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座谈会发言摘要1(10篇)
从三个维度把握百年大党与民族复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从历史逻辑来看,民族复兴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条主线。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对近代中国而言,救亡图存、探索现代化之路是时代主旋律和最强音。现代化需要强大的领导力量。这一历史使命落在了秉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组织起来、以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中国共产党肩上。因此,与作为“部分”代言人的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因承载着凝聚社会、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是代表人民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先锋队。
从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民族复兴要凭借正确的道路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明确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旗帜鲜明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走出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走出一条将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区别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有序发展、全面发展、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是一条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铸就强大的国家能力,为现代化提供稳定的内外环境、独立自主的政策、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利益,以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突破了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霸权,终结了“历史终结论”。
从现实战略来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创荣光。回顾历史,党的建设始终是党的历史任务和政治路线的坚强保障,为推进党的事业保驾护航。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的决定性力量。深入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就要紧扣强国时代的脉搏,把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党的事业相贯通、相统筹。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治国理政的整体部署,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勇于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如此,才能引领承载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行,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靓丽成绩单,表明百年来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意味着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帝国主义入侵的枪炮声中,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天朝大国的“中国中心”观开始动摇,逐步开启了向西方列强学习的历程。
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二是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第一阶段的50多年由三个截然不同但又有联系的运动所组成,即自强运动(通常称为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以维新运动为界可以把第一阶段再划分前后两个阶段,自强运动为代表的前一阶段主要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典型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宣告自强运动的破产,清王朝被迫进行深刻反思,曾试图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是,此时已晚,历史没有给他们机会。清王朝灭亡之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沦为半殖民化的境地。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的近40年时间里,中国致力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的独立、统一与经济发展。但是,国家的分裂、外敌的入侵,特别是社会制度的落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努力并没有多少成果,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以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为己任,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化”目标成为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四化”建设一度偏离了正确轨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20世纪末中国现代化目标进行新的定位,用中国人民熟悉的概念“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20年建党100年和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分两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征,更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第一,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二,我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三,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四,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五,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坚定复兴主题掌握历史主动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走向最本质特征的深入揭示,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美好、最珍贵、最深沉的精髓的深切表达,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所蕴涵的实践主动特质、思想主动品格和文化主动气象的深刻阐发。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并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在精神上获得主动;在中国革命面临重大转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在命运上获得主动在中国道路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在发展上获得主动。今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此中华民族开始在时代上获得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言以蔽之,坚定复兴主题、掌握历史主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历史奋斗的一条鲜明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