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实用季节主题用典集锦(40条)
夏季
1.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原文:“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释义:初夏时节,天气还算清爽和煦,芳草也并未因为骄阳的暴晒而枯萎。比喻:新的阶段来到,新的机遇来临,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
用法提示:夏天总是因为烈日炎炎而为人们所不喜,但是“首夏”就不一样了,它还带有暮春的余温。首夏,即农历四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放在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后一段的段首,可以用作单纯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引出下文;也可以用来鼓励干部员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胸怀希望。尤其是“芳草亦未歇”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芳草萋萋”,成绩在望。
2.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出处:明·高濂《遵生八笺·夏卷》。原文:“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宜夜卧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勿大怒大泄。”
释义:立夏时节,天气地气交相呼应,世间万物争先恐后地茂密成长。描写夏季来临,草木旺盛。
用法提示:古人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依次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孟”为第一个月,“孟夏”即为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四月。“孟夏之日”,即立夏。古人认为,从立夏开始,天气将变得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夏收作物将进入生长后期。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孟夏”视作万物勃发、即将迎来丰收的时节。在公文写作中,如写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或者写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讲话时,可以将这句话放在开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处: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释义: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荷花与红日相映,分外鲜艳娇红。形容夏季动人的荷塘美景。
用法提示:“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什么杨万里和林子方这次的离别没有“伤”呢?因为这次林子方是去当官的,他赴福州任职,他的上级兼好友杨万里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亲自设宴送别。这是一首描写夏天、西湖和荷花的名诗。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可以作为夏天景色写入文章当中,倒不一定是西湖的荷花。
4.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出处:北宋·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释义: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形容春夏相交之际,绿意盎然的景象。
用法提示:曾经有人说过,贬谪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苏轼来说,贬谪又是幸运的,因为其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都产生于他的外放时期。这篇《放鹤亭记》也不例外,是苏轼为隐居于徐州云龙山的张师厚的放鹤亭所作的记。在公文写作中,“春夏之交”是很平淡的一句话,却几乎可以用在所有写春夏的文章之中。比如,“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欢迎大家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来到北京,我谨作为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5.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释义:夏天草木生长旺盛,房屋四周长着很多树,树木枝叶浓密。形容初夏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
用法提示:《读山海经》共有十三首,是陶渊明隐居初期的组诗作品。这第一首为序诗,与《山海经》《穆天子传》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最后一联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其中,“吾亦爱吾庐”一句在后世尤为受人推崇。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在夏天是无疑了,最好用在深入基层时的现场致辞、调研报告、新闻报道等文章中。
6.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出处:唐·贾弇《状江南·孟夏》。原文:“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释义:初夏时节的江南,慈笋密密麻麻,就好像有人将它们编排起来一般。通过慈笋,表现了夏季的生机与活力。
用法提示:慈竹笋,又称慈笋、八月笋,分布在我国的江南、西南地区,是很能代表夏天的一种植物。蜃气现在的解释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古人肯定不是这么理解的,他们看到的应该是蒸腾的氤氲之气。在公文写作中,这联简单的诗句可以放在段首。比如,“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再次拾起心中美好的记忆,当时的深入交流恍如昨天,历史记载下我们真诚交往的一个个瞬间。
7.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出处: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释义: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天刚放晴,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形容春尽夏初之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景象。用法提示: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朋友,因为一场“熙宁变法”,两个人分道扬镳。司马光作这首诗时正在洛阳,借诗表达对皇帝的忠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夏天雨过天晴、久雨初晴的时候,带给人们一派清新清凉的气息。比如,“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启迪。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
8.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释义:农民终年没有闲暇的时光,到了五月倍加繁忙。描写的是五月收麦的农忙丰收季节。
用法提示:当时,白居易的官职是陕西周至县的县尉,属于下层官吏。而在封建时代,往往是这些人,才能有感于人民的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对劳动人民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所以,北宋的王安石在拜相之前,自请外放,就是为了在地方上接受磨炼,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写年中的丰收盛况。比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正是一年麦收时,中原大地沃野流金,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麦穗成熟饱满,麦香四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9.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出处:唐·李昂、柳公权《夏日联句》。原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释义:人们都苦于夏天的炎热,我却喜欢夏天白昼长。形容白昼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有心静自然凉的意思。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李昂所作,后两句是柳公权续写的。据说当时有五个学士续写李昂的那联诗,但是唐文宗就相中柳公权的了,还评其为“词清意足”:续句阐明原句喜爱的原因,故曰“意足”;诗句出落天然,故曰“词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既可以单纯地描写夏天,表现对此时的喜爱;也可以一改前意,劝勉大家珍惜白昼长的这段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长长的夏日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始终不要忘了学习,坚持从书本中汲取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将知识融会贯通,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0.春去夏犹清。
出处:唐·李商隐《晚晴》。原文:“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释义: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形容初夏的天气温度都比较清和。用法提示:如果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的处境,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因为他的好朋友令狐绹属于牛党,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所以后来他只好离开长安,宁可“深居俯夹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诗可以用在春去夏来、春夏之交的时候,无论是天气还是人,都较清和。
秋季
1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释义:如今还是秋风萧瑟,人间却已换了新颜。比喻:今时已不同往日,事情总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用法提示:这首词作于195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之时。当时虽然是秋风吹拂,颇为萧瑟,但是与三国时期相比,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对时代大势的议论,表达对如今事业的踌躇满志和未来事业的无限希望。很明显,这两句词一定要用在写秋天的文章里。
12.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出处:唐·魏徵《暮秋言怀》。原文:“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释义:秋霜打湿了台阶上的蕙草,秋风摇动着池塘里的荷花。描写的是晚秋的凄清景色。
用法提示:“暮秋”,是指秋末,农历九月,也称“季秋”。南朝梁萧绎《纂要》载:“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暮秋”还称“三秋”,即最后一秋。唐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蕙”,就是今天的佩兰。“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一联描写的秋景,安静中带有一丝清冷。在公文写作中,这样的秋景描写,最适合的就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城市,如扬州。
13.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