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各科室(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实现某省中职旗舰校、全国优质中职学校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照《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把握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聚焦具体问题,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努力打造某省中职旗舰校,创建全国优质中职学校。
二、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建设“三全育人”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优质品牌文化;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三教”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创建优质品牌专业;完善名师引领、校企共建的“梯队式”师资建设模式,打造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创新型”教学团队;融通平台数据,构建校本数据中心,创建智慧校园,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创建优质中职教育品牌,努力把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全国1000所优质中职学校。
三、具体目标及任务
(一)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建引领下的“校企协同、理实交融”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学校组织体系,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针对学生实习期间思政教育跟不上等薄弱环节,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政教育;坚持课程思政,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思政课堂教学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及专业特点渗透思政教育;上好思政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具体任务:
1.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
2.培训5名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
3.培育1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4.遴选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
5.遴选5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责任部门:党政办、教务科、学工部、宣教科、基础部、各专业部)
(二)加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全员”力量,认真研究“全程”育人渠道,积极探索“全方位”的育人方法,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汇聚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全员育人,重点是加强社团建设和朋辈教育,吸收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把五育工作融入到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学习、成长的规律,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营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环境氛围,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和管理服务内容中体现育人要素,构建“大思政”格局。
具体任务:
1.建设“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2.形成1个德育特色案例。
(责任部门:党政办、教务科、学工部、宣教科、基础部、各专业部)
(三)提升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
1.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多元办学新格局,拓展学校教学场地;合理规划现有土地,充分挖掘校园潜力,实施活动板房项目,启动综合实训楼建设项目;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积极报名省上的职教园区建设。
具体任务:实现校园面积、建筑面积、运动场达标。
(责任部门:基建办、后勤服务中心)
2.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善学生实训条件。改变目前校内部分实训设备陈旧、工位不足现状,推进实训设施设备功能提升、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学生实训、大赛训练、1+X证书制度试点、承办赛事、技能考证、职业培训、项目建设等需求;多措并举推进校内新增实训室建设,通过争取财政增加生均拨款,申请专项资金、追加专项投入、扩大学校自筹、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设备等多种渠道投入,提升实训条件;完善校内实训管理,规范设备保养维护,降低设备损坏和耗材损耗,提高设施设备使用效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具体任务: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责任部门:实验实训中心、招就办、校企合作部、财务科)
3.加快信息化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陕教职成函〔2020〕3号)要求,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融通教务、督导、财务、人事、OA办公、图书管理、招生就业、学生管理、一卡通等各类业务管理平台的数据,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调取使用,构建校本数据中心,实现学校内部数据与国家数据管理系统的对接。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推进学校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形成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具体任务:
建成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责任部门:图电中心、实验实训中心)
4.加快课堂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源更新。逐步更新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设备和师生课桌椅等教学设备;根据学校实际逐年丰富文献资料和网络图书资源;规范图书订购、管理、借阅程序,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具体任务:
教学设备和图书存量达到全国优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要求。
(责任部门:图电中心)
5.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能力;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细化安全工作“三个清单”落实,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强化校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注重教育疏导。加强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具体任务:
创建全国优质中职学校。
(责任部门:党政办)
(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1.加大教师引进力度。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扩大教师招聘引进,力争3年内招聘在编教师30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应学校创新发展需求。引进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力争3年内引进6人。
具体任务:到2023年,学校专任教师达到60人以上。(责任部门:党政办、教务科)
2.培养“双师型”、“创新型”教学团队。以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为引领,带动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认定校级教学团队5个,培育省级教学团队2个。培养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10人。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1—2月,了解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体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优秀企业文化,提高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教师培养管理。
具体任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50%,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培育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责任部门:教务科、各专业部)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发挥班主任绩效考核作用,创新班主任培养培训形式,提高班主任素质和能力,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为平台,发挥名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班主任梯队建设,带动班主任队伍班级管理能力整体提升,培育优秀班主任队伍。
具体任务:
建设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
(责任部门:学工部)
(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1.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发布程序,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学习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培育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具体任务:
(1)培育5个校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2)遴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责任部门:教务科、专业部、基础部)
2.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职业教育新形态,推动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创新。根据目标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对接新的课程标准、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推进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任务:
1.建设校级精品课程资源5门。
2.培育省级精品课程2门。
3.培育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责任部门:教务科、专业部、基础部)
(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用好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某省建筑建材职教集团”建设为平台,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共同办学、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办大赛、共设机构、共育人才“六共”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