修行结合起来,把吃饭也看成修行的一门重要功课,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进行如理地思维:想一想粮食的来处,想一想自己的德行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的供养,对于饮食不要生分别心拣择好坏,要戒除贪心,要虔心地对待每一粒米。有了这样的思维,修行就能够在一粒米、一碗饭中得到成就。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横行,受疫情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粮食危机,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景象仍然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

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很多国家最期待的!从抗疫防疫的雷厉风行,到扶贫的历史性成就,再到中国经济的强势归来,现实再次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但是我们有幸生在和平的中国。

袁隆平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关于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中国人关于水稻、关于粮食的梦想,也必将世代相承,永不熄灭!

2021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篇二】

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1225:2021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6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772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